《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详解(2)
知识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创作背景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三、理解诗义【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强:勉强。
3.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4.怜:可怜。
5.傍:靠近、接近。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四、作品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新知讲解
应傍战场开。
明诗意
应:应该,大概。 傍:靠近、接近。
句意:那九月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 零星的开放了。
新知讲解
明诗意
此诗通过描写重阳节 思念长安故园,通过想象 着故乡的菊花此时在战乱 中开放的情景,寄托着诗 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 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 之乱的渴望之情。
课堂练习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 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 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 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 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 场零星的开放了。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修辞:用典。“遥怜故园菊”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有次 过重阳,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 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而诗人在战乱之中,没有像王弘那 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这两句是写旅况的凄凉萧瑟, 无酒可饮,无菊可赏,与前面“强欲登高去”的感伤苦闷相照应。
悟诗情
拓展提高
3、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句中“遥”和“傍”字的表达效果。
“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 之远,而更见思想之切。
“傍”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悟诗情
作业布置
理解提高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
”可以看出。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叁
思 长 安 故 园
行 军 九 日
岑 参
壹 字词释义
强①欲②登高③去,无人送酒来。遥怜④故园⑤菊,应傍⑥战场开。 ①强:勉强。②欲:想要。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⑤故园:指长安。岑参久居长安,故称 长安为“故园”。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 ⑤傍:靠近、接近。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行》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课外古诗词诵读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
作者简介
岑 参 真 正 的 边 塞 诗 人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边塞 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文学创作方面,长于七言歌行,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文 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 作。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 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来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 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 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 插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 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课后作业
1.查找岑参的其他诗篇,选择感兴趣的背诵。 2.以“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有感”为题目, 写一篇小短文。
战火连连 景况凄清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抒情
惜花思乡 眷恋故园
应傍战场开
事情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
对国事的忧虑
情感
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忧国思乡 忧民疾苦
随堂检测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
乱等渴望 的诗句
是:
பைடு நூலகம்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解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这句诗出自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呀!意思就是很想勉强地去登高远眺,可却没人给我送酒来呢。
就好像你特别想吃蛋糕,却没人给你买一样,是不是有点小失落呀?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你瞧,这多有意境啊!远远地怜惜故园中的菊花,它们大概应该在战场旁边盛开吧。
这不就像你想起家乡的某个特别的东西,虽然不在身边,但能想象它在那里的样子嘛!
3. “强欲登高去”,哎呀呀,那种强烈想要去登高的心情呀,就跟你特别特别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一样呢!比如特别想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
4. “无人送酒来”,哇,没有酒送过来,这感觉是不是有点孤单呀,就像你一个人在等什么,却一直等不到。
5. “遥怜故园菊”,远远地牵挂着故园的菊花,是不是跟你思念远方的某个朋友很像呢?
6. “应傍战场开”,想象一下菊花在战场边开放,这画面多特别呀,就像把两个完全不搭的东西放在一起,却有了奇妙的感觉。
7.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这不就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期待落空的感觉嘛,就好像满心欢喜等着礼物,结果啥也没有。
8.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多有诗意呀,故园的菊和战场联系起来,这种奇妙的组合,就像把温柔和刚强放在一起。
9. “强欲登高去”,想想那种急切的心情呀,跟你着急要去见喜欢的人是不是很像呢?
10.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句诗真的好有味道,让人忍不住反复回味,就像一首好听的歌,总是萦绕在耳边。
我觉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真的很有意境,用简单的语句表达出了深刻的情感,让人能感受到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感慨。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1.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意对即可)3.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4.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怎样理解“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的“尽”字?“尽”是都和全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的浓厚,出征在外的人们对于家乡思念之深切。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1.这首诗写了_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运用想象手法,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饱经战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3.“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手法及表达思想感情两方面加以赏析。
作者运用想象手法,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饱经战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语 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靠近。
应 傍 战 场 开。
遥:自己与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故园菊:同情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同情
对和平的渴望 想象: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衬哀情的战乱图
译文: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开 放了。
赏析诗歌
1.此诗的时节是什么?
九月九日重阳
2.诗人为什么“强”欲登高?“强”字包含了什么情感?
比喻
受降城外月如霜。 边塞寒冷、凄冷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笛子
不知何处吹芦管,
全
一夜征人尽望乡。
抒情 征人思乡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诗歌
1.前两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都有 什么作用?
回乐烽、沙地、受降城、月
课堂检测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等渴望 的诗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 饮, 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 强欲登高去 , 无人送酒来 。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 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
①运用对偶和比喻,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的荒寒和凄冷; ②渲染了荒寒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为下两句 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③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
2.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一夜”和“尽”。
“尽”是“都、全部”的意思,说明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 人,而是所有的征人。 “一夜”则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
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题分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题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主题】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写法】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 2、理解,赏析全诗; • 3、背诵默写全诗。
•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 好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 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饱经 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 抒情佳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cén shēn) 强qiǎng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bàng战场开。
①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 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 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 归。 ⑤怜:可怜。 ⑥傍:靠近。
翻译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语言特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 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 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 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当堂检测
• 背诵默写全诗
•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岑参 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代宗时, 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 (770年)卒於成都。代表作是《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 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 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今 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渲染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专题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知识梳理(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知识梳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作者作品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湖北江陵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三、重点字词:强( qiǎng )遥( yáo )傍( bàng )四、词语解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五、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六、作品鉴赏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课件
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节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后来正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句意: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 没有谁能送酒来。
新知讲解
明诗意
遥怜故园菊,
怜:可怜,怜惜。 故园:家乡,故乡。 句意: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 安的九月菊花,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修辞:用典。“遥怜故园菊”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有次 过重阳,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 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而诗人在战乱之中,没有像王弘那 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这两句是写旅况的凄凉萧瑟, 无酒可饮,无菊可赏,与前面“强欲登高去”的感伤苦闷相照应。
贰 诗句赏析 1.此诗的时节是什么?
1.强欲登高去
九月九日重阳
2.诗人为什么“强”欲登高?“强”字包含了什么情感?
“强”是勉强的意思,包含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 有登高的习俗,但是诗人因思念长安故园,以及对国事的忧 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根本无心过节,透出些凄凉 之意。
贰 诗句赏析
2.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
部编七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新知导入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 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 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 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 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 寻味的抒情佳作。
知背景
贰 诗句赏析
3.应傍战场开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写 作 手 法 : 想 象 。 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 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 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坚贞不屈的 菊 花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 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
部编人教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ppt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 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 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 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 翔写的。具体写了什么呢?让我一起进入诗歌的解读环 节来揭晓答案。
解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小结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 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 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 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 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 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 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遥__怜__故__园__菊 __应__傍__战__场__开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强__欲__登__高__去___,_无__人__送__酒__来__。
1、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 词语可以看出?
【1】重阳节; 【2】“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2、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 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赏析: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表明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 远。这两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幅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 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故园菊”代指故园 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 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七上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句及主旨
七上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其主旨句是“长安一片风霜地,万里无人送酒杯”。
这句主旨在表达诗人对长安故园的深深思念之情,以及对乱世沧桑的感慨之情。
我们从这句主旨句入手,来探讨整首诗的深度和广度。
长安作为古代我国的首都,曾经是繁华的都城,然而在诗中却被描述为“一片风霜地”,这种对比之下显得更加凄凉和悲壮,展现了诗人对故园的不舍和忧伤。
而“万里无人送酒杯”则在情感上拉出了更广阔的空间,显示了诗人凄迷孤寂的心绪,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接下来,我们按照从简到繁的方式,对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这首古诗在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也抒发了对家国沉浮的忧伤。
长安是诗人眼中的故园,是他的家乡,是他的思念之地。
而“风霜地”和“无人送酒杯”则是对乱世沧桑的真实写照,从中折射出诗人对当时乱世的痛心和忧虑。
这种从个人情感到国家命运的跨度,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
在文章的回顾性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诗中蕴含着对家园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乱世的无奈和悲伤。
这种情感的传达,使得这首古诗超越了个人的感情表达,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人对家国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乱世变迁的感慨无限。
在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中,七上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句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和乱世沧桑,令人深感触动。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古诗不仅在情感上为我们传递了古人对家园的眷恋和期盼,更在历史上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首古诗,感受到古人的家国情怀,铭记历史的沧桑变迁。
我期待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七上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旨句及主旨。
这首古诗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一种深沉的情感表达和对家国的深情眷恋。
愿我们能够在传承和理解中,找到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
七上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一首描写家乡思念和乱世沧桑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故园的深深思念之情,以及对乱世沧桑的感慨之情。
古诗词经典赏析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悟诗情
拓展提高
3、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句中“遥”和“傍”字的表达效果。
“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 隔之远,而更见思想之切。
“傍”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悟诗情
作业布置
理解提高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
”可以看出。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2、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诗人对国事的忧 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作业布置
理解运用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重阳节;“登高”、“送酒”、“赏菊”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 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写了在战争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 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模板:www.1./moban/
素材:www.1./sucai/
背景:www.1./beijing/
图表:www.1./tubiao/
下载:www.1./xiazai/
教程: www.1./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1./ziliao/
个人简历:www.1./jianli/
试卷下载:www.1./shiti/
译古诗
拓展提高
1、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首句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 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用 “无人送酒”来暗寓“行军”的特定 环境 。
悟诗情
拓展提高
2、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一句作者渲染离 家之远,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 园的菊花,更见思乡之切。“应傍战 场开。”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 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加以抒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岑参【朝代】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人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赏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c én
参
强qi án ɡ欲y ù登d ēn ɡ高ɡāo 去q ù,无w ú人r én 送s òn ɡ酒ji ǔ来l ái 。
遥y áo 怜li án 故ɡù园yu án 菊j ú,应y īn ɡ傍b àn ɡ战zh àn 场ch ǎn ɡ开k āi。
诗词注释:
(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诗词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这战场开放了。
诗词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
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