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 盐酸中的Cl-与NaOH溶液中的Na+在反 应前后不变。
• 中和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教学过程——〈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腌制过程中生成了碱
发生了中和反应
吃起来有涩味
蘸少量的食醋
醋酸
涩味消失
教学过程——〈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相关内容自学,讨论 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模式—“六环节互动式”教学模式
预习检测, 问题生成
合作学习, 交流展示
精讲点拨, 梳理归纳
达标测评, 反馈矫正
探究
自主学习, 预习新知
激疑
教 学 模 式
形成 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教 学原 则
实验为 基础、 理论为 线索
教师为 主导、 学生为 主体
关注 生活 化学
促进 学生 发展
发生化学反应了?
吃起来有涩味
蘸少量的食醋
醋酸
涩味消失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新知
知识回顾
教学过程——〈二〉预习检测,问题生成
【提出假设】酸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 【实验验证】
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
• 【学生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 观 察:无现象 • 问题生成: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应了、没
教学过程——〈六〉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
1、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和 1、改变土壤酸碱性;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我对本课的理解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2.设计方案,自主探究 3.交流讨论,点拨提升 4.发散思维,拓展实验 5.新知学习,提出本质
下面我将引领大家进入我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3min)
课前小实验“变脸猫”,用玻璃棒蘸取三种不同的无色溶液滴在小猫脸 上,猫脸:由白色---红色----白色的反复颜色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知道猫脸为什么会变脸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探究:酸与碱的 中和反应。
4.发散思维,拓展实验(15min)
提出问题:如何检验反应过程中酸是否加过量?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三:经过小组讨论,最终确定有4种方案可以检验盐酸是否过量: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2. 取一根洁净的铁钉于试管中,倒入少量反应后溶液; 3. 取少量铁锈于试管中,倒入反应后的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4. 取少量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倒入反应后溶液。
(整个实验过程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观察,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加入试剂的先后次序:“碱---酚酞---酸”。
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
3.交流讨论,点拨提升 (1)为什么要加入酚酞指示剂?能否把指示剂换成石蕊溶液?
学生讨论回答: 因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可 以用酸碱指示剂证明其发生了反应并能观察到反应进行的程度; 不能因为紫色石蕊溶液变色不明显 (2) 什么时候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学生讨论回答:溶液刚好褪色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组内讨论、组间互相讨论,解决实验讨论中的问题, 完成“变脸猫大揭秘”。 意图: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进行进一步总结归纳,从而突破难点。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应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愿景八个方面简要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同时,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

本节课的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增强研究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研究,已经了解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研究也有了一些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三、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教学设计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引入、探究、总结。

引入部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探究部分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和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判断方法;总结部分通过板书和讨论,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判别反应的类型为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于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需要借助示意图来显示微观过程。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二、说学法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往稀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再次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这是为什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2)实验验证:通过推测、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获得知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12)下册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主要知识点包括:中和反应的定义,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酸碱指示剂在中和反应中的应用,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生生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合作能力。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竞赛活动:设置实验操作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竞赛,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碱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简单实验操作。然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障碍:
1.对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的过程;
2.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可能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配平感到困惑;
3.对酸碱指示剂的认识不够全面,难以理解其颜色变化的原理。
2.教学难点:
(1)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即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2)掌握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配平;
(3)运用酸碱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的进行,理解指示剂颜色变化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导(一)学来自特点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然而,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永兴镇初中郭斌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级人教版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中和反应”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教师演示【实验10-8】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中和滴定实验,认识酸和碱共有的化学性质,并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以及通过交流与讨论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原理,并能写出相关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会从老师演示实验的现象中,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酸碱的确发生了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知道中和反应后酸和碱的性质消失,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水。

(2)【难点】:从离子角度初步了解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说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初步具备对酸和碱这两类不同物质的认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酸溶液中含有相同的H+;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含有相同的OH-;那么酸和碱在一起,能否发生反应呢?这些学生不得而知。

2、教学策略本课主要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获得中和反应的知识,由此来完成教学目标。

(1)【教法】:介绍演示实验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溶液颜色变化的观察,来分析酸和碱的确发生了反应,教师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写出其它指定的化学方程式,从几个化学方程式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盐的概念,并归纳出中和反应的通式,从图10-14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

(2)【学法】:回顾不同的酸和不同的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作为学习本节课的预备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遇到一起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归纳出中和反应的特点;联系实际,总结出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以及教材处理的创新之处: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组织者和开发者。

目前学生已经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认识物质,对化学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本节课中“活动与探究”作了大胆改进,我增加了“硫酸”与一种特殊的碱“氢氧化钡”,我觉得这样的改进,能够让学生形成多次矛盾冲突,激发新一轮思维碰撞;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四)教学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五)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六)教具:提供药品是:NaOH溶液、Ba(OH)2溶液、盐酸、稀硫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二、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理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精选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精选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本课题在学生以学习了一些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来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而初步提出盐慨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导的具体要求,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判别反应的类型为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3)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会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3)培养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和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3)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四、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实验探究、提问、启发、激励等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的探究性学习。

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说学法由于九年级学生好动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实验,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阜康市第四中学张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并没有把它简单的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为下一章盐的学习做了铺垫。

酸和碱反应往往无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和《物质的化学变化》两个一级主题中有重要表现。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重要纽带。

2、说教学目标
结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导的具体要求,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2、从组成角度认识盐
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证据意识及实际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共享方案,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评价的能力。

3、通过学生总结盐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能力。

4、培养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和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化学活动探究性,培养勇于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二、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质
三、学情分析
关于中和反应的概念学生可能会有错误的认识:凡是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教师需加以引导。

1、学生已有知识
知道了常见酸、碱的性质;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及简单设计实验的能力。

2、学生知识发展空间
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方案和评价方案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学科模式
(一)设计理念
1、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2、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中和反应;
3、让学生主动探究中和反应;
4、让学生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5、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二)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反思→得出结论→归纳与总结→知识应用
五、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实验探究、提问、启发、激励等教学方法,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的探究性学习。

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蜜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痛痒。

根据你的生活常识,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碱性的物质,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酸和碱之间会不会发生反应呢?
【教师操作】取约2M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振荡试管,请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呢?
【设疑】我们如何判断二者反应呢?
活动2【活动】设计实验,动手验证
活动与探究:
1、利用桌面上提供的实验仪器及以下药品:稀盐酸、氢氧化钠、酚酞试液进行
探究活动
2、提示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验时注意安全,取用药品要适量。

不要把酸和碱弄到
手上和身上。

(2)最后一种试剂时速度不要太快。

(3)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巡视】观看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
【点评】组织小组内交流评价实验方案。

活动3【讲授】类比归纳,总结提升。

【设疑】二者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组织学生观看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
【板书】将两个反应方程式书写完整
【组织学生分析】
NaOH+HCl==NaCl+H
O,它们二者反应有几种情况?每种情况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2
反应后,若氢氧化钠有剩余,则溶液呈碱性;恰好反应完全,溶液呈中性;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

【板书】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活动4【活动】应用生活,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读书】中和反应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1页,认识中和反应的应用。

①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②工业上:用熟石灰处理工厂废水,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废水。

③医药上:用碱性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④生活上:如被蚊虫叮咬、被黄蜂蜇住的及时处理;
活动5【作业】完成课后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习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思维导图、知识树、纲要信号等形式)整理本节课的内容七、板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和碱作用盐和水的反应。

2.形式:酸+碱=盐+水
3.盐的定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4.能量变化:放出热量。

5.本质:H+ + OH- = 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教学感悟:
作为一名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快乐度过每个40分钟,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幸福!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