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本课题在学生以学习了一些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来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而初步提出盐慨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导的具体要求,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判别反应的类型为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3)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会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3)培养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和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3)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四、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实验探究、提问、启发、激励等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的探究性学习。
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说学法由于九年级学生好动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实验,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的学习方法,结合教师的难点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学习、思考和内化的时间还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说课稿

课题2<<酸与碱得中与反应>>说课稿阜康市第四中学张弘一、教材分析1、教材得地位与作用酸与碱之间得中与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得应用,所以,教材并没有把它简单得作为酸或碱得性质来介绍,而就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为了说明中与反应得产物,,简单介绍了盐得概念,为下一章盐得学习做了铺垫、酸与碱反应往往无现象就是需要解决得难点、中与反应在《生活中常见得化合物》与《物质得化学变化》两个一级主题中有重要表现。
中与反应就是酸与碱得重要性质,就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得重要纽带。
2、说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得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得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得兴趣为主导得具体要求,本节课我确定得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与碱之间能发生中与反应2、从组成角度认识盐3、了解中与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亲自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验中得证据意识及实际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共享方案,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评价得能力。
3、通过学生总结盐与中与反应得概念,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得总结、归纳能力。
4、培养良好得实验、学习习惯与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化学活动探究性,培养勇于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实践得科学精神。
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得密切关系,体会化学得价值与重要性。
二、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与反应得概念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得实验设计;2。
从微观角度认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得实质三、学情分析关于中与反应得概念学生可能会有错误得认识:凡就是盐与水生成得反应都就是中与反应,教师需加以引导。
1、学生已有知识知道了常见酸、碱得性质;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及简单设计实验得能力。
2、学生知识发展空间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方案与评价方案得能力,归纳总结得能力。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滴定)反应演示实验改进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内容为酸和碱的中和(滴定)反应演示实验改进。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λ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本内容是在学习常见酸和碱的知识后,有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酸碱度的测定——pH 两个部分。
教材没有简单将其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为一个课题来说明。
说明此内容有其重要性和独特性。
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
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从研究方法看,学生已经学习酸和碱的一些性质,通过实验来认识中和反应比较自然。
本课题采用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然后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由此可见此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酸与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培养对绿色化学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从离子角度初步了解反应原理λ说学情对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以及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会不会发生什么反应,怎样反应?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呢?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需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的酸碱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有利于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实验情境。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学习。
我的参赛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今天我说课的整体思路是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法学法,最后设计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体现对不同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建议。
同时课程内容第四部分“物质的化学变化”要求学生能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首先让我们走进教材感受教材: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二中的一节内容。
是本单元的重点,包括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两部分内容,前者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者意在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搞好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胸中有学生。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已不感到陌生,具备一些学习方法,渴望亲自参与,对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但分析、迁移、概括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在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中了解了酸碱的基本性质,并且知道他们是两种性质差异很大的物质,但对酸碱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是学生不知和未曾想到的。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行走在看不到曙光的黑暗中,同样的没有目标的课堂就像一滩无法隆起的散沙,必将影响教学质量。
所以在对学情分析之后,依据新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理解其反应实质。
2.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会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酸和碱中和反应》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以及教材处理的创新之处: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组织者和开发者。
目前学生已经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认识物质,对化学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本节课中“活动与探究”作了大胆改进,我增加了“硫酸”与一种特殊的碱“氢氧化钡”,我觉得这样的改进,能够让学生形成多次矛盾冲突,激发新一轮思维碰撞;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四)教学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五)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六)教具:提供药品是:NaOH溶液、Ba(OH)2溶液、盐酸、稀硫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二、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理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4篇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酸碱中和反应教案4篇,欢迎品鉴!酸碱中和反应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在坐标系中表示酸碱度的变化情况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提出问题:洗发时,用过洗发剂后再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保护作用。
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
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于生活。
2、提出问题: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
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3、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
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
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最初稿)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说学情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酸和 碱的性质及其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课题2提出酸 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顺应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需 要,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酸碱溶液混合后 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学生 在本单元课题1中已经掌握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 法,这就为实验探究该问题准备了条件。
5、辨析概念、加深对中和反应概念的理解
(1)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属于中和反应,并
说明理由: CO2+Ca(OH)2=CaCO3+H2O Fe2O3+6HCl=2FeCl3+3H20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碳酸镁(MgCO3)属于盐
说教法和学法
• 问题引导 •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法 •合作学习 法
教法
学法
说教学流程
一 二 三 四 五
创 设 情 境
实 验 探 究
达 标 练 习
课 堂 小 结
拓 展 提 升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一起浓硫酸泄漏事故,消防人员用熟石灰进行应急处理。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抢险?
Ca(OH)2+2HCl== CaCl2
2NaOH + H2SO4== Na2SO4 + 2H2O
酸根离子
教学流程——(二)实验探究、构建新知
归纳
•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酸 + 碱 ==== 盐 + 水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② ②盐的组成,并能初步判断盐类物质。
2、过程与方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酸、碱、盐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酸和碱性质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认识2、教学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3、教学难点:从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4、课型:探究、讨论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和反应【设问】如果把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会有什么变化呢?【活动与探究】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2~3滴酚酞溶液,测溶液的温度,用滴管取盐酸逐滴加入,到溶液刚变为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
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2、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3、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到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本质。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初步学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的本质。
2、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4、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5、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领会中和反应的本质教学过程:一、导课1、提问:a、为什么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b、为什么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2、提问:将酸和碱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说课人:陈法来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课流程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题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
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做了铺垫。
酸碱中和反应往往无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难点,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和《物质的化学变化》两个一级主题中有重要体现,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在学生以学习了一些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来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而初步提出盐慨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导的具体要求,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判别反应的类型为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3)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会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3)培养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和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3)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三、学情分析关于中和反应的概念,学生可能会有错误的认识: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教师须加以引导,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打下良好基础。
酸碱中和反应往往无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难。
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小组合作经验,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了解酸雨、水污染,认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为中和反应的应用做铺垫。
四、学科模式(一)设计理念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中和反应,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中和反应滴定,让学生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二)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反思→数据处理→再反思提出新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归纳与总结→知识应用(三)五步三循环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解决课题,讨论归纳,小结课题,达标练习,巩固新知‘拓展延伸,应用新知(四)教学原则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关注生活化学,促进学生发展(五)、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实验探究、提问、启发、激励等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的探究性学习。
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六)、说学法《由于九年级学生好动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实验,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的学习方法,结合教师的难点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学习、思考和内化的时间还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开始做实验纸折好的白花→喷少量酚酞→喷适量的NaOH溶液→花由白色变红色→喷适量HCl溶液→花由红色变白色。
观察现象,分析原因你们想知道这个奥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二)感悟新知、合作探究中和反应;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
•【学生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观察:无现象•分析原因: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应了、没反应)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活动与探究。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方案一:稀NaOH溶液(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溶液变红→→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红色变无色·方案二:稀盐酸(无色)→滴酚酞溶液→振荡→→溶液无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无色变红色方案三稀NaOH溶液(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溶液变蓝色→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变紫色方案四:稀盐酸(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溶液变红色→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变紫色3、深入探究中和反应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应和盐的概念•取适量方案1反应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观察讨论•请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酸碱反应都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才能判断反应是否发生若反应过程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如:固体溶解、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则不需要借助于酸碱指示剂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下列反应有何共同特点NaOH+HCl== NaCl + H2OCa(OH)2+2HCl==CaCl2+ 2H2O2NaOH + H2SO4==Na2SO4 + 2H2O?(三)归纳总结•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酸+ 碱==== 盐+ 水•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CO2+2NaOH=Na2CO3+H2O•不是中和反应。
•Fe2O3+6HCl=2FeCl3+3H2O•不是中和反应。
-1、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不是碱性溶液,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进一步说明了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先观察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示意图展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 H2O其它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Ca(OH)2+2HCl=CaCl2+2H2O2NaOH+H2SO4=Na2SO4+2H2O2、请同学们总结反应的特点:(1) 上述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 H+ + OH- =H2O(四)联系生活:[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课件展示:1、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呢2、酸性污水应如何转为中性3、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
用什么溶液涂抹可消除肿痛4、你了解治疗胃酸过多药物的成分吗它们的作用原理是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
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
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引导: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中和反应用途很广)用于生活:中和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的应用呢•;•1、吃皮蛋有涩味,如何除去•2、热水瓶胆壁上有水垢,如何除去•切了辣椒的手很是辣疼,怎么办四、达标练习,巩固新知例1(2012•株洲)如(课本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分析此图,写出一条你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用文字或化学用语表述)变式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见图.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A.反应结束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C.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实际上市H+和OH-结合生成水D.该微观图还可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变式2(2011•嘉兴)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D.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五)拓展延伸,应用新知1. 下列物质之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 2NaOH+CO2=Na2CO3+H2OB. CaCO3+2HCl=CaCl2+H2O+CO2↑C. Fe+2HCl=FeCl2+H2↑D. 2NaOH+H2SO4=Na2SO4+2H2O2、某锥形瓶中装有稀盐酸。
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
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锥形瓶中溶液pH变化情况的是( )3、为了探究“NaOH+HCl”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能用NaOH固体代替NaOH溶液吗5、展示图片:某公路上一装有硫酸的汽车翻了,怎么处理泼了一地的硫酸(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应,简单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了解了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第一节酸和碱的反应一、中和反应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3、NaOH+HCl=NaCl+ H2O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4、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二、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