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心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国医大师任继学经验

合集下载

心胸部位疼痛辨治

心胸部位疼痛辨治

·11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Oct.2015 Vol.22 No.10心胸部位疼痛辨治牛崇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中医科,江苏 南京 210006关键词:厥心痛;真心痛;冠心病;辨证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10.035中图分类号:R25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10-0116-02《内经》《难经》对心胸部位疼痛的病证有较详的论述,提出了“厥心痛”“真心痛”概念,对临床辨治此类疾病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掌握其规律有执简御繁之功。

1 厥真机不同、体势有别须辨明《内经》《难经》提出了“厥心痛”“真心痛”病证的主症特点和病因病机。

如《难经•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

”由此可见,厥心痛与真心痛在主要病机上是有区别的。

由于心胸部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其疼痛性质不同的疾病予以分类划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分清疼痛病证中的主次矛盾、病位、病势是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厥者,气机逆乱之谓也,一般泛指继发性病因,如气血逆乱、寒热失调、痰浊闭阻等。

厥心痛病机侧重在脏腑经络的相互影响方面,其外在病因多为经络、经筋或皮部受风寒湿热等邪感传犯心所致,内在因素多为脏腑气机逆乱而成。

以冠心病为例,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耗血之间发生矛盾时,容易产生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上述基本矛盾存在于机体五脏相作用与影响的关联网中,而冠状动脉的扩张能力、其血流量及血流状态与机体的全身代谢状况息息相关。

当机体处于劳累、激动、应激、虚衰等状态时,上述矛盾更加突显而易打破相对平衡状态导致病变。

而厥心痛所论述的病理变化是以经脉联属和脏腑相互关联为基础的,因此,提出厥心痛概念对心胸部疼痛病症的全方位分析和诊断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医辩证治疗心痛经验

中医辩证治疗心痛经验

中医辩证治疗心痛经验本文总结名老中医戴舜珍治疗心痛临床经验,以中医辩证为准则,分型论治。

治疗不外“补”“通”二义,审度症候虚实偏重,予补中、寓通、通中、寓补,注意防“厥”防“脱”乃是治疗之核心。

标签:心痛;临床治疗经验;戴舜珍心痛病名早见于《内经》。

《灵枢·五雅》篇曰:“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标本病传论》亦云:“心病先心痛。

”内经中根据心痛的轻重缓急,又分别提出“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不同名称。

在临床表现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如《素问·厥论》曰:“手少阴心主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塞相类似。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气短病》中称本病为“胸痹、心痛”,把病因归纳为“阳微阴弦”,即胸阳不足,阴邪搏结所致。

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相关。

在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

在寒冷刺激,晚餐之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等诱因的作用下,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戴师汲取各家之长,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的方法,分型论治。

1 脾虚痰湿型症状:胸闷且痛,痛引肩背,脘腹胀满,胃纳欠佳,短气疲乏,肢体沉重,痰多,便溏,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宣痹通阳,健脾豁痰,活血通络。

方药:自拟宣痹通阳汤(瓜蒌15 g、薤白10 g、葛根15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半夏10 g、木香6 g、泽泻10 g、丹参30 g、桂枝6 g、甘草3 g)。

随证加减:痰浊明显者加茯苓、胆南星、佛手干;心悸不寐加百合、乌药;湿郁化热者去木香、桂枝加茵陈、黄连;胸中闷塞者加郁金、大便溏去瓜蒌加陈皮、藿香。

2 瘀血心痛型症状:胸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加重,日久不愈,或胸闷心悸,头晕目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弦涩,或结代。

厥病第二十四论

厥病第二十四论

活血,方用小陷胸汤加丹皮、赤芍、
蒲黄、郁金之类。 肝心痛: 肝气厥逆,上犯于心所致。《灵 枢· 厥病》云:“厥心痛,色苍如死状, 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 治当舒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 减。亦可用金铃子散加降香。
肾心痛:
肾气上逆,上犯于心所致的心痛证, 以心痛牵引腰背为特点,伴四肢抽搐、 弯腰曲背。 肾心痛属阳虚寒凝之证,治宜温肾 散寒,通阳宣痹,方用《伤寒论》附子 汤合《金匮要略》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肺心痛: 肺气厥逆犯心所致心痛证,以休息 静养缓解,动则疼痛加剧,短气不
偏头痛:
散偏汤 川芎15-20克,白芍15-20 克,柴胡6克,制香附9克,川郁金10 克,香白芷10克,蔓荆子10克,郁李仁 6-9克,白芥子9克,亦可加入全蝎3 克 4.真头痛 应辨识病情,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第二段厥心痛、真心痛及积聚、虫瘕心
痛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厥心痛的症状和刺法 „原文‟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 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 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 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 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由于某种因素导致经气厥逆,则其厥
逆之气循经而上犯于头,使头部气血郁 滞而发生头痛之证。 2、足三阳、三阴经的头痛和刺法。 足三阳经脉均上行至头,足厥阴与 督脉会于巅,足太阴、少阴虽不直接行 于头,但通过表里之经亦能影响及之, 故均可发生头痛。

经脉各有循行部位,某经气逆,则在
其循行线上反映出症状,临床即据此 进行辨证。 在治疗上,则各针刺其本经或表里 之经,以疏调其厥逆之气。如气逆血 郁,可用刺出血之法,以泻其邪。
[分析]

猝心痛

猝心痛
3.血象变化 发病24-48小时以后白细 胞总数可增加至(10-20)×109/L,中 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 失;血沉增快,可持续1-3周。
4.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通过 观察心室壁的动作、心室的射血分数等 来判断心肌缺血。
5.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显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最有价值的方 法。
西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 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可参照本病进行 救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 当、年高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由失治、误治,五脏阴阳失调;
或久患心脏之疾,复因 寒冷
喜怒无常
造成心体受伤,脉
饮酒过度
络不畅,营气不从,
逆陷于心而血瘀于

气血逆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或气滞于内,热结不散,痰水相结,痰 阻脉络。
⑵中成药:麝香保心丸,益心气口服液、滋心 阴口服液、生脉散冲剂口服。生脉注射液3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 脉滴注。参附注射液20-40ml,加25%葡萄糖 注射液20-40ml中,静脉注射。
⑶针灸:内关透外关、心俞、足三里,针刺得 气后留针15分钟,或艾灸5-15分钟。
病之轻者为厥心痛,病之重者,血脉不 通而为真心痛。
1.寒凝心脉
素禀阳虚
心脉绌急 津血凝滞 清气不入 浊气不出
心脉痹阻
或药用过于苦寒,伤及阳气 或年老阳衰,寒自内生 或感受寒凉邪气
体内阴寒内盛
大寒犯心 寒为阴邪,易伤
猝心痛
经络、血脉阳气
2.痰浊闭阻
饮食不节 恣食膏粱厚味 烟酒成癖
致脾胃运化失健
聚湿生痰, 痰浊内阻
其病位在心,可与五脏相关。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厥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颜面苍白、汗出、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轻者发病后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和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但病情严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死亡。

【范围】多种疾病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西医学的休克、低血糖昏迷、高血压脑病、排尿性晕厥以及精神性疾病等病症出现本病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六淫或秽浊邪气,邪毒内犯,郁闭气机,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厥。

六淫致厥,以中寒、中暑多见,常与气候环境有关。

疔毒疮疡之疾,邪毒过盛,若失治误治,邪毒内陷,亦可致厥。

2.七情内伤忧愁思虑,悲恐恼怒,大惊大喜,或所愿不得,而致气机逆乱或阻遏,阳气不相顺接而发生厥病。

3.饮食劳倦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积滞内停,上下痞隔,气机升降受阻,则可骤发为厥。

元气素虚者,如遇过度饥饿,或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或房劳太过,亦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4.亡血失津如因邪毒炽盛,伤津耗液,或因失治误治而致大汗吐下,气随津耗,或因创伤出血、产后血崩或吐衄便血等,以致气随血脱,均可致厥。

5.剧烈疼痛跌打创伤,或烫伤烧伤,或中寒冷冻,皆可因剧痛伤气导致气机逆乱而发生昏厥。

此外,痰饮瘀血既是各种病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厥病的致病原因。

因平素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受遏,若痰浊复因气逆一时上壅,阻遏清阳,则发生昏厥。

瘀血内停,往往闭阻经络,瘀塞心窍,复因气逆下降,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则发为厥病。

二、病机1.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起病急骤,以一过性昏厥为发病特点,往往伴有颜面苍白、汗出肢冷等症,多在短时间内苏醒,亦有病重者,一厥不复而亡,临证当注意。

2.病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厥病虽涉及五脏六腑,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

3.病性厥病有寒、热、虚、实之别。

一般来说,厥病虽因病因不同而有气厥、血厥、痰厥、暑厥、寒厥、秽厥、食厥、酒厥、色厥等的不同,但其病性概而言之,不外乎虚、实、寒、热几个方面。

中医关于“厥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厥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厥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厥证
1. 厥证是一种急性病证,临床上以突然出现一时性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症。

轻者短时间内即可苏醒,重者昏时间较长,甚则一厥不醒而死亡。

2.病因与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有关,病机主要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3.厥证常见气厥、血、痰厥,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厥证属危急重症,当以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实证宜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宜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苏醒之后,按病情的不同辨证治疗。

4.本病预后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病情的轻重以及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发病之后,若呼吸比较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气尚强,预后良好;若气息微弱,脉象沉伏,多属危候,预后不良。

二、厥证的日常防控措施
1.预防厥证,应避免情志过极,使其心情舒畅。

对于情绪容易激动,思想狭隘者,平时注意加强思想修养,避免病情反复发作或加重。

2.改变不良饮食起居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勿使过度疲劳或饥饿等。

3.已发厥证者,宜采取针对性调护措施,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排痰,防止窒息。

4.患者苏醒后,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康复指导。

5.所有厥证患者均应严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厥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厥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厥证厥证的中医病因病机:1.体质因素此为厥证的病因之一。

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平素气血运行不畅,或素体阳旺阴亏,或脾虚有痰等,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发为厥证。

2.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

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

“怒则气上”、。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清窍失灵而发生昏仆致厥。

3.暴感外邪主要是暑邪,其性炎热属阳,内侵人体,传变迅速,传人心包,扰乱心神,以致昏不知人而成暑厥。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正如《景岳全书。

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

”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

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

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

升降失调是指气机逆乱的病理变化。

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饮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成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阳明而致暑厥。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

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厥证由于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又有虚实的区别。

大凡气盛有余者,情志突变,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挟痰挟食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知人事,成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或大量出血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随血脱,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四肢不温,发为厥之虚证。

任继学教授诊治真心痛(心肌梗塞)经验

任继学教授诊治真心痛(心肌梗塞)经验
奏清热解 毒 、 活血 通 络 的功 效 。本方 最 早应 用 于 治
疗热毒型脱疽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其临床应用范围逐
渐扩大 。四妙 勇安汤 在心脑血 管疾 病 中多应用 于冠
因心前 区刺痛 , 吉林 省 中医院 查 心 电 图示下 壁异 在 常 Q波 、 肌红 、 钙 蛋 白升 高 , 断为 “ 性 心 肌梗 肌 诊 急
V 12 . . 9 o . 7 No 4 P 4
2 O Ol
任 继 学 教 授 诊 治 真 心 痛 ( 肌 梗 塞 ) 验 心 经
赵 益 业 任 宝 琦 ,
1南方 医科 大学 中西医结合 医院 ( . 广东 广州 50 1 ) 13 0
2 广 东 省 中 医 院 ( 东 广 州 50 2 ) . 广 1 10
玄参 , 加黑芝麻 、 桃仁 、 子仁 、 皂角 治之 。 柏 煨
4 病 案举 例
刘某某 , ,8岁 ,0 2年 3月 2 日初 诊 。病 男 5 20 2 史: 患者 因“ 心前 区 闷痛 、 短 一 年 ” 诊 。一 年 前 气 来
本方 以金银 花清 热解 毒 为使 药 , 参 滋 阴清 热 为 臣 玄 药, 当归活血 和营 为佐 药 , 草 和 中解 毒 为使 药 , 甘 共
痛 的病 因病 机 。基 础 研 究 显 示 四妙 勇 安 汤具 有 抗
炎 、 动 脉 硬 化 、 进 血 管 新 生 、 节 环 腺 苷 酸 抗 促 调
g川芎 1 , 龙 1 g 瓜蒌 皮 1 , 白 2 , 参 , 0g地 0, 5g薤 0g党
1 。水煎 服 , 日一剂 , 5g 每 七剂 。
已故 全 国著名 老 中医 、 国医大 师 、 春 中 医药 大 长 学终 身教 授任 继 学先 生 擅 长 治疗 中 医疑 难 杂 病 , 尤 其 以心 、 、 系统 疾 病 为 主 , 疗 效卓 著 。笔 者 有 脑 肾 且

厥心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厥心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居中央, 疏 泄之能 , 升清 降浊, 气逆心贝心 病而生 , 具 可 浊 ! f 即
心之脾 胃失调之意。
3 病性 与 病 情 本 虚 标 实 之 证 。 本 虚 为 血 脉 发 生 逆 变 , 气 留滞 , 成 虚 而 气 滞 塞 不 通 , 而 发 生瘀 血 阻脉 或血 虚 不 荣 标 实 为 脂 液 痰 从 浊 、 滞 、 瘀 。属 内科 急 症 重 症 。 气 血 4 病 困 病 机
厥 , 义有 二 : 一, 者, 阻 也 。 其 其 厥 抵 ( 山海 经 - 海 外 经) :相 柳 之所 抵 厥 为 北 云 “ 泽” 引 申于 疾 病 则 为 心 之 络 脉 、 脉 、 . 毛 经 络发 生 抵 阻 不 通 . 心 之 隧 道 被 脂 膏 瘀 窄 “
而气 不 宣 畅 ( 王 氏 ( 昌) ( 燕 医存 - 卷九 )
欹 防此 者, 应依仗馈食 以资气血 , 调神志, 情志, 节 颐养天 年。 反此者 . 若生冷无节 , 饥饱 失宜 , 则动成疾 患, 以心病为 甚, 尤
当戒 之 慎之 。
本病发生 之原委 是多源 性 的, 既有 内伤之情 , 有六 淫 又 之 邪内侵 , 有疫病之邪 内犯, 更 亦有 督脉病变所弓 , f另外 饮食 所 伤、 源之 变等均可 导致本 病 的发 生。就 其 因而言 , 药 内伤 所致者. 多由饮食 、 情志失调而成。
维普资讯
2 0 年 4月第 2 02 0卷 第 2期
中 医 药 学 刊
15 3
厥 心 痛 的病 因病 机及 其 辨 证 论 治
任 继 学
( 长春 中 医学 院 , 吉林 长春
关 键 词: 厥 痛
病 病

以 心 为 本 , 、 、 、 为病 之 标 ( 问 - 本 病 传 论 ) 肝 胆 脾 肾 索 标 云 :心病 先 心痛 ” 故 心 为 心 痛病 之 本 也 。标 病 中, 肝 肾 两 “ ,

国医大师任继学救治危急重症验案三则

国医大师任继学救治危急重症验案三则

国医大师任继学救治危急重症验案三则樊冬梅1,任宝琦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广东广州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摘要】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任老)擅长中医急症和脑病、心病、肾病,用药有胆有识、当机立断、力挽狂澜。

为充分展现任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勇于创新的大医风范,本文总结救治的三个重症案例:治疗心衰常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并创用人工牛黄代猪胆汁;根据《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悟出从五脏调理便秘、肠麻痹;受唐容川“离经之血便是瘀血”启发,创用破血逐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

【关键词】名医经验;任继学;危急重症;心功能不全;肠麻痹;脑出血【中图分类号】R25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164(2012)02-0054-02已故国医大师任老为我国当代极富盛名的中医学家,理论功底极为深厚,博览医籍,勇创新说,被誉为“活字典”;临床经验宏富,一生活人无算,尤其在中医急症和脑病、心病、肾病方面卓有建树,为当世所推重,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称任老为“中医界巨擘”。

我们有幸跟随任老学习多年,获益良深,现总结任老救治危急重症验案三则,以窥一斑。

1白通加猪胆汁汤治愈心衰【病例】赵某,男,66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人。

1996年3月6日初诊。

因“心悸气短,不能平卧一年余,加重二周”而就诊。

患者近一年来经常气短、胸闷痛、夜不能平卧,尿少、双下肢轻度浮肿,发作时汗出如雨,曾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4级。

经常服用“速效救心丸”,时好时作。

近2周因天气变化,胸闷气短加重,不能平卧,汗多,阵咳,咯少量白痰,带泡沫或夹血丝,下肢浮肿,四肢厥冷,纳少,恶心,颜面苍白,口唇青紫,舌隐青,苔薄白,雀啄脉。

中医诊断:厥心痛;心衰。

证属阳气欲脱,瘀阻心脉。

治法:回阳固脱,强心通脉。

方药: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为主。

干姜15g,炮附子10g,葱白3寸,人工牛黄3g(冲服),炒葶苈子10g,童便30ml(兑入药汁中)。

、“真心痛”、“厥心痛

、“真心痛”、“厥心痛

、“真心痛”、“厥心痛全文: 冠心病中医学称之为“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其病机历来认为是阳气虚或阳气不能通达所致。

如《素问。

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

”里的心痹,脉不通,当为阳气本虚或寒邪伤阳而致阳气不能通达、心脉痹阻之义。

又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卒然而痛。

”这也是说卒然而痛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寒凝经脉、阳气不能通达所致。

故冠心病之病机是阳气不能通达,冠心病之治法须是通阳。

通阳之法可补可消,关键在于一个“通”字。

张仲景首开胸痹通阳治法之先河,如创瓜蒌薤白系列方以辨证治之。

笔者遵经之旨,用通阳法治胸痹,更将通阳法扩展和赋予新义,总结出通阳三法:一日和少阳以通心阳,二曰温肾阳以通心阳,三日温脾阳以通心阳。

现将笔者运用通阳法诊治冠心病之心得叙及于下。

l 和少阳、温胆化痰以通心阳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之脉,手足少阳在经络上互相联系,即足少阳胆经之脉行于两胁,手少阳三焦之脉络心包。

又,胆附于肝,在五行上属木,心属火,胆与心成母子关系,所以说胆心相通。

若少阳胆经失和并三焦不得宣通,则心阳不通,气机不得宣畅;或烦满,或攻胸胁,而成胸痹之证。

如《灵枢。

经脉》指出: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临床表现为胸憋、胸胁痛,或痛连肩臂;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或伴有耳呜、耳聋;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滑。

临床广泛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及梗死后心绞痛而见(兼)实热征象者。

事实上,冠心病之实证常见,且表现为少阳实之证。

如冯世伦先生亦曾这样说:“冠心病常见的气短常属邪实之证,如果这种气短又伴见胸胁背痛、胀满、口苦咽干、大便干结等,则属痰饮瘀血阻于半表半里之实证。

治宜和解少阳、祛痰化瘀”。

故本证应辨为少阳失和,胆郁痰扰,致心阳痹阻,其治法为和解少阳,温胆化痰以痛心阳。

少阳通则心阳通,少阳通则诸阳通(少阳乃诸阳运行之枢),故和解少阳即是通阳。

沈绍功教授痛症的辨证论治经验

沈绍功教授痛症的辨证论治经验

沈绍功教授痛症的辨证论治经验2003.9-2004.2跟师学习体会沈绍功教授痛症的辨证论治经验韩学杰我的导师沈绍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本人跟师学习10余年,耳濡目染其临诊过程,每试必验,故将其痛证治疗经验总结,以飧读者。

是我们的治病多元化,多样化。

痛症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有“举痛论”提出“五脏卒痛”,其病机是“寒气入经”,气不通,所谓“不通则痛”。

其治常用“活血通络”,“芳香温通”,以求“通则不痛”。

针灸镇痛亦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提出“以痛为输”。

现从临床出发,采取针药并用的方法,对中医镇痛的思路、治则、方药、取穴、手法诸方面介绍恩师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中医镇痛始于《内经》“举痛论”分辨寒热虚实,详于《金匮》、《伤寒》,既有证候分类,又作分证论治,仲景创建的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乌头煎、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以及通脉四逆汤等均为效方,到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久痛属虚”;明代《医学传真》提出“通则不痛”;清代《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痛入络”均有启迪作用。

中医镇痛疗效肯定,针药并用更显优势。

一.根据疼痛性质分为虚实二类1.虚证疼痛隐痛—以虚证多见,分气虚和阴虚2类。

气虚隐痛伴气短乏力,苔白质淡,脉象细弱。

由于气帅虚衰,鼓动不足,血运缓慢而不通则痛。

治当补益中焦脾气,兼顾血运。

主药:生芪、炒白术、云苓、陈皮、赤白芍、炙甘草;取穴:足三里、血海。

阴虚隐痛伴五心烦热,苔净质红,脉象细数。

由于营阴亏损,血行贫乏而不通则痛。

治当补益下焦肾水,兼滋营阴。

主药:生地、黄精、山药、泽兰、川栋子、元胡。

取穴:三阴交、太溪。

2.实证疼痛胀痛—以实证多见,分肝郁、痰浊、食阻3类。

肝郁胀痛兼见胁满太息,苔黄质红,脉象弦紧。

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不通则痛。

治宜疏肝开郁为先。

主药:肝郁:柴胡、香附、丹皮、川芎。

取穴:阳陵泉、支沟。

痰浊胀痛兼见口粘憋闷,苔腻脉滑。

中医关于“厥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厥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厥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引起厥证的病因较多,常在素体亏虚或素体气盛有余的基础上,因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因素诱发,引起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一、病因1.情志内伤七情中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或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致气血郁滞,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

此外,若平素体弱胆怯,加上突如其来的外界影响,如见死尸,或见鲜血喷涌,或闻巨响等,亦可使气血逆乱,发为厥证。

2.体虚劳倦元气素虚,复加饥饿劳累,以致中气不足,髓海失养,或长期睡眠不足,气血阴阳暗耗,而发为厥证。

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云:“三日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

3.亡血失津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因创伤出血,或血证失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阳随阴消,津血亏虚,不能上荣,神明失主,而发为证,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4.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积滞,停于中焦,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脾失升清,上下痞隔,发为厥证。

或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以致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日积月累,痰愈多则气愈阻,气愈滞则痰更盛,如痰浊一时上壅,清阳被阻,则可发为昏厥。

二、病机1.厥证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景岳全书·厥逆》言:“盖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

”情志异常、精神刺激、素体虚弱等致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神明失养,发为气厥;肝阳偏亢,遇暴怒肝之气血逆乱于上,或大量失血后血不荣窍,发为血厥;体虚湿盛,饮食不节,以致气机升降失调,或痰随气升,阻滞神明,发为痰厥。

2.由于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

大凡气盛有余,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夹痰浊、瘀血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省人事,皆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气陷于下,或大量出血,气随血脱,血不上达,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省人事,为厥之虚证。

病气上逆乘心所致的心痛(厥心痛)

病气上逆乘心所致的心痛(厥心痛)

病气上逆乘心所致的心痛(厥心痛)关于厥心痛 click to collapse contents厥心痛为病证名[3]。

即肾、胃、脾、肝、肺有病,病气上逆乘心所致的心痛[3]。

包括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5种[3]。

7.1 病因病机《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杨玄操注:“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

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7.2 分类7.2.1 肾心痛肾心痛为厥心痛之一[4]。

因肾病而邪上乘心所致[4]。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歧骨陷处痛,若心痛……连腰,名肾心痛。

”《张氏医通·诸痛门》:“肾心痛者,多由阴火上冲之故。

”可用神保丸、神圣复气汤等方[4]。

7.2.2 胃心痛胃心痛为厥心痛之一[2]。

因胃病而邪上乘心所致[2]。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胃心痛者,腹胀满,不下食,食则不消。

”《张氏医通·诸痛门》:“胃心痛者,多由停滞。

……滞则通之。

”《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胃心痛也。

宜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

”7.2.3 脾心痛脾心痛为厥心痛之一[5]。

因脾病而邪上乘心所致[5]。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脾心痛者,如针锥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

”《张氏医通·诸痛门》:“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

……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

”《杂病源流犀烛》治脾心痛用诃子散、复元通气散等方[5]。

7.2.4 肝心痛肝心痛为厥心痛之一[6]。

因肝病而邪上乘心所致[6]。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

厥心痛的护理查房

厥心痛的护理查房

01
02
03
04
定期复查和随访
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随访:医生定期电话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我病情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 心率等生命体
Simple &CreativeBiblioteka 厥心痛的护理查房汇报人:_
疾病相关知识回顾 病例介绍 辅助检查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健康宣教
01
Contents
目录
02
03
04
05
06
01 疾病相关知识回顾
厥心痛的定义和分类
厥心痛:中医术语,指突然发作的胸痛,常伴有心悸、气短等症状。 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厥心痛可分为气厥心痛、血厥心痛、痰厥心痛等类型。 气厥心痛:主要由气滞、气逆引起,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 血厥心痛:主要由血瘀、血虚引起,表现为胸痛、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痰厥心痛:主要由痰湿、痰阻引起,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痰多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贫 血、感染等情况
尿常规检查:了解肾 脏功能、尿路感染等 情况
心电图检查:了解心 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情况
心肌酶检查:了解心 肌损伤、心肌梗死等 情况
超声心动图检查:了 解心脏结构、功能等 情况
放射性核素检查:了 解心肌血流、心肌代 谢等情况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厥心 痛患者常用的辅助 检查方法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 脏的电活动,帮助 诊断厥心痛的病因
心电图检查可以及 时发现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等异常情 况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 制定治疗方案,评 估治疗效果

脏厥心痛(厥心痛)

脏厥心痛(厥心痛)

脏厥心痛(厥心痛)展开全文脏厥心痛(厥心痛)2017/11/9(关键词: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心肠痛)心痛有胃脘痛(胸痹)、胸痹(胃痹、肺源性心脏病)、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厥心痛(四肢厥冷)、真心痛(伤正经)、久心痛(不伤正经伤支别)等。

厥心痛为病证名,由肾、胃、脾、肝、肺有病所致的厥心痛,属病气循脉上逆乘心(他脏气逆而犯于心)所致的心痛,包括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5种。

可见,“厥”在这里是指经逆、气逆。

故《难经·第六十难》曰:“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杨玄操注:“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

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黄帝八十一难经注》)此论五脏之经气厥逆而为厥心痛也。

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是以四脏之气厥逆,皆从脉而上乘于心。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chi),如从后触其心,伛偻(yu lv)者,肾心痛也。

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心与背相应,故与背相控而痛;心脉很急而为瘈疭(抽风);肾附于脊,肾气从背而上注于心,为从后触其心;心痛故伛偻而不能仰。

此肾脏之气逆于心下而为痛。

先取膀胱经之京骨昆仑,从腑阳而泻其阴脏之逆气,如发针还心痛不止,再取肾经之然谷。

此脏气厥逆从经脉相乘,与六气无涉,故不曰太阳少阴,而曰昆仑然谷。

所谓头应天,故从气而经;脏应地,故从脏而脉。

《张氏医通·诸痛门》曰:“肾心痛者,多由阴火上冲之故。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曰:“歧骨陷处痛,若心痛……连腰,名肾心痛。

”药物治疗可用神保丸、神圣复气汤等方,还可用《伤寒论》附子汤合《金匮要略》瓜蒌薤(xie)白桂枝汤加减,温肾散寒,通阳宣痹(肾心痛属阳虚寒凝之证)。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胃气上逆而腹胀胸满,胃气上通于心而心痛尤甚。

脾与胃以膜相连而为胃之转输,又阳明不从标本而从太阴中见之化,故取脾经之大都太白以输胃之逆气。

心厥

心厥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急则治标:标实指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故以芳香温通,豁痰通络、宣痹通阳、祛瘀生 新、镇静止悸为治法。 缓则治本:本虚指气血阴阳虚,故以益气养 血滋阴补阳、调肝益肾为治法。总之要通补兼 施,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得生,气机畅通,痰 瘀除而正气恢复。 。
急 救 处 理
1、立即进入CCU病室。 2、24小时低流量吸氧。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保持情绪稳定,;清淡饮 食,保持大便通畅,便干者,立即通便,不可用力排便; 防止褥疮发生,注意生命指征变化。 4、镇痛复律:复律保心汤加减(金银花150.0 当归 150.0 玄参150.0 黄精20.0 白芍30.0 麦冬50.0 醋柴 胡15.0 醋青皮15.0 醋常山10.0 甘草5.0)祛瘀生新, 止悸镇痛,调肝理气,益肾养阴,20ml,日3次,口服。 神昏者可鼻饲给药,疼痛不缓解,罂粟碱30mg,日3次, 肌注,或度冷丁50—100mg肌注。
老年体弱
年老之人,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 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 失于温煦;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 使心阴内耗,心阴亏虚,脉道湿润;又心肾相 交,今肾精亏损,精亏则不能上奉于心,使心 阴不足,心阳不敛,不能下交于肾,则心肾相 交和阴阳互济功能遭到破坏,心营不畅,适遇 过劳或大寒犯心,则使心脉挛急,营血瘀阻, 进而闭塞而发为心厥。
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皆同于《内经》中对真心 痛症状的描述.关于本病的治疗,明清之前诸医家皆认 为此病 “死不可治”,直至明清时期,不少医家医著, 如方隅《医林绳墨》,陈士铎《辨证录》虞抟《医林正 传》,林佩琴《类证治裁》皆摆脱了真心痛不能就治的 成说,提出“亦未尝不能生”.的卓见,且列出以温药为 主的救治方药,如“真心痛,……急温散其寒,亦死中求 活也”, “治真心痛,用猪心煎汤入麻黄,肉桂,干姜,附 子服之,以散其寒,或可死中求生”。上述观点,为后世 治疗该病奠定了基础。时值今日,本病亦非为“死病”, 经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大进展, 以郭世魁、陈可冀、邓铁涛、任继学等医家为代表,治 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抗心梗合剂、复律保 心平等一系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剂。

从《内经》论“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

从《内经》论“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

从《内经》论“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王伟贵;李雪青【摘要】目的:探讨《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因、证治及针刺治疗,指导现代中医心病临床。

方法:通过对《内经》、《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心痛》、《三因极-病证方论》、《类经・针刺类》、《难经》有关心痛的记载进行研读。

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

结果:“病气逆乘”导致心痛有四:经气逆乱、经脉经气厥逆、五脏之经气厥逆、真心痛。

临床上要重视“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机及针刺治疗,进一步验证《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6(037)008【总页数】2页(P1082-1083)【关键词】《内经》;针刺;病气逆乘;心痛【作者】王伟贵;李雪青【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唐山063000;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2主题词《内经》针刺@病气逆乘@心痛心痛是中医心病的重要临床表现,是中医症状比较严重的症状,而且患者反应比较敏感。

由于心主血脉,因此心病不但表现心脏自身病变,同时也可以影响全身[1]。

脏腑相关,经脉相连,其它脏腑经络之病气乘逆于心,使心脉失和,发为心痛,我们把它称为“病气逆乘”[2]。

杨玄操注《难经》云:“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

由此可见,五脏有病,病气逆于心,可致心痛。

如《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曰:“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指出少阴经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又曰:“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指出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连及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症。

1 “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因《医学心悟》卷三谓:“心痛有九种: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热,四曰寒,五曰饮,六曰食,七曰虚,八曰虫,九曰疰,宜分而治之。

厥心痛辩证要点

厥心痛辩证要点

厥心痛辩证要点
厥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

在中医理论中,厥心痛属于心痛范畴,其辨证要点如下:
一、心气虚弱型
心气虚弱型厥心痛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心痛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益气为主,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以增强心脏功能。

二、痰湿阻滞型
痰湿阻滞型厥心痛多见于肥胖、体质偏湿的人群,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咳嗽、痰多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祛湿化痰为主,可选用半夏、陈皮、枳实等化痰药物,同时配合艾灸、拔罐等疗法,以促进痰湿排出。

三、血瘀阻滞型
血瘀阻滞型厥心痛多见于年龄较大、血脂较高的人群,主要表现为胸痛、心悸、气促、口干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药物,同时配合拔罐、刮痧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

四、心火亢盛型
心火亢盛型厥心痛多见于情绪波动较大、饮食过度刺激的人群,主要表现为心烦、口渴、失眠、健忘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清热降火为主,可选用黄连、黄芩、龙胆等清热药物,同时配合针灸、艾灸等疗法,以平衡心火。

厥心痛的辨证要点是多方面的,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选用相应的中药和物理疗法,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节,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心痛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任继学
( 长春中医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2)
【关键词】: 厥心痛; 病因病机; 证治
【中图分类号】: R255.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5276( 2002) 02- 0135- 02
厥, 其义有二: 其一, 厥者, 抵阻也。

《山海经·北海外经》云:“相柳之所抵厥为泽”,引申于疾病则为心之络脉、毛脉、经络发生抵阻不通,“心之隧道被脂膏瘀窄而气不宣畅” (《王氏( 燕昌) 医存·卷九》语)。

其二,厥者,逆也。

五脏气血发生逆变, 变则损心, 而成本病。

厥心痛之名, 首见于《灵枢·厥病》云: “厥心痛, 与背相控, 善瘛, 如从后触其心, …厥心痛, 腹胀胸满,心尤痛甚, …厥心痛,痛如锥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


1临床病象
突然膻中或左侧胸闷而疼痛, 其痛有隐痛、胀痛、刺痛、绞痛,持续时间较短,甚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

气短, 汗出肢冷,口唇紫绀。

2病位
以心为本, 肝、胆、脾、肾为病之标。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心病先心痛”故心为心痛病之本也。

标病中, 以肝肾两脏最为重要。

肝气通, 则心气和; 肝气滞, 则心气乏。

肾者,心之鬼, 肾若受寻, 必传于心, 故心病治肾, 乃逐其邪也。

脾居中央, 具疏泄之能, 可升清降浊, 浊气逆心则心病而生, 即心之脾胃失调之意。

3病性与病情
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血脉发生逆变, 虚气留滞, 而成气滞塞不通, 从而发生瘀血阻脉或血虚不荣。

标实为脂液痰浊、气滞、血瘀。

属内科急症重症。

4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之原委是多源性的,既有内伤之情,又有六淫之邪内侵,更有疫病之邪内犯,亦有督脉病变所引,另外饮食所伤、药源之变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就其因而言, 内伤所致者, 多由饮食、情志失调而成。

饮食所伤平素多嗜膏粱厚味、肥甘之品。

甘能生中满,肥能充填腠理, 久则化生脂液,流注于五脏,侵犯于血脉,脉为心之所主,故久而不解,则心之血络、毛脉、气血阻塞不通而成本病。

饮者,多以酒为主。

酒者, 乃五谷之精华, 质寒性热, 有大毒。

先入于胃,然后入胆,因心胆气通,通过其气道、血道而转逆于心,久则酒毒壅于心,则心体受损,心络受伤而成。

饮食所伤者,亦有因于咸味所致,因咸主凝血,血凝则心脉气阻, 故亦可发生本病。

情志所伤多以喜怒、忧思为患。

喜为心志,过喜伤阳,阳伤则心气虚,气虚则血不畅。

怒为肝志,怒则气激,肝气内变,变则为损,损则肝失藏血之功、调血之能、疏泄凝血之源,血凝则血络不畅。

血者,心之神也, 神乃心气之主,血络之师,故血凝则心脉受损而成病。

忧为肺志,忧则气聚,引发肺气不清,浊气内泌,由气道侵犯于心, 心乏清阳之气而成本病。

思为脾志,思过则脾气呆滞,滞则升降枢轴受制,不升不降。

气浊不清, 血则为凝, 留着于心,心气内变,血络阻绝而成本病。

寒邪所伤寒邪所伤,其因有二: 一者,素体阳虚,寒自内生。

有虚于上,亦有虚于下者。

本病多以上焦胸阳虚损,寒滞于上,寒主收引,故使上焦阳气不得宣通,血失阳气之温煦,
血液凝聚,久而为积为毒,积毒侵犯心之血络,其病发矣。

二者,亦有外在寒邪之毒,直犯少阴心脏,引而发病。

厥心痛者,除寒邪所伤外,临床亦见热毒为害而发病者。

所以然者,热主蒸散暗耗血液之水、津、液, 导致血液浓稠,血稠而为瘀, 瘀久生毒, 毒随血道侵犯于心而发病。

年老体弱年老体弱为患,多因人体自然发展、衰落规律所致。

人年四十,阴气自半, 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头发斑白。

人年五十,肝气始衰,胆汁分泌不足,少阳升发之气衰减,故而两目昏花。

人年六十,心气始衰,脉气始减,血行迟缓。

故高年之人, 真气耗竭, 气血两亏, 五脏衰弱极易患病。

欲防此者,应依仗饮食以资气血,调神志, 节情志,颐养天年。

反此者,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则动成疾患,尤以心病为甚,当戒之慎之。

先天禀赋为患心之先天,禀赋不足,五行调控→排序→编码→表达机能不全,开合功能失控,合多开少,气血闭塞,心脉神机欲通不达,心脉不通则绌急,故病出焉。

5 辨证论治
本病属内科急症,为本虚标实之疾,急则治标,以理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法;缓则治本,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为要,临床治疗多标本兼治。

心脾气虚证候: 心前区隐隐作痛气短、乏力、神疲自汗,兼见面色无华,纳差胃胀,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或代、促。

治宜补益心脾。

方药: 归脾汤( 《济生方》 ) 药用人参、蜜炙黄芪、生白术、当归尾、茯神、远志、红枣、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方中以人参、炙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甘温, 补脾益气; 当归甘辛, 温养肝而生心血; 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 木香理气醒神, 以防过于滋腻, 使脾气呆滞。

气虚无力运血, 伴血瘀者, 可加川芎、白芍、三七、郁金或用补阳还五汤。

脾虚痰浊阻络, 证见胸闷脘痞, 苔腻者, 可加半夏、砂仁、陈皮, 或合用温胆汤。

心阴不足证候: 隐痛忧思, 五心烦热, 口干梦多, 兼见眩晕耳鸣, 惊惕潮热, 苔净或少苔, 或苔薄黄, 舌质红, 脉细数或代、促。

治宜: 滋养心阴。

方药: 天王补心丹(《世医得效方》) 。

重用生地以滋阴养血,玄参、天冬、麦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 丹参、当归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益气宁心, 枣仁、五味子、柏仁养心安神。

若心肾阴虚兼见腰酸膝软者, 改用左归饮; 若阴虚阳亢, 兼见面潮红、肢麻者, 可加石决明、牛膝、夏枯草或改用镇肝熄风汤。

心阳不足证候: 心胸闷痛时作,形寒心悸,面白肢凉,兼有精神倦怠,汗多肿胀, 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或沉迟,或结、代,甚则脉微欲绝。

治宜:温阳宣痹。

方药: 炙甘草汤( 《伤寒论》 ) 合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

药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瓜蒌、薤白、白酒、生姜、桂枝。

方中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补心脾; 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 瓜蒌、薤白、白酒、生姜、桂枝辛温,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

共起到益气通阳, 滋阳复脉之功。

由阳气虚弱,不能温化水湿,湿聚痰凝而见苔厚腻者,加菖蒲、郁金化痰通络。

可合用肾气丸。

若心肾阳虚并水饮上凌心肺, 兼见水肿、喘促、心悸者,用真武汤。

痰浊闭阻证候: 闷痛痞满,口粘乏味,纳呆脘胀,兼有头重身困,恶心呕吐,痰多体胖,苔腻或黄或白滑,脉滑。

治宜: 化痰开窍。

方药: 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

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枳实行气消痰;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全方共奏理气化痰开窍之功。

心血瘀证候: 膻中部或左胸膺部刺痛,痛处固定,面晦唇青,心悸怔忡,兼有爪甲青紫,发枯肤糙,舌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脉络紫胀脉涩或结代。

治宜: 活血化瘀。

方药:通窍活
血汤(《医林改错》 ) 合失笑散( 《和剂局方》) 。

方中赤芍、川芎、红花养血活血, 蒲黄、灵脂活血通络祛瘀而止痛,麝香、黄酒通窍活血。

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若兼胸胁胀满,嗳气等症,可合用冠心;若心悸不宁者,加琥珀粉以宁心安神; 胸闷者加枳壳、藿梗; 痛甚者加鸡血藤、楂片以通络止痛。

寒凝气滞证候: 遇寒则痛,彻背掣肩,四肢厥冷,兼有肋胀,急躁,畏寒口淡,苔白质淡,脉沉迟,或弦紧,或代。

治宜: 温阳理气。

方药: 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 ) 合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方中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薤白辛温通阳,宽胸散结,桂枝通阳散寒; 瓜蒌、厚朴化痰散结,祛痰下气,使胸阳振,痰浊除,再配以金铃子、延胡理气活络止痛。

若形寒肢冷,阳虚较重者,加附子、干姜, 以辛温通阳,散寒止痛。

若痛剧而见四肢不温,冷汗出,可含化苏合香丸以温通开窍。

权变法本病除了上述证候群而外,尚有来源于肝气不疏、心气不足而作者,可用醋柴胡、枳实、川芎、赤芍、青皮、薄荷、羌活治之。

也有颈椎病而引发者,可用骨碎补、川芎、赤芍、土鳖虫、鸡血藤、葛根、络石藤治之。

另有胆胀之疾, 胆不通降,少阳升发之气不能疏布于心而病作者,用乌梅丸加减随证治之。

还有久患肺胀之疾,引发厥心痛者,药用杏仁、旋复花、瓜蒌皮、薤白、桔梗、桑皮、赤药、丹参治之。

也有脾胃之疾,病发中气下陷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病心痛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本病除内治法而外,外治法也是重要方法。

证见阳虚寒凝者,可用桂麝散搐鼻治之,药用肉桂、公丁香、樟脑粉、麝香共为细末治之磨口瓶盛之,勿令泄气。

证见气滞不通, 可用还魂香( 药用真檀香、白胶香, 共为细面, 装入磨口瓶内,勿泄气备用) 燃烧薰患者鼻孔,缓急止痛由于寒凝气滞,阳虚血瘀而发者,用熨脐方( 药用小茴香、木香、白蔻仁、葱须适量,外敷脐部) 治之。

文章出处:中医药学刊,2002年4月第20 卷第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