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第10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有机化学第10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CH2Cl + CH3COO-Na+
O
HOAc 120oC
C2H5
CH2OCCH3
讨论
① 是SN2反应。 ② 只适用于1o RX和活泼RX。 ③ 常用的是钠盐。(有时也用Ag盐,优点:速率快。缺 点:太贵。) 体系中双键不受影响。 2013年11月8日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主要方法:
COOH
COOH
CH3
环戊基甲酸
CH2COOH
间-甲基苯甲酸
HOOC
COOH
-萘乙酸
2013年11月8日
对苯二甲酸 (1,4-苯二甲酸)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命名练习
COOH

2,4-己二烯酸 己二酸 环己烷甲羧酸 2-环丙基乙酸 2-甲基丙二酸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HOOC(CH 2)4COOH
COOH
CH2COOH
O O O
R
C
R
C
C
R'
+ H2O
2013年11月8日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2013年11月8日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3.酯化反应

酸与醇脱水生成酯的反应。
O R C OH
+
H O R'
-H2O
R C
O OR'
应用:将药物转变成前药,以改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稳定性及克服多种不利因素。(见p346)
2013年11月8日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2013年11月8日
实 例
O O H H
COOH OH
COOH
O
OH
邻位
诱导吸电子作用大、 共轭给电子作用大、 氢键效应吸电子作用大 pka 2.98 苯甲酸的pka 4.20

羧酸与取代羧酸

羧酸与取代羧酸

伯醇和仲醇成酯以“酰氧键断裂的机理”:
O CH3 C
-H2O
消除
OH
H+
+ OH HOC2H5
CH3 C OH
CH3
OH C OH
亲核加成 H O+C2H5


+ OH
-H+
CH3 C OC2H5
O CH3 C OC2H5


OH
+
CH3 C OH2 OC2H5

11-28
伯醇和仲醇与酸成酯反应的特点: ①反应总的结果是亲核试剂醇分子中的-OR基取代了羧基中的羟基,是羧基的 亲核取代反应。 ②空间位阻对酯化反应的速度影响很大。 上述反应的中间体(Ⅱ)和 (Ⅲ)都是四面体结构,比较拥挤,如果羧酸和醇的α碳上连接的基团越多, 越大,这些中间体越不稳定,酯化反应越难进行。 酸或醇的烃基体积小、数目少,速度快。反应活性顺序如下:
11-13
问题11-2 分离苯甲酸、苯甲醇和苯酚的混合物。
COOH OH CH2OH
NaOH水溶液
水层 通CO2
溶液 H+ 晶体(苯甲酸) 晶体(苯酚)
醇层(苯甲醇)
羧酸酸性的应用: 分离、鉴别羧酸与酚
在制药工业中将羧酸制成钾盐、钠盐增加 药物的水溶性,提高药效
11-14
问题11-3 乙酸中也含有CH3CO基团,但不发生碘仿反应。为 什么?
AC
OH
性增强
O
当D为推电子基团, 酸
D C O H 性减弱
11-15
(1) 诱导效应
酸性排列顺序
HCOOH > CH3COOH >CH3CH2COOH
pKa 3.77

实验九-羧酸和取代羧酸的性质

实验九-羧酸和取代羧酸的性质

实验九羧酸和取代羧酸的性质一、实验目的1.验证羧酸和取代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掌握羧酸及取代羧酸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羧酸均有酸性,与碱作用生成羧酸盐。

羧酸的酸性比盐酸和硫酸弱,但比碳酸强,因此可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成盐而溶解。

饱和一元羧酸中甲酸的酸性最强,二元羧酸中草酸的酸性最强。

羧酸和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有香味的酯。

在适当的条件下羧酸可发生脱羧反应。

甲酸分子中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可被高锰酸钾或托伦试剂氧化。

由于两个相邻羧基的相互影响,草酸易发生脱羧反应和被高锰酸钾氧化。

乙酰乙酸乙酯是由酮式和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体共同组成的混合物,因此它既有酮的性质,如能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橙色的2,4-二硝基苯腙沉淀,又有烯醇的性质,如能使溴水褪色,与三氯化铁溶液作用发生显色反应等。

三、仪器和药品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带软木塞的导管等。

冰醋酸、草酸、苯甲酸、乙醇、异戊醇、乙酰乙酸乙酯、水杨酸、乙酰水杨酸、乳酸、酒石酸、2mol∙L-1一氯乙酸、2mol∙L-1三氯乙酸、2,4-二硝基苯肼、10%甲酸、10%乙酸、10%草酸、10%苯酚、托伦试剂、5%氢氧化钠溶液、5%盐酸、0.05%高锰酸钾溶液、0.05mol∙L-1三氯化铁溶液、5%碳酸钠溶液、浓硫酸、溴水、饱和石灰水、甲基紫指示剂、pH试纸。

四、实验步骤1.羧酸的酸性(1)用干净的玻棒分别蘸取10%乙酸、10%甲酸、10%草酸、10%苯酚于pH 试纸上,观察和记录其pH并解释之。

(2)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1g苯甲酸、水杨酸和1mL水,边摇边逐滴加入5%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澄清,再逐滴加入5%盐酸溶液,观察和记录反应现象并解释之。

(3)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1g苯甲酸、水杨酸,边摇边逐滴加入5%碳酸钠溶液,观察和记录反应现象并解释之。

2.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10滴2,4-二硝基苯肼试剂和3滴10%乙酰乙酸乙酯,观察和记录反应现象并解释之。

有机化学课件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有机化学课件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根据羧酸分子中烃基不同
COOH
饱和酸 CH3COOH 不饱和酸 CH3CH=CH-COOH 一元酸
3、按照羧酸分子中羧基数目
二元酸 COOH COOH
命名
俗名 如 醋 酸 系统命名法
命名时:1、选主链(含羧基在内的最长碳链) 2、编号(从羧基碳原子开始)
CH3-CH-CH2COOH CH2CH2CH3 3-甲基己酸 (-甲基己酸) CH3 COOH 3-甲基苯甲酸 CH3CH-CH2-CHCOOH
12 9 CH3-(CH2)4-CH=CH-CH2CH=CH-(CH2)7COOH
9 , 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 ( 9 , 12-十八碳二烯酸)
二、羧酸的物理性质
含5个C原子的酸溶于水。 b.p比相同分子量的醇高
C原子
水溶性
CH3CH2OH HCOOH
46 46
78.5 º C 100.7 º C
3. 酯的生成
18 H+ RCOOH + HOR´ 18 RCOOR´ + H2O

O R–C–OH + H OH R–C—O–R* H OH
HO R–C–OH + R*––OH OH R–C—O–R* OH2
–H2O
HO R–C–OR*

羧酸和醇位阻越大↑,反应速度↓,甚至不反应。
酯化的相对速度为
CH3
CH3
2,4-二甲基戊酸 ( , -二甲基戊酸) COOH COOH 邻苯二甲酸 CH3 C–COOH CH3 2-甲基-2-环已基丙酸
HOOCCH2CH2COOH
丁二酸
CH3(CH2)16COOH 十八碳酸(硬脂酸)

第10.11章_羧酸取代酸及衍生物

第10.11章_羧酸取代酸及衍生物
1. 氧化法
伯醇、醛的氧化
烃氧化
芳环侧链氧化
2. 水解法
腈水解 油脂水解
3. 格氏试剂法(Grignard —与CO2反应)
格氏试剂法(Grignard)
—与CO2反应
增 加 一 个 碳
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
1、 状态
脂肪族饱和一元酸:C1~C9:液体 C10: 固体 脂肪族二元酸、芳香族羧酸:结晶固体
键长平均化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羧酸去掉羧基中的羟基后剩余的部分称为酰基。
酰基的名称是将相应的羧酸名称中的“酸”变成“酰基” 例:
酰卤、酰胺的命名: 羧酸名称 酰基名称“某酰卤”“某酰胺”
当酰胺分子中氮上有取代基时,称为 “N-某烃基某酰胺 ”
酯的命名:
“某酸某(醇)酯”
多元醇酯: “某醇某酸酯”
(2)两种不同的脱水方式:
RCO OH+R’O H RCOOR’+H2O 酰氧断裂
RCOO H+R’ OH
RCOOR’+H2O 烷氧断裂
+ H CH3COOH + CH3CH2O18H CH3COO18CH2CH3 + H2O
一般酯化反应是酰氧断裂
但是:
RCOO H+R’3C OH
叔醇
RCOOR’+H2O
表现在:使溴水退色;使FCl3显色;③与金属钠作用
2、乙酰乙酸乙酯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意义:增链
(1)、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 克莱森(Claisen)酯缩合反应
乙酰乙酸乙酯
(2)、亚甲基上的取代反应
碳负离子都具有亲核性,可发生:
烷基化反应:(亲核取代)
一烷基化
二烷基化

第十章取代羧酸

第十章取代羧酸

( 以符号 I 表示 )。
H
CH3CH2CH2Cl
H
δ+
C H
+ δ+ δ + δ δ
C H C H Cl
H
H
产生原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
本 特 质:极性共价键产生的电场引起邻近价键电荷 的偏移。 点:沿碳链传递,随碳链增长迅速减弱或消失。 比较标准:以H原子为标准。
C
X
C
H
C
Y
吸电子诱导效应 比较标准 -I效应 I=0 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弱
γ等标明羟基的位置。一些醇酸常用俗名。
CH2 COOH HO C CH2 COOH 3-羧基-3-羟基戊二酸(柠檬酸,枸橼酸) citric acid COOH
HO
CH HC
COOH COOH 3-羧基-2-羟基戊二酸(异柠檬酸) isocitric acid
CH2 COOH
(二) 醇酸的物理性质(自学)
一、酮酸的分类和命名
根据酮基和羧基的相对位置不同,酮酸可分为α、 β、γ ……酮酸。 酮酸的命名也是以羧酸为母体,酮基作取代基。
CH3 C COOH O -丙酮酸 pyruvic acid CH3 C O -丁酮酸 -butanone acid CH2COOH HOOC C CH2COOH O 丁酮二酸(草酰乙酸) butanone diacid
二、酮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性 由于羰基氧吸电子能力强于羟基,酮酸 的酸性强于相应的醇酸,更强于相应的羧酸, 并且α-酮酸比β-酮酸的酸性强。
CH3 C COOH CH3 C CH2COOH CH3 CH COOH > > OH O O
> HOCH2CH2COOH > CH3CH2COOH

chapter10羧酸与取代羧酸

chapter10羧酸与取代羧酸
(使酸性明显增强)
-I (中)
O
O
O
O
C
H
C
O
OH
COOH
>
HO
COOH
+C(强) -I (弱)
O
O
C
OH
二元羧酸的酸性
二元羧酸的酸性与两个羧基的相对距离 和在空间的位置有关。
HOOCCOOH HOOCCH2COOH
Ka1 5.9×10-2
1.6×10-3
Ka2 4.0×10-5
1.4×10-6
HOOC(CH2)2COOH 6.8×10-5 2.3×10-6
COOH
COOH
COOH
COOH
NO2
O2N
NO2
pKa
-I(中)
-I(弱), -C
O
O
C
O
O
C
-
+O
N O
O N+O-
-I(强), -C 氢键效应; -NO2的空间障碍 使苯环的+C减弱。
O
O
C
-
O
N+
O
取代基是供电子基时,酸性:邻 > 间 > 对
COOH
>
OH
HO
COOH
>
pka
-I(强),+C 分子内氢键
二元羧酸电离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电离要受到另一个羧基-I效应的 影响,两个羧基距离越近影响越大。 二元羧酸的酸性比相应的一元羧酸强
HOOC CH2 COOH OOC CH2 COOH 电离后羧基负离子对第二个羧基有+I效应, 使第二个羧基难电离。所以 Ka1 >Ka2
问题: 比较酸性强弱

羧酸和取代羧酸

羧酸和取代羧酸
3-乙基-3-丁烯酸
COOH CH3
邻甲基苯甲酸
14
CO2H
CO2H
O
乙二酸(草酸)
OHC CH2 C CH2 COOH 3-氧代戊醛酸
OH HOOC CH2 C CH2 COOH
COOH
3-羧基-3-羟基戊二酸(柠檬酸)
15
第二节 羧酸的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
一、物理性质
饱和一元羧酸中: C1~C3的低分子量羧酸是具有强烈酸 味和刺激性的液体; C4~C9的羧酸是具有 腐败气味的油状液体。
R CH A
O C OH
-A=-X,-OH,-NH 2
3
羧基中的-OH被其它原子或基团取 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羧酸衍生物。
O R CL
O L = -X ,-OR , R C O , -NH2 -NHR, -NR2
4
第一节 羧酸的分类与命名
5
一、羧酸的结构 羧基是由羰基和羟基组合而成。
R——
p-p共轭体系
19
Ms:
O CH3CH2CH2CH2C OH
+.
O
+CH2CH2CH2C OH m/z 87
+
HO C O m/z 45
γ-H麦氏重排(麦克拉费蒂Mclafferty):
H3C
H
CH2
+.
O
CH2
C
CH2
γH
OH
CH3
H O+.
CH +
C
CH2 CH2 OH
m/z60(基峰) 20
第三节 羧酸的化学性质
Gd:electron-donating group
Ga:electron-attracting group

大学有机化学羧酸及其衍生物习题答案

大学有机化学羧酸及其衍生物习题答案

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习题1.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标明构型)。

(1)COOHCOOH Cl H HCl (2) HO HO COOHNH 2H(3) COOHHOH 2CH 3CH 3C(4)H(5)COOH H(6)COOHCH 2SH H H 2N (7)OHC C O (8)COOHHOOC(9)CH 2COOHCC 6H 5O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

(1)反-4-羟基环己烷羧酸(优势构象) (2)(2S ,3R )-2-羟基-3-苯基丁酸 (3)7,9,11-十四碳三烯酸 (4)(R )-2-苯氧基丁酸 (5)丙二酸二甲酯 (6)(E )-4-氯-2-戊烯酸 (7)2-甲基-4-硝基苯甲酸3.用化学方法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

(1)辛酸、己醛、1-溴丁烷 (2)苯甲酸、对甲酚、苯甲醚4.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酸性由大到小顺序排列。

(1)(A )丁酸 (B )顺丁烯二酸 (C )丁二酸 (D )丁炔二酸 (E )反丁烯二酸(2)(A )COOH C(CH 3)3 (B )COOHOCH 3 (C )NO 2COOH (D )COOH NH(CH 3)2(3)(A )α-氯代苯乙酸 (B )对氯苯甲酸 (C )苯乙酸 (D )β-苯丙酸 5.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羧酸的沸点及在水中的溶解度较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其他有机物高?(2)苯甲酸和邻氯苯甲酸都是不溶于水的固体,能用甲酸钠的水溶液将其混合物分开,为什么?(3)如果不用红磷或三卤化磷作催化剂,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使羧酸的α-卤代反应顺利进行?说明理由。

6.写出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

(1)COOHOH(CH 3CO)2O(2)COOHOH△242(3) ClCl2(4)ClC 6H 5NaOH/H 2O△4H(5)COOHOH OH+(6)COOH ONaBH 4(7)COOH①LiAlH 4②H 3O(8)COOH2(9) COOH25H(10) COOHSOCl 27.下列化合物在加热条件下发生什么反应?写出主要产物。

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第十章羧酸和取代羧酸1.苯甲醛、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分子量较接近,而沸点和熔点却相差很大,此现象如何解释?苯甲醛苯甲醇苯甲酸分子量106 108 122沸点/178 205 249℃熔点/℃-26 -15.3 1222.顺丁烯二酸在100克水中能溶解79克,而反丁烯二酸只能溶解0.7克,试给予解释。

3.试解释邻氯苯丙炔酸的酸性弱于其对位和间位异构体的酸性。

4.试解释为什么2,6-二羟基苯甲酸(pKa=2.32)的酸性强于邻羟基苯甲酸(pKa=2.98)的酸性。

5.在利用氧化法由伯醇制备醛或由烷基苯制备芳酸中,如何能得到纯净的醛或羧酸?6.甲酸为什么具有还原性?7.分子式为C9H8O3的一种化合物,能溶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与三氯化铁溶液有显色反应,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用KMnO4氧化得到对羟基苯甲酸,试推断它的结构。

8.分子式为C4H8O3的两种同分异构体A和B,A与稀硫酸共热,得到分子式为C3H6O 的化合物C和另一化合物D,C不能发生碘仿反应,但D能与托伦试剂反应生成银镜。

B 加热脱水生成分子式为C4H6O2的化合物E,E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并经催化氢化生成分子式为C4H8O2的直链羧酸F。

试写出A、B、C、D、E、F的结构式。

9.用化学方法区分下列各组化合物:(1)甲酸、乙酸和丙烯酸(2)苯甲醇、苯甲酸、水杨酸和苯甲醛10.阿司匹林水溶液加入FeCl3溶液能否显色?如将其水溶液加热放冷后再加入FeCl3溶液能否显色?11.用反应方程式表示丙酮酸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12.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酸性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简述其理由。

(1)(A)丁酸(B)顺丁烯二酸(C)丁二酸(D)丁炔二酸(E)反丁烯二酸(3)(A)α-氯代苯乙酸(B)对氯苯乙酸(C) 苯乙酸(D) β-苯丙酸13.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羧酸的沸点及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其它有机物高?(2)苯甲酸和邻氯苯甲酸都是不溶于水的固体,能用甲酸钠的水溶液将其混合物分开,为什么?14.排列出下列醇在酸催化下与丁酸发生反应的活性次序:(1)(CH3)3CCH(OH)CH3(2)CH3CH2CH2CH2OH(3)CH3OH (4)CH3CH(OH)CH2CH315.写出草酸、对苯二甲酸在酸催化下,分别与乙二醇反应的产物。

羧酸及取代羧酸

羧酸及取代羧酸

碳链作为主链,根据碳原子数称为“某二酸”,把取代基的位
置和名称写在“某二酸”之前。
HOOC COOH HOOC CH2 COOH HOOC CH2 CH2 COOH
CH3 CH COOH
乙二酸(草酸) 丙二酸
丁二酸(琥珀酸)
CH2 COOH 甲基丁二酸
(3)不饱和脂肪羧酸的系统命名:选择含有重键和羧基的最
H
C OH
(1)甲酸除具有羧酸的性质外,还具有醛的还原性。如
能发生银镜反应;可被高锰酸钾氧化;
HCOOH + 2 [Ag(NH 3)2]++ 2 OH-
O
4 NH3
+
CO
2
3
-
+
2 Ag
+
2 H2O
H COOH KMnO4 [HO C OH]
CO2 +H2O
(2)甲酸与浓硫酸在60~80℃条件下共热,可以分解为水 和一氧化碳,实验室中用此法制备纯净的一氧化碳
羟基在苯环上不同位置的酚酸酸性顺序为:
邻位> 间位>羧酸>对位。
2.氧化反应
醇酸中的羟基比醇中的羟基更容易氧化,托伦试剂或稀硝 酸不能氧化醇,却能把羟基酸氧化为酮酸。如乳酸能被托伦试 剂或稀硝酸氧化生成丙酮酸:
CH3 CH COOH Ag[(NH3)2]+CH3 C-COOH
OH
或稀硝酸
O
CH3 CH CH2 COOH稀硝酸CH3 C CH2 COOH
COOH OH
CH CH COOH
邻羟基苯甲酸 (水扬酸) 3-苯基丙烯酸(肉桂酸)
COOH 环戊基甲酸
练习:
COOH
COOH

大学有机化学第十章 取代羧酸

大学有机化学第十章  取代羧酸

第十章 取代羧酸【目的要求】1、掌握取代羧酸的分类和命名(包含俗名);取代羧酸的酸性及其它特性。

2、熟悉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3、了解取代羧酸的制备方法;一些重要化合物。

【教学内容】第一节 取代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一、结构和分类卤代酸、羟基酸、羰基酸(氧代酸)和氨基酸等。

二、命名第二节 卤代酸一、卤代酸的制备 (一)、α-卤代酸的制备脂肪族羧酸在少量红磷(或卤代磷)存在下可以直接溴化或氯化,生成α-卤代酸(Hell-Volhard-Zelinsky 反应)。

RCH 2BrPBr 2Brα-溴代酸 (二)、β-卤代酸的制备β-卤代酸可用α,β-不饱和酸和卤化氢发生加成作用而制得。

加成时,卤原子总是加β-碳原子上。

(三)、 洪赛迪克尔(Hunsdiecker )反应 二、性质 (一)、酸性卤原子的存在使卤代酸的酸性比相应的羧酸强。

酸性的强弱与卤原子取代的位置、卤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有关。

(二)、与碱的反应1、α-卤代酸:与水或稀碱溶液共煮,水解成羟基酸。

Cl OHH ClCH 3CHCOOHCH 32、β-卤代酸: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失去一分子卤化氢,而产生α,β-不饱和羧酸。

H2ClHCH 2CHCOOH 23、γ-与δ-卤代酸 (三)、达则斯(Darzens )反应 (四)、雷福尔马斯基(Reformatsky )反应α-卤代酸酯在锌粉作用下与羰基化合物(醛、酮、酯)发生反应,产物经水解后生成β-羟基酸酯的反应称雷福尔马斯基反应。

反应是通过有机锌化合物进行的。

例如:BrCH 2COOC 2H 5ZnBrZnCH 2COOC 2H5Zn BrZnCH2COOC 2HC 6H 5CHOC 6H 5CHCH 2COOC 2H 5OZnBrC 6H 5CHCH 2COOC 2H 5OZnBrOHC 6H 5CHCH 2COOC 2H OHBr OH261%~64% 三、个别化合物第三节 羟基酸一、醇酸 (一)、醇酸的制备1、卤代酸水解2、羟基腈水解3、雷福尔马斯基反应(二)、性质1、酸性。

有机化学第10章 羧酸2013

有机化学第10章  羧酸2013
k1 k2
K1 》 K2
HOOC(CH2)nCOO- + H+
-
OOC(CH2)nCOO- + H+
RCH2CH2 COOH O
RCH2CH2C
O L= X , O C R , OR ,
L
NH2
羧酸衍生物
取代羧酸(substituted carboxylic acids): 羧酸分子中的烃 基上的H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的化合物。
RCH2CH
Y= OH, X,
COOH
NH2, -C=O。 酮酸
熔点:呈锯齿状上升,偶数碳原子的熔点比它前后相邻 两个奇数碳原子同系物的熔点高;二元酸比一元酸熔点高。 沸点:高于同分子量的烃、醚、卤代烃、醛、酮、醇。 因羧酸分子间由两个氢键缔和(二聚体或多聚体),而醇分 子间由一个氢键缔和。
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其它类型有机物 相比, 羧酸具有特别高的沸点:
CH3CO2H CH3CHCH3 CH3-CO-CH3 CH3-C=CH2 OH CH3
R C
=
O O H 羧 酸 羧酸 R C

O R OH O H

醇 醇
共轭体系的特征

比醛酮羰基键长120pm有所增长
123pm
p-π 共轭
R——
O
136pm
R—— C
H
醇的C—O 键长143pm
O
· · · ·
H
羰基和羟基通过 p-π共轭 构成一个整体, 故羧基不是羰基和羟基的简单加合。
123pm
共轭大π键的形成使羧酸根的键长完全平均化, 增加了羧基负离子的稳定性,有助于H+的离解。
就电子效应而言,吸电子取代基使酸性

有机化学 羧酸和取代羧酸 思维导图

有机化学 羧酸和取代羧酸 思维导图

场效应:场效应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距离越远,作用越小
成盐反应
羧酸具有酸性,能与碱(碳酸钠,氢 氧化钠、碳酸氢钠)中和成盐。
羧酸与醇在酸(硫酸、氯化氢或苯磺 酸等)催化下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 应。
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
(i) 通过酰基上的亲核取代
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反应机理
(ii) 通过烷基碳正离子中间体
羧酸的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醇的沸点 高很多
羧酸的酸性强弱取决于电离后所生成 的羧酸根负离子的稳定性。总的原则 是:若烃基上的取代基有利于负电荷 的分离,羧酸根负离子稳定; 反之,则 会使酸性减弱。取代基对酸性强弱的 影响与取代基的性质,数目以及相对 位置有关。
邻位效应:取代基在邻位,不论是吸 电子基团还是给电子基团(氨基除 外),都使酸性增强。
低级的饱和一元羧酸为液体(C1C3),C4-C10的羧酸都具有强烈的刺 鼻气味或恶臭。
高级的饱和一元羧酸为蜡状固体,挥 发性低,没有气味。
脂肪族二元羧酸和芳香羧酸都是结晶 固体
一.物理性质
羧酸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液态甚至 气态羧酸都有可能有二聚体存在
羧酸与水也能形成很强的氢键,比相 应的醇溶解度大
二分子缔合体
(iii) 酰基正离子机理
总结:伯醇、仲醇酯化经机理 (i)。叔醇酯化经机理( ii) (关键 :R+ 稳定,较易生成)
PPT扩充
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 生成酰卤 羧酸和亚硫酰氯的反应机理(亲核加成-消除)
羧酸:分子中含有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羧酸和取代羧酸
二.化学性质
生成酸酐
可能机理
生成酰胺
提示:合成上一般通过羧酸衍生物制备酰胺
氧化法
三.羧酸的制备

羧酸和取代羧酸

羧酸和取代羧酸
5
羧酸的系统命名法与醛相似。对于简单的脂肪 酸也常用 a、b、g 等希腊字母表示取代基的位次;
CH3 CH3-CH2-CH-CH2-CO2H
54 3 2 1 gb a
3-甲基戊酸 b-甲基戊酸
CH3 Br-CH2-CH2-CH-CO2H
4321 g ba
2-甲基-4-溴丁酸 a-甲基-g-溴丁酸
6
Cl
Cl
Cl
pKa 2.84
4.06
4.52
4.82
(4) HO2C-CO2H HO2C-CH2-CO2H HO2C-CH2CH2-CO2H
Ka1 5.9×10-2
1.6×10-3
6.8×10-5
电离后的羧基负离子对第二个羧基有斥电子 诱导效应,因此第二个羧基比第一个难离解。
15
(5)
COOH
COOH
20
21
(3) 酯(ester)的生成
O C6H5-C—OH + H O-CH3
H2SO4
D

O C6H5-C—O-CH3 + H2O
85-95%
HO2C(CH2)4CO2H+C2H5OH
H2SO4
甲苯/D
OO C2H5O-C(CH2)4C-OC2H5+H2O
95%
该反应可逆,必须在催化剂及加热下才能较快进
1. 羧酸的结构 羰基与羟基通过p-p共轭构成一个整体 2. 命名 俗名; 系统命名 3. 性质 酸性;生成羧酸衍生物;二元酸脱羧 4. 羟基酸 酸性;氧化;脱水;酚酸脱羧 5. 酮酸 酸性;脱羧
29
合物称羧酸衍生物(derivatives of carboxylic acid)。
O R C OH

羧酸和取代羧酸

羧酸和取代羧酸

(一)结构
O (Ar)R C O H (Ar)R C O O _
O (Ar)R C O H
(a)
(b)
(c)
(二)分类: 分类:
脂肪酸 芳香酸
CH3CH2COOH
一元酸
COOH
二元酸 饱和酸
CH3CH2COOH
多元酸
不饱和酸 CH2=CHCOOH
(三)命名
1,俗名 , 2,系统命名法 ,
1. 俗名
(二)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O R
O R C
酰基
O OH
生成酰卤 生成酸酐 生成酯 生成酰胺
C
R
C
L
L= —X —OOCR' —OR' —NH2
1.酰卤的生成 .
卤化剂: 卤化剂:PCl3,PCl5,SOCl2
O 3 C 2H5COH + PCl 3
O
3 C2H5C Cl
+ H3PO3
COOH + PCl5 COOH + SOCl2
酸性强弱的排列次序
FCH2COOH > ClCH2COOH > BrCH2COOH > ICH2COOH pKa 2.67 2.87 2.90 3.16
CH3COOH < ClCH2COOH < pKa 4.76 2.87
Cl2CHCOOH < Cl3CCOOH 1.36 0.63
CH3CH2C(Cl)HCOOH > CH3C(Cl)HCH2COOH > ClCH2CH2CH2COOH pKa 2.86 4.06 4.52
2-戊烯酸
COOH COOH + H2O OH
γ, δ -醇酸脱水成内酯

第十章羧酸和取代羧酸 (1)

第十章羧酸和取代羧酸 (1)
2.溶解度:一元脂肪族羧酸随碳原子数增加,水溶性降低。四个碳以下 的羧酸可与水混溶。一般二元和多元羧酸易溶于水。高级一 元酸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有机溶剂。
3.沸点 :羧酸的沸点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升高。羧酸的沸点比相 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高得多。这是由于氢键使羧酸分子 间缔合成二聚体或多聚体,而且羧酸分子间的氢键又比醇中的 氢键牢固。
4. 熔点 :羧酸的熔点也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呈锯齿状上升,偶数碳原子 羧酸的熔点比它前后相邻两个奇数碳原子同系物的熔点高。 这可能是偶数碳羧酸分子比奇数碳羧酸分子有较好的对称性, 在晶体中容易排列得更紧密些。
三、羧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一)羧酸的结构
羧酸的官能团羧基中碳原子为 sp2杂化,三个杂化轨道分别与羰基氧、 羟基氧和a-碳原子或氢原子形成在同一平面的三个σ-键,键角接近 为120º,未参与杂化的碳原子的p轨道与两个氧原子的p轨道重迭形成 p-π共轭体系。
了解:α-酮酸的氨基化反应以及醇酸和酮酸的体内化学反应过程。
羧酸 :分子中含有羧基(-COOH)的化合物 。
取代羧酸: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被其它、羧酸盐或羧酸衍生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 动植物体中;取代羧酸包括卤代酸、羟基酸、氧代酸和氨基酸等。
这些化合物有些参与动植物代谢的生命过程,有些具有显著的生物活 性,有些是有机合成、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工业的原料。
酰卤是一类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和有机合成中。
(2) 酸酐(acid anhydride)的生成
羧酸在脱水剂(如P2O5)作用下或加热,羧基间失水生成酸酐。
具有五元环或六元环的酸酐,可由二元酸加热分子内失水而得。
酸酐的结构 特征是分子 中有酐键
邻苯二甲酸
邻苯二甲酸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or o-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取代羧酸:
α-羟基丙酸 (乳酸) α-hydroxy propanoic acid
邻羟基苯甲酸 (水杨酸) o-hydroxybenzoic acid (Salicylic acid)
Z-3-甲基-3-戊烯酸 Z-3-methyl-3-pentenoic acid
芳香羧酸:
苯甲酸 benzoic acid
3,4,5-三羟基苯甲酸 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
多元羧酸:
(1R,3R)-1,3-环已烷二羧酸(1R,3R)-1,3cyclohexanedicarboxylic acid 邻苯二甲酸
e. 羟基取代苯甲酸酸性顺序:注意邻位取代
p K :
2.98
4.12
4.54
分子内氢键
f. 甲氧基取代苯甲酸酸性顺序:注意对位取代
pKa: 4.09 电子效应:-I、+C
4.09 -I
4.17
4.47 -I、+C
(3)二元羧酸的酸性
二元羧酸中有两个可解离的氢,电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电离时,要受另一个羧基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两个羧 基相距愈近,影响愈大。因此,二元羧酸酸性的变化均与 两个羧基的相对距离有关。 例如: 乙二酸: pKa1为 1.23 丙二酸: pKa1为 2.8
二、结构及物理性质
p-π共轭
结构:
sp2杂化
sp2杂化
羧基碳原子为sp2杂化,三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氧原
子和另一个碳原子或氢原子形成三个σ键。未参与杂化的p 轨道与氧上的p轨道形成一个π键,羧基是一平面结构,羟 基氧原子上占有未共用电子对的p轨道可与羰基的π键发生 p-π共轭。
物理性质
3-羧基-3-羟基戊二酸 3-carboxy-3-hydroxypentandioic acid 2-氧代丙酸 or 丙酮酸
2-oxopropanoic acid
or Pyruvic acid
酰基 (acyl):名称可根据相应羧酸来命名。
乙酰基 (acetyl)
2-乙基苯甲酰基 2-ethylbenzoyl
混合酸酐用酰卤和羧酸盐反应:
分子内二酸脱水可形成环状酸酐:
4、生成酰胺 羧酸可以与氨(或胺)反应形成酰胺(amide)。羧酸与 氨(胺)反应首先形成铵盐,然后加热脱水得到酰胺。
思考题:排列下列化合物酸性
D> C>A>B
A> E > C > D > B
思考题:排列下列醇或酸在酸催化下酯化时的速度:
2-(4-异丁基苯基)丙酸 2-(4-isobutyl phenyl)propanoic acid
6-萘基己酸
6-naphthyl hexanoic acid
不饱和羧酸:选择含有羧基和不饱和键在内的最长碳
链为主链,编号时仍然从羧基开始,称“某烯酸”。
2-丁烯酸(巴豆酸) 2-butenoic acid
(1)脂肪族一元羧酸的酸性(主要考虑取代基诱导效应 影响) a. 吸电子基使酸性增强,给电子基使酸性减弱;
G为给电子基:
G为吸电子基:
b. 取代基越多,影响越大(诱导效应具有加和性);
c. 取代基距离羧基越远,影响越小(诱导效应随距离增 加而减弱);
d. 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越强,则该酸酸性越强。 一般在元素周期表中,自左至右或从下到上吸电子
α-卤代羧酸
例:
(五)脱羧反应(decarboxylation reaction)
羧酸分子中脱去羧基并释放出CO2的反应。
1、在α-碳上连有吸电子基(如硝基、卤素、酰基、羧基、 氰基和不饱和键等)的羧酸容易发生脱羧反应。
A = -COOH、-CN、-C=O、-NO2、-CX3、-C6H5等 吸电子基团。
b. 碳正离子机理(烷氧键断裂 ) 叔醇具有比较大的空间位阻,并且酸性条件下易生成碳正
离子,发生的是烷氧键断裂,以碳正离子机理反应。
实验表明,光学活性三级醇发生酯化反应得到消旋酯产物, 如:
(S)
(dl)
烷氧键断裂,醇提供羟基:
H+先与醇羟基氧结合; 羧基羰基氧作为亲核试剂,产物酯中所有氧原子来自于 羧酸。
b. 取代基越多,影响越大。
c. 硝基取代时邻位取代的影响比对位、间位取代影响大。
电子效应:-I、-C
-I、-C
-I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
d. 邻位取代除-NH2之外,都使酸性增强,这主要是由于邻 位效应引起的。
这里既有诱导效应,也有共轭效
应;主要起作用的是邻位效应。 邻位效应是一种综合作用,包括 电性效应、空间位阻和氢键的影 响等因素。
(-COOH直接与芳环相连)
苯甲酸
一元酸 Monocarboxylic acid 根 据 羧 基 数 目
乙酸
二元酸 Dicarboxylic acid
草酸
多元酸 Polycarboxylic acid
2-羟基-1, 2, 3-丙三羧酸 柠檬酸
卤代酸 根 据 烃 基 上 取 代 基 不 同
ω-溴十一二酸
2、生成酰卤
羧基中的羟基被卤素取代的产物称为酰卤(acyl halide),
其中最重要的是酰氯(很活泼,容易水解)。
负产物为气体,易分离
亚磷酸200 oC 分解
三氯氧磷bp 107 oC
3、生成酸酐 羧酸在脱水剂(如乙酰氯、乙酸酐、P2O5等)存在下加热, 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酸酐(anhyride)。
A >C>B
完成下列反应式:
(三)还原反应 羧基较难被还原,不能被催化氢化和NaBH4还原; 强还原剂(LiAlH4)可还原至伯醇(不饱和键不受影
响)。
(四)羧酸 α-H的反应 羧酸 α-H较醛、酮α-H活性差,卤代时需加少量催化剂(P或
PX3)。
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 (Hell-Volhard-Zelinsky-reaction):
p-π共轭,负电荷分散
取代基 R会影响羧酸根负离子稳定性,进而影响相应羧酸 酸性!
3、取代基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多数羧酸是弱酸,大部分以未解离的分子形式存在,例如 乙酸在水中:
0.1mol/L的乙酸仅有1.3%离解。 羧酸的酸性强弱受碳链上取代基影响,取代 基的性质、数 目、以及取代基在碳链上的位置等都对羧酸酸性产生影响。 实质:考虑生成羧酸根负离子稳定性!即:若烃基上的取 代基有利于负电荷分散,羧酸根负离子稳定,酸性增强; 反之则会使酸性减弱。
例:β-酮酸易脱羧:
例:三氯乙酸易脱羧:
2、羧基直接与羰基相连的α-酮酸和乙二酸也易发生脱羧反 应。
1、物态: C1~C3: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溶于水。 C4~C9:有酸腐臭味的油状液体,难溶于水。 > C9:腊状固体,无气味。
2、沸点: 羧酸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 液态可能有二聚(缔合)体存在。 羧酸的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高得多。 甲酸沸点(100.5 oC )> 乙醇沸点(78.3 oC); 乙酸沸点(118 oC )>丙醇沸点(97.2 oC )。
羧酸的沸点通常随分子量增大而升高。
二聚体
3、水溶性:
羧酸与水也能形成很强的氢键,所以丁酸比同数碳原子 的丁醇在水中的溶解度要大一些。 在饱和一元羧酸中,甲酸至丁酸可与水混溶;其它羧酸 随碳链的增长,憎水的烃基愈来愈大,水溶性迅速降低。 高级一元羧酸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中。 多元酸的水溶性大于同数碳原子的一元羧酸;而芳香羧
取代基对羧酸酸性影响的一般规律: 给电子基使羧酸酸性减弱; 吸电子基使羧酸酸性增强。
吸电子诱导效应:
NO2 > CN > F > Cl > Br > I > C≡CH > OCH3 > OH > C > C6H5 > CH=CH2 > H 给电子诱导效应: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
能力依次增强;烃基的C原子在杂化时 S 成分越多,
吸电子能力越强。
H3C CH2COOH H2C CHCH2COOH HC CCH2COOH
C 原子的吸电子能力:
sp>sp2 >sp3
(2)芳香族一元羧酸的酸性 pKa = 4.17 a. 取代基位于间位和对位时,一般吸电子基使酸性增强, 给电子基使酸性减弱。
4、成盐反应
应用: a. 用于羧酸的分离和纯化; b. 用于羧酸与苯酚的鉴别、分离; c. 改变药物的水溶性。
应用举例:分离、鉴别
不溶于水的羧酸,既溶于NaOH,又溶于NaHCO3; 不溶于水的酚,溶于NaOH,但不溶于NaHCO3;
不溶于水的醇,既不溶于NaOH,也不溶于NaHCO3。
(二)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可以被卤素(X)、 酰氧基(RCOO-)、烷氧基(RO-)或氨基(-NH2)所
取代,分别得到酰卤(acylhalide )、酸酐(anhydride) 、
酯(ester)和酰胺(amide)等羧酸衍生物。 酰卤 酸酐

酰胺
1、酯化反应 (esterification) 羧酸与醇在酸催化下反应生成酯(ester)和水的反应。 在同样条件下,酯和水也可作用生成羧酸和醇,称酯的水 解反应。所以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
酸催化下反应速度加快;常用的催化剂有硫酸,氯化氢 或苯磺酸等。 可逆反应,加大反应物用量(一般以醇为溶剂) 或除水以 提高产率。
酯化反应机理: 主要有两种反应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