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的哲学思想共35页文档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
甲、就科学而言,儒道都没有发展出近代 意义的科学
儒家的仁心就是天心,道德的本心,非认知心,其所 讲的智是一种超知性形态的圆智,非逻辑、数学之智。 一个文化生命里,如果转不出智之知性形态,则逻辑 数学科学无由出现,分解的尽理之精神无由出现,而除德 性之学之道统外,各种学问之独立的多头的发展无由可能, 而学统亦无由成。此中国所以只有道统而无学统也。 《道德经》开头就言“道可道,非常道”,从而把可道 世界和不可道世界区分开来。道家对可道世界或知性境界 的事未能正面而视,就转向了超知性境界或不可道世界, 故而概念心灵未彰显出来。逻辑、数学、科学是概念心灵 的结果,是智的知性形态的结果。
2、对魏晋玄学与原始道家的认识
(1)王弼之功绩即在扭转此质实之心灵而为虚灵之玄思, 扭转图画式的气化宇宙论而为纯玄理之形上学。(2)向、 郭之贡献在于将《庄子》的诡辞为用之玄智模型发展为迹 冥圆融。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的普遍原则;无为是本,是冥, 是所以迹,而无不为是末,是迹。郭象之“即迹即冥,非 迹非冥,斯乃玄智之圆唱,圣人之极致。” (3)王弼、向秀、郭象之玄理是对道家思想的发展与完 善,对中国学术发展而言,皆有其价值。然对中国社会生 活和时代风气而言则造成了极大的流弊。 其一是士大夫“祖尚浮虚”;其二是一般知识分子生 活放荡,不守礼法,于是自然与名教即自由与道德发生了 严重冲突。
四、牟宗三哲学理论核心思想之一: “本内圣之学以解决新外王”
1、内圣是指道德理性,外王指事功,新外王是指 民主与科学。本内圣之学以解决新外王就是顺中 国文化的本质方向即孔子的方向转出民主与科学。 2、本内圣之学以解决新外王有三层含义: 一是为什么要本内圣以解决新外王,这即是说 原来的外王,传统意义上的外王已不能解决中国 现代的问题。 二是如何本内圣之学解决新外王,由是牟先生 提出了“良知自我坎陷”说。 三是内圣之学与这个开出来的新外王关系如何 安排的问题,这是牟先生的“三统并建”之说。
牟宗三新外王思想研究
牟宗三新外王思想研究牟宗三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贡献。
而在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外王”思想。
牟宗三的外王思想不仅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下面,我们将对牟宗三的外王思想进行一次深度的探讨。
一、外王思想的含义牟宗三提出的“外王”思想实际上是对于“自我”概念的一种全新的诠释。
人们通常认为,自我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性存在,是一个人的心灵和实体的统一体。
而牟宗三则认为,自我并不是一个内在的、完整的、固定的实体,而是由外部环境、关系和身体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
基于此,牟宗三将自我分为“内我”和“外王”,把自我置于一种活力,而非沉重的固定状态之下。
“外王”一词源于牟宗三的《自然社会观》一书。
牟在书中提到:“我本身不是自我,我其实只是一种自我与环境的‘堆积’,它只是从集体和环境而来,并在集体和环境中得到了它的存在和发展。
”在牟看来,个体的存在总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和展开,以此来反映个体自身的存在和特点。
在此过程中,环境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称之为“外王”。
二、外王思想的理论内容牟宗三的外王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哲学体系,其理论内容围绕着人的自我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展开。
具体来说,外王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自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外王思想中,自我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固定的实体。
个体的存在状态是由与外部环境、人际关系、个人经验和身体状态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和发展的。
这种理解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方式提出了挑战。
2、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外王思想中的另一个重点是环境对于个体塑造的重要性。
牟宗三认为个体的存在状态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是个体行为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人类行为和思维发展的方式又受到一系列历史、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3、外王的概念在外王思想中,外部环境被理解为“外王”,其含义是指所有影响、刺激和信息来自于环境,这些对于个体的生命、身体、感情、行为和思维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和塑造。
牟宗三:论心性、天与命
圆善论第二章心、性与天与命牟宗三「命」是个体生命与气化方面相顺或不相顺的一个「内在的限制」之虚概念。
这不是一个经验概念,亦不是知识中的概念,而是实践上的一个虚概念。
平常所谓命运就是这个概念。
这是古今中外任何人于日常生活中所最易感到的一个概念。
虽然最易感到,然而人们却又首先认为这是渺茫得很的,轻率的人进而又认为这是迷信。
说它渺茫可,说它是迷信则不可。
它所以是渺茫,因为它不是一个经验的概念,亦不是一个知识中的概念;它虽是实践上的一个概念,然而却又不是一个实践原则,因为它不是属于「理」的,即不属于道德法则中的事,不属于以理言的仁义礼智之心性的。
它不是「天命不已」那个命,亦不是命令之命,亦不是性分之不容已之分定之定。
它既不属于这一切,是故它渺茫得很,因为凡属这一切者都很确定,这是理性所能掌握的,不得名曰「命」。
它既不属于理性,它应当属于「气化」方面的,但又不是气化本身所呈现的变化事实。
客观的变化事实是可以经验的,也可以用规律(不管是经验的规律抑或是先验的规律)来限制之的。
命不是这变化事实之本身,但却总是属于气化方面的。
气化当然是无穷的复杂,经验知识无论如何多如何进步也不能穷得尽。
虽不能穷得尽,但是「命」一观念却不是指陈这客观的无穷复杂。
因此,命这个概念渺茫了,它究竟意指什么呢?它落在什么分际上呢?它落在「个体生命与无穷复杂的气化之相顺或不相顺」之分际上。
这相顺或不相顺之分际是一个「虚意」,不是一个时间空间中的客观事实而可以用命题来陈述,因此它不是一个知识。
就在这「虚意」上我们命之曰「命」。
「生」是个体之存在于世界,这不是命;但如何样的个体存在就有如何样的一些遭际(后果),如幸福不幸福,这便是命。
「死」是一个有限的个体之不存在,这笼统的「不存在」不是命,在必然地不存在中如何样地不存在,或殀折,或长寿,或得其天年,或不得其天年,在不得其天年中遭际什么样的偶然而致死,或遭水或遭火,或遭一块降落的瓦片,这都是命。
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初探牟宗三(1880-1969)是中国20世纪思想界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风格鲜明、具有独特的政治哲学特色,对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历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从中找出5个例子加以论述,旨在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认识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一、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概括牟宗三主要的政治哲学思想关注点是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的关系。
在他的政治哲学中,他强调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本体论地位,认为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的根源来自人性的本质需求。
牟宗三对政治哲学的关注点包括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的关系。
在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中,他受到了康德的影响,因此在其思想中,“主体”是当时中国思想界少有的关注点,他认为人的本体是“统一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个人与群体及国家的关系。
此外,牟宗三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拘一格”,也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不固执地坚持某一种观点,而需要在阅读和理解他人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一思想也经常被提及和被实践,并在今天依然有其实践和借鉴的价值。
二、案例1:牟宗三的国家主义在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国家主义的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为了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统一,每一个人必须服从国家的绝对权威,进行有序的社会活动。
他认为,国家的和谐与统一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需要人们为之奋斗。
在这一点上,他与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孔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对话,超越了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
为了达到国家的和谐统一,牟宗三提出了一种“健康的国家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因为追求国家的利益而整体地追求了自己的利益。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国家主义应当促进个人的发展,并使之成为现代国家的合格公民。
可以说,牟宗三的国家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着广泛的借鉴价值。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读书笔记
一、引言牟宗三是20世纪著名的我国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我国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在其著作《我国哲学史纲》中,牟宗三详细阐述了我国哲学的特质,这些特质对于我们理解我国哲学的本质和特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根据牟宗三对我国哲学特质的论述,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分析。
二、我国哲学的重要特质1. 周易哲学的独特性牟宗三指出,我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周易哲学的独特性。
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思想内容包括了哲学、宇宙观、时间观等多个方面。
周易哲学所强调的变通思维和“易”与“不易”的关系,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我国哲学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牟宗三认为,我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那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而是更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我国哲学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理解方式,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整体性的思考。
3. 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我国哲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
我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深刻体现了我国哲学的特质。
4. 道德修养与哲学思辨的关联牟宗三指出,我国哲学与道德修养有着紧密的关联。
我国哲学重视人的修养与品德,并将哲学思辨与道德修养相结合。
在我国哲学中,哲学思辨和道德修养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5. 凝结历史与文化的智慧我国哲学凝结了我国千百年的历史和文化智慧。
牟宗三认为,我国哲学在思想内容上融合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智慧,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三、我国哲学特质的价值和意义1. 深化对我国哲学的理解牟宗三详细阐述的我国哲学的特质,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我国哲学的理解。
理解我国哲学的独特特质,可以更好地揭示我国哲学的本质和深层次的价值。
2.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国哲学特质的论述有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哲学的特质,可以增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构建更加和谐的文化交流关系。
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贡献及其方法终结
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贡献及其方法终结3杨 泽 波 内容提要:三系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标志性成果。
这一思想由自律论和形著论两个支点作支撑,首先将五峰蕺山独立为一系,其次将伊川朱子判定为歧出,观点鲜明而突出。
三系论地位十分重要,以至无论你是否同意,都不能轻易从其身边绕过,不加置评地坚持旧说或创立新说。
目前学界对这一体系大多还只是一般性的介绍,具体分析批评较少,研究不够深入。
本文旨在前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体系作一个综合性的评述,既承认其理论的贡献,也分析其内在的缺陷,进而宣告其思想方法的终结。
关键词:牟宗三 三系论 自律论 形著论一、三系论的两个理论贡献牟宗三创立三系论在两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可小觑,这是必须首先加以肯定并强调的。
自孔子创立仁的学说以来,经过孟子象山阳明等大家的衣钵相传,心学有了长足发展,到阳明之时已经完全成熟。
心学强调一个仁字,基础全在良心本心,最大特点是内在性,因为仁是内在的,由仁发展而来的良心本心也是内在的。
心学的这个内在性特点直接决定了心学的致思方式是向内自省,反躬自求。
依据这一义理,一个人能不能成就道德,关键看他遇事能不能反身求得自己的良心本心,能不能听到良心本心的命令和指导。
心学不重视外向性博学致知在成就道德中的作用,具有简约易行的特点。
象山提倡易简工夫,不满意于朱子,批评其是支离,阳明龙场所悟吾性自足,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不假外求,根源皆在于此。
心学的这种特点有其优越性,但也容易走向反面,成为它的缺点。
良心本心是内在于已的,把握起来说容易也容易,说艰难也艰难。
说其容易是因为良心本心遇事必然当下呈现,想遏制也遏制不住,只要不受利欲的引诱,自然可以达成善行,从此一知百知,一了百了,境界大开,净洁快活;说其艰难是因为良心本心的呈现是一种直观,能否把握全在个人体悟,如果体悟不到,则迷蒙混沌,茫然无知,百思不得其解,于师亦无办法。
心学的这种缺点到明代中后期开始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有所悟者常将其所悟张扬夸耀,把良心本心说得玄而又玄,脱离人伦日用,令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由此构成王门后学一大・611・流弊,叫做“超洁者荡之以玄虚”;无所悟者迫于心学日盛的精神压力,不得不附庸风雅,表面上装出一副了然于胸的样子,暗地里贩卖私家的勾当,一是皆良,由此构成王门后学另一大流弊,叫做“猖狂者参之以情识”①。
牟宗三的物自体学说
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学说的改造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要代表,牟宗三力图会通中西哲学传统以实现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在牟氏思想的西学资源中,康德哲学无疑占有突出的地位,其所建构的“两层存有论”直接源自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划界。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牟宗三对康德的“物自身”学说进行了儒家式的改造,实际上是借用康德的术语重建了儒家的价值本体。
然而学界以往的研究或是依据于牟氏的观点进行述介,或是站在康德哲学的立场上批评牟氏的误读,而对于牟氏的这种改造工作的思想理路分析得不够细致,对于其中所存在的理论问题揭示得不够深入。
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在于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现象”与“物自身”的划界,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的来源转到主体自身,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康德的“革命”中,传统形而上学所探讨的对象都被归入“物自身”的范围而置于“只可思而不可知”的彼岸世界,而“物自身”却成为康德哲学的“黑箱”,历来为后学所争讼不已。
严格地说,康德所言之“物自身”不是一个“概念”( “概念”属于知性) ,而是一个超验的领域( 知性所不及) ,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内容,只不过基于一个共同特征而被归在一起,这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不可知”。
康德有时用单数Ding an sich( 英文thing in itself) ,有时用复数Dinge an sich( 英文things in themselves) 。
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既然“物自身”不可知,那么何以会有复数( 因为关于“量”的范畴属于知性而不能有超验的运用) ? 这就涉及“物自身”这一术语的具体所指。
简言之,其在理性的理论运用中基本是消极的含义,是“感性的来源”、“认识的界限”和“理性的理念”;而在理性的实践运用中具有积极的含义,主要指实践理性的三个“悬设”。
因此,尽管“物自身”是一个“黑箱”,但其对认识和实践所产生作用是明确的,其自身也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至少我们思维到有三个不同的理念归属于其中,故而可以将“物自身”的所指符号化为“3 + X”:其中的“3”指“意志自由”、“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三个纯粹理性的理念,在这个意义上的“物自身”属于“本体”( Noumenon) ;其中的“X”指刺激感性直观产生经验却不为直观所及、同时作为知性之统觉所对之“物”而作用于经验,这个意义上的“物自身”是“先验客体”( das tran-szendentale Objekt) 。
关于牟宗三介绍
关于牟宗三介绍牟宗三是被人称之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是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简介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
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并于1933年毕业。
1949年往台湾。
1960年往香港,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任哲学教授及导师,退休后,定居台北。
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
曾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
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
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
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
牟氏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
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学术思想牟宗三为新儒家代表人物,认为现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
”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牟宗三先生,学思精敏而透辟,慧识弘卓而深彻。
他悠悠一生,只做一件事:“反省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
牟宗三
牟宗三:水浒世界吾尝云:《红楼梦》是小乘,《金瓶梅》是大乘,《水浒传》是禅宗。
请言《水浒传》。
游戏所以显轻松,三昧所以显静定。
其文字之声音色泽,一有风致,二极透脱。
惊天动地即是寂天寞地。
而惊天动地是如是如是地惊天动地,寂天寞地是如是如是地寂天寞地。
如是如是,便是《水浒》境界。
吴用说三阮撞筹,是那样地清机徐引,三阮之兴发上钩,是那样地水到渠成。
吾不觉有来有往,吾只觉步步是当下。
潘金莲毒死武大郎,其惊险可怕,阴森狠毒,令人透不过气来。
然而其文字一经从容回环,便令人透过气来,便觉无处不停停当当,洒然自足。
其令人洒然自足处,不在报应,而在描述潘氏之干号。
“话说妇人之哭有三种。
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
当下潘金莲乾号了几声”云云,此就是《水浒》之从容也。
其如是如是之境界,大抵由此等处烘托出。
若问其如是如是是什么东西之如是如是,则曰若可以说是什么东西之如是如是,便不是如是如是。
此所以说单由文字亦可以悟之故也。
如是如是之境界是“当下即是”之境界。
而当下即是之境界是无曲之境界。
明乎此而后可以了解《水浒传》中之人物。
此中之人物以武松李逵鲁智深为无曲者之典型,而以宋江吴用为有曲者之典型。
就《水浒传》言之,自以无曲者为标准。
无曲之人物是步步全体呈现者,皆是当下即是者。
吾人观赏此种人物亦必须如如地(assuch)观之。
如如地观之所显者即是如是如是。
他们这些年强力壮之人物,在消极方面说,决不能忍受一点委屈。
横逆之来,必须打出去。
武松说:“文来文对,武来武对。
”决不肯低头。
有了罪过,即时承认,决不抵赖。
好汉做事好汉当。
他们皆是“汉子”。
汉子二字颇美。
有气有势,又妩媚。
比起英雄,又是一格。
禅家常说:出家人须是硬汉子方得。
他们只说个汉子,便显洒脱妩媚。
《水浒》人物亦是如此。
承认犯罪,即须受刑。
受刑时,决不喊叫。
“叫一声,不是打虎的好汉。
”在消极方面,他们是如是抵抗承当。
在积极方面,他们都讲义气,仗义疏财。
牟宗三汉子气的哲学家
牟宗三:充盈“汉子气”的哲学家默认分类2010-10-06 18:56:47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汉儒(道)家多有“品题”之论,品题乃对人“评头论足”,以分出高下之别。
不过,就儒家“品题”而言,其落脚点乃在于一“诚”字。
一则取“诚”之朴实、真诚之意:朱熹对先儒曾有这样的评价,“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孟子其迹著。
孔子尽是明快人,颜子尽岂弟,孟子尽雄辩”,概言至圣须澈里澈外,至诚如一,畅快利落,无所隐藏。
正如孔子自表心迹:“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我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极言做人做事须明快、至诚而不罗嗦。
二则取“诚”所蕴涵的古朴、狂狷之气,所谓“即便义愤之心思亦了当地表现于外”,一如孔子所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篇》)。
当代大哲中,真正能做到至“诚”的为数不多,堪称珍品。
而在诚实之中明快且充满狂狷“汉子气”的哲学家更是凤毛麟角,现代新儒家的代表牟宗三先生则是这珍品中的逸品。
先说牟先生治学之“拙”气。
牟先生治学用力之深、之猛,近人无出其右者,而其所用之力在近人看来无疑皆为“拙”力——货真价实地抄、诵经典文献。
青年时代为弄明白逻辑是怎么回事,竟然毫不犹豫花掉生活费买来罗素和怀特海的晦涩玄奥的《数学原理》,然后象小学生似的一个命题一个命题的去抄,去演算推演,花费数年光阴亦在所不惜,这份“笨拙”的苦工岂是他人能下得了的?更何况这“苦功本身”却完全由兴味所致而无半点功利?在其天命之年,为研究宋儒“二程”之学,亦是用苦且拙的功夫。
由于《二程遗书》中有许多章节并未标明到底出于何人之口,为了区分二程思想,牟先生又开始采用了“抄文献”的做法;并且抄了数遍,直至烂熟于心,凭藉内在的领悟而最终将二程思想分的停停当当,这种由拙而巧的考据之法怕是他人所学不来的。
至于研读康德,则更是四十余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极尽“拙”力,终将之与儒贯通,开显出现代“新儒家”大气象,以至于后人将之称为“中国新儒学巨,宝岛最著名哲人,使古老中国智慧显示真理度,将儒家义理推上划时代高度”第一人。
牟宗三:宋明理学的三系
牟宗三:宋明理学的三系今天与各位讨论宋明儒学。
平常讲这一时期的学问,大体都知道有程朱陆王两系。
程朱一系,一般称之为理学,陆王一系,一般称之为心学。
这一种分法,十分简略。
这六百年长时间弘扬儒学,内容一定很丰富。
平常只知程朱陆王,这是很表面的了解;而程朱之所以为程朱,陆王之所以为陆王,二者何以不同,大家便不甚懂。
朱陆异同的问题,历来都不能解决。
有谓此是天地间不可无之问题,亦同时是天地间不可解决之问题(章学诚说)。
此语表面看起来很漂亮,但细按之,便知为无真知之浮语。
章实斋自居于陆王一系,其实并不相干,他又把戴东原视为程朱一系,同样是不相干。
故二系之真实内容如何,自明代以后,鲜为人所知。
这亦因为宋明六百年之内容曲曲折折,很少人能进入去理解。
故讲哲学史的,先秦部分说得较详细,两汉以下至隋唐间,这千余年,大家根本不能接触,因太难了解。
宋明则中国本来之学问,较为人所熟悉,但也只用几句话带过。
如说朱子,便只说格物穷理便算了。
说象山,则曰心即理,心即理亦即难了解,非用几个字提一提便可解决。
近年来我便深感这样几句话说过,实难使人心安,故下决心疏导这一期的学术。
于是先摆出材料,如宋元、明儒两学案,我先就此二书中的文献,找出各家的线索,钩出眉目,此极费工夫。
我整理这期学问,归纳得九人,即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明道、伊川)北宋四人,胡(五峰)朱(元晦)陆(象山)等南宋三人,还有明朝的王(阳明)刘(蕺山)。
这九人如一大建筑物的九根柱子,共构成一大系统,在这大系统内转来转去,便成就此六百年之学术。
这九人是纲领,其他都属过渡,不离此九人范围之内(如朱陆的后学,阳明的后学。
)而这九人是一个接上一个,互相勾连呼应的。
北宋亦有一重要人物,此即邵尧夫,在当时与二程为好友,但学术内容并不相同。
若讲哲学史自然要说及此人,但说理学正宗,便不须说他,因他并不在同一的课题上。
今看此九人,是在问题之相衔接而相应上看的,而所以有分三系之结论,因只分朱陆二系,并不能见此六百年之详细讲学内容,这并不是先抱一成见而如此说的,而是通过其内容而自然得出的。
牟宗三的人性论思想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4/2007牟宗三的人性论思想石永之摘要:牟宗三先生的人性论有三层:最高一层是义理之性,是先验而纯粹的道德理性;较高层是气质之性,较低层是指饮食男女的生物本能之动物性。
后面的两层统称之为生之谓性,是经验的实然的人性。
牟宗三先生用自己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了总结;并给予现代化,把西方“人是理性的动物”作了中国式的解读。
关键词:义理之性;生之谓性;道德形上学;圆教作者简介:石永之,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邮政编码 250002)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7)04-0091-04 牟宗三先生的人性论思想散见于他所著各书之中,对此有很多论述,他是在三个义理层面上来把握“性”之一字的不同意义,而且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的人性论思想做了一个总结。
同时人性论对牟先生的哲学体系来说至关重要,是其道德形上学的着眼点,更是其哲学之究竟———圆善论的立足处。
所以要把握牟先生的人性论思想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他对历史的总结,二是他的思想体系。
牟先生说:“这全幅的人性的学问是可以分两方面进行的,一是先秦的人性善恶问题:从道德上的善恶观念来论人性;二是《人物志》所代表的‘才性名理’:这是从美学的观点来对人之才性或情性的种种姿态作品鉴的论述。
”[1]他对历史上的人性论正是顺着这两条线总结。
他说:“凡言性有两路:一顺气而言,二逆气而言。
顺气而言,则性为材质之性,亦曰‘气性’,或曰‘才性’,乃至‘质性’。
———逆气而言,则在于气之上逆显一‘理’,此理与心合一,指点一点心灵世界,而以心灵之理性所代表之真实创造性为性。
”[2]顺气而言的就是生之谓性,逆气而言的就是义理之性。
这是中国文化中两个不同的传统:“‘生之谓性’原是‘性者生也’一老传统之结成,人性就是这个性,并无所谓‘超越的道德心性’之性。
”[3]而天命之谓性与此不同:“孟子之说、《中庸》之说,乃根据另一老传统而来,即《诗书》中帝、天、天命、敬德以及孔子之仁、智与天诸观念。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之二谛与三性
牟宗三《二諦與三性:如何安排科學知識?》牟宗三《二諦與三性:如何安排科學知識?此是否主观主义?》
在上一講中我們討論了佛教的一個主要基本觀念「緣起性空」,及由此觀念所牽連到的一些哲學問題,如康德、柏拉得萊等的想法。佛教的教理最複雜、啟發性最大、所牽涉的哲學問題也極多。除「緣起性空」外,還有幾個重要問題,我們將陸續討論。此次先順緣起性空的觀念,來看二諦與三性的問題。
其次是遍計執性。反面說的「遍計執性」是「相無自性性」。「相」也不是實體字,因此不能理解成mode或form之類的實字。其實「相」就是康德所謂的「決定」(determination)。康德由範疇處說決定,範疇應用到感性(sensibility)上,對感性所給予的對象加以決定,這就是範疇的「超越的決定」(transcendental determination)。每一個超越的決定就成一個「相」,即佛教所說的相。例如實體範疇(category of substance)應用至感性所給的對象上,其超越的決定作用所決定的相就是常住相(permanence),用佛教的名詞來表示就是「常相」。再如用因果範疇(category of causality)來作超越的決定,則所成的相就是因果相(cause and effect)。又如將交互範疇(category of community)運用到對象上,所決定出的是共在相(co-existence)。共在相不同於因果相。共在相是橫的,如我與你共在、我們與世界共在。有共在相我們才能將全部現象視為一個整體而形成「世界」的觀念。因果相是縱貫的。康德由十二個範疇作超越的決定所顯示的那些相,在佛教中就是由遍計執所執成的相。康德所說的感觸直覺底先驗形式時間、空間也都是執成的相。這並不是比附,其義理是如此。相既然來自遍計執,當然是虛妄的,因此沒有諦性,故「遍計執性」即是「相無自性性」。
牟宗三“本体宇宙论”探析
牟宗三“本体宇宙论”探析“本体宇宙论”绝不是本体论和宇宙论两个概念的嵌合,而是牟宗三与康德哲学的比照中对儒家形上学所做的一种创造性诠释。
“本体宇宙论”属于“无执的存有论”,其中之“本体”有着“既存有既活动”的特点,它是宇宙的终极依据,落到实处是“自由自律之无限心”,宇宙万物在“物自身”的层面上不过是这道德的本心创造的产物。
“本体宇宙论”凸显了人作为一道德的主体在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一个“彻底的唯心论”,对于“道德的形而上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标签:牟宗三;本体宇宙论;两层存有论;现象与物自身一、从牟宗三两层存有论的观点看“本体宇宙论”所属的存有论之层次存有论是从“存在物”的存在这里引出的,牟宗三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对存在物的研究方式:一是从“是”字入手,即研究存在物的普遍本质;一是从“生”字入手,研究存在物之所以生。
从“是”字入手研究“存在物”是古希腊哲学的传统,这种研究方式其实质是从现象中的存在物的构造入手,研究存在物的特征、属性,然后将存在物的特征用归纳的方法抽象出来就形成了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共相,亚里士多德说的形式、本质,以及科学中定义。
这是一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可能性之条件,由此以界定存在物之类,亦是此物之理。
所谓“构成之理”是源于人的知性,是逻辑的、形式的。
所以在“执的存有论”这一层次上,本体与存在物的关系只可能内在的、逻辑上的,不可能是外在的、时间上的。
接着,牟宗三从这“构成之理”中引申出两个命题:“一是有此物必有此物之本质,但有此物之本质不必有此物存在。
二是存在与本质分离”[1]。
由此可以得出“必须存在与本质结合为一,始可有具体的个体物之存在。
使此两者结合为一而产生一具体存在物者即西方哲学中所谓’实现之理’。
但此实现之理却不包含在‘本质’一概念中,它是一个超越的理念……‘实现之理’之必然要引出即是西方柏拉图传统中宇宙论所以成立之关键”。
故实现之理是一个宇宙论的原理,它代表一个超越而绝对的真实体,使一物如是存在者。
智穷见德:牟宗三谈生命“内转”的学问
智穷见德:牟宗三谈生命“内转”的学问黄泰轲摘要:牟宗三先生认为,身处“无体、无力、无理”的时代中,现代人身心痛苦成为一种常态,这种状况是现代人在征服外在物质世界过程中科学一层论、理智一层论导致的,真正的生命的学问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只有道德才能提撕人的生命向内转向上翻,中国哲学注重人的道德性、主体性,对人类生命“内转”的学问颇多启示与贡献。
关键词:科学一层论;理法界;生命学问;内转;牟宗三中西哲学之比较与会通,是牟宗三先生极为重视的一项工作。
牟先生认为,与重点关注“自然”的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的着眼点在“生命”上,中国哲学可被称为“生命的学问”。
在牟先生看来,深受科学一层论、理智一层论之影响,二十世纪的人一味地向外向下用力,生命有迷失与堕落之虞。
怀着哲人的悲悯之心,牟先生积极揭示出了中国哲学讲生命学问的精彩处。
他实以此启发我们,如何提撕向外向下的生命向内向上,如何对治“无体、无力、无理”之时代人之生命的迷失与堕落。
一、“无体、无力、无理”之时代人之生命状况对于自己所生活的二十世纪,牟宗三先生曾用一个“苦”字表示自己的生活感受。
他说:“处于当世,不仅青年人的内心感到痛苦,就是中年人、老年人亦复如是。
因此可说这是一个普遍地存在的问题。
因为当世是一个混乱而出了毛病的时代……中国人所受的痛苦,已不再是一瞬间的,而是一经常性的痛苦……就是整个人类,亦处于迷乱危机之中。
”①在八十六年的人生历程中,牟先生经历过国家的数次战乱及现代化之转型,饱受妻离子散、颠沛流离及传统价值迷失之苦,以上话语可谓他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且道出了二十世纪人类的心声。
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主题没有离开战乱与发展。
战争毁伤力之恐怖、人类追逐物质利益之狂热,使生命如无根之苇草,我们总怀“事不由己”之感,时常处于一种莫大的不安和无家可归的感觉中。
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斯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就以烦、畏、恶心、虚无等词对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深刻揭示。
法帅丨牟宗三历史哲学探要
法帅丨牟宗三历史哲学探要摘要:以精神理念来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主要研究思路。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合的尽气之精神”的表现,西方历史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表现。
这是中国历史中没有产生科学、民主和宗教的根本原因。
中西历史的未来,在于中国“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西方“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融合。
牟宗三的历史哲学在各方面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牟宗三;精神理念;坎陷;科学;民主一、基本理念现代史学理论研究业已证实,历史学不仅是一门史料考订性质的学问,同时还是一门带有阐释属性的学问,即“历史学是一门带有科学(实证)属性的解释学”。
然而,五四以来,史家进行的多是史料考订的工作,而于历史阐释却不甚在意。
对这种失于偏颇的学术风气,后来史学界曾有诸多的批评和反思。
牟宗三对这种忽视历史阐释的学风也曾批评道:“自‘五四’以来,治史专家多详于细事之考证,而不必能通观大体,得历史文化之真相”。
在这个历史阶段,史料考证成为风靡学界的研究工作,而历史阐释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此,造成了对历史哲学研究的漠视。
究其原因,牟宗三认为,则是因为“今之治历史者,大都是把历史性的事理之事予以物化,因而不能了解其意义,因而亦不知其有理,甚至断言其无理,所以他们反对并轻视历史哲学”。
也就是说,在考证派的眼中,历史只是文献材料的累积,而不是有意义的历史事实。
其实,历史是在人的精神理念支配下的活动,由这些活动形成的历史无疑充满了意义,也只有通过人的精神理念,才能实现对这些活动的理解和把握。
对此,牟宗三说:“历史是集团生命的活动行程。
集团生命的活动,不论其自觉与否,均有一理念在后面支配。
理念就是他们活动的方向。
因此,了解历史是要通过‘理念’之实现来了解的。
”“就个人言,在实践中,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精神的生命,精神的生命含着一个‘精神的实体’。
此实体就是个人生命的一个‘本’。
就民族言,在实践中,一个民族的生命就是一个普遍的精神生命,此中含着一个普遍的精神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