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慢慢的浸润过程
教育是温暖的读后感白雪
让小树慢慢长——读《教育是温暖的》有感冬日的午后,缕缕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脸庞,手捧一杯香茗,丝丝香气沁入心脾,轻啜一口,暖意浸润全身,翻开书卷,映入眼帘的两个字顿时触发万千感慨——“温暖”。
“教育,绝对不是一件开花的活儿,它是种树,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扶持与忘我的漫长期待,它是一种为了终极放飞而无比宽厚温暖的拥抱 ,, ”万平老师在书籍的封皮上写下了如上文字,细细咀嚼,像是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余味久久不散 ,,教育是温暖的,如同午后的阳光,如同温热的奶茶,是那么的缓慢,那么的悠闲,那么的惬意。
教育,就是这样,温暖着孩子们的心。
这温暖的源头,分明是万老师对孩子们无限的期待,无私的爱。
“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至于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 ”万老师开卷第一句话,就深深吸引住了我,慢慢品味,反复吟读,不断思索,在万老师执教的三十年中,桃李遍天下,与学生间发生了无数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薄薄的一本书承载了其中的十八个教育故事,却装不下万老师三十年来的辛勤耕耘。
万老师以文字为载体,用日记教学的方式引导着孩子们,点点滴滴,渗透在学习、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润物无声。
而其力量却是无比巨大的,力透纸背,犹如将养一株株小树,身为育树者的教师并不急着揠苗助长,而是将小树成长所需的养分一点点、一滴滴灌溉于树根,给予小树无限自我成长的力量。
记得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要先让他感觉更糟?” 面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现象,我们更多的时候总是急着想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仿佛孩子犯了错,就一定要让他“知错” ,于是便采取了各种方法,以至于看似取得了成效,其长期效果却常常与我们的希望背道而驰。
小树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万老师耐得住,等得起,用爱灌溉,让小树慢慢长。
那个连续蹲了两年班的小坤,让多少老师感到头疼,甚至在万老师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每每万老师从教室回到办公室,同事们都会看看她,看她是否遇到了什么麻烦。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感悟1000字7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感悟1000字7篇《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感悟1000字篇一“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
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
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
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
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
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
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
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
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
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
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
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
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
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
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
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浸润式教学的实践探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浸润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从浸润式教学的概念、特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浸润式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引言浸润式教学,顾名思义,是一种让学生在真实、自然、丰富的环境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浸润式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对浸润式教学的实践探究,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浸润式教学的概念与特点1. 概念浸润式教学,又称沉浸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个真实、自然、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等方式,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2. 特点(1)情境性:浸润式教学强调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互动性:浸润式教学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实践性:浸润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综合性:浸润式教学注重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浸润式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创设真实、自然的情境(1)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2)引入社会资源,如企业、社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1)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024年《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2篇)
2024年《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 寒假读了张文质老师编辑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这本书是张文质老师在多个场合的演讲集,语言浅显易懂,处处显示出张老师对教育的关注、关心与反思,他主张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塑造身边的小环境,解放孩子。
回想从教十三年,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
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令我思考很多很多……“慢”需要感悟。
“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
”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
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
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
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
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
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7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7篇《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遇上好老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假如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吸取的最终转化成为自我提示,自我催促的力气,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 ……品读着张文质先生的字字句句,对于“生命的关注”更加让我意识其重要性,它列举的种种案例:同学轻视生命,同学自卑极端,都是缺失“人文关心”所至,读着读着,我不禁联想起我们的同学,我的的教学,还有一些没想过或没想清的问题。
虽然还是有许多问题解决,但是还是有一点收获的。
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艺术。
平常要更细致、耐烦些,多一些等待、思索与克制。
我们要脚踏实地,擅长发觉,做好观看记录,捕获更多的瞬间。
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阅历,构建自己的熟悉平台。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同学的缺乏缺陷甚至错误。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果、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布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
他一跌到,你就去惩处他,而不是等待他、鼓舞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或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
对同学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受,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熟悉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
学会使用这种不行再生的资源,需要老师发挥慢的艺术。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肯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
张文质先生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我觉得值得商量。
我觉得慢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战略战术。
网络上盛传着一堂美国的数学课,看过之后,真是感慨万千,铺张一堂课只学一丁点内容。
不过,我终于明白了真正的数学是怎样的,而国内的算术又是如何的。
张文质先生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迫的希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盼与沉着”;“我们缺乏一种悠然的心态,缺乏闲心”。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
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
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
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
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岑小霞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3期摘要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只有爱才能够使得教育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从教育要融入真情、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尊严、不放弃学生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等方面对于如何关爱后进生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希望能够润物细无声,促进后进生快乐成长,共同进步。
关键词教育关心呵护真情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A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老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这种爱虽然不同于父母、家人、朋友的爱,但这种爱与其他类型的爱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无私,只有这种无私的爱,才能使教育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把这种爱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的奉献着自己。
作为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才能让每一朵花儿都能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呢?1融入真情,全心呵护把爱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爱中快乐成长。
因为教育是一种慢的教育,“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
每当遇得到屡屡犯错的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都不由地想起这句话。
作为班主任,对于去年刚接手的六(1)班,注意到这个男孩子,他很倔强,上课只要稍微声音升高一个调批评他,他便会一节课都不听,很不服气地反抗你。
经常会因为同学碰到他,而对同学大打出手,而且很难和他交流,他不愿意开口,很难接近,更难谈心。
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为了能尽快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先从他身边的同学入手,大多数的同学反映他脾气不好,很容易动手。
后来又和孩子的妈妈好好聊了一次,知道孩子虽然会无声抗议,但是也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如果你用心和他交谈,他意识到错误了,也会欣然接受。
为青春无悔,让生命激扬——读《教育,为了每一个生命的激扬》有感
果 ,我只是负责 审核节 目、提 出建议;唱响校园 的考核准备
中 ,孩子们 自编 队形 、动 作, 自行训练 ,由始至终没让我操 半点心。 曾记得每次有孩 子顽 皮惹我生气后,班 长都会组织 大 家在行上课 问候礼 时向我道歉 ,那不是一种表面功夫 ,不 是惺惺 作态 。虽然孩子 的天性 让他们 当中的极小部分时常犯 错 ,但每 一次道歉都是发 自内心 、极 为真诚 的,从他 们的眼
为青春无悔 ,让生命激扬
一
读 《 教 育,为 了每一个生命 的激 扬》有 感
5 1 3 0 0 0 广 东省华粤教 育集团英德 市实验小学 邓露云
《 教 育,为 了每一个 生命 的激扬 》这本书 ,让我 认识了 青 岛二 中,认识 了孙先亮校长 ,同时也 了解 了他 的教育理念 。
作为一个 工作在教育第一线 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他 不仅是位
却成 功地让 学生 “ 玩 ”出素质 ,“ 玩 ”出成绩 。这正 是学校
一
神 中我 能读懂 。 “ 在孩 子们 的成 长道路上, 我们也许 并不真正 了解孩子 。 我们期待着孩 子有好的成绩 ,但孩子们却期待成 长,期待着 份宽松 的环境 。他 们的视野 因此而开 阔 , 他们 的境 界也因 此得到提升 。”孙先 亮始终相信 ,给孩子一片天空 , 他们会
应 当追 求的真正教育精 神。对此 ,孙先亮说 , “ 学习本身就
是一件 乐事 ,而并非痛 苦的强制性任务 。我们 的课堂上,有
同学们 自编 自演的小 品,有 唇枪 舌剑的辩论赛 ,甚至还 有精 心制作 的课件 、 在讲 台上有模有样 ‘ 以教为学 ’ 的‘ 小老师 ’ 。 ”
《教育是慢的艺术》哲理心得体会
《教育是慢的艺术》哲理心得体会(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教育是慢的艺术》哲理心得体会《教育是慢的艺术》哲理心得体会7篇《教育是慢的艺术》哲理心得体会怎么写?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看不见的教育。
这种意思用中国的话说就是注重潜移默化。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用智慧和实践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的每一组成要素都与学生人格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或支持型的班风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或防卫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是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
因此,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所以,它在外延上就显得非常广,在实际生活中,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够是“大而空”的、高要求、高素质的,而应该结合本身的客观条件及学生、学校、所处地区的情况,建设一些实际、实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努力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的实际,实施有效的教育、有效的管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就是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本人就班级文化的建设作了一些积极的实践。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作文五篇
《教育其实很美》读后感作文五篇读了刘可钦老师的《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育其实很美》读书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教育其实很美》读书心得1在工作室组长和同仁的带动下,我开始在书香世界里寻求教育的真谛,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充实感。
无意间,我翻开《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于是便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可钦校长写的,书中她不时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听到的小事情来阐述,细节中渗透着教育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事。
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
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不满。
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
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现实的很多困惑缠绕着我们。
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很多担忧。
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的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
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
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的、守规矩的,“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耐心地面对那些木讷的、内向的、“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某某某就好了。
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我们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
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
恰恰是它们共存的,才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使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
只有识别这些,我们才会创作出一幅成长的教育山水画卷。
《教育其实很美》读书心得范文
《教育其实很美》读书心得范文#《教育其实很美》读书心得1#《教育其实很美》已经读完,刘校长在文中提到的那个不肯走进教室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小女孩在刘校长回校交流时与我们提到过,在《小崔说事》访谈中关村四小节目中我们也看到过。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简单说,上学了,她却以哭闹的形式拒绝走进教室。
类似这样的孩子我在一年级也见到过,有女孩,也有男孩。
往往在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或者教室门口,轻者抹眼泪,重者紧抓父母的衣襟怎么都不肯松手。
但,父母离开学校后,孩子虽不情愿,通常也会随着老师的牵引走进教室了。
而文中的小女孩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走进教室,其他孩子上课的时间,就是她哭闹或在校园玩耍,在教室外走廊与老师捉迷藏的时间。
此时的刘校长在得知情况之后,让小女孩走进了自己的会议室,让老师放心去给其他孩子上课。
当有人质疑:这孩子不影响你的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说:“帮助她适应学校生活就是我的工作啊!”随后数月,刘校长在与小女孩的相处中一步步让孩子自觉地回归了课堂。
起初,我惊讶于刘校长的耐心,也庆幸自己没有碰到这样的孩子。
但仔细琢磨,我们班虽没有这样的特例学生,可是55个孩子,每个孩子本身都是独特的啊!陶陶,一个乖巧文气的女孩,怎么小名会叫淘淘呢?父母说:“孩子出生时只有二斤六两,我们叫她陶陶是陶瓷的陶。
”Z,七个月时早产,单独与人沟通时目光飘忽不定,集体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偶尔在课堂发出怪叫声。
D,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认字较少,集体学习中存在困难,课堂上时常做小动作以派遣自己的无聊。
W,幼儿教育阶段父母参与少,孩子时常自己玩耍,集体学习中没有兴趣,但一张纸片可以让他整节课摆弄不停。
面对集体教学,我们总期望整齐划一,这样,我们繁琐的工作才能简单一点。
家长们也是如此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我家的孩子怎么却是这样呢?其实,您一定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教育其实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独特,美要美在教师的用心。
学习中的浸润范文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与传统的“吸收知识”不同,现代的学习更多地强调浸润式学习,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浸润式学习的定义、特点、实施方法及其意义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润式学习的定义浸润式学习(immerisve learning)是指将学习活动融入到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而达到让学习者在未察觉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多种感官的参与,既可以包括传统的课堂学习,也可以是在线学习、媒体素材、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
浸润式学习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全面感知和掌握知识,不仅能够记住知识,更能够灵活、熟练地运用知识。
二、浸润式学习的特点1、互动性浸润式学习注重互动,让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更快速地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习者在其中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
同时,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了反馈机会,帮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2、实战性在浸润式学习中,学习者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学习,可以更快上手,更快掌握实践技能。
这种实战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拓宽学习者的知识体系,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让学习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3、个性化在浸润式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兴趣和学习风格来选择教材和学习路径。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三、浸润式学习的实施方法1、在线学习在线学习是当前最为普及的一种浸润式学习方式。
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而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者不仅能够获得各种学习资料,还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同学,进行互助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2、游戏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是将游戏元素融入到学习中,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游戏化学习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习者在游戏的激励下充满积极性地进行学习。
教育的“浸泡”与“浸润”
教育的“浸泡”与“浸润”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中国的孩子正被五条绳索捆绑着,而第一条绳索就是“功利主义”。
尽管现行的教育环境在一点一点改变,但教育还是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
我们常看到不少家长将自己的期望加在孩子的身上,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能力;不少学校为了体现某种模式的优越,全然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一些学校在考试之前进行高强度训练,艺术类考生经常在考前进行“突击”,等等。
无论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还是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够成为”英才”的学校,都应当在孩子成长、成才的问题上尊重教育和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
因为每个孩子作为独立存在的“人”,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我们常说,强扭的瓜不甜,就像被催熟的番茄一样,即使颜色再鲜艳,其口感和营养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同样的道理卢梭在《爱弥儿》中早就明确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可是,想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遗憾,家长们似乎就忘记了这个道理;想到升学率、评优选先的名次和由此带来的各种“附加值”,学校似乎也忘记了这个道理,嘴上喊着“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奉“题海战术”为“金科玉律”。
不少家长和学校也明白这不是真的教育,他们也有着“无奈”:一是风气已经形成,我不这样做,别人这样做,就会有差距;二是应试教育虽说有不合理之处,却能在短期内取得想要的结果如分数的提高、名次的提升、知名度的扩大……但这显然不应该成为我们自我安慰的理由,因为太过功利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将家长和学校”苦心”安排的学习方式视作“敲门砖”,去敲击他们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大门”。
而且,无论结果如何(敲开或者敲不开),他们都不可能将这样一块“砖头”珍藏起来——谁会无端对一块“砖头”感兴趣呢?尽管很有可能这块“砖头”是珍贵的宝石,可孩子们已经丧失了打磨、珍爱它的兴趣,他们的兴趣早就被过往的安排消磨殆尽。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浸润”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浸润”作者:吴魁荣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19期吴魁荣(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甘肃民勤 733399)【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编号:ww[2018]gh141)课题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54-01浸润,在汉语百科中的义项很多,物理学上的解释是,一滴水银在玻璃上来回滚动,或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沉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却不附着水银,这种现象叫不浸润。
液体在与固体接触时,沿固体表面扩展而相互附着的现象叫作浸润。
医学中叫扩散。
浸润,在汉语百科中的义项很多:沾濡滋润、浸染熏陶、渐渐渗透等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的浸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浸润的物理现象简单地说就是液体不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
迁移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传授的知识与学生接受的意愿不相融。
其实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这种不相融的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老师身上,而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学生不愿意背诵,背起来也费劲。
反应出来的问题是教师的教没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说教师没有教懂学生,学生也没有理解诗文中的思想内涵,没有体会到诗文所展现的美。
学生也不喜欢写作文,即使写,要么空发议论,要么无病呻吟,要么虚情假意,就连学生自己也觉得好笑。
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积累与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把让学生积累与思考生活的点滴当作任务来安排,结果是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写,实在是不会写、无话可说。
这就说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不浸润。
语文素养与人的知识、思维能力和情感紧密相连。
语文知识繁杂且内涵丰富,要打好语文知识的基础,就得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兴趣就是支撑这个过程不间断的主要动力。
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能力,完善语文思维的基础。
人的情感是易变的,但也不是没有规律的,但要掌握就得逐渐渗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文化,一个民族的兴盛也是源自于文化。
在实践中浸润 在体验中内化
在实践中浸润在体验中内化在人类的学习历程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在实践中浸润,在体验中内化”。
这个理念强调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实际的和可参与的活动,要让学生将知识和概念直接应用于各种各样的情境,并通过反思和内化来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在实践中浸润是指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经验来学习。
基于这个理念,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社区中进行调查研究,或者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问题或真实案例。
这样的任务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和解决方案。
另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语言、数学或电脑编程技能时,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那么很可能他们没有把这些知识真正地理解和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设置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这些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与友人对话和交流中实践所学语言;在学习数学和编程时,学生应该开始动手操作,多进行实际操作以便更好地理解。
在实践中浸润的理念迫使学生更大胆地行动,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方案。
这些实践经验能够使学生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创造更丰富、更有效的学习体验。
在体验中内化是指学生通过在体验中获得的信息对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学习。
这可以通过夯实所学的关键概念并与从个人经验中得出的结论相结合来实现。
例如,当一个学生在体育中体验到耐力训练的重要性时,会对讲述耐力训练的理论概念的老师的教学更有接受意愿。
在体验中内化的理念可以说是实践中浸润理念的延伸。
学生实践所学的内容,把它应用于实际情境之后,他们获得了一些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体验。
在提供这种体验的同时,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和长久的印象。
内化就是连结个人经验和书面或口头讲述的过程。
通过连结,学生可以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相关概念联系起来。
浸润式启蒙教育
浸润式启蒙教育浸润式启蒙教育是一种注重情境体验和实践操作的教育方式,通过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以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浸润式启蒙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首先,浸润式启蒙教育注重情境体验。
在传统的启蒙教育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浸润式启蒙教育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来获取知识。
比如,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感受自然规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浸润式启蒙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
教师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更像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来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再次,浸润式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最后,浸润式启蒙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和发现,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总之,浸润式启蒙教育是一种注重情境体验和实践操作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
希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够重视浸润式启蒙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情境体验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浸润式启蒙教育
浸润式启蒙教育浸润式启蒙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情感共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相比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式教学,浸润式启蒙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浸润式启蒙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浸润式启蒙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引导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索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浸润式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它倡导在教学中融入丰富多彩的情感元素,通过情感共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感投入。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音乐、艺术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在浸润式启蒙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创造情感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激励,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浸润式启蒙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设计项目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浸润式启蒙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浸润式启蒙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共鸣和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的全新教育理念,它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索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情感元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做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不仅仅意味着要自觉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中的规定和要求,更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办有人性的教育,做有温度的教师。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姚跃林校长在?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一书中阐述: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就是要办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要让有温度的教育走进校园,走进每一位师生及家长的心灵,而不是停留在纸上。
何谓有温度?通俗地说:学生喜欢。
怎样做学生才能喜欢?教师由衷尊重学生,师生关系就差不了,学生就没理由不喜欢教师和学校。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农业〞,是培育,而不是急功近利。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开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农业也是一个比拟复杂的过程,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季节,需要静待花开。
即是说教育应该是一种“化〞的过程,这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浸润的过程,要直指人心,而不是在外表镀金。
因为教育的本义在立人,在“上所施〞与“下所效〞之间,给予学生开展的能力,并引其向善。
教育如果忽略了“人〞,即使形式繁复多样,其实教育也没有真正发生。
只有真正把?W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慢慢等待,真心关爱,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
有温度的教育是蔡芸芝老师高高举起却又轻轻落下的教鞭,有温度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送给王友的“四块糖〞,有温度的教育是寿镜吾先生手握戒尺和规矩却不常用。
在这些充满温度的教育中,面对的是每一个如此不同的生命。
唯有用心把孩子的每一个日子擦亮,才能让孩子们每天都幸福快乐,健康成长。
教育是个性,是完善,而不是整齐划一。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有温度的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开展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因材施教,让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展和成长。
在遵循规律的教育中,孩子们有快乐的课堂、个性张扬的舞台,有自己的合唱团、足球队、文学社、科学院等空间,他们坚决、自信、豁达,勇于追求一切美好,敢于向未知探索,他们用行动去证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一种慢慢的浸润过程
山东省昌乐县教学研究室刘学梅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在我们村上的小学,特别怀念我的童年时代。
那时上学教材少,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课程种类少。
一至五年级,教材加起来不过就这么几种:语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
教材简单,却学得透彻,至今还能背过多篇语文课文,还记得曾经被自己解开的数学难题,还记得自然课走出课堂到野外采集植物的标本,记得五年级《历史》的第一课《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记得春天里踏青秋天里采树种……那时的老师都是自己村的叔叔大爷,大多是民办教师,只有校长是公办的。
每到暑假,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间。
其实,那时我们并不放暑假,每到放假,校长就给我们开会说:“同学们,从明天开始放假!”我们一阵激动和热烈的掌声,校长继续,“但是,放假不放人……”接着是一声声“哎……”不放假,也是因为应村里大婶大娘们的要求,让老师替村民看护孩子。
我们村三面环水,老百姓就怕孩子下湾下水有个闪失。
我的老师们就这样不计报酬,一个暑假看护着自己的学生。
虽然不放假,但作息时间是和平时不一样的。
上午正常上课,一般要做数学题,课本上的题我们是不做了,因为数学课本上哪一页有个什么题、答案是多少我们早都背过了,就是老师给我们出一黑板的计算、口算,当时早都超过了我们的教材进度,但我们乐此不疲,以能做出没有学过的数学题而骄傲。
所以,我们这些人的计算能力相当了得,不像现在的小学生,做计算题错误百出。
中午吃完饭必须回到教室里午休,这是因为老师怕那些男生们趁午休时间跑出去下河。
老师也和我们一样,拿一张草帘子放在教室里陪我们一起睡觉。
刚躺下我们一般贪玩睡不着,一旦睡着了就起不来,老师挨个把我们晃醒,然后朦胧着眼排好队去村北下河。
河水清澈,河边绿树成荫,水边树根底下或者是水草里经常有河蟹和小鱼出现,还没到河边,早已听见哗哗的流水声,我们顿时就进入兴奋状态。
一到河边,便迫不及待地扑向河水,哪管衣服的干湿。
老师把我们分成男女两个组,女生在上游,男生在下游,我们在水里尽情玩耍,捉鱼、拿河蟹、拔水草……至少要玩半个下午。
老师一声哨响,赶紧上岸站好队,光着脚,上面沾满沙子!然后每人背靠一棵树,拿出语文课本来,或者是课外书,开始树林里的诵读,语文课本早已背过,享受的是那种琅琅的读书声!往往惹得行人驻足观望,特别是那些还没上学的小家伙儿们,对上学早已是垂涎三尺!这副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了近四十年,也成为我们村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种简单有趣而毫无压力的学习生活,一直持续到我上完小学。
重要的是,我所有的教材,都已烂熟于心,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一种时代的印记!我享受的是教育的慢慢浸润过程,没有追求一种结果,没有刻意实现哪个目标。
那是一种彻底的、纯粹的快乐!不知现在的孩子有没有?
现在报纸上、杂志上经常报道某个学校课堂、课程的改革情况,有时我们也经常出去学习某个学校的先进经验,例如:有的学校利用几个周的时间学习完语文教材,剩余时间进行其它的阅读学习;有的学校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完一册数学教材,再进行其它的拓展;有的高中学校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课程,再学大
学教材……数一数现在的小学有多少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综合实践、音乐、体育、美术、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书法教育、国学教育……数不清的课程,是活动就上升到课程,似乎永远有学不完的课程。
每一门课程都开展活动,都要一个显性结果,最终课程会走向何方呢?各种各样的课程,又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呢?
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
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我们的课堂,都在追求高效,其实,这个高效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有点像某个时期的盲目追求高产!有些课堂,看似低效,但实际上,这样的课堂恰恰是对过程的一种理解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收获,远远大于对知识的收获。
例如,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实验,由于操作过程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失误,导致数据和结果出现很大误差。
这样的课堂,可能出不了我们想要的结论,可能达不到这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那这一节课是失败的吗?不一定,就看我们怎样去处理这种失误。
如果回过头来,分析研究实验失败的关键之处,或许我们会有另外一种收获!这种收获源于对过程的理解而不是结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比重视结果更重要!任何一种创新、发明,哪有一次就能成功的?让学生知道科学道路的艰辛,懂得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比让学生简易获取一种科学知识要重要的多!
教育就是一种慢慢浸润的过程!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厚积而薄发,有了深厚的功底,慢慢等待,自然会根深叶茂!学习就是积累,学习就是循环,学习就是铁杵磨成针的功夫!
我们需要一种静悄悄的教育,一种低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