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社会管理方向)》第二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编码:1204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能胜任党政机关、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社区、公用行业等公共部门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以及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公共能力方面的要求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和译的基本能力,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成绩相当的综合水平。

3.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与国家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水平一级测试合格成绩相当的综合水平。

4.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至少通过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

(二)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1.掌握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管理伦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专业认知实习训练,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较强的行政价值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认知公共事务的能力。

2.掌握公共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等基本理论与知识,通过专业毕业实习训练,具有较强的公共组织协调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识,熟悉国家政策,通过专业综合实习训练,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解读能力。

4.掌握公共行政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概论、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等基本理论与知识,参加过政府绩效评估项目,具有较强的公共行政综合能力。

(三)发展能力方面的要求1.掌握应用统计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基本理论,在管理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基础上,通过学术论文专题讲座、专业文献综述写作等训练,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能力O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会计学、薪酬管理等基本理论,通过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平台训练,具有较强的人事行政管理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本文将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常见课程,旨在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课程旨在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操作和应用;3)熟悉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4)具备管理和组织能力。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概论2.1 公共事业管理概念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学生需要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本质和特点,明确公共部门作为管理主体的重要意义,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的关系。

2.2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内涵,包括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治理理论等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相关概念、内容和应用,加深对公共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2.3 公共事业管理方法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常见方法和工具,如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评估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第三章政策制定与实施3.1 政策制定过程本部分主要介绍政策制定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需要了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加深对政策制定过程的认识。

3.2 政策实施过程本部分主要介绍政策实施的相关内容和方法,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需要了解政策实施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加深对政策实施过程的认识。

第四章公共部门管理4.1 公共部门组织结构本部分主要介绍公共部门组织结构的构成和管理,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掌握公共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能。

公共事业管理(上海师范大学)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上海师范大学)教学大纲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事业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学分:3学分总学时:5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0学时开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事业》课程是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一种概论性的介绍。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让他们通过学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理论。

我们希望通过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观察、解释公共事业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概论》、《公共管理学》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概述(9学时)一、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1、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2、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3、社会公共需要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二、社会公共事业的资源配置1、社会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提供的理论基础2、社会公共事业资源的提供方式三、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1、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特点2、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因素3、公共事业管理的组织特性第二章社会发展与公共事业(9学时)一、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公共事业1、公共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公共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二、现代国家的形成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1、国家职能的扩大推动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2、国家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影响与制约的理论假说三、公共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社会公共事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2、公共事业是培育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摇篮第三章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事业管理(9学时)一、外部性理论与公共事业的资源配置1、人类活动的外部性及其普遍性2、外部性使私人市场提供公共事业与服务无效率3、外部性与政府对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二、信息不对称理论同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及管理1、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提供的低效率2、公共事业领域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3、“委托——代理”引发的公共事业领域的道德风险三、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公共事业制度1、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制度2、公共事业制度应该兼顾公平与效率第四章国家对公共事业的管理(9学时)一、政府干预与公共事业管理1、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公益性2、公共事业组织的非营利性3、公共事业领域的管制性二、公共事业管理的运行环境1、公共事业管理的行政环境及其影响2、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环境3、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环境及其影响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其变革1、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深化改革第五章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对公共事业机构的意义(12学时)一、组织管理理论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应用1、组织管理理论应用的社会条件2、应用组织管理理论是现代公共事业及其组织发展的要求二、科学管理理论及其意义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2、科学管理理论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三、科层组织理论及其意义1、科层组织的基本特点2、科层制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四、人际关系理论及其意义1、人际关系理论的若干观点2、人际关系理论对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意义第六章教育事业管理(6学时)一、基础教育及其资源配置1、基础教育事业概述2、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二、基础教育的行政管理及其改革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2、现行基础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三、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体制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校管理特征及其改革2、现行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体制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五、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魏志春.公共事业管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周德明,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英]诺曼弗林.公共部门管理.曾锡环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樊勇明.公共经济学导引与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六、课外学习要求关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实践,并学会用所学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分析。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江苏盐城云科技工学校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一)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及以上学历者(二)学制学制:五年(三)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区管理、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社会福利与保障政策法规,具有较强人际协调能力,具备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要求能够在城乡社区、民政、工会、公益团体、中介机构等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服务、社会工作、公关工作。

(四)职业素质要求(一)综合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2.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以及管理和创新素质。

3.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文理交融,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较强的审美能力长,个性鲜明、学有所长。

4.身心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职业能力1.职业通用能力:(1)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及基本文书处理的能力;(2)具备基本的外语表达和沟通能力;(3)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4)具备较好的组织、管理、宣传、协调、沟通及公关能力。

2.职业专门技术能力:(1)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处理各类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2)具备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掌握社区工作实务知识及护理技巧,能协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与体制《公共事业管理》PPT课件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与体制《公共事业管理》PPT课件

第五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
• 二、中国传统事业管理制度的简要回顾
– 1.人事制度
• (1)编制管理制度。 • (2)用工制度。 • (3)工资制度。 • (4)考核与培训制度。
– 2.财务制度 – 3.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
• 三、中国传统事业管理制度的特征与弊端 • 1.制度功能偏失
第五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
• 四、中国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
– 3.政治因素作用下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
事业单位人员扩张来自两个关键性政治因素, • 一是行政化编制的扩展导致的人数的增多。 • 二是行政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后的冗员,其中相当多地
部分流到了事业单位。
– 政府为改革选择战略,制定政策,从上而下地推 动事业体制改革进程,这在制度经济学中称为强 制性制度变迁。
第四节 公共事业物品有效供给的制度边界
• 一、信息成本与制度边界
– 当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边际信息成本恒为零或始 终接近于零时,从理论上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的范围便可以无所不包,即能够在广度上和深度 上包括城市全部公共服务的供给,形成完全的政 府一元化供给模式。
– 而在存在着信息成本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 府搜寻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都很高,采取政府 一元化供给模式就是代价极高、效率极低的一种 选择。
公共事业管理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与体制
第一节 界定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标准
一、界定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标准
1.组织性质
2.产品特征 3.需求类型
第一节 界定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的标准
• 二、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界定标准的客观依据
– 1.需要、产品与组织标准的成本——收益导向性 – 2.需要、产品与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 – 3.需要、产品与组织的组合可以反映时代特征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非师类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双专业、双学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面向2010级应届毕业生、面向外校生为了增强我院的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整体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既达到主修专业培养目标,又达到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第二本科专业规格要求的具有双专业、双学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途径,根据《福建师范大学双专业、双学位管理试行办法》,结合我院学科、专业的实际,特制定公共事业管理(双专业、双学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凡符合学校规定的修读条件并有意修读本专业的学生,请按学校相关申报程序办理手续。

一、本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先进理念,掌握国内、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业务实践技能,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拥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在社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从事咨询、培训、代理等工作,也可在各级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修课程的全部内容,并通过专业实验室、案例分析和实际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本专业的系统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基本训练。

我院拟通过教学各个环节,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及其方针、政策。

2.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实务和管理技能的专业化训练。

3. 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

4. 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公共关系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危机管理能力。

5. 熟练掌握办公室自动化和信息系统操作技能。

二、专业人才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安排。

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必需、扎实、够用”为原则。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四年制)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卫生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预防保健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方向学生主要学习现代卫生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一般规划、协调、沟通、组织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2.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医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的工作需要,应用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4.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5.熟悉国家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6.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初步创新能力;9.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主干学科:管理学、法学、医学五、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卫生事业管理学、医院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管理文秘、社会医学与人口学、卫生法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卫生经济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

六、学制与学分要求四年,学生修读总学分为213.5(含理论课程168.5学分,军训、集中实践实习29学分,课外培养16学分)。

七、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八、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教学实习26周,包括岗前培训3周,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

实习基地为省市区医药卫生部门。

九、成绩考核成绩考核分为学校统一考试与学院组织考核两种形式。

学校组织统一考试的课程,均按百分制计算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比例为2:8或3:7;学院组织考核的课程,考核形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自定,按五级分制计算成绩,为别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PublicAffairs AdministrationMajors)专业代码:110302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管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在社会保障、教育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技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社会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管理人才。

三、基本规格毕业生应掌握如下知识与能力:1. 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2。

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方法;具备现代化的管理工作能力,包括:公共政策分析能力;以电子化、自动化手段处理管理事务的能力;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及其定性、定量方法处理分析的能力;较强的策划、组织、执行能力;3。

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4。

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我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基本政策和法规;15。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6。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熟练应用外语的能力。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8年五、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六、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管理心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社会保障、教育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

七、全学程时间分配八、毕业基本要求23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456789。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5037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15行政管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公共事业管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系统阐述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及规律的课程,涵盖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的明确来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域,主要阐述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制度,从而把握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和公共事业品德。

选择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的发展和创新的模式。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的明确来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领域,主要阐述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养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正确方向等内容。

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深刻认识和浓厚兴趣,并为其他行政管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深刻认识和浓厚兴趣,并为其他行政管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认识公共事业建立、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分析研究解决公共事业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能力。

(≡)素质目标: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借助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的理论,掌握公共事业的基本特性,掌握我国公共组织的四种基本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书所研究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双重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120401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120401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120401)人才培养方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始建于2005年,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15人,教授、副教授3人,博士7人、硕士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7%。

秉承“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突出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规范管理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松紧适度、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提升“四维育人”(知识、能力、素质、智慧)和“双研”(教师科研、学生考研)水平;在全校首行本科生导师制,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40%左右,继2016届本科考研录取率名列全校第一之后,2017届又取得前三甲的好成绩。

本专业建有“德州市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教师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5项,校级教研立项多项,主编和参编教材7部,发表相关教学研究成果160余篇,教研、科研获奖近30项,其中市厅级获奖10余项。

积极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先后为德州市进行干部培训千余人次。

参与德州市政府绩效评估、德州市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论证和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较系统的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能到管理类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或者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基层部门以及中小企业从事具体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2023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具备系统化的公共事务管理知识和综合能力, 能够在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公共领域从事管理、决策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学科知识, 熟悉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

2.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不同背景和利益相关方有效沟通和合作。

4.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对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三、培养内容:1.公共管理理论: 学生将学习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了解公共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2.政策分析与决策: 学生将学习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理论与方法, 掌握政策分析和评估的技能, 培养决策能力。

3.组织与领导力: 学生将学习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和领导力理论, 培养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4.公共经济学: 学生将学习公共财政、公共经济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 了解公共部门的经济运作机制。

5.公共服务管理: 学生将学习公共服务的管理理论与技巧, 掌握公共服务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的方法。

6.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学生将学习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了解信息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和挑战。

7.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学生将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调查统计分析技能,培养数据分析和研究能力。

8.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学生将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培养模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采取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

具体包括:1.课堂教学: 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 教授公共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项目研究: 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论第2次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论第2次课
周三多等(2000):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 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
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政 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依法对公共事业,即涉及社 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狭义的社会 公共事务,并包含对一定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事 务的活动及结果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福莱特(Follett1,942):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 作的艺术。
罗宾斯和库尔塔(Robbins and Coultar,1996):管理 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
徐国华等(1998):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 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 组织目标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区别:
①抽象性与非抽象性。公共事业组织的行为较具体,具有 非抽象性;政府组织的行为较抽象。
②有偿性和无偿性。公共事业组织可合理收费,其服务具 有有偿性;政府组织的经费来源税收。
③民事诉讼与行政政诉讼。二者都服从法律,但重点不同, 中介组织服从民法,政府组织服从行政法。
④经费来源。公共事业组织经费部分来源拨款,不属于公 务员,不享受公务员待遇;政府组织完全由财政拨款,其人员属 于国家公务员。
判断一个机构是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并不能完全依名称 而定。
因为在许多行业中,既有行政管理的内容也有公共事业管 理的内容,或者既有企业管理的内容又有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 甚至三者交织在一起。
因此,划分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应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 以满足部分共同需要为依据。凡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活动, 由于它们具有公共性,应该属于行政管理的范围。而那些收益 者主要是个人或企业本身的活动,不应由国家包办。又由于这 些活动能促进公众利益,满足部分共同需要,国家应该通过多 种形式提倡、鼓励和资助应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是指通过合理规划、有效实施和科学评估,从组织管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对社会进行治理,以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目标。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该方向的重要性、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等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环节,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能够通过对社会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公共服务、增强社会管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治理水平,增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政策层面,各国普遍加大了对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支持力度,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理论研究层面,学者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方法,为该方向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实践层面,各国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

也要看到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实践经验不足、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升等。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调治理难度加大、公共危机应对的难度和风险增加、信息不对称、治理效率和效果不佳等。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内在规律,加强对政府、社会组织、市民、企业等各种治理主体的协调和配合,创新治理模式和手段,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展望未来,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管理方向)》第二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学理论、较熟练的公共政策分析和研究能力、适应广泛参与公共事业管理并具备行政工作和决策参与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和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知识,熟悉公共管理学的相关学说,善于分析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政策;掌握研究分析社会动向的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参与能力、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毕业生能够在政府机关、大型企业、公共媒体、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教育科研部门及相关行业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政策分析与评估、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与预测等方面的工作。

二、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第二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41学分,包括专业必修课程33学分和选修课程8学分。

达到规定要求者发给复旦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管理方向)第二专业证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