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失血病人的成份输血
成分输血规范及注意事项
浓缩红细胞: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剩
余的部分所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
浓缩去白细胞红细胞: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
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制成的红细胞成分血。
悬浮红细胞:将采集到多联袋内的全血中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并
储存温度:低于-18℃ 保存期:自血液采集之日起1年。解冻后2℃~6℃保存,应24h内输注。
➢适应症:冷沉淀主要用于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
血因子Ⅷ缺乏症。
➢储存方法:不宜在室温下放置太久,不宜放4C冰箱,也不宜再冻存。
➢输入要求:融化后的冷沉淀不仅要尽快输用,而且要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快速
பைடு நூலகம்
➢ 适应症: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凝血
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输入大量库存血或浓缩 红细胞的急性大出血患者(出血量相当于自身血容量)。
➢ 储存方法:溶化后尽快输入,因故未输,可在4℃冰
箱暂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更不可再冰冻保存。
、悬 浮红细胞血液制剂中的红细胞分离出并加入红细胞保护剂甘油于低温冷冻保存。
储存温度:含20%甘油的冰冻红细胞在-120℃以下储存,含40%甘油的冰冻红细 胞在-65℃以下储存。 保存期:自采血之日起10年 ,解冻后24小时。
➢ 适应症:急性失血超过全血量20%、手术及
创伤病人血红蛋白70g/L、内科长期慢性贫血 且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L或HCT<0.2。
➢ 储存方法:室温下放置不超过半小时。
➢ 输入要求: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每分钟5-
成分输血
FFP 10 ~15ml/kg能使大多数患者的凝血因 子增加25 ~30 %。
FFP 5 ~8ml/kg可能足以快速逆转华法林的 抗凝作用。(华法林为维生素K拮抗剂,抑制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
新鲜冰冻血浆(FFP )病房输注指征㈠
①治疗先天性凝血障碍病
②肝病等病人获得性凝血障碍病 ③大量输血(指在短时间内<12h,输入≥ 患者自身1倍的血容量,约70ml/kg ④在短时间内输入晶、胶体超过患者总血 容量的50﹪~100 ﹪或使Hb <50ɡ/L,HCT <0.25)导致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Anesthesioiogy 2009,110:216-17
风险4:输血是否越新鲜好?.
输新鲜血其危害性举例:含有梅毒螺旋 体的血在4~6℃冷藏箱放置72h以上,梅毒 螺旋体才不能成活。对于梅毒感染后仍处于 潜伏期的献血患者,采血后进行梅毒血清学 检查是阴性的,但受血者要倒霉了。输血后 梅毒潜伏期一般为4个星期~5个月,平均 9~10个星期发病并直接进入梅毒二期。所 以,应避免输新鲜血液,最好输4℃冷藏5d 以上的血液,以防止或减少梅毒的传播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给危重病人输注FFP以
补充营养的价值不大,反而可能引起输血反应
补充营养正确的做法是口服食物及肠胃外静脉
营养疗法
⒋血浆不宜用于增强免疫力
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但临床应用的血浆为
单个供者,所含免疫球蛋白低,抗体含量少
对血容量正常的病人而言,靠输注FFP来提高
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是不可取的
浓缩白(粒)细胞; 新鲜冰冻血浆(FFP); 普通冰冻血浆; 冷沉淀; 辐照成分血(拥有辐照仪的血站才能制备); 冰冻血小板(有些中小血站提供)。
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
急性贫血 < 60g/l; 慢性贫血 < 40g/L; 1天内 Hb下降 > 30g/L 均应及时输血
一、 成分输血的定义:
是指将献血者所献之全血按各种有效成分分开,制成高纯度、高浓度的制品,根据病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输入所需成分。
优点:可以提高针对性,避免不必要的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一血多用。而输全血可致不良反应的产生,可以增加感染的机会,输血越多,抗体越多,则输血效果越差。
? 心率、呼吸、血压是否稳定
? 尿色是否趋于逐渐变浅
? 血红蛋白是否趋于逐渐稳定
2、是否存在脑缺氧、休克、肾衰等,注意意识、血压、尿量等。
3、观察血电解质变化
四、注意事项
因输血供给了补体和红细胞,又是反而加重溶血,应特别注意,并防止溶血反应及热源反应。
5、洗涤红细胞
洗去85%以上的白细胞及99%的血浆,减少免疫反应。
适应症:自身免疫性溶血 血浆中有IgA、IgG抗体的病人
肾脏移植后的输血 阵发性Hb尿 慢性肾炎 有严重输血反应史者
各种免疫性疾病所致贫血 (SLE)
6、血小板 生存期10天,半生存期4天,每天更新率约10-15%
400ml全血 -----〉1U -----?48* 10^9/U
? 严重者,缺氧表现重,可烦躁、惊厥、昏迷,休克等。
二、抢救措施
? 急查血常规,必要时复查,观察其动态变化
? 立即输液,并用碳酸氢钠,必要时可用5%碳酸氢钠 3-5ml/kg,配成等渗液静脉推注。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l/kg/次,以维持有效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
? 输血
* 指针
8、 新鲜冰冻血浆
成分输血
应用情况
适用于大部分需要纠正贫血状况,补充红 细胞,提高携氧能力的患者。急性贫血≤ 80g/L,慢性贫血≤60g/L。 本制品虽然去除大部分的白细胞,但仍残 存很少量的淋巴细胞,因此并不适合用于 需要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 剂量:理论上每单位含血红蛋白25-30g。 根据血容量计算。
适应症(二)
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纤维结合蛋白 是重要的调理蛋白,在严重创伤、烧伤、 严重感染、白血病、肝功能衰竭时,其水 平明显下降,可用冷沉淀来进行治疗。 局部使用促进创伤愈合:局部喷洒主要用 于角膜溃疡、大面积创面、伤口及部分难 愈合的溃疡面。
输注剂量
对甲型血友病治疗的参考标准:轻度患者 10-15IU/kg,中度20-30IU/kg,重度4050IU/kg。 每袋冷沉淀按Ⅷ因子约80IU估算用量。体 重20kg的甲型血友病轻型患者大约需200IU Ⅷ因子,则大约需要冷沉淀为3袋左右 。
对其它的凝血因子缺乏如纤维蛋白原缺 乏,取决于输注前的水平。纤维蛋白原 保证止血的最低浓度是1.0g/l。 血管性血友病按照体重进行粗略估计。
(目前对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最好的 治疗是应用重组或灭活病毒的浓缩剂和 DDAVP)。
注意事项
冷沉淀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Ⅷ融化后会很快 失去活性,因此融化后必须尽快输注。 输注冷沉淀应采用标准的输血器静脉滴注。 输注剂量大时,应充分考虑大量血浆的扩容 作用。 原则上冷沉淀应ABO同型输注。
适应症(一)
治疗性输注(血小板减少有出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稀释性减少
剂量:每M2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1.0×1011/L 可提高血小板计数5-10×109/L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分输血
㈡失血后的代偿机制和液体转移 1.血流重新分布:转向心和脑 2.组织间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 失血1000ml,120ml/h 失血2000ml,500~1000ml/h 3.组织间液向细胞内转移 * 急性失血时血容量↓↓,组织间液↓↓。 * 不用晶体液补充这种“额外”减少,导致严 重后果。
体液间隙和体液分布
Ⅱ:止血后的继续扩容期 特点:组织间液↑↑(水肿),细胞内液↑, 血容量↓。 治疗:继续用晶体液扩容。 水肿在止血后18~36h达高峰。 Ⅲ:利尿期 特点:尿量逐渐↑↑,水肿多在3~4天内消退。 治疗:限制钠盐和液体。
㈡水肿发生机制 * 大量晶体液扩容→血浆蛋白被稀释→COP↓; * 组织水肿的严重程度明显大于COP↓程 度, 说明COP↓不是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 * 水肿与严重感染、低血压→组织间隙基质结 构改变→大量白蛋白滞留有关; * 补充外源性白蛋白,包括,但扩容时未必需要。 2.胶体液扩容 未充分补充晶体液之前,不宜补充胶体液: ⑴有些胶体液的COP>血浆,把组织间隙的水分 吸入到血管内发挥扩容,加重组织间隙脱水; ⑵人造胶体分子量大小不等,大分子扩容,小 分子利尿,医生误认为血容量已补足。 失血量<30%血容量,不必补充胶体液。 失血量>30%血容量,加用胶体液。 “晶”与“胶”的比例:2:1或3:1,可达4:1。
㈣红细胞输注用于大量输血 * “晶”或并用“胶”扩容加红细胞输注 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 有人顾虑这样治疗会引起外周组织水肿 或低蛋白血症。
六、“不可避免”的外周组织水肿 ㈠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和恢复要经历三个阶段: Ⅰ:出血期 特点:血容量↓↓,组织间液↓↓,细胞内水↑。 治疗:晶体液扩容,失血量大还要输红细胞。
表1 首批2000ml林格乳酸钠液20min内输入后的反应 迅速反应 生命体征 估计失血量 追加晶体液 输 血 备 血 手术干预 恢复正常 <20% 不一定 不一定 配血备用 有可能 短暂反应 短暂改善 20%~40% 必 需 需 要 配好即输 很可能 无反应 无改善 >40% 必 需 急 需 紧急发血 极有可能
输血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这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也是输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成分输血是由Gibson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
6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70年代中期全世界广泛风行。
进入80年代发达国家的成分输血比例达95%以上。
到了90年代,发达国家的成分输血比例几乎达到100%,很少使用全血。
一、成分输血的优点:㈠制剂容量小,浓度和纯度高,治疗效果好。
㈡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
㈢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㈣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㈤综合利用,节约血液资源。
二、全血的缺点㈠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
㈡全血输入越多,患者的代谢负担越重。
㈢全血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多。
㈣全血内所含的成分不浓、不纯和不足一个治疗剂量,疗效差。
㈤全血是宝贵的社会资源,盲目输注全血是对血源的浪费。
三、影响我国成分输血开展的主要因素:㈠各级领导重视程度,尤其是医院的院长是否重视成分输血;㈡临床医师能否及时更新以下几种陈旧的输血观念:⒈更新全血比较―全‖的旧观念;⒉更新新鲜血比保存血好的旧观念;⒊更新急性出血需要补充全血的旧观念;⒋更新输血对患者好处多,害处少的旧观念。
㈢临床科室的主任能否带头开展成分输血;㈣血站能否及时提供优质成分血。
四、成分血的临床应用添加剂(液)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用三联袋制备,一只含有抗凝保存液,一只含有添加剂,还有一只是空袋。
添加剂配方有多种,主要成分是:1.添加了红细胞的营养剂(葡萄精、腺膘呤);2.添加了红细胞膜的稳定剂(甘露醇或蔗糖)。
适应证: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输血。
优点:在密闭条件下制备,不会在制备时发生污染;有了添加剂,延长了红细胞寿命,保存期长;红细胞被添加剂稀释了,输注更流畅(输注前要混匀);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制备方法较多,白细胞去除的数量随方法不同而异。
各地血站普遍采用离心去白膜法能去除白细胞70%以上,国外多用第三代白细胞过滤器制备本制品,能去除白细胞99.99%。
输血安全和临床输血
4、心功能障碍:
循环负荷过重表现为全身静脉压升高—肺血管内血流增加 —肺活量↓—严重时病人死亡。 枸橼酸中毒—低血镁、低血钙—心功能障碍。
5、微聚物输入对微循环的影响。
微聚物主要由贮存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形 成的微聚颗粒组成。(大量输入库存血—肺微血管栓塞)
特殊输血
1、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输血; 2、非特异性抗体阳性(Coombs’试验 阳 性)
患者的输血; 3、稀有血型的输血;
总结
输血是‘双刃剑’。一方面输血疗法在临床救 治和急症抢救中具有重大意义,而另一方 面目前人类对于血液的认知仍然是十分有 限,输血风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事故 问题,随着性病、艾滋病的蔓延,输血风 险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
决定急性失血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或如何进行输血,应根据 患者失血前的身体情况、失血原因、失血速度及失血量等 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WHO输血指南中写明急性失血时需处 理问题的重要性顺序为:
1、补充和维持血容量; 2、改善供氧能力; 3、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4、维持止血功能
相对应的急性出血病人通常的输血方案为
病例1:医护人员在申请单上误将39岁写成 39床,护士只核对床号后抽取39床血标本测
血型并配血,输入后患者发生急性溶血性 输血反应,抢救无效后死亡。
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主要有:
2、免疫性输血反应;(如血型不合输血溶血性反 应、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
动物实验发现:
单纯输注红细胞
血容量得到补充 血红蛋白得到恢复 组织间液缺失28%
输注全血
组织间液缺失30%
输注晶体液+红细胞
存活率达70%
六种成分血输血操作注意事项
六种成分血输血操作注意事项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成分输血能根据临床治疗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患者输血需求,提供不同血液成分制品,具有血液成分浓度高,治疗针对性强,临床疗效好,输血反应少,血液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
而全血输注由于细胞碎片和抗原物质等成分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且大量血浆的存在易增加输注者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尤其是慢性贫血的患者可能诱发心衰或急性肺水肿。
因此临床输血治疗首选成分血输注,并在特定病理状态下使用。
全血输注在临床上运用情况不多见,一般仅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30%的患者。
一、成分输血概念成分输血是指把人体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物质,用物理或化学等先进技术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临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例如贫血患者可以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输注单采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输注新鲜或冰冻血浆。
下面本文将对六种成分血输血操作知识进行简单介绍。
二、浓缩血小板(platelet concentrates,PC)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失患者的出血症状,以恢复和维持人体的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
单采血小板1U(袋)即1个治疗量,血小板含量≥2.5×1011个。
人体血小板的正常值是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少于20×109/L或出现出血倾向,则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品以快速提升血小板的数量。
临床上使用血小板的注意事项:1、输注前要将血袋轻摇、混匀。
2、血小板需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因故未及时输用最好室温下置于血小板振荡箱内保存,不能放冰箱,可保存5天。
3、血小板输注应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最大速度输入,临床上常控制在80-100滴/分,20分钟内完成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
临床输血成分输血
机采血小板优点
1.容易达到所规定的治疗剂量 2. 只需1个献血者就够1个治疗剂量,甚至2个治
疗剂量; 3.白细胞混入少,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红细胞混入少,只需 ABO同型输注,不必作
交叉配血试验;
5.所需供者数少,减少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 险性;
三、更新急性出血需要补充全血的旧观念 ㈠失掉的的确是全血,补充的全血并不全; ㈡失血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自身输血)。
㈢尽快输液扩容而不是输血:
1.研究证实输生理盐水比输血好; 2.二战时用大量血浆抢救伤员效果差; 3. 50年代发现失血性休克用晶体液扩容能预防肾
2、血小板功能异常:主要见于药物、肝病、 尿毒症等;
3、血小板稀释性减少:见于大量输血病人。
(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1、血小板<20 ×109/L,有发热或感染要输; 2、血小板<5×109/L,紧急输(易发生颅内 出血); 预防性输注仅限于出血危险性大的患者。
二、注意事项 1、输注前要轻摇血袋,混匀; 2、血小板应尽快输用,固故未输要在室温下 放置; 3、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
提高携氧能力兼扩容
以较小的容量提高携氧能力
必须同型输血
同型或相容
含全部抗凝保存液
抗凝剂随血浆除去
血浆中含较多钾、氨、乳酸
“保存损害产物”随血浆除去
含较多白细胞、血小板碎屑
白细胞、血小板碎屑较少
不能用于分离其它血液成分
一血多用
————————————————————————————————————————————————
新鲜冰冻血浆(FFP)
采出的全血于6-8小时内将血浆分出,并迅速 在-30℃条件下冰冻成块即制成。该制品几乎含有全 部凝血因子。
成分输血1
成分输血有哪些优点
1、一血多用,节约血源
如将采集的一袋全血分别制成悬浮红 细胞和血浆,就可分别输给只需要输注红 细胞或只需要输注血浆的患者,这样就不 需要采集两袋全血输给患者。
2、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 而且可引发输血不良反应。如果使 用单一的血液成分,就可避免不需 要的成分所引起的反应,减少了输 血反应的发生率。
临床上常见的成分输血
1.新鲜冰冻血浆; 2.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照射后红细胞); 3.血小板(浓集血小板,单采血小板); 4.冷沉淀; 5.凝血酶原复合物; 6.白蛋白; 7.免疫球蛋白。
全血并不全
血液离开血循环,发生“保存损害”; 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只对红细胞有 保存作用;血小板需要在(22±2)℃振荡条件 下保存,(4±2)℃保存有害;白细胞中的粒 细胞是短命细胞,很难保存;凝血因子Ⅷ和 Ⅴ不稳定,保存1 d~3 d活性丧失。
3、减少输血传播
疾病的发生 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
匀分布的,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 匀分布的,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 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如 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 贫血患者,不输注全血而输注红细胞,避免 贫血患者,不输注全血而输注红细胞, 了大量输入不必要的血浆,减少了感染病毒 了大量输入不必要的血浆, 的危险性。 的危险性。
成分输血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结合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正常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大约是80~120ml/ min/1.73m²。
当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15ml下时,就要考虑是否开始透析治疗了,这时需要医生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来判断。
当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10ml下时,就需要马上透析了,因为这个时期尿毒症的各种并发症都会很严重,随时会威胁生命。
生活中好多爱美的人对体重是有要求的,瘦一点可以,胖一点就不行了,想办法也得把肥肉减掉。
其实对于尿毒症患者在透析期间也是对体重有严格要求的。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或每日体重增长不超过1kg。
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会造成下一次透析前血容量负荷过重,甚至因急性肺水肿需急诊透析;会引起血压增高,从而增加心、脑血管发生意外的概率,降低患者的生存率;还会因为透析中需要排除过多的水分而增加超滤,造成透析时低血压、肌肉痛性痉挛等表现。
大家都知道尿毒症透析要花费高额的费用,大部分人对于这种高额的费用是承担不起的,但是有一小部分人,不发愁费用的问题,就会和医生说,我们能多做几次透析吗?对于透析的时间越多越好吗?肯定不是这样的。
每次透析时间多少为最好呢?每周3次者,4~4.5小时/次,可保证每周总治疗时间不低于10-12小时。
最佳透析方案为一周3次,每次4小时。
当然,如每日短时透析等方案可以更好地接近人体生理状态,但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在综合条件下,减少远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透析期间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乐观的态度,要对血透治疗有信心和耐心,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不可随意终止透析或减少透析次数,以免加重病情。
2.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5%,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
3.配合药物和其它支持治疗,控制血压,保持血色素在110-130g/L。
4.注意饮食管理,优质低蛋白、低盐(食盐<5g/d)、低钾、低磷饮食,控水。
5.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便秘。
可适量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各种成分血的应用
11
.
(1)浓缩红细胞
特性
全血移除血浆后仅存30ml血浆和15ml抗凝剂,容量 120ml,乳酸、钾、氨和抗凝剂减少;
容量减少后粘滞度增高,输注困难; 随着保存期延长,葡萄糖的消耗对质量有影响; 不良反应比全血减少。
适应症
纠正血容量后的急性或手术出血患者的携氧能力不足: 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 贫血并高钾血症患者。
内科:心肺代偿功能功能、血氧饱和度;
外科:失血速度或器官缺血状况等;
6
.
4、全血适应症
急性失血性休克伴进行性出血(建议全血和红细 胞搭配使用);
低龄儿童体外循环术; 新生儿换血治疗;
7
.
5、全血的应用情况
l国家经济发展不同而异:
l发达国家:全血作为成分血的原料,临床极少使用 l发展中国家:临床输血以全血为主
20
.
2、适应症
输注多人份手工血小板,约10%以上患者将产生HLA同种免 疫;
1治疗量机采血小板含WBC 1×108,经白细胞虑其后降至 1×105;
血小板需要先滤白再辐照,以预防HLA抗体产生的同种免 疫和预防Ta-GVHD。
21
.
骨髓衰竭的血小板输注指证
无其他风险因子时
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5 ×109/L 外周维持: 血小板>10×109/L
适应症:
大量输血的骨髓移植患者 新生儿、早产儿换血(缺乏排斥外来淋巴细胞能力)
生理性免疫能力缺失 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
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供血
注意事项:
应在RBC保存14d内辐照,辐照后的保存期14d。
17Leabharlann .(5)洗涤红细胞
初级(师)卫生资格初级输血技术师模拟题2021年(25)_真题-无答案
初级(师)卫生资格初级输血技术师模拟题2021年(25)(总分86.14,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少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可以预防()。
A. 输血相关肺损伤B.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C. 白细胞相关病毒感染D. HLA同种免疫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E. 以上都是2. 迟发型免疫性输血反应包括下列几种,但应除外哪项()。
A.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B. 溶血反应C. 移植物抗宿主病D. 输血后紫癜E. 对血细胞的同种异体免疫3. 目前临床使用的病毒灭活血液成分是()。
A. 病毒灭活血小板B. 病毒灭活红细胞C. 病毒灭活血浆D. 以上都是E. 以上都不是4. 何谓配合性血小板输注()。
A. ABO同型B. 交叉配合试验:确保供受体的血小板型和HLA型的配合C. 血小板抗体的筛选D. 以上都是E. 以上都不是5. 下列关于输血注意事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输血前应特别注意核对血型、配血结果B. 输血前检查全血有无凝块、溶血、细菌污染等异常情况C. 选择输血器时,应首选“Y”型标准输血器D. 除生理盐水外,全血中不能加入任何药物或其他制品E. 在输注时,可从输血器管路中注射一些预防输血反应的药物6. 关于急性失血患者的输血问题,下列叙述中观念错误的是()。
A. 出血早期,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和Hb浓度短时间内表现可能为“正常”B. 正常人体的肝、脾组织通常“储存”约有1/5的血液总量C. 正常成年人,急性失血<20%时首先应该有效止血和用晶体盐充分扩容,可以不输血D. 急性失血20%~40%时,在积极止血和扩容的同时应做好输血准备E. 出血量>40%时,在积极扩容、输注红细胞同时,应输注新鲜全血7. 女性,25岁,患甲型血友病给予冷沉淀治疗效果不佳,此时应()。
A. 加大冷沉淀输注剂量B. 输用新鲜冰冻血浆C. 输用浓缩血小板D. 输用单采血小板E. 输用新鲜全血8. 欧美国家血小板输注无效大多数由于哪种抗体引起的()。
输血与成分输血
输血与成分输血发布时间:2023-06-29T09:47:30.96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3月3期作者:马米莎[导读]输血与成分输血马米莎(自贡市中心血站;四川自贡643000)对于输血,很早之前大家比较熟悉都是输全血对吧,有的甚至是直接一个给另外一个人输,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到今天咱们更多的是采用成分输血,就是把一份血分成好多成分输给不同的人,现代医学也更推荐这种输血方式,那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成分输血具有很多的优点所以咱们才更推荐用它呀,那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输血与成分输血及成分输血有哪些优点。
1.什么是全血输血全血,就是指未经加工、分离的血液。
传统的输血方法就是不管患者需要什么血液成分都输全血。
而许多人也以为,全血中包含所有血液成分,输全血营养更全面。
实际上,“全血”其实也不全,即血液中各种成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有不同的保存期限,全血在2-6℃条件下保存,只能对红细胞起到保护作用,而对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护作用,这些成分很快会失效,特别是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全血中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
因为全血中的血浆可扩充血容量,所以血容量正常的病人输血量过大或速度过快可发生急性肺水肿;由于全血中细胞碎片多,全血的血浆内乳酸、钠、钾、氨等成分含量高,故全血输入越多,病人的代谢负担越重;输全血比任何血液成分更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多。
因为人的血型十分复杂,同种异体输血,尤其是输全血,将有大量的抗原进入受体者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无效。
2.什么是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就是将采集到的全血运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分离制备成纯度高,容量小的血液成分,再根据病情实际需要输给病人。
简而言之,就是“缺什么补什么?”,这样就可以实现一血多用,使匮乏的血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比对传统的输血方式,不良反应相对减少,疗效更好。
大多数病人并不是因为全血的缺乏而需要输血,只是缺乏血液中的某种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失血病人的成份输血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麻醉科石学银外伤或手术均可引起急性失血,而急性失血未必都要输血.即使有输血指征,也不一定要输全血。
无庸讳区。
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后,如何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医疗机构面临的紧迫任务。
只有节约用血的措施至少有三条:一是杜绝不合理用血;二是开展成份输血;三是提倡自体输血。
我们就急性失道参考。
1.病理生理1.1 失血量和休克分度正常成人的血容量约为75ml/kg,70kg男性血容量约为5000ml。
失血时机体的反应和症状取决于失血的轻度增快外,血压、脉压和呼吸均正常,如无急剧体位变动,一般无症状,称为休克前期。
急性失血达血容基本正常,但脉压缩小,并有心率明显增快、毛细血管充盈变慢、呼吸稍增快、焦虑等早期休克症状。
急性状,表现为血压降低、脉搏细速、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充盈缓慢、呼吸明显增快、尿量减少和烦躁不安等。
一步加重,并出现无尿、嗜睡、甚至昏迷,如继续失血,有心脏停搏的危险,对生命构成威胁。
1.2 失血后的代偿机制和体液转移1.2.1 血流重新分布急性失血造成血容量锐减,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血压趋向降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性冲动相应减少,以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流转向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增加。
虽然小动脉收缩和血流如果肾脏缺血时间过长,容易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失去代偿意义。
1.2.2 组织间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休克早期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下降,有利于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内转移,起"组织间液向毛细血管内转移的速度最初达每小时120ml,随后逐渐减慢,血容量在24-48小时内恢复。
失血血管内,部分代偿丢失的血浆容量。
1.2.3 组织间液向细胞内转移虽然几十年前已有不少外科医生发现大手术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比单纯输血的治疗效果更好,但当时Wiggers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把放出的血回输给失血性休克的犬,如果不额外补充平衡盐溶液,不能使休战伤休克抢救,效果并不理想。
50年代初的治疗经验证明,失血性休克时用晶体盐溶液扩容对预防或减少急用同位素标记和稀释原理研究失血动物模型(犬)的血浆和细胞外液容量,发现失血性休克时有明显的细胞间液向细胞内转移的结果。
继后的研究证明,这种体液转移与细胞膜Na+-K+-APT酶活性降低有关。
70年代究结果,失血性休克时不但血容量锐减,由于组织间液分别向血管内和细胞内转移,组织间液容量也显著减造成严重后果。
2.扩容治疗2.1 首批晶体液扩容早期有效的扩容治疗是改善失血性休克病人预后的关键,由于失血性休克时补充血容量和补充组织间液为失血量的3-4倍。
首批2000ml林格乳酸钠液快速静脉输注已被广泛用作常规复苏措施,不但能迅速补充有无进行性出血,以便决定下一步治疗措施;严密观察下可鉴别少尿的原因并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可争取2.2 胶体液扩容为充分补充晶体液之前,不宜补充胶体液,因为:(1)有些胶体液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20%-25%白织间隙的水份吸入血管内而发挥扩容作用,这样会进一步加重组织间隙脱水;(2)人造胶体是多分散性胶体,循环中维护扩容作用,但其中较小的分子迅速经肾脏排泄产生渗透性利尿,容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失血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30%,或晶体液用量超过3000-4000ml后,应加用胶体,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约为4清白蛋白>25g/L或血清总蛋白>50g/L。
3.贫血时的代偿机制和急性失血的输血指征失血性休克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组织供氧不足。
动脉血氧运输量(DO2)的计算公式为:DO2=CO×{(SaO 动脉血氧饱和度,[Hb]为血红蛋白浓度,1.31(ml)为1gHb能结合的氧量,0.3(ml)为100ml血液中物理溶解的和组织血流灌注,如有明显贫血,必须输注红细胞,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才能纠正组织缺氧。
但是,并非为,急性失血超过血容量的20%-30%往往需要输血;部分病人需要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血量≥血容量800-1000ml),经晶体液扩容后,如果循环稳定,HCT≥0.30,不必输血。
目前临床上实际掌握输血指征时,择性手术出血600ml以下不输血存在顾虑,明知出血不多也要输几百毫升血以策"安全"的做法也屡见不鲜。
心肺疾患或高代谢,病人对贫血有相当强的耐受力;(2)输血有风险,特别是传播病毒性疾病的风险;决定量不输,能少输不应多输的原则;(3)对于已经耐受的贫血,用输血进行治疗并不合理;骨髓功能正常时,平可在短期内恢复。
3.1 贫血时的代偿机制心肺功能正常时,机体对贫血有相当强的耐受力,其代偿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3.1.1 氧摄取率(O2ER)增加正常人静息时DO2约为1000ml/min,氧耗量(VO2)约为250 ml/min,氧摄取率(VO2/DO2)为25%,静脉混的氧中的一部分,必要时可通过O2ER的增加而被机体利用。
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显示,即使严重贫血时D 定。
轻度贫血时,由于O2ER增加,机体不必动用心脏代偿就能耐受DO2的降低,可节省心脏作功量。
3.1.2 心输出量增加血红蛋白降低到什么水平心输出量才开始增加,观察结果不尽一致,有人认为需低于90-100g/L,另有病人,心输出量可增加到基础水平的5倍。
急性贫血时,心输出量的增加最初是由于心率增加。
血容量不足加。
血液稀释、红细胞压积降低导致血液粘度下降以及组织缺氧引起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也是心输出量增加的3.1.3 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曲线在血红蛋白低于90-100g/L时开始右移,血红蛋白低至65g/L时明显右移,有利于组织摄氧。
曲线右移需要12-36小时才能完成。
3.2 贫血与心肺疾患根据氧运输量计算公式,物理溶解的氧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DO2实际上等于CO、SaO2和[Hb]三如果三个因素同时减半,DO2只有原来的1/8。
所以,有心肺疾患的病人对贫血的耐受力较差。
心脏的需氧病人如有贫血,心输出量受冠状动脉供血限制不能增加;贫血造成的氧运输量降低得不到相应代偿,又进一如有低氧血症和贫血两个因素共存,代偿非常困难。
老年人心肺功能减退、慢性心肺疾患发病率较高,对贫3.3 贫血与代谢率增高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加,机体通过增加心输出量和每分通气量做出代偿3.4 输血指征3.4.1 围手术期输血指征传统的10/30指征(即Hb<10g%或HCT<0.30)是1941年Lundy首先推荐并被广泛认同的术前输血指征血液被稀释至HCT为0.30时,DO2达到峰值。
但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明,如无心肺疾患,大多数Hb水多Hb明显低于100g/L的病人可以耐受手术。
一项对照研究显示,两组选择性手术病人术前Hb分别为60-1并无显著差异。
另一项研究分析了256例因宗教信仰而拒绝输血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结果显示,术前鉴于输血是传播肝炎和艾滋病的重要途径,为了尽量避免输血或减少输血,198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议由于具体病人的病情不同,一些病人可以耐受较低的Hb水平,而另一些病人需要较高的Hb水平才能存活合理;也有一些学者对该指征定的太低表示忧虑。
目前认为,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脏病和有低氧血症的病人,输血指征设在100g/L左右是合理的,关键是观察病人的代偿和耐受情况。
3.4.2 急性失血的输血指征失血性休克是组织血流量降低,适当的血液稀释使血液粘度降低,可减轻心脏后负荷并改善组织血流灌左右。
亦有学者认为,对于严重创伤大量失血,特别是合并严重感染的病人,由于代谢率和氧耗量增加,在高到0.35甚至以上,可降低死亡率。
此时,400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可使动脉血氧含量提高8%-10%,,但仅增加5%-8%。
4.输红细胞还是输全血4.1 全血和红细胞输注的优缺点4.2 输红细胞的适应证输红细胞的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IU红细胞和IU全血所含的红细胞数目相等,但容量小于全血细胞容量约为全血的2/3)。
红细胞用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循环负荷较小。
输注由400ml全血制备的0.03。
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扩容,结合红细胞输注,也适用于大量输血。
4.3 输全血的适应证输全血能同时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和补充血容量,主要用于失血量大并且有进行性出血的休克病人。
临床输全血的适应证。
虽然输全血可以补充红细胞和血浆(包括稳定的凝血因子),但4。
C保存的全血中血小板也逐渐减少,并不能代替丢失的全血。
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输全血后,增加的血容量要24小时之后才能恢全血不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
4.4 红细胞用于大量输血现代输血,晶体液扩容加红细胞输注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30%,还程中往往会出现外周组织水肿,不少临床医生误认为是晶体液补液过量,并认为输全血可避免低蛋白血症,的办法来纠正低蛋白血症,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差。
4.4.1 "不可避免"的外周组织水肿大量临床观察显示,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和恢复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出血期;出血未被控制有一部分转移到细胞内,组织间液明显减少;及时有效的晶体液扩容可补充血容量和组织间液;如失血量大期,特点是逐渐发生组织间隙和细胞内液体滞留,表现为外周组织水肿和体重增加,但低血容量仍未改善,可避免的血管外液体滞留期" (Obligatory Extravascular Sequestration Phase) 。
此期的长短及外周组织水肿程间,一般在止血后16-36小时达到高峰。
第三阶段是滞留液体向血管内返流和利尿期;血容量突然增加,必3-4天内逐渐消退;液体潴留严重者,体重近十天才能恢复正常。
4.4.2 水肿的发生机制对于第二阶段扩容治疗时组织间隙液体滞留的发生机制进行过不少研究。
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约为机体细胞外白蛋白总量只有30%-40%分布在血管内,其余50%-60%分布在组织间隙。
血管内白蛋白不断透过入血管,交换率相当快(血管内半存活期约16小时)。
低蛋白血症时,血浆COP降低,组织间隙COP也会相应降或血浆白蛋白不低于25g/L,一般不会发生水肿。
大量晶体液扩容时,随着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COP将相应大于血浆COP降低的程度,说明血浆COP降低不是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研究证明,组织间隙内液体结构改变导致大量白蛋白滞留有关,补充外源性白蛋白,包括输全血和血浆,并不能减轻组织水肿。
外周组防止液体滞留的措施,包括限制晶体液、强制性利尿等,都不能阻止这种"不可避免"的水肿发生,只会进一官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