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邵《人物志》的人生美学思想
刘邵《人物志》的人生美学思想刘邵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文化人。
他的《人物志》是一部记述历史名人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等各领域,对于研究历史人物和了解当时社会风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除了其历史价值,刘邵的《人物志》还有着独特的人生美学思想,本文将探讨其思想内涵和代表例子。
一、人之自我修养与品德提升刘邵在《人物志》中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提升,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培养内心的崇高品格。
1.孔子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其生平充满了强烈的修身与助人的精神。
刘邵在《人物志》中也力赞孔子的大德之心,认为他尊德重义、一生追求道德之美,是一位道德教育的楷模。
2.杨修杨修是三国时期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刘邵则认为他的高尚情操、爱君敬高,使得他得到了汉献帝的赏识,也为他赢得了许多读者的爱戴。
3.张华张华是东晋时期一位文学家,尽管其文学成就不高,但是他的高风亮节、品行正派,赢得了广泛尊重和认同。
刘邵在《人物志》中也为张华的美好人格点赞。
4.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他所践行的仁德之道、重视民生,也为刘邵所推崇,认为他所遵从的美德标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5.谢靖谢靖是南北朝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呼应人性,具备正确的伦理思想,让人们从其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
谢靖的文学成就以及人品魅力,也被刘邵所颂扬和推崇。
二、努力奋斗与追求人生价值刘邵在《人物志》中也充分强调了人生需要的奋斗与探寻,认为一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人格决心以及奋斗精神,才能够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潜能。
1.周瑜周瑜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将,为了保护家国的利益,展现了英勇善战的实际表现以及对于部下的妥善管理,在刘邵的笔下,他的成功开创了一个人格强大的时代。
2.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备受崇敬的一位大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刘邵认为他的生产作品,非但辉煌绝伦,更是他内心修行努力的成果展现。
世界上第一部人才理论专著——《人物志》
世界上第一部人才理论专著——《人物志》《人物志》系三国魏刘劭所著,共三卷十二篇,成书于1700多年前,总计不足一万五千字。
极短的一本小书,却涵盖了对识人、用人、以及人际沟通的深刻论析。
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尤其在识人方面,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如《九征》中的“阴阳论”和“五行说”。
尽管如此,书中所阐述的一系列如何鉴别与使用人才的标准、原则和相关理念,颇有普遍性和实用性,纵然在今天,也仍具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关于人性的解读,堪称经典。
《人物志》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结合了心理学的人才理论专著。
——《人物志》的结构——三卷十二篇(另加“自序”)——上卷:九征、体别、流业、材理中卷: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下卷:七谬、效难、释争——各篇的中心思想与主题——一、《九征》《九征篇》其实是从最本质和最初始的层次阐述如何认识人才,从五行、五体、五质、五德引申出九征。
所谓“九征”,即人的九种外在表象。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体:筋、骨、血、气、肌五质: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五德:仁、义、礼、智、信九征: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古人是极其敬畏自然的(老庄哲学便是极致代表),所以但凡论述一个道理,必要联系天地阴阳——《人物志》的作者也不例外。
《九征》就是结合阴阳五行阐述人的生理素质和体表特征,然后一步说明人的内在材质与外在表象密不可分,具体可通过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个征象去鉴别。
二、《体别》介绍了十二种偏材的性格利弊以及与他们的相处之道。
在作者看来,除了中庸之才,其他人都属偏才,偏才的性格与材质都有二面性,要懂得如何扬其长避其短,而不是轻易地去改变他们(“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
三、《流业》阐述了清节、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辨、雄杰——此十二种专业人才及其各自所属的能力与适合的职业。
在刘劭看来,此十二种材质,都是有用的,都能作为人臣,可担当一定的重任。
论刘劭《人物志》“气”的人物品评
论刘劭《人物志》“气”的人物品评首先,刘劭将“气”分为五种,即“德气”、“忠气”、“勇气”、“谋气”和“智气”,其中“德气”被刘劭视为最为重要的气质。
他认为,“德气”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格局,可以决定一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人物志》中,刘劭对于“德气”素质高的人物呈现出了极大的赞扬和推崇。
例如他对于魏晋时期的大儒王弼非常赞赏,认为他的“德气高远,识见精明”,同样的,刘劭也对于晋代的大文豪陆机有着同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陆机“德气高隆”,仅在王弼之下。
可以看出,刘劭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对于其“德气”这一重要品质显然非常看重。
其次,刘劭在《人物志》中特别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仅仅是战士需要勇气,一个能够在政治斗争中显露勇气的人也是非常可贵的。
尤其对于转变时代的政治家们来说,勇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
在《人物志》中,他赞扬了魏晋时期的权臣荀勖,认为他“知勇兼备”,并且有“非凡之志”,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而对于梁元帝萧纲,刘劭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素有英雄气概”,并且在权谋斗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可以看出,在刘劭看来,勇气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且足以将一个人推向历史的舞台。
其次,对于“忠气”,刘劭的评价也十分突出。
对于历史上那些敢于为国捐躯的忠臣,刘劭总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例如南北朝时期诸葛诞的“忠气”品质,得到了刘劭的充分赞扬,他认为:“君臣有别,自始即忠诚,细行至谏,尽死而已。
”再例如,对于梁武帝萧衍治国经年而无功,却没有被朝野之人所指责,甚至还有人看好和器重,刘劭认为这是因为萧衍“清廉忠厚,德音宣布”。
刘劭高度评价的“忠气”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于历史人物价值观的表达。
总之,刘劭在《人物志》中对于历史人物进行的“气”的品评,体现了他对于历史人物价值观和评价尺度的朴素表达。
不同的历史人物可以通过不同种类气的品评获得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也是揭示了刘劭这位历史学家对于古代人物的历史观点和价值观念。
评人物志
刘卲《人物志》一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阐发人才学思想的理论著作。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历来强调人的因素,认为再好的政治法度,也需要合适的人来执行方可有效运作,因此举拔贤才、知人善任,是一门大学问。
刘劭《人物志》在继承先秦两汉以来人才学思想的基础上,深入辨析了各类人物的不同情性、品格、才智、能力,建构了一个品鉴区分不同人才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套察言观色、内外相验、鉴别人才、因材施用的方法论,并论述了许多人与人相处、相识过程中的微妙心理学问题。
该书兼有儒、道、名、法、阴阳、诸家思想,而受纵横家思想影响最多。
因而运用纵横捭阖,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的纵横思想原理,将人的生理、心理、个性、才能、政治风格和道德修养等巧妙地统一起来,揭示了人性形成的原理,总结了人物的鉴识方法,区分了人物的品性、职业等类别,发掘了驾驭人才的诀窍,对处于领导者地位的人来说,是一部发现人才、知人善用的龟鉴,对普通个人来说,也是一部治性修身、为人处世的指南。
此书在后代虽流传不广,但却颇为有识者所重。
在今天看来,此书的人才学思想仍然很有价值,特别是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可以提供许多深刻的启示。
1、人物之本,出乎惰性刘邵认为一个人的才性是由阴阳的变化之气而来(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
从人的资质的角度来考量人性,并不对道德做善恶评论,而是对材质进行分析,把生理素质、气质、性格、才能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品鉴。
2、偏材之性不可转移刘邵把人才分为偏至之才、兼才、兼德三类。
偏至之才只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才能,不同的偏材有着不同的长处,当然也有缺失之处。
“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他认为就算是教给偏材之人推己及人的道理,但是由于偏材之人总是会从自己的的角度去理解,反而会错失得越来越多。
这样的观点类似于说圣人是天生的,不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
在实际生活中,偏至之才的数量巨大,如果能清晰地辨识他们的能力,分析他们的短处,合理的加以运用,使他们各得其所,偏至之才也能发挥巨大的能量。
人物志内容解析
人物志内容解析《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全书共三卷十二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
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
《人物志》的内容解析如下:- 《序》:介绍了《人物志》的写作目的和主旨,即“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 《人物之理》:论述了人物的本质和分类,认为人物之理“甚微而玄”,要通过“五常”和“九征”来观察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
- 《效难》:分析了选拔人才的困难和方法,指出“难知之难”和“知之而无由得效之难”,并提出“观其夺救”、“观其感变”等八种观察人才的方法。
- 《中和》:阐述了人才的最高标准是“中和”,即“德行高妙,容止可法”,并强调“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 《清节家》:评价了以延陵、晏婴为代表的清节之材,认为他们“德行高妙,容止可法”,适合“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
- 《法家》:评价了以管仲、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之材,认为他们“建法立制,强国富人”,适合“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
- 《术家》:评价了以范蠡、张良为代表的术家之材,认为他们“思通道化,策谋奇妙”,适合“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
- 《国体》:评价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国体之材,认为他们“道德兼备,教化无方”,适合“太师之任,为国则教化之政”。
- 《器能》:评价了以韩信、诸葛亮为代表的器能之材,认为他们“器量广大,能任众材”,适合“相国之任,为国则总达之政”。
- 《八观》:总结了《人物志》的核心思想,即“观其夺救”、“观其感变”等八种观察人才的方法,并强调“观人之道,必审其常度”。
- 《七缪》:指出了考察人才时容易产生的七种谬误,即“察誉有偏颇之缪”、“接物有爱恶之惑”等,并提出“观人之道,必辨其依似”。
- 《终章》:总结了《人物志》的写作意义和价值,即“以此观人,人物之理可得而知矣”。
《人物志》全文:讲透天下人才,教你知人善用
《人物志》全文:讲透天下人才,教你知人善用《人物志》(刘邵·原文)自序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
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机;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重点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关键词:刘劭《人物志》人才思想人才选拔与任用1 刘劭及《人物志》简述1.1 刘劭其人刘劭,字孔才,三国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是一位集学识、品德与修养于一身的模范[1]。
他所著《人物志》一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人才学著作,为曹魏政权选拔和任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1.2 《人物志》主要内容《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
卷上《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七缪》、《效难》、《释能》三篇。
刘劭首先从自然论的角度提出人才形成思想,认为人才的产生由“气质”决定;将人才分为“三材”、“十二流品”,指出才德是将人才分类的主要标准;提出了“九征”、“八观”“五视”等品鉴人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七缪”,即评鉴人才时常犯的错误,以警醒后世;倡导“无为”以及“和”、“协”的人才分工合作观念;在人才任用上主张要“名实论”,即“质于理合”、“能与任合”、“材与政和”等思想。
2 《人物志》的人才识鉴与任用思想刘劭的人才思想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其人才思想主要包括“识才”、“用才”两方面。
根据具体需求识别正确人才,是任用人才发挥效用的第一步骤。
刘劭从统治阶级角度提出,合理任用人才,最终“达众善而成天功”[2]。
笔者根据刘劭思想,取其优势之处,从人才的识鉴、任用两方面来阐释其人才思想,从人力资源测评角度研究刘劭《人物志》中的人才思想对组织选人和用人的影响。
2.1 人才识鉴思想人才识鉴思想是刘劭《人物志》一书中的精髓所在。
识别人才,其实质是通过对人才某一方面情况的考察,以确定其性格、心理和才能特征的过程[3]。
刘劭总结和提炼古人识鉴人才的经验,创造了一套全方位识鉴人才的方法。
2.1.1 “八观”法考察人才最主要的方法是“八观”法。
所谓“八观”,就是“观其夺救,以明杂间”、“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刘劭《人物志》才性论与汉魏人物品评转型
刘劭《人物志》才性论与汉魏人物品评转型作者:阮森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摘要:汉魏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转型时期,也是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汉魏时期的思想变动与转型对身处其时的刘劭产生很大影响,刘劭的理论与思想迎合并反映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
刘劭所作的《人物志》是对汉末以来品评人物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和争论,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提炼,是研究人物品评的理论文章。
而《人物志》中的思想理论——才性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时代思想和人物品评法方面的转型。
关键词:刘劭;人物志;才性论;人物品评之法;转型[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人物志》为汉末魏初学者刘劭所作,据《三国志·魏书·刘劭传》记载,邵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
《人物志》共有三卷十二篇,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才性理论专著。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论辨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
纵观《人物志》全书,可知刘劭顺应时代精神,在对人才的分析与思考基础上,进行儒法道思想的兼容与调和。
在这部书中他系统地阐述反映时代思潮的人才思想,把人才理论与实践结合,力求从总体和全局上,研究人才的认识、发现与任用。
《人物志》还继承和发挥曹氏政权的政治统治思想,对曹操提出的才行问题进行深思和阐释,为依附曹魏政权之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成为玄学体系中讨论用人问题的重要理论著作。
一、《人物志》才性论的思想转型1.儒道兼综与儒术新解东汉末年时人对社会伦理的价值观念、生命意识、政权态度都产生巨大变化——汉儒的成分正在衰退,老庄思想复燃。
儒家传统思想的地位动摇,与道家思想碰触交融,这种儒道兼综的局面是思想转型的特点之一。
魏明帝曹叡时期,社会政治思想中儒法道融合的历史条件趋于成熟。
曹叡本人心有抱负、励志强国,思想上他强化儒家教化作用,国家立法上又推行淳朴之风、反对严刑峻法。
《人物志》中的择才“八观”鉴析
《人物志》中的择才“八观”鉴析“八观”是刘劭在《人物志》中所提出的八种观察人才的要领,而八观的内容是根据“四情”、“四性”来划分的,“八观”择才法可以看作是对人才性情的考察方法,以性情为依据,将人才进行分类,并适当的运用人才。
在逻辑上看,可以将“八观”归纳为,是从人才的善恶面表现以及做事的目的和原因来识别是伪才还是偏才,看外部的精神形貌的变化以及“六机”判断人才的内在心理状态,从爱敬和聪明去推断人才做人及做事所能达到的程度,从已表现出来的性情来推断人才的长短之处。
“八观”从性情、心理等方面观察人才,对于现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样有适用之处。
标签:八观择才观;人物志1“八观”的内涵“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观察人才首先要明白,人才多为偏才,而人性中既具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不能单纯的以一件事来衡量人才性情的好坏,要观察人性中反面侵夺正面,正面补救反面的情况,那么,人性中错综复杂似是而非的情况就可以知晓了。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俗语有言相由心生,观察一个人的形貌情态上的变化,可以探查其内心,因为,刘劭认为,人的内心在感觉外部事物的同时,形貌神情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在遇到各种突发事情后的言辞和应对能力的变化,就能知道他性情最基本的特征。
“三曰观其至质,以知其名”。
观察一个人才所具有的素质,才能将其能力、性情归类,而观至质用到的方法类似于“九征”(通过九种外部特征观察人才),由外表观内部气质、筋骨、精神等,以辨析人才属于哪种类型。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依似”之人,就是看似是人才而实则非人才的人。
同样是批判他人的错误,“讦者”怀着邪恶之心去批判他人的阴私,而“直者”秉着正义的原则去指出他人的不足。
由此观之,通过原因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辨出一个人是真正通理之人,还是偏激或依似之人。
在观察人才做事的时候,更多的应该了解人才行事的目的与原因,避免将“依似”之人当作真正的人才。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
关键词 : 刘劭
《 人物志》 人 才思想
人才选拔与任用
1刘劭及《 人物 志》 简述 11 刘 劭 其 人 刘 劭 , 孔 才 , 国魏 时 期 杰 出 的 政 治 家 、 想 . 字 三 思 为表 现 。 家、 文学家, 同时也是是一位集学识、 品德与修养于一身的模 范… 。他 213其他识鉴人才 方法 在 《 .. 接识》 《 、材理 》《 、 体别》 等章节 中, 所著《 人物志》 书, 一 被认 为是 中国历史上第 一本人才学著作 , 为曹魏 刘劭 还 指 出 了其 他人 才识 鉴 的 方法 , 括 “ ” “ ” “ ” “ ” 方 包 谈 、 辩 、 宜 、验 等 政权 选 拔 和 任 用人 才提 供 理 论 基础 。 法。 所谓 “ ” “ ” 即相 当于面 试 , 谈 、辩 , 通过 面对 面 与 被 识 鉴 者 的交 流 和 1 《 . 人物志》 2 主要 内容 《 人物志》 共三卷 十二篇。卷上《 九征 》 、 沟通 , 能够 深 入 了解 人 才 内在 的特 质 。 只 是 “ ” 谈 是不 够 的 , 要 进 行 还 《 体别》 《 、流业》 《 、 材理》 四篇 ; 卷中《 材能》 《 、 利害》 《 、 接识》 《 、英雄 》 、 “ ” 通 过直 接 与 被 识 鉴 者 进行 思 想 上 的 论 辩 , 够 得 出被 识 鉴 者 是 辩 , 能 《 八观》 五篇 ; 卷下《 七缪》 《 、效难》 《 能》 、释 三篇。 否是 人 才 , 以及 其 特 点 , 为今 后 的岗位 设定 做 准 备 。 “ ” 指 人 职 匹 宜 是 刘 劭 首 先从 自然 论 的 角 度 提 出人 才形 成 思 想 ,认 为人 才 的产 生 配。 验 ” “ 是指检验 , 在初步识别人才后 , 还应进行跟踪检验 , 来确保人 由 “ 质 ” 定 ; 人 才 分 为 “ 材 ” “ 二 流 品 ”指 出 才德 是 将 人 才 气 决 将 三 、十 , 才识 鉴 的 准 确 性 。 分类的主要标准 ; 出了“ 提 九征 ” “ 观” 五视 ” 品鉴人的具体 方 、八 “ 等 22 人 才 的任 用 方 法— — 适 才适 用 刘 劭 认 为 除 “ 材 ” , 他 . 兼 外 其 法 , 提 出 “ 缪 ” 即评 鉴 人 才 时 常 犯 的错 误 , 并 七 , 以警 醒 后 世 ; 导 “ 倡 无 人 才 都 有 劣 势 。 人 员 的任 用上 , 该 扬 长避 短 , 才适 用 , 据 人 才 在 应 适 根 为 ” 及 “ ” “ ” 人 才 分 工合 作 观 念 : 人 才 任 用 上 主张 要 “ 实 以 和 、协 的 在 名 自身 的 能 力 特点 , 安排 合适 的 岗位 。 论 ”即 “ 于 理 合 ” “ 与任 合 ” “ 与政 和 ” 思 想 。 , 质 、能 、材 等 在人才的任用上 , 刘劭 主张“ 质于理合 ” “ 、 能与任合 ” 即名实相 , 2《 人物志》 的人才识鉴与任 用思想 符。 对于 人 才 的任 用 , 能 大材 小用 , 不 能 此材 彼 用 。 质 于理 合 ” 不 也 “ 是 刘 劭 的人 才 思 想 是 一个 系统 的整 体 。其 人 才思 想 主 要 包括 “ 识 说 人 才 的 能 力要 有 足 够 的 水平 ,能 与 任 合 ” 意 为将 合 适 的 人 才 放 在 “ 才 ”“ 才 ” 方 面 。 、用 两 推 刘 根据 具体 需求识 别 正确 人 才 ,是 任 用人 才 发挥 效 用 的第 一步 骤 。 有 利 于 人 才发 挥 能 力 特 点 的 岗位 上 。 及君 臣关 系 , 劭 心 中 理 想的 君 臣 关 系是 “ 逸 臣劳 ”君 主 只 要 懂得 选 拔 百 官 即可 。 在 一 定程 度 君 , 这 刘 劭 从统 治 阶级 角 度 提 出 , 理 任 用 人 才 , 终 “ 众 善 而 成 天 功 ”。 合 最 达
知人者智——《人物志》(魏·刘邵)
知人者智——《人物志》(魏·刘邵)作者:(魏)刘劭著,马骏骐,朱建华译注《人物志》是三国时期魏国刘邵著。
刘邵(约168-249)或作刘劭、刘卲,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学者、文学家。
汉建安时为太子舍人、秘书郎。
后仕曹魏,历官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
曾受诏集五经群书,作《皇览》一书,又与苟洗、庾嶷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
景初年间曾受诏作《都官考课》72条,又作《说略》、《洛论》、《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等,现存仅有《人物志》一书,一些残文都收入《全三国文》。
《人物志》共3卷12篇:卷上有《九征》、《体别》、《流业》、《材理》4篇,卷中有《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5篇,卷下有《七缪》、《效难》、《释争》3篇。
兼有儒、道、名、法、阴阳诸家思想,而受纵横家思想影响最多。
因而运用纵横捭阖,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的纵横思想原理,将人的生理、心理、个性、才能、政治风格和道德修养等巧妙地统一起来,揭示了人性形成的原理,总结了人物鉴识的方法,区分了人物的品性、职业等类别,发掘了驾驭人才的诀窍,是历史上第一部融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于一体而又充满纵横特色的人学论著。
自序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著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q ī)庸之德;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
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圣贤所被赞美的,首先在于聪慧明达;聪慧明达中最可贵的,首先在于对人的了解。
能鉴识人的诚信与智慧,则能使各种人材各有适当位置,从而各行各业的发展将会兴旺发达。
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则确立了辨别君子与小人的言辞;阐发《诗经》的情志,则可分别出风俗与雅正的行业;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则可考究六经中恭敬和中庸的品德;身为君王,则应选用杰出而清逸的辅佐国政的人材。
知人者智——《人物志》(魏·刘邵)
知人者智——《人物志》(魏·刘邵)《人物志》魏·刘邵《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辨析、评论人物的专著。
刘邵撰述。
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 )。
作者在自序中阐述撰著目的:“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魏时文帝曹丕接受陈群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
该书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择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著,旨在为推行九品中正制在理论上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总结经验,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十六国时刘昞为之作注,重在“疏通大义,不沾沾于训诂,文词简括”。
其后流传既久,传本颇多谬误。
明万历甲申(1584)河间刘用霖用隆庆壬申(1572)本旧版合官私书校之,去其重复,成为定本。
今有《汉魏丛书本》、《明万历刘氏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其书自《隋唐。
经籍志》以后皆列于名家,《四库全书》则归入子部、杂家类一。
刘邵(生卒年不详),字孔才,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人。
魏建安中为计吏。
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
明帝太和初,出为陈留太守,征拜骑都尉。
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
卒,追赠光禄勋。
刘邵学问渊博,通天文、律令,文学也有高深造诣。
著作除《人物志》外,“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乐论》,《法论》等书。
并作《赵都赋》、《许赋》、《洛都赋》等,皆寓讽谏之意,有一定文学价值。
《人物志》分上、中、下3 卷,12篇。
上卷包括九征,体别,流业,材理;中卷包括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
下卷包括七缪,效难,释争。
以《九征》“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为纲,对人的形质、才性、才能、资质以及如何辨析、任用等问题开展详尽的论述。
《人物志》每篇讲一个问题。
首先讲《九征》。
他认为人物的性情由于人的禀气不同,从形态展示,共有九种。
试析刘邵《人物志》的人才学说
作者: 程有为
作者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23页
主题词: 刘邵;《人物志》;人才
摘要: 刘邵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
他著的《人物志》是流传至今的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
他认为 ,通过九种表征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性情、气质和心理。
根据人的德行和才能素质的差异 ,刘邵认为人才有“兼德”、“兼材”和“偏材”之分 ;根据人的专长、流派和职业 ,还可将人才分为十二类 ,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等。
关于人的素质 ,刘邵不仅论及人的德行、才能、学问 ,而且还注意到人的性情、心理。
为了知人善任 ,刘邵提出了一套鉴别人才的办法 ,即“八观”和“五视”。
在人才任用问题上 ,刘邵认为君和臣的职责不同 ,各自所要求的才能也不同。
君主以善于用人、听纳和赏罚为能 ,臣属则以自任、能言、能行为能。
刘邵《人物志》:人才分为五个等级
刘邵《人物志》:人才分为五个等级刘邵《人物志》:人才分为五个等级鉴人名著原文:三度不同,其德异称。
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
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
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
具体而微,谓之德行。
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
一至,谓之偏材。
偏材,小雅之质也。
一征,谓之依似。
依似,乱德之类也。
一至一违,谓之间杂。
间杂,无恒之人也。
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
未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刘邵《人物志·第一章第十二节》翻译:中庸、德行、偏材等三种不同的人,其道德名称也不同。
所以,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以其特长命名;具备多种才能的人,以德行为名;德行完美无缺的人,另有特别的美称。
所以,道德完美而且集九个方面的优点(指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征”)于一身的称为中庸。
所谓中庸,是圣人才具备的德行和才能。
具备多种才能的,称为德行。
所谓德行,是有大雅品质的称号。
在仁、义、礼、智、信五方面中有一方面成气候的,称为偏材。
所谓偏材,是指已具备小雅的品质。
在“九征”中只有一个方面表现突出的,称为依似。
所谓依似,就是似是而非品质不佳之人。
在“九征”中某一方面虽然突出但意志力差的,称为间杂,所谓间杂,是指那些没有恒心摇摆不定的人,被列入无恒和依似的人,都是属于品质低劣的末流之辈。
这种末流之辈在人群中数不胜数,所以在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点评:这一段文字是刘邵《人物志》第一章的总结,作者根据阴阳五行把人物划分为五个等级。
它们是中庸、德行、偏材、依似、间杂五等人,而其气质人格也有圣人、大雅、小雅、乱德、无恒的区分。
刘邵在这里指出要留意那些小有才能但品行不佳的“风人”,对这些人不能委以重任。
“风人”在刘邵所处的三国时代比较常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倡忠孝廉洁,大家对那些假仁假义、欺世盗名的伪君子都十分痛恨,难怪刘邵把“风人”列为末流了。
编辑:秋痕。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测评思想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测评思想刘野刘劭字孔才,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
他博多学识,著作宏富,其《人物志》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人才心理学专著。
该书吸收、借鉴并发展了前人的人物品评理论,其中人才鉴别理论对今天的心理测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才性鉴识的标准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刘劭认为知人是关系到事业成功与否的大事,因此,应该把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
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只要做到这点“知人诚智则众才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
《人物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鉴识与任用,书名“人物”一词就是“辨析人才”的意思。
全书第一句话“盏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是说鉴识人才的根本,在于了解其情性。
研究情性是本书的出发点。
性情表现为九征(个性)。
全书十一篇的第一篇《九征第一》,就是统领鉴识才性的纲。
所谓“九征”,人的个性可以通过形体和外貌“神”、“精”、“筋”、“骨”、“气”、“色”、“仪”、“容”和“言”九个方面表现出来。
因此,考查这九个方面就能够知晓一个人。
故日“物生有形,形有神精。
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
明暗之实在于精。
勇怯之势在于筋。
强弱之植在于骨。
躁静之决在于气。
惨怿之情在于色。
衰正之形在于仪。
态度之动在于容。
缓急之状在于言”。
即,正派与佞邪,表现在神态上;聪明与愚蠢。
表现在目光中;勇敢与怯懦,表现在筋腱上;刚强与软弱。
表现在骨骼上;焦躁与安静,表现在气流上;伤感与愉悦,表现在脸色上;衰颓与庄重,表现在仪表上;意态与气度,表现在表情上;缓慢与急迫,表现在语气上。
透过九种表征就口丁以发现一个人的性情气质。
这种“由表及里”的观察无疑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性格的鉴定上,刘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指出人是“含元一以为质,秉阴阳以立性”的。
元一就是元气;阳、阴指元气所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即动和静。
刘劭的人才思想
刘劭的人才思想刘劭(约168—约249)字孔才,河北邯郸人。
曾任散骑常侍,魏正始年间执经讲学,被封为关内侯。
他是三国时期思想家、人才学家,他的《人物志》是我国最早的人才研究专著,全书共三卷,十篇,对人才的鉴别、分类、心理分析、人才使用及人才的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刘劭在《人物志》中指出,要知人识才不能单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上,而应通过人的表面现象去了解人的内在品质;他认为外在表层有九个方面可供考察:脾气、智慧、胆量、意志、相貌、言谈、衣着、行为、态度等。
刘劭根据人才的德才状况,把人才分为三类:一是德行高尚的谓之“兼德之人”,二是德才兼备的谓之“兼才之人”,三是才高德微的谓之“偏至之才”。
如何鉴别人才呢?刘劭提出了“八观五视”法。
先谈他的“八观”法。
(1)“观其夺救以明间杂”:看其对事物的取舍情况,以了解他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
(2)“观其感受以审常度”:看其感情变化的情况,以审查他平常的行为准则,即综合分析一个人的言语、表情、应变处事几个方面,进一步了解他的品质和才能。
(3)“观其志质以知其名”:看其志趣、气质,来推知他的名声和实际才能是否相符。
(4)“观其所由以辨依似①”:看其经历情况,以辨别他是否可靠。
“依似”之人只有“偏才”的缺陷而没有“偏才”的长处。
而“偏才”的缺点是因其某一优点达到极至而产生的,二者是有天壤之别的。
(5)“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看其爱什么、敬什么,以了解他认识事物的能力。
刘劭认为,爱和敬是封建伦理道德中至高的品德,如果既能敬贤又能爱民,那么,“道”就会得到弘扬,事业就能成功。
(6)“观其情机以辨恕慈”②:看其情操表现的细微迹象,以辨别他是否仁慈。
君子修身养性,道德水平高,从不去侵犯或贬低别人,也不自吹自擂,抬高自己。
小人则相反,他们从不顾及别人的心情,却又拼命强调自己的需要,自己受到一点点伤害,就产生怨恨和报复之心。
观察这些表现,就可知其是君子,或是小人。
读三国刘劭《人物志》:告诉我们如何认识人才?如何发现人才?
读三国刘劭《人物志》:告诉我们如何认识人才?如何发现人才?三国刘劭所作《人物志》,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是一部系统阐述人才理论的典籍,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这部著作主要对如何认识人才、如何发现人才、如何使用人才进行系统的阐述。
如何发现人才。
刘劭认为要由表及里地发现人才。
刘劭在《九征》篇中说: “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
心质休决,其义进猛。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 意思是:人的刚柔明畅贞固的内质都有其外部显著的反映,从声音神色显示出来,从性情趣味发散出来,各自与其外在的表现一致。
内在品质诚信正直,他的风度仪容就坚毅刚强;内在品质美善刚毅,他的仪容风度就奋进勇猛;内在品质平和有条理,他的仪容风度就安逸悠闲等等。
刘劭还在《八观》篇总结了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 意思为:一是观察他在救济穷困,援助别人时候的表现,以了解他品质上的错综复杂;二是观察他感受外界变化的反应,以弄清楚他平常处世的基本态度;三是观察他有代表性的特殊素质,以知道他的社会名声;四是观察他行为的来龙去脉,以辨别与其近似的类型;五是观察他在爱和敬方面的态度,以了解到他与别人的情感交流是畅通还是阻塞;六是观察他的基本情绪,以辨别他是清明还是糊涂;七是观察他的短处,以知道他的长处;八是观察他的聪明程度,以知晓他能成就怎样的事业。
这八个具体方法,都体现了由表及里的考察人才的原则。
怎样避免在考察人才时所发生的失误。
刘劭在《七谬》一章指出了考察人才时容易产生的七种谬误:“一日察誉有偏颇之谬,二日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日度心有大小之误,四日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日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日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日观奇有二尤之失。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重点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重点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关键词:刘劭《人物志》人才思想人才选拔与任用1 刘劭及《人物志》简述1.1 刘劭其人刘劭,字孔才,三国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是一位集学识、品德与修养于一身的模范[1]。
他所著《人物志》一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人才学著作,为曹魏政权选拔和任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1.2 《人物志》主要内容《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
卷上《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七缪》、《效难》、《释能》三篇。
刘劭首先从自然论的角度提出人才形成思想,认为人才的产生由“气质”决定;将人才分为“三材”、“十二流品”,指出才德是将人才分类的主要标准;提出了“九征”、“八观”“五视”等品鉴人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七缪”,即评鉴人才时常犯的错误,以警醒后世;倡导“无为”以及“和”、“协”的人才分工合作观念;在人才任用上主张要“名实论”,即“质于理合”、“能与任合”、“材与政和”等思想。
2 《人物志》的人才识鉴与任用思想刘劭的人才思想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其人才思想主要包括“识才”、“用才”两方面。
根据具体需求识别正确人才,是任用人才发挥效用的第一步骤。
刘劭从统治阶级角度提出,合理任用人才,最终“达众善而成天功”[2]。
笔者根据刘劭思想,取其优势之处,从人才的识鉴、任用两方面来阐释其人才思想,从人力资源测评角度研究刘劭《人物志》中的人才思想对组织选人和用人的影响。
2.1 人才识鉴思想人才识鉴思想是刘劭《人物志》一书中的精髓所在。
识别人才,其实质是通过对人才某一方面情况的考察,以确定其性格、心理和才能特征的过程[3]。
刘劭总结和提炼古人识鉴人才的经验,创造了一套全方位识鉴人才的方法。
2.1.1 “八观”法考察人才最主要的方法是“八观”法。
所谓“八观”,就是“观其夺救,以明杂间”、“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劭,或作刘邵、刘卲,字孔才。
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
《四库总目》卷117杂家类作“卲”,并加以考证道:“别本或作刘劭,或作刘卲。
此书末有宋庠跋云‘据今官书,《魏志》作勉劭之劭,从力。
他本或从邑者,晋邑之名。
案字书,此二训外别无他释,但俱不协孔才之义。
《说文》则为卲,音同上,但召旁从卩耳,训高也。
李舟《切韵》训美也。
高美又与孔才义符。
杨子《法言》曰:周公之才之卲是也’。
所辨精核,今从之。
”又李慈铭《桃华圣解盫日记·甲集》六七也持此说。
今《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作刘劭,故从之。
刘劭是三国时期魏国学者、文学家,广平郎郸(今屑河北)人。
汉建安时为太子舍人、秘书郎。
后仕曹魏,历官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
曾受诏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皇览》一书,又与苟洗、庾嶷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
景初年间曾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
善于品鉴人物,重视发掘人的才能,著《人物志》。
刘劭的遣世著作,除《人物志》单行外,残存辑文均收入《全三国文》。
《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
卷上有《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有《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有《七缪》、《效难》、《释争》三篇。
南北朝时凉儒林祭酒刘昞为之作注。
宋人阮逸为刊书并广泛流行。
现在通行
的刊本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结印明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任继愈断句本。
这部著作不仅包含了刘劭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反映了汉魏之际的学述思想内容及其变迁,而且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
《四库提要》说:“其书主于辨论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其理弗乖于儒者。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人物志》“以人之材器志尚不同,当以‘九征’,‘八观’审察而任使之’。
袁本《郡斋读书志》题解为“以人物性情志气不同,当审察材理,各分等列云。
”《人物志》即依照人的才能不同,把人分为‘三材’及‘十二流品”,并集中讨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等理论问题,对于人物评论的由具体到抽象,对开启魏晋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有深刻的影响。
郑旻在《重刻人物志跋》中指出:“三代而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踰之矣。
”“后世欲辨官论材,恶可以不知也。
”可知其对后世人才评价与选拔的影响。
阮逸《人物志序》评价《人物志》的内容和意义道:“述性品之上下,材质之兼偏,研幽析微,一贯于道。
若度之长短,取之轻重,无铢发蔽也。
”综观《人物志》,其人才品鉴的思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力图从现实及物质条件出发解释人才的本质问题
刘劭认为:“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九征》)从《人物志》全篇来看,这段话有如下意义:
1.人是禀“元一”即元气以为质的。
就具体而言,他认为人
是五种不同性质的元一之气“五行”所构成,因此,五行之质即人之质,“五物恒性”,而在气禀的过程中摄取的数量不同,就会出现千差万别的具体之质。
并且,人的各种德行,仁、义、礼、智、信也分别与五行及形体直接相连:“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
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
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直者,谓之贞固。
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
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
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也。
”(《九征》)通过五行的流衍,论及了人的精神品质,作为人的精神动力,才能高下,品质优劣的内在根据。
2.质诚于中则形于外。
这是由于构成人的本质的五行之气在身体上都是有形的。
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而且“五物之实各有所济”,都有各自的功用和表达的质的特征。
“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具象。
”因而,人的内在本质必然要表现为“仪”、“容”、“声”、“色”、“情”、“貌”等。
从“仪”来说,“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从“容”、“动”来看,“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顒顒卬卬。
”从“声”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
”从“色”来说,“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从“貌”来说,“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
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
(《材理》)总之,人的内在品质,必然表现为外在特征,这些就是品鉴
人物的根据。
3.人“禀阴阳以立性。
”(《九征》)“阴阳”是元一之气所具有的两种相互对立和统一的根本属性,如“动”与“静”。
“性”是指人由于禀阴阳的兼偏而出现的拘抗、宽急、燥静等相与区别的性格特点。
“阴阳清和”,则“中睿处明”,能动能静,动静适宜;阴阳失调则性分拘抗;“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
(《体别》)各种具体之性就既有善又有不足。
“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溷浊;清介廉洁,节在位固,失在拘扃;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越;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朴露经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
”(《体别》)
4.“质”与“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
质性具体统一便构成气质,这就是“材”。
由于质的偏兼,性的拘抗,就使气质具有不同类型,使材具有不同的特点。
材有全、有兼、有偏、有依似、有间杂。
据此,刘劭根据人物的质性高下,把人才分为五等。
“圣人”是最高的一种人,但不算是“材”而是“德”的范畴,因为他兼有“众材”,“兼材之人,以德为目”。
这种人的各方面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现都是和谐统一和完善的、“其为人也,质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
”这种兼材之德就是中庸之德。
在“九征”中有所兼顾的则是“兼材”,是“德”之“具体而微”者。
其他则“一至
谓之偏材”,是属“小雅之质”;“一征谓之依似。
依似乱德之类也。
一至一违谓之间杂。
间杂无恒之人也。
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
”(《九征》)严格地说来是不算人才的。
5.“能出于材”。
“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
(《材能》)由于“五物各有所济,”至质相发”,“阴阳相荡,”就使一些人的气质具备了胜任某些工作,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这就是“能”。
材、能既紧密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材为源,能为流;材为本,能为用;能决定于材,材又须通过能来表达。
总之,刘劭《人物志》力图以古代“元气”、“五行”、“阴阳”等学说来解释人材的某些本质性问题,如人的质、形、性、材、能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从重视人的生理素质对人才形成的重要性和物质地解释人才问题的本质来说,是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的,但这种解释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忽略了人的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人的质性外化为材能的中间必然环节“实践”,又使其理论带有浓厚的先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