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其阶段性特点

合集下载

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研究--兼论传统农耕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研究--兼论传统农耕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

矣 (1(P )为 曾 落 曾 家 的 家 道 括 八 0 。 1 n6 此, 国 将 氏 族 治 之 概 为 字
诀。 咸丰十年 ( 1860 年) 闰三月初四他在给曾纪泽的信中 说: “ 昔吾祖星冈公 ( 曾玉屏,1774- 1849 年,曾国落祖 父) 最讲求治家之法, 第一起早; 第二打扫洁净; 第三诚 修祭祀; 第四 善持亲族邻里……此四 事之外, 读书、 于 种菜 等事尤为刻刻留心。 故余近写家信, 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
“弟 诸 在家, 宜教 侄守勤 总 子 敬。[1 27 “ 侄除 外, ](P7) 子 读书
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 锄草, 是极好之事, 切不可以为
有 架 而 为 损 子 不 也。[1 n6 ](P )在曾国 看来, 读勤 实 藩 耕 勉, 为
兴家守家之根本也。“ 半耕半读, 未明而起,同习劳苦, 不 习 骄佚, 则所以 保家门而免劫数者, 人力主 ” ] 朋) 可以 之。〔 ’ ( “ 一代疏懒,二代淫佚, 则必有昼睡夜座、吸食鸦片之渐
中图分类号: F1 文献标识码 : A
作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人物,曾国 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 视, 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角度, 研究和探析曾国藩农耕经济思 想,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曾国落经济思想。
中 再三强调, 兄弟子侄, “ 家中 总宜以 勤敬二字为 法。[1 27 ](P6)
二、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以农为本,富家兴族
曾国藩出身农家, 农业在他一生的经济和精神生活中占 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曾国 落不仅将农业看作是治生之道, 而 且把重视农业看作是治家之道, 将它视为家族兴盛的根本。 他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给他的几个弟弟的信中写道: “ 吾细思, 凡天下官宦之家, 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 而骄佚, 继而流荡, 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 之家, 勤俭者能延三四代; 耕读之家, 谨朴者能延五六代; 孝友之家, 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 少年 早达, 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 故教诸弟及儿辈, 但愿其为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

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探淵2015-09-15 09:10:00 《北方論叢》胡維革張昭君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儒宗”。

他把晚清讞為“空疏虛鶩”的程朱理學與譽為“務實求樸”的經世之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建構起了獨具特色的理學經世思想。

爾後,他以這一思想為原發點,又衍生出一系列子思想,諸如扶人心、正民氣、講究德治的思想,整官風、除積弊、崇尚人治的思想,肅軍心、扶名教、註重思想文化之戰的思想,自強自立、學習西方、因時變革的思想,等等,從而構成了他理學經世思想的整個大廈。

因此,我們要想深刻認識和正確解讀曾氏的整個思想,必須首先對其理學經世思想進行一番爬梳整理,探賾索隱。

本文僅對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的形成過程、內部結構及其獨步之處,做一點探淵性的思考。

一、鑿通理學與經世之鐵幕從思想學術角度講,有清一代是理學、實學、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此起彼伏、流動不居的時代。

正是在這一特定的文化時代裏,曾國藩鑿通了理學與經世之學的鐵幕,將其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對此,梁任公先生有過一段精彩的闡述:扶道正心的程朱理學的產生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但到明末清初,它已成為士林學子抨擊的對象。

雖“自康雍以來,皇帝都提倡宋學--程朱學派,但民間--江浙為中心,‘反宋學’的氣勢日盛,標出漢學名目與之抵抗,到乾隆朝,漢學派殆占全勝”。

然而,物極必反,本為“明道證經”的考據學到乾隆時期走上了極端,饾盯瑣碎,脫離現實,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

“乾隆末年以後,學者‘絕對不問政治’的局面已開始改變,今文派興起,想在乾嘉間考證學的基礎之上建設順康間‘經世致用’之學”。

不過,今文經的“微言大義”並沒有脫出乾嘉考據的窠臼,因而也沒給末世王朝帶來任何生機。

結果,在“洪楊亂事前後,思想界引出三條新路,其一,宋學復興。

乾嘉以來,漢學家門戶之見極深,‘宋學’二字,幾為大雅所不道,而漢學家支離破碎,實漸已惹起人心厭倦,羅羅山(澤南)曾滌生(國藩)在道鹹之交,獨以宋學相砥礪,其後卒以書生犯大難成功名。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中曾国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倡导和推进了近代中国武器装备的变革,对绿营兵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改造旧式水师的编制体制,倡导建立新式轮船水师,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先河。

他对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和军事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他对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洋务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下面我就通过曾国藩来解读一下洋务运动。

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的原因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则又有其自身的原因。

首先,他不仅是个学者,还是个政治家。

他学习一切学问的目的,都是为了用以解决统治阶段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所以,他借以建功立业的学问主要并不是理学,而是经世致用之学。

经世致用之学又称经世济用之学,简称经济之学,但并非今天的经济学。

它在孔学属于政事之科,潜心治学的学者亦往往把它视为做官术。

今天看来它应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但却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曾国藩曾把它归纳为十四大项,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一个以政治学为主的社会综合学科。

自鸦片战争以来,如何看待和处理西方列强入侵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各阶级、集团及政治派别所面临的头等重要的政治问题,也就不能不成为经世致用之学的首要内容。

曾国藩既以封建社会“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自居,就不能不严肃考虑、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对策,振作精神,大干一场。

不过,曾国藩所处的政治环境与魏源略有不同,国内矛盾尖锐、突出起来,故“师夷之长技”首先用以“制民”,而将“制夷”之事推之于遥远的将来。

只要洋人不打算推翻清政府,就决不同洋人开仗,妥协再妥协,忍让再忍让,直到军事技术装备与经济发达程度超过洋人,再报昔日一箭之仇。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一、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过程曾国藩从传统的封建理学家到洋务派大官僚的思想转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1840年,正当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之时,曾国藩才刚刚开始他的京官生涯。

他对于敢于制造麻烦的英国人十分反感,同当时的众多封建士大夫一样,盲目而乐观地认为英国人如果胆敢北上,必会被打得片甲不留,当《南京条约》签订之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但是由于条约在文字上写得冠冕堂皇,让人感觉好像只不过是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清国赏赐给了英国人的一些好处而已。

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仅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封建士大夫,秉承的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

但是,应该看到,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年轻时的曾国藩亦是如此,此时的曾国藩虽然传统,但并非死守传统之人,他身上已经具备了从地主阶级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内在因素。

第二阶段:道光末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此期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受朝廷组织湘军同太平军战斗了十二年,自己也完成了由封建文人向封建军人身份的转变,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采购了一批西洋先进武器,并且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譬如,他坚持非洋炮不用,船炮不齐不出,终于建成了当时国内技术装备最为先进的炮船船队,夺取了水上控制权,使湘军在同太平军争夺沿江重镇的各个战役中,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地位。

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此时同西方国家的一些接触上,使曾国藩逐渐认识到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如果不及时变革,只能落伍于世界潮流,此时,曾国藩兼采汉学认识论和治学方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并且开始积极地关注西方各国的情况,尤其注意西洋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这一切,为其洋务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一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曾国藩的思想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澜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却完全震撼了曾国藩的内心,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使得他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挑衅下,毫无应对之策,此时的曾国藩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伦理政治观念上由原来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保持天朝至尊,转变为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讲究“忠信笃敬、守定合约”。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经济上:洋务运动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主题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

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院系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年级2009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中文091班学号*********学生姓名曹梦丹指导教师李亚峰职称副教授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28日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曹梦丹日期:2013.5.28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曹梦丹日期:2013.5.28导师签名:李亚峰日期:2013.5.28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内容摘要:被誉为“晚清巨儒”的曾国藩,从小以“朱子之书为日课”,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又师承桐城姚鼐。

面对明清学风由虚转实的变化以及桐城派日益衰微的情况,曾国藩在晚清内忧外患社会大背景下,在古文中明确提出“经济”,强调文章要与时相应,发挥匡时救弊的社会功效。

同时他将“经济”思想积极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主要表现为:修身齐家和经国治世,在经国治世中又表现为革除弊政、重视人才以及兴办洋务。

身为“一代儒宗”、“中兴明主”,曾国藩在文坛上的言谈足以影响晚清文坛的动态与走向。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中历史的学习需要有⼀个知识点框架图来对整体的思路进⾏梳理,⼀个好的思维导图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是⾮常帮助的。

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整理⾼中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荀⼦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孔⼦与⽼⼦(⼀)孔⼦1、⽣平著述:春秋鲁国⼈,“三家⼀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 B、“礼”(“克⼰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神⽽远之”③教育思想: “有教⽆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发扬光⼤,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整理孔⼦⾔⾏为《论语》,尊孔⼦为圣⼈,历世景仰。

(⼆)⽼⼦:1、⽣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盾对⽴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为⽽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化产⽣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产⼒发展和社会⼤变⾰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时代,造成思想和⾔论的空前⾃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批⼈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招揽⼈才(⼆)儒家:孟⼦和荀⼦1、孟⼦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先义后利、舍⽣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成为四书之⼀ B他被称为“亚圣”2、荀⼦①荀⼦的思想:A“天⾏有常”、“制天命⽽⽤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墨家学派的创始⼈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攻③尚贤、尚同尚⼒、节⽤、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业者的利益②战国⼀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与道家2、庄⼦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与《韩⾮⼦》2、韩⾮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开展马振兴师学院摘要:十九世纪的60——90年代,清政府部在中央以奕訢为首,在地方以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为主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建立新式外国语学校、海军学校、科学技术学校,以及派遣留学生出洋等活动。

有人对洋务教育持否认态度,认为洋务教育是造就了出卖国家主权的外交人员、政治和文教领域的买办人才和扩大军事武装势力绞杀革命的刽子手,是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利益效劳的。

这种教育兼有封建性和买办性。

可说是相当典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反动教育。

或认为洋务教育是失败的。

这是由其根本属性决定的。

因为洋务教育本质上是封建性的,所以,没有也不可能将它作为一项提高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

但我认为,洋务教育是有明显进步意义的,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从办学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非是为了帮助外国侵略者;从办学实效看,是有成效的,即第一次对封建教育进展了改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新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中国第一代专业工人和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同封建教育相比,“无疑是进步的〞。

洋务教育打破了封建教育的一统天下,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不可防止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并为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型学制奠定了根底,还对维新运动起了推进作用,“洋务教育以其显著的进步意义而载入史册。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教育思想新式学堂留学生一、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1.1曾国藩“经世致用〞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严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国藩是大胆向西方学习的典,他是传统社会中比拟切近实务,了解现实的一个人,他看到中国所处的变局,更感到了在中西交冲中的困难,因此在众多士人昧于“无事那么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那么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时候,他用经世致用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提出向西方学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很有胆识的,这在当时传统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1.产生背景(1)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2)欧洲: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政治上,欧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思想上,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具体内容(1)中国: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2)欧洲:批判天主教会,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两者性质(1)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2)欧洲: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4.历史影响(1)中国:对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2)欧洲: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开启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分析欧洲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1.对法国的影响: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对欧美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对亚洲的影响:启蒙思想家的许多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4.对资产阶级时代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1.产生背景(1)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2)欧洲: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政治上,欧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思想上,欧洲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具体内容(1)中国: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2)欧洲:批判天主教会,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两者性质(1)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

(2)欧洲: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4.历史影响(1)中国:对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2)欧洲: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开启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分析欧洲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1.对法国的影响: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对欧美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了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对亚洲的影响:启蒙思想家的许多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4.对资产阶级时代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1)改革家本人的政治智慧 (2)改革家为改良所做的前期准备与规划是否 充分。人才、财力、舆论宣传、学者论证等 (3)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 以及对改革的不断修正。人心向背、先易后难、 单项渐进式、 (4)与体制内保守派、实力派关系之处理。 2.客观因素
(三)社会与历史进化论

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到斯宾塞、赫胥黎的社会进化论: 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变异进化,人 类各民族亦然。 1895年,严复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名为《天演论》,20世纪初得到广泛传播。严复主张中 华民族主动变革,奋发图强,以应对亡国灭种的危机。 梁启超:“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 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 、“非图自强,则决不足 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 梁:“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 也”;“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此理 势所必至也” ;然则,民主立宪政体是“竞争太烈” 之制度会阻碍社会发展,不如君主立宪政体“内之可以 调和竞争,外之可以助长竞争”。梁此后提出开明专制 的方案。
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
(一)背景的独特性 西方军事与科技的征服——从经济、军事科技到政治 体制、传统文化的全面改良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 儒家的权变思想——西方的社会进化论 (三)明显的阶段性 龚魏主张——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 (四)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 从传统的土地、赋税、国防、官制到经济、军事、科 技、教育乃至根本的政治制度如君主制、宪政等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 萧公权:“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 “洋人巧器,亦呼为鬼工,而罗刹安之。其自言知识在 脑不在心,盖为人穷工极巧,而心窍不开。在彼国为常, 在中国则为怪也” 乾嘉汉学的衰落与今文经学(公羊学)的复兴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 吏治腐败(和珅)与土地兼并(琦善) 白莲教、天理教等民间宗教起义,边区少数民族起义 鸦片贸易与吸食导致劳力受损、白银外流、市场紊乱

中国近代史(一)

中国近代史(一)

2、过程 目的:把中国变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 地,就要打开中国大门。 第一步:外交手段(1783年,英王特使马 戛尔尼访华,希望除广州外,增加宁波、 舟山和天津作为商港,被拒绝) 第二步:走私鸦片(被禁止) 第三步:发动战争(1840——1842年鸦片 战争)

签订《南京条约》

兴中会成立宣言
光复会誓词
华兴会部分领导人,左 一黄兴左四宋教仁
同盟会成立时的成员合影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章程



2、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 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思 想的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 流。 核心思想: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制。 影响: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束 缚,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形成了中国近代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 高涨。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幼童
五、清朝政局的变动
1、1861年“辛酉政变”,以慈禧为代表的 “议和派”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以曾国藩、李鸿 章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发展起来。 3、内政外交的转变。 以慈禧为代表的新统治者,为巩固满清统 治,对外推行“和好”政策,借助列强势力镇 压人民反抗;对内进行改革,积极引进西方先 进技术,强化军政实力。
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49年)
一个形态,是指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两大主要矛盾,是指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 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四条基本线索,一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中国人 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三是中国人民为挽救 民族危亡,争取民族振兴的探索;四是中国近代化 的开始和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由此导入近代化的概念。

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它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其核心是工业化。

中国的近代化大致可分三个阶段:①、“器物变革”阶段。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中日战争,以科技为核心,以模仿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洋务运动”为主。

②、“制度变革”阶段。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以政治为核心,以模仿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主。

③、“思想变革”阶段。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以文化为核心,以学习西方近化启蒙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为主。

1. 从过程上看,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3.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4.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阶段特征知识体系整合归纳一、多角度认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1.政治(1)屈辱: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与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等先后登场,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

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等运动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

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阶段特征与影响时期19世纪40—60年代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国英法为首,俄美随后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对中国的影响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基本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提要:曾国藩可以说是通过自己的奋斗从草根阶级步入翰林院,成为晚晴中兴的第一名臣,他的发迹是从指挥湘军,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

本文主要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视角,研究曾国藩的军事、治国、用人及自身修养等各方面的思想。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治军思想一、太平军猖獗,曾国藩出山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曾国藩丧母,在家守制,但得知太平军势如破竹,挺近东南各地,武汉失守后,于1853年他毅然决定出山。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父母逝世,儿子在外做官,比须回籍守制一年或数年以尽孝心。

然而,曾国藩为什么还是应命出山,加入与农民起义军为敌的行列呢?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这样说道:“今回籍未满四月,遽弃庭闱,出而莅事,不特臣心万分不忍,即臣父亦慈爱难离。

而以武昌警急,宵旰忧劳之时,又不敢不出而分任其责。

”从中可以看出的是曾国藩有“匡时救世”,担当应付职责的思想,认为即使暂时背上不孝之名也是值得的。

曾国藩的“救世”人生哲学驱使他能忍辱负重,毫无懈怠,为清廷死命卖力。

每当遇到危急时刻,他都咬牙坚持,直至最终把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平定下去。

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一致,强硬不折的毅力,均来源于他那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救世”人生哲学。

曾国藩的这种“救世”人生哲学促使他本人由一个纯粹的书生转入政界、军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镇压太平军,独特治军方略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清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外夷趁虚而入之际,曾国藩根据客观实情,改弦更张,自树一帜。

建立起不同于清王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军事力量。

首先提出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

防止父子相承,以当兵为业。

军源主要是来自山乡朴实无华的农民,不仅不收营兵,而且不要集镇码头上油头滑脑的闲人,更不要曾在衙门当过差役的书役、胥吏之类的人。

其将领主要招聘绅士、文生充任,对政治、思想和身体条件都有固定的要求。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相激相劘,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者”。

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
代 工 业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为 西 方 在 中 国的 传 播 和 中国 科 技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条 件 积 累 了经 验 , 且 培 养 了 一 大批 科 技 人 才 。 速 了 封 建 自 平 加
民起义威胁面前基于共 同利害 , 了加强本阶级 的团结 , 为 因而需要 在 定程度 上屏除 异见 , 讲求 学术兼 容。另外 , 由于汉学在认识论和方 法论上确有合理 因素 , 吸收 它可 以弥补理学 不足 。这 一时期 , 在对 外
经世之学” 致力于宋明理 学的研究 , 由于备方面因数 的影 响 , 但 他逐 渐演变为早期的洋务派大官僚 . 兴办洋务企业。对中国近代 史的发展
产 生了 巨 大 的 影 响 。
早期的曾国藩基本上是为了博取功名 而沉醉于科举考试 ,在 2 O
岁 中进 士 后 , 开 始 了 理 学 思 想 的 研 究 。关 于 他 为什 么 要 研 究 理 学 , 便
汉 , 容 。主要 原 因是 由于 地 主 阶 级 在太 平 天 国这 样 巨 大 规 模 的 农 理兼
之远 . 在英法则夸其独有 , 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 , 在 据为 己物 , 中华则见惯而 不惊 , 在 在莫发亦渐失其所 悻今 日和议 即成 , 中 外贸易有无交通 , 购买外洋器物 , 尤其属名正言『 购成之后 , l l 页, 访慕覃 恩之 士 , 智巧之后 , 而演 习 , 始 继而试造 , 不过 三年 , 火轮船 比为中外 官民 通 行 之 物 , 以剿 发 捻 , 以勤 运 略 ” 此届 , 国藩 在 安 庆 建 立 可 可 。 曾 了内军械所 , 这是 洋务派创办较 早的一家军事之业 , 这是 洋务派仿造 西式船 炮的开端 , 标志 着洋务运动的开始 , 以后 , 在 曾国藩 还派遣了 以 容 闳 为 首 的 中 国 第 一批 留学 生 , 习两 洋技 艺 , 求 自强 。 学 以 曾国藩洋务思想 的形成 ,建立起了适合洋殖民地洋封建统治秩 序的思想体 系 ,为清政府能渡过太平天 国起 义及第 二鸦 片战争的难 关, 进入一个相对稳 定时期极了积极有效的作 用。当以曾国藩 为首的 洋 务 派 进 行 洋 务 运 动 时 . 使 中 国入 学 习两 方 的风 气 大 开 . 中国 近 则 为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一)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湘军的建立和治军作战的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忠义”为准则的建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建军思想的—个特色,就是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

他以孔孟的“忠义”为建军的宗旨,要求湘军绝对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政权,绝对忠于自己。

在“忠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在湘军的编制上主张先设官,由官自招士兵,各军内部以各级将领为核心,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为惟一信条;全营归属营官,营官归属统领,全军归属大帅。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私属性质的上下级关系。

曾国藩选择将领以“忠义血性”为标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效忠清王朝,才能绝对服从自己。

在招募士兵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应招“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以便使他们树立“愚忠”的思想,能够充当炮灰,为清王朝卖命。

同时,曾国藩主张采用原籍招募的办法,由统兵将领亲自筛选,通过私人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情谊,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以此维系军队的协调和稳定。

第二,以“礼、诚”为本,以“勤、恕、廉、明”为要义的治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整治军队的第一要务是“礼”治,即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他整治军队的另一要务是“诚”,即把“诚”看作“物之始终”,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纽带。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还要以“勤、恕、廉、明”为要义,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

所谓“勤以治事”,就是要求湘军改变八旗、绿营的积弊,各级将领对待一切问题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以治事”为先,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

所谓“恕以待人”,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待下属要讲求“仁”、“礼”,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学”: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 “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
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 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 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 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筹划海防
旅 顺
北洋海军
威海卫
福建海军
返回 南洋海军
京 师 同 文 馆
中国 近代 最早 的小 留学 生
1902 年并入京 师大学堂 (后者于 1912 年更名为 北京大学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 了新式学校,又送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培 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遭遇
近 代 中 国 思 想 解 放 的 潮 流
林 则 徐
康 有 为
孙 中 山
陈 独 秀
李 大 钊
想实 。现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 就 是 中 华 民 族 近 代 以 来 最 伟 大 的 梦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 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 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 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鸦片战争 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 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入京,及通事浙江宁波、珠山、天津、 1748 ,孟德斯鸠发表著作《论法的精神》 1713,康熙五十二年翰林院编修戴名 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 ,不许” 世因《南山集》案被处斩,其16岁以

2014年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

2014年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时间:2013-04-18 17:20来源:家国网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首先,有必要明确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工具书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