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渊源

合集下载

论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

论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 石培华
作者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50页
主题词: 曾国藩;清王朝;洋务思想;办洋务;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洋务运动;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洋人;水师
摘要: 曾国藩(1811-1872)是一个生于湖南湘乡的农家子弟,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曾国藩早年熟读“四书、五经”,科举入仕,笃信“程朱理学”,而晚年身居高位,却走上了力主向西方学习近代军事、科技与经济,力主派遣幼童赴美游学,并身体力行,积极创办洋务活动的道路。

个中原因究竟何在?本文想作一番粗略的研究。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兼容并蓄”性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兼容并蓄”性

学 ,一生 以 “ 义理”之学为标榜 ,认为在所有 的学 问 中以 “ 义理”之学最大 。首先 ,提 出了 “ 性命并重 ” 观。 “ 性”与 “ 命”是古代哲学 上立足于人文主义 的 两个传统命题 ,用以阐释天人关系和人伦关 系的两个 基本范畴 。曾国藩从伦常思想 的前提 出发,将 “ ” 性 与 “ 命”两个命题并列 ,在撰写 的 顺性命之理论
维普资讯
第 8 卷第 1 期
20 0 7年 2 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a fHu a rc l rlUnv ri (o ilS in e ) o r lo n n Agiut a ies y S ca ce c s n u t
V01 o.1 .8N
Fl e b. 2 7 00
曾国藩文 化思 想 的 “ 兼容 并蓄 "性
肖高华
( 南大 学 岳麓 书 院 ,湖 南 长 沙 湖 40 8 ) 102

要 :曾 国藩文化 思 想是 一个 以理 学为 核 心、儒 学 为主 体 ,同 时杂糅 一切 对其 有 利 的诸 子 百家 思 想及西 方近 代 文化 而
特征 。


“ 理 ” 思 想 与经 世 致 用 兼容 义
曾国藩在学术上最为尊崇且钻研最深 的是程朱理
其提到哲学 的高度来认识 ,他说 : “ 是故 ,诚者 ,不 欺者也 。 不欺 者 , 心无私著也 。……若 心中不著私物 , 又何 必欺 人哉 ?其 所 以 自欺 者 ,亦 以心 中别 著私 物 也。 3 ”【 】 。 他把 “ 诚”作 为提高 自我涵养 功夫的理 学思想来看待 。曾国藩在 居敬笺 一文中还提 出了 “ 居敬” 的主 张 ,他说 : “ 之不庄 ,伐 生戕性 。谁 女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杨涛【摘要】曾国藩始终将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人才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之一,重视人才是贯穿曾国藩一生的重要思想;在选才标准方面,采取"广收博取"的原则,要使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人尽其用;在"广收博取"的前提下,还应该坚持"慎用"的原则,要按照选材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具有典型的儒学思想特征,同时又与其开放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结合,共同促成了曾氏幕府的一时盛极。

%Talent is very important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He took it as a great mission to discover and educate talents.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talent has a very broad meaning, everyone could be a talent. Then, he advocated educating the talent accord- ing to his specialty. Zeng Guo-fan' s Theory of Talent is classically Confucia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Zeng Guo-fan' s open mind brought out lots of talents around him.【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儒学特色【作者】杨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1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筹备湘军,剿灭太平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因此号称“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治家思想的文化内涵

曾国藩治家思想的文化内涵
义 就 指 出 :大 学 之 道 , 明 明 德 , “ 在
在 亲 民 , 止 于 至 善 。 ” 里 就 明 在 这
亲 相 爱 的情 感 ,它 不 仅 是 处 理 人 与 人 之 间关 系 的 准 则 ,而 且 还 是 处 理 人 与 社 会 乃 至 人 与 自然 之 问 关 系 的 基 本 准 绳 。 ”I 以 儒 家 文 I I 所 化 的 “ ” 决 的 是 怎 样 和 谐 处 理 仁 解 “ ” “ 人 ” 间 的 关 系 。 而 人 己 与 他 之 来 到 世 问 ,第 一 个 要 处 理 的 关 系 就 是 与 家庭 成 员 的 关 系 。 曾 国 藩 非 常 重 视 “ 友 ” 这 是 对 儒 家 孝 , “ ” 化 的 继 承 。他 认 为 孝 友 是 仁 文
很 明白:
在 同治 九 年 六 月 初 四 日家 书 《 字 谕 纪 泽 J ) 中说 :凡 所 称 因 果 报 L “
应 , 事 或 不 尽 验 , 孝 友 则 立 获 他 独
理 , 在 于 修 炼 自己 , 时 还 要 以 还 同 自 己 高 尚 的道 德 推 广 影 响 德 化 他 人 , 得 人 人 都 有 良好 的 修 养 , 使 使
学 教
曾国藩 治 家 思 想 的文化 内涵
图 徐 盂 林
内容摘要 : 曾国藩作为儒家的集大成者 , 其治家思想集 中体 现 了儒家 文化 内涵 , 并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
面 : 仁爱胸怀; . 一. 二 中庸 之道 ; 自强 精 神 。 三. 关键词 : 曾国藩 治 家 儒 家
曾 国 藩 作 为 儒 家 最 后 一 位 集
吉 庆 ,反 是 则 立 获 殃 祸 ,无 不 验
“ 君子之立志 也 , 民胞物 与 有

浅析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桐城派的渊源

浅析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桐城派的渊源

浅析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桐城派的渊源作者:杨艳全孙金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摘要:曾国藩对桐城派假以援手,使其得以中兴,受曾国藩的威名的影响,形成了“湘乡派”。

由于“湘乡派”对桐城古文的改进,导致文风与早期桐城派风格有所不同,后世产生了湘乡派是否为桐城一派的争论,本文认为湘乡派是继承桐城派的基础上创新的,并非自创一派。

关键词:湘乡派;桐城派;渊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12-01随着姚鼐及其弟子的相继去世,桐城派古文的弊端也日益突出,面临岌岌可危、后继无人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曾国藩对桐城派假以援手,终使桐城派避免了树倒猢狲散的危局,并取得了中兴。

曾国藩的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幕客,后世也称为“湘乡派”,那么桐城派是否等于“湘乡派”,湘乡派是继承了桐城派的传统,还是篡改了桐城派?最早提出曾国藩自创门派的是吴敏树。

他在《与筱岑论文派书》中提出:“果以姚氏为宗,桐城为派,则侍郎(指曾国藩)之心,殊未必然”。

言外之意是说,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以姚氏为宗,桐城为派,论述桐城文派与世变相因的关系,并非出自曾国藩的真心实意,不过是一番表面文章,它只是曾国藩想借桐城派之名而别有所图的一种权术罢了。

而胡适在1922年发表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把“桐城=湘乡派”合二为一,相提并论。

现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是笔者认为湘乡派和桐城派是一脉相承的。

一、曾国藩承认自己是继承了桐城派的传统,并没有自创门派他言“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固然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并不能说纯是弥天大谎。

曾国藩早年确实有过尊崇方姚的时期,他在《圣哲画像记》中,将姚鼐列为他所景仰的三十二人之一。

曾氏文集中,从精处、粗处、阳刚阴柔论文,作文讲求器识,强调情理,主张学文宜从摹仿入手,讲求讽诵之共,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桐城古文理论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教育思想

试论曾国藩教育思想

在1 8 6 1年 , 曾 国藩攻 下安 庆 , 创 立 了安 庆军 械所 , 以 用来 研制洋 枪洋 炮 ; 1 8 6 8年 , 在容 闳的奏 请下 , 在江
南机 械制造 总局 内设 立 了机 械学 校 , 让 中 国的 青年
曾 国藩 所生 活 的时代 是一个 中西 方相互 交融 渗 透、 政 治 风云复 杂多 变 的时代 , 此 时 的近代 文化犹 如
作者简介 : 周善菊( 1 9 6 6一) , 女, 贵州遵义人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 地方历史与文化 。
教育文化论坛
2 0 1 3年
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
J I a o Yu We n H u a L u n T o n
2 . 曾国藩教 育思 想的 主要 内容
教 育 文化 论 坛
2 o 1 3 f - 2 期
试 论 曾 国 藩 教 育 思 想
周善 菊 刘清凤
( 遵 义师范学院 历史系 , 贵州 摘 遵义 5 6 3 0 0 0 )
要: 本 文 将 曾 国藩 的 教 育 思想 分 成 三部 分 , 即从 曾 国 藩教 育 思 想 的 背 景 、 教 育 思 想 的 内容 、 教 育 方 法 三 个 方 面
洪秀 全 的乡 民心 中没 有礼 , 缺乏 礼 , 才会 跟随洪 秀全 犯上 作乱 。因 此 , 他 主 张 把 “日教 民 以孝 悌 仁 义 之 经” …” 作 为教 育 的首要 任务 。他认 为 , 只有社会 都 遵“ 礼” 守“ 法” , 民众 都 按 照 三 纲 五 常行 事 , 封 建 统 治 的危机 才能 消除 , 才能恢 复正 常 的封建 宗法秩 序 。 人们 通过 教育 后 , 恢复“ 仁、 义、 智、 信” 等后 , 人 与人 之 间可 以“ 以礼 待人 , 以礼治 人 ” 。到最 后 人们 还 是 会 自觉 的遵 守 纲常伦 理 , 去维护 封建 统治 。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以巩固所学。

正业、藏修是指学校教授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

居学与息游则是指学生课外的爱好、活动、作业与练习。

《学记》强调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修自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以及加深正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3]37-38《学记》认为若是课外不用功练习乐器,课内就学不好乐;若是课外不练习歌咏,课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诗;若是课外不练习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

操缦、博依、杂服都属退而息时的居学,平时加强它们的练习,则能对安弦、安诗、安礼等正业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课外的自修练习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指导下展开,但要达到技巧熟练炉火纯青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修练习。

课外自修自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与正课相配合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藏时可以修其业,在息时可以游其艺,避免僵硬刻板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以居学促进正业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为有趣、生动。

在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即使是离开了旁人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志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之中的能力。

3.学不躐等。

《学记》还认为不能超越次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学习应该是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及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地在进步,产生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乐学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对联语来概括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宗宋弘汉,卫道崇文,继前儒事业;救亡图强,兴工振教,启近代风流。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

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

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

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

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

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

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

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一)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有关论文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湘军的建立和治军作战的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忠义”为准则的建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建军思想的—个特色,就是在军队内部强化封建意识。

他以孔孟的“忠义”为建军的宗旨,要求湘军绝对效忠清王朝的封建政权,绝对忠于自己。

在“忠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在湘军的编制上主张先设官,由官自招士兵,各军内部以各级将领为核心,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为惟一信条;全营归属营官,营官归属统领,全军归属大帅。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私属性质的上下级关系。

曾国藩选择将领以“忠义血性”为标准,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效忠清王朝,才能绝对服从自己。

在招募士兵的问题上,曾国藩主张应招“以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以便使他们树立“愚忠”的思想,能够充当炮灰,为清王朝卖命。

同时,曾国藩主张采用原籍招募的办法,由统兵将领亲自筛选,通过私人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情谊,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以此维系军队的协调和稳定。

第二,以“礼、诚”为本,以“勤、恕、廉、明”为要义的治军军事战略思想。

曾国藩整治军队的第一要务是“礼”治,即以礼自治,以礼治人;他整治军队的另一要务是“诚”,即把“诚”看作“物之始终”,是维系国家和民族之命运的纽带。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还要以“勤、恕、廉、明”为要义,做到“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

所谓“勤以治事”,就是要求湘军改变八旗、绿营的积弊,各级将领对待一切问题要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他认为治军之道以“勤以治事”为先,正是由于他要求下属做到勤劳,力戒懒散作风,才大大提高了湘军将领的指挥和决策能力。

所谓“恕以待人”,就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待下属要讲求“仁”、“礼”,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

简论曾国藩的历史地位_祝婷婷

简论曾国藩的历史地位_祝婷婷

第26卷第3期Vol 126 No 13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7年5月May 12007简论曾国藩的历史地位祝婷婷1,秦 磊2(11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21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白城 137000)[摘 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极具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人物。

身处晚清政府走向衰落时期,他用自己的才识捍卫清王朝统治,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人物;而血腥镇压了太平军,也是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忠诚卫士。

在外国列强紧逼的情况下,能看清形势,倡导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

曾国藩在历史上的客观作用,远远超过他的主观动机。

[关键词]曾国藩;历史地位;评价[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7)03-0042203[收稿日期]2007-01-13[作者简介]祝婷婷(1981-),女,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从事晚清史研究。

曾国藩这个地主阶级的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倡导洋务运动而闻名,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章炳麟曾说过:/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无凶。

0清末革命志士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对曾国藩延长满清王朝的寿命而持批评态度。

后来的人们往往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也极为不满。

然而,另有一些人则称曾国藩为世界之完人,其人格之伟大无与伦比。

这些使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更加扑朔迷离。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都在他的思想上得以体现,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均能找到其思想继承的根据。

所以,我们对曾国藩的历史地位应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一曾国藩起家于镇压农民革命运动。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论析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论析

2017年第9期No.9 2017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inan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总第224期Sum No.224【历史】曾国藩的治家思想论析李育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曾国藩以儒家经籍为本,充分吸收、借鉴传统家训,总结曾氏家族的家风,形成了自己的治家思想和理念。

曾国藩注重恭敬平和的治家道德,将其视为家道盛兴的基础。

他又将曾氏家风总结为八字为本的家居之法,其理想是成为一个耕读孝友之家。

曾国藩非常重视读书学习,以进德修业为树人之道,要求子弟家人做“读书明理之君子”他推崇中国的勤俭美德,同时又注重与此密切相关的养生之道,提出各种具体的规范和方法,以此作为持家之规。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和理念,贯注着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文化,体现了农耕社会的治家特点,给今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有些内容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曾国藩;治家思想;耕读之家[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072(2017)09 -0093 -20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人物,容闳说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①毛泽东认为他学有“本 源”,②即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如融通中西的郭斌龢所说,曾国藩是“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 生最良之果之一”,体现了“中国教育之特色,中国文化之特色”。

®他的“齐家”思想,与其“治国平天下”理论 是一体的,贯注着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治家,留下了不少家规、家训,如曾国藩所推崇和重视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以及清代张英《聪训斋语》、康熙帝《庭训格言》、陈宏谋《五种遗规》、汪辉祖《双节堂庸训》等。

曾国藩以儒家的经籍为本,充分吸纳前人的治家思想,另一方面又总结继 承曾氏家族数代人形成的家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治家理念和思想。

这些思想理念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恭敬 平和的兴家之德、八字为本的耕读家风、进德修业的树人之道、勤俭养生的持家原则等。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解读曾国藩的耕读文化思想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解读曾国藩的耕读文化思想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解读曾国藩的耕读文化思想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解读曾国藩的耕读文化思想——转载自《蒙学书院》从古到今,有许多名臣名将治国济世堪称奇才高手,而治家却平庸无能。

然而,大清中兴第一臣曾国藩在治家教子上被公认为中华第一能人。

那时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可曾家始终保持了谨严的家风,名人辈出,延续五代不衰。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都得益于曾国藩治家有方。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者,且其又能辨证地接受和借鉴近代西方文化的某些因子。

曾国藩的耕读文化思想其实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观念影响的结果。

在当代中国治家方面,曾国藩的这一思想起到了尤为独特的指导作用。

如何理解“耕读”呢?“耕”是指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曾国藩认为,耕读之家,最能维持长久。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草根家庭。

据清末学者王定安所撰《曾国藩事略》记载:“曾氏自明朝以来世业农,积善孝友,而不显于世。

星冈公(曾国藩的祖父)少时善任侠,已乃折节下士。

尝曰:'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

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徙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

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居枕高嵋山下,垄峻如梯,田小如瓦,吾凿石决壤开十数畛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

吾昕宵行水,听虫鸟鸣声以知节候,观露上禾颠以为乐;吾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

既令子姓出就名师,又好宾接文士,候望音尘,常愿通材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曾星冈年轻时不求上进,嬉戏游玩,好逸恶劳。

乡里长辈讥笑他轻浮浅薄,窃窃私议:竟希翁(曾国藩曾祖)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将来一定会败在他儿子手上。

星冈听到这些指责与传言,非常羞愧,决心痛改前非。

于是,他断了求功名的念头,持家治业,躬耕陇亩,早出晚归,勤勤恳恳,这样总算家道没有衰落。

2014年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

2014年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时间:2013-04-18 17:20来源:家国网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首先,有必要明确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工具书中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曾国藩的人格理念及其思想文化意义-文档

曾国藩的人格理念及其思想文化意义-文档

曾国藩的人格理念及其思想文化意义曾国藩的人格思想固然是他个人的人生目标,体现为他的人生理想。

但是,这一人格理念的形成,却是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反映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及其湖湘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出曾国藩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表达出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演变的趋势。

所以,我们分析曾国藩的人格理想,不仅可以由此追溯他精神世界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同时亦可以了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精神及对他心灵深处的影响。

确实,曾国藩在学术思想方面向来就是以“一宗宋儒”著称,并且在史书上留下了“阐程朱之精蕴,学茂儒宗”的历史评价,所以,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首先鲜明地体现出宋儒的思想特征。

程朱等宋儒所推动的理学思潮又被称之为“内圣之学”,因为他们总是将理想人格的“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即如当时有人概括的那样:“二程之学,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而己必欲学而至于圣人。

”《外书》卷十二,《二程集》第420 页,中华书局1981 年版. 程朱等人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一种能够实现“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的崇高道德境界的典范,他们称之为“圣贤气象”。

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崇高的道德境界、成就为理想的圣人?理学家们从儒家经典中阐发了一系列修养心性的工夫,包括居敬、穷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道问学、尊德性等等。

尤有特色的是,他们还以这些德性修身功夫作为历代圣人相传的“心法”、“道统”。

程朱等人所推崇的圣人及其道统授受系统中的圣贤人物成为曾国藩所景仰的理想人格,“自朱子表章周子、二程子、张子,以为上接孔孟之传” 《圣哲画象论》,《曾国藩全集》第14 册,《诗文》第249 页. ,孔孟之上,另还包括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

曾国藩不仅在道统序列上,而且在道德内涵上,完全沿袭了宋儒推崇的人格理想,无论是圣贤还是君子,他们均是那种能够实现诚、敬等各种涵养功夫的人,他说:“果有诚而不自欺,则圣学王道又有他哉?”《复贺长龄》,《曾国藩全集》第21 册,《书信(一)》第4 页. “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体不外‘敬'、‘恕'二字。

曾国潘

曾国潘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潘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曾国藩,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他的家风家训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曾国藩家风家训的背景、历史背景、核心理念、实际运用、影响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曾国藩家风家训的建立,源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族传统。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族重视教育和道德修养,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在治理家庭和社会时,坚持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家族教育和治理中,形成了具有曾氏特色的家风家训。

二、历史背景曾国藩所处的清朝末年,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曾国藩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家族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他积极倡导家族和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将家族治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家风家训。

三、核心理念曾国藩家风家训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孝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是家族的基本道德。

曾国藩认为,孝悌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是培养子女品德的必要条件。

忠信:忠诚于国家、信任他人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曾国藩强调,忠于国家、遵守法律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以诚信待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礼义:礼仪和道德是家族教育的重点。

曾国藩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到言行一致。

廉耻:廉洁自律、知耻近勇是家族成员的基本素质。

曾国藩认为,家庭成员应该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不为私利所动摇,同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和谐:家庭和谐是曾国藩家风家训的核心目标。

他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共同维护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勤俭:勤劳节俭是家族传统美德。

曾国潘

曾国潘

传奇曾国潘摘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

曾国藩性格特征及文化渊源分析——《曾国藩家书全集》琐谈

曾国藩性格特征及文化渊源分析——《曾国藩家书全集》琐谈

曾国藩性格特征及文化渊源分析——《曾国藩家书全集》琐

徐先领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图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缔造了文人士大夫难以企及的成就.曾氏家书在晚清及民国以来流播甚广,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其家书中挖掘曾国藩的性格特征,并通过与近代人物的比较,揭示其性格形成的文化历史渊源.
【总页数】2页(P)
【作者】徐先领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曾国藩性格特征及文化渊源分析——《曾国藩家书全集》琐谈 [J], 徐先领
2.从发交曾国藩"悉心察看"到关怀成才——读《曾国藩全集》之日记、书信中与黎庶昌有关的内容后 [J], 张祥光
3.以《曾国藩家书》探究曾国藩教导诸弟之道 [J], 原忠奇
4.曾国藩书法理想、理论及书法实践研究——以《曾国藩家书》中的阐述为参照
[J], 苏壁郎
5.曾国藩"立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以《曾国藩家书》为中心 [J], 刘敏璇;朱耀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1年第 4期 ( 第 1 期 ) 总 8 2
牡 丹 江教 育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M UDANJ ANG I COLL EGE OF EDUCATI ON
N o.4 .2 11 0
S ra No 1 8 eil . 2
简 论 曾 国 藩 文 化 思 想 的 增 加 , 一 百 年 的 时 间 里 , 口 由 一 亿 四 千 多 万 在 人 增 加 到 四亿 一 千 三 百 多 万 , 超 过 土 地 的 增 长 , 致 “ 远 导 人 均 占有 耕 地 的 数 量 迅 速 减 少 , 加 上 土 地 兼 并 严 重 , 会 再 社 财 富 被 集 中 到 少 数 贵 族 , 僚 , 主 , 商 的 手 中 ” [ 吏 官 地 富 。 1 治 上 , 于大 清统治 阶级对 于汉 人 的一 贯警 惕 与排斥 , 由 乾 嘉 时 期 , 人 官 员 仍 占极 大 比 重 。 而 此 时 由 于 人 关 日久 , 满 满 族 官 员 骄 奢 之 气 日盛 一 日 , 私 废 公 , 民 霸 田 , 党 因 欺 结 营 私 , 除 富 贵 而 外 不 知 国 计 民 生 为 何 事 , 私 党 而 外 不 “ 除 知 人 材 为何 物 ”2。吏 治 腐 败 , 力 凋 敝 , 腐 丛 生 , 怨 ¨ ] 民 贪 民 沸 腾 , 主 阶 级 与 农 民 阶 级 、 族 士 绅 与 汉 族 贫 农 、 层 地 满 上 社 会 与 底 层 民 众 之 间 的 矛 盾 日益 突 出 。 阶 级 矛 盾 逐 渐 尖 锐 化 , 民流 离 失 所 , 得 不 铤 而 走 险 , 规 模 的 、 组 织 人 不 大 有 的 武 装 斗 争 开 始 显 现 。军 事 上 , “ 乾 盛 世 ” , 清 战 自 康 后 大 斗 力 日益 衰 微 。受 官 场 腐 败 之 风 波 及 , 营 军 饷 日 增 然 军 暮 气 渐 深 , 事 废 弃 , 士 骄 狂 纵 欲 。八 旗 子 弟 更 是 恃 宠 武 兵 傲 物 , 活 奢 靡 。 曾 经 被 清 王 朝 作 为 夺 取 天 下 并 长 治 久 生 安 的 保 证 的 “ 武 精 神 ” 渐 趋 淡 化 , 营 武 备 废 弛 , 律 尚 已 军 纪 涣 散 ,“ 与 将 不 相 习 , 与 兵 不 相 知 , 则 相 妒 , 不 相 将 兵 胜 败 救 ” ] 八 旗 与绿 营 兵 已 至 强 弩 之 末 , 有 其 表 。 口。 徒
咸 丰 、 治 四朝 。 适 逢 其 时 , 国藩 生 存 年 代 正 值 大 清 王 同 曾 朝 风 雨 飘 摇 的 多 事 之 秋 。 政 治 上 , 于 从 乾 隆 末 年 开 始 由
任 何 一 个 人 的文 化 思 想 都 有 其 形 成 的 原 因 和 背 景 , 都 不 是 某个 人 的 突 发 奇 想 和 天 才 创 造 , 受 到 这 个 人 的 家 庭 它 氛围 、 育 环境 的潜移 默化的影 响 , 教 与所 处 社 会 的 政 治 、 经 济 、 化 、 想 等 状 况 以及 前 人 和 同 辈 的 思 想 都 有 着 不 可 分 文 思 割 的 联 系 。曾 国藩 的文 化 思 想 包 罗 万 象 , 内涵 深 厚 , 与 他 这 所 生 活 的 特 殊 的历 史 时 期 及 其 独 特 的 家 庭 环 境 有 着 莫 大 的 关 系 , 的 文化 思 想 也 是 晚 清 独 特 的社 会 政 治 、 化 状 况 和 他 文 那 个 时 期 社 会 主流 文化 与思 想 以 及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与 西 方 近 代 文 化 相 融 合 的集 中 、 实 的 反 映 。 曾 氏家 族 半 耕 半 读 、 真 勤 俭 持 家 的 家 风 和 晚 清 政 治 日益 昏暗 , 王 朝 由“ 乾 盛 世 ” 清 康 转而没落 、 败 , 衰 内忧 外 患 接 踵 而 来 的 动 荡 现 实 , 曾 国藩 是 文 化 思 想 形 成 的社 会 时 代 背 景 ; 前 人 思 想 的 批 判 继 承 和 对 发展 及 对 同僚 思 想 的 吸 收 和 借 鉴 是 其 文 化 思 想 的 理 论 渊 源 。本 文 试 图 从 政 治 、 庭 、 论 三个 层 面 来 探 析 曾 国藩 文 家 理
同 时代 的理 学复 兴成 为 曾 国 藩 文 化 思 想 最 终 形 成 的理 论 背 景 。
[ 关键词 ] 曾国藩; 文化思想 ; 湖湘文化
[ 图分 类 号 ]Gl 2 中 1 [ 献 标 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10 —3 3 2 1 ) 40 0 —3 文 0 92 2 (0 1 0 —0 10
孙 涛 姚 志平
南通 26 1 ) 2 0 9
( 南通 大学 法 政与 管理 学 院 ,江苏
[ 摘 要 ] 曾 国 藩 的 文化 思 想 包 罗万 象 , 大 精 深 。晚 清 颓 废 不 振 的政 局 成 为 曾 国藩 文 化 思 想 产 生 的政 治 博 背 景 , 特 的 曾 氏 家风 对 曾 国藩 文化 思 想 的 萌 芽 成 型 产 生 了根 深 蒂 固 的 影 响 , 有 浓 厚 地 域 特 色 的 湖 湘 文 化 与 独 具
化思想的来源 。
一 一
晚清时局“ 由盛 转 衰 ” 政 治 背 景 的 个 人 的文 化 思 想 都 是 所 处 时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真 实 反

映 , 时也 是 所 处 时 代 的 独 特 产 物 。而 要 正 确 深 入 地 理 解 同 把 握 一 个 人 的文 化 思 想 的 全 部 , 能 取 其 精 粹 为 我 所 用 , 并 就 定 要 把 这 个 人 及 其 文 化 思 想 放 到 当 时 的 社 会 历 史 环 境 当 中 去 考 察 , 求 其具 体 的 历 史 成 因 及 背 景 。离 开 这 个 特 定 探 环 境 , 可 能 南 辕 北 辙 , 而 无 功 。 对 于 曾 国 藩 文 化 思 想 的 就 劳 探 究 同 样 也 不 能 忽 略 当 时 的 社会 现 实 。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经 过 几 千 年 的 发 展 和 朝 代 更 替 , 明 朝 在 末 期 其 实 就 已进 入 晚 期 阶段 。 大 清 立 国 后 , 族 的 新 兴 贵 满 族 没 有 明 朝 统 治 者 那 样 的腐 败 积 习 , 人 中原 统 领 异 族 , 乍 便 励 精 图 治 , 封 建 王 朝从 岌 岌 可 危 处 重 现 辉 煌 , 出现 了始 使 并 于康 熙 、 于乾 隆 的 中 国 历 史 上 最 后 一 个 , 是 时 间 最 长 的 止 也 个 治 世 —— “ 康乾 盛世 ” 。值 此 盛 世 , 清 国力 空 前 , 输 大 不 唐 宗 汉 武 。但 自乾 隆 中期 以后 , 侈 之 风 一 日盛 一 E , 腐 奢 t贪 大 案 一 宗 接 一 宗 。 因有 “ 乾 盛 世 ” 经 年 累 积 , 华 不 可 康 的 繁 能 一 日褪 尽 , 机 四 伏 , 潮 涌 动 , 综 复 杂 的 社 会 矛 盾 掩 危 暗 错 盖 在 太 平 盛世 的 外 衣 下 , 为 警 觉 , 势 爆 发 。而 嘉 庆 元 年 不 蓄 的 白莲 教 起 义 , 志 着 “ 乾 盛 世 ” 终 结 , 就 此 揭 开 了 大 标 康 的 并 清 王 朝 由盛 转 衰 的 序 幕 。 曾国藩生于 1 l 8 1年 , 于 1 7 卒 8 2年 , 经 嘉 庆 、 光 、 历 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