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的词义系统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 words: The system of the meaning of words; Conceptual elements; Conceptual field; cut
“解”是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从古到今,“解” (16)辩解;推辞的理由。(17)通彻;通达。(18)多貌。
有很多种意义。《汉语大词典》(下面简称《大词典》)把“解” 参见“解解”。(19)休止;停止。(20)道教语。谓修道者
从而使原来的状态消失,转变成新的状态。就是【解 2B】。 这种状态的变化常常是一定条件下(温度、阳光等)自身发
生的。先看固态变液体的例子,主要是冰,如《庄子》:“是 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礼记·月令》:“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北魏《齐民要术·卷六》:“大作酪时……慎勿 圆搅,圆搅喜断;亦勿口吹,吹则解。”再举几个由液态变 成气态的例子,主要是雾、云,如张正见《赋得山卦名》:
{解 1}用手使物发生形态变化及由此演变出来的意义。 【解 1A】(用刀)切分
表 1 解的“(用刀)切分“意义分析
K
B
E
d1 D1
F
形态变化 人 物或人 刀等 切分 整体—部分
用手(刀等)加力于物,使之从内部分开,从一个整体 变成两个以上的部分。这是“解”的基本意义。这个意义的 “解”的组合搭配很多,主要是名词性质的搭配。如,《庄 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公解牛。”(对象是动物)《楚辞·离 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象是人)北 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伐木》:“犹有剖析开解之害。”(对象 是植物)
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欧阳修《钱相中伏日池亭 宴会分韵》:“粉箨春苞解,红榴夏实初。”有时 B 是物,E 是物的一部分,如《周易象辞》:“象草木解包箨而出。”
【解 2B】 融化,消散 表 6 解的“融化,消散“意义分析
K
B E d1
D1
F
形状改变 物 自身
融(液);散(气) 聚合—离散
【解 2A】变化前后,物体只是发生了由整体到部分的 变化。如果物体性状发生了物理变化,物体从聚合到离散,
GUO Ling-l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aking “cut”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d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word by taking conceptual elements analysis, and clarify their relationship. It was to get a better analysis by exploring semantic feature and syntagmatic distribution.
第 33 卷第 3 期 Vol. 33 No. 3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2011 年 5 月 May 2011
“解”的词义系统分析
郭玲玲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以“解”为例,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分析一个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的关系,厘清词义之间的
抽象的意义还是通过“解+具体的物”来表达的。因为印、 绶是官权的象征,并是随身携带之物,“除掉”就要从身上
解开、脱掉。“解”既包含动作解开,又包含结果除掉,因 此有了“除掉”义,后来也有了“解官”的说法。【解 1D】 使 E 的所有关系发生了改变,从原来属于自己(或他人)到 不再属于,即“除掉、排除、消除”义。如《韩非子·难二》:
“解屦不敢当阶。”孔颖达疏:“解,脱也。”这种“解”既 包括动作解开,又包含结果脱落。
【解 1D】除掉,排除,消除 表 4 解的“除掉,排除,消除“意义分析
K
B
E
d1 D1
F
所有关系变化 人 物(抽象)
除掉 存在—消失
【解 1D】是由【解 1C】演变而来。“解开、脱掉”就 会使原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脱离另一个,进而有了“除掉” 的语义趋向。如“解印”、“解绶”都表示“除官”,但这个
图 1 “解”的概念要素分析
符淮青提出了分析和描写词义的“词义成分——词义构 两位学者的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有相通之处,就是把能反
成模式”[1]。他认为,可以从分析解释说明扩展性词语的内 映词义特征的要素提取出来并形式化。我们可以将这两种方
容、形式中总结出规律性以探讨分析词义的形式化的方法。 法相结合来分析词义,采用蒋绍愚先生的概念域理论,把
指“(向鬼神祈祷)使消除灾祸”。《大词典》给这些意义分 别列了义项。
{解 2} 物体的形态变化以及由此演变的词义 【解 2A】裂开,开
表 5 解的“裂开,开“意义分析
K
B E d1
D1
F
形态变化 人 自身
(自发)分裂 整体—部分
构成【解 1A】的六个概念要素中,B 由“人”变成“物”, D1 由“切分”变成“自发分裂”,这就成了【解 2A】。主体 可以是非自主的无生命体,通过外力作用(温度、阳光等)
大额的金银兑散成小额的。(7)排解;和解;劝解。(8)免 武术用语。招架;抵抗。(27)武术用语。套数。(28)能、
除;解除;消除。(9)攘除;向鬼神祈祷、消灾。(10)解 会。(29)量词。回;次。(30)数学名词。代数方程中未知
开;脱下。(11)脱落。(12)开;开放。(13)明白;理解。 数的值。(31)数学名词。演算方程式;求方程式中未知数
自身发生形态变化。这类“解”的组合搭配较少,一般是坚 硬的固体,如“瓦”、“山”。例如《大戴礼记·诰志》:“山
-7-
第 33 卷第 3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年 5 月
不崩解,陵不施川。”《后汉书·仲长统传》:“土崩瓦解,一 朝而去。”主体也可以是有生命的,这类搭配也不多,主要
是植物,如“苞”、“箨”,是一种内部自发力量的开放和舒 展,意义就变成了“开、开放”,如《文子·上德》:“雷之
【解 1B】划分 表 2 解的“划分“意义分析
K
B E d1
D1
F
所有关系变化 人 物 权利等 划分、指定 整体—部分
这个意义古书中的文献用例较少,搭配也比较单一,常 常是土地,如《国语·鲁语上》:“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 《国语·鲁语上》:“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 诸侯。”【解 1B】是【解 1A】的隐喻,不再是具体的切分动 作,而是一种抽象行为。这里的工具不是刀具,而是抽象的 权力、地位等。这个意义的“解”在词语搭配上常常带有“解” 这一行为的目的(分配)及关涉对象,所以就要求概念要素 E 必须是特定的,如“曹地”。从【解 1A】到【解 1B】的 词义演变,应该说是“从动作到目的”的引申途径。由于【解 1B】的搭配极其有限,后来没有继续在这个意义上深入发展, 而处于同一上位概念域的“分”,因为后面常常搭配表示目 的及对象的语素,所以后来演变出“分配、给与”的意义。 可见词义是在组合关系中逐渐发生变化的。
(14)解释;说明。(15)特指对古代典籍的解释、注解。 的值。
形态 变化
人的形态变化 (状态变化) 物的形态变化 人使物形态变化
用手使物 形态变化 用脚使物 形态变化
用手使物发生 分开的形态变化 用手使物发生 粘结的形态变化
用工具使物发生 分开的形态变化 不用工具使物发生分 开的形态变化(撕)
用刀具等使物发生分开 的形态变化(解)(剖) 用其它工具使物发 生分开的形态变化
“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荀子·臣道》:“遂以解国 之大患,除国之大害。”
当“解”表示“消除一种正在进行的行为或状态”时,
就有了“停止”义,如《抱朴子·外篇下》:“摇指海水以解 口焦之渴。”当“解”表示“(第三方)使两方隔阂的状态消
除”时,就有了“调解、和解”义,如《墨子·号令》:“请 有怨仇讐不相解者,召其人,明白为之解之。”“解”还可以
在分析概念要素时,借鉴符淮青的“词义——模式”法。 “解”的基本意义是“用刀具等使物发生分开的形态变
化”,属于“用刀具等使物发生分开的形态变化”的概念域, 在这个概念域中还有别的成员,如“剖”。同属于这个概念 域的成员,都有一些共同的概念要素:核心要素(K):形 态变化;变化的驱动者(B):人;变化的主体(E):物; 动作的各种限制(如工具)(d1):刀斧等硬金属;动作(D1): 切分;结果/目的(F):分开。我们根据“解”的其他意义 和基本意义的远近,把“解”分为四个词,用{解 1}、{解 2}、{解 3}、{解 4}来表示。每个词下又分若干义位,用【解 1A】、【解 1B】【解 2A】【解 2B】来表示①。下面对“解”的 各种意义进行分析②。
分为 31 个义项。
死后,魂魄脱离形骸而成仙。(21)消遣;消磨。参见“解
【解】
日”。(22)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23)乐曲、诗歌或文
(1)用刀分割动物和人的肢体。(2)剖开、锯开。(3) 章的章节。(24)文体名。其文以辨释疑惑,解剥纷难为主,
分割;划分;分裂。(4)涣散;离散。(5)融化;消散。(6) 属论辩类。(25)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取缓解之义。(26)
散离贰也。也可指情绪,如《后汉书·廉范传》:“帝怒稍解。” 【解 2D】开,脱 表 8 解的“开,脱“意义分析
KB
E
d1
D1
F
位移 (物) 自身一部分 离开(起点) 分开、掉落
【解 2D】是【解 2A】的结果。【解 2D】是物体依靠自 身力量把原来连为一体的自身的一部分通过打开的方式脱
离母体,跟上面“脱衣”类似,只不过驱动者 B 是物自身。 如《逸周书·时训》:“夏至之日,鹿角解。”《礼记·月令》 “麋角解,水泉动。”《论衡·道虚》:“夫蝉之去复育,龟之 解甲,蛇之脱皮,鹿之堕角,壳皮之物解壳皮,持骨肉去, 可谓尸解矣。”《烈女传》:“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大 词典》中的义项 20,“道教语。修道者死后灵魂脱离形骸升 仙”,也属于【解 2D】范畴。
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论衡·吉验篇》:“东明走, 南至掩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
追兵不得渡。” 这些“解”的主体物(如人、鱼鳖等)是有 形的,表示具体的“从聚合到分散”的意义。主体物也可是
无形的,如社会关系、感情等,这就是具体的“分散”义隐 喻而得到抽象的“涣散”义。如《礼记·檀弓下》“若无忠 信礼仪之心,虽团结之,民其不解乎?”孔颖达疏:言当解
1C】,即“解开、打开”。如《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 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韩非子·难一》: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如果“解”的对象是一个物
体附在另一个上面而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解开、打开” 的意义有时也可以理解为“脱掉”。因为当“解开,打开”
的动作发生后,上面的物体自然会离开原物(另一物)向下 掉落。所以很多古注中解释为“脱”,如《礼记·曲礼上》:
联系。把义位、语义特征和义位的组合分布联系起来,从而考察语义的细微之处
关键词:词义系统;概念要素;概念域;解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3-0006-04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Meaning System of the Word “Cut”
“云归仙井暗,雾解石桥通。”《吴骚合编·前腔》:“蔷薇抓 得乌云解,笑倩才郎插凤钗。”
【解 2C】分散、离散 表 7 解的“分散、离散“意义分析
K
B
E d1 D1
Fwk.baidu.com
形状改变 物(聚合体) 自身
分散 聚合—离散
【解 2A】的概念要素中,B 变成个体成员的聚合体, D1 变成由聚合体到个体的分离,这就成了【解 2C】。如:《春 秋谷梁传·成公》:“闻于客。客不说而去,相与立胥闾而语, 移日不解。”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
【解 1C】解开,打开 表 3 解的“解开,打开“意义分析
K
B
E
d1 D1
F
形态变化 人 物(系结物) 手 解开 系统…局部
【解 1A】中“解”的对象是同质的一个物体。如果对 象不是一个物体,而是几个(两个及以上)物体系结在一起
形成的一个系统,我们仍然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如果不是用 刀具而是直接用手使物体发生分开的形态变化,就是【解
蒋绍愚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分析了“投”的词义系统[2]。 “解”的意义放到相应的概念域中,然后分析其概念要素。
────────── 收稿日期:2010-09-15 作者简介:郭玲玲(1983-),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6-
郭玲玲:“解”的词义系统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