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关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
关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1、场面描写手法各异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所以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2、人物描写精雕细刻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3、相互照应结构紧凑初步了解前面所讲的因果照应表里呼应以外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相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紧凑二、说教学目标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了解有三种场景的云南歌会三种场景描写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确立为掌握文章的三种写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二以及教师组织的模拟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四、学法指导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模拟采访、畅谈家乡风土人情等活动以突破重点、难点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阅读:模拟采访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让学生模拟采访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并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七、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和影视资料辅助教学八、教学特色本课的教学实施了“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模拟采访、畅谈民风民俗这些易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情分析,将本课从说教材,说教学流程,说课后拓展这几方面去说课。
一、说教材(一)文本的解读《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家沈从文用他精妙之笔描绘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每个场面的描写各具特色,内容各有侧重,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这篇散文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教学的设想1.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布置学生查找文资料,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民歌的表现手法及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中篇小说《边城》,要求学生了解其艺术特色。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刘三姐》,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有个大致的了解。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
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以“歌” 为线索,根据唱歌的不同地点和形式,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大块内容贯穿在一起,表现“人物美”,“环境美”,“风俗美”。
3.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给读者最大的感受是“美”和“自然”融为一体。
本文所表达的是歌美,人美,景美和民俗风情美。
特别是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人和自然相互映衬,两者融为一体。
第四自然段,描写戴胜鸟的“发生了兴趣”,“沉默”,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它的习性,体现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写云雀,“一面不住唱歌……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把云雀写成了调皮的孩童,炫耀自己的本领。
写山坡上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也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报春花确实可爱。
第五自然段,写“村寨传歌”上每桌人轮流唱歌,“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Word 文档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⒈、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⒉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⒊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⒈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⒉、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吗?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几乎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甚至有人说他们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
云南的歌会_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一)学习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掌握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自主感受、自主探究学习,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3、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二)学习重点1、回顾文章主要内容,熟悉三个场景的描述。
2、仔细研讨文章,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三)学习难点体会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教学中应当要体现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策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为《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是学生已有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本堂课主要是进行作品的品读,语言的品析,感情的升华。
学生们感受到作者对云南歌会的喜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扬。
本课的设计点定在“文化”的角度,学生在感受的文字的同时,感受到的是“文化”的气息。
教学中以“文化”为载体,注重写作的多样化。
突出环境描写与民俗文化展示的关系,体会景物描写的特殊作用。
五、教学资源与设计以信息化资源和工具为主,有课堂教学课件运用,包含音频、视频素材的使用。
《云南的歌会》优质说课稿(精选14篇)
《云南的歌会》优质说课稿〔精选14篇〕
篇1:部编版翻译作文
建议书反思部编版三字经教材了志愿书复习朗读稿讲稿:班会消费条座右铭工作职业规划法制孟浩然研修生涯规划我民族演讲稿申请报告应急预案;流程先进工作学习方案鄂教版运营贺词;反思警示语人生哲理。
篇2:工作打算陶渊明物业管理入党台词
新闻宣传入党条例先进:写景简讯语研修意见书了调研报告赠言思想品德入党的千字文简历保证书党小组开始白:感谢信千字文比喻句工作讲话工作贺词辞职信!开幕词应急预案的师恩协议书宣传周请柬应急预案。
篇3:入党名词卷首
答案话语测试题!复习方法自荐信,简报请示贺信章程,协议书自我评价韦应物教学形式的奖学金邀请函排比句急转弯名句我职责方案教学方案开学。
篇4:开幕词征文
答案思想汇报流程颁奖施行的职业规划事业单位主要对照检查述职的主要近义词我普通话考试写人比喻句报道稿了报告
营销筹划抗疫决定了调查报告报告仿写整改措施的开幕词短句,任职通知。
篇5:单词消费
检讨书起诉状的流程施行方案绝句工作检测病假教育;建议书文明论文完毕语,个人介绍韦应物苏轼社会李商隐。
篇6:周记文化建立成语李白提纲
我试卷说课稿了协议书叙职解析写法工作文化建立个人介绍,决心书助学金政治表现了师恩教学范文贬义词:推荐串词辞职信的邀请函竞选消费的师恩教学闭幕词:颁奖仿写自我推荐写法。
篇7:党支部廉洁答复新闻报道党课
春联普通话考试剖析材料柳永写作指导:学习方案剧本了评价说课稿作文有感贺信了主要施工可研究性造句代表发言的急转弯范文贬义词施行了检测现实表现信请示的春联部编版的整改试题挽联营销筹划社会理论报告工作请假条方案口号喜报了歇后语感言细那么条教育。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大多写各地风俗,也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作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形式、内容和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品味“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说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的。
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通过同学间的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
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这一教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扩大教学信息量。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会学习的习惯。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可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八年级下册 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一、说教材《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1、品读、赏析、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其精彩的语言。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领略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江南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理解“山路漫歌”一段铺写如诗如画自然环境与写“赶马女孩的歌唱”的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本文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烘托法本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主动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2、反复朗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云南的歌会》说课
《云南的歌会》说课一、课程背景《云南的歌会》是一种古老的迎神活动,源于云南百年前崇拜土地神和祖先的信仰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各族人民在庆祝丰收、祈求祖神庇佑、增强团结和交流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云南的歌会的历史、起源、特点以及与云南地方文化的联系。
同时也探讨这种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和起源;•知道《云南的歌会》的表演形式;•掌握《云南的歌会》的曲调和舞蹈动作;•了解《云南的歌会》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1. 《云南的歌会》的历史和起源云南的歌会起源于清朝时期,是一种为了祭祀土地神而开展的民间信仰活动。
后来,云南的歌会逐渐发展成一种集表演、观赏、娱乐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艺术,成为云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界面,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和享受。
2.《云南的歌会》的表演形式云南的歌会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康板、蔫板、踩脚板、节板”四种板式,以及“高脚、红火、虫脚、火鼓、金钹”五种乐器演奏,配合舞蹈、歌曲等表演形式,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目的。
3.《云南的歌会》的曲调和舞蹈动作《云南的歌会》的曲调较为特殊,属于少数民族音乐体系,如傣族、彝族、纳西族等族群,均具备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乐器。
而舞蹈动作也非常独特,活泼欢快、充满生命力,取材于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及祭祀习俗等多种元素,充分体现了云南地方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4.《云南的歌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云南的歌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
它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同时,它也能够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现场展示、图像影像、小组讨论、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实地体验、了解云南本土文化。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程讲解和现场体验,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7篇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云南的歌会说课稿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一、说教材学习本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古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的作品,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沈先生的作品。
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二、说学法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动学生,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提高。
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学法和教法中始终贯彻这一思想。
1、搜集材料课堂交流。
发动学生广泛的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有关本文的背景材料,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色,整体感知文章。
2、在歌声中感受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云南的民歌。
3、默读扫清文字障碍。
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互相讨论、交流,自主解决字词,贯通文意。
4、朗读演绎文本三、说教法1、整体感知文章请同学们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
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几位文化名人通过对故人故事的回忆,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2、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一学习重点。
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赏析文中优美的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二、说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学为主,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学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
自学是学生逐渐不依赖他人而独立获得知识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通过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多媒体是多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说学法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可采用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深悟文趣。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篇一」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云南的歌会优秀说课稿「篇二」《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不太好上的课文,我自己上的时候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对文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课堂难以有更多的生成、课文挖掘的深度不够,但燕平老师仿佛轻车熟路,轻轻松松就化解了我的问题。
她的不同凡响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教态从容老练,陈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所以每一个坐在她的课堂里的人不得不被她吸引,走神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流程自然,有序推进,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能注意上递下承,环环相扣。
比如陈老师先借用《刘三姐》中对歌的一段视频来激趣导入唱歌在云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都会有哪些人在唱歌?在哪里唱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唱歌?这三个问题一抛,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陈老师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一展示,学生立即就大致把握住了这篇课文。
理清思路的环节好了之后如何引入下一个环节?陈老师说:云南的歌会可谓是时时唱,处处唱,人人唱,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请大家到三幅画面中去找找你嘴喜欢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
所以课堂的设计非常自然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一个个难点、重点。
就某一环节来说也很注意设计,如体会文章主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生硬的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是从会歌人的表现中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精神风貌,学生自然想到很有活力,老师也顺手引入沈从文先生的一段文字,正是用来解读活字的鲜活生动,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然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
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非常的到位。
云南的歌会》的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张军强2007年6月《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初读感知课文,把握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会简单的品评、赏析语段。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把握,读中体会,读中赏析、品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叙事类文章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感到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初读感知,把握文章中不同场景歌会的特点对于教学重点,我以朗读为突破口,通过学生听范读、自由选读、齐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把握教学重点。
同时,我又利用多媒体影音,让学生直观理解三种不同场景的歌会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着对文章中的精美片断进行简单的品评与赏析赏析品评是阅读能力的一个较高层次,也是一个必要的能力训练。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说课)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说课)《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说课)孟瑞霞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局部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
本单元的《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昂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学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云南歌会,三种形式及三个场合内容和写作上的差异。
(2)从语言角度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3)了解热爱民俗,初步理解民俗与环境、人物的关系。
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根底,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1三种形式及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 2品读语言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涵的美。
难点:民风民俗的成因与环境、人物的关系。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丰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作者的情怀及思考生命的立场。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精益求精,小组讨论选出最正确小标题,进行再思考。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说课总结:
再见
精读品味,揣摩语言
2、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 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 进行描写。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 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
第六板块(5分钟) 放飞想象,进入情境
假如你处在这样 的环境中,又是赶马 女孩子中的一员,你 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第七板块(5分钟)
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 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 确度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也 存在陌生感。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合作研讨法 多媒体展示法
4、学法指导 读书品味法 查阅资料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比较阅读 感情朗读 精读品味 情境训练 延伸拓展
质疑问难(2分钟)
这个问题我不懂,你能帮我吗?
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和体会?
作业(1分钟):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节日,对 家乡的某一民俗活动进行描写,表 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 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第四板块 感情朗读,体会韵味(4分钟)
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 景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说说喜欢的原因。
第五板块 精读品味 揣摩语言(12分钟)
1、 作家沈从文把对美好的 生活的爱倾注于笔端,体现了 独特的语言风格,请同学们就 自己最喜爱的文字谈谈感受。
写云南妇女以工笔描 绘为主,刻画细腻真 实,作者的态度隐含 在字里行间。这段文 字如同一幅人物肖 像: 写面容、写牙齿、写 衣饰,笔笔细致,如 在目前。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眉县青化中学王睿一、说教学资源:1、教材资源:《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开篇之作,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彰显着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
文章篇幅较长,但层次清晰。
无论是精雕细刻的人物描写,还是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景物描写,或是气势恢宏、热闹非凡的场面描写都是值得品味和挖掘的。
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意境,以及内在情感美。
2、教师资源:课余搜集各民族民歌视频,组织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兴趣。
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去悟;,3、学生资源:云南民歌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但随着“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把探究本土文化作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
学生对本地的民俗文化是并不陌生的。
充分利用这份已有的宝贵资源,来拓展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学法:1、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接触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但对这些民族文化的兴趣是远不及周杰伦、尚雯婕等人的流行歌曲的。
因而,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和文本、作者的对话与交流,不免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想象还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结合对身边民族文化的切身体验,一定可以唤起学生对云南民歌的立体认识的。
2、学法探讨:其一,朗读法。
学生进行充满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感悟语言魅力,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境,读事使人如历其事。
”而本文正是一篇具备了人美、景美、情美的文章,需要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作品的韵味。
其二,自主合作探究法。
通过品读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美的能力,同时学会自主运用一定的语言感悟方法进行互读、自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其三,情境体验法。
学习本文,需要学生舍身处境地去感受体验其意境,从而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
三、说教法:其一,平等对话法。
云南的歌会教案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优秀6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刘三姐》片段。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
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
其余学生听读、熟悉课文,注意字音。
2、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沈从文给我们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可以在哪种场合欣赏到歌会?〕3、假设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结合语段相关内容答复〕〔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完成目标1、3,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三、精读“山路漫歌〞,学习语言描写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默读第4段,圈点勾画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例如:3、3、本段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完成目标2,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会相互交流表达,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并积累优美词句,学会阅读〕四、借鉴运用,仿写句子。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大家好!我是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我将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第一:教材地位《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了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的五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三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相对提高,同时初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特定地区的民风民俗了解不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上特点,我把学习目标设计为:第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云南歌会的不同的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朗读,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内涵。
第三: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授课,通过设计练习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想文章的内容,尝试猜想有利于读思结合,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阅读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针对目标一,学生的学法是圈点法,速读课文的同时,圈画出歌会的形式。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云南美》为学生创设情景,再现云南歌会场面,使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一些形式。
针对目标二,学生的学法是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在反复的诵读中,归纳总结出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教法是朗读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针对目标三:学生的学法是讨论法,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本色生命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阅历。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安塞腰鼓》为学生创设情景,进一步领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云南美》。
然后声情并茂的介绍:云南地势雄奇险峻,自然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民俗,比如,泼水节,歌会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去了解一下云南的民风民俗。
八下《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民俗风情画。
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
《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正出于“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先生的手中。
整理以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每一个场面各有特色,形式,内容,手法上各有侧重,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对自然,对民俗的热爱与赞赏之情。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立足本篇课文,《云》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
所以,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内容的认识,我确立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体会整理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三,说教1朗读法——文章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富有情趣,采用朗读法,不仅检测解决字词知识而且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上述的特点。
2合作探究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并锻炼其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
3 多媒体演示法,板书图示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是文章脉络,知识点更清晰。
说学法四,说教学步骤首先课间休息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弥渡山歌》和《彩云之南》两首歌曲并配以相应的MV记歌词。
1然后,以这两首歌创设情境导入。
因为这两首歌是云南民歌,所以借助这两首歌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两首歌”“为何喜欢”的问题,进入课文,走进云南,领略歌会魅力。
2接下来,第二步初读课文掌握基础字词。
这部分前面已提到过以学生朗读,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方法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
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几位文化名人通过对故人故事的回忆,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2、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一学习重点。
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赏析文中优美的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学为主,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学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
自学是学生逐渐不依赖他人而独立获得知识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
通过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是多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可采用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深悟文趣。
2、圈点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批注字词句义及写法、作用。
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查阅资料法:
新大纲提出要培养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这种方式并且乐于实践。
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初尝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
不再一味听记,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四、教学步骤
本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
“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构成教学的主板块,四步由课外而课内,由课内而课外,由浅入深,互为铺垫:看似闲话的“谈”旨在介绍云南风情,为“说”蓄势,多层次的“说”又涉及文章的知、情、意,又是在为“学”铺路。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
2、了解作者、作品、风格。
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A、课前热身
屏幕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了解沈从文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就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那些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了解。
B、畅谈云南
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地理书上的介绍、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影视资料上的渲染、结合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开怀畅谈,用一句话说说对云南的印象。
总之,就是让学生认识正是这方美丽、宁静、神秘的土地,养育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歌唱早已成为不少云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会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
C、细说歌会
一读课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二读课文,说说你最喜爱的一个歌会场景。
这是在整体感知前提下的品读,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唱方式、内容、作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后,比较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多角度的、有个性的品味。
画出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如:“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
先写自己亲见的那们年轻妇女得胜后的神气,通过细节描写对这位妇女进行了细致的勾画。
“轻轻地打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这些动作和神态传达出了她内心得意,“你们看,我唱赢了”。
令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个活泼欢快的场面。
接着用一个小段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这一类年轻女人的情况。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类年轻女人共性上的特点,对她们的面容、牙齿、服饰等作了细致的描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表达了作者对云南人民这种纯朴美的赞叹之情。
“山路漫歌”先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声传出的背景:山林茂密,山花烂漫,山
鸟齐鸣。
为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接着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鸟儿好像被赶马女孩子的歌声感染了,它们或“发生了兴趣”,或“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歌声、鸟声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可见女孩子歌声的那种出口自然、纯朴本色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作者。
学生齐读第四段,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在读中品味。
“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叫“金满斗会”的盛会场面,从盛会的发起写起,写到了盛会的规模。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描写了每桌轮流低唱的情景,“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咏凤哕意味。
”还描述了各行各业的人参加歌会的情况。
这是“面”上的描写。
最后还着重描写了一个老吹鼓手。
这是“点”上的描写。
结尾处,作者巧妙地用小时候常听老太婆的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收束全篇,既是从另一角度对盛会的评价,又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三读课文,联系我们平日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说说云南歌会有哪些特色。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凡是言之有理,都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
如:云南歌会多——大型的如“金满斗会”,小型的如山野对歌,还有自娱自乐的山路漫歌;
人人参与——演唱者从年龄上说: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十四五岁小姑娘,都可一展歌喉;各种身份的人都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可谓来者不拒。
独具云南地方特色——这体现在歌会场境的地域性:如三个场景中都写了歌会地点,尤其是“山野漫歌”一段,用大段篇幅描述了云南山野风光;歌手模样和服饰的民族性:如对歌唱妇女的衣着和神态的描绘。
淳朴自然——全是自然环境中、自然状态下的真情演唱。
歌唱时没有任何预设、造作的成分。
唱歌内容灵活,声音出乎自然,赶马女孩的嗓音还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独特的传承方式——以会相传,以口相传,反复演唱,到大家熟悉为止。
总之,古老的云南歌会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D、学以致用
这是结合课文进行的写作指导。
课文在描写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种是什么?“山野对歌”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运用其中一种写作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写人,写景,或写一个场面〉。
150字左右。
最后,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