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强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版)汇编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版)汇编

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宇宙的起源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

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形成。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宇宙无中心。

3.宇宙的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2.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而且银河系外,还有河外星系。

因此,太阳只是银河系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太阳是太阳系是质量最大的天体。

(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要哦)③各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慧星自东向西公转,又叫“扫把星”)。

4. 太阳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椭圆。

(太阳系行星公转特点有三个,其中同向性与共面性是星云说提出的依据)。

5. 星云是广泛存在于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之中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6.第3节恒星的一生1.繁星满天,绝大多数是恒星(由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提供能量)。

恒星的体积相差悬殊。

恒星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表面的温度不同。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概要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概要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宇宙的起源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

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

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提纲浙教版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提纲浙教版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第一章演化的自然1、宇宙的起源(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

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与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2、太阳系的形式与地球的诞生(1)“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 2)“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3)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大致是个球体,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内向外,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冥王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4)太阳系的形成(a)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有两类:一类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8世纪的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就属于星云学说。

另一类是各种灾变说,它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灾变说由于缺乏证据而逐渐被抛弃。

(b)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3、恒星的一生( 1)恒星的演化恒星的演化如同人的一生,经历从青壮年到更年期、老年期的过程。

(2)恒星的归宿恒星的归宿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即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

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在某些质量远大于恒星的已简并的核心,继续发生着坍缩,但最终形成的并不是中子星,而是黑洞。

(3)太阳的一生太阳及其行星是约50亿年前由星际物质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形成的。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_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_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知识点复习

数学课程辅导讲义学生姓名:王威翔年级:初三学科教师:石扬授课时间:2019年3月2日课程跟进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基础知识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古代人的宇宙观2.托勒密与“地心说”;地心说理论为: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b太阳与其它天体都是绕地球运转的3.哥白尼与“日心说”。

日心说理论内容: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地球与其它天体都是绕太阳运转的。

4.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a.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b.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c.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5.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

该理论认为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在原始火球爆炸中形成。

6.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说明宇宙在膨胀。

宇宙无中心。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恒星的演化1.太阳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

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相同(同向性);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共面性);4.太阳系的形成假说还有:灾变说5.恒星的演化: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

6. 中小恒星(如太阳)——红巨星(晚年期)——白矮星—暗矮星;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7. 黑洞的密度非常大,强大的引力使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

因此,远处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来自黑洞的光,但天文学家可以测出黑洞的存在。

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1.地球的演化。

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原始海洋中诞生。

2.生命的诞生。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注意不含氧气),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

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精品文档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精品文档阳光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温度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一、概念: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AB+CD=AD+CB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负三价:磷酸根(PO4);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锌跟稀硫酸反应: Zn + H2SO4 = ZnSO4 + H2 ↑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 ↑ 溶液变成浅绿色。

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复习【知识点1】宇宙的起源1、星系的运动特点: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了关于宇宙起源的证据,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2)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的扩大。

用星系运动特点作为证据,可以了解实际上宇宙时不断膨胀的。

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例题精讲】【例1】科学家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这说明()A.宇宙处在不断的膨胀中B.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D.太阳和太阳系最终也会走向“死亡【例2】关于气球充气胀大过程的实验,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这一实验证明了大爆炸宇宙论B、这一实验可以作为大爆炸宇宙论的证据C、这一过程是模拟星系运动现象,不能作为大爆炸宇宙轮的依据D、气球具有中心,说明宇宙是有一个中心的【例3】下列关于“日心说”宇宙体系的阐述正确的是()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C、月亮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行星都是绕月亮转动的D、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是绕太阳转动的【例4】恒星的热能主要来自()A、内部核裂变反应B、内部核聚变反应C、星云的收缩D、超新星爆炸【中考连接】1.如图所示,在一只气球上画一些小圆点,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观察此过程中各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变化。

该实验是模拟()A.板块的运动B.细胞的生长C.分子的运动D.宇宙的膨胀2.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错误的是()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宇宙是无边的、膨胀的C.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D.宇宙是有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3.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A.托勒密B.哥白尼C.牛顿D.哈勃【知识点2】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形成(46亿年前):温度下降使岩浆凝固——形成固态地壳;岩浆喷发释放的气体——形成原始大气;温度下降使水气凝结——形成原始海洋。

浙江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浙江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浙江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引言: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而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浙江版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精彩的科学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和理解这些科学原理。

第一章:物理学中的新知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有关物理学的新知识。

课本中介绍了电路中的电阻、电源和电流等概念。

了解电路中的基本元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的传导和使用。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能源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探索了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过程。

第二章:化学的奥妙其次,让我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妙。

浙江版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部分涉及了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如酸碱中和、化学平衡、溶液的浓度等。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不仅能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还能够开阔我们的科学思维。

第三章:生物学的精彩生物学是我们了解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学科。

在浙江版九年级下科学课程中,让我们深入探讨了生态系统、遗传与进化等内容。

通过了解物种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地球科学的奥秘最后,我们来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

浙江版九年级下学期的地球科学部分介绍了地质变动、大气环境、水资源等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提高我们的自然灾害防范能力。

总结:通过浙江版九年级下科学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科学原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这些科学知识点不仅仅是课本中的文字,更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依据。

希望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科学的知识改变世界!。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

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6.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7.哥白尼与“日心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

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1.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九下第一章——演化的自然复习【知识点1】宇宙的起源1、星系的运动特点: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了关于宇宙起源的证据,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2)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的扩大。

用星系运动特点作为证据,可以了解实际上宇宙时不断膨胀的。

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例题精讲】【例1】科学家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这说明()A.宇宙处在不断的膨胀中B.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D.太阳和太阳系最终也会走向“死亡【例2】关于气球充气胀大过程的实验,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这一实验证明了大爆炸宇宙论B、这一实验可以作为大爆炸宇宙论的证据C、这一过程是模拟星系运动现象,不能作为大爆炸宇宙轮的依据D、气球具有中心,说明宇宙是有一个中心的【例3】下列关于“日心说”宇宙体系的阐述正确的是()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C、月亮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行星都是绕月亮转动的D、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是绕太阳转动的【例4】恒星的热能主要来自()A、内部核裂变反应B、内部核聚变反应C、星云的收缩D、超新星爆炸【中考连接】1.如图所示,在一只气球上画一些小圆点,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观察此过程中各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变化。

该实验是模拟()A.板块的运动B.细胞的生长C.分子的运动D.宇宙的膨胀2.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错误的是()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宇宙是无边的、膨胀的C.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D.宇宙是有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3.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A.托勒密B.哥白尼C.牛顿D.哈勃【知识点2】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形成(46亿年前):温度下降使岩浆凝固——形成固态地壳;2、岩浆喷发释放的气体——形成原始大气;3、温度下降使水气凝结——形成原始海洋。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九下1

浙教版 科学知识点 九下1

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一、银河系和宇宙1、天文观测发现,所有行星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间的距离都在不断增大,这是现代宇宙论的最重要的证据。

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我们观察到的这部分宇宙是在一个高温、超密的原始火球的爆炸中形成的。

3、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星云演化而来。

星云物质向中心聚集,形成太阳,太阳外围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二、演化过程1、太阳在大约50亿年后将变成红巨星,最终它的核心收缩,变成白矮星。

质量比太阳大很多的恒星先变成超红巨星,然后爆炸形成超新星,最终核心收缩,形成密度巨大的中子星或黑洞。

2、地球约在46亿年前随着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

形成初期是一个熔岩构成的炽热的球。

而后逐步冷却,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和海洋。

3、在第三纪,地球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等许多高大的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

4、原始生命体在距今约38亿年前的海洋中诞生。

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后形成的。

三、遗传与进化1、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化石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2、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论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各种生物的遗传特征是通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传递给后代。

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是DNA 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DNA 是一种遗传物质。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两条长链组成双螺旋的空间结构。

4、人类利用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出现的遗传变异现象,来改造生物,并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5、人的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改变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常见的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

四、生物的进化1、进化的现象、规律与证据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强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强版)

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宇宙的起源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

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形成。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宇宙无中心。

3.宇宙的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2.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而且银河系外,还有河外星系。

因此,太阳只是银河系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太阳是太阳系是质量最大的天体。

(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要哦)③各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慧星自东向西公转,又叫“扫把星”)。

4. 太阳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椭圆。

(太阳系行星公转特点有三个,其中同向性与共面性是星云说提出的依据)。

5. 星云是广泛存在于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之中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6.第3节恒星的一生1.繁星满天,绝大多数是恒星(由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提供能量)。

恒星的体积相差悬殊。

恒星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表面的温度不同。

浙教版初三下学期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浙教版初三下学期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浙教版初三下学期科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1.《演化的自然》:宇宙的起源: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具有均匀、无边、膨胀的特点。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大爆炸宇宙理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该理论认为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了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的将来可能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托勒密提出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

太阳系的形成有“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该学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生物的进化: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化石的形成过程反映了生物的演化历程。

生物进化的理论有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遗传和变异:遗传是指生物体通过生殖将自身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人工选择和杂交育种等是利用遗传和变异原理的实践应用。

2.《生物与环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宇宙的起源
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

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形成。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宇宙无中心。

3.宇宙的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2.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而且银河系外,
还有河外星系。

因此,太阳只是银河系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太阳是太阳系是质量最大的天体。

(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
要哦)
③各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慧星自东向西公转,又叫“扫把星”)。

4. 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椭圆。

(太阳系行星公转特点有三个,其中同向性与共面性是星云说提出的依据)。

5. 星云是广泛存在于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之中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6.
第3节恒星的一生
1.繁星满天,绝大多数是恒星(由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提供能量)。

恒星的体积相差悬殊。

恒星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表面的温度不同。

颜色由深到浅,温度升高。

一般来说,发红光的恒星温度最低,发黄光的高一些,发蓝色、白色光的恒星温度最高。

2. 恒星的演化:
红巨星:红色,体积比太阳大,表面温度比太阳低(可理解为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气体部分密度非常小,亮度比太阳高。

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白矮星、中子星: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质量!质量愈大,寿命愈短!
3.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

4.太阳系的延生(50亿年)——现在的太阳系(50亿年)——红巨星(晚年期)——白矮星;
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
5. 黑洞的密度非常大,强大的引力使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

因此,远处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来自黑洞的光,但天文学家可以测出黑洞的存在。

第4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地球的演化。

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①25亿至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
②6亿至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
③2.5亿至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
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
被子植物出现。

2.生命的诞生。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不含氧气),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以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
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第5节生物的进化
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

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化石的形成。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

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

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中: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重点区分恒温、变温,及体内受精、体外受精)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重点区分有无种子,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
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4.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

主要观点:
①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及不可遗传变异。

(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才是遗传物质。


重点区分:(由小到大)基因→DNA →染色体→细胞核
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DNA 及基因都成对存在,但是在成孰生殖细胞中(精
子和卵细胞)中,它们却成单存在。

第6节进化与遗传
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地洞”。

(必须具有亲缘关系才谈得上遗传或变异)。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2.23对46条染色体,男性为22对+XY, 女性为22对+XX ),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断。

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基因控制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

变异实质上是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

人的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改变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3. 育种和优生。

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

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

遗传病与优生。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血缘关系越近,细胞内所含基因越相似,婚后子女患遗传病的机率大大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