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均衡和均衡异常

合集下载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1.变质核杂岩目录概念:特征: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开放分类:2.剪切带剪切带shear zone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

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

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剪切带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

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

即断层。

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

②韧性剪切带。

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

③脆-韧性剪切带。

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

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

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

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3.剪切应变shear strain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复习重点答案_0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复习重点答案_0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复习重点答案:篇一:长安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复习纲要要点第一章1地球物理学:以地球为研究的一门应用物理学学。

2地球物理学的组成:普通地球物理学和勘探地球物理学。

第二章1星云说:太阳系的星球的物质,在初时都为大量基本微粒,充满整个的宇宙空间,现在已形成的星体就在这空间中运转。

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使这些原始弥漫的星云物质逐渐分别凝聚,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的各天体。

第三章1衰变常数:从物理意义上看,?表示单位时间内母核的衰变比率;从统计意义上看,?表示单位时间内一个母核的衰变几率。

2放射性年龄的公式成立条件(1)?为常数(2)系统封闭(3)平衡条件 (4)元素寿命长度 (5)元素丰度足够大第四章1进动: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变化,是日月引力的共同结果。

假设月球的引力及其运行轨道是固定不变的,由于日、月等天体的影响,地球的旋转轴在空间围绕黄极发生缓慢旋转,类似于旋转陀螺,形成一个倒圆锥体,其锥角等于黄赤交角ε=23.5 ″,旋转周期为25800年,这种运动称为岁差(进动)。

(一个自转的物体受外力作用导致其自转轴绕某一中心旋转,这种现象称为进动)2章动: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称为白道,月球运行的轨道与月的之间距离是不断变化的,使得月球引力产生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北天极在天球上绕黄极旋转的轨道不是平滑的小圆,而是类似圆的波浪曲线运动,即地球旋转轴在岁差的基础上叠加周期为18.6年,且振幅为9.21″的短周期运动。

这种现象称为章动。

3欧拉章动:刚体地球的自由运动叫做欧拉(自由)章动。

4钱德勒晃动:1891年钱德勒(S.C.Chandler)发现了周期为425-440恒星日的变化,这个周期约14个月的运动就是真实地球的自由章动,称为钱德勒晃动。

5极移:地球自转轴存在相对于地球体自身内部结构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导致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移。

6纬度观测原理:发生岁差(进动)和章动时,地球转动轴和形状轴的相对位置不变,但它们的方向在空间中发生变化,此时恒星的赤纬发生变化,而地面纬度不变;晃动是转动轴相对于形状轴的摆动(表现为地极在地面的移动),此时恒星的赤纬不发生变化,而地面纬度改变。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物理意义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物理意义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物理意义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是地球上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重力异常现象。

其物理意义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是指在地球表面附近,由于地球引力场和太阳、月球等其他天体的引力干扰作用,形成的瞬时性重力畸变现象。

这种重力异常对于卫星定位、地质勘探等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布格重力异常是指在地表下深部,由于地壳中密度变化引起的重力扰动。

这种重力异常可以为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帮助科学家掌握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均衡异常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地球重力场的均衡状态被打破,而形成的重力扰动。

这种重力异常可以为地质灾害预测、资源勘探等领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都是由于地球内部密度变化引起的现象,它们的物理意义在于为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

- 1 -。

地球科学概论 历年考研真题 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 历年考研真题 答案

1999-2010真题答案汇总“将今论古”(历史比较法) :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反推过去地质作用的地质学类比方法。

风化壳: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岩基面上的不连续薄壳。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矿物、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温差风化: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差异风化作用:由于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凸凹不平的现象。

球形风化:岩石的裂隙发育使岩石与水溶液、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强水溶液的流通性,从而促进风化作用进行。

如果一些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如砂岩、花岗岩、玄武岩等,并发育有三组近于互相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形岩块,在岩块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化破坏,经一段时间,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这种现象称球形风化作用。

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后,在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份不断变化,并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搬运作用:是指运动的介质将剥蚀的物质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

机械搬运作用:是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

推移跃移悬移载移。

化学搬运作用: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溶解物质)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称化学搬运作用。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黄道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

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物理意义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物理意义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物理意义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常见的异常现象。

这些异常在勘探中的物理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是指地球表面下方的岩石密度与周围的地层密度不同,导致地球表面引力场的变化。

布格重力异常是指地下岩体的密度变化造成的重力场异常,通常由矿床、油气田等地质构造引起。

均衡异常是指岩石中存在着磁化强度、磁化方向不同的微区,导致地球磁场的变化。

这些异常的存在与分布,在勘探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证据,有助于确定地质构造和资源储量的分布和性质。

- 1 -。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基本磁 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它只占地磁场的很 小部分(<1%)。这种磁场主要是由太阳辐射、 太阳带电粒子流、 太阳的黑子活动等因素所引 起的。 磁异常: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 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 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正磁异常---负磁异常 磁异常的研究意义:找矿和揭 示地球物理数据
(四)温度
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 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 m所升 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温度每 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则称为地热增温级)。
地球表层平 均地温梯度为3 ℃/100m. 莫霍面处地 温400-1000℃ ,在岩石圈底 部约为1100℃ ,在上、下地 幔界面约为 1900℃,在古 登堡面约为 3700℃,地心 处的温度约为 4300-4500℃。
通常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的 热量称为地热流密度。目前全球实测的平 均地热流值为1.47×41.686mW/m2,大陆地 表热流的平均值(1.46 HFU)与海底的平均 值(1.47)基本相等。 地表热流值或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平均 值或背景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 地热及地热异常的研究意义。
(五)磁场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 7.98km/s,横波速度由7.23 km/s向下突然消失, 且地 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 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 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 波消失。该圈层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为岩石圈。
因此,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 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在上 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 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地球科学概论(名词)

地球科学概论(名词)

名词解释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一门科学。

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指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作用,现在仍在发生着,地质历史上所出现的地质现象,是由现在正在发生着的各种运动,经过长期作用造成的)大地水准面: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包括大陆架、坡、基)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4000—5000m。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大气圈:是因为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浊流:是一种富含悬浮固体颗粒高密度水流,其密度大于周围海水,在重力驱动下顺坡向下流动。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有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布格重力异常:地面的重力值换算成大地水准面上的相应值,并消除观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剩余物质产生的附加重力,这两项工作称为布格重力校正,从进行了这两种校正的重力观测值中减去正常重力值所得的差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磁异常: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

丰度值: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称为该元素的丰度值。

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3)

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3)
T W W0
这里T称为重力干扰位。由布容斯公式可计算出大地水准面的高度N,即
N T / g0
其中g0为参考椭球面上的(正常)重力值。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第三章
地球形状参数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第三章
垂线偏差与高程异常
3.3.5 垂线偏差与高程异常
大地水准面与参考椭球面的差 异,反映在法线方向上的差异称为 垂线偏差,反映在垂向距离的差异 称为高程异常。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
第三章
布格重力异常
⑵布格重力异常
如果在自由空间校正的基础上,把地形引起的引力效应也去掉,得 到单纯反映地下物质密度分布的重力异常,这个异常叫布格重力异常。
为得到布格异常,必须再进行消除地形影响的两项校正。
①布格校正: gB = -2Gh = -0.0419h mGal (h为海拔高程,单位m, 为地表物质平均密度,单位 g/cm3) ②地形校正(TC):计算出测点周围地形相对平板层的起伏物 质所引起的引力效应. 布格重力异常: gB = g测 – g0 + gh + gB + gTC
大地水准面是指与“平均”海平面重合的水准面或重力等位面,其延 伸到陆地之下所形成的一个封闭曲面。 确定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确定地球的基本形状 ,第二步是确定大地水准面与基本形状或参考椭球面的偏差,即大地水准 面的高度N——高程异常。斯托克斯首先证明了N可以由重力的分布计算出 来。其基本思想如下: 假设实测重力位与参考面上重力位之差为
tc布格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第三章343布格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布格重力异常在地质构造上的反映布格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布格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第三章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的关系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的关系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的关系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第三章中国布格重力异常概略图中国布格重力异常概略图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第三章中国中国mohomoho面深度图面深度图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第三章3535地壳均衡与重力均衡异常地壳均衡与重力均衡异常351地壳均衡概念的由来1854年英国人普拉特j

地球科学概论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地球科学概论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26
二、重力均衡 普拉特认为山脉是由于地下物质从某个补偿深
度起,向上膨胀而形成的。山愈高,密度愈小,但 补偿深度以上的每一个截面积相等的岩石柱体的总 质量都相等。
同年(185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利(A.Airy)又提 出另一个假设——艾利均衡模式(深度补偿模式): 艾利认为山脉是较轻的岩石巨块浮在较重的介质上。 山越高,它的下部伸入介质的深度也越深,即所谓 山有“根”。
v 4r 3 / 3; M / v G地心 4rf / 3
G地心=0 (因地心处的r=0) 在地心处,计算重力的公式与其它部位的计算 有所不同。
22
一、地球上的重力 重力异常:将地球视作一个圆滑的均匀球体,
计算得出的重力值称作理论重力值。地球的地面起 伏甚大,内部的物质密度分布也极不均匀,在结构 上还存在着显著差异(即往往与地质构造和矿体的 存在相联系)。这些都使得实测的重力值与理论值 之间有明显的偏离,在地学上称之为重力异常。
弹塑性、粘性、重力、压力、温度、磁性 能量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
3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是互为因 果的;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对地球的 运动和演化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研究物理性质的历史中产生过许多优 美的科学传奇,从中可以领略地学家是如 何巧妙地揭开地球内部奥秘的。
4
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27
二、重力均衡
28
三、地球的压力 地球某处的压力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产生
的静压力。 在地球表层、地壳和接近地心附近时压力增长
较平稳,在下地幔和外核部分增长得较快。 利用密度分布的规律来估算地球内部的压力状
况,以截面为1cm2的岩石柱作为压力 的计算表示法,可得到经验公式:

大地测量学基础(第3章地球重力场及地球型状的基本理论

大地测量学基础(第3章地球重力场及地球型状的基本理论
重力归化的三个主要目的: (1)求定大地水准面; (2)内插和外推重力值(需要先移去高频变 化,然后再恢复); (3)研究地壳状态。
17
三、重力归算 重力归化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大地水准面外部的地形质量全部去掉,或 者移到大地水准面以下去,然后再将重力测量结果从 地面降低到大地水准面上。
18
三、重力归算
2、对于正常椭球,除了确定其4个基本参数:a, J2, fM和ω外,也要定位和定向。正常椭球的定位是使其 中心和地球质心重合,正常椭球的定向是使其短轴与地 轴重合,起始子午面与起始天文子午面重合。
3、正常椭球面 是大地水准面的规则形状(一般指 旋转椭球面)。因此引入正常椭球后,地球重力位被分 成正常重力位和扰动位两部分,实际重力也被分成正常 重力和重力异常两部分。
p
1
M 0
T
p
N
1
cos 0
T
M:子午圈半径;N:夘酉圈半径
7
一、大地水准面差距和垂线偏差
6、 边值问题线性化
g W n
U 1 U U ne cos p n n
T
n
p
W n
p
U n
p g p p
8
一、大地水准面差距和垂线偏差
将p点正常重力展开为P0点的泰劳级数,并代入上式。
5)椭球的质心与地球质心重合
V
2V x 2
2V y 2
2V z 2
0
Lanplace 算子作用与 地球外部重力场=0
V |s = V0
lim V = 0

1
一、大地水准面差距和垂线偏差
补充说明:
1、理论上除了确定其M和ω值外,其规则形状可以 任意选择。但考虑到实际使用的方便,又顾及几何大地 测量中采用旋转椭球的实际情况,目前都采用水准椭球 作为正常椭球。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概论(第三章)—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壳的物质组成●重点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内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的主要物理状态,地壳的类型,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异同,矿物的概念,矿物的晶体结构,矿物的形态;岩石的成因分类,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一般了解地幔、地核的物质组成,元素在地球和地壳中的分布,克拉克值,地壳的重力均衡和重力异常。

2001年8月4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江苏省东海县开钻。

钻井所在地毛北镇位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苏鲁造山带上。

2005年3月8日完钻,钻进深度5158米。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是我国"入地"计划的重大突破,也是当前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利用地震波可探测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固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主要由低密度的富铝硅酸盐岩石组成;地幔主要由密度中等的固态富镁硅酸盐岩石组成;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组成,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一、内部圈层的划分(一)划分依据——地震波候风地动仪地震波●面波——对固体地球表面破坏最强●体波——纵波(P波)和横波(S波)地震波探测的原理:波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质有关,波速变化意味着介质密度和弹性变化;P 波速度高于S波,且S波不能通过液体和气体。

一、内部圈层的划分(二)密度和物性分层●两个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分隔地壳、地幔、地核●一个明显的低速带软流圈——分隔岩石圈和中间圈二、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地壳平均密度2.7-2.8g/cm3,<地球平均密度5.516g/cm3;●压力与上覆物质重量成正比,按静压力平衡公式计算;●重力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大致指向地心,影响重力的是下伏物质质量;●温度地温场、常温层(外热层)、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地热流密度;二、主要物理性质●磁场地球的偶极磁场,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夹角15度并绕地理极缓慢迁移(1)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2)地磁场的组成:基本磁场(偶极磁场)、变化磁场(非偶极)、磁异常(3)地磁场的成因:自激发电机假说G为地球旋转轴,M为磁极,F为磁力线;地球内部液态外核的差异运动与漩涡可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较稳定的地磁场。

第四章 第一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四章 第一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正常重力值的计算: g0=9.780327(1+0.005302sin2-0.000005sin2 ) 其中为纬度
某点的重力值只与该点的纬度有关,沿经度没变化, 其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位于两极和赤道。
2. 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广义上讲,即实测的重力值与正常值之间 的差。
重力校正:为了了解地壳中物质密度变化,消除高度 和地形的影响,把实测重力值校正到相当于海平面高 度时的重力值,这一过程称为重力校正。
但实际测量却发现,地表常见沉积岩的平均密度只有 2.60g/cm3,地表出露的花岗岩的密度为2.85 g/cm3,显 然,地球内部的物质密度大于地表。
地球内部的密度
原理——地震波通过不同密度介质 时的波速不同,在越过两种不同介 质时还会发生折射现象。
地内密度测量有三处突变,反映了 密度(和物质)的不连续;
实际补偿方式=密度补偿(37%)+深部补偿(63%)
4.地球的压力
地球某处的压力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产生 的静压力。
10km处压力:3,000大 气压
33km处为12,000大气 压
地心达360万大气压
(1大气压=1.01325*105Pa)
压 力
地壳 地 幔 地 核
图 3—6 地球内部 压力分布曲线
第四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内 部圈层
第一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物理性质包括:重力、密度、弹 塑性、重力、压力、磁性、地热、放射 性、电性等。
了解、掌握和正确应用地球的物理性质 是打开地球奥秘的重要手段。
Earth
一、 地球的质量、密度和弹塑性
1、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地球的质量为:5.9472×1024t 根据质量和体积计算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3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

矿物组成,其含量可达90%以上,而在花岗岩等地下深处形
成的岩石中却不可能出现高岭石等粘土矿物。
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
(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
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是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
些特点。例如花岗岩,其中的矿物颗粒全是结晶的,
且颗粒较粗大,同种矿物的颗粒大小基本相等,因
其中的长石、石英、云母常沿着一定的方向作断断 续续的定向排列,这种构造称为片麻状构造;又如 砾岩、砂岩中碎屑颗粒的排列或堆积常具有分层性, 这种构造称为层理构造。
3、地壳中的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 质岩)
(1)岩浆岩(magmatite) 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岩
浆岩按其形成的环境有两种类型: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
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 入岩。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主要是各种硅酸盐,如果以岩浆岩 中SiO2化学组分的百分含量来划分,则岩浆岩可分为四大类: 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为45%~52%之 间)、中性岩(SiO2为52%~66%之间)和酸性岩 (SiO2>66%)。
常见岩浆岩
酸性岩:花岗岩 花岗斑岩 中性岩:闪长岩 闪长玢岩 基性岩:辉长岩 辉绿岩 超基性岩:橄榄岩 流纹岩 安山岩 玄武岩
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朱红悬崖(Coyote Buttes)的帕利亚
(2)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先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
广的主要有长石(包括钾长石、斜长石等,约占地壳质量的
50%)、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云母(包括黑云 母、白云母等),较常见的矿物有绿泥石、高岭石、石榴子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重点安徽理工大学版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重点安徽理工大学版

第1 章岩( 矿)石物性与各类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1.简述岩矿石的密度特征及影响岩矿石密度的因素。

答:(1)火成岩的密度:它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数值大小,由酸性至中性至基性至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暗色矿物含量的增多,密度逐渐增大。

此外,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也会造成不同岩相带岩石的密度差异;不同成岩环境也会造成同一类岩的密度有较大差异。

(2)沉积岩的密度: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

这类岩石密度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干燥的岩石随孔隙度减少密度呈线性增大;孔隙中如有充填物,则充填物的成分及充填物占全部孔隙的比列也明显地影响密度值。

此外,随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的加大,压实作用也会使密度值变大。

(3)变质岩的密度:这类岩石的密度变化很不稳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密度与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这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程度来决定。

2.简述岩矿石的磁性特征及影响岩矿石磁性的因素。

答:(1)沉积岩的磁化率比火山和变质岩的磁化率低几个数量级,在火山岩类的侵入岩中随着岩石的基本增强而磁性增大,基性岩的磁性最强,酸性岩磁性弱或无磁性。

喷出岩与同类侵入岩有相近的磁性,但磁化率离散性较大。

(2)变质岩的磁性决定与原岩的磁性及变质过程中矿物成分的变化,若原岩是花岗岩或沉积岩则变质后一般不显磁性,若原岩是基性喷出岩或侵入岩,则变质后的岩石一般都有中等磁性。

? 影响因素:1.铁磁性矿物含量。

2.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结构。

3.温度、压力3.简述岩矿石的电性特征及影响岩矿石电性的因素。

答:(一)岩石、矿石的导电机制(1)固体矿物的导电机制:各种天然金属属于金属导体;大多数金属矿物属于半导体,其电阻率高于金属导体;绝大多数造岩矿物在导电机制上属于固体电解质。

(2)孔隙水的导电机制:孔隙水的电阻率一般都远小于造岩矿物。

影响因素:1.岩矿石成分和结构2.岩矿石所含水分3.温度4.压力4.简述岩石与地层的波速特征及影响岩石与地层波速的因素。

重力均衡作用

重力均衡作用

重力均衡作用重力均衡是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的一种力学现象。

在讨论重力均衡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重力的概念。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一种吸引力,它是物体质量与地球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时,存在着多个力的作用。

其中,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即重力=质量×重力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之和为零。

重力均衡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通过其他力的平衡来保持稳定的状态。

这些力可以是支持力、摩擦力等。

例如,一个放在桌子上的书,会受到重力向下的作用力,但同时桌子对书施加了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使得书能够保持在桌面上。

这时,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得书能够保持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重力均衡的例子。

比如,站立时,我们的身体重力向下,但地面对我们施加的支持力能够使我们保持站立的平衡。

同样地,坐在椅子上,椅子对身体施加支持力,使我们能够保持坐姿的平衡。

重力均衡也是建筑物和桥梁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建筑物中,墙体、柱子等结构要能够承受上方楼层的重力,并通过地基向下传递。

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工程师需要合理设计支撑结构,使得支撑力能够与重力平衡,以避免建筑物倒塌的风险。

同样地,在桥梁设计中也需要考虑重力均衡。

桥梁承受着车辆和行人的重力,为了保证桥梁的稳定性,工程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支撑结构和桥墩,使得其能够与重力平衡,防止桥梁发生倾斜或坍塌的情况。

除了建筑物和桥梁,重力均衡还在其他领域有重要应用。

例如,机械工程中的起重机设计中,需要考虑起重物体的重力,以及起重机的支撑力是否能够与重力平衡,以确保起重过程的安全性。

再比如,船舶的设计也需要考虑船体与水面的重力平衡,以保证船舶的浮力和稳定性。

重力均衡是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通过其他力的平衡来保持稳定的现象。

解释地壳的重力均衡

解释地壳的重力均衡

解释地壳的重力均衡
地壳的重力均衡:地表地形的起伏造成的载荷差异将在地壳深部乃至更深的部位得到充分补偿。

在某一补偿深度之下,地球的压力处于流体静平衡状态,因此,在补偿界面以上的单位截面柱体中的重量必须相等,过多的地表负荷会导致在补偿界面之上要有等量的质量亏缺才能达到静态平衡,反之亦然。

均衡重力异常能较正确的反映出地壳结构的部分真实情况,若没有其它因素干扰,当地壳完全处于均衡状态时,区域性平均均衡重力异常应该接近于零,反之,则存在较大的或正或负的均衡异常,这些异常都表明地壳处于均衡失调状态,存在与之相应的均衡调整作用。

均衡原理已被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资料(如重力资料、地震资料等)所证实,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重力均衡和均衡异常一、均衡问题的产生经过上一节介绍的各项改正后,所得完全布格异常应当很小,即仔细消除起因于高度和可见地形影响之后的观测值,与正常值应当相差很小。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广阔的地区,布格异常显示出系统的与地形的相关性。

在山区的异常值往往是负值,并且山区地势越高,异常值下降得越严重。

大约每上升1000m,要降低1~2mm/s2。

而在海洋地区异常值是正的,并且海水越深,异常值上升得越厉害,大约每加深1000m,要提高2~4mm/s2。

——是否是地形改正过了头?经过反复核实,所用公式和数据没有错误,所得结果也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因此,这种高区负异常和低区正异常的现象是可以肯定的。

上述异常的存在只能意味着在高山地区下面的岩石密度小于平均密度,而在海洋盆地下面的岩石密度则大于平均密度。

这是一种由地下质量补偿地球表面形态原理的例证。

应该指出,这种补偿原理远在采用重力的详细测量之前,就已经提出来了。

质量补偿观念的最早提出者,应是16世纪时“天才的直觉”达·芬奇。

直到18世纪,即1746年布格才得出同样的结论。

然而,关于山下面的质量补偿的明确概念,以及地球怎样支配如此巨大地质体的解释,直到19世纪50年代,根据在北印度大地测量资料对喜马拉雅山附近的垂线偏差进行认真分析后才形成的。

在高山附近,重力场方向应该是地球基本场与高山引力场合力的方向。

1854年英国人普拉特(Pratt)在喜马拉雅山附近,根据地形计算,估计垂线应有28″(角秒)的偏斜。

但是,实测只有5″在图7-3中,A是由于山的质量引起的理论偏斜,B是实测的偏斜,而C是不偏斜的标准位置。

图7-3 由喜马拉雅山引起的垂线偏斜为了解释这些观测结果,曾经提出两种假说:一个是艾里(Airy)假说,一个是普拉特假说,。

两种假说都是以山下质量不足为依据。

按照1855年艾里假说,喜马拉雅山有山根,山越高则山根贯入较重的基层应该越深。

如-150 -- 151 -果基层的性能像流体一样,并且较轻的山岳物质有点像冰山浮在水面上那样浮在较厚的流体基层上,则上述情况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补偿深度是可变的,而且像是真实地面地形的镜象投影(图7-4(a ))。

按照普拉特假说,喜马拉雅山是由地壳柱体构成。

柱体密度随地形高度而改变。

因为所有柱体的下边界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同一深度上,而且每个地壳柱体的质量相等,所以山越增高,它的平均密度越小;反之,山越降低,它的平均密度越大。

这个相同的深度,称为补偿深度(图7-4(b ))。

这两种假说的重要区别在于,普拉特认为地壳底面的深度一致,但密度随地面高度增加而减小:艾里认为地壳的密度一致,但底面深度随地面高度增加而下降。

但是,哪个合理呢?图7-4 艾里和普拉特的地壳均衡假说1899年美国地质学家杜通(Dutton ),在讨论地球内部一定深度处的流体静压力时,第一次引进“地壳均衡”一词。

地壳均衡的概念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地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领域。

但是,关于地壳均衡的具体模式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以后几十年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大陆和海洋的重力测量,进一步肯定了布格异常与地 形的相关关系。

例如,山区是大的负值区(如阿尔卑斯山,B g ∆为-110×105mm /s 2)。

海洋区是大的正值区(如东大西洋,B g ∆为+270×10-5m /s 2)。

并且得出:布格异常大于80×10-5m/s 2 的展开区,可能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壳和(或)地幔有明显的密度变化。

然而,由于重力资料不能唯一确定地下密度分布,因此,地壳均衡的具体模式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论证。

在这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地震测深(请见第六章),可通过地震方法得出地球外层的详细图像。

我们已知,莫氏面是地壳与地幔之分界面,在此上下速度发生急剧变化(从6.5km/s 变到8.0km/s ),根据速度与密度的一般关系,又根据地球内部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有明显迹象表明这个界面也是一个发生很大密度差的界面(从2.9g/cm 3变到3.3g/cm 3)。

图7-5给出大陆与海洋的折射地震研究结果。

其中,标出地形、地壳厚度和布格异常,它们之间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

不难得出结论,艾里模式与地震学结果一致。

由莫氏面作为补偿面,恰恰是地形的一个放大镜影。

毫无疑问,莫氏面首先反映出海洋与大陆的不同地形,在大陆内部,最大地壳厚度位于苏联的科学院山脉;在海洋,最薄地壳厚度位于最深的海洋处,而在海岭和海岛下面又趋向变厚。

布格异常的数量,大致反映了低密度地壳的厚度补偿程度。

图7-5 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和地形的比较至此,较大的布格异常得到解释,并且肯定艾里模式是地壳均衡的基本模式。

但是,细心的读者从图7-5会发现,根据均衡改正而求出的均衡异常,有的地区补偿不足,有的地区补偿过分,其均衡异常曲线有10-3~10-2m/s2的起伏。

这表明在基本均衡的背景上,允许有局部的不均衡。

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学者们的意见有分歧。

傅承义认为:“地球介质在极长期载荷下,和真正的流动有区别。

地壳本身有一定弹性强度,因而局部不匀衡是完全的,即是说补偿未必是完全的。

这就仿佛船在水里,虽然全船的重量等于船所排开的水的重量,但由于船本身有一定强度,船内的负荷还可以随意安排。

”[4]意思是说,重力均衡从物理学角度分析,主要是阿基米德原理在地球最上层(岩石层与软流层)的应用。

在补偿深度之下,较弱的软流层会发生横向流动,对上覆岩石层产生浮力,这是重力均衡部分。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岩石层自身并非刚体,它可以在重力与浮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弯曲、塑性蠕动或者局部断裂,以应力调整方式参与力的平衡。

这部分应属于非重力均衡部分。

二、几种均衡改正和均衡异常1.普拉特-海福德均衡改正和均衡异常在1909年和1910年,海福德把普拉特的均衡平衡概念发展成一种方法。

普拉特的均衡平衡概念如图7-6所示。

其中,地面高程越高,下伏的岩石层密度越低。

对于海洋,情况正好相反。

设从海平面计起的补偿深度D(一般假定100km,严格说是113.7km)之上,竖立着若干柱体,各个柱体的重量相等,即柱体底面积上的压强相等。

-152 -- 153 -图7-6 普拉特-海福德重力均衡示意图对于陆地,取其海拔高度为h ,因此该柱体的高度为h D +,设密度为h ρ。

另取海拔高度为零的正常柱体,高度为D ,密度为ρ0。

根据柱体重量相等的关系,可得)(0h D D h +=ρρ从而求出陆地柱体与正常柱体的密度差ρ∆:00)]/([ρρρρh D h h +-=-=∆ (7-20)对于海洋,设海水深度'h ,海水密度ρ海,该柱体包括一段水柱和一段岩柱,岩柱密度可 取'h ρ。

同样利用重量相等的关系,可得h h D D h '+'-='海ρρρ)(0由此求出海洋柱体与正常柱体的密度差h '∆ρ:))](/([00ρρρρρ-'-'-=-='∆'海h D h h (7-21)显然,从陆地的密度差公式和海洋的密度差公式可知,前者ρ∆<0,后者ρ'∆>0。

若取ρ海=1.027g/cm 3,ρ0=2.67g/cm 3,可得'∆ρ/ρ∆=-0.615。

它表明在海洋下面反山根的剩余质量,均为高山下面山根亏损质量的61%。

为了获得普拉特-海福特均衡异常,需要在布格异常的基础上进行均衡改正(又称补偿改正)。

补偿改正(δc )往往与地形改正(δ t )同时进行。

实际改正工作,是使用一套规格化的环带[5]。

在29km 以内,采用平面公式进行地形改正和补偿改正,在29~116.7km 之间,要考虑地球曲率做一些小的校正;在更远处,需用球面公式进行地形和补偿改正。

关于地形效应和补偿效应,可从图7-7看出两种效应的对比情况。

图中取陆地高度为1km 和3km ,分别给出环状地形质量所产生的垂直引力(地形改正)和补偿质量所产生的垂直引力(补偿改正)。

地形效应靠近测点比较大,远离测点比较小;然而,补偿效应与此相反,靠近测点比较小,而远离测点比较大。

这两种效应在15km 处大约相等,总改正量可达10-3~10-2m/s 2。

-154 -图7-7 地形效应与补偿效应2.艾里-海斯坎宁均衡改正和均衡异常在1924年和1938年,海斯坎宁把艾里的均衡概念加以发展,成为易于确定均衡异常和计算山根和反山根的方法。

艾里的概念如图7-8所示。

海斯坎宁所发展的方法,其要点是:补偿直接在地形下面,因而是局部的;取地壳(密度为2.67g/cm 3)浮在地幔(密度为3.27g/cm 3)介质上;取某厚度(T )为地壳的正常厚度,在此厚度时不存在质量补偿问题,即地壳不“插入”地幔。

对于陆地,若地形高度为h ,其下部深入地幔介质深度为t (山根),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o h t ρρ=∆这里0ρ为地壳密度,ρ∆为地幔与地壳的密度之差。

上式表明,高为h ,密度为0ρ的柱体,由厚为t 、密度差为ρ∆的山根来补偿。

由此可得h h h t 45.46.067.20==∆=ρρ (7-22)由此可知,山根是陆地高程的4.5倍。

对于海洋,设海水深度为h ',反山根厚度为't ,将符合以下关系h t '-=∆')(0海ρρρ 上式表明,高度为'h 、密度差为海ρρ-0的柱体亏损,由厚度为't 、密度为ρ∆的反山根来补偿。

由此可得h h t '='-=∆-='73.26.0027.167.2/)(0ρρρ海 (7-23) 由此可知,反山根是水深的2.7倍。

- 155 -图7-8 艾里-海斯坎宁重力均衡示意图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它们的补偿都是建立在等压条件的基础上。

等压线的深度一般取与地球上最高峰(珠峰)相应的补偿深度处:珠峰高度h ≈8.8km ,代入式(7-22),求出山根厚度t ≈4.45×8.8=39.2km 。

如果正常的地壳厚度取T ≈32km ,则等压线的深度为T t +≈71.2km ,通常取70km 。

应该注意,陆地的地壳厚度为t h T ++,海洋的地壳厚度为'-'-t h T 。

海斯坎宁利用地形质量(1M ∆)与补偿质量(2M ∆)相等的条件,写出全球性大尺度的 补偿厚度t 和't 的公式(推导中用圆锥体公式)。

对于陆地,设地形质量和补偿质量分别为])[(2sin π3433201r h r M -+⋅=∆θρ })]([){(2sin π343322t T r T r M +---⋅∆=∆θρ 利用21M M ∆=∆关系,展开后保留二次项,得:{]/])1(2[1r h T h t +-+=λλ2/])1(2[2(r h T h T ++++λλ}3/])[(/)(2222r h r h T T --++λλ (7-24)式中,45.4/0=∆=ρρλ;T 为正常地壳厚度(32km );r 为地球平均半径(6371k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