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

合集下载

参观云南省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云南省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云南省博物馆的心得体会一直以来,我对历史文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渴望能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走进了云南省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云南省博物馆的外观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高大的立柱和宽敞的入口,仿佛在邀请每一位参观者走进历史的殿堂。

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间胶囊之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古云南展厅,这里展示了云南地区从远古时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

那些古老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虽然已经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但依然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通过这些文物,我仿佛看到了远古人类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场景。

他们用简单的工具与大自然抗争,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明。

在滇国青铜器展厅,我被那些精美的青铜器所震撼。

滇国青铜器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牛虎铜案。

这件青铜器造型生动,一只猛虎扑在牛背上,而老牛却依然坚定地守护着身下的小牛,整个画面充满了力量和温情。

从这件青铜器中,我不仅看到了滇国工匠的高超技艺,更感受到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情的珍视。

接着,我来到了南诏与大理国的展厅。

这里展示了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南诏和大理国是云南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政权,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看着那些精美的佛教造像、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建筑构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辉煌的时代,看到了南诏和大理国的繁荣与昌盛。

在近现代云南展厅,我感受到了云南人民在近代以来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从护国运动到解放战争,云南人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而英勇斗争。

看着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我的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

参观完云南省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对云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说明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说明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照片1、广南羽人船纹铜锣西汉高46厘米广南阿章寨出土1919年出土。

鼓面饰太阳纹,分14芒,其外分5晕,饰多种几何图案;鼓胸饰船纹,共有4组,每船上表现人物4~5人,人物头上戴羽冠;鼓腰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纹饰生动、自然;鼓胸和鼓腰之间饰4耳。

内容当与南方农耕民族祈年求雨的仪式有关。

该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光泽闪亮如新,毫无锈蚀,边边角角皆铸造得规整、圆滑,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者。

广南属古句町国地。

2、立牛铜葫芦笙战国高28.2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1972年出土。

器物的音斗部分仿葫芦形状制成;器体正面开有5个孔,背面开有1个孔,孔内原来应插有竹管,出土时已经腐朽无存。

上部为曲管,曲管上开一小孔,并于顶部焊接一头小牛。

牛呈站立状,脚长而内翘,长尾拖于地,显得娇小、恬静、可爱,好像小牛是从器底遗址攀爬上来,至顶部时由于重量的作用而使得器官自然弯曲,造型之奇特,构思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滇国青铜乐器中,吹奏类乐器以葫芦笙为主,大抵可以分为曲管和直管两种。

笙是中国古乐器之一,属“八音”乐器。

以葫芦做音斗的葫芦笙则属于“八音”中的“匏音”。

古今云南,许多民族皆以葫芦笙作为乐器,载歌载舞。

葫芦笙产生的具体时间目前尚无法考证,此类簧管乐器在中原地区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战国至秦汉已很普遍。

从出土的滇国青铜葫芦笙的情况来看,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3、鎏金八人乐舞扣饰西汉高9.5厘米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1956年出土。

器物主体造型表现了8位艺人分为上、下两层演出:上层4人头戴冠冕,冠后垂两带,嘴里唱歌,手作舞蹈状,精神抖擞,翩翩起舞;下层4人是伴奏的乐师,其中两人吹葫芦笙,一人吹短管乐器,一人抱鼓而击,用情至极......每两人间均置一壶。

应当是一种以唱为主,辅以舞蹈动作的滇人歌舞。

这样的场景与现代的舞台演出极为相似——台上(上层)是舞台,台下(下层)是乐池。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一、博物馆概述云南博物馆是中国云南省的一座重要博物馆,位于省会昆明市。

建于1951年,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云南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云南地区的文物和历史文化为主要任务,是了解云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文物概览云南博物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织锦、竹木牙角器、雕塑、绘画等。

这些文物是云南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遗存,展示了云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

1.青铜器云南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商代至秦汉时期的铜鼎、铜镜、铜饰等。

这些青铜器精美绝伦,造型独特,是研究古代手工艺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2.陶瓷云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陶瓷制作闻名,云南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陶瓷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和明代的宣德瓷。

景德镇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于世,而宣德瓷则以其高雅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而备受赞赏。

3.织锦云南博物馆的织锦文物也十分珍贵。

云南地区的织锦工艺源远流长,历史上曾是皇家贡品。

云南博物馆收藏的织锦作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展示了云南地区独特的纺织技艺和文化传统。

4.竹木牙角器云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竹木牙角器文物。

这些文物是云南地区古代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竹编器具、木雕工艺品、牙雕艺术品等。

这些器物精致细腻,体现了云南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5.雕塑在云南博物馆的展厅中,还展示了许多精美的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作品有佛教造像、人物雕塑、动物雕塑等。

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云南地区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6.绘画云南博物馆的绘画收藏也非常丰富。

其中包括了古代壁画、字画、民间绘画等。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是了解云南地区绘画艺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三、展览与教育活动云南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类展览和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云南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这些展览和教育活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旨在传承和弘扬云南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

▲滇池夜话2021.01 第31583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叶之声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的牛虎铜案震惊了中国文物考古界。

它记录了一场牛虎厮杀的场景:一头壮硕的大牛笔直站立,一只猛虎撕咬着大牛牛尾,大牛腹下横置一只等比缩小的小牛。

这件文物高43厘米、长76厘米,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民族特征成为了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牛虎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器物动静结合、平稳美观。

也因其器奇特的造型和新颖的构思,体现出中原四足案特征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

一、牛虎铜案的时代特征与出土地滇青铜文化是中华青铜文化中的一支奇葩,虽然在时代上成熟较晚,但种类丰富、铸造精美,合金比例较为完善,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相较于中原的青铜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贵族墓葬的代表之一,为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也是古滇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位于江川县城北16公里的江城镇早街村后的山丘上。

其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另有金器、银器、铁器、玉石器等,涉及礼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除最为珍贵的“牛虎铜案”,还出土了各类贮贝器、铜鼓、编钟等精品文物。

牛虎铜案发掘时并非完整器物,其压损断裂主要集中在大牛的左脖颈处,且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此案在古代就被焊接过。

在修复完成之前曾一度以为是一个凳子,但在修复完成后,整个器物程案桌形态,特别是大牛的背部凹陷成平面,应为盛放祭祀牺牲品的案或俎,加之其两牛一虎的组合,将其定名为“牛虎铜案”。

案这种器型虽在中原常见,但在古滇青铜器中是唯一一件,且这件器物动静结合,平衡大气,无论是在古滇青铜器还是在中国的青铜器中都是独特的存在。

二、牛虎铜案的释义古滇国没有文字,除史书上简单的记载,并无古籍出土,青铜器上也没有铭文,但古滇青铜器生动、写实的特征赋予了学者们无限的猜想,因此也导致了众多释义中的争议。

云南博物馆展品中的历史故事

云南博物馆展品中的历史故事

云南博物馆展品中的历史故事
在云南博物馆的陈列室中,珍贵的展品承载着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

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旅居于云南地区的古楚人便创造了精
美绝伦的青铜器。

云南博物馆中的一对楚式青铜鸟纹爵,设计精巧细致,其上的鸟纹栩栩如生,展示出当时楚国人民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与
赞美之情。

而后,南方的云南地区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一件名为《云
南丝路官窑瓷盘》的展品,展示了古代以云南为起点,连接着东南亚、南亚、西亚、地中海地区的丝绸之路。

瓷盘上别织花纹纷呈,精湛的
工艺展示了当时云南官窑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地区也涌现出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

一幅
名为《彝族山歌交响》的画作,展现了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特色。

画中,彝族群众围坐在篝火旁,列队排成大半圆,用歌声讲述着自己的
历史与传统。

这幅画作透露出彝族人民的独特风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

另外一个展厅里,一幅名为《滇池春画》的绘画作品,描述了明
代滇池地区民间娱乐的场景。

画中,人们嬉戏玩乐,舞刀弄剑,展现
出当地居民庆祝春天来临的快乐心情。

除了以上展品外,云南博物馆的藏品还包括了许许多多其他的历
史文物,如云南的古代文字、传统服饰、传世文献等,每件展品都蕴
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通过这些展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云南地区的
历史和文化。

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云南地区丰富多元的文化的缩影。

无论是古代的楚国文明,还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亦或是不同少数
民族的传统文化,云南博物馆中的展品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
多样性。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

云南博物馆文物介绍云南博物馆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

博物馆内陈列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展示了云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云南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书画、古籍和古钱币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云南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既有古代的礼器、乐器,也有农具和兵器。

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制作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代云南地区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貌。

云南博物馆还展出了丰富多样的陶器和瓷器。

这些陶器和瓷器既有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饮食器具、容器,也有装饰品和纪念品。

这些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工艺精细,纹饰丰富多样,展示了古代云南地区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云南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和古籍。

这些书画作品包括传世名家的作品,也有云南地区的民间艺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有山水画、花鸟画,也有人物画和题诗题画。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可以反映出云南地区的文化风貌和艺术传统。

云南博物馆还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古钱币。

这些古钱币包括铜币、银币和金币,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

这些古钱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展示了云南地区的货币文化和经济发展。

除了文物陈列,云南博物馆还设有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

这些展览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展示了云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

通过这些展览,游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云南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云南博物馆作为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展示了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通过参观云南博物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云南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云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牛虎铜案的解读方法

牛虎铜案的解读方法

牛虎铜案,出土于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经鉴定为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的文物,因其独特的造型成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1995年,牛虎铜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最宽36厘米。

此铜案由1虎2牛组成,整个案体为一头笔直站立的壮硕大牛,前后蹄间有横梁相连,牛背内凹呈椭圆形案面。

大牛尾部铸有一只老虎,虎口紧咬牛尾,四只利爪牢牢抓住牛胯向后仰。

在大牛腹下,一头小牛横置,立于大牛腿间的横梁上,与大牛形成十字交叉状,使铜案十分稳定。

对于牛虎铜案的解释,曾有“母牛护犊”的说法,那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在大牛腹下的“小牛”与大牛的形体一样,是一只缩小版的“大牛”,倒是将牛虎铜案解释为“死亡与重生”、物理平衡、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等还算有一定道理。

虎噬牛是滇国青铜器中常见的题材,它既是现实世界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关系的真实反应,也包含了滇人对“死亡”这一生命终极命题的认识和理解,小牛从大牛腹下步出,代表着“新生”,死亡与新生在牛身上的体现,也反映了滇人对牛的情有独钟。

从构造和美学的角度来看,牛虎铜案造型为二牛一虎组合而成,但因为大牛颈肌健硕,一对巨角前伸,会给人以重心前移和摇摇欲坠的感觉,而尾端老虎后仰则能使案身恢复一些平衡,但总体仍然会显得虎轻牛重,为此当时的工匠在大牛腹下横置了一头小牛,能增加案身的稳定感,保持了整个案的平衡与美观。

昆明旅游必去的博物馆推荐

昆明旅游必去的博物馆推荐

昆明旅游必去的博物馆推荐昆明旅游必去的博物馆推荐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中,博物馆是了解昆明历史和文化的最佳场所。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艺术文化有兴趣的人来说,昆明的博物馆都是不可错过的景点。

本文将为您介绍昆明旅游必去的几个博物馆,让您在旅行中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

1.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位于昆明市呈贡区,是云南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独具特色,结合了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外观宏伟而典雅。

馆内陈列着丰富多样的文物、艺术品和历史资料,展示着云南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历史发展。

在游览云南省博物馆时,您可以通过展品的观看和解说,深入了解云南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

2. 昆明市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位于昆明市中心,是了解昆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展厅分为多个主题区域,包括昆明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艺术文化等内容。

您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文物、珍贵图片和实物模型,了解昆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此外,昆明市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特色展览和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体验。

3. 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位于昆明的西南部,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展示了云南的各民族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服饰、工艺品、音乐舞蹈等。

您可以在这里观赏到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和传统乐器的演奏,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

云南民族博物馆还设有互动展览和体验区,让游客亲身参与,更好地了解云南的民族风情。

4. 云南文化博物馆云南文化博物馆位于昆明市官渡区,是一个以展示云南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书画、青铜器、陶瓷等。

您可以通过欣赏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了解云南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发展。

云南文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为游客带来更多的精彩体验。

在您的昆明旅行中,不妨安排时间去参观这些博物馆,以增加对昆明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云南位于西南地区,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之一。

云南省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收藏有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共计20余万件。

以下就对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的20件珍宝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鸡形陶壶此陶壶长12.6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夹砂灰陶,制成母鸡形,呈蹲踞状。

器口两侧各有一枚泥泡,状似鸡眼;遍体饰点线纹,象征羽毛;背部和尾部饰三行乳钉纹,作为鸡翅。

在大墩子遗址里出土了鸡、牛、羊、猪的骨骼,除马之外,几乎六畜俱全,说明家禽饲养业在当时尚为发达,鸡形陶壶便是家禽在原始造型艺术上的反映。

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大墩子遗址,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此壶构思奇巧,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的艺术精品,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2. 战国牛虎铜案此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

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

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此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国宝级文物。

关于云南博物馆的介绍

关于云南博物馆的介绍

关于云南博物馆的介绍云南省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

自1951年8月创建以来,它一直是云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机构,承载着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云南乃至中国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

该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

它的主楼高达七层,两翼则为三层,形成了宝塔式的轮廓,通体高度超过40米,显得气势恢宏。

这样的建筑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功能性强,为展品的陈列和游客的参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等方式,博物馆已经收藏了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以及各类工艺品等20余万件。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代表了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

在这些藏品中,有一些特别引人注目的珍品。

例如,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生动的动物形象展示了古代云南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西汉时期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则以其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体现了汉代云南地区的繁荣与富庶;北宋郭熙的《溪山访友图》则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韵味与风采。

除了丰富的藏品外,云南省博物馆还设有多个部门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例如,保管部负责藏品的收藏与保护;社会教育部则承担着向社会公众介绍宣传博物馆展览的重要任务;鉴定站则主管文物鉴定和文物征集工作;此外还有信息部、技术部、基建办、合作交流部、保卫科、办公室以及人事教育科等部门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完整运营体系。

作为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不仅是云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国内外游客了解云南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同时,它还承担着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职责,通过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和展览来吸引和培养年轻一代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说明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说明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照片1、广南羽人船纹铜锣西汉高46厘米广南阿章寨出土1919年出土。

鼓面饰太阳纹,分14芒,其外分5晕,饰多种几何图案;鼓胸饰船纹,共有4组,每船上表现人物4~5人,人物头上戴羽冠;鼓腰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纹饰生动、自然;鼓胸和鼓腰之间饰4耳。

内容当与南方农耕民族祈年求雨的仪式有关。

该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光泽闪亮如新,毫无锈蚀,边边角角皆铸造得规整、圆滑,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者。

广南属古句町国地。

2、立牛铜葫芦笙战国高28.2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1972年出土。

器物的音斗部分仿葫芦形状制成;器体正面开有5个孔,背面开有1个孔,孔内原来应插有竹管,出土时已经腐朽无存。

上部为曲管,曲管上开一小孔,并于顶部焊接一头小牛。

牛呈站立状,脚长而内翘,长尾拖于地,显得娇小、恬静、可爱,好像小牛是从器底遗址攀爬上来,至顶部时由于重量的作用而使得器官自然弯曲,造型之奇特,构思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滇国青铜乐器中,吹奏类乐器以葫芦笙为主,大抵可以分为曲管和直管两种。

笙是中国古乐器之一,属“八音”乐器。

以葫芦做音斗的葫芦笙则属于“八音”中的“匏音”。

古今云南,许多民族皆以葫芦笙作为乐器,载歌载舞。

葫芦笙产生的具体时间目前尚无法考证,此类簧管乐器在中原地区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战国至秦汉已很普遍。

从出土的滇国青铜葫芦笙的情况来看,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3、鎏金八人乐舞扣饰西汉高9.5厘米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1956年出土。

器物主体造型表现了8位艺人分为上、下两层演出:上层4人头戴冠冕,冠后垂两带,嘴里唱歌,手作舞蹈状,精神抖擞,翩翩起舞;下层4人是伴奏的乐师,其中两人吹葫芦笙,一人吹短管乐器,一人抱鼓而击,用情至极......每两人间均置一壶。

应当是一种以唱为主,辅以舞蹈动作的滇人歌舞。

这样的场景与现代的舞台演出极为相似——台上(上层)是舞台,台下(下层)是乐池。

云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云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云南省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怀着满心的好奇与期待,踏入了云南省博物馆的大门。

一进门,那种庄严肃穆又充满神秘的氛围就把我给紧紧吸引住了。

我就像一个闯进了宝藏世界的孩子,眼睛都不够使了。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的青铜器,它们安静地陈列在展柜里,却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造型奇特的铜鼓,鼓面上刻满了复杂又精美的花纹。

我凑近了仔细瞧,那些线条流畅而生动,有的像是在跳舞的小人儿,有的像是奔腾的骏马,还有的像是神秘的符号。

我不禁想象着,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人们敲响这个铜鼓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番热闹的景象。

或许是在庆祝丰收,或许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

接着,我来到了陶瓷展区。

那些精美的瓷器让我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手艺。

有一个青花瓷瓶,瓶身上画着的山水图案简直美到了极致。

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那波光粼粼的水面,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小亭子,仿佛让我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

我用手指轻轻沿着瓶身的图案滑动,感受着那细腻的笔触,心里想着:这得花多少功夫,多少心思才能做出这么完美的东西啊!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幅巨大的壁画,它展示了云南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

画面上,人们有的在田间劳作,弯着腰插秧;有的在河边洗衣服,棒槌起落,水花四溅;还有的孩子在树下嬉戏玩耍,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看着这幅壁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热闹的小村庄,能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在少数民族服饰展区,那些色彩鲜艳、款式各异的服装让我眼前一亮。

有一套彝族的女装,那绣工简直巧夺天工。

一朵朵精致的花朵,一只只灵动的鸟儿,在裙摆和袖口绽放、跳跃。

我想象着一位美丽的彝族姑娘穿上它,在节日里翩翩起舞,那该是多么迷人的画面啊!然后我看到了一些古代的乐器,有葫芦丝、巴乌等等。

这些乐器造型独特,充满了民族特色。

我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乐声在耳边响起,诉说着云南人民的喜怒哀乐。

逛完了一个又一个展区,我的脚都有点酸了,但是心里却充满了满足和感慨。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1、祭祀贮贝器。

此贮贝器199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滇文化大型墓葬中已知的唯一的女性(两女)合葬墓),器盖正中立有一祭祀柱,表示这里是一个文明区域的中心。

周围雕铸有35个人物(其中二人骑马)。

其中一由四人肩抬的肩舆,内中坐一通体鎏金的女性贵族,一人在其侧面双手为其执华盖,另有两个骑马的武士、还有身背袋者、肩扛木耜者,有手挎提篮者,展示布帛者,或站或行,或蹲或坐,有手执酒壶,饮得酩酊大醉即将跌倒者;有头顶薪者;有身材高大、高鼻深目、身着紧身衣裤、腰佩长剑、脚蹬长靴作者,等等。

个个形象生动传神,是古滇国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2、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3、上图的局部特写。

4、整器的线描图。

5、俯视的线描图。

6、牛虎铜案。

尺寸:高43厘米。

江川李家山24号墓。

器物造型特异,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猛虎虎作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立一小牛。

用范模铸造,大牛和虎一次成型,小牛另铸再焊接。

大小搭配合适形体塑造动静结合,立意独具匠心,想象力丰富。

虎和小牛加大器物自身的重力,至此器物既美观又稳重。

此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是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7、纺织场面铜贮贝器。

两汉时期。

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

高47.5cm;盖径24cm。

这件束腰圆筒形贮贝器的器盖、器腰两侧各铸1对虎形耳,底有3个扁足。

器身饰有卷云纹和菱形纹等。

器盖立雕10人,皆为女性:中央鼓上跪坐着1个贵妇,通体鎏金,身边放有壶、豆、盘等器皿。

旁有3个侍女捧送食盒、执伞、跪坐听候差遣。

周围有2人,1坐1立,面面相对作理线状;另有4人面向中央席地而坐,用“腰机”织布。

不同的动作反映了“腰机”织布过程中的不同环节。

“腰机”亦称“踞织机”,它是斜织机出现之前的一种较简单的织布工具,主要由经轴、分经杆、布轴、幅撑、打纬刀、投纬工具、背带、综杆等附件组成。

至今在云南仍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踞织机。

云南省博物馆介绍

云南省博物馆介绍
• 该馆现有馆藏3254件,经鉴定,有 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2件;三级 文物21件;一般性文物87件;资料性 文物3008件;工艺品11件。其中有著 名画家徐悲鸿、袁哓岭的作品;还有 些地方民族特色十分浓厚的器物, 如塘子沟旧石器文化-打制石器、保 山坝子的汉晋砖瓦等。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云雷鸟兽纹铜棺
地质博物馆

云南省地质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地质科学博物馆。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白塔路。地质标本陈列始于1954年,
1957年建立地质陈列室,1979年建云南省地质局地质矿
产陈列馆,1990年改为现名。
该馆藏品近5000件。其中云南省出产的珍品有140千
克重的自然铜。6千克重的锡石单晶、8.7千克重的黄玉自
四神及释迦座像;第三层雕佛像、菩萨和协侍。
(二)三十六手观音
• 观音宝冠华服,神态慈祥,三十六 手各持不同法器环于身后。整座雕 像仅仅刻在手掌大的石块上,实在 令人惊叹不已;第四层雕大小不一 的八尊坐佛;第五层雕灵鹫;第六 层雕仿木结构的庑殿四座,每殿内 供三世佛及佛弟子共五尊,极其精 细,连庑殿檐下的古式斗拱都明晰 地雕刻出来;第七层幢身为柱形, 上雕小佛像;幢顶为莲瓣承托的圆 球。全幢共雕佛教密部佛母、佛、 菩萨及天龙八部像共300尊,大者1 米有余,小者仅3厘米,神像造型确 当,体态端庄;且刻工精细娴熟, 采用圆刀技法,线条明快流畅,极 富立体感。可谓匠技精绝,海内罕 见。经幢是一座供养密教众神的曼 荼罗,是研究云南古代佛教(密宗) 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云南省博物馆介绍
(三)
• 时期:大理国 尺寸:高29.5厘米 出土地: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此尊立像高发髻,戴化佛天冠, 面作女相,受结妙音天印。下 着裙,束花形腰带,赤足。足 下有二方形榫。舟形背光,银 制镂空,内作莲花纹,向外分 别为优罗钵花、联珠纹和火焰 纹。重1135克。是目前已知最 大的一件宋代以纯金铸造的佛 像,也是大理国最珍贵的佛教 艺术瑰宝。

无声的史书--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无声的史书--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滇池夜话2021.02 第316期83无声的史书——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叶之声2019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云南省博物馆专场隆重发布,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作为此期《国家宝藏》首件被推荐的国宝,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极具代表性。

器物的设计高低错落,构图丰满,极具美感,富有滇青铜文化特色。

一、贮贝器——古滇青铜文明独特性的代表古滇国的文化特征相对独立,虽与中原、西亚等地都有交流,但仍然保持着独有的风格,贮贝器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55年,石寨山第一次考古发掘中,贮贝器这种全球独有的器型被发现。

出土时,贮贝器中存放着大量的海贝。

目前发现的贮贝器共有90多件(包括代用品),其中专用品40多件,云南省博物馆馆藏30余件。

这些贮贝器均发现于规格较高的墓葬,贮贝器的盖子上往往雕铸有青铜塑像,这些塑像鲜活生动,展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场景,其中展示活动的有祭祀、纳贡、战争、纺织等场景,展示墓主人富足或地位崇高的铸有牛、虎等动物,也有的展示了动物搏斗的场景。

这些贮贝器如同一部“无声的史书”,对于我们研究古滇国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民族风俗以及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贮贝器的器型分类古滇国的贮贝器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提桶形贮贝器。

此类贮贝器可能是以铜质提桶为原型,本来并非用于贮贝,但利用其空腹可盛放物品的特质,在随葬时将贝币装入其中,还不能算作专用的贮贝器。

2.束腰筒状贮贝器。

束腰筒状贮贝器的出现是专用贮贝器出现的标志,也是出土数量最多的贮贝器。

其器身为桶状,或微收,线条流畅,有器盖和三足。

部分器身有虎形耳。

有的三足为兽爪形,有的为跪坐俑,有的无装饰。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就属于这种器型。

3.铜鼓形贮贝器。

此类贮贝器使用鼓面破损的铜鼓改制,将破损铜鼓的鼓面去掉,在圈足处焊接铜质底部,再定制一个盖子。

这类贮贝器的大小、花纹、容器造型都与铜鼓相同,只是个别器物附加了刻纹和装饰。

云南省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

云南省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

云南省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云南省博物馆是一座汇聚了丰富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自1951年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收藏、保护和展示云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参观完云南省博物馆后,让我对云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了解了云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收获了很多文化知识。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参观体验和观后感。

首先,云南省博物馆的馆藏非常丰富。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丝绸、书画、古籍等。

这些文物的年代跨度非常广泛,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这些文物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云南的繁荣与辉煌,也让我对云南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些文物,我了解到云南古代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同时,我还看到了许多关于云南的民族文化的展品,了解了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这让我对云南的民族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云南省博物馆的展陈设计非常精美。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展览,这些展览以时间顺序或者主题为线索,将历史文物进行了有机的组合和展示。

这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让我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的美感。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凸显了文物的美感和历史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等现代化手段,提升了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这让我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既能够感受到历史文物的魅力,也能够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展览体验。

最后,云南省博物馆的服务也非常到位。

在博物馆里,工作人员热情周到,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参观建议和讲解服务,使我的参观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入。

同时,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非常完善,无论是停车、导览,还是休息和饮食,都能够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这些都让我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贴心的服务和舒适的体验。

总的来说,参观云南省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

朱菊麟 文 李 瑾 设计 云南省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

自建馆以来,这里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着云南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少数民族文物。

它们反映着云南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见证着云南的发展和变迁,承载着云南繁荣兴盛、多姿多彩的文化。

这个有意思,大牛肚子下面有一只小牛,还有一只虎攀在牛身上,咬住牛尾。

这在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件战国牛虎铜案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据考古学家推测,这在当时是祭祀用品。

战国牛虎铜案战国牛虎铜案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

器物主体为一头站立的大牛,牛角飞翘,背部自然延伸成案,尾部饰一只小虎,虎咬住牛尾,攀在牛身上。

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小牛。

这件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1978年,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

金翅鸟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传说它体形很大,以龙为食。

这座金翅鸟体态雄健圆浑,充满勃勃生机,工艺精湛细腻,造型精美绝伦。

小恶龙有多少?传说很久以前,大理国经常发大水,金翅鸟为了帮助人们战胜水灾,日食3000条龙,它把水里的龙全部吸走后,大理国便再也没有水患了。

从此,人们把金翅鸟奉为守护神。

请你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多少条小恶龙。

壮族彩绣背被芯子壮族刺绣品曾是当地百姓向土司上贡的贡品和重要礼物。

刺绣品上的图案纹样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连锁结构,丰富而不繁杂,整体性强而不显细碎,具有神秘古朴的风格特点,蕴含着刺绣者淳朴的情感,寓意祥瑞。

麻栗坡彝族姑娘套装整套麻栗坡彝族女服是石墨兰色系,古朴典雅,长裙以花边、织锦及花布拼成三行三角形纹,方形头巾为五色织锦布制,一角接如意形银饰。

精美的彩绣下面只有一件彩绣的花纹与藏品“壮族彩绣背被芯子”一样,请找出来。

云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云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云南省博物馆观后感简介云南省博物馆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是一座集研究、保护、展览、教育和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博物馆建筑庄重大气,展览丰富多样,让人对云南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参观后,我对云南省博物馆有了深刻的观后感。

博物馆布局云南省博物馆以“云南大地、丝路印象”为主题,占地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

整个博物馆分为多个展馆和交流中心,布局合理,使参观者能够有序地进行参观。

博物馆内部分为陈列展览区、临时展览区、教育活动区和科研区,充分满足了不同参观需求。

陈列展览区在陈列展览区,云南省博物馆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展品,让人领略到了云南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

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一组古代青铜器,包括陶俑、器皿和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的制作精细,流传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展示了云南地区古代工艺和文化的独特之处。

此外,云南省博物馆还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艺术品和民俗文化,如唐代壁画、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傣族传统服饰等。

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云南的历史变迁,也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临时展览区云南省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区经常有各种精彩的特展。

我参观时正好遇到了一场关于丝绸之路的展览。

这个特展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

通过展览,我对古代丝绸之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珍贵文物。

临时展览区的展品种类多样,主题丰富。

每次来博物馆都能有新的收获,这也是云南省博物馆吸引人的地方。

教育活动区云南省博物馆还设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区,为学生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和交流机会。

这里有专门的讲解员,会详细讲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云南的文化。

在教育活动区,我还参加了一场丝绸制作体验活动,学习了丝绸织造的基本技巧,并亲手制作了一块丝绸布料。

这种亲身参与的教育活动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云南的传统工艺和文化。

科研区云南省博物馆还设有科研区,致力于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

汉代三枝俑铜灯鉴赏与复制

汉代三枝俑铜灯鉴赏与复制

撰文/恽小钢,尹 航汉代三枝俑铜灯鉴赏与复制多年前,笔者接到一件西汉三枝俑铜灯的复制任务,多年后再与其相遇,回顾自己年轻时的复制经历,随即写下这篇文章。

在对汉代人俑型铜灯鉴赏的同时,着重介绍以三枝俑铜灯为代表的传统青铜器复制过程,其中包括翻模、铸造、做旧等传统工艺步骤。

1980年,笔者恽小钢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1983年起进入文保科技部(原修复厂)开始接触青铜器修复和复制技术,师从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

1989年11月,云南省个旧市出土一尊青铜跪俑灯,1995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组确认其为一级文物中的稀世国宝,命名三枝俑或三支俑铜灯(图1)。

随后,故宫博物院接到三枝俑铜灯的复制任务,作者跟随师兄贾文超先生一同复制此件青铜器。

2021年7月,笔者受邀前往云南省博物馆进行“云南省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深化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时隔二十多年再次见到了此件三枝俑铜灯,思绪万千,遂写下此文,在对汉代人俑铜灯进行鉴赏的同时,与同仁分享三枝俑铜灯的复制过程。

汉代人俑型铜灯汉代灯具。

我国古代灯具的最初形态大多是从青铜器中的盛用器皿(如鼎、盘、盂、豆等)演变而来的。

汉代灯具除了对战国和秦的继承外,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十分讲究造型的艺术性。

由于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

由全国范围内历年来出土汉代灯具资料和汉画像石上图案可知,这一时期的灯具数量显著增多,并且具有诸多特点:材质较多,有铜、铁、陶、玉、石、木等各类;种类丰富,出现许多造型,除了豆形、鼎形、簋形、奁形等仿日常实用器具的灯具外,另有以人物和动物为造型的灯具;十分注重环保和科学设计、外形美观,独树一帜;制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既有一次性制作而成,也有分部制作、套接拼插设计等。

汉代的人俑铜灯。

汉代出土的以人俑为造型的灯,在古代灯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既注重外在的造型设计,又强调内在神情的刻画,题材多样,形式繁多,这些人物刻画细腻、特点突出、内涵丰富,人俑动作大多做持灯状,持灯的方式也各式各样,绝少雷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
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
云南省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

建馆以来,云博经过近60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的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已逾19万件之多,其中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约1千余件,成绩斐然,馆藏品非常丰富。

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现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精品。

这些图片都转自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五牛铜线盒
时期:战国
尺寸:高31.2厘米、盖径18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
描述:器身上段为圆形,下段渐收束,至底部呈圆角方形;平底,底部有四个扁平足;器盖饰蛇纹及竹节纹,顶
端正中饰一大牛,周围有四小牛,牛身有云纹及编织纹图案;盒内装满残丝线,已碳化。

立鹿铜针筒
时期:战国
尺寸:高27.5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
描述:整体作圆筒形,器身遍布蛇形花纹;器盖与器身口沿处均有对应的小耳,盖顶立一鹿,四肢弯曲,尾上扬,侧首张望,作惊惧状。

立牛铜尊
时期:战国
尺寸:高31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
描述:侈口,扁圆腹,平底,喇叭形圈足;豆形盖,表面有鸟纹及竹节纹图案;盖顶立一牛,头微仰,尾下垂。

虎鹿牛贮贝器
时期:战国
尺寸:高34.5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22号墓
器物呈圆筒形,束腰,底有三足,足作人形,头部及双手上托器身。

腰部阴刻人物、动物等花纹三组:一组为6只孔雀衔蛇;一组为4人,有牵牛者、赶牛者及持斧者;一
组为鹿、牛及绳纹。

直径16.6厘米器盖上圆雕一组动物造型:一牛体型较大,居中,周边一虎三鹿,逆时针环绕大牛。

铸造精细,纹饰华美。

虎噬牛铜枕
时期:战国
尺寸:高15.5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17号墓
器物整体似马鞍状,两端上桥翘,各雕铸一牛,牛静立状,恬静、可爱;枕一侧以云纹为底,饰浮雕三组虎噬牛图像,另一侧饰云纹。

是滇国特有的专供随葬用的枕具。

滇王编钟
时期:西汉
尺寸:高42∽29.5厘米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6号墓
因与“滇王之印”同墓出土故名滇王编钟。

尺寸各异,各枚形制纹饰基本相同。

钟体呈椭圆形,上宽下窄;纽呈半环形绳纹壮,口平齐;钟面饰对称双龙纹,近唇处饰一圈云纹和绳纹。

器物造型规整。

纹饰华丽,数量不多(为偶数)大小依次,气度不凡。

反映了中国传统礼乐制度对滇王国的影响。

广南羽人船纹铜鼓
时期:西汉
尺寸:高46厘米
出土地:广南阿章寨
1919年出土。

鼓面饰太阳纹,分14芒,其外分5晕,饰多
种几何图案;鼓胸饰船纹,共有4组,每船上表现人物
4∽5人,人物头上带羽冠;鼓腰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纹饰生动、自然;鼓胸与鼓腰之间饰4耳。

该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光泽闪亮无锈蚀规整、圆滑,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

三枝俑灯
时期:东汉
尺寸:高42厘米
出土地:个旧黑蚂井
器物为一裸体男子呈跪坐状。

腹部和跨下有带缠绕;双手分别向两侧平伸,手中各持一圆形灯盘;头昂立;头顶上又立一圆形灯盘。

灯与俑搭配和谐,给人一种美感。

牛虎铜案
时期:战国
尺寸:高43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24号墓
器物造型特异,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猛虎虎作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立一小牛。

用范模铸造,大牛和虎一次成型,小牛另铸再焊接。

大小搭配合适形体塑造动静结合,立意独具匠心,想象力丰富。

虎和小牛加大器物自身的重力,至此器物既美观又稳重。

此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是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鎏金骑士贮贝器
西汉高50厘米
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
该器为典型的束腰圆筒形贮贝器类型,腰部两侧各饰一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状,异常逼真、生动。

器盖上的装饰较为复杂,又可分为两层:外层雕铸呈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公牛4头,牛角长而弯,显得膘肥体壮;里层一圆柱物之上,饰一骑马之骑士形象,马昂首,翘尾,骑士佩剑,且全身鎏金,显得极外耀眼醒目。

在区区25.3厘米的直径范围内,4头环绕而行的壮牛显然代表墓主人生前拥有财富的情况。

而中间处于居高临下位置的鎏金佩剑乘骑者形象,则代表墓主人生前除了拥有大量财富外,还拥有极高的权力,其身份与地位非同一般,是王族成员,或是奴隶主贵族。

鎏金掳掠扣饰
时期:西汉
尺寸:高9厘米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13号墓
次件扣饰表现了一场战事之后,滇国军队满载而归的情景:两名滇族士兵作前后赶状,他们手中各拎着一颗人头,中间夹着一头牛、两只羊和一位背小孩的妇女。

最下方一具无头尸正遭践踏。

战争的掠夺与杀戮在这里显现无
遗。

鎏金双人盘舞扣饰
时期:西汉
尺寸:高12厘米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13号墓
1956年出土。

器物主体造型表现了两男子双手各持一圆盘,交错舞蹈。

人物发,无冠,着紧身裤,系腰带,佩长剑,跣足,足下饰一蛇。

人物通体鎏金,线条曲折富于变化动感十足。

立牛铜葫芦笙时期:战国
尺寸:高28.2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24号墓
1972年出土。

器物仿葫芦形状正面开5个孔,背面开1个孔曲管上开一小孔并立一小牛,牛角长而内翘,长尾拖于地显得娇小、恬静、可爱,器管自然弯曲,造型奇特,构思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四人一牛铜啄
时期:西汉
尺寸:长41.5厘米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6号墓
铜啄是滇国特有兵器,整体似长啄鸟头形,銎部横置于刃部之上,呈丁字形。

啄锋既长且尖,也有铲形的,使用时如长啄鸟啄木,也可像铜戈一样钩杀。

此件器物刺细而
长,銎部近乎圆柱体;平面纹饰较多;銎上原铸有四人和一牛(第二人已失)三人皆穿短裙,着披毡,戴耳环。

第一人背后背着一个包裹,第三人作赶牛状,第四人右肩扛一棍,中间则是一头犍牛。

据考证这应是古滇人的一个纳贡场面。

祖形铜铲
时期:西汉
尺寸:长40厘米
出土地:昆明官渡羊甫头113号墓
扁平铲底,边沿向外翘起,祖形铲柄。

造型规整,生动、逼真。

有学者认为此物系滇国贵族在春播仪式上盛装种子的器具猴蛇铜钺
时期:西汉
尺寸:高14.4厘米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12号墓
钺是中国古代仪仗兵器,在滇青铜器中数量较多,刃作扇形或新月形,銎上均有几何花纹、动物钮饰等。

此件器物扁圆形銎,弧形刃;銎饰回旋纹、菱格网纹;銎上铸一猴,正在顺銎攀爬。

猴首高昂,长尾垂地,四肢作弯曲状,两前肢用力踩踏一蛇,张嘴咬住蛇头,动感十足。

屋宇人物祭祀场面扣饰
时期:西汉
尺寸:高11.2厘米
出土地: 晋宁石寨山13号墓
整件器物以圆雕和透雕组合.背面铸有榫扣,正面是一组干栏式和井干式相结合的礼仪建筑及祭祀活动场景.建筑为长脊短檐人字形两面坡屋宇5座,正中主室为井干式建筑,以钩栏与其他建筑相连.场景中30余人,有跪坐者,有宴饮这,有吹奏者,有歌舞者,有持物者。

此件扣饰对于研究滇国社会生活、礼仪等有较高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