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国青铜器中的蛇造型再探

合集下载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牛虎铜案战国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高43cm;长76cm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中国文物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一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二是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铜祭器“牛虎铜案”。

从此这一北一南,一马一牛的精美雕塑誉满神州,轰动世界,并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

同时也翻开古滇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

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

大牛与小胡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

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牛虎铜案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精巧的构思、完善的造型、生动的形象,还有它写实的风格。

它的造型是一只老虎咬着一头牛的后背,而在那头牛的肚子下面,站着一头安然无恙的小牛。

看到牛虎铜案你会想到什么?它实在传达了太多的信息:古代祭祀的兴盛,古代滇人的智慧和先进生产工艺,无私的母爱与残酷的竞争、弱肉强食交织在一起……中国自古就讲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为子女尽心尽力,让他们幸福成长,培养他们成材,处于危险境地时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着。

像那头被老虎咬着的母牛,即使后背已被老虎狠狠咬着,即将成为虎口下的美餐,也要让小牛安然无恙地活着,即使自身惨痛万状,也不愿让小牛受一分一毫的苦楚。

下一代的生存代表的是这个种族的希望,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种族的繁衍,就是为了种族的希望,在遇到危险景遇时,总要想尽办法保护下一代的生息安全。

长辈们的辛勤耕耘是为后辈们留下发展的财富。

持伞铜男俑及伞西汉国家一级文物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石寨山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晋宁县。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分析与首饰设计实践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分析与首饰设计实践

中国宝玉石180期页2023年10月Oct. 2023CHINA GEMS & JADES33-39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分析与首饰设计实践李正慧,朱春柳*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腾冲 679100摘要:古滇国青铜艺术是古滇国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近年古滇国青铜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廓清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及将其更好应用于首饰设计实践中,本研究在设计之美视野下充分探讨并梳理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

首先依据出土实物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探究,其次运用形式分析法、设计之美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与总结,尝试探索古滇国青铜器的艺术形式及文化背后内涵,最后结合首饰设计实践,分析并总结古滇国青铜器艺术对首饰设计的启示。

文章研究表明古滇国青铜器具有多样的艺术特征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为现今首饰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路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首饰设计;设计之美;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1442(2023)10-0033-07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ronzes in AncientYunnan and the Practice of Jewelry DesignLI Zhenghui , ZHU Chunliu *School of Jewelry, Western Yunn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Tengchong 679100ABSTRACT: The bronze art of ancient Dian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Dian culture, and it has high artistic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bronze civiliz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cient Yunnan bronz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jewelry desig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Yunnan bronzes and better apply them to jewelry design practice, this study fully discusses and comb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Yunnan bronz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beauty. First of al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ombination of unearthed object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summar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ormal analysis and the beauty of design, trying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fo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Yunnan bronze wares. Finally,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jewelry design, 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收稿日期: 2023-07-25,接受日期: 2023-09-04基金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珠宝首饰智能制造与双创孵化平台项目子项目(云财教(2022)209号中央财政费)资助。

蛇在滇国青铜器中的作用

蛇在滇国青铜器中的作用

蛇在滇国青铜器中的作用云南省博物馆 黄德荣一、蛇是滇国青铜器上的常见动物之一,从数量上说,仅次于牛。

蛇在青铜器中频繁出现,屡见不鲜,令人十分关注。

滇国青铜器上的蛇依照形状大致分为三类:圆雕状,如滇王之印上的蛇钮、杀人祭铜柱贮贝器缠绕在铜柱上的蛇、孔雀衔蛇、蛇首杖头饰、铜鸳鸯身上盘绕的四条蛇、蛇形网状器、蛇头形剑柄、铜斧、铜戈圆銎上之蛇、蛇头形铜叉等。

浮雕状,以动物搏斗扣饰为主,其它还有狩猎、献俘、乐舞、同类动物扣饰,常见于扣饰底部。

平面状,即装饰在各种器物上的蛇纹,常与其它几何形纹饰组合成一完整图案,如剑鞘、贮贝器、背甲、锥、铜枕、铜戈、铜斧圆銎、剑柄及人物腿上的文身蛇纹。

除了青铜器上的蛇纹外,昆明羊甫头还发现大量漆木器,在漆木上彩柲绘着不少蛇纹。

上面三类带蛇青铜器以圆雕状、浮雕状最具特点,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是滇国青铜器中的典型器物,除滇王之印外,这些器物应当是本地铸的,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为其它地区青铜文化(如中原商周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东山文化)所罕见。

学术界通常依地区把云南青铜文化分为滇池地区、滇西地区、滇西北、滇南青铜文化等类型。

滇池地区青铜文化以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昆明羊甫头等大型墓地为代表。

前二类带蛇青铜器绝大多数出自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地。

呈贡天子庙、昆明羊甫头也有发现,为数不多,主要是第三类,即蛇纹。

在众多滇文化的中小型墓地中没有发现前二类器物。

从时代上来看,晋宁石寨山墓地分为四类墓,第I类墓(西汉早期)不出或少出前二类带蛇器物,II、III类型(西汉中、晚期)大量出现,IV类墓(西汉晚期——东汉初期)未见出土。

江川李家山墓葬第一次发掘分为三类墓,此类器物出自一类墓(西汉早、中期),二、三类墓未见(西汉中晚期)。

第二次发掘分四期,二期(西汉中——晚期)出土较多,东汉以后未见出土。

总之带蛇青铜器的年代为西汉,之前和之后都未发现。

二、蛇代表什么涵义,起什么作用?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有三种说法: 1.图腾说,《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一书持这种看法,认为:“蛇在当时滇池区域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动物,它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直接的危害性,因此人们对它便产生了畏惧的心理,由畏而敬,以致把它作为图腾来崇拜。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1. 古滇国青铜文化那独特的造型特点哇,就像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你看那牛虎铜案,造型多奇特啊!牛的沉稳和虎的威猛完美结合,这难道不是古代工匠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吗?2.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装饰风格也太华丽啦!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线条,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呀。

好比那铜鼓上的装饰纹,多么精美繁复啊,这不就像给我们展示了古滇人的审美眼光有多独到嘛!3. 工艺精湛是不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呢?哇,你瞧那些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何其细腻!那青铜器上的每一个细节,不都在诉说着古滇人对工艺的执着追求吗?4.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题材丰富得不可思议呀!人物、动物、场景,应有尽有。

这不就如同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被封印在了青铜器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掘嘛!就像那表现战争场面的青铜器,多生动啊,让我们好似能感受到当时的激烈呢。

5. 古滇国青铜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哟!和其他地方的就是不一样呢。

就拿那独特的纹饰来说,不就是古滇国独有的标志嘛,这不就像给古滇国贴上了一个特别的标签嘛。

6. 古滇国青铜文化还充满了神秘色彩呢!好多造型和图案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超级吸引人。

好比那些奇怪的动物形象,它们到底代表着什么呢?这就像一个个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呀!7.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传承也是很神奇的呀!经历了这么多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魅力。

这不就像一个古老的传承火炬,一直在燃烧,照亮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之路嘛。

8. 古滇国青铜文化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啊!它那独特的造型、华丽的装饰、精湛的工艺、丰富的题材、浓厚的地域特色、神秘色彩以及神奇的传承,都让我们对古滇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古滇国青铜文化绝对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耀眼的一颗明珠!。

滇人崇蛇意象考

滇人崇蛇意象考

滇人崇蛇意象考通过民族民俗研究的深入和相继出土的文物资料解读,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滇人崇蛇”的文化现象。

但随着民族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无论是从蛇图腾的意象到文化内涵均呈现出由单一走向多元的趋势。

标签:滇人;图腾;形态;崇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云贵高原古滇文化墓地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东周到秦汉时期的文物。

这批文物以独具特色的蛇崇拜资料使得学界震动。

关于蛇图腾,学界大多习惯以龙图腾的一个分支或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闻一多先生《神话与诗》中有这样的结论:“龙的形象最初可能是由巨蛇演化而来,它可能是由以蛇为图腾的各部落在融合了其他图腾的某些因素之后化合为龙的形象。

”[1]对龙蛇关系在概念上的认识和判断,学界虽然仍有争论。

但通过仔细研究和田野考证,笔者认为在云南部分地区的部分民族部落中,确实存在着龙蛇一体或者龙是蛇变体的习惯。

滇人中以蛇为图腾信仰的民族有白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并且都有各自民族独特的“意象崇拜”和“信祭仪式”。

本文拟以楚雄彝族和景洪傣族的神话传说、民族习俗等要素来考证“滇人崇蛇”的丰富文化意象。

一、民族神话中的蛇故事彝族著名的叙事长诗——《赛玻嫫》,其实际内容就是人蛇通婚的爱情神话,大概是说:龙王带着蛇郎来人间游历,因为贪恋人世的美好,所以蛇郎不愿意跟随龙王回家。

龙王大怒,于是做法水淹尘世。

蛇郎救下了一男一女,二人最后成亲生下七个女儿。

六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貂鼠、猴、兔、鸡、豹子和老虎。

在一个旱年,一条蛇因为救活了田里的庄稼,二人许诺将七妹嫁给它。

未成想,这条蛇竟变成了一个英俊小伙。

七妹和蛇郎回娘家时,懒惰的大姐见蛇郎英俊,遂起坏心(将七妹推进水井),“乔装打扮姐作妹”,跟蛇郎回了家。

被害的七妹想要揭穿大姐的阴谋就变成了一只画眉鸟,却被大姐看穿后烧成木炭,变成木炭被扔进粪桶,蛇郎挑粪种菜,七妹就变成大白菜……苦情的七妹几经辗转,最后成功复活并指证了大姐罪孽,终又和蛇郎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古滇国首饰艺术的设计学分析

古滇国首饰艺术的设计学分析

古滇国首饰艺术的设计学分析谢汪蝶扬【摘要】古滇国首饰凝聚着滇人的审美思想与精神内涵,在设计表达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为了探究古滇国首饰的设计文化,文章从艺术风格与设计表达两个层面对古滇国首饰的造型、装饰纹样、材料选材、设计构思、审美功能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首饰设计应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创意设计源》【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7页(P64-70)【关键词】设计学;首饰艺术;古滇国【作者】谢汪蝶扬【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图1 凹字形铜扣饰江川李家山出土图片来源: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图2 群猴边饰圆形青铜扣饰晋宁石寨山M13号墓出土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提供图3 圆形卷云纹铜扣饰晋宁石寨山M15号墓出土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提供图4 透铸舞蹈人圆形青铜扣饰江川李家山M24号墓出土图片来源:云南省博物馆提供考古资料证实,滇国出现的时间不晚于战国初期,战国末至西汉初为全盛时期,西汉中期以后开始走下坡路,西汉末至东汉初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存在时间约为500年左右。

[1]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滇族创造了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滇文化”。

1955年,云南省博物馆对西汉时期的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了首次发掘[2];1956年,云南省博物馆考古挖掘组对晋宁古墓群进行第二次考古挖掘,其中首饰以青铜器居多,还有金器、银器百余件,玉器若干等;1991-1994年,云南省博物馆对战国末至西汉时期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的首饰以扣饰最为突出,另外还有大量的金器和银器等[3];战国时期的呈贡天子庙古墓群于1979年被发掘,出土的首饰有圆形扣饰、长方形扣饰、手镯等[4];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群,1974年进行了首次发掘,出土装饰品43件,1979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装饰品共计16件[5],其中出土的首饰,种类和形制都十分丰富,出土数量也相当可观。

古滇国青铜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古滇国青铜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时至今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青铜文化的喜爱和深入解读,青铜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平面设计、雕塑、建筑、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

这些设计在借鉴了青铜器物表面文化的同时,还在诠释青铜文化的内涵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与现代设计的大众性、时代性相结合,因此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和追捧。

现代主义也好,后现代主义也罢,设计者应当关注的是该用什么样的概念或者符号最大程度地涵盖“现代”一词的意义。

笔者认为用“几何形”表征现代设计是比较合适的,它代表了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是在几何形的基础上进行组合与分化的结果,是对人工力量的诠释,其对现代文明的一体化、抽象化、程式化的特点做出了最直接的表现。

然而,当我们回顾那些充满自然痕迹的工艺品时,却发现当今高度发达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这使得一些艺术作品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因此,现代设计中应当加入“师法自然”的理念,以使得设计作品在具备机械化特点的同时兼备亲和力。

古滇国青铜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能够让人体会到“师法自然”贴近生活、取之生活的特征。

“师法自然”的根本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合理利用。

古滇国青铜艺术能够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做到不做作,主要是因为古代滇国的能工巧匠把握了师法自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对于自然规律的完美运用,模仿自然,贴近自然。

当“师法自然”融入具体设计时,就表现为将自然造型的形象合理抽象以及在组合造型的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

古滇国青铜艺术中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以及表现手法可以为现代雕塑艺术的创作提供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体系的源泉。

现代雕塑提倡“变形”或者“变异”,但是“变形”必须能够将对象的特点合适地表现出来,这不是一件易事。

在变形的过程中,自然形体虽然有规律可循,但大多是没有明确的秩序的,所以设计者要在众多的形象中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然后据此创作出新的形象,这才是变形的根本目的。

不仅是变形,古滇国青铜艺术中的纹饰也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

神秘古滇国

神秘古滇国

神秘古滇国首先,大家都知道在0.53里西南地方的滇,肯定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不过关于古滇国的历史大家有知道多少呢,现在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西南势力之古滇国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

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然而,它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即使是两千多年后,也再没有复兴过。

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21世纪,考古学者在今云南偏远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发现同古滇王国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相似的人群。

特别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了一个名叫巴达人的部落,该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习俗都与古滇王国极为相似。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

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

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青铜文化已进入鼎盛时期。

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也有学者质疑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云南位于西南地区,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之一。

云南省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收藏有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共计20余万件。

以下就对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的20件珍宝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鸡形陶壶此陶壶长12.6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夹砂灰陶,制成母鸡形,呈蹲踞状。

器口两侧各有一枚泥泡,状似鸡眼;遍体饰点线纹,象征羽毛;背部和尾部饰三行乳钉纹,作为鸡翅。

在大墩子遗址里出土了鸡、牛、羊、猪的骨骼,除马之外,几乎六畜俱全,说明家禽饲养业在当时尚为发达,鸡形陶壶便是家禽在原始造型艺术上的反映。

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大墩子遗址,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此壶构思奇巧,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的艺术精品,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2. 战国牛虎铜案此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

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

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此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国宝级文物。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说明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说明

云南省博物馆提供60件馆藏文物照片1、广南羽人船纹铜锣西汉高46厘米广南阿章寨出土1919年出土。

鼓面饰太阳纹,分14芒,其外分5晕,饰多种几何图案;鼓胸饰船纹,共有4组,每船上表现人物4~5人,人物头上戴羽冠;鼓腰饰椎牛纹、鸟纹、舞人纹等,纹饰生动、自然;鼓胸和鼓腰之间饰4耳。

内容当与南方农耕民族祈年求雨的仪式有关。

该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光泽闪亮如新,毫无锈蚀,边边角角皆铸造得规整、圆滑,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者。

广南属古句町国地。

2、立牛铜葫芦笙战国高28.2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1972年出土。

器物的音斗部分仿葫芦形状制成;器体正面开有5个孔,背面开有1个孔,孔内原来应插有竹管,出土时已经腐朽无存。

上部为曲管,曲管上开一小孔,并于顶部焊接一头小牛。

牛呈站立状,脚长而内翘,长尾拖于地,显得娇小、恬静、可爱,好像小牛是从器底遗址攀爬上来,至顶部时由于重量的作用而使得器官自然弯曲,造型之奇特,构思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

滇国青铜乐器中,吹奏类乐器以葫芦笙为主,大抵可以分为曲管和直管两种。

笙是中国古乐器之一,属“八音”乐器。

以葫芦做音斗的葫芦笙则属于“八音”中的“匏音”。

古今云南,许多民族皆以葫芦笙作为乐器,载歌载舞。

葫芦笙产生的具体时间目前尚无法考证,此类簧管乐器在中原地区大约出现于西周时,战国至秦汉已很普遍。

从出土的滇国青铜葫芦笙的情况来看,时间至少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3、鎏金八人乐舞扣饰西汉高9.5厘米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1956年出土。

器物主体造型表现了8位艺人分为上、下两层演出:上层4人头戴冠冕,冠后垂两带,嘴里唱歌,手作舞蹈状,精神抖擞,翩翩起舞;下层4人是伴奏的乐师,其中两人吹葫芦笙,一人吹短管乐器,一人抱鼓而击,用情至极......每两人间均置一壶。

应当是一种以唱为主,辅以舞蹈动作的滇人歌舞。

这样的场景与现代的舞台演出极为相似——台上(上层)是舞台,台下(下层)是乐池。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作者:王珂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摘要:古滇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地域民族艺术风格,以及远古生命初期的原始犷朴之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描述着古滇国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历史画卷。

尤其是青铜器的造型精美奇特,具有丰富细腻的纹饰,不仅写实性强,构思也十分的巧妙,可谓之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支耀眼的奇葩,同时其中具有的造型艺术、独特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民族宗教信仰与审美思想都值得广大研究者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主要以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为中心进行赏析,以期为现代艺术领域中古滇国青铜文化的美学意义和潜在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挖掘和完善提供一些依据和帮助。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器艺术;造型艺术中图分类号:K8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59-02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开创了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先河,是对云南青铜时代艺术魅力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一支耀眼辉煌的珍宝。

据考证,古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

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

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

古滇国曾长期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显得神秘而离奇。

直至一九五六年,考古学家在昆明近郊的晋宁石寨山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特别是在第六号墓发现的“滇王金印”,结合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零星记录,古滇王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在沉睡两千年后开始露出冰山一角。

一、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滇系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世界四大青铜文明体系之一。

作为古滇国存在的证据,这些青铜器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记录下古滇人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场景,有力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曾有滇人在富庶的滇池岸边择湖而居的史实。

青铜器虽然铜锈斑驳,却难掩古滇国在青铜时代的辉煌,它们代表了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地下考古资料显示,云南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中国古代金银器(滇王金印及汉委奴国王金印)

中国古代金银器(滇王金印及汉委奴国王金印)

滇王金印滇王金印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

时间:西汉。

出土地点:云南晋宁石寨山。

材质:金。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滇王金印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纯金质地,体积如现在的矿泉水瓶瓶盖大小。

印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印纽为蛇形,蛇头伸向右上方,微微抬起,背上还饰有鳞片纹。

印文为篆书,即:“滇王之印”四字。

文字是在印身上雕凿而成,笔划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

根据汉代的规定,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金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

但是这枚金印的印纽之所以是蛇形,还因为在云南地区一直盛行着对蛇的崇拜。

云南地区蛇类极多,而且蛇的行进速度很快,又多有毒性,所以令滇人十分恐惧,这种恐惧逐渐转化为一种崇拜,于是蛇的形象也成为了象征平安的图腾,常常被装饰在青铜器当中。

印在中国古代一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汉代的印章规格,一般的官印为铜制,年俸两千石以上的官印用银制,诸侯王和丞相等用金印,而皇帝之印称为玺,其中最为著名的皇帝印玺就是用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

根据这一规定,这枚金印实际上为诸侯王印。

赐予滇国的这枚金印证明了古滇国的存在,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提供了文物的证明。

在西汉时期,只要边疆地区的小国称臣纳供,中央王朝一般都以赐印、委派官爵等方式,来行使汉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汉帝国对于西南边疆的滇国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的策略,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降于汉,汉武帝就“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随后汉武帝还在现在的晋宁县设立了益州郡以巩固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滇王金印的发现有着一段极为有趣的故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和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判断云南省博物馆内所藏的青铜器可能属于古滇国。

1953年,云南省博物馆又收购了几件可能属于古滇国的青铜器,这些线索意味着在云南省境内可能存在着古滇国遗址。

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

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

理论纵横Theory research70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年代上限断定的分歧。

比较统一的断代其下限应该是在西汉中晚期,即通常所称“滇王国”时期。

建国后至今,在云南境内数次大型青铜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已经证实了关于古滇国青铜器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学术地位。

有关古滇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西南夷列》。

有关它的存在和消失在之后的史书上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在古滇国历史经历的五百余年间,它兴盛于战国,至西汉之后走向衰亡。

东汉初叶云南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直至古滇国消失。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和江川李家山滇墓考古发掘情况看,有代表性的当是江川与晋宁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和虎鹿贮贝器。

古滇国贮贝器种类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骑士、狩猎、人乐、播种与纺织贮贝器等等。

1992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溪地区、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江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内容摘要: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同时,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至商代以后,居住云南古滇池、洱海、滇西北和红河流域地区的云南民族先民也同样创造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青铜器文化,在这些青铜器中,完整而精美的造型包括了动物组合、人和动物的组合及圆雕、浮雕及直形体浇铸与焊接的工艺。

其写实性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推荐学习]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

[推荐学习]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会员独享】

秦岭中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神秘独特的滇文化滇国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而且因崇山峻岭与中原隔绝,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滇文化。

滇国人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这在青铜文化中就反映出来了。

滇国的青铜器,无论是艺术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不管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还是装饰品,滇国人样样都用青铜制作,而在中原地区,青铜器多只限于兵器、礼器和乐器。

滇国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多为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图像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节,很少有艺术的夸张和神秘色彩,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虫,都刻画得十分逼真生动。

滇国特有的青铜器——贮贝器,里面往往盛放贝壳。

这种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

器内贮藏的贝壳,属“环纹货贝”,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

使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就是滇人象征拥有财富的特有习俗。

与中原的国之重器——鼎相对应,滇国也有自己的国之重器——铜鼓。

滇国铜鼓制作精美,纹饰繁缛;鼓面有太阳纹、晕圈;鼓身分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

铜鼓原本是权力的象征,是原始部落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

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他们认为凡人可以通过击鼓与神灵沟通。

因此,他们在祭祀中一定要击鼓。

此外,铜鼓还是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传信集众、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工具。

同时,铜鼓又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

滇国人在制造青铜器时,已经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而且知道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并知道用分范合铸的办法塑造人物、动物及壮观的场面,制范工艺及浇铸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图腾崇拜在滇文化中表现得非常强烈。

图腾通常被视为吉祥物、灵物和氏族标志,是灵物崇拜的一种;而图腾神则被视为保护神,他们既是氏族、部族甚至民族的始祖,又是某种地位很高的自然神。

古滇国青铜贮贝器造型艺术探究

古滇国青铜贮贝器造型艺术探究

古滇国青铜贮贝器造型艺术探究刘利【摘要】以类型学的方法将云南古滇国的青铜贮贝器分为提桶形贮贝器、束腰筒状贮贝器、铜鼓(形)贮贝器三大类,并依据现有出土文物做造型艺术上的分析,试图总结不同时期贮贝器的特点,以期为读者提供较好的辨识方法.【期刊名称】《创意设计源》【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8页(P16-23)【关键词】古滇国;贮贝器;造型艺术【作者】刘利【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滇”是指战国至西汉时期兴盛于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王国,西汉后期走向衰落,东汉初叶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

[1]自20世纪五十年代在云南滇池发现青铜文化以来,至今已发掘滇文化墓葬约1260座。

在发掘的滇青铜文化的器物中,青铜贮贝器是研究古滇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形象资料,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贮贝器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早中期,经过战国、秦和西汉的发展,在公元前82年左右的西汉中期达到鼎盛。

后来由于滇国的神秘消失,青铜文化消亡于东汉[2](图1)。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统计,可确定有34座墓共出土各种青铜贮贝器90件。

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将滇青铜贮贝器大致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提桶形贮贝器、束腰筒状贮贝器、铜鼓(形)贮贝器和异形贮贝器(图2)。

其中束腰筒状贮贝器又可以分为束腰形贮贝器和虎耳束腰形贮贝器;铜鼓(形)贮贝器又可以分为单鼓形贮贝器和叠鼓形贮贝器。

异形贮贝器数量很少,有专家指出,异形贮贝器和一般的贮贝器形制相去甚远,可能是一种代用品,因此本文不作讨论。

提桶形贮贝器出现的时间大致在战国中期,处于贮贝器的形成期。

据马崧良《庄蹻王滇考》考释,滇国的开国之王庄蹻建都呈贡,死后葬于呈贡,呈贡天子庙M41墓应是庄蹻王墓。

M41墓出土3件贮贝器,均为提桶形贮贝器。

三件器形相近,只是纹饰繁简不同。

其中一件五牛提桶贮贝器,高49.5厘米,盖径29厘米。

这件贮贝器器盖略鼓,中央铸有凸起的鼓形圆座,圆座周围有四圈铜鼓上特有的晕圈,圈内饰三角形齿纹及同心圆纹(图3)。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

云南古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工艺及图案研究摘要:古代云南青铜文化十分盛行,在世界上都极具盛名,而多样化的动物形象大规模出现在滇池地区的青铜器上。

文章首先分析了滇池地区自然环境与动物形象青铜器的来源,随后以失蜡法为主分析了青铜器动物纹饰制作方式;最后以蛇形象为例针对性研究了滇池区域具备代表性动物形象器物。

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滇池地区考古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从而深入了解云南古代先民的生活。

关键词:古代青铜器;动物纹饰工艺与图案;研究;滇池地区青铜器1954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首次发现青铜文化,并在随后的5年的时间内先后进行了4次挖掘,并于6号墓中挖掘出“滇王金印”。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在之后的时间内,与晋宁石寨山类似的考古行为涵盖到整个云南省,其中享誉盛名的滇文化墓地包括安宁太极山、江川李家山等。

而当前滇文化中的青铜器,其特殊的造型是世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相较于中原青铜器,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滇池青铜器以写实为主,因此大多数滇池青铜器在装饰方面,选用浮雕、圆雕等雕刻手法将写实化动物雕刻于青铜器上。

笔者本次研究希望能够帮助滇池地区考古探索获得新的研究思路,从而进一步了解滇池地区,甚至云南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与农牧业生活。

一、滇池地区自然环境与动物形象滇青铜器来源(一)滇池地区自然环境分析两千多年之前,在滇池沿岸存在过一个古老的王国。

中国著名史家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其为“滇”,但没过多久就完全消失了。

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设的一个古老的王国,其疆域的核心就是滇池,主要分布于现在云南的中东地区。

滇池区域的气候较为湿润,而滇人大多泽水居住。

同时笔者通过阅读竺可桢先生有关“中国地区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结果发现,东周与东汉时期所对应的滇池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经度线向北移动,致使滇池区域炎热、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并给予滇池先民的日常生活非常丰富的资源,而滇池青铜文化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滇国蛇文化

滇国蛇文化

滇国蛇文化
佚名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1997(000)003
【总页数】1页(P81-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新城市主义理论在我国古镇设计中的应用——以古滇文化旅游名城·古滇民族部落项目为例 [J], 王佳文
2.昆明族与滇国关系考——从考古学文化的视角 [J], 刘金双;段丽波
3.走进滇国体味青铜文化——写在《滇国-云南古代青铜文明陈列》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 [J],
4.滇国青铜文化中被遮蔽的猛兽纹饰与符号——兼论昆明羊甫头“鹰爪形木祖”的定名问题 [J], 朱和双
5.滇国青铜器中的蛇造型再探 [J], 李跃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国青铜器中的蛇造型再探作者:李跃平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2期摘要:蛇的艺术造型在滇青铜器中屡屡出现,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祭祀场合,其作为扣饰的一种构成元素,加之蛇与龙间的渊源关系非同一般,使得蛇造型的研究成为对滇青铜器、滇文化研究的另外一条途径。

对于从滇青铜器上蛇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三种解释:一为滇人的图腾崇拜;二为地神;三为水神。

对蛇造型的理解,似乎无法回避对滇人族属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蛇;滇青铜器;象征意义;文化交流蛇的纹样在滇青铜器中屡屡出现,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祭祀场合,其作为扣饰的一种构成元素。

从图像起源说上分析,蛇与龙渊源关系较深,这使蛇造型的研究成为解读滇青铜器、滇文化的一条途径。

但是,究竟滇青铜器上蛇的象征意义为何,至今众说纷纭。

究竟是楚人文化中的龙抑或蛇?还是越人的图腾崇拜?为什么它在重要的祭祀场合中屡次出现,同时又被践踏于地?1 滇文化释义与蛇1.1 滇文化释义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滇”是约于汉初活跃在西南昆明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政权,“滇文化”即古代滇人创造的文化。

按照张增祺先生观点,滇文化遗物的大致分布范围:“东至路南、泸西一线;北达会泽、昭通等地;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一带;西到安宁及其附近区域,其中心在晋宁。

上述地区大概就是古代滇族的活动范围,亦即滇国的分布区域。

”[1]对于滇国政权存在的具体时间,目前学界观点尚有一定分歧。

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左右,尤中、张增祺都曾做出过大致界定。

但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其出现时间上限受到一定质疑,特别是在殷商墓穴中发现了来自云南的青铜原料后,滇国存在的上限被推到了公元前12世纪。

[2]在学术界,云南青铜文化分为滇池地区、滇西地区、滇西北、滇南等类型。

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以晋宁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昆明洋甫头等大型墓地为代表。

滇文化是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的简称,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主要代表类型之一。

其时代和分期大致为:第一期,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

第二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

第三期,西汉中晚期。

第四期,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

[3]代表性器物有贮贝器、铜伞、铜枕、船纹铜鼓、动物纹牌饰、宽边镶嵌铀镯等。

[4]1.2 滇青铜器中的蛇造型滇青铜器能在璀璨的青铜艺术中被关注,要得益以其独特的动物造型。

在滇青铜器所涉及的动物造型中,蛇是较为重要的动物之一。

总体而言,蛇的造型遍布了青铜贮贝器、生产工具、兵器、饰品中(如组图1所示),从重要的滇王金印到细小普通的扣饰,都有着蛇的造型。

具有蛇造型的青铜器出土墓主要集中在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

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有蛇的器物统计多于百件,[5]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动物纹样中,蛇形的青铜器物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蛇在滇青铜器中的表现手法似乎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注重蛇严肃的祭祀性意义的表现,如M6:22“人物屋宇镂花铜饰物”、M1贮贝器的柱子上的蟠蛇浮雕等。

二是将蛇的造型作为装饰构成元素使用,如各种扣饰上所表现的蛇造型。

这类带着蛇造型的扣饰表现形式又可分为“框架式”与“下端支架式”。

所谓“框架式”需先搭建一个框架,再将要表现的物景置于框架之内,这种方式相对较少。

所谓“下端支架式”则是在扣饰的下端横铸一条或者两条蛇,以使整个扣饰的图案连缀起来,不至于散乱,增加扣饰的整体性于美感,组合成完整的青铜艺术精品。

蛇翻卷于搏斗的动物剑拔弩张或是抵死纠缠的空间与时间中,大张的嘴总是咬在动物的足部或者尾部。

这似乎成了一种滇人惯用的表达方式,蛇元素的介入,使得雕塑画面的造型更为流畅、生动,而张力勃发。

2 龙蛇之争:滇文化中蛇造型的象征意义那为什么在滇国青铜器中有着如此众多的蛇造型出现?当然这与自然地理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滇中高原地处长江、珠江和元江—红河水系的分水岭上,境内多湖泊、坝子和低山丘陵。

由于世界气候的变化,两千多年前的滇池地区要比现在潮湿、炎热得多,十分适合蛇生存。

古滇人对蛇观察较多,不觉就在艺术中表现出了该题材。

但是青铜器中蛇造型出现的数目与出现的场合,显然不仅仅只是古滇人对自然的描摹、再现。

应该同古滇人的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若非如此,就不会屡屡在贮贝器上的祭祀场合中出现。

2.1 滇文化中蛇造型的象征意义对于从滇青铜器上蛇的象征意义第一种解释为滇人的图腾崇拜。

学界认为,由于蛇顽强的生命力、无肢爬行、部分水陆两栖等能力,古人便与蛇缔造亲属关系,把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以求免受蛇的伤害、并得到它们的庇护,进而从蛇身上继承各种能力。

根据青铜器众多的蛇造型,特别是在祭祀这种严肃的宗教场合中也屡次出现,因此人们推论蛇为图腾崇拜。

第二种解释为地神,亦是农耕神。

这种解释主要是依据蛇在杀人祭祀贮贝器上,杀人祭祀贮贝器与滇人的农业祭祀关系密切。

从原型出发,蛇在大地上匍匐前进,最为贴近大地;再者蛇形状类、穴居与男女之合的生殖崇拜有诸多类似,因此不难产生生殖力的联想。

滇青铜器中重大的祭祀场景中总是有着蛇的造型,特别是蛇反复出现在了意义重大的祭祀柱上,如贮备器M1中的祭祀显然是以柱子上巨大的蛇为祭祀中心的。

加之有不少农具仿蛇形制造,出土的带有蛇的农具毕竟不多,但其制造的工艺比一般农具复杂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推想这类的农具也许就是为了祭祀仪式所精心准备的,类似于“祖型器”的作用。

在青铜雕塑“人物屋宇镂花铜扣饰”中,在屋前搭着一块木板,板上有一条蟠蛇。

这不仅仅象征着一种古老的祖先崇拜,②而且更象征了一种繁殖崇拜,因为屋子里还供奉着一颗人头,滇人历来有猎取头发、胡须茂密的男性的头颅来祈求农业丰收的习俗。

因此,古滇人以蛇为大地之神而崇拜其,逐步发展、形成的蛇文化。

在此青铜扣饰上反复出现的以蛇为构图底座似乎在符合装饰造型的力学原理的同时,还暗含着蛇就是土地之神。

第三种解释是蛇象征水神。

[5]推论蛇为水神的观点主要以黄美椿《晋宁石寨山出土青铜器上蛇图像试释》为代表。

而该文则集中在围绕贮备器(M1)展开论述的,论述其实主要是借助对已有的蛇崇拜向龙崇拜的转变来进行的,诸如作者对河伯之神等材料的旁证。

这种认为“水神是龙王”的观点似乎略为折中主义,也似乎是向汉文化的一种妥协,但也有一定道理。

因为蛇象征水神并不是中国文化中的独秀一枝,而是世界人类早起文明的一种通识。

但是用龙的水神意义来对青铜器中的蛇进行完全的解释,似乎是有失学术研究的细腻、微妙的。

综上三种观点,都混合了龙崇拜文化与蛇崇拜文化的象征意义。

在此,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滇文化中蛇的象征意义,我们或者可以将其设定在龙文化与蛇文化的区分中。

这就需要在与滇文化有过接触的文化中去寻找答案,便涉及滇人的族属问题。

对于古滇人的族属的探讨归结有三种说法:第一,认为该区域发达的青铜文化与楚国将领庄蹻王滇有关。

第二,认为该区域发达的青铜文化属于古百越文化。

第三,认为该区域发达的青铜文化为南迁的北方游牧民族羌人创造。

但是南迁的羌人为游民民族,而根据出土的资料表明,滇是农耕文化较为发达的民族,所以在此不做讨论。

2.2 滇青铜器蛇造型与楚文化关系在第一个观点中,古滇国发达的青铜文化被认为是与楚国将领庄王滇有关。

这点主要是根据《史记》与《后汉书》的记载,特别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

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虽然说庄蹻究竟为何人,尚有分歧,但是该观点认为,滇青铜器是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如果按照这说法,滇文化中的蛇造型应该能在楚文化中找到相似原型。

在楚文化中,有着很强烈的龙崇拜意识。

例如,战国时期楚地帛画《人物驭龙图》中,龙是人死后灵魂升天的引导人。

而学术界公认,龙的形象是从蛇与其他动物形象组合而成的。

直到今天,在民间还是有这样的传说:长角或者长冠的蛇即为龙。

但是楚人对蛇的态度似乎又是矛盾的,在楚人的艺术中,似乎对蛇有着贬斥态度的描绘,蛇被刻画成一种蜷缩、踩踏的对象。

例如,在一件相当精美的楚漆木雕造型艺术品《彩绘木雕小座屏》中,凤、鸾正在保护被蛇咬住的鹿,蛇在凤、鸾面前盘缩成一团。

[6]在另一件长沙楚墓出土的《双蛇座凤鼓架》(现藏美国旧金山克里夫兰博物馆),蛇的造型与前一艺术品中效果相近。

而且就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也出土了被对待的态度截然不同的龙蛇之分。

在出土的帛画中,龙是尊贵的人的灵魂升天的媒介,而蛇则是被防范的对象,却被鸟所啄,喂养兽人。

也许我们会试图解释,这是因为楚国的邻国是越人,越人崇尚蛇,出于一种种族的相持心理,楚人对蛇表现出抑制倾向。

其实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在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于神仙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尸体保存好了可以升仙,想尽各种方法保存尸体,如灌水银等。

而在此时,蛇被认为是邪恶的,它们在黑暗的地下活动,会咬噬人的尸体。

因此画出了土伯(图3中的怪人)、鹙(鸟)来吞食蛇。

由此可见,楚人对待蛇与龙区别很大。

如此说来,如果滇国是楚人建立的国家,那么蛇的地位应该是相对低下的。

但是在滇国艺术中,蛇也在祭祀柱上出现,如果是一种恶的、被防范的象征,那么它怎么可能在如此神圣的柱子上出现呢?虽然滇青铜器中也有着蛇被鸟践踏、啄食的描绘,但是数量很少,而且主流的象征还是以一种正面的姿态出现的。

集中于石寨山、李家山中出土的青铜器中,也有着龙的造型,而这些龙的造型是很少,也成熟,明显有着外来传入的影响,而非从蛇向龙的一种本土转变形态。

而且其出现主要集中在西汉中后期,如滇王编钟(M6:114~119)、龙纹提梁,属于滇文化末期了。

而且再进一步而言,楚国人是有文字的,为什么他们建立、统治者滇国,却没有任何文字的记录呢?考古学家李昆声提出: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

2.3 蛇纹与越文化关系在滇人的族属问题上,学界似乎对滇人属于越人这种观点比较赞同。

③虽然滇人没有文字,但据出土的青铜器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是一个农耕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

古越人也是农耕文明发展比较早的民族,中国的水稻就被认为是古越人所驯化的。

而且从习俗、着装、发式等方面,滇人与越人后裔也十分相似。

而越族“崇蛇习俗”并没有发展为“崇龙习俗”,[7]按此推论,滇青铜器中的蛇文化是蛇文化,而非龙文化。

晋宁石寨上出土的M13:3铜鼓上刻着以为盛装的武士,武士的裸露的右腿上刺着一条小蛇的纹样。

若非是蛇为保护之神,又怎么会纹其在身呢?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道:“南蛮,蛇种”,“东南越,蛇种”。

如果滇人属于古越人支系之一,那么蛇应该是滇人的一种重要的崇拜之物。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一件重要的作品——青铜雕塑“人物屋宇镂花铜扣饰”,因为它和越人的习俗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