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合集下载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和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象三个方面。

首先,在临床表现方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常常出现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的症状。贫血表现为乏力、乏力、头晕、头痛、心悸等,严重者可出现进行性贫血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出血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导致颅内出血。感染表现为反复发热、咽痛、咳嗽、气促等,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于有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表现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性。

其次,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常规检查常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贫血常常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红细胞体积

分布宽度增加。白细胞减少常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易感染。

血小板减少常常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易出血。此外,再生障碍

性贫血患者的骨髓象检查表现为骨髓增生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因此,对于有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象异常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再生

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性。

最后,在骨髓象方面,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骨

髓象检查。骨髓象检查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金标准,包括骨髓

细胞分类、骨髓增生情况、骨髓造血功能、骨髓纤维化程度等。通

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完全治愈吗

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完全治愈吗

再生障碍性贫血能完全治愈吗

有的人在被告之得了了再造障碍性贫血以后,就很忧虑,担心自身会死了,实际上再造障碍性贫血与败血症不一样,它是一种能够痊愈的血液病症。再造障碍性贫血能彻底痊愈吗?看来一下这些方面的內容。

再造障碍性贫血分成几型:重型再障工型、重型再障Ⅱ型及漫性再障。在其中超重型再造障碍性贫血I型,大半年内的致死率达到80%,而漫性再造障碍性贫血,贫血和流血的病症要轻一些,历经靠谱的医治,有可能得到治愈。

尽管说再造障碍性贫血可以痊愈,可是它也是十分不易治的贫血病症。现阶段医治再造障碍性贫血,关键应用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A,但都需要医治3月以上,才可能有基本功效。而针对再造障碍贫血的患者,除需要紧密配合医师的医治外,应尽量减少发烧感冒以及他感染。重度贫血患者要滴注血细胞中药制剂(不必输全血),血小板非常低并且有比较严重流血时,应留意降低活动,并滴注萃取的血小板中药制剂。应用环孢霉素A及雄激素如康力龙时,应定期维护肾脏功能,由于这种药品对肾脏功能有一定毁坏。

再造障碍性贫血是能医好的,那样的叫法是处在病人紧密配合医治的基本上,假如察觉自己身患再造障碍性贫血,先无需焦虑不安,直到医师明确病况的具体情况,再用药治疗是还有机会康复治疗的,自然保持稳定的心情也是很有必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贫,是一种由

于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丧失或异常而导致的一类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该疾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年人群,对生命威胁较大。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免疫介导的骨髓破坏、造血干细胞缺失以及干细胞增殖受抑制等因素有关。

红细胞减少是再障贫的主要表现,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气短、心悸等。白细胞减少可导致患者容易感染,而血小板减少则影响了止血和凝血功能,使患者易出现出血倾向。

再障贫的确诊依赖于骨髓活检,通过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确定造血功能异常的程度和类型。同时,血液学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

治疗再障贫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常用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生长因子等,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促进造血细胞增殖来改善病情。支持性治疗主要包括输血和转化治疗,如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通过替换受损的造血系统,以恢复正常造血能力。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其主要特征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共10张PPT)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共10张PPT)

02
实验室检查与评估
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
通常降低,反映贫血程度。
网织红细胞计数
减少,提示骨髓红系增生减低。
白细胞计数(WBC)
通常减少,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有关。
血小板计数(PLT)
减少,反映骨髓巨核细胞生成障碍。
骨髓象检查
骨髓增生程度
减低或重度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富、免疫原性低等优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1
02
03
04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清洁病房,减少病原体滋 生,降低感染风险。
个人卫生
患者需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更 换衣物和床上用品,减少皮肤
感染机会。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增强营养摄入,提 高患者免疫力,预防感染。
抗感染治疗
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及时使用 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起病缓慢,症状较轻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一般无肝脾肿大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 白尿(PNH)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HAL)

再生障碍性贫血—搜狗百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搜狗百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搜狗百科

展开全文

流行病学

再障呈世界性分布,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发病率约为0.74/10万人口,较西方国家常见。国内发病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高于女性,原发性多于继发性。

发病原因

约半数以上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再障。以下所述为继发性再障的可能病因。

1.化学因素:包括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和药物。职业暴露是继发性再障经常关联的病因。近年来苯及其相关制剂引起的再障病例有所增多,且屡有职业群体发病的情况。其他危险暴露包括除草剂和杀虫剂以及长期染发(氧化染发剂和金属染发剂)等。化学物质引发的骨髓增生不良可呈剂量相关性和剂量非相关性(个体敏感性)。药物是另一类诱发再障的可疑危险因素,但往往难以确定其因果关系。细胞毒化疗药物引起预期和可控的骨髓抑制,很少导致不可逆的骨髓衰竭和永久性再障。

2.物理因素:γ射线和X射线等高能射线产生的离子辐射能造成组织细胞损伤,阻止DNA复制。骨髓是放射敏感组织,其后抑制程度与放射呈剂量依赖性效应。全身放射1~2.5Gy剂量可造成骨髓增生不良,4.5Gy半数受照者死亡,10Gy全部死亡。

3.生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表明,再障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为重要。肝炎相关性再障(hepatitis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HAAA)多继发于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病率<1.0%,约占再障患者的3%。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抑制造血细胞或免疫因素有关。HAAA患者多为青年男性,在肝炎恢复期发病,常表现为重型再障,预后较差。其他可疑相关病毒尚有EB病毒、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以及HIV病毒等。

最新: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最全版)

最新: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最全版)

最新: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最全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广泛征集专家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AA)最新诊治进展及我国国情对2017年版AA专家共识进行更新,制订《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

一、AA概述及发病机制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可发生于各年龄组,AA高发年龄分别为15~25岁的青壮年和65~69岁的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分化偏移、调节性T细胞(Treg)及NK细胞调节功能不足、Th17、树突状细胞(DC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功能异常甚至某些遗传背景都参与了AA发病。先天性AA较为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SDS)等。绝大多数AA属获得性,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获得性AA。

二、AA的诊断建议

(一)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1.推荐检测项目:

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HG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和形态。②不同平面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各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③骨髓活检:至少取2 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④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CD55、CD59、Flaer)。⑤肝、肾、甲状腺功能,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细小病毒B19等]及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固定电泳检查。⑥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⑦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等)、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NK细胞亚群、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⑧细胞遗传学: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7)、del(7q-)、+8、del(5q)、del(20q)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⑨其他:心电图、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

其他药物
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 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可用 于改善贫血和减少感染风 险。
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体选择
预处理
选择与患者配型相合的 供体,可以是兄弟姐妹、
父母或无关供体。
在移植前对患者进行大 剂量化疗或放疗,以清
除原有的造血系统。
移植
将供体的造血干细胞输 注给患者,重建患者的
造血系统。
后期治疗
在移植后继续进行免疫 抑制治疗和监测,确保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感染等, 可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 悸、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等 。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多种多样 ,包括药物因素、化学毒物、辐 射、病毒感染等。
发病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较为 复杂,可能与免疫因素、造血干 细胞缺陷、骨髓微环境异常等有 关。
移植成功。
0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防和 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定期检查
如苯、砷等,这些物质可能损害骨髓 造血功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血常 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增 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病毒感染。
日常护理
休息与活动
抗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 力低下,容易感染,应积 极预防和治疗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是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据国内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60/10万人口,急性再障为0.14/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一般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发热(高烧或低烧),并伴有走路乏力,头晕等症状。

【诊断】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再障诊断标准如下: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脾肿大。③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应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④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慢性型一般以雄激素为主,辅以其他综合治疗,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不少病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但血小板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临床无出血表现,可恢复轻工作。急性型预后差,上述治疗常无效,诊断一旦确立宜及早选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系统疾病,其特点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不足。这种疾病通常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使患者的造血功能受到损害。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后天性再生障碍

性贫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通常发生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此类型患者在出生时就存在造血功能障碍,并且可能会伴随其他先天性缺陷。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感染、药物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常见的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因包括药物毒性、放射线暴露、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取决于血细胞生成的不足程度。常见症状包括疲劳、乏力、皮肤苍白、瘀斑和出血。由于血小板生成不足,患者容易出现瘀伤和鼻血。由于红细胞生成不足,患者常常出现贫血症状,如气促和心悸。由于白细胞生成不足,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减弱,导致易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通常通过骨髓穿刺和血液检测来确定。骨髓穿刺是通过

取得骨髓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造血功能是否受损。血液检测可以测量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

细胞移植和转化治疗。免疫抑制治疗通过给予患者免疫抑制剂来减轻免疫系统攻击造血干细胞的程度,从而促进骨髓的再生。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取代受损的造血干细胞。转化治疗是利用药物或放射线来摧毁患者的骨髓细胞,并在重新建立造血功能之前提供支持性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RIHA)是指由于特定的血液凝固因子的缺失或受损而引起的一种严重慢性血液病。它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由于某些特定的血液凝固因子(如凝血酶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及其他因子)的缺乏而导致的凝血系统功能受损,无法有效保护血液。RIHA患者一般会血小板减少,机体凝血功能被破坏,易出现外伤性出血,血液循环中毒等症状。

RIHA病因复杂,治疗困难,但随着临床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RIHA患者可以接受有效的治疗。临床上,可采用多种方法治疗RIHA患者,如服用药物,血液置换,维生素K补充以及贴补血管成形术等。同时,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RIHA,在实践中要求专业学者对遗传性及其他类型的RIHA患者,进行筛查与诊断,及早发现症状,开展有效的治疗,减少RIHA患者出血损伤、血小板减少和死亡的发生率。此外,为了了解RIHA病机及预防性技术,高校也要积极响应社会的需求,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加强临床实践,切实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其被妥善应用。

一般来说,RIHA的诊断及治疗对医疗机构而言十分困难。要彻底解决RIHA问题,除了开展深入研究,进行全面的检查,还要提高应急处理技能,了解不同类型RIHA患者病机,早日查明病原、提高预防能力,从而改变 RIHA患者的病情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高校作为一个公共实践基地,要立足于社会,把握医学前沿科学进展,以创新研究为导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不断开展RIHA的深入研究,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缩减RIHA患者的死亡率。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上有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易感染之表现;全血

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并能除外引起上述血液或骨髓改变的其

他疾病。诊断明确后注意寻找可能的发病因素。

1987年6月中华血液学会第四届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修订的再

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二、一般无脾肿大。

三、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分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减少,骨髓小粒成分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

应作骨髓活检)。

四、能除外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红血

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五、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uteAplastic Anemia AAA)亦称重型再

生障碍性贫血―Ⅰ型(Severe Aplastic Anemia-Ⅰ,SAA-Ⅰ)诊断标准。

一、临床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二、血象

除血红蛋白下降速度快外,须具备以下三项之二项,①网织红细

胞<1%,绝对值<0.015×1012/L(<1.5万/ul);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500/ul);③血小板<20×109

/L(<1-2万/ul)。

三、骨髓象

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②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Aplastic Anemia CAA)诊断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

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

常,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

一个综合病症。

病因

1.药物:抗癌药、氯霉素、保泰松。

2.化学毒物:苯。

3.放射线。

4.病毒感染。

5.其他因素。

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受损。

2.造血微环境的异常。

3.免疫异常:CD8+T(区分于HIV感染——CD4+T)。

临床表现

主要为贫血所致,如头晕、乏力及心悸等,血小板显著减少时则有出血,粒细胞明显减少时可发生感染,肝脾一般不大。

1.重型再障:起病急骤,出血,感染严重,常发生在内脏,内脏感染和败血症,骨髓增生极度减低。

2.非重型再障:起病缓慢,贫血为首发症状,出血较轻,感染偶有发生,病呈较长。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呈正细胞型。

重型再障具备下述三项中两项:

(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

(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3)血小板<20×109/L

2.骨髓象是确诊依据。

重型再障多部位增生极度减低,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造血细胞极度减少。

3.免疫因素检查。

治疗

1.再障的治疗包括去除病因、支持疗法和恢复造血功能的治疗。

2.重型再障应尽早进行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免疫抑制治疗。

3.非重型再障则以雄激素(睾酮类、达那唑)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学生专用课件

编辑:何雪倩

审核:吴茅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骨髓小粒空架状

有核细胞量偏少

脂肪滴增多

成熟淋巴细胞相对偏高

非造血细胞(浆细胞)相对增多

非造血细胞(肥大细胞)相对增多

病因:

1.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

2.化学毒物:苯及其衍化物。

3.电离辐射:长期超允许量放射线照射。

4.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等。

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再障-PNH综合征。

6.其他因素:遗传、免疫相关。

血象:

1.粒、红、巨三系减少;

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3.个别患者早期只有1~2项细胞减少。

骨髓象:

1.涂片脂肪滴增多,骨髓小粒空架状;

2.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3.粒红两系有不同程度降低;

4.成熟淋巴细胞相对偏高;

5.非造血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肥大细胞等)增多。欢迎到君安医学细胞平台下载更多资料并参与学习交流。

再生障碍性贫血健康教育

 再生障碍性贫血健康教育

再生障碍性贫血健康教育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性血液病。可能由于:①多种病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或基质细胞损伤;②造血调控因子产生或功能异常;③造血干细胞表面死亡受体表达增强或对致凋亡作用敏感性升高;④机体产生针对造血干细胞的异常自身免疫。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

健康教育:

1.减少活动量,避免过度负重和易致创伤的运动。

2.保持床单平整,被褥衣裤轻柔,尽量避免人为创伤。

3.保持皮肤清洁,大便后要注意清洗臀部,预防肛周感染。晨起、睡前、饭后要用漱口液漱口,以预防口腔感染。

4.保持病室整洁,定时开窗通风。

5.可适当参加室外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6.遵医嘱用药,禁用对造血系统有害的药物,如氯霉素。

7.定期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有发热、出血症状及时返院治疗。

—1 —

2024版再生障碍性贫血

2024版再生障碍性贫血
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 考虑输注血小板以控制出血。
避免创伤性操作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和 治疗,以降低出血风险。
肝功能损害监测和干预方案
定期监测肝功能
定期检测患者的肝功能 指标,及时发现肝功能
损害。
保肝药物应用
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 选用适当的保肝药物进
行治疗。
调整治疗方案
营养支持
对于可能导致肝功能损 害的治疗药物,及时调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 血象和骨髓象特点。一般来说,患者需满 足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等条件,同时骨髓检查 显示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VS
鉴别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急性白血病等。这些疾病与再生障碍性贫 血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有一定的 相似性,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因此,准确鉴别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 关重要。
发病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因素包括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异常以及免疫异常等。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 不同年龄段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男 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 长,发病率逐渐上升。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鉴别诊断

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包括Evans综合征和免 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前者可测及外周成熟血细胞 的自身抗体,后者可测及骨髓未成熟细胞的自身抗体。 这两类患者可有全血细胞减少并骨髓增生减低,但外 周血网织红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往往不低甚至偏高, 骨髓红系细胞比例不低且易见“红系造血岛”,Th1: Th2降低,CD5+B细胞比例增高,对糖皮质激素、大 剂量丙球、CD20单克隆抗体或环磷酰胺治疗反应较好。
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AL):特别是白细胞减少和低增生性AL, 早期肝脾、淋巴结不大,外周两系或三系细胞减少。 仔细观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可发现原始粒、单、或 原淋明显增多。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全血细 胞减少,但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异位等可帮 助鉴别。 恶性组织细胞病:常有非感染性高热,进行性衰竭, 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出血较重,全血细胞减少。 多部位骨髓检查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AA)
血液科 景瑞 2015-04-06
概念
再生障碍性贫血(apalstic anemia, 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 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 感染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实验室检查
▪ 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CFU-GM、CFU-E、
BFU-E 均明显减少,甚至为 0
▪ 免疫功能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造血
负调控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增高
▪ 其他: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血
EPO水平升高

诊断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脏大 3)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

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缺陷:(种子 seed)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作用。再障骨
髓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CD34阳性细胞 和长期培养起始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 2、造血微环境缺陷:(土壤 soil) 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和发育的环境。 造血微环境创造了干细胞增殖、分化所必 须的条件。

3、免疫功能紊乱:(虫子 worm)

3、骨髓活检 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脂肪变,三系造血细胞和
有效造血面积均减少(<25%);代替以脂肪组织 (红髓黄变),其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 细胞分布在疏松的间质中。
▪ 呈向心性损害:首先累及髂骨,后波及脊椎和胸
骨;
▪ 能避免骨髓穿刺过程中因血液稀释造成的假性减
低,与骨穿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约半数患者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Th/Ts(Th 辅助细胞生长/Ts抑制细胞生长)明显低于 正常人,使得骨髓细胞生长被抑制,临床 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再障有确切效果。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 贫血
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呼吸困难,心绞痛
出血
瘀点,瘀斑,血肿 严重者血尿,便血,甚至颅内出血

血小板>20×109/L



网织红绝对值<15

网织红绝对值>15×109/L

骨髓象 多部位增生极度减低

增生减低或活跃,



常有增生灶

预后 预后不良,多数6-12月内死亡 较好,少数死亡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 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网织红细胞减少:多数<1% 甚至为 0,绝 对值小于24×109/L

贫血严重程度的确定
1 成人贫血的严重程度标准 Hb < 30g/L,为极重度 Hb 30 ~ 60g/L,为重度 Hb >60 ~ 90g/L,为中度 Hb >90 ~ 120g/L,为轻度 2 儿童诊断标准同成人

贫血的分类
可按多种方法分类,常依据贫血的病因、细胞形态、 骨髓增生程度等特点分类。

(三)生物因素
再障可以发生于病毒性肝炎之后,乙、丙 二型肝炎均可致病。约10-20%年轻患者 在全血细胞减少6周以前有肝炎史。这种病 例往往比较严重。通常认为有关的病毒既 能影响肝脏,又能影响骨髓,所谓原发性 再障病例中不少在起病前曾有病毒性呼吸 道感染。

(四)其它
再障可发生于妊娠时,分娩后贫血减轻或 缓解。近年发现有少数再障病人的红细胞 对补体敏感,也有少数阵发睡眠性血红蛋 白尿病例最后逐渐演变成典型的再障。

再障骨髓象
1. 网状细胞 2. 浆细胞 3. 淋巴细胞

SAA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重度减低

NSAA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SAA骨髓象:骨髓造血岛呈空 网状,仅见成纤维细胞、 淋巴细胞和大量网状纤维, 未见造血细胞
NSAA骨髓象:淋巴细胞较 多,可见中性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 晚幼红细胞核高度致密, 浓缩呈“炭核”样

急性再障-II型或更重再障(VSAA)
1 临床表现同急性再障。 2 血象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2×109/L 血小板2×109/L, Hb < 30/L 。其余同急 性再障-I型 3 骨髓象同急性再障-I型

慢性再障(CAA)
1 临床表现 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均 较轻,以皮肤出血点多见,内脏出血及严 重感染少见。预后较好。 2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少数病例可呈一 系或两系减少,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淋 巴细胞比值增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活性增高。

2、化学毒物:苯是工业用化学物品中用途 最广,也是最重要的骨髓抑制毒物。它引 起再障似与剂量无关,可能是一种特异性 反应,不过长期与苯每天接触比一次大剂 量接触的危险性更大。偶尔可以与苯已停 止接触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骨髓抑制现 象。

(二)物理因素
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同位素等除了 损伤造血干细胞还可损伤造血微环境,影 响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损伤程度与接触 核辐射剂量有关。

(4) 大细胞性贫血 MCV(fl)>94 MCH(Pg)>32
MCHC(%) 32~36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高度 增生所致的大细胞贫血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常见类型的有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1)全血细胞性 (2)单纯红细胞性 (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急性红细胞、
粒细胞、巨核细胞造血停滞) 2 骨髓病性贫血:MF、转移癌等
再障- PNH综合征的诊断:凡AA转化为PNH或 PNH转化为AA或兼有两病特征的分为以下四种情 况:

1.再障- PNH指原有肯定的AA(而非未能诊断的 PNH 早期表现),转化为确定的PNH,而AA的 表现已不明显。
2. PNH-再障原有肯定的PNH,转化为确定的AA, 而PNH的表现已不明显。



因此,骨髓活检有重要诊断意义。

慢性再障(CAA)诊断标准
1 临床: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2 血象:Hb、WBC、PL、RC降低,但均较急性 再障为高。 3 骨髓象 (1)3系或2系减少,至少1个部位增生不良 红系中晚幼红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减少。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

定义 流行病学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多能 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造血细胞缺乏,骨 髓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替换,外周血液中 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常出现较重的贫血, 感染和出血。

贫血的诊断标准
1 成人诊断标准 男性:Hb<120g/L 女性:Hb<110g/L 孕妇:Hb<105g/L 2 小儿诊断标准 出生10天的新生儿Hb<145g/L 10天~3个月是生理性贫血期 3个月~6岁Hb < 110g/L 6岁以上Hb < 120g/L
感染
口咽部,肺,肛周为最好发部位 多出现于中性粒绝对值<1.0甚至0.5×109/L时 细菌感染为主,广谱抗菌素应用可继发真菌感染

临床根据严重程度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再障:AAA:少见;起病急;病程短, 平均8个月;出血感染突出,贫血早期轻, 但进行性加重;治疗效果差,约1/3—1/2 患者于数月—1年内死亡,常死于出血或感 染。
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

2、骨髓象:
急性: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有核细 胞显著减少,主要是粒及红系细胞减少, 巨核细胞减少或消失。淋巴细胞比例增多, 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细胞和组织嗜 硷细胞增多。

慢性:至少要有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抽 取到灶性增生部位的骨髓,可呈骨髓增生 活跃,红系和粒系细胞减少不一定很明显, 甚至可以增多,但巨核细胞仍减少,一般 慢性病例应该多部位骨髓穿刺,同时作骨 髓活检。
Biblioteka Baidu
(一)药物及化学物质
1、药物: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1)与剂量有关,只要所接触的剂量较大,任 何人均能发生骨髓再生障碍,如氮芥、环 磷酰胺、6-巯嘌呤、马利兰等抗肿瘤药物; 一般是可逆的;预后较好。
2)与剂量无关:如氯霉素、保泰松、磺胺类 等药物;一般是不可逆的;预后较差。
氯霉素是药物引起再障中最多见的病因。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fl)<80 MCH(Pg)<26 MCHC(%)<31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海洋性贫血。

(3 )单纯小细胞贫血 MCV(fl)<80 MCH(Pg)<26
MCHC(%)31~36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感染、 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贫血。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白细胞不增高性白血病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相同于再障:外周三少 不同于再障:全血三少较轻、网织红>1%,外周
见有核红,含铁血黄素尿(+)、酸溶血试验 (Ham)(+);中性粒细胞酸性磷酸酶活动力正 常或降低;骨髓象可以为溶贫骨髓象。骨髓或外 周血CD55+、CD59+细胞↓ 。



溶血性贫血、继发性贫血、巨幼贫

(2)增生不良性贫血



急性、慢性再生性贫血、局灶性



造血功能障碍、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3 按红细胞形态分类
(1)正细胞性贫血 MCV(fl)80 -100 MCH(Pg)26 -32 MCHC(%)31-35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2) 骨髓象



① 骨髓增生减低(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



② 一般粒、红、巨三系减低,但较急性型为好,



细胞形态大致正,也常见较多油滴,如穿



刺到增生灶,可见较多的幼红、幼粒细胞,



但早期幼稚细胞较少见。



③ 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散在少见,



④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片尾非造血细胞团



易见。铁染色正常。

(3)骨髓活检 由于骨髓发生脂肪变,

2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Hb<30g/L,除Hb降低较块外,须具

备下列数项中的2项

① 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

② 白细胞显著减少,<1×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血小板20×109/L。

(2)骨髓象
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红、巨三系均 重度减低。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 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如淋 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等。骨髓稀薄, 油滴增多,片尾多见非造血细胞团。
3. PNH伴有AA特征指临床、实验室均说明病情 以PNH为主,但伴有一个及以上部位增生低下, 有核细胞减少,网织红不增高的AA表现。
4. AA 伴有PNH特征指临床、实验室均说明病情 以AA为主,但具有PNH的实验诊断结果阳性者。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克隆性 疾病。骨髓有病态造血
活跃,须有巨核细胞减少,骨髓小粒成分中应见 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 4)能除外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 睡眠性红血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 治性贫血等。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鉴别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鉴别诊断
与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慢性再障:CAA:多见;起病缓慢;病程 长,数年,个别可急性发作;贫血是首发 和主要表现,出血轻,严重感染少见;慢 性再障治疗后约80%患者病情缓解,但仍 有不少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少数患者能完 全恢复。

急性再障(AAA)(又称重型再障-I 型)
1 临床表现: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 重感染和内脏出血,发热一般在38.5℃以 上,常发生皮肤、黏膜出血,口腔血泡, 呼吸道、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 血,约50%的病人发生颅内出血。无肝、脾、 淋巴结肿大。

AA流 行 病 学
再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造血系统疾患,其 发病率4/10万。患者以青壮年占绝大多数, 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学
约半数以上病例因找不到明显的病因,称 为原发性再障。
部分病例由于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对骨 髓的毒性作用所引起,称为继发性再障。
最常见的原因是药用工业或生活中接触到 化学物质的中毒或过敏,其次是各种形式 的电离辐射,较少见的病毒感染和免疫反 应等.引起继发性再障的原因如下:

急、慢性再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再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急缓将再障分为急性 再障和慢性再障



急性再障

慢性再障

起病 急



出血 严重,常发生在内脏

轻,皮肤 黏膜多见

感染 严重,内脏感染,败血症

轻,呼吸道为主

血象 中性粒细胞<0.5×109/L

中性粒细胞>0.5×109/L



血小板 <20×109/L
1 按病因分类 (1)缺乏造血物质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混合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2)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 骨髓病性贫血(AL、MM、MF等)

(3)红细胞破坏加速



溶血性贫血

(4)红细胞损失过多



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

2 按骨髓增生度分类

(1)增生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