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运用修辞的原则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运用修辞的原则《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修辞艺术著作,由刘勰所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深入研究了修辞在写作中的应用原则,以下是我对刘勰运用修辞原则的一些理解。
首先,刘勰强调修辞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他认为文章应该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维。
为此,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必不可少。
刘勰认为修辞应该朴实自然,富有真情实感,不应该过于华丽和艳丽。
他强调修辞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气质和主题,以达到增强表达力的效果。
第三,刘勰关注修辞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他指出修辞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修辞在不同的情境和目的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介绍了几十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他认为修辞手法应该根据文章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和运用,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同时,他也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应该具有灵活性,不应机械地套用其中一种修辞形式,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最后,刘勰注重修辞的整体运用和协调性。
他认为修辞应该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装饰品。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兴、旺、扬、衰、成、废”六种情感的运用原则,指导修辞在文章中的整体组织和运用。
他认为修辞应该从整体上服务于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传递,通过对情感的渲染和推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修辞的原则和运用技巧。
他强调修辞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修辞应该基于真实和现实的素材,注重描绘和表达事物,避免虚构和夸张;修辞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修辞应该整体协调,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装饰品。
刘勰的修辞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修辞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思想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思想摘要:文学批评或鉴赏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在魏晋之前只有散见于诸子各篇中的零星记述,不成体系,而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學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其在《知音篇》中着重论述了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一些缺点,眼光精准,对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内涵及标准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批评的主体按一定的理论指导或标准要求来对批评对象进行鉴别、判断,对于它的内涵界定,历来众说纷纭。
对此英美新批评派的兰塞姆在其《批评公司》一文中不无讽刺地说:“说也奇怪,似乎还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学批评。
”童庆炳先生在其所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对它是这样定义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文学批评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对于作家作品的评价就千差万别。
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是儒道两家的文艺审美范式。
就儒家来说,孔子在其对《诗经》的评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即《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
”古人对“无邪”的解释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汉儒认为《诗三百》完全符合儒家“正”而“不邪”的标准,为此给《诗经》加上了很多牵强附会的“史实”,例如说《关雎》表现了后妃之德。
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认为这种解释不能服人,于是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无邪”是针对读诗之人而言。
张少康先生认为上述这两种说法都不合适,他认为“孔子所理解的‘无邪’并不像后来汉儒、宋儒那样狭隘”,“孔子‘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
从文学作品来说,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
刘勰和他的《文心雕龙》刘勰字彦和,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刘勰大约生活在465到520年间,此间正是南朝刘宋末经历萧齐和梁武帝统治的前半期。
(萧齐于479年取代刘宋,梁武帝502年代齐,在位四十八年,520以前差不多是他统治最好的时期。
)刘勰原籍东莞,不是现在广东的东莞,而是今山东省莒县境内的一个古代地名。
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大了也没有钱娶妻生子,但他曾经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在梦中他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就像孔子当年的弟子那样。
他觉得这是圣人给他的暗示,所以他想努力学习以宣扬孔子的思想,来报答孔子托梦的恩惠。
因为穷,所以他后来就进了京城的上定林寺跟当时非常著名的高僧僧佑学习佛经和儒家经典,因此刘勰兼通内外典,很博学。
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弘扬儒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注释儒家的经典,但刘勰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再也超不过汉代的大儒马融、郑玄了,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去做另外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论文。
他发现当时有很多论文的文章,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等。
这些文章虽然写得都蛮不错,但不是太少就是太简略,难以让人窥见写文章的全部奥秘。
于是他开始构建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论体系,这一年他大概三十二岁。
花了五年多时间,写了三万七千多言。
这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由五十篇短文构成,体系严密,材料丰富。
之所以要写五十篇,刘勰说这是遵循所谓的《易》学中的“大衍之数”,有四十九篇专门论述与文章相关的具体问题,最后一篇即《序志》阐明写本书的缘由及全书内容的安排。
这四十九篇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前五篇为“文之枢纽”的总论,分别是“原道”、“宗经”、“征圣”、“辨伪”和“辨骚”,基本上是取儒家的观点的,认为文章都是从“六经”中来的。
第二部分从第五篇到第二十五篇,为文体论。
分论几十种文体,包罗非常广泛,甚至包括债券契约上的文字。
文心雕龙刘勰
文心雕龙刘勰文章一:《论文心雕龙刘勰的地位和贡献》大家好,我今天要写关于文心雕龙刘勰的文章。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著作《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和审美的论著,其中包含了成语、典故、修辞手法、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气质说”、“意象说”、“人我之隔”、“音律说”等很多新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刘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创作和传承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对于唐代文学的影响尤其巨大,唐代的诗歌、小说、散文等都有他的痕迹。
同时,他还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曾经深入到东晋和南朝的文学界,与一些著名的文化名流交往,获得了他们的赞赏。
总之,刘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著作《文心雕龙》对于中国文学史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思想和方法,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篇幅:177字要点分析:写作重点:概述刘勰的身份及其文学著作《文心雕龙》,指出其理论贡献和影响。
分析刘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和当时的文学界的作用,突出刘勰的文学地位和重要性。
用词分析:运用了很多文化和文学术语来表达。
语言简洁明了,表述清晰流畅,但是内容较为简单。
文章二:《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些理论的探究》大家好,今天我要探讨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些理论。
首先是“意象说”,刘勰在书中提到:“意者,中之雌;象者,形之雄。
意象,文之主客也。
”意象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文学中非常常见的一个术语。
它强调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情感和形象对读者情感产生的影响,只有意象具有独特的隐秘性和启示性才能引导读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其次是“音律说”,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语声要遵守一定的音律规则,例如六韵、趋韵等,这些规则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一种韵律上的美感,更好地感受到文字的感染力。
最后是“人我之隔”这一理论。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经典。
这部著作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的创作理论、修辞技巧、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文学批评理论。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创作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文学的“情”、“意”、“志”、“思”四个层次,认为一个作品要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品质。
这一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加深对文学创作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修辞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提出了“比兴”、“夸张”、“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些修辞手法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每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作家在创作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来选择合适的文学风格。
这一观点为后人提供了对文学风格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批评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部著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为当今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其文学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为当今文人雅士们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美学研究对象和文化传承研究对象。
在文学风格上,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极其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古典著作。
作者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经典文言文,使文中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一种深厚的知识气息,丰富了文本的叙事语汇和美学体验;另外,刘勰还精细地融入了丰富的古典文学技法,如形象、对比、讽刺和对照等,使全文锦上添花,形成华丽的文章风格。
同时,刘勰运用了文言文表述方式来丰富文章内容,充分发挥了古典文言文的风格,充满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的气息,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文化冲击。
此外,刘勰也采用了多种文体混搭的方式,如书信、日记、寓言、碎片等,运用多样的文学创作手法来丰富文章的结构,使作品看起来具有多样的艺术效果,深具吸引力。
综上所述,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它采用了文言文表达方式,采用了丰富的文艺表现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丝绸般的文学体验,令人叹为观止。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刘勰。
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批评理论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权威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心雕龙》一书共分为三十篇,涵盖了诗、赋、文、曲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批评理论。
刘勰以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例证,深刻地分析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经验。
他在书中提出了“章法”、“比兴”、“典故”、“评价”等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技巧,他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有章法严谨、比兴贴切、典故丰富、评价得体的特点。
他还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注重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精准,提出了“意在笔先”、“笔在意后”等创作原则。
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的学识渊博和思想深邃。
他对古代文学的批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他的理论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文心雕龙》这部经典之作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见解和精湛的文笔,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的权威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通过对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他从文学的内涵、形式、修辞、意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理论,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受其启发和教诲。
首先,刘勰在书中提出了“雕龙之术”,即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才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仅需要灵感和情感的驱动,更需要对语言、结构和形式的精雕细琢,才能够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其次,刘勰在书中提出了“知音之学”,即文学创作的内涵和意义。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仅需要有新颖的思想和观点,更需要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深刻洞察,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此外,刘勰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辞、意象、风格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今后的文学创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见解和丰富内涵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今后的文学创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文心雕龙》将继续在文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人提供宝贵的文学批评经验和启示。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刘勰的一生,除了作《文心雕龙》而干之于沈约,还有两件事颇值得注意:一是早年依沙门僧佑和晚年燔发变服,二是天监年间出仕,官至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
可见刘勰生活于佛的世界、文的世界与仕的世界。
刘勰的人格理想是学以达政”,崇佛”与研文”不过是达政”之手段。
然而,志大才高却势窘人微的刘勰,最终并未显达于仕途,而是以佛徒之身辞世,以文人之名永生。
生存环境与理想人格的反差,酿成刘勰的耿介愤懑之气,并最终形成以傲岸泉石”为个性特征,以彩云若锦”为美学品格,以对生存方式之自由选择为高峰状态的人格境界。
刘勰的人格境界,在《文心雕龙》中呈现为道”、智”、性”三位一体的作家人格论。
原道心”、研神理”中所包蕴的自然之道,与怀宝挺秀”、智周宇宙”所张扬的智术才藻,共同铸成作家人格的内质与外观:而作家个性的其异如面”和作品风格的风清骨峻”,又赋予作家人格以独特的美学魅力与永恒的艺术生命。
一、刘勰的三个世界刘勰于齐武帝永明依沙门僧佑时,大约二十岁刚过。
身为男子,当婚娶之年而入佛寺,刘勰为何作出如此选择?王元化认为,刘勰之依沙门僧佑,其中因避租课徭役很可能占主要成分。
至于他不婚娶的原因,也多半是由于他是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的缘故。
”[①a]刘氏世系中,最早显露头角的刘穆之,实以寒人身份起家,少时家贫……好往妻兄家乞食”[②a],因此《宋书》关于穆之为汉齐悼惠王肥后”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故在《南史》中被删去。
张少康先生亦主张刘勰出身庶族,并认为舍人之依僧佑,主要原因是想借助僧佑的关系,利用僧佑的地位,结交上层名流、权贵,为自己的仁途寻找出路。
”[③a]刘勰依沙门僧佑的原因是多重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钟山上定林名列前茅,这里高僧辈出,饶有资财,又富于藏书。
刘勰于家贫势微之时入居定林,既能解决温饱问题,又能找到一个读书的好去处。
正如杨明照所描绘的:舍人依居僧佑后,必纵意渔猎'为后来弥纶群言’之巨著积学储宝'于继续攻读经史群籍外,研阅释典,谅亦焚膏继晷,不遗余力。
文心雕龙中刘勰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中刘勰的读后感刘勰是中国南朝时期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是一部批评文论的著作,以其深度的研究和观点独到而闻名于世。
阅读《文心雕龙》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悟。
以下是我对刘勰《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一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勰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于文学创作的原则和观点,对于后世的文学家和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于“洞悉人情,悟道通神”的要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作家必须要有对人性的洞悉和对道理的通达,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灵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鞭策,它让我明白了作家创作的责任和使命。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他详细阐述了作品的结构、描写的手法、文笔的运用等等。
这些指导性的观点对于我来说尤为重要,让我认识到了写作不仅仅是一种发泄情感的方式,还需要技巧和方法的支持。
通过学习刘勰的理论,我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要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此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讲述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他对古代文学家的评价和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现了他对文学的敬意和对文学史的研究。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能脱离文学的历史背景,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开拓自己的写作道路。
总的来说,刘勰的《文心雕龙》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他对于文学创作的洞察和对作品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作家的责任和写作的严谨性。
同时,他对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重视,也让我认识到了文学创作的历史渊源和多样性。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受益匪浅,对于自己的写作道路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和规划。
总结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批评著作。
他在书中对于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给了后世学者和文人很多启示。
我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深受感动和启发,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传承和发展中国古典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文学圣经”,作者是刘勰。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文学理论和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创
作的认真态度。
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观点,如“章法”、“比兴”、“典故”等,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们理解和欣
赏现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的分类和评价也颇具见地。
他认为文学可以分
为“章句”、“比兴”、“典故”、“议论”四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
他看来,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方式,只有将文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刘勰还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
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他强调要注重修辞和比喻的运用,要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故事,要注重章法和结构的安排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也对我们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
文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的指南,它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析《文心雕龙》
神 州 文 学
浅析《 文心雕龙》
马畅 蓬
沈I  ̄ E t Y i l i 范大学
摘要 : 本文简要地介 绍 了刘勰的《 文心雕龙》 的儒道思想, 后世的创作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前人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以及独特的写作技 巧 ,并结合 日常 首先 , 是文与质的结合 。 文指 的是文采 , 就是修饰。 质指 的 写作 进 行 深 入 分析 。 是实质 , 是本体。文与质的关系也就是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刘 关键词 : 儒 道 继 承 发展 写作 特 色 勰强调文学作 品的内容是起指导作用的 ,而形式是 为内容服 务的。 也就是他所说“ 夫铅黛所以饰容 , 而盼倩生于淑姿。 文采 刘勰的《 文心雕龙》 是 中国古代 文学 理论批评 史上最杰 出 所 以饰言 , 而辩 丽本 于情性” 。 刘勰 主张为情而造文 , 也就是我 的作 品。它成书于南朝齐和帝 中兴元 、 二年 间, 不仅总结了齐 们现在所说的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不能无病呻吟 ,矫揉造 梁 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 ,而且还把具体 文章上升到文学 作 。 这一观点不仅影 响着后世之风 , 更对我们 当今的写作 具有 理论 。 作者运用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 , 对各种体裁的文章和文 指导意义。我们现在所谓的好 的文章有很多是用华 丽的辞藻 学作品以及各个 时代 的额代表作家进行 了言简意赅的批评 。 堆砌而成 的 , 不是虚构就是空洞 , 缺乏震撼心灵 的力量 , 很难 文心 , 即写文章时 的心思。 雕龙 , 即对 文章 的雕刻修饰。 两 引起读者的共 鸣。 好的文章就应该饱含真情实感 , 贴近生活与 个词合起来 , 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 以及文章怎么写。 下面我将 实 际的 , 这样才更容易受到大家的认 可 , 才更容易突出作 家个 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对文心雕龙的具 体看法 。 性 。当代作家莫言 的《 红高粱》 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贴 近生 活实 《 文心雕龙 》 的儒道 思想 际 ,反映中国农村淳朴风情 而获得 了至高无上的诺 贝尔文学 《 文心雕龙》 前三章强调儒学 是文学的根底 , 这是 因为刘 奖 。 但是刘勰认为辞采也是重要的“ 圣贤书辞 , 总称文章 , 非采 勰 的崇儒思想是根 深蒂固的。 从刘勰 的生活时代看 , 正是佛学 而何” 文章 的美要靠思想 内容的沉淀 , 更要靠辞藻来 升华 。总 盛行之际 , 他早年在钟 山的南定林寺里 , 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 之 , 刘勰 的思想告诉我们 , 内容与形式要完美 的结合 , 使文不 佛书 ,而之后 他却 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 自己的作品为 灭质 , 才能写出好文章。 后世所重 的目的 , 这正是儒家人世的传统心态 。 从刘勰的文章 其次 , 是学习圣人之文 。《 原道》 篇说 : “ 道 沿圣 以垂文 , 圣 中看 , 《 原道》 篇说 : “ 道沿圣以垂文 , 圣因文而明道。” 即, 到依 因文而 明道。” 这就说明到要依靠圣 人之文来 释道 , 也就是强 靠圣人来表现在文章里 面, 圣人则利用文章来 阐明道。 这里面 调学 习圣人之文的重要 。 这一观点对后世影 响很深, 古代的很 的圣人指 的就是孑 L 子, 那么这里面的道也就是儒家之道。 同时 多作品都有前世之作 的影子 ,随后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提出 刘勰还认为“ 原 道心 以敷章 , 研神理而设教 ” ( 《 原道》 ) , 正是圣 的“ 夺胎换 骨” 、 “ 点铁成金” 的创作理论和写作 纲领 , 也是强调 人著述经典 的根本原则 。“ 神道设教” 语 出《 易・ 观创造升华 出新的诗歌意 以神道设教 , 而天下服矣” 。 这是把超 自然 的、 人格化 的“ 神” 及 境 。 的确 , 结合我们 的写作经历 , 学习前人之作 , 对我们 自身的 其在现实 中的代理人帝 王, 视作理所 当然 的最高权威。 这充分 写作确实提供了典范 。 而且不仅要学习圣人之文 , 只要好的作 显示 了儒家 的政治理念。 品我们都需要去读 , 去揣 摩 , 读 书读得越 多 , 我们 的思维 就越 其次, 《 文心雕 龙》 推崇 自然 之道 , 以 自然为最 高的美学 发 散 ,灵感就越多,就是我们常说 的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境界, 这 又说明 , 刘 勰也受到老庄思想 的影 响。《 原道 》 篇说 : 神” 。当然 , 刘勰学 习圣人之文也有弊端 , 他认 为 , 如果从 内容 “ 文之为德也大矣 , 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有评论 家研究 表明 , 到形式都 向圣人学 习, 就写得差不多了。 但这其 实夸大 了圣人 这里面的德就是“ 得道 ” , 因此 , 这里面 的“ 道” 就与老子的“ 道” 之文的作用 , “ 圣人之文 ” 固然有精华 , 但也有与 当世不相符的 相似 。 因素 , 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 如果一 味学 习 , 文 章就不会 二、 《 文心雕龙》 对< 文赋 > , 《 典论 论 文》 的继承与发展 有新的突破 。而且 , 我们现在许多人写文章 , 都过分依靠前人 《 文心雕龙》这样一部伟大 的著作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 他 之文 , 甚至许 多专家学者都 出现 了学术抄袭的现象 , 这都违背 的批评理论 与魏晋 以来的文学批评分 不开 ,更 与六朝文 风分 了“ 学前人” 的本意。因此 , 我们学 习前人之作固然重要 , 但一 不开。 《 典论》 是中国第一篇专 门批评文学作家作品的文章 , 他 定要掌握好 “ 夺胎换骨” 的方法 。 是曹丕做太子时所写的著作 ,它对文学 的价值提 出了崭新 的 总之 , 《 文心雕龙》 是一部体大而思精的著作 , 在文学理论 观点 , 标志着文学的 自觉时代 的到来 。随后 出现的陆机 的《 文 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 他分析问题 的广度 、 评论 范围的宽度也 此外 , 刘勰用将古典韵律把文字 的 赋》 则沿着 《 典 论论 文》 的方 向 , 更 加深入 地探讨 文学 内部规 是后世评论著作 中少有 的。 律, 并第一次全面系统的研 究了文学创作 的基本理论 。 而这两 内容与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 , 他全 面、 具体的写作技 巧也 为后 世提供了典 范, 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 虽然 , 《 文心 部作品 ,不仅 呼应着建安风骨与太康丰采 ,而且也 在召唤着 雕龙》 仍有些不可忽略 的局 限, 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 《 文心雕龙》 这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伟 大的著作 。 《 文赋》 是 在曹丕的《 论 文》 影 响下完成的 , 《 文心雕 龙》 又 把他独到的见解应用到我们 的学习中来 , 用美感启迪心灵 , 用 在《 文赋》 的基础上创新 和发展 。 应该说 , 文学理论正是在这种 文字 震 撼 力 量 。 继承与发展的 良性 延伸 中走 向了成熟 。
情感与创作——读刘勰《文心雕龙》的一点体会
对他们 虚 假地 去 粉 饰 太 平
因 此 偏 重 语 言 形式
不 满 意的
。
认为 尽管 其作 品 就 语言 形 式 上说不 失为 佳 品
,
,
如
“
翠 纶桂 耳 ” 一 般
,
然而 因
为 只 有虚 华 的外 表 相 比较
。
也 就 减 弱 了 对 于 读 者 的 美感 作 用
,
。
,
被 称 为千 古 奇 唱 的 《 离骚 》
。
更 重要 的 是 它 能使 读者 象诗 人 那 样激
就 因为 《 离 骚 》 抒 发 出 了 作者的 真 情 实
慨叹
,
怨愤
,
引起共 鸣
究 其所 以 然
感
。
如是 式
。
文学 作 品 艺 术 效 果 的 高 低 直接 取决 于 作 者情 感的真 伪
, ,
,
而不 仅 仅 在 其艺术 形
。
说到这 里
也使 我 想 到太史 公 的一 段 话
采 采笨 首
。
,
薄 言采 之
,
采采 荣 首
。 。
,
薄 言有 之
,
采采茉
。
首
薄 言掇 之
, ,
采 采茉 首
,
薄言 将 之
,
采 采荣 首
薄 言枯 之
、
采 采 荣首 也许
,
。
薄 言撷 之
分
这里
朴 实无 华地 描绘 出一 幅 妇 女们 摘采 苯 首 时 的 欢 快情 景 所 以 写 得 那 样真 切
: “
,
,
文学 家 们的 论述 莫 非 自然
试论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札记
试论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札记《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创作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刘勰。
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文学理论的著作,《文心雕龙》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更是对后世文学理论研究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试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一、提出文学“情”“事”“志”三原则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文章创作应该遵循“情”“事”“志”三原则。
其中,“情”指感觉、情感,是创作触发点,“事”指创作的内容,包括题材、物体、人物等,“志”指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悟。
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相互贯通,一篇佳作需要“情”来激发创作灵感,“事”来提供创作素材,“志”来加深文章思想感受。
刘勰提出这一原则,不仅方便了文章的创作,使得文章情感更加深刻,而且为后世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突破。
二、提出文学审美的“文以载道”理论刘勰认为,文学的最高价值在于表达思想感悟,以文道义,即“文以载道”。
刘勰将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载体,将文学与人性、理性对应,认识到文学除了具有艺术特点以外,更应该要有文学思想,要贯通人生,承载理想。
例如,《庄子》中的太上老君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非常明显的文学审美观,即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表达思想、贯穿于道德之中。
刘勰所提出的“文以载道”理论,将文学审美提升到了道德和人生的高度,开阔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新视野。
三、坚持经验主义文学思想刘勰认为,文学的表达应该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感,强调文学作品必须要从生活中获取原材料,反对艳丽虚饰而偏离本真的文学作品创作方式。
刘勰的这种文学创作思想遵循经验主义,即在写作时坚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从生活中抽象出艺术内容。
这种文学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系统阐述“比兴”方法“比兴”是一种运用象征手段的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阐述了“比兴”的概念、原理和运用方式,将“比兴”方法系统化。
刘勰的史学理论思想——《文心雕龙·史传》读后感
刘勰的史学理论思想——《文心雕龙·史传》读后感
文心雕龙史传是中国古代伟大史学家刘勰的一部文学杰作,他受古代历史学上的传统理论思想的影响,以及详细的实地考察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史学理论思想,对古代历史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读完《文心雕龙史传》,我对刘勰的史学理论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刘勰强调“非经考不可也”的历史史学观点,认为历史研究应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科学研究历史,不能仅依靠传统记录而不加研究。
他曾多次实地考察过江南地区,对当地的历史进行了调查研究,印证了诸多史书记载的事实,也让许多迷失在历史判断中的事实和重要历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刘勰提出了“极者可勿定”的史学理论概念,主张历史只能经过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明确其本质。
因此,应当谨慎对待史书记载的各种谣传和传闻,只有在研究者对它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前提下,才能真正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样,才能保持史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达到最终的目的。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非知其旨不可言也”的史学活动观,认为只有在仔细考察和研究每一个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背景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其所表达的意义,而不能简单地死记硬背,以此来理解历史的真正含义。
否则,很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理解,甚至篡改历史,从而严重损害历史文化的传承。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史传》,我对刘勰的史学理论思想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和体会,深深认识到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也对史学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史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把刘勰所言“实地考察”“极者可勿定”“非知其旨不可言也”的史学理论思想作为参考,努力学习历史,以便更深刻的理解历史,更好的传承历史文化,积极参与历史研究,与历史同行。
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刘勰创作《文心雕龙》历程的启示初读刘彦和之《文心雕龙》,只觉其文均用骈文偶文写就,文字艰涩难解,加上用典繁多而古奥,实不知其所云,唯有以“无法读懂之天书”喻之。
故在此,我就其创作历程谈谈个人的一点感受。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座丰碑,它以开拓性、创造性的理论造诣,奠定了自己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心雕龙》的诞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在理论上走向成熟的重大标志。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那么,成就如此卓绝的《文心雕龙》,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第一、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关键不在出身,而在于:首先要精心研读,消化吸收前人的理论精华;其次要寒窗苦读,孜孜不倦的夯实其文学功底,提高其文学修养。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断定,他曾和著名的佛教徒僧佑同住在定林寺里;他一面协助高僧整理佛经,一面自己也读了许多古书。
他读的书具体都是哪些,固然无从考证,其中肯定有佛教著作,但从《文心雕龙》看来,他读的更多的却是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
第二、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必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提出创造性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借鉴,更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抄袭。
刘勰精通佛学佛理,但他在《文心雕龙》中却发展儒家古文经学派的唯物因素,摆脱了佛学佛理的唯心主义学说。
这里并不是说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创作没有积极作用。
从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正是从佛学思维缜密,论证严密等立论有据的推理中吸取了不少营养,从而使得《文心雕龙》这部著作写的更加精密严谨。
但那时的文学创作正处于非自觉时期,文学的样式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这些是学者们考证得出的结论。
那些口头相传的文学以及后代典籍中零星存在的只言片语只是向人们透露些初始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信息,至于文学理论的创作是不大可能有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时尚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文心雕龙》是一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由刘勰所著。
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在阅读《文心雕龙》之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对其中的观点和方法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文学的四种境界:超俗、超尘、超脱和超然。
他认为一个杰出的作品应该具备超越世俗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发读者超越尘世风尘的体验,以及作者能够超出局限和束缚,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
这些观点让我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刘勰还强调了“正”和“奇”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符合正道原则,秉持道义和伦理观念,同时还要有创新和独特之处。
他认为,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平庸地套用传统的形式和主题,那就无法产生真正的艺术价值。
这让我明白了文学创作中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在《文心雕龙》的阅读中,刘勰的批评方法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提出了“象”、“事”、“文”的三要素,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在形式、内容和表达上都要有卓越之处。
他的批评方法很具体,对于作家和读者来说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他的批评方法,我认识到要在文学创作中注重细节、把握全局,才能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阅读《文心雕龙》让我不仅对文学批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学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文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相信我的文学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它以其独到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应用其中的批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这本书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文心雕龙情采读后感
文心雕龙情采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才华,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读完《文心雕龙》,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文心雕龙》中的“文心”二字所吸引。
文心,即文学的精髓和灵魂,是文学创作的核心。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通过对文学创作的深入探讨,提出了“章句妙法”、“文辞妙法”、“意志妙法”等多种创作方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文学创作不仅需要灵感和情感的驱动,更需要对于语言和结构的精准把握,需要对于意境和内涵的深刻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其次,《文心雕龙》中的“雕龙”一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雕龙,意味着文学创作的精雕细琢,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精心打磨和雕琢。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雕琢”重要性,指出了“雕琢”对于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气质的提升作用。
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雕琢,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艺术价值。
此外,《文心雕龙》中的情采之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采,即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性,指出了情感和意境对于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影响。
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有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才能打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地意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精心的雕琢和深刻的情感,需要对于语言和结构的精准把握,更需要对于意境和内涵的深刻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前言: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显学,一个是红学,一个是龙学。
我们知道:《红楼梦》讲“情”,《文心雕龙》讲“理”;红学研究曹雪芹,龙学研究刘勰。
曹雪芹和刘勰,他俩有着相似的出身,人生也都比较凄凉,曹雪芹“举家食粥”,刘勰“家贫不娶”。
然而,他们两位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留下的著作,竟成了不少后人的饭碗和知本。
在我们中国,还有国外,很多人都以研究《红楼梦》和《文心雕龙》谋生并以此为荣。
《文心雕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理论巨著。
至今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媲美。
它全面总结和阐释了文学原理、文体、创作、批评等问题,“体大而虑周”,论述精辟,是中国文艺批评最权威的典范论著。
目前,专事研究其理论体系的“龙学”正日益兴盛。
一、刘勰生平:可慨!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在《序志》篇的注释里面谈及刘勰生平的时候曾说到这么一句话:所惜本传简略,文集亡逸,如此贤哲,竟不能确知其生卒,可慨也已。
就是说刘勰的传记非常简略,令人不由得感慨系之。
周振甫所著《文心雕龙今译》一书在开头部分全文收录了《梁书·刘勰传》,他写道:那么伟大的一位文论家,仅有400多字的传记,何等的单薄啊![1]而且,他本有的传行于世的文集在唐初就已经不幸遗失了,现在我们仅知道他的《文心雕龙》和两篇有关佛教的论文,即《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像这么伟大的圣贤之人,我们现在却不能确切地知道她的生平,而只能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推断,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和惋惜.(一)青年时代——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梁书·刘勰传》云: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
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
父尚,越骑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学。
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刘勰的祖父灵真,与刘宋时代的雍州刺史刘秀之是兄弟,刘灵真的生平无可考,其子刘尚,即是刘勰的父亲。
曾为越骑校尉,倘据《颜氏家训·涉务》篇所言“南渡士族至八九世末有刀田,悉资俸禄而食”之语,则这“越骑校尉”亦似是食禄用的虚衔,所以刘勰这一系应算是京口刘氏一族中较为落寞的一家。
[2]这里说他“早孤”,是说他尚未成年,刘尚便已亡故了。
刘尚挂个虚衔,多少还有俸禄可支,及其死后,生活便发生了问题。
但刘勰不谋别的出路,独找定林寺的和尚僧祐投靠,这里面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此“家贫不婚娶”五字,须分开来看:如果是无力婚娶,可能是为着家贫;如果是不愿婚娶,便不是仅为着家贫而已。
以刘氏家世,纵因贫困不能与当代显贵的子女结亲,但以一个笃志好学的士人,应该不难求得淑女,而其问题也许在于刘勰个性本即无意成家。
杨明照先生认为刘勰“不婚娶”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家境的艰难,而是由于刘勰信佛,杨先生在他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一书中指出:然则舍人之不婚娶者,必别有故,一言以蔽之,曰信佛。
[3]这种分析也是颇有些道理的,杨先生说刘勰年轻的时候固然穷苦,但是他一进入梁代就开始做官了,虽然此时已年过四十,但还是可以娶媳妇的呀,高既不成,低亦可就吧!那他为什么不婚娶呢?这恐怕就与刘勰信佛不无关系了。
范文澜先生认为刘勰不结婚的原因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刘勰的父亲早逝,母亲也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去世了。
按照古礼,刘勰需要丁忧三年,三年过后就二十三四了。
正值此时,定林寺的著名佛学大师僧祐开始传法讲佛,招募弟子。
刘勰便在母亲的孝期结束后进了定林寺去投靠僧祐,成了高僧的得力助手,刘勰在定林寺里面一待就是十多年,既然在定林寺里面,那当然就不能结婚啦。
等他从定林寺出来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
之后,因夜梦孔子,他决定写作《文心雕龙》,并因此又耗费了四年的时间,待到三十七八岁,刘勰的《文心雕龙》倒是写就了,但他却把最佳择偶时间错过了,打了一辈子的光棍!刘勰为什么要“依沙门僧祐“呢?南朝的寺庙对于当时的刘勰至少可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温饱问题,二是读书问题,三是就业问题。
刘勰到定林寺依投僧祐,可以避租课避徭役,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定林寺有相当多的藏书可供刘勰借阅,有很多学问满腹的高僧和同门可资请教与切磋。
此外,南朝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文士到武将,信佛者众多,达官贵人、鸿儒俊彦经常出入寺庙,出身寒门又胸怀大志的刘勰当然希望能在定林寺结识达官显贵,为自己日后的仕途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他在《程器》篇的结论说: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
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攡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
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
从中可知他虽寄于僧家,若有机缘仍要进入仕途。
(二)负书候车——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在中国文学史上,“负书候车”是个很有名的典故,讲的就是刘勰。
《梁书·刘勰传》云: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既成,未为时流所称。
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刘勰写就《文心雕龙》之后,并没有被当时的名流看重和称道,仍然是个无名之辈,泯然于大众之中。
大家知道,西晋有位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叫做左思,出身寒门,诗写得很棒,就是湮没无闻,不为人知。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窘境,左思就去请当时的权贵和名流皇甫谧为自己历时十载创作的《三都赋》作了篇序。
美文加上名人推介,使得《三都赋》即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间“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也就借助于皇甫谧而一举成名,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刘勰对这一文坛掌故自然烂熟。
大概受到了“洛阳纸贵”的启发,为了谋取一定的功名和地位,刘勰决定用《文心雕龙》作为敲门砖来求得梁武帝的开国元勋、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的赏识和提拔。
可是,当时的沈约位高权重,不是一般人想见就能见到的,更何况刘勰还是一介寒士,根本就没有资格去拜会沈约。
南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刘勰将《文心雕龙》的书稿装在一个布袋子里面,自己就背着这个袋子,守候在沈府的大门口,沈约出来后,他便不失时机地拦车求见,向沈约推荐自己的著作,整个看着就像一个书商贩子搞推销似的。
沈约把书带回阅读后,为之赞不绝口,《文心雕龙》成了沈约的案头常备书。
《文心雕龙》很快流传开来,刘勰也因受到沈约的器重而声名鹊起,他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机。
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刘勰被朝廷启用,授予奉朝请等职务,后来又在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担任了东宫通事舍人,与昭明太子结为忘年之交,参与了《昭明文选》的编选工作。
我们通过《梁书·刘勰传》来看看他的任职简历: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
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
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
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
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三)暮年时期——燔鬓发自誓,未期而卒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五月,刘勰的恩师僧祐在建初寺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僧祐的弟子正度为他立碑颂德,刘勰则因为善为文章,“长于佛理”而接下了撰制碑文的重任。
《梁书·刘勰传》云: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文集行于世。
僧祐去世以后,皇帝下令让刘勰回到定林寺和慧震和尚一块编撰佛经。
这样,刘勰再次来到定林寺,花了两年的时间去整理佛经,事成之后,刘勰主动地请求皇帝允许他出家,而且,在皇帝还没批准的时候,他自己就先烧去鬓发,发誓出家。
后来,皇帝同意了,于是刘勰便在定林寺变服为僧,改名叫做慧地,皈依佛门不到一年就辞别人世了!总的来说,刘勰的一生都是很孤独很寂寞的,李建中教授认为刘勰是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的:文的世界、儒的世界和佛的世界。
[4]年轻的刘勰在寒冷的定林寺里面,暮鼓晨钟,青灯古卷,笔耕不辍,辛辛苦苦了三四年写成的《文心雕龙》却很久不被世人看重,他在文的世界里很孤独;后来,好不容易因为《文心雕龙》写得好,受到沈约的器重而出来做官,在仕途上前前后后奋斗了二十来年,虽“政有清绩”,却怀才不遇,难于跻身高位,儒的世界里他很寂寞;在佛的世界里就更加孤寂了,刘勰始于沙门,终于沙门,晚年削发为僧,皈依佛门,最后在定林寺孤寂地死去,终年约56岁。
二、时代背景刘勰著述《文心雕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极为开放,文学创作极为繁荣的时代。
东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分裂、大动乱、大融合的时期。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复杂,两汉“独尊儒术”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
佛教开始传人并很快盛行,道家思想以蓬勃之势复苏,“谈玄”和向大自然寻求生命真谛的思想成为席卷全国的社会思潮。
哲学逻辑思想的大解放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人们冲破了儒家倡导的“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抛开汉儒死守章句、图解经义的作法,大胆地抒写情性,反映现实,歌咏自然。
自三曹等百余名作家的积极写作,开创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建安文学之后,一直到南北朝,诗文创作长盛不衰。
这时期,朝廷也开始承认文学的独立地位,封建帝王和大批士族官僚也加入了创作的行列。
魏文帝曹丕就是大家熟知的文学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还写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典论·论文》。
宋文帝时设置了专门的文学机构“文学馆”,与原有的儒、道、史三馆并列。
宋明帝时设总明观,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
由于几代帝王的爱好和提倡,南朝连初识字的儿童都拼命地做起诗来。
士族文人中甚至出现了“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况。
文学创作的繁荣,大量作品的产生,不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去进行鉴赏和甄别,来指导创作和引导阅读。
一些知识分子就着手品评诗文的工作,大量文艺批评论著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此时旧的文学观刚刚被打破,新的文学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在当时的文艺批评中,虽然也有《文章流别论》这样的佳作,但更多的评论著作则没有准则,只是各随好恶地任意立论,造成文学批评中的高下颠倒,黑白不分的混乱状况。
为了澄清当时文学批评中的混乱局面,使文学批评真正起到指导创作、引导阅读的作用,社会迫切需要“批评的批评”——科学的、权威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产生。
三、《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刘勰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吸收了道家思想,魏晋玄学、佛家思想。
(一)文师周礼《原道》篇指出:“道沿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刘勰把儒家的经典当作文章的典范,所以他认为讨论文学首先要向儒家圣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