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对联

合集下载

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军阀---吴佩孚

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军阀---吴佩孚

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军阀---吴佩孚1924 年9月8日,首位中国人亮相了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并被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他就是被认为上世纪20年代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祖籍江苏省江苏常州(延陵郡)。

1898年投淮军。

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

护国讨袁运动兴起,他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

1917年7月,他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

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他和曹锟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其实世人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他残忍,有人说他爱国。

不管评价如何,有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是一个拥有民族气节的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他的一天里,看看他是怎么表现他的民族气节。

1939年1月30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上下一片动荡不安,而吴佩孚吃过饭,整理好衣裳,带上自己的秘书,便去参加了时任日本特务机关长的土肥原贤二为他召开的记者招待会,这个会将公布吴佩孚对时局的看法。

而且土肥原贤二已事先为吴佩孚拟好了一份核心内容为“一切赞同日本的主张”的讲话稿,并对外发布。

吴佩孚到场的时候,已有130多名中外记者在那等候着。

于是,他便开始了他的讲话。

他说:“恢复和平,必须是全面的,平等的,因为我们晓得:惟平乃能和,和必等于平。

本人认为今天要讲中日要实现和平,必须要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必须无条件全面撤军;二中华民国应该保持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和交涉的对象。

”宣布完毕后,他一转身对秘书大声的说道:“你给我逐字译成日文,一字一句,断乎不能更改。

”这时,有个记者问道:“之前对媒体发布的‘一切赞同日本的主张’的讲话稿......”。

这个讲话稿此时就放在吴佩孚面前的桌子上,听了这话,吴佩孚一把抓起了讲稿,将其撕了粉碎,说道:“这张稿是日本人一手炮制的,我从来没有说过如此荒唐的话。

历史趣谈:军阀吴佩孚轶事:住甘肃天水时吃光城中所有鱼翅

历史趣谈:军阀吴佩孚轶事:住甘肃天水时吃光城中所有鱼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军阀吴佩孚轶事:住甘肃天水时吃光城中所有鱼

导语:刘湘代表没有套出吴佩孚的意图来,反听吴佩孚训斥了刘湘一顿,只好红着脸,连声说:“是!是!”而告退。

1931年9月,吴佩孚来到天水。

这时
刘湘代表没有套出吴佩孚的意图来,反听吴佩孚训斥了刘湘一顿,只好红着脸,连声说:“是!是!”而告退。

1931年9月,吴佩孚来到天水。

这时陇南十四个县,全为马廷贤所占据。

马部骑兵号称两万之众,编为三个骑兵师,攻占天水后又号称三个军。

由韩进录、王占麟、马如仓分别担任军长。

同年,国民政府中央特派员严尔爱来天水,马廷贤便接受蒋介石收编,被委任为陇南绥靖司令,由陕西潼关行营主任杨虎城指挥。

由于吴在出川前,曾派他的政务处长刘泗英来天水鼓动过马廷贤,所以马廷贤对吴来天水仍表示热烈欢迎,曾派吴庆安为代表,前往武都迎接,显得格外重视。

马廷贤对吴的欢迎招待极为奢华,行辕设在天水当时最为壮观的九间楼,接待工作由参谋马达谋、副官马占麟、副官处书记蒲聘如(天水市人)全力操办。

但计划的行辕地址已破旧不堪,因马部破城后,韩进录的骑兵卫队就驻扎在九间楼,楼道上下已成为马圈,为便于马匹通行,楼梯早已被垫为路坡,楼内楼外也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于是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人员突击抢修,由天水县政府拿出六千块银元作为装修费用,调集工匠日夜施工。

在吴到达之日,九间楼已焕然一新。

吴的卧室设在九间楼最后一间房内,室内布置富丽堂皇,床上是绸缎被褥、俄国毛毯、黄绸帐幔。

行辕内外灯火辉煌,楼前正门扎有大型彩门,上飘各色彩旗,下悬精制宫灯,正中挂“孚威上将军行辕”金字大匾,
生活常识分享。

吴佩孚让人佩服之处

吴佩孚让人佩服之处

吴佩孚让人佩服之处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的后起之秀,也是曹锟执掌直系大权时的实际首脑。

他一生刚愎自用,政治野心极大,在其鼎盛之时,曾拥有数十万兵力,虎踞洛阳,幻想以武力统一中国。

至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吴佩孚由此一蹶不振。

不久,他又被北伐军打得丢盔弃甲,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四川军阀杨森,且长达四年之久,最后定居北平东城什锦花园胡同。

然而其人生历程却十分复杂,有其传奇色彩。

就其前半生而言,这位北洋军阀直系头子,确实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乏善可陈。

但其晚节,不怕日伪的威逼利诱,拒不当汉奸,确有让人佩服之处。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拒签出让青岛的《巴黎和约》,游行途中示威者捣毁并焚烧了卖国官员的私宅。

军警逮捕了三十来个“暴徒”,激起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

5月9日,远在南岳衡山之下的吴佩孚,这个“言人所皆欲言,谏人所不敢谏”的区区师长,在湖南驻地,直接向大总统徐世昌发出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吴佩孚爱国之心可鉴。

数日后,他又致电南北双方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政府签约。

电文大意是,决不许出卖祖国的主权!不能让强敌将我山东家乡当肉吃!身为山东籍的军人,我愿对日本背水一战!值得一提的是吴佩孚保护故宫立下一功。

那时,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里的议员们居然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废墟上另建议会大厦!洛阳吴大帅惊闻此讯,立马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了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四位,电文是:“……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

无任欣幸。

盼祷之至!”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威严号令让始作俑者噤若寒蝉,故宫三大殿方幸免一劫。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常吟诗作画,熟读<<易经>>、<<春秋>>,有“儒将”之誉。

吴佩孚是死的_为何吴佩孚死得那么离奇

吴佩孚是死的_为何吴佩孚死得那么离奇

吴佩孚是死的_为何吴佩孚死得那么离奇纵览中国近现代史,能与吴佩孚比个人品质比综合实力的,恐怕所剩寥寥。

这不是溢美之词,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吴佩孚生前,有人便誉之为“中国之华盛顿”。

至于吴佩孚是怎么死的呢?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吴佩孚的死因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因吃羊肉饺子伤了牙齿,之后离奇地结束了一生。

吴佩孚死得蹊跷,当时没有人深究,后来也无人查证,造成了至今众说纷纭。

吴佩孚究竟是怎么死的?吴佩孚当权后,前来跑官要官买官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

有个吴佩孚的老同学,前来投奔。

此人在别处多次当官,几次因为刮地皮过火而被免职。

到吴佩孚家,吴佩孚不在,便写了个条子,要求到河南当个县令。

吴佩孚回家见到条子,提笔批道:“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罪过?要你这样的人来害他们?吴佩孚手下有一个老同事,因为无能,吴给他安排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整天无所事事。

此人无聊之余,起了建功立业的念头。

于是毛遂自荐,写军令状,要求吴佩孚给他10万大军,保证平定南方革命党人,“然后释甲归田,以种树自娱”。

吴佩孚知道这家伙属于纸上谈兵式的蠢材,怎么敢赋予大任!就在军令状上批道:“先去种树。

”臊得那小子再也不吭气了。

虽然吴佩孚是一个反动军阀,但以上三个涉及私生活、跑官、要官的手谕却很能看出此人与众不同之处。

就是今天的官员,也是可以借鉴一二的。

他自撰的对联总结了他的一生:“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一位佩服他亮节的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送来一副挽联写道:“败师不入外租界,正谊羞登傀儡场。

”对吴佩孚之死,北伐中打败了吴佩孚的蒋介石亲致唁电给北平什锦花园吴公馆:“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

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

狷介子玉

狷介子玉

狷介子玉吴佩孚吴佩孚,是我们眼中的封建军阀,一度被国内外冠以“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他生活在崇尚军权的时代,崇尚武力、穷兵黩武。

但他和同时代的军阀相比,又有鲜明的不同。

他22岁考取秀才,崇尚儒家文化、崇尚关羽岳飞,又以“爱国将军”自居。

一生信奉“四不主义”:不住租借、不举外债、不积私财、不纳妾。

爱国忧民、不当汉奸,事实证明他也基本做到了。

他的性格中充满了矛盾与悖逆。

在这里我以几个历史事件或与他有关的历史关系入手来分析他的复杂个性。

1“五四爱国运动”与“直皖之战”在“五四爱国运动”期间,吴佩孚以第三师全体军官的名义,向北洋政府和全国各界发出了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电报,他赞扬了学生无畏无私的爱国精神,并公开抨击了段祺瑞的反动卖国政策。

吴佩孚还致电南方将领,建议驻湘南北方将领联名通电,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这便是轰动一时的“删电”。

电文严厉驳斥到:“如果不签字,则失英、法、美诸国之感情,亦未闻有牺牲本国绝大之权利,而博友邦一时之欢心者。

”不能否定吴佩孚在五四运动期间对于革命的支持以及对帝国主义的反对有巨大的推波助澜之效。

但我认为他在这一事件中的行为的性质应当放于大的历史环境中来分析。

首先,吴佩孚是秀才出身,从小深受儒家四书五经的影响,是一个儒将,有着民族大义的爱国思想。

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是。

吴佩孚利用这次机会,蛊惑人心、获取舆论好评、赢得人心,博得了“爱国将军”的美名,借机上位,并借此机会削弱皖系及安福国会的势力,从而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

事实证明他也的确做到了。

我认为还有一个不常被人提起的原因就是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山东是他的家乡,他不想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遭到日本的占领。

段祺瑞政府的卖国政策不得人心。

吴佩孚指责段祺瑞“不知爱国,专尚阴谋者”。

最终爆发了“直皖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说吴佩孚利用民意也好,顺应潮流也罢,而人民也认为吴佩孚是懂得民意的将军。

这当然体现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和特点,但我认为不可只用巧妙伪装、权术阴谋等词定论。

吴佩孚:得意时清白乃心,失败后倔强到底

吴佩孚:得意时清白乃心,失败后倔强到底

吴佩孚:得意时清白乃心,失败后倔强到底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07期吴佩孚曾自撰对联总结一生: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横空出世的“中国最强者”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第一张中国面孔,他就是吴佩孚。

这位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的北洋军阀,是个毁誉一身、盖棺尤难论定的人物。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

1898年投淮军。

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

后升任旅长。

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

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

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

段祺瑞派曹锟、张怀芝带兵南下讨伐;吴任第三师代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

因湖南督军席位为皖系张敬尧所得,吴仅获空衔,十分气愤。

遂发出罢战主和通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曾多次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的好评。

11月吴与西南地方当局结成反段军事同盟。

12月冯国璋病死。

曹锟、吳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1920年5月,吴率军自衡阳北撤,布置对皖军事。

14日直皖战争起,在奉军配合下大败皖军。

此后,直奉两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直军胜,奉军败退关外,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操纵政局。

1923年2月,吴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造成“二七”惨案。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起,吴任“讨逆军总司令”,为奉军及冯玉祥国民军所败。

1925年10月,浙江督办孙传芳发动反奉战争,吴出任“讨贼联军总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后与奉系沟通,南北夹击国民军。

1926年夏北伐战争起,吴从北方赶赴前方督战,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惨败。

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吴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

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

关涉吴佩孚的三幅对联

关涉吴佩孚的三幅对联

关涉吴佩孚的三幅对联1、自撰写真明志联;2、康有为的祝贺五十“知天命”寿联;3、蒋介石送的挽联、唁电及董必武的评价1、自撰写真明志联1935年,日本人策划“华北自治”,但是总觉得已经投入其怀的汉奸殷汝耕、王揖唐等辈档次不高,分量不足,成色不好,名气不大,影响力弱,不够领袖资格,就转而三次拉拢1924年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吴佩孚(注)这个曾经的北洋军阀头子,觉得此时赋闲成都的吴佩孚这个档次更高,分量更重,成色更足,名气足大,影响力强,足可以为领袖作旗帜的人下水出山当汉奸,充傀儡。

不料,吴氏坚辞,曰:“自治者,自乱也!”随即赋诗明志道:“国耻传来真有恨,宇宙犹存待罪身。

天落泪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深!”继而,又自撰对联一副,既对自己一生做个总结,又借以明其心志,书写,装裱,悬挂厅堂,昭告世人,曰:“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借,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考察历史,吴佩孚这个军阀头子反动派,还正真做到了这些,那人品不但比当年投靠日本的汉奸殷汝耕、王揖唐之流高出许多,恐怕比当今一些头上冠戴着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冠冕,把“为人民服务”悬挂在府邸门脑上共产党员们也强出许许多多的吧?注:1924年,军阀吴佩孚虽然因了“二七大罢工”而无由地身负刽子手的污名,却仍然为全世界瞩目。

该年,光头的吴佩孚的肖像第一次登上了美国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时代》杂志的封面向世界亮相。

照片下有两行说明:“GENERALWU(吴将军)”和“Biggestmna in China(中国最强者)”。

2、康有为写的祝贺五十大寿联吴佩孚生于1874年,到1924年照相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恰是“知天命”之五十大寿之年。

其年四月,数千宾客云集其驻军之地洛阳,为他祝寿。

公车上书的头儿康有为举笔挥毫,写了一幅祝寿联曰:“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吴佩孚五十寿联欣赏

吴佩孚五十寿联欣赏

吴佩孚五十寿联欣赏
吴佩孚五十寿联欣赏
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世;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简注]吴佩孚(1874—1939),直系军阀首领。

他五十岁(1923)的时候,“直奉之战”已告结束。

在这场军阀大内战之中,直系得到胜利(“奉系”是以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军),吴佩孚被任为“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开府洛阳。

牧野:古地名。

在今河南淇县南。

周武王克纣于牧野。

鹰扬:鹰之奋扬,喻威武或大展雄才。

《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此喻吴佩孚的武功像武王克纣一样。

洛阳:地名。

属河南省。

历史上的'东汉、三国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与五代的唐皆建都于此。

隋、唐、五代的梁、晋、汉、周和北宋亦以洛阳为陪都。

虎视:如虎之雄视。

《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周以龙兴,秦以虎视。

”《注》:“龙兴虎视,喻盛强也。

” 风雨:此喻各种变幻的形势。

中州:洛阳古称中州。

此指中原地区。

联语典丽雄阔,大气磅礴。

既切吴佩孚的身份,又切他五十岁生日,还点明做生日的地点——洛阳,并且写出了当时军阀混战的局势。

就联论联,的是名联佳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佩孚对联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号孚威将军,山东省蓬莱县人。

秀才出身。

1898年投军,历任北洋军第3镇曹锟部下管带,第3师团、旅、师长。

直系军阀首领。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爱国军人”姿态,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后任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使。

1922年为争势力范围与东北军的奉系头目张作霖打了一次大内战,名曰“直奉之战”,这次内战直系获胜,是其最得意的时期。

1923年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制造二七惨案。

大革命时期,1924年9月张作霖卷土重来,展开“第二次直奉大战”,这次战争中却是被奉系打败,锐气大减。

1925年3月仓惶入湘,出走岳州,寄于赵恒惕篱下。

1926年北伐军兴。

1927年其主力在湖北丁泗桥一战,又被国民革命军打败。

同年逃至四川,不得不依附地方军阀杨森等。

自后江河日下,终于退出了政治舞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蛰居北平(今北京),过着销声匿迹的隐居生活。

当时一些失意的军阀政客极力怂恿吴出洋寻找国外支持,以图东山再起,均被射绝。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投敌叛国,当了汉奸头目,在日本统治区组织伪政权时,日本多次迫其出任伪政府首脑,汪又多次动员他“出山”相助,“共赴国难”,都遭到了他严辞拒绝。

其民族气节确非一般军阀可比。

1939年12月4日因牙疾请日籍医生医治,拔牙后因流血不止而逝世,终年65岁。

吴佩孚自题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自挽吴佩孚贺赠联花开阳春惟三月;人在蓬莱第一峰。

——赠友人1920年前后,吴氏常以此联送人,以示他的雄心壮志。

这是因为1919年冯国璋病死,天便成为地位仅次于曹锟的直系军阀首领,此时甚为得意。

“蓬莱第一峰”,古代传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为神仙所居;蓬莱名列第一,故名。

吴佩孚撰挽联天高月黑风沙恶;志决身歼军务劳。

——挽中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民初某年传孙中山死,吴集句写了这副挽联。

联见《谢觉哉日记》。

关于吴的人格,谢氏在日记中颇为称道:“顽固与进步之分,不等于君子与小人之分。

有些顽固的人并不失为君子。

……吴佩孚不出洋、不住租界。

说了就这样做。

失败时下湖[在岳州]或上山[四川]),现已盖棺论定,不失为有骨气的人。

”“月黑风沙恶”,语出白居易《缚戎人乐府》诗:“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

”“志决”,杜甫诗成句。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志决身歼,谓立志坚定,以身殉职。

肉祭甘为张太岳;丰裁犹忆李襄陵。

——挽北京国民政府税务督办梁士诒梁士诒(1869-1933),字翼夫,号燕孙,广东省三水县冈头乡人。

清末民初中国政坛的重要人物,北京国民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旧交通系首领。

1912年3月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成为旧交通系首领。

1918年2月受皖系军阀起用,回到北京。

6月任交通银行董事长。

8月任安福国会参议院议长。

1921 年12月张作霖推荐任内阁总理。

1932年4月应国民政府邀请到洛阳参加“国难会议”。

1933年4月9日病死于上海。

最有意思的是,吴佩孚及颜德庆也送了挽联。

徐世昌、段祺瑞、靳云鹏等昔日僚友致送挽联,是极正常的事,而吴佩孚却是1922年初攻倒梁阁的政敌,居然也送挽联去追悼曾被自己攻击为“卖国”的“丑类”,其人似颇有些雅量。

颜德庆是颜惠庆的季弟,在铁道部门工作,与梁氏在业务上有隶属关系。

其兄颜惠庆(1933年方出使苏联)正是当年不愿与梁合作的梁阁外交总长,参与吴佩孚倒梁活动的关键人物。

吴佩孚的这副挽联(按:张太岳即张居正,李襄陵似系李襄平之误;李泌,辽东襄平人,该《哀挽录》中多以梁氏比作李襄平)。

张、李均系古代名相,吴佩孚对梁士诒的评价,与当年声讨梁氏是大异其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己对梁氏的攻击。

蜀道艰难,巫峡啼猿数行泪;长沙痛哭,衡阳归雁几封书。

——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1930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逝世,吴佩孚闻讯顿生兔死狐悲之感,并即赠此挽联。

这副对联是集唐人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句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这副对联既反映了他同情谭延闿的老巢衡阳时,谭不与之争,主动退至永兴、郴县一带,从而两不相犯,维持了双方的“情谊”。

后谭投身革命军,受到革命人民的欢迎,一直官居要职,到今天也算找到了一个光彩的归宿,而自己却仍寄人篱下,前途茫茫。

因此此联名为挽谭,实为自伤。

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时承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挽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段祺瑞吴佩孚律诗联曾统貉貅百万兵,身衰蜀道苦长征。

疏狂竟误英雄业,(颔联上)患难偏增伉俪情。

(颔联下)楚帐悲歌驻不逝,(颈联上)巫云凄咽雁孤鸣。

(颈联下)匈奴未灭家何在,望断秋风白帝城。

——自题《七律·入蜀》诗联1927年7月,吴佩孚抵达巴东,进入蜀地感慨万千,因赋《入蜀》诗一首。

全诗慨叹统军百万的英雄,如今“身衰蜀道苦长征”,落得“楚帐悲歌驻不逝,巫云凄咽雁孤鸣”的哀伤悲凉的下场。

但最后两句仍然表达他有杀敌报国的雄心。

贺赠吴佩孚联平生忧乐关天下;此日神仙醉岳阳。

——赵恒惕贺吴佩孚52岁寿诞1924年9月,直奉二次大战,这次张作霖把他打得大败。

1925年3月2日,他在中原站不住脚,便从黄州乘坐“决川”号兵舰逃往岳州,托庇在湖南省长赵恒惕篱下。

赵恒惕是他的部下,当时他还带着三艘兵舰和三千多卫队,鸾驾也还不少。

赵即陪同他游岳阳楼,待为上宾。

1925年4月16日是吴的五十二岁生日,赵大罢宴席,放四十烟火为其祝寿,并撰送此联以贺。

此联虽亦属颂赞,但却是套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忧乐”名句和“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所作的空泛之词,却看不到五十寿辰时的豪言壮语了。

万里成名,似雷及远;百年上寿,如日方中。

——张謇贺吴佩孚50岁寿诞吴佩孚的一生,跌宕起伏,极不平常,得意时,横戈跃马,驰骋中原;失败时,寄人篱下,抱瓮灌园。

1923年他五十岁大寿时,正是直奉战争胜利后不可一世之日。

张謇撰此贺寿联以赠。

牧野鹰扬,百世功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康有为贺吴佩孚50岁寿诞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打几了张作霖,晋升为“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正使为曹锟),坐镇洛阳,威震中原,俨然军阀之首。

1923年吴佩孚五十寿辰,贺寿者如诸侯聚首,盛况空前。

康有为亦想附吴“骥尾”,忙撰送此联阿谀逢迎。

(此联原迹附有旁注:“牧野鹰扬,百世[岁]功名才半纪;[垂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旁注是据“杂志编辑郑惠回忆其在天津会陈伯达时见到的真迹原文)。

此联把吴捧得很高。

说他的武功如“武王克纣”。

“牧野”即今河南省淇县,是周武王克纣处;洛阳古称“中州”,说洛阳贺寿如诸侯齐会。

但从对联的遣词、寓意、声韵、对仗来谈,则堪称佳作。

可能由于原迹有此“旁注”的原因,一些联书收录时均有误排,今顺录在下,以供联友们参考、对比。

牧野鸾扬,百世勋名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附录(误版):康有为贺吴佩孚50岁寿诞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虽周公之才美,使骄吝不足矣;闻过则喜,见善则拜,若诸葛之公明,能集思广益焉。

——康有为再贺吴佩孚50岁寿诞康有为精撰上一贺吴佩孚寿联后,还觉意犹未尽,接着又撰此联加赠,本联欲以“劝善”取宠于吴,惜不久吴即失势,附吴骥不成;雄心尚在的康有为急不可耐地投靠“辫子大帅”张勋,并当其谋主,串演了一出“复辟丑剧”。

结果昙花一现,直落得遗恨终身,为天下人讥笑。

一生剑佩走东西,有并吞八方之志,有纵横百万之师,几番破石惊天,成亦英雄,败亦英雄,余子纷纷何足数?十载中孚震华夏,无厕名贿选之机,无卖国媚邻之诮,赢得轻裘缓带,兵知儒行,将知儒行,戛玉铿锵岂等闲!——佚名贺赠吴佩孚(42+42=84字)此联先后嵌吴“佩孚”之名和“子玉”之字,颇费匠心。

对仗工整,文字华丽。

但颂之太过,名实难符。

悼挽吴佩孚联万丈云霄,便运会无常,终有大名垂宇宙;一身盘错,愿英灵不昧,长留浩气护河山。

——伪北京国民临时政府北平市市长余晋龢挽吴佩孚1939年12月4日下午吴佩孚逝世后,吴宅特请吴氏生前的挚友齐燮元(当时任伪治安总长)主持治丧事宜。

齐氏情不可却,乃慨允暂时主持三天,俟接三以后,一切丧仪均责成治丧处统办。

齐氏与吴宅主事人几经协商,邀请了社会名流与吴氏生前友好180多人,5日正式组成了治丧处。

吴邸顿时呈现出漫天愁云之惨淡景象,瞩目正堂内,原来悬有前大总统曹锟所题的匾额两方,一为吴氏六十晋三寿辰时所送,词为“养隆日秩”;一为吴夫人五十寿辰时所送,词为“北堂萱寿”。

此两匾额均已用黄色纸条交叉封械起来,仁立院中。

所有书画均行撤去。

唯有楼房门头吴氏亲笔所书的“三星在户”仰首可见。

根据阴阳先生的勘定,择于5日申刻(下午3点)大殓。

什锦花园吴邸门前车马如云。

遥见素彩花牌楼已矗立于门前,倒头鼓乐、倒头仪仗均已上齐。

预示着一场特大丧事即将拉开序幕。

感世谛之纠纷,五教未兴,君竟骑箕归紫阁;读春秋之余义,一言足式,我思化鹤吊青冥。

——北洋政府皖系军阀江朝宗挽吴佩孚自吴氏倒头之日起,即有拈花寺高僧15人;广济寺高僧11人,分两班轮流诵经安魂,经声喃喃,乐声凄凄,使人黯然神伤。

大殓前,吴道时等宣布,按乃父的”生辰八字“,入殓时,忌虎、蛇、猪、猴四属相,请有属此四相者回避。

盛殓吴氏遗体的是一具老金丝楠木,四独板的棺材,棺板约尺厚,色紫油亮,系华北第一流的大棺。

乃万益祥木厂的存货,原价11000元,但该厂因钦仰吴氏气节,故以7500元之价出售,以表敬意。

大殓开始,先将棺木停放堂内正中,以“交木”(支棺专用的高凳)支起,作”高殓“之形式,取离地三尺即成佛之意。

再将两把宫扇,一罩红伞遮住正门。

由孝子吴道时等家属 4 人将遗体异入棺内。

遵照吴氏遗嘱,寿衣用道装(沿金边的蓝道袍为外罩);头戴青大沿道帽。

望去似与生前消瘦许多,双目已闭,犹含笑容。

入棺时,哀乐大作,声音极为悲惨。

时日已黄昏,室内一灯荧然呈青黄色,灯光照进棺内,此道装之吴氏,已仰卧其中,上盖红色经被,有”西方道引“四字。

至于殉殓之物因遵吴氏遗嘱,仅为其一生所得之勋章,及入道教会中所得之纪念章,以及包金制钱8枚而已。

是奇男子,是真将军,家国系安危,斯人胡可死?为天下忧,为民众惜,行藏系劫数,天道竟难论!——伪北京国民临时政府奉天银行经理李际春挽吴佩孚(1)吴佩孚遗体入棺后,由孝子吴道时为乃父“开光”,用凉水为吴净五官。

净毕,请吴之生前至友来棺前一晤,首至棺前者为白发皤然,双目赤红的江朝宗,一望即痛哭他向。

其后,陈中孚、齐燮元、汤尔和等相继与此长眠之老友作一瞬之永诀,返身时,均放声痛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