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四、重力教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章 第4节 重力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四节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知道g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4、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辨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位置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小重物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
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在北纬40°左右。
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
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某某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用符号G表示。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
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大小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
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
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
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
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重力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重力的测量(5分钟)
我们学习了重力的概念、方向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那么如何测量重力呢?请大家观察这个弹簧测力计,它能帮助我们测量重力。我们来进行一个测量实验,看看它的原理是如何工作的?(学生实验,理解重力测量原理)
7. 重力与引力的区别(5分钟)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重力与引力的区别。虽然它们有相似之处,但在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上存在差异。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而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一下两者的区别。(学生举例,理解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 重力概念的探究(10分钟)
请大家打开教材,我们来共同学习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作用力。那么,重力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并总结出重力的方向、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总结)
3. 重力的方向(5分钟)
我们知道了重力的概念,那么重力的方向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你能找到重力的方向吗?(学生观察并回答)正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
4.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重力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Biblioteka 奇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下册7.4重力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作用点和重力的大小。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叫重力。
2.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3.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比值为g,g的数值约为9.8N/kg。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
2. 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和作用点。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悬挂重物的绳子、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质量不同的物体、质量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苹果,感受重力的存在。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通过地球仪和悬挂重物的绳子,演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3. 演示重力的作用点:用悬挂重物的绳子,让学生观察重心在绳子上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作用点。
4. 讲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求其重力大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书包的质量为2kg,求其受到的重力大小”。
7. 作业布置:(1)请解释重力的概念。
(2)请说明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3)请写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作用点:重心。
3. 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mg。
七、作业设计1. 解释重力的概念。
答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说明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答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几何中心上。
3. 写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
答案:G=mg。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通过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点,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强调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等。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重力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重力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重力的定义、计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定义,了解重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了解重力作用的原因,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重力现象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重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力的基本知识。
3.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4.重力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与重力相关的物品或现象,如玩具弹簧测力计、抛物线运动等,并尝试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3.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能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对重力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力概念的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容易与日常生活中的“重量”混淆。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重力的本质,把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重力方向的掌握: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但在生活中,物体受到的其他力的方向可能会对学生的判断产生干扰。如何帮助学生明确重力方向,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重力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关注地球环境保护。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互助、共享的快乐,增强集体荣誉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重力为主线,结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2.提问:“为什么物体会落向地面?”“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7.4 重力 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4 重力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科学探究,判断重心
1.动手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刻度尺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重力在物体上等效作用点就是重心。
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如果质量分布不均匀呢?
2.悬挂法寻找重心
引导学生用一块不规则纸板,先悬挂一端,顺着细线的方向画一条直线;再换另一端悬挂,再顺着细线画一条直线,两条线的交点即为重心。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
板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课后练习
1.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作用点在地球上
B.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C.重力的方向由地球指向物体
D.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是G=mg
2.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个苹果重力约有15 N
B.拿起两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C.一名普通初中学生所受的重力约为50 N
D.一本物理课本所受的重力大约是30 N
3.如图是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情景,画出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参考答案:1.D 2.B 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
4.提交作业时,请附上作业解答过程,以便教师了解你的思考过程。
3.应用与拓展:
(1)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量、测量物体的质量等。
(2)探讨重力对建筑、桥梁等结构的影响,了解重力在工程中的应用。
4.总结与反馈: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解答。
5.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新课内容:
(1)重力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来源和作用。
(2)重力方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掌握重力公式G=mg。
(4)重心的概念:介绍重心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二)讲授新知,500字
1.重力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方向:通过实验(如悬挂小球),让学生观察重力的方向,总结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得出重力公式G=mg。
4.重心的概念:结合具体物体,让学生了解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2)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3)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缺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4.重力教案设计

《重力》教课方案1教课目的( 一) 、知识与技术1、认识重力的作用成效,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2、认识重力的方向,认识“重心”。
3、知道重力的产生原由。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牛顿对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经过实验研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经过对重力产生的原由的研究,认识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建立研究太空神秘的理想和信念。
2学情剖析1、学生基础较差,班级优生少,回答以下问题踊跃性较差。
2、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3、学生着手实验能力较差。
3要点难点( 一) 、教课要点1、掌握重力的“三因素”。
2、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二)、教课难点1、重力的方向。
2、重心的含义。
4教课过程教课活动活动1【导入】重力1、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课件引入。
2、联合生活实质案例引入。
活动 2【讲解】重力(一)创建情境,引入教课1、导学内容:播放视频: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着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着落。
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松手后运动状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由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需在什么邻近就会受到重力?2、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引起思虑;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3、设计企图:从生活情境中追求规律,形成理论,建立研究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研究,追求规律1、导学内容:托起不一样的钩码,感觉它敌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研究质量与重力之间按照什么规律,总结结论。
设计,填写表格。
钩码数 /个质量m/kg重力G/N G 与 m 之比 /(N/kg10.0520.130.1540.2以 m为横轴, G为纵轴成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画图像,计算G/m,小结 g=9.8N/kg. 总结重力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重力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2课时
【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了吗?
力有关的现象,
等,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的小实验,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大家根据
的现象猜
让学生
用点——重
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重
【实践活动】
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水平。
2. 制作不倒的“小丑”。
3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课后练习】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