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管犯罪对股票市场反应的影响研究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股票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的市场,投资者和高管人员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负有重要责任。
为了保护市场公平,防止内幕交易,以及维护股东权益,相关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禁止性规定,限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买卖股票上的行为。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一、禁止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是指高管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的交易行为。
在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通常比其他投资者更早了解公司内部的消息,这些消息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影响。
为了防止高管人员利用这些内幕信息获利,严禁他们在未披露相关信息之前进行股票的买卖。
这一规定主要是出于公平和诚信的考虑,保护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
二、禁止利用信息优势除了禁止内幕交易,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还有责任避免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买卖股票。
信息优势是指高管人员因其在公司内部职位的特殊地位,可以获取到其他投资者无法获得的信息。
如果高管人员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股票买卖,将严重损害市场的公平性,导致其他投资者无法公平地参与交易。
三、禁止操纵股价高管人员作为公司内部权力的代表,其行为将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防止高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操纵股价,相关规定明确禁止高管人员在发布虚假信息、故意误导市场、操纵公司财务数据等方面的行为。
这些行为将使市场失去公信力,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受到严格的制约和监管。
四、规定股票交易时间为了避免高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操纵股价,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在交易股票时还有特定的时间限制。
通常情况下,高管人员需要在公司公开发布财务报告后的一段时间内禁止买卖公司股票。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高管人员在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交易,避免利用内幕信息从中牟利。
五、相关处罚措施对于违反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的行为,监管机构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常见的处罚包括罚款、暂停高管人员的股票交易权限、引咎辞职以及监管机构对其进行刑事调查等。
公司高管犯罪的现状_成因与对策思考_以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犯罪为例
37
37
23
4
4
4
26
26
15
17
17
16
16
16
19
11
11
8
3
3
3
13
13
2
11
11
6
4
4
4
15
15
12
7
7
2
24
24
9
2
2
1
8
8
11
198
198
135
198
165
99
资料来源 : 根据上市公司年报 、公告等信息披露资料和司法文书汇总整理 。 注 : 1、数学合计是指数量的简单相加 , 实际涉案数量是指去除重复状态后的实际数 。2、经过 《刑法修正
其次 , 高管犯罪还必须是与他们在公司的职责密切相关的犯罪 , 不包括与公司职责无关的个 人违法犯罪行为 。所以高管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其在公司管理层拥有的职务上的权力 , 为 谋取一定经济利益而实施的犯罪 。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 , 其高管犯罪无疑最具 有代表性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就是上市公司的高管犯罪 。事实上 ,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的实践 表明 , 上市公司高管犯罪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一股不可小觑的逆流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高管 人员犯罪特征和原因 , 本文拟对我国 A 股市场上自 1993年至 2007年底上市公司高管犯罪的情况 进行调研分析 , 有关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重点案件的裁判文书 , 包括上市 公司和国家有关部门公开披露的涉案信息 , 采取的是文书资料收集 、归类统计和个案调查等方 法 ③。
表 1
按年度分类统计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论
我国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论【摘要】防*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风险,既要从加强公司治理角度考虑——进一步规*公司治理构造,也要从规制上市公司外部主体的行为考量——规制中介机构的行为、打击**违规交易行为。
【正文】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不仅扰乱了证券交易秩序,还极大的损害了众多投资者的利益。
但是当前学术界对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研究,多见于对具体制度的构建和运行,如对信息披露、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行为进展研究和探讨。
其直接针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风险防*进展综合研究的专门系统的学术成果和文献显得比拟缺少。
所谓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风险是指,由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而可能产生的承当责任的风险。
因此对如何防*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风险进展研究,有利于探寻解决该问题的路径,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良好运行,上市公司的平稳运作,投资者利益的保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样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展的不断成熟,证券法律法规日益健全,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得到了一定的规制。
但是近十年来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却像幽灵一样,经常出现在证券市场活动中。
层出不穷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上市公司和广阔投资者头上。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是从证券市场主体角度进展划分,式证券市场**违规行为的一种。
证券市场主体除了上市公司外还应该包括证券发行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广阔投资者等,因此证券市场**违规行为就包括各种主体的**违规行为。
再次笔者将主要针对如何防*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进展研究探讨。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必须与其市场风险相区别。
所谓市场风险简言之就是交易风险,因为市场价值价格的变动以及供求变化等引发的风险,其与法律法规联系较小,甚至没有联系。
此外对于由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等引起的交易风险也与**违规行为不同。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仅指上市公司及其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违反法律法规所产生的人违风险。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之法律面面观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之法律面面观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之法律面面观引言上市公司高管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然而,近年来高管违规炒股事件频频发生,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旨在从法律的角度对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进行分析和观察,以期加强对该问题的认识,并探索相关解决办法。
违规炒股的定义违规炒股是指上市公司高管利用其内幕信息、职务之便或其他非法手段进行股票交易,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
违规炒股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破坏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秩序。
现行法律对违规炒股的惩处措施1. 刑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于高管违规炒股行为,可以采取刑事处罚措施。
一旦发现高管有违规炒股嫌疑,相关机构可以立案调查,如果查实,高管可能面临罚款、拘留、有期徒刑等刑事处罚,以此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正。
2. 行政处罚根据《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证券监管机构可以对上市公司高管的违规炒股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主要包括罚款、禁止从事证券市场职务、吊销证券从业资格等。
行政处罚能够迅速有效地制止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
3. 民事赔偿除了行政和刑事处罚之外,受损投资者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追究违规炒股行为人的责任,并获得相应经济赔偿。
根据《证券法》等法律,受损投资者可以要求被告向其赔偿投资损失,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公司董事长利用内幕信息炒股该公司董事长在获得重要内幕信息后,迅速采取行动进行股票交易,获得了巨额利润。
相关机构发现其异常交易后,依法对其展开调查并最终确认其违规炒股行为。
董事长被判刑,被罚款并被吊销证券从业资格。
2. 案例二:上市公司高管滥用职权炒股某上市公司高管利用其职务之便,滥用公司资源进行股票交易,损害了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相关机构介入调查后,发现其投资行为涉嫌违规,对其采取了行政处罚,并要求其赔偿受损投资者的损失。
涉嫌操控股市而被禁止担任企业领导职务
涉嫌操控股市而被禁止担任企业领导职务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股市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近年来,一些企业领导人涉嫌操控股市,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对股市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操控股市行为及危害1.操纵股价操纵股价是指股票市场上的个别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利用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信息优势,通过虚假宣传、大幅交易等手段,使某些股票价格产生偏离正常的市场价格。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也给其他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2.操控信息操控信息是指企业领导人在股票市场上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信息,以达到影响股价,获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股市的稳定发展。
3.操控公司财务操控公司财务是指企业领导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造假,以谋取个人私利或者达到其他不正当目的。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和声誉,对整个资本市场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以上种种操控股市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扰乱了市场规律,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我国《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国证监会颁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对操纵股价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和责任追究机制。
对于操控股市的行为,国家依法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惩罚措施。
四、对企业领导人的处罚措施对于涉嫌操控股市的企业领导人,国家依法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暂停或终止担任企业领导职务:对于涉嫌操控股市的企业领导人,国家可以暂停或终止其担任企业领导职务,防止其继续对企业和市场造成损害。
2.禁止进入资本市场: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领导人,国家可以禁止其终身进入资本市场,限制其对市场的影响力,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高管持股、内部控制与股价崩盘风险
作者简介:李石新(1970-),男,湖南新华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贫困与盈余管理研究;华佳莹(1997-),女,江苏宜兴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股价崩盘研究㊂槛,明确了外资跨国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条件,强化了公司治理和股东延伸监管要求,完善了风险处置和退出机制㊁优化了财务公司服务对象范围,根本出发点是在落实扩大对外开放决策部署,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坚守财务公司主责主业,强化服务企业集团内部定位,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控金融风险㊂3㊀结语由于财务公司与所属企业集团的密切关系,近几年发生了个别财务公司沦为企业集团对外融资平台,违法违规超限经营,将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传导至金融系统,进而引发风险外溢的情况,在社会上造成严重负面影响㊂个别风险事件反映出部分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功能定位存在偏差㊁弱化财务公司法人独立性㊁内控合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㊂在目前 强监管㊁严监管 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同样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实施行政处罚㊁提高准入门槛㊁缩减业务范围㊁修改监管指标等措施不断加强对财务公司的监管力度,引导财务公司回归主责主业,明晰功能定位,健康稳健发展㊂此外,在完善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监管部门也在尝试减轻财务公司日常经营事项的负担,从优化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流程㊁简化申请材料等方面进行简政放权㊂整体来看,监管环境呈现 紧中有松 的状态,即经营范围㊁监管指标等要求从严收紧,行政许可事项适度放松㊂未来,财务公司应领会监管意图,坚守主责主业,强化风险管理,坚持财务公司依附集团㊁服务集团的功能定位,助力企业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㊂参考文献[1]韩业清,冀晓航.治乱象㊁防风险2021年银行保险机构行政处罚报告 综述篇[N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08-11.[2]唐曜华,邸若禹.2021年银行业监管处罚报告[R ].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1.[3]薛霞.我国集团财务公司风险与合规管理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2).高管持股㊁内部控制与股价崩盘风险李石新㊀华佳莹(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㊀要:文章选取2017-2021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高管持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㊂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比例增加会加大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有效的内部控制则可以弱化高管持股比例增加在股价稳定性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㊂因此,政府监管部门要完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对企业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而企业要从机制和制度两方面去降低股价崩盘风险㊂关键词:高管持股;内部控制;股价崩盘风险中图分类号:F2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0.0480㊀引言自2016年以来, 千股跌停 现象在A 股市场频繁发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在发展阶段,抗风险能力较弱,股价崩盘更为频繁㊂因此,研究股价崩盘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㊂Jin 和Myers 的 管理层信息隐藏假说 认为股东和管理层的冲突会导致管理层进行信息管理,被管理的坏信息累积到一定程度并外露时,就会在短时间内对股价造成冲击进而导致股价崩盘㊂因此,缓解代理冲突和降低代理成本成为抑制股价崩盘风险的关键所在㊂同时有学者(万里霜,2021;马健健和康进军,2022)认为减少代理成本以防范代理人的逆向选择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实施高管股权激励㊂还有学者认为,高管对负面消息的隐藏意愿不仅受到代理冲突的主观影响还受到内部控制的客观约束,有效的内部治理能压制高管以权谋私的空间(董竹和马鹏飞,2019;易颜新和裘凯莉,2020),提高隐藏负面消息的成本,从而降低舞弊和管理层凌驾的机会㊂但是目前学者们很少从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契合互动的角度出发,研究高管持股㊁内部控制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机理关系㊂基于此,本文将三者纳入一个框架之中进行研究,希望㊃141㊃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㊂1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高管持有的现股一般来自业绩股票㊁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以及自行从二级市场出资购买的股票㊂股权激励计划时常被要求设置行权业绩指标,当行权业绩指标设置的普遍过低,这使得股权激励更倾向于福利性而非激励性,不能很好的起到缓解代理冲突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的效果㊂当行权业绩指标设置的偏高时,基于股权激励带来的薪酬诱惑,高管更容易基于自利而进行短期盈余操纵,诱发高管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去完成行权业绩考核目标,从而加大股价崩盘风险㊂因此,股权激励的性质和实现方式导致它很难完全发挥长期的激励效果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㊂同时当高管持有的现股较多时,高管对公司控制的进一步加强会削弱董事和监事对他们的监督,进一步加剧了代理问题,从而增加股价崩盘风险㊂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研究假设H1:上市公司高管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呈正相关关系㊂管理者权力理论认为股权激励本身就是代理成本的一部分,股权激励提高了管理层进行短期操纵盈余的可能性,而内部控制作为一种高管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严格的控制和监督高管决策,限制了高管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客观条件㊂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研究假设H2: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会削弱高管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正相关关系㊂2㊀研究设计2.1㊀变量定义(1)因变量股价崩盘风险㊂借鉴了Chen 等的研究,因变量股价崩盘风险(Crash Risk)采用股票的负收益偏态系数NCSKEW 和收益率上下波动的比率DUVOL 来衡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R i ,t =αi +β1R m ,t -2+β2R m ,t -1+β3R m ,t +β4R m ,t +1+β5R m ,t +2+εi ,t经过市场调整后的特有收益率W i ,t =ln(1+εi ,t )㊂NCSKEW i ,t =-[n (n -1)3/2ðW 3i ,t ]/[(n -1)(n -2)(ðW 2i ,t )3/2]DUVOL i ,t =ln (n u -1)ðdown W 2i ,t []/(n d -1)ðupW 2i ,t []{}(2)自变量高管持股比例㊂根据CSMAR 数据库的数据,以在职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额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来衡量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的具体水平㊂(3)调节变量内部控制㊂本文采用迪博(DIB)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㊂(4)控制变量选取㊂参照相关文献,本文选取了独立董事比例,公司规模㊁资产负债率㊁经营业绩㊁托宾值㊁市场收益㊁市场波动㊁月均超额换手率来控制公司基本面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同时还控制了行业和年份哑变量㊂2.2㊀实证检验模型构建根据前述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两个实证模型㊂构建模型(1)来检验高管持股比例增加是否加大了股价崩盘风险,根据假设H1,MSR 的系数预期显著为正㊂CrashRisk i ,t +1=α0+α1MSR i ,t +ðControl i ,t +εi ,t (1)考虑到内部控制的综合调节作用,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内部控制和高管持股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构建模型(2),根据假设H2,内部控制的系数和交乘项的系数预期显著为负㊂CrashRisk i ,t +1=α0+α1MSR i ,t +α2IC i ,t +α3MSR i ,tˑIC i ,t +ðControli ,t+εi ,t (2)3㊀实证结果和分析3.1㊀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NCSKEW 和DUVOL 的均值分别为-0.299和-0.195,中位数分别为-0.263和-0.202,这与以往的研究数据比较相符㊂NCSKEW 和DUVOL 的标准差分别为0.784和0.497,表明不同上市公司中股价崩盘风险值分布波动性大,有较大的研究价值㊂高管持股的最大值为60.8%,均值为8%,中位数为0.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针对高管持股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㊂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6.467,最小值为5.710,最大值为6.692,标准差为0.144,这表明不同上市公司之间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㊂3.2㊀多元回归分析由于本文使用的是非平衡面板数据,所以使用LS-DV 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1显示了模型回归结果,表中第(1)列和第(2)是模型(1)的回归结果,检验了高管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高管持股的系数分别为0.156和0.087,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㊂由此可见,在控制了一系列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因素以及年度和行业后,高管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即高管持股比例增大会增强上市公司股价崩盘的风险,假设H1得到验证㊂第(3)列和第(4)列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对交乘项做了去中心化处理以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交乘项的系数为-1.320和-0.795,且分别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㊂回归结果说明内部控制水平提高对高管持股水平提高所导致的股价崩盘风险有抑制作用,假设H2得到验证㊂㊃241㊃表1㊀回归结果分析变量(1)(2)(3)(4) NCSKEW t+1DUVOL t+1NCSKEW t+1DUVOL t+1MSR0.156∗∗∗(2.66)0.087∗∗(2.37)0.181∗∗∗(3.06)0.103∗∗∗(2.79)IC-0.122∗∗(-2.17)-0.091∗∗∗(-2.61)MSRˑIC-1.320∗∗∗(-2.60)-0.795∗∗(-2.56) NCSKEW0.052∗∗∗(5.08)0.051∗∗∗(4.99)DUVOL0.028∗∗∗(2.75)0.027∗∗∗(2.66)Id-0.183(-1.37)-0.069(-0.83)-0.180(-1.35)-0.067(-0.80)Size0.010(1.22)-0.006(-1.25)0.010(1.23)-0.006(-1.19)ROA-0.172(-1.27)-0.140(-1.62)-0.089(-0.63)-0.077(-0.85)Q0.030∗∗∗(3.80)0.019∗∗∗(3.68)0.029∗∗∗(3.77)0.019∗∗∗(3.63)Ret14.659∗∗∗(10.97)8.425∗∗∗(9.64)14.805∗∗∗(11.05)8.544∗∗∗(9.74)Sigma-1.538∗∗∗(-3.16)-1.414∗∗∗(-4.74)-1.546∗∗∗(-3.17)-1.421∗∗∗(-4.76) Dturn-0.040∗∗∗(-2.64)-0.028∗∗∗(-2.91)-0.041∗∗∗(-2.74)-0.029∗∗∗(-3.01) Constant-0.248(-1.23)0.114(0.89)0.532(1.33)0.691∗∗∗(2.74) Year&IND Yes Yes Yes YesN11248112481124811248AR20.0430.0440.0440.045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t值检验在10%㊁5%㊁1%的水平上显著㊂3.3㊀稳健性检验为了进一步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分市场流通市值平均法重新计算两类股价崩盘风险指标,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㊂结果表明,MSR与重新计算的两类股价崩盘风险指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62和0.066,且分别通过了1%和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㊂交乘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135和-0.724,且都至少在5%的水平显著㊂所以即使采取了其他方式来衡量被解释变量股价崩盘风险,回归结果也是稳健的㊂表2㊀稳健性检验分析变量(1)(2)(3)(4) NCSKEW t+1DUVOL t+1NCSKEW t+1DUVOL t+1MSR0.162∗∗∗0.066∗0.185∗∗∗0.080∗∗(2.71)(1.78)(3.07)(2.17)IC-0.147∗∗-0.092∗∗(-2.56)(-2.53)MSRˑIC-1.135∗∗-0.724∗∗(-2.14)(-2.29) Controls Yes Yes Yes Yes Year&IND Yes Yes Yes YesN11248112481124811248 AR20.0460.0470.0470.048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t值检验在10%㊁5%㊁1%的水平上显著㊂4㊀结论与启示研究结果表明:(1)高管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正相关,说明高管持股比例增加显著提高了股价崩盘风险;(2)有效的内部控制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削弱高管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正向关系㊂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相结合的角度为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提供了经验指导㊂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进行监督检查㊂上市公司应当充分发挥章程在企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确保股东大会㊁董事会㊁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之间存在一定制衡关系,合理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㊂参考文献[1]Jin L,Myers S C.R2around the world,new theory and new tes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2). [2]万里霜.上市公司股权激励㊁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预测,2021,40(02):76-82.[3]马健健,康进军.高管股权激励㊁企业财务绩效与代理成本[J].商业会计,2022,(02):90-94.[4]董竹,马鹏飞.高管持股: 堑壕防御 还是 利益趋同 基于内部控制的决定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3):23-31.[5]易颜新,裘凯莉. 重奖轻罚 能推动企业创新吗? 基于内部控制与内部治理调节作用的视角[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0,17(05):40-50.㊃341㊃。
(企业管理套表)上市公司被处罚后股价表现的实证研究优质
(企业管理套表)上市公司被处罚后股价表现的实证研究公司的送配方案公布为样本,对各家公司股价在公告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沪市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性。
靳云汇和李学(2000)运用事件研究法通过分析买壳上市股票信息公布前后股价的反应来检验我国股票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
他们搜集了94例有确切信息公布时间的买壳上市股票,考察信息公布前后股价的反应,发现就买壳上市而言,我国股票市场对该信息的反应是过度的,市场不是半强式有效的。
赵勇和朱武祥(2000)选择1998年7~12月协议转让的31家和1998年4月30日前上市剔除不合条件的678家中随机抽取的39家A股公司组成70家样本容量,从公司并购的可预测性角度探讨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正如作者所言,预测模型的解释能力非常显著,投资者可以参考实证研究结果识别并购公司的特征,从中筛选可能并购的公司,从而投机获利,所以我国股票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假设并不能被人接受。
本文利用目前国内学者没有考察过的上市公司被处罚的实例,利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信息公布前后样本公司股票价格和股票交易量的反应,以求从另外的视角来考察我国股票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
一.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对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检验方法共有两种,一种是运用除了弱式有效性检验中的纯市场信息以外的其它可获得的公开信息来预测未来收益率的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对个别股票的收益时间序列分析、收益的典型分布分析和其它一些特性。
另一种是事件研究法(eventstudy),它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以Ball和Brown(1968)运用此法对会计盈余报告的市场有用性和Fama(1969)对股票分割的市场反应所做的研究开始。
Fama(1970)在《有效资本市场》一文中又对事件研究法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所以在随后的半强式有效性研究中,事件研究法成为标准的方法。
事件研究法以影响股票市场某类股票价格的某一特殊事件为中心,通过研究事件的发生是否影响了时序性数据来检验市场对事件的反应,从而检验股票市场是否具有半强式有效性。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后果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后果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中与投资者进行正常沟通的重要途径,通过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能够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性。
然而,如果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存在违法行为,将会产生严重后果。
一、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性质多样,包括虚假陈述、未披露重要事项、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
这些违法行为不仅损害投资者的权益,破坏市场秩序和公信力,还会导致公司信用受损、股价异常波动、监管机构处罚等后果。
1.损害投资者权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使其在投资决策中因为缺乏准确的信息而遭受损失。
例如,如果公司虚假披露了业绩状况,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盈利能力强,结果导致其购买了公司的股票,等真相被揭露后,投资者将会遭受巨大的财务损失,甚至是破产。
2.破坏市场秩序和公信力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降低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难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股票市场将失去投资者信心,从而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3.公司信用受损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会使上市公司声誉受损,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降低。
公司信用受损后,可能会面临股价大幅下跌、融资难度加大、业务合作受限等问题,进而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股价异常波动一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被揭露,市场往往会对公司信用产生质疑,导致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信心减弱,公司股价可能出现异常波动。
这种波动不仅会使投资者遭受损失,也会对整个股票市场造成连锁反应,引发系统性风险。
5.监管机构处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监管机构有权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
处罚手段包括警告、罚款、限制高管资格、撤销上市资格等。
这些处罚举措不仅会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也会进一步影响公司信誉,形成舆论风险。
二、防范措施和加强监管为了避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发生,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公信力,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及时公布处罚案例,以震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离职套现及影响分析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离职套现及影响分析首先,高管离职套现的影响主要是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声誉的打击。
高管是公司的核心管理者,他们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一旦高管离职套现,就可能导致公司的治理结构发生动荡,进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另外,高管离职套现也会造成外界对公司的负面评价,降低公司的声誉和形象,给公司带来信任危机。
其次,高管离职套现可能引发市场的不稳定和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离职套现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股票抛售,这就会导致股价的大幅下跌,打击投资者的信心,进而引发市场的不稳定。
一旦投资者开始恐慌,就可能引发更多投资者跟风抛售,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市场的崩盘。
此外,高管离职套现还有可能对公司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高管通常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他们的离职可能导致公司在经营和战略上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公司的竞争力。
尤其是在创业板这种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高管的离职对公司的发展可能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高管离职套现行为的监管和制约。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高管利用离职套现获取暴利的行为,加大对高管离职套现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另外,创业板上市公司也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通过加强对高管的监督和约束,降低高管离职套现的风险。
综上所述,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离职套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市场的不稳定和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同时对公司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对高管离职套现行为的监管和制约,以确保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买卖股票地禁止性规定
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买卖股票地禁止性规定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的内容:咱都知道,上市公司那可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角色。
在这当中,高管人员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您知道吗,对于他们买卖自家公司股票,那是有不少严格的禁止性规定的!先来说说为啥要有这些规定。
就拿我之前遇到的一件事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他是个中层管理人员。
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他跟我抱怨说工作压力大,股票市场行情又不错,就想着能不能趁机买卖点自家公司的股票赚点外快。
我当时就跟他说,这可不行,这里面的规矩多着呢!比如说,在公司定期报告公告前 30 日内,高管人员是禁止买卖股票的。
这是为啥呢?您想啊,如果在这个时候高管能随意买卖,那他们要是知道了公司业绩特别好,提前买了股票,等报告一公布股价上涨,这不就是不公平的内幕交易嘛!还有啊,在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 10 日内也不行。
这也是为了防止高管利用还没公开的业绩信息来谋取私利。
再比如说,在重大事项筹划期间以及自可能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发生之日或在决策过程中,至依法披露后 2 个交易日内,高管同样不能买卖股票。
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个事儿,有一家上市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公司的一位高管提前得到了消息,偷偷买了不少股票。
结果被监管部门发现,不仅没收了违法所得,还罚了一大笔款,最后连高管的职位都丢了,真是得不偿失啊!另外,高管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
这是为了保证高管能够长期稳定地为公司服务,而不是为了短期套现走人。
还有,如果高管离职了,离职后半年内,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也是不能转让的。
这就防止了一些高管为了尽快套现而离职。
总之,这些禁止性规定那都是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的高管们可一定要牢记这些规定,千万别因为一时的贪心而触犯法律红线。
上市公司高管腐败对经营业绩的危害及鉴证研究
证券与投资
财 经 理 论 与 实 践 双 月 刊 '() '()*+, -./0+-1'21) *332.-.1) -./)1*.*4215
6789!"!.79#$#司高管腐败对经营业绩的危害及鉴证研究
胡振兴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E@$$$$"
国内学者著述较少)高管腐败造成公司资产大 量 流 失 "严 重 威 胁 社 会 经 济 的 健 康 发 展 "同 时 也 不 利 于建立良好的企业 文 化"损 害 一 部 分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利益 ) '@( 高管腐败公司的债务筹资成本在腐败 曝 光 后显著上升 ) 'E( 高管腐败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 著 负 相关"即对企 业 经 营 业 绩 产 生 显 著 破 坏 作 用 ) '&( 随 着腐败产生的制度 环 境 发 生 变 化"很 多 潜 在 腐 败 者 不断受内驱机制和 外 驱 机 制 的 交 换 和 耦 合 影 响"呈 现出%裂变式扩散&"即 腐 败 从 个 体 向 群 体 甚 至 向 整 个组织 扩 散"从 低 层 级 按 管 理 逻 辑 向 高 层 扩 散 ) '"( 腐 败 破 坏 市 场 公 平 竞 争 的 原 则 "一 旦 泛 滥 开 来 "将 会 损害极大多数企业的利益'=()高管腐败严重损 害 党 和 政 府 形 象 "背 离 公 平 正 义 的 社 会 核 心 价 值 "阻 碍 国 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严重破坏和谐社会建设 ) '>(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在上市公司的运作中,高管人员的行为举足轻重。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高管人员不仅需要为公司的利益负责,还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以确保公司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其中,高管人员对于股票买卖的禁止性规定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规定的背景、原理和具体要求。
一、背景和原理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是为了防止内幕交易以及避免高管人员因为其地位的便利性而获得不平等的交易优势和利益。
内幕交易是指公司内部人员利用其内部信息进行的购买或销售股票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还可能对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权益造成损害。
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在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主要依据《证券法》、《公司法》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相关规章。
二、具体要求1.买卖股票的禁止期限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确定重大事项的内幕信息首次公开前不得买卖股票。
这意味着高管人员需要在重大事项公开前,禁止进行任何买卖交易。
一旦重大事项公开,高管人员需要依法进行公告后方可恢复买卖行为。
2.报备制度为了更好地监督高管人员的股票买卖行为,我国还强调了报备制度。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买卖股票前,需要事先向公司进行报备,并在之后的交易日进行公告,以确保买卖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3.处罚措施对于违反禁止性规定的高管人员,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根据《证券法》规定,违规行为将受到警告、罚款、责令停职等处罚。
此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如果高管人员的内幕交易行为对公司和股东造成了实质性损害,还可能面临法律追究。
三、对公司的影响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对公司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规定的实施可以减少内幕交易的发生,提高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其次,高管人员的买卖行为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高管人员频繁买卖股票,可能对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引发市场的不稳定性。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犯罪现象分析
在我国,官方文件对高管的认识也不统一。我国 《 公司法》 中仅提 到董事 、监 事 和经理 ,没 有 出现
“ 高级管理人员”字样 ; 证券 法》 中虽然提 到高级 《 管理人员 ,如在 多处 出现 “ 董事 、监事 、经理及 有 关高级管理人员 ” ,但是 ,没 有规定 哪些人员属于高 级管理人员。在 《 公开发 行证券 的公司信息披露 内 容与格式准则第 2号 <年 度报 告 的内容 与格式 >》 中明确规定 ,高级管理人员包 括公 司经理、副经理 、 财务负责人 、董事会秘书等。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 市规则 ( 04年修订 )也明确规定 高级管 理人员是 2o 指公司经理、副经理、董事会秘书 、财务负责人及公 司认定的其他人员 。从上述规定 中可以看出,我国官 方文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规定 ,从无到有 ,从模糊到
围 ,许多人在提到高管时 ,通常采用这一说法。 通过 以上分析 ,可 以将 高管分 为广义 和狭义两 种 ,狭义 的高管仅指公 司经理 、副经理 、董 事会秘
书、财务负责人及公 司认定 的其他人员 ,广义的高管 除了包括上述人员外 ,还包括董事和监事。从理论上 讲 ,企业 的决策人员 和管理人员是不同的,董事会成 员的主要职责进行经营决策 ,而管理人员主要是执行 董事会的决策 ,进行企业的 日常管理。但是 ,在我国
司高管犯罪进行探讨 。如 田书华 (0 4 20 )认 为高管 犯罪的根本 原 因是公 司治理 问题 ;陈 长英 ( 04 20 ) 从高管人员的薪酬体 系出发 ,通过和 国外上市公司的 薪酬 比较 , 中国传统的年薪制提出质疑,认为一些 对 上市公司中存在着激励不足、激励形式 比较单一 ,尤 其是缺乏长期激励 。这些文献主要对企业所处的 内、 外环境进行定性 分析 ,从而提 出改进措施 。笔者认 为 ,为了探寻高管犯罪发生的根源 ,有必要对于高管 犯罪现象进行定量分析 。基于此 ,笔者针对近年来高 管犯罪现象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 ,运用大量数据,进 行全面、系统地实证分析 。
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买卖股票地禁止性规定
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买卖股票地禁止性规定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高管人员是上市公司中担任重要职位的管理人员,他们对公司的运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高管人员的行为与公司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其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进行规范。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禁止性规定存在着差异,但总体目标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防止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行为。
一、禁止性规定的目的和意义禁止性规定是对高管人员进行行为限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防止操纵市场:高管人员作为公司内部人,他们掌握着大量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从而操纵公司股票价格,对市场公平性产生不利影响。
禁止性规定可以限制高管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减少操纵市场的可能性。
2.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禁止性规定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和监管机制,增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高管人员在遵守禁止性规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信息披露和报告,这将有助于公司及时披露关键信息,提高市场对公司的认可度。
3. 维护投资者利益:禁止性规定能够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高管人员利用信息优势获取激励性利益,而损害广大投资者的权益。
通过规定高管人员买卖股票的限制,可以减少不当利益输送,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禁止性规定的内容和限制禁止性规定的具体内容和限制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但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 交易时机限制:禁止性规定对高管人员的股票交易时机进行了限制,通常规定在公司公布财务报告前、内幕信息尚未公开前以及重大事项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高管人员不得买卖公司股票。
这样可以确保高管人员不会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损害市场公平性。
2. 报备和披露要求:禁止性规定要求高管人员在进行股票交易前进行报备和披露。
高管人员需要向公司和相关监管机构报告自己的股票交易计划或交易行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披露。
这样可以增加交易的透明度,避免不当的交易行为。
研究论文: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落马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
101598 公司研究论文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落马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不少政府高官纷纷“落马”,而资本市场也受到不小冲击,关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涉嫌违规被证监会、公安机关、纪检等部门调查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
一系列高管落马事件不仅影响了涉案企业的正常经营,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波动,投资者的信心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多数学者的研究发现,高管离职会对股票价格产生负面影响。
Dedman(2002)和Murphy(1999)认为市场对于高管离职的反应是负面的。
Bamford等(2006)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阐述了新成立公司的高管离职对公司的危害更大。
这里所指高管离职,既包括高管因健康等个人原因而提出的主动离职,也包括因未履行应尽职责、违规甚至犯罪等而导致的高管落马,而目前单单对于高管落马事件对股价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如何应用规范的实证方法并结合中国市场的最新环境来探究上市公司高管落马事件的市场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设计(一)样本选择据统计,20xx年全年我国共有逾34家上市公司的50多名高管人员因各种原因“落马”,平均每个月有超过4名高管出事,涉及企业遍布各个行业,这一年也被媒体戏称为“上市公司高管落马元年”,因此我们以20xx年作为样本选择区间。
通过网络媒体报道、上市公司公告等途径,我们收集到了20xx年度我国股票市场刊登过公司高管落马公告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共计34家,其中沪市主板18家,深市主板10家,创业板6家。
每家公司的高管落马公告发布内容与日期来自巨潮资讯网,日个股回报率与日市场回报率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高管落马公告效应。
每只股票的超常收益率为实际收益率与正常收益率之差。
这里我们采用市场模型来估计个股的正常收益率,它是将某一证券收益与市场证券组合收益相联系的统计模型,即:三、实证结果我们采用市场模型法初步研究了高管落马公告日前10天至后20天内全部34个样本公司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见图1。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落马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落马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落马事件的市场反应。
引言部分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高管落马事件对公司股价和业绩的影响,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市场监管机制的改进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完善。
结论部分总结了市场对高管落马事件的反应,提出了对策建议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高管落马事件会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和业绩受损,投资者情绪变化较大。
为了改善市场状况,建议加强市场监管机制和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高管落马事件的影响机制和探讨更有效的监管手段。
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关键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落马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高管的纪律和廉洁性也受到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审查。
仍然有一些高管因为违规行为或腐败问题而被查处,这种情况不仅对企业内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到了整个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
高管落马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内部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市场秩序和规范的重要议题。
在这种事件发生后,公司股价往往会出现波动,投资者情绪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引发对市场监管机制和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反思和改进。
研究高管落马事件的市场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管落马事件对公司股价、业绩和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以及市场监管机制和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完善情况,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落马事件对市场的影响及其机制,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帮助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和投资者保护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高管落马事件对公司股价的影响,揭示市场投资者对此类事件的敏感度和反应机制;2.探讨高管落马事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分析其对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表现的影响程度;3.研究投资者情绪在高管落马事件中的变化,了解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特征;4.探讨市场监管机制对高管落马事件的应对措施及改进方向,提出完善监管机制的建议;5.探讨投资者保护机制在高管落马事件中的运作情况和效果,提出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建议。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之法律面面观
的亲 戚 “ 小心 买 了股 票 ”也 会 引来 不 市 场诸 多责难 ,如 2 0 0 8年万 科王 石的
夫 人 “ 买” 万科股 票事件 。 误
“ 口期 ”规 则 、“ 线 交 易 ” 规 则等 窗 短
三个 方面 : “ 仓 期 ” 规 则 。 为 敦 促 高 管 为 上 锁
绩快 报公 告前 1 O日 内等 信 息 披 露 的
高管炒 股 违规 ,法 网严 密 ?
的规 定 概 括 说 来 , 括 “ 仓 期 ”规 则 、 包 锁
“ 口期” 规 则。 高管在 发布 定期 窗
我 国 法 律 对于 上 市 公 司 高 管 炒股 报 告 之 前 的 一 定 期 间 内 不 得 买 卖 本 公
司 股 票 。 所 谓 “ 口期 ” 窗 ,是 指 定 期 报 告 公 告 前 3 日 内 , 以 及 业 绩 预 告 、业 0
怕 只 有 百 分 之 一 的 案 子 实 际 被 查 处 。 ”
“ 史总 是枉雨 复 f ” 历 1
上 市 公 司 高 管 违 规 炒 股 (买 卖 本 公 司 股 票 )乃 我 国 股 市 多 年 之 沉 疴 ,近 年 更 有 愈 演 愈 烈之 势。 随 着 4 月 份 以 来 股 市 逐 渐 回 暖 ,在 利 欲 驱 使 之 下 ,高 管 们 铤 而 走 险 ,证 监 会 则 频 频 祭 出 利 剑 , 对 涉 嫌 违 规 炒 股 的 高 管 予 以 立 案 调 查 。 调 查 对 象 中 , 祁 连 山 ( 0 7 0 、海 螺 水 泥 ( 0 5 5 、 恒 生 6 02 ) 6 0 8) 电 子 (0 5 0 6 0 7 )、 东 方 金 钰 ( 0 0 6 ) 6 08
份 的 上 述 人 员 , 自 公 司 股 票 上 市 交 易
论上市公司高管异常变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一
替 罪羊 。在 替罪 羊 假 说 下 , 新 任 的高 管并 不 一 定 会
比原来 的 高管 能力更 强 , 在工 作上 更努 力 , 因此 公 司 业 绩在 高 管 变 更 的前 后 并 不 会 得 到 显 著 的 改 善 。 R e i n g a n u m( 1 9 8 5 ) 采 用 事件 研 究 的方 法 , 就 发 现 高 管 变更 并没 有使 公 司股价 产生 显著 的变 化 J 。 ( 二 )管理 能力 假说 董 事会会 对 管理 能力 不强 或与 公 司未来 的发 展 需要 不 相 符 合 的高 管 进 行 变 更 。公 司 要 取 得 长 足发 展 , 必须 不断 改进其 发 展 的战略 , 如果 公 司原来 的高 管不 能 与公 司 的发 展 战 略 相 符 的话 , 董 事 会就 会进 行 高管变 更 , 因此 , 也有 学者将 这 种情 况称 为 战
V o 1 . 1 4 N o . 2
Apr . 2 01 3
论上市公司高管异常变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
来 自中 国上 市公 司 的 经验 证 据
张 俭 。 殷 娜①
( 南 华大 学 经济 管理 学 院 , 湖南 衡 阳 4 2 1 0 0 1 )
[ 摘 要] 文章以我 国2 0 0 6 -2 0 1 1 年 上 市公 司 为样 本 , 实证 分 析 了上 市公 司 高 管 异 常 变更 与 公 司业 绩 的 关 系 。研 究 发
现, 上 市公 司的 高管异 常变更后 , 公 司业绩下 降。进一 步研 究发现 , 上 半年 高管发 生变更的 公 司, 其 变更后 业绩均有 下降 ; 下
半年高管发生变更的公司, 短期业绩有所提高, 但长期业绩却依然卞降。
高管变更对上市公司股价变动的实证研究
高管变更对上市公司股价变动的实证研究摘要:基于效率资本市场假设,利用事件研究法,以我国深市主板上市公司的611个高管变更事件为样本进行系统观察,研究高管变更公告后继任高管的政治背景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继任高管的政治背景会产生积极的市场反应。
进一步研究发现,源于外部的高管继任者其政治背景会比内部提拔起来的高管引起更积极的市场反应;相同条件下,在高新技术企业内继任高管政治背景产生的市场反应比传统产业要弱一些。
关键字:高管更替;政治背景;市场反应一、引言近年来,在研究公司治理的领域内,高管的政治背景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高管的政治背景已经演变成非正式机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不发达的地区,高管的政治背景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特殊资源,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税收优惠和融资便利,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的壁垒,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政府订单,从而使企业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最终提升企业绩效。
目前的国内外文献把研究重点集中于讨论政治关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仅有几篇文献关注上市公司政治背景如何影响市场反应。
Fan et al.(2007)认为有政治背景的高管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同背景的董事会成员,从而使董事会专业性不强,政府会借助“掠夺之手”对企业的价值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上市后三年内的股票收益率、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和销售利润率等指标都明显低于没有政治背景的同类型上市公司[1]。
Francis et al.(2009)研究了政治关系如何影响公司上市的过程,测试政治关系如何影响新发行股定价,发现有政治背景的公司上市时具有相对较高的发行价格[2]。
Fan et al.(2007)和Francis et al.(2009)等学者关注的是上市公司高管政治关系如何影响新发行股定价、上市后短期内的股票收益和企业业绩,而鲜有文献关注上市公司高管变更时因其政治背景变化所引起的市场反应。
上市公司违规受处分事件的股价反应
上市公司违规受处分事件的股价反应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类型众多,包括信息披露虚假、业绩预测不准确、破坏环境、违规减持、内幕消息泄露等;违规主体包括上市公司本身、股东、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其他关联方等。
公司违规行为一方面可能直接损害到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将增加自身的信用风险,加大融资难度,从而降低投资者信心,导致股价的下跌。
无论上市公司违规主体是谁,违反何种法规,最终受害的都是中小投资者。
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可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研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特征和属性,了解上市公司违规受处分事件对于股价的具体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探讨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原因和长期影响方面,而利用互联网用户原创内容作为代理变量,研究违规事件引起的投资者关注度提高对于股价的影响则较为罕见,所以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发现:股价对上市公司违规受处分事件具体如何反应,并且从投资者关注度的角度研究了违规受处分事件影响股价的机理。
基于现有研究,论文采用事件研究法详细地描述了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及股价变动。
第一步,对所搜集的样本开展描述性统计,了解样本在各项属性上的分布情况以及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第二步,划分事件估计期和窗口期,计算窗口期内样本的每日平均超额收益率以及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并检验是否显著为负;第三步,对整体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分别按照违规属性不同类型进行分组,每次分组之后对两个组分别重复第二步的研究,并且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检验。
在确定窗口期内违规受处分事件对股票超额收益率的影响之后,为了深入探究股价对违规受处分事件的反应,本文从投资者关注度提升的角度切入,研究违规受处分事件发生所引起的投资者关注度提升对于股价的影响。
本文在比较了多个互联网平台之后,最终选择东方财富股吧获取所需数据,利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到违规事件发生前后股吧相关数据,构建股吧热度异动率指标作为违规事件发生后投资者关注度提升的代理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高管犯罪对股票市场反应的影响研究上市公司高管犯罪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不少劣迹高管相继出事,频频落马。
这些高管犯罪行为不仅影响涉案企业的正常经营,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波动,使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
近年来,高管犯罪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高管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防范上市公司高管犯罪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虽然高管犯罪行为特征并不相同,涉案高管所在上市公司也存在差异,但不同高管犯罪事件引起的股票市场反应如出一辙,这种相似性会带来证券市场的异常波动,影响投资者行为。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高管犯罪引起的市场反应以及市场反应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的体制健全和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为研究股票市场反应拓宽思路,同时为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以上市公司高管犯罪作为切入点,探究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如何看待高管犯罪,从而进一步探讨作为利空消息之一的高管犯罪信息是否会对股票市场反应有所影响并且产生什么影响。
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股权性质、不同规模以及不同成长性的企业在高管犯罪信息披露之后投资者行为变化和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情况。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
主要介绍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高管犯罪行为以及股票市场反应的文献进行整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列举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
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涉及的理论进行阐述。
第三章为对上市公司高管犯罪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并对现阶段高管犯罪频发原因进行基本阐述。
第四章是上市公司高管犯罪对股票市场反应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主要包括研究假设、研究设计、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实证结果与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窗口期内高管犯罪前后个股异常收益率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特征涉案上市公司包括成长性、股权性质,企业规模等对股票市场反应的影响。
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理论和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文章总结,发现不足,进而从公司角度和市场监管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涉案上市公司高管犯罪会对股价产生短期负面效应,这种
负面效应在犯罪信息公布后的前三天尤为显著。
(2)不同股权性质涉案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反应不同,当上市公司为非国有企业时,高管犯罪对股票的负面效应更明显。
(3)资产规模小的涉案上市公司股票负面效应更显著,资产规模大的股票市场反应并不明显。
(4)高管犯罪信息披露会带来股票流动性的增大。
这些研究结论为我国投资者决策和相关部门监管行为提供一定的经验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