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简单的统计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平均数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础,但操作熟练度有待提高。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数据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生活实例,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重要性。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平均数的应用。
3.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涉及平均数的问题,并使用计算器求解。
要求:问题设计合理,解答过程清晰,充分展示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众数、中位数)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要求:理解并分析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能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说明。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众数、中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他人的意见。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求解平均数。
-基础题:直接给出数据,求解平均数。
4.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表现,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1.基础题:根据课堂上给出的数据,使用计算器求解平均数,并简要说明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和方差教》学案(精品)(2)
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与方差教学案〔2〕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计算器的统计功能,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2.能在求方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3.体会小组合作以及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二、教与学重点难点:了解计算器的统计功能,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三、教与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动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会方法的优越性.四、教与学过程:引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标准差比拟繁琐,如果能够利用计算器,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那么本节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标准差。
通过问题的分析,向学生展示有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及自信心.〔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1〕、课本P105—P107页,完成以下填空。
〔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①按键,翻开计算器;②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③按键,, =,去除计算器中原有存放的数据。
④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⑤按键,, =,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⑥按键,, =,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⑦按键 =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⑧假设又准备保存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加深对各键的认识以及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2〕、有的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个性化设计:1.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与标准差?2.极差、方差与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什么?引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标准差比拟繁琐,如果能够利用计算器,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那么本节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标准差。
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3〕、结合P 105完成以下问题①小组合作完成例1②:甲、乙两组数据分别为:甲:1,2,3,4,5,6,乙:2,3,4,5,6,7,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2、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学问题导读,对有疑惑的问题展开交流合作,进而达成共识.3、精讲点拨:〔1①按键②按键③按键第2 ; …;最后一个数据, ;. 〔2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总结结论.〔三〕、学以致用:1、稳固新知:〔2〕、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掷铁饼5次,距离如下;(单位:米)甲: 46.0 48.5 41.6 46.4 45.5;个性化设计:疑问解答:1.计算器中,STAT 是____的意思,DATA 是____的意思.2.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3.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试判定谁投的远一些?说明谁的技术较稳定?〔3〕、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测得50个样品的数据,如下:1.42 1.37 1.55 1.48 1.36 1.37 1.27 1.37 1.42 1. 421.53 1.52 1.23 1.32 1.52 1.42 1.41 1.34 1.45 1.321.52 1.32 1.52 1.52 1.32 1.32 1.42 1.61 1.45 1.42这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平均值,标准差分别是多少?2、能力提升:(1〕、数据21,22,23,24,25,…,40的标准差是s1,数据302,303,304,305,…,321的标准差是s2,那么s1 s2.(填>,<,或=)(2〕、假设一组数据有10个数〔均为正数〕,各数的平方和为370,方差为33,那么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一组数据中的各个数据越偏离平均数,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B. 一组数据中的各个数据越接近平均数,说明这组数据的方差越小;C. 甲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比乙组数据大,那么甲组数据的方差大于乙组数据的方差;D. 两组数据中方差小的一组波动较小.〔四〕、达标测评:1、选择题:〔1〕、一组数据2,3,2,3,5的方差是〔〕A.6B.3 C〔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2环,方差分别为S2甲=0.56,S2乙=0.60,S2丙=0.50,S2丁=0.45,那么成绩最稳定的是〔〕〔3〕有一组数据如下:3,a,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A.10B.10C.2D.22、填空题:〔4〕、甲组:76,90,84,86,81,87,86,82,88,85乙组:82,84,85,89,79,91,80,89,74,79答复:①甲组数据众数是,乙组数据中位数是 .②假设甲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y,那么x与y的大小关系是 .个性化设计:(2)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掷铁饼5次,距离如下;(单位:米)试判定谁投的远一些?说明谁的技术较稳定?〔5〕、经计算可知:S2甲=14.45,S2乙=26.36,S2甲<S2乙,这说明。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教案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教案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前准备估计黑板的长度,记录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并计算这些估计值的平均值探索新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掌握其操作方法新知运用例:某中学八年级(1)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下图。
用计算器计算该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的平均数当堂反馈1、某足球队在去年比赛中的进球数如下,用计算器求该队去年平均每场比赛进球数2、抽样检查了10名学生蚊子录入的速度(字/min),数据如下。
用计算器求样本的平均数38,41,43,62,63,70,74,90,69,72拓展延伸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平均数:(1)1576 1573 1564 1708 1625 1594 1478 1479 1625 1601 1785 1432 1597 1591 1602 1701(2)2.在育民中学举办的“艺术节”活动中,八·二班学生成绩十分突出, 小刚将全班获奖作品情况绘成如图的条形统计图(成绩为60分以上的都是获奖作品)(1)请根据图表计算出八·二班学生有多少件作品获奖?(2)用计算器求出八·二班获奖作品的平均成绩.(3)求出这次活动中获奖作品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3.一个池塘养了某种鱼5万条,从中捕获了10条,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1)计算这10条鱼的平均质量.(2)根据计算结果估计一下池塘中所有这种鱼的总质量.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表:(单位:分)(1)利用计算器求这20名学生英语口试的平均成绩.(2)与同伴交流,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更能体现这次英语口试的平均水平呢?5.为了了解某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10个进行试验,试验中分别测得它们的使用寿命(单位:时)是:6302,6815,6954,6453,6418,6704,6635,6578,6421,6370,试计算这批灯的平均使用寿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第八章: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第八章: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1.学生了解计算器如何进行求平均数操作。
2.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求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器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比如: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等方式将学生引入本课程,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10分钟)1.请学生看书本第54页8.3节“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让学生看完后,问询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问。
2.讲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求平均数操作,并结合书上例题进行讲解。
3. 练习与演示(30分钟)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跟着老师讲解操作,进行多次求平均数练习。
2.请同学们自主运用计算器完成常见的平均数题目,并把答案写在纸上,让同学们提交自己的答案,老师可以随机抽查几位同学进行演示。
4. 拓展应用(15分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让同学们围绕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计算器求得平均数。
比如:某班有7个学生成绩如下:85,86,88,94,92,93,90,求平均数。
探究石头的平均质量。
5. 作业与小结(5分钟)1.布置课程作业:要求同学们自己寻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计算器进行求平均数操作。
2.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本课所学内容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中,既有老师的知识讲解和示范,也有同学们的操作练习和演示,计算器这一实际工具的应用,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同学们的操作情况和演示所得,对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评。
可采用学生练习的方式,或利用抽查同学进行测评。
通过这些测评,了解学生对于计算器操作和问题转化的掌握情况,从而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给定的信息,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
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重点: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学习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统计的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学
1、游戏引入: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任意写出几组数,我们来计算一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看谁算得快。
2、小组合作、新知探究:
如何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1、怎样开机?
2、怎样清除机器中原有的统计数据?
3、如何输入新数据?
4、按什么键能显示结果?
5、运算结束后怎样退出?
二、讲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
(见教材)
三、练
1、应用举例:
教材87页例1
注意:输入18后按两次M+号键,输入21后按4次M+号键。
2、巩固练习:
教材87页随堂练习
学案A、B组
3、知识拓展:
学习阅读教材88页读一读,自学利用计算机求中位数、众数。
四、小结回顾: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怎样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你会用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吗?同学们不妨在课下进行一番探究。
五、教后反思: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
具体活动中可指导学生适当分工,通过
互相比较,引起学生对计算方式的思考,从而作出自我评判,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
20.1.1.2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在计算器使用方面,重点演示如何在计算器上输入数据、调用平均数计算功能,以及解读结果。
2.教学难点
-数据与频数的对应关系:学生可能会混淆数据值与频数的关系,不理解加权平均数中权重的意义。
-计算器的操作流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可能存在困难,尤其是不同品牌计算器的操作差异。
-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可能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从现实问题中提取所需数据。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效果总体良好,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考虑在下次课堂上采用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的成果展示了他们对频数分布表和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但从分享的内容来看,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频数分布表和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案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教学设计示例1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养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教科书中的符号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计算器上的键,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三)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就得到方差值.根据表5,得到根据表6,得到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在中学的普及使用.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A组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1.60,40,30,45,70,582.9,8,7,6,9,7,8教学设计示例2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A.0B.1C.约1.414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A.6.3,1.27B.1.61,6.3C.6.3,1.61D.1.27,1.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1)(2)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6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原理;2.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
2. 教学重点1.掌握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和作用。
3. 教学难点1.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方差;2.如何根据计算结果分析数据分布情况。
4. 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引入通过实例引出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背景和作用,如在统计分析真实数据时,需要精确地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以便做进一步的判断和分析。
(2)知识点讲解与演示1.什么是平均数和方差?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体现了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其算数平均数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可以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
2.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非常简单,只需要按照如下步骤即可:•平均数:1.打开计算器,进入统计模式;2.将数据输入到计算器中;3.选择求平均数的功能,得到结果。
具体操作过程请参照计算器说明书。
•方差:1.打开计算器,进入统计模式;2.将数据输入到计算器中;3.选择求标准差的功能,得到结果;4.将标准差的结果平方即为方差。
具体操作过程请参照计算器说明书。
(3)操作练习及讲解提供一到两个实例数据,由学生自主操作计算器求解平均数和方差,并讲解分析结果。
(4)课堂练习提供一些带有实际背景的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并讲解分析结果。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强调平均数和方差的重要性。
5.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比较基础的统计知识课,通过讲解和操作计算器,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掌握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平均数和方差不是万能的,对不同性质的数据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统计量进行分析,因此学生也需要掌握更多的统计知识。
《求平均数》教案14篇
《求平均数》教案14篇《求平均数》教案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求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求平均数》教案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选择题: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
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
3,1。
27 B.1。
61,6。
3C.6。
3,1。
61 D.1。
27,1。
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注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教案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教案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第4课时: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难点:按键顺序教学准备:同种规格的计算器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遇到困难,亟待解决)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湖北582.2湖南685.7广东1065.5广西554.6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本教案主要介绍如何利用计算器方便地求一个数据集合的平均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教学重点•如何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计算器•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公式卡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展示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
2.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针对数学课中常见的数据集合,讲解如何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把数据依次输入计算器•在计算器中选择求均值的函数•点击等于号即可得到平均数3. 练习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例题1:求以下数据的平均数:12,16,13,18,20解:把这些数据输入计算器,选择求均值的函数,得到平均数为15.8。
例题2:求以下数据的平均数:3,5,7,9,11,13解:把这些数据输入计算器,选择求均值的函数,得到平均数为8。
4. 总结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公式,同时回顾上课讲解的内容。
5. 作业布置作业:根据题目要求,用计算器求以下数据集合的平均数:1.4,6,8,10,122.25,27,29,31,33,353.7,11,15,19,23,27教学反思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虽然简便快捷,但学生需要熟练使用计算器方可快速求出结果。
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计算器的使用指导,并布置足够的练习。
同时,本节课讲解的平均数概念应该和实际情境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愉悦感。
八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1.引入问题:在上课之初,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平均数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生活实例:分享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我们班上个月的平均出勤率是多少?”让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针对求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我会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处理和平均数计算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法,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求平均数的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算平均数,不仅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作业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反馈与评价: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初二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计划
初二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计划初二上册数学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计划「篇一」一、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有价值的数学就是使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须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
而使不同人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则展现了新课标中承认学生差异、尊重个性发展的理念,也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依据此理念,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使用的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本,整个教学过程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现自己风采的舞台,发挥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
复习课是我们小学数学课中一种重要的课型,它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整理,也是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我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设计《比和比例》一节复习课。
二、教学内容的加工与重组《比和比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
这一单元是将所有小学知识分成六部分进行归类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以及由此展开的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正反比例和比例尺五小项知识。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琐碎,概念比较多,内容也比较枯燥,看起来与生活联系不紧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有用这些知识来表述问题,解决问题的,因此它在小学数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按照以前的复习模式去出现概念-背诵概念-做题巩固,就又回到了应试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法”、“题海战术”,明显不符合学生的需求,也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将教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丰富了教学内容,也灵活应用了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加入了一个学习的小助手-圆。
用这个几何图形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从祖冲之精确圆周率的过程到圆形靶盘上的数字;从两个贺的种种数量之间的比到李师傅加工的零件;从圆形花园的比例图到花卉种植的扇形统计图,最后利用圆的英文单词展现比和比例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
《8.3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一、学习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试探题1:如何用计算器求1692.2,3075.6,1254.4,1891.1,1065.5的平均数?2.会进行数据的搜集、加工与整理。
试探题2:估量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本组中各组员的估量结果统计出来(精准0.1厘米),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估量是不是正确?二、问题与例题:1.问题一:用计算器求出估量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1)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样步骤是哪些?(2)用计算器求数据21,9,85,27,53,66,35,46,75,82的平均数.2.问题二:估量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量结果统计出来(精准0.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伙儿估量的结果怎么样?3.例题:2002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域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湖北582.2湖南685.7 广东1065.5广西554.6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利用计算器计算我国各地域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以下问题:(1)若是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2)若是要展现我国农村进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3)从这些数据中,你取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4.练习:(1)教材P263“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P265“习题8.4”第1,2题.三、目标检测题:1.利用计算器计算以下数据的平均数:32.8,42.9,53.4,23.0,64.1,33.5,12.7,22.4,73.9,33.8,94.3,63.2,103.5。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计算器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2.能够运用计算器正确地输入数据,以及修改和删除错误的数据。
3.能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1.如何使用计算器来求平均数。
2.如何修改和删除输入错误的数据。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的概念。
2.如何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和操作方式。
教学过程1. 概念导入•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在黑板上写出一组数字,让学生手算平均数,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答案。
•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快捷、更简单的方法来求出这组数字的平均数?2. 计算器演示•让学生看一张计算器的图片,引导他们认识计算器的各个键位。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班级共有40名学生,他们的体重分别是48kg、47kg、50kg、……、60kg,请用计算器求出平均体重。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计算器:1.按下AC键,使计算器清零。
2.逐一输入40个数,并按下“+”键。
3.按下“÷”键,再输入40。
4.按下“=”键,得出平均体重。
•操作完成后,让学生检查和核对自己的答案。
3. 学生练习•让学生自行练习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技能,老师巡视指导。
•可以给出多组具体问题供学生练习,每组数据包含10个数字。
•提醒学生记录下每次练习的过程和答案,以方便后续的讨论和检查。
4. 总结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练习结果和体会,让其他同学发言提问。
•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器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一定要认真核对每个输入的数据,并能够熟练地修改和删除错误的数据。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计算器求解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如统计班级、家庭、社区的人口、消费、污染等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介绍了如何使用计算器来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学生掌握了计算器输入数据、加、除、等于等基本功能键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求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 导学案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操作方法。
2、理解平均数和方差的意义,能通过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熟练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步骤。
(2)理解平均数和方差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难点(1)正确输入数据,准确操作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
(2)根据平均数和方差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公式:平均数=数据总和÷数据个数2、方差的定义: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公式:方差=(数据 1 平均数)²+(数据 2 平均数)²+… +(数据 n 平均数)²÷n(二)计算器操作步骤不同型号的计算器操作步骤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以下以常见的科学计算器为例:1、计算平均数(1)打开计算器,进入统计模式。
(2)输入数据:依次按每个数据,然后按“M+”键将数据存入计算器。
(3)计算平均数:按“SHIFT”键,然后按“STAT”键,选择“1-VAR”,再按“=”键,即可得到平均数。
2、计算方差(1)完成平均数的计算后,不要清除计算器中的数据。
(2)按“SHIFT”键,然后按“STAT”键,选择“2-VAR”,再按“=”键,即可得到方差。
(三)实例演练例 1:某班级 10 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85,90,92,88,95,80,98,86,91,87。
请用计算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解:按照上述计算器操作步骤:(1)依次输入数据 85,90,92,88,95,80,98,86,91,87,然后按“M+”键。
(2)按“SHIFT”→“STAT”→“1-VAR”→“=”,得到平均数约为89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频数分布表、平均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以及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频数分布表和平均数的概念,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频数分布表、平均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以及如何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频数分布表的概念,掌握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会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提高运算效率。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原理,以及如何熟练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频数分布表和平均数的概念,增强学生的理解。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如何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以及如何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4.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频数分布表、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准备计算器,以便学生在课堂上使用。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些问题的平均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估计黑板的长度,记录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并计算这些估计值的平均值
探索新知
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掌握其操作方法
新知运用
例:某中学八年级(1)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下图。
用计算器计算该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的平均数
当堂反馈
1、某足球队在去年比赛中的进球数如下,用计算器求该队去年平均每场比赛进球数
2、抽样检查了10名学生蚊子录入的速度(字/min),数据如下。
用计算器求样本的平均数38,41,43,62,63,70,74,90,69,72
拓展延伸
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平均数:
(1)1576 1573 1564 1708 1625 1594 1478 1479 1625 1601 1785 1432 1597 1591
1602 1701
(2)
2.在育民中学举办的“艺术节”活动中,八·二班学生成绩十分突出, 小刚将全班获奖作品情况绘成如图的条形统计图(成绩为60分以上的都是获奖作品)
(1)请根据图表计算出八·二班学生有多少件作品获奖?
(2)用计算器求出八·二班获奖作品的平均成绩.
(3)求出这次活动中获奖作品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
3.一个池塘养了某种鱼5万条,从中捕获了10条,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
(1)计算这10条鱼的平均质量.
(2)根据计算结果估计一下池塘中所有这种鱼的总质量.
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表:(单位:分)
(1)利用计算器求这20名学生英语口试的平均成绩.
(2)与同伴交流,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更能体现这次英语口试的平均水平呢?
5.为了了解某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10个进行试验,试验中分别测得它们的使用寿命(单位:时)是:6302,6815,6954,6453,6418,6704,6635,6578,6421,6370,试计算这批灯的平均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