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课件

合集下载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微生物学》PPT课件 病原真菌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微生物学》PPT课件 病原真菌

曲霉菌属
• 曲霉菌中对畜禽危害严重的有黄曲霉、烟 曲霉、寄生曲霉、棕曲霉、杂色曲霉、构 巢曲霉、白曲霉以黑曲霉等。 • 曲霉菌病临床不多见。正常机体对本菌有 一定抵抗力,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 感染。
• 本菌较明显地因其所作用的机体体质类型 机体反应性以及作用环境状况的不同而引 起不同类型的疾病。 • 如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与霉菌毒 素中毒性疾病。 • 黄曲霉菌可产生毒性很强的黄曲霉毒素, 食后可引起中毒并有明显的致癌作用。
青霉菌属
• 是一群种类多、分布广的真菌。 • 其中黄绿青霉、桔青霉、岛青霉、圆弧青 霉、扩展青霉,是本属中主要常见的产毒 素真菌,对人和动物机体的毒性作用各有 不同。
• 本属的基本特征是,营养菌丝从无色到有 鲜明颜色、菌丝有隔; • 气生菌丝呈密毯状,棉絮状或部分集结成 菌索; • 分生孢子梗有隔,光滑或粗糙,顶端有呈 扫帚状的轮生分支,称帚状支; • 分生孢子呈球形、椭圆形或圆柱形,大部 分呈黄绿、绿或灰绿色。
• 致病性
• 在表皮角化层、毛囊、毛根、毛根鞘及其 细胞内繁殖 • 使皮肤发生丘疹、水泡和皮屑,有的毛发 区发生脱毛、毛囊炎或毛囊周围炎,有黏 性分泌物或上皮细胞形成痂壳等。
猫 癣
• 生物学特性
• 菌丝均有分隔并分枝,不产生有性孢子 • 形态多样
须癣毛癣菌(棒状大分生孢子和葡萄状小分生孢子)
黄曲霉菌
• 黄曲霉通常寄生于各类粮食、花生、棉子 鱼粉及肉制品上,当收获、加工和贮藏过 程中处理不当,便会大量繁殖。 • 大多数菌株腐生于谷物后,对畜禽和人无 害;但少数的菌株在繁殖时能产生毒素, 可引起多种畜禽发生真菌毒素中毒症,并 能导致癌症,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 分生孢子梗壁厚而粗糙,无色 。分生孢子 呈圆珙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 • 在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灰白色、扁平,以后 出现放射状皱纹,菌落颜色转为黄至暗绿 色,菌落背面无色至淡红色。

微生物学第一章微生物 ppt课件

微生物学第一章微生物 ppt课件
(Introduction)
微生物学 ( microbiology )
三 微生物的分类及细菌的命名
• 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 在人类的历史上,对生物界级的划分存在着一个由浅 入深、由简至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 生物界级学说的发展过程
– 两界系统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六界系 统三域学说
三、微生物的分类及细菌的命名
根瘤菌
自生固氮菌
微生物的农业生产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五、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污水处理 TNT 有机磷 石油 重金

染料
六、微生物与医药的发展
头孢霉素
青霉素
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一)抗生素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
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 皮试,以防过敏。
属(genus) ——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具 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种组成的集体。
种(species)——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 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总称。 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 有一定差异。
差异明显——亚种(变种); 差异小——型(血清型、噬菌体型、细菌素型等);
编号表示 E.coli B 4.通俗名称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杆菌
每年都有无数的动植物死亡,可 是千万年过去了,为什么没见堆 积如山的死亡的动植物尸体?
请举例两种由微生物引起的 疾病
试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们 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地球上每年都要死亡大量动植物,千万 年过去了,这些动植物的遗体到哪里去 了呢?这就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功劳 。 它们能把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残躯遗体 “吃”个精光,同时转化成植物能够利 用的养料,为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立 下了汗马功劳。更何况许多细菌在工农 业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呢!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2.菌落与菌苔: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菌落与菌苔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1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分)。

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分).4.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5.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6..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1)后者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2.干扰素:脊椎动物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能够抑制病毒增殖的蛋白质物质。

5.类毒素:外毒素经灭活后失去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物质称为类毒素。

6病毒:形态微小,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的内孢子。

8培养基:人工配置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基质。

9毒力:细菌不同菌株的致病能力。

10单细胞蛋白:由单细胞微生物生长繁殖后制成的含蛋白质较高的制品。

11荚膜;某系细菌生活过程中在细胞壁外周产生一层粘液样物质,包围着整个菌体。

动物微生物第五章

动物微生物第五章

• 2.稳定状态感染
• 有些病毒(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增值过程中, 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细胞暂时不出现溶解和死 亡,称为稳定状态感染。 • 以后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细胞融合或细胞表面出 现新抗原等多种变化。
• 3.包涵体形成
• 某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 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的特殊“斑块”。
• 2.内毒素 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 结构成分(脂多糖),只有菌细胞死亡、自溶或人 为地破坏菌细胞时,才释放出来。外毒素与内毒 素在毒性、化学组成、耐热性及抗原性等方面不 同。 • 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选择性不强,不同革兰氏阴 性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 (1)发热反应 • (2)对白细胞的作用 •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4)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生物,通过适当的侵入门户进入动物机体。病原 微生物是感染发生的首要因素,没有病原微生物,
感染不可能发生;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毒
力和数量,才能抵抗机体的防御机制,向组织扩 散;病原微生物还必须经适当途径侵入易感动物 体内,到达特定部位,才有可能在体内生长繁殖 并引起感染。
2.易感动物
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感受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动物种类不同,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易感 性。如草食动物对炭疽杆菌非常易感,但禽类在 正常情况下对炭疽杆菌则无感受性。马骡等单蹄 动物,对口蹄疫病毒不易感,而牛、猪等偶蹄动 物则易感性强。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是 属于动物的种属特异性,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动物机体由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理机能 及免疫状况等不同,易感性也有差异。
④磷脂酶 ⑤卵磷脂酶 ⑥激酶
⑦凝固酶 ⑧脱氧核糖核酸酶
4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黏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 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 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体液免疫作用,才 能建立感染。 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作用的表 面结构---荚膜、微荚膜、葡萄球菌A蛋白 等。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变态反应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变态反应
CATALOGUE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免疫应答的组成
01
02
03
免疫系统
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是机体识别 和清除抗原物质、维持内 环境稳态的生理功能。
抗原
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 质,包括外源性抗原和内 源性抗原。
抗体
指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 疫球蛋白,能够与抗原特 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变态反应的发生率。
动物变态反应的防治策略
避免接触过敏原
通过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 风险。
药物治疗
针对已经发生的变态反应,采取药物治疗,如使 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免疫调节
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 率,如使用免疫调节剂、益生菌等。
05
CATALOGUE
变态反应的案例分析
深入了解变态反应的机制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和影响因素。
寻找特异性治疗措施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寻找特异性治疗措施,提高治疗 效果。
加强预防和保健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加强预防和保健意识,减少变态反应的发 生。
THANKS
感谢观看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 疫学课件-变态反应
目录
• 变态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 变态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 动物中的变态反应研究 • 变态反应的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变态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的特点
也称为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 原再次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 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 反应。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单股DNA病毒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单股DNA病毒

细环病毒科 单股环状 圆形
30

正二十 面体
32

正二十 面体
32

正二十 面体
32
第一节 细小病毒科 Parvoviridae
1. 直径18~26nm。 2. 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不分节段,大小
5.2kb。 3. 20面体对称,衣壳32壳粒; 4. 无囊膜; 5. 在细胞核内繁殖。 6. 有3条结构多肽:
胸腺出血,肝脏咋黄, 剖开左侧股骨后骨髓呈粉红色。
鸡贫血病毒
血稀如水,血凝时间长,颜色变浅,血细胞 比容值下降,红细胞、白细胞数显著减少。
鸡贫血病毒
诊断
1) 病毒分离:肝脏是分离CAA的最隹材 料,可接种到MDCC-MSB1细胞进行。
2) 血清学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免疫 荧光法和间接ELISA法等,均可用于 检测。
1) 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在电镜下病毒 呈晶格排列,有实心和空心两种粒子,无囊膜, 直径20~24nm;
2) 单链DNA,5.1kbp;
3) 有3种结构蛋白: • 89kD,78kD,61kD
• 其中61kD为主要结构蛋白。
4) 病毒耐乙醚、胰蛋白酶、 酸和热,但对紫外线敏感。
番鸭细小病毒
1984年发现,5岁以内鹦鹉易感; 羽毛脱落或喙变形。
第三节 细环病毒科 Anelloviridae
1997年发现了人类圆环病毒,与肝炎有 关,取名为输血传播病毒 (Transfusion-transmited virus, TTV),与CAV结构类似,被列于圆环病 毒科。
ICTV第八次分类报告将其重新命名为细
3) 空心内直径为12nm,衣壳厚度为4nm; 4) 壳粒数为32; 5) 核酸为6kbp; 6) 有3条结构多肽:VP1为85000, VP2为61000,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pptx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pptx
德国学者欧立希创立了“搞体学说”。
5、近代发展时代
20世纪以来生物技术问世使微生物学各免疫学 取得了重大发展:
电子显微镜 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 免疫超出了抗传染免疫的范畴
五、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自然界物质循环 • 农业方面 • 工业方面 • 医学方面 • 食品工业 • 病原微生物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0. 7.1020.7.10Friday, July 10, 2020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09:02:1209:02:1209:027/10/2020 9:02:12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7.1009:02:1209:02Jul-2010-Jul-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09:02:1209:02:1209:02Friday, July 10, 2020
•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
古人对微生物的认识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出了“蒸衣灭菌” •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
不几日,人死如圻堵。三人同行十余步,忽 死两人横截路……”。 • 民间食物保存法。
2、形态学时期
• 荷兰人吕文胡克发明的第一台显微镜,对微生物 的形态有了原始的认识。并对微生物的三种形态 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
。2020年7月10日星期五上午9时2分12秒09:02:1220.7.10
• •
T H E E N D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0年7月上午9时2分20.7.1009:02July 10, 2020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课件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课件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动物微生物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1.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概述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动物微生物案例素材,用于分析和讨论1.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第二章:动物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2.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条件掌握动物微生物的利用技术了解动物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条件动物微生物的利用技术动物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实验演示法:进行动物微生物的培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培养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的利用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对微生物利用的认识2.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实验器材:准备动物微生物的培养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2.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培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实验演示:进行动物微生物的培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培养过程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的利用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对微生物利用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的利用技术及其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第三章: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3.1 教学目标理解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掌握动物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特点了解动物微生物与动物host 的相互关系3.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动物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特点动物微生物与动物host 的相互关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实验演示法:进行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作用3.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实验器材:准备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3.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在不同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实验演示:进行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作用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与动物host 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第四章:动物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4.1 教学目标掌握动物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学会动物微生物的鉴定技术理解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动物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重要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实验演示法:进行动物微生物的鉴定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鉴定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对检测与鉴定的认识4.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实验器材:准备动物微生物的鉴定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4.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鉴定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实验演示:进行动物微生物的鉴定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鉴定过程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对检测与鉴定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重要性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第五章:动物微生物与疾病5.1 教学目标理解动物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联掌握动物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类型及防治方法了解疫苗制备与微生物的关系5.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联动物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类型及防治方法疫苗制备与微生物的关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实验演示法:进行微生物疾病模型实验,让学生了解疾病发生的过程5.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与疾病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实验器材:准备微生物疾病模型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5.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疾病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与疾病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实验演示:进行微生物疾病模型实验,让学生了解疾病发生的过程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疫苗制备与微生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重点解析重点:1. 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动物微生物

动物微生物

1. 细菌的外形有三种,即球,杆螺旋。

2. 病毒的人工培养方法包括动物,鸡胚, 细胞三种。

3. 基因的重组与转移方式:转化,转导, 接合,转染。

4.鸡的慢性呼吸道病的病原体是:霉形体。

5.病毒核衣壳的对称形式:二十面体,螺旋, 复合。

6. 用于培养病毒的细胞:原代,二倍体细胞_ 和传代。

7.根据培养基功能可将培养分成: 鉴别, 选择和厌氧三类。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胞、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2、细菌的特殊结构中,与致病性有关的主要是荚膜和普通菌毛3、在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中,有噬菌体参与的是转导和溶原性转换1、可引起怀孕母猪流产的病毒可包括___猪瘟病毒_、__蓝耳病病毒_、_细小病毒_、伪狂犬病毒_.2、可经过蛋卵垂直传播的微生物可包括__ALV_、__REV_、__沙门氏菌_、霉形体(或呼肠孤).3、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可包括_金葡菌_、_大肠、_沙门氏菌_、李氏菌(或蜡样芽胞杆菌).4、病毒的复制周期可分为_吸附穿入_、__脱壳_、化学合成_、组装和释放.5、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__迟缓_、__对数_、_稳定__、_衰亡_.6、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_荚膜_、_芽胞__、_鞭毛_、_菌毛_.7、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包括__形态结构__、_菌落__、_毒力_、_耐药___、_代谢_、__抗原__.8、常用的湿热灭菌法包括_煮沸_、_高压蒸汽_、_流通蒸汽消毒_、_流通蒸汽灭菌_、_巴氏__.9、根据动物体内外的微生物分布情况可将实验动物分为_悉生_、__无菌_、SPF_、_清洁_、_普通__.1.1 能形成荚膜的细菌包括(炭疽)和(肺炎球菌)。

1.2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炭疽),(破伤风)。

1.3 常见的杆菌包括(大肠杆菌),(魏氏梭菌),(乳酸杆菌),(巴氏杆菌)。

1.4常用的湿热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煮沸),(流通蒸汽),(巴氏)。

1.5常见的RNA病毒包括(流感),(新城疫),(猪瘟),(蓝耳)。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共43张PPT)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共43张PPT)
犬、猴和鸡的微生物学以及寄生虫学等级标准。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 标准有28个。颁布年代主要在2001年,最近对标准又进行了部分修订。
GB14925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GB14923
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GB14922.1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检测
GB14922.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检测
法、解剖镜下通体检查法等,主要适用于检查蚤、虱、螨等节肢动物。
(2)体内寄生虫:主要检查蠕虫和原虫,可用直接涂片法(粪便、血液、脏器、肠内容物
)、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沉淀法、透明胶纸肛门周围粘取法、
组织或器官剖面压印法、病变组织切片或压片法、尿液的离心法
(如检查鼠膀胱线虫)等。
我省近5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状况
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
1、影响实验结果。如仙台病毒感染引起小鼠肺鳞状化病变;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谷
草转氨酶升高。
2、影响动物生产。如鼠痘、兔出血热病毒、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 3、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或致死。
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
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掠夺宿主的营养;
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5)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二)监测意义
1、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北美 0.02 0.00 0.00 0.01 0.02 0.04 1.57

微生物ppt课件

微生物ppt课件
发酵工程制药
通过发酵工程技术生产各类生物药物,探讨其生 产工艺与质量控制。
环保治理技术
废水生物处理
01
利用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实现废水达
标排放。
废气生物净化
02
运用微生物处理废气中的有害气体,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生物修复技术
03
介绍微生物在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及原理。
消费者
某些微生物作为消费者,以其他生 物或有机物为食,参与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
对环境因素影响及适应机制
01
02
03
04
温度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有不同 的适应范围,如嗜热菌、 嗜冷菌等能在极端温度下 生存繁殖。
水分
微生物对水分的需求各异 ,如耐旱菌能在干旱环境 中生存,而水生微生物则 适应于湿润环境。
07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显微镜使用及观察方法
01
显微镜类型
了解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类 型及其原理。
观察技巧
掌握调焦、调节光亮度、识别微生 物形态等基本观察技巧。
03
02
样品制备
学习如何制备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样 品,如涂片、悬液等。
图像记录与分析
学习拍摄、保存和分析显微镜下的 微生物图像。
04
无菌操作技术及培养基制备
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空气以及生物体 内外,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微生物 。
古菌
形态结构
与细菌相似,但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和代谢特征,如细胞壁不含 肽聚糖,细胞膜中含有独特的脂质成分等。
生活环境
主要生活在极端环境中,如高温、高压、高盐、缺氧等条件下,因 此又称为极端微生物。
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态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态
大肠杆菌及许多其他病原菌在适宜 的条件下,分裂一次仅需20min,而细 菌染色体DNA的复制约需40min。之 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在上一轮的复制还 未完成时,下一轮的细胞分裂已经启动。 此外,染色体DNA存在多个复制叉,可 使子代的染色体DNA同时开始部分复制。 分支杆菌等繁殖较慢,需18~24h才分 裂一次。
3、稳定期
此时因营养的消耗、代谢
产物的蓄积等,细菌繁殖速度下降,死亡
数逐步上升,新繁殖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大
致平衡。该朔细菌的形态及生理性状常有
改变,革兰氏阳性菌此时可染成阴性。毒
素等代谢产物大多此时产生。大肠杆菌的
稳定期持续约8h。
4、衰亡期
细菌开始大量死亡,死菌
数超过活菌数。如不移植到新的培养基,
主要有:维生素B族化合物 (血液、酵母浸膏中常 含 有生长因子物质)、氨基酸、嘌呤及嘧啶等。
一、培养基及其种类
培养基: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根据
细菌的营养要求制备的细菌营养制品, 用于微生物分离培养、传代保存菌种、 鉴别、制造菌苗或生物制剂等。
常用培养基种类
厌氧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1、迟缓期 是细菌来到新环境的一个 适应过程。此时菌体增大,代谢活跃。
2、对数期 细菌此时生长迅速,以恒 定速度进行分裂繁殖,活菌数以几何级数 增长,达到顶峰,生长曲线接近一条斜的 直线。一般而言,该期的病原菌致病力最 强,其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均较典 型,对抗菌药物等的作用较为敏感。大肠 杆菌的对数期可持续6~10h。
基础培养基
按培养基的营养组成来分:
1、基础培养基
含有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基本营养 成分,常用新鲜牛肉浸膏,加入适量的蛋白胨、 NaCl、磷酸盐,调节pH至7.2—7.6即可。

动物微生物学PPT课件

动物微生物学PPT课件
分类
动物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动物相关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 ,以及它们对动物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微生物对动物的重要性
促进动物消化
一些微生物可以帮助动物消化食物,释放更多的营 养物质供动物吸收。
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
一些微生物能够合成动物所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 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增强免疫系统
一些微生物可以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提高动物的 抵抗力。
供有力支持。
代谢组学
通过检测动物微生物组的代谢产 物,揭示其在动物健康和疾病中 的作用,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提供新思路。
蛋白质组学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动物 微生物组中蛋白质的表达和调控, 深入了解微生物与动物的相互作
用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微生物耐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动物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需 要深入研究耐药机制及解决方案。
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 对宿主细胞的识别、粘附、侵入、复制、扩散和免 疫应答等过程。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直接接触传播
动物与动物之间通过直接接触 ,如交配、舔舐、咬伤等途径 传播病原微生物。
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污染的环境、饲料、 水源等媒介物传播病原微生物 。
空气传播
动物微生物学ppt课件

CONTENCT

• 动物微生物学简介 • 常见动物微生物种类 • 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 动物微生物的致病性 • 动物微生物的应用 • 展望动物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01
动物微生物学简介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及其与动物之间相互关 系的科学。

细菌—细菌的致病性(动物微生物课件)

细菌—细菌的致病性(动物微生物课件)

一、细菌的毒力
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一样。 病原菌根据毒力强弱可分为强毒株,弱 毒株和无毒株。 例如:寄生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大肠杆 菌,是弱毒株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栖 居菌,对机体无害。而少部分特殊类型 的大肠杆菌具有很强的毒力,如肠出血 性大肠杆菌,一旦感染,可导致出血性 腹泻。
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毒力越强, 引起感染所需的菌 量就越少,反之则 所需菌量越大。
细菌的侵入途径
合适的侵入途径 是完成感染的必 要条件。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毒
鼠疫 黑死病
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
菌量就越少,反之则所需
菌量越大。
数个菌 鼠疫杆菌毒力强大
鼠疫(黑死病)
数亿个菌
沙门氏菌毒力弱
①致热反应
内毒素毒性作用临床表现 ②白细胞反应
③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 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种类
来源 存在部位
外毒素
G+菌及部分G-菌 由活菌释放至细菌体外
内毒素
G-菌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 30min破坏 好、160℃ 2~4h破坏
(2)内毒素 ➢ 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
外膜中的脂多糖 (LPS),菌体死亡 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 来源:G-菌
一、细菌的毒力 2.毒素
(2)内毒素 ➢ 内毒素特性: ①性质稳定,耐热。100℃加热1h不会被破坏,160℃加 热2~4h才能被破坏。 ②毒性较弱。 ③内毒素免疫原性弱,不能经甲醛脱毒处理成类毒素。 ④毒性作用无特异性,即无组织器官选择性,引起的症 状基本相同。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virus infection)
Lyphocytic choriomenin gitis
virus
狂犬病 (Rabies)
Rhabdo virus
小鼠、仓鼠
类 似 流 行 性 感 冒 的 症 状 ,接 触 感 染 ( 接 触 小 鼠 头痛、肌痛、发热、恶 粪便和尿液);吸入; 心 、 呕 吐 、 喉 痛 、 畏 光 。咬伤,或由节肢动物
如蚊子、蟑螂传播
所有哺乳类
头痛、肌痛、发热、恐 咬伤、皮肤伤口或黏
水、狂妄、抽搐、昏厥、 膜感染含狂犬病毒的
死亡
唾液
细菌性疾病
疾病
病原
媒介动物
人类临床症状
传染途径
全身性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s)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犬 Brucdla Canis 、 猪 Brucella suis
正常菌群
a. 正常菌群受内外环境变化发生菌群失调,将产生数量和位置的改变, 由非致病菌变为致病菌。
3. 真菌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病原真菌大多为人兽共患病原,病原性弱,为慢性过程,以慢性增生性炎
症为主。
真菌孢子飞扬,污染环境,威胁动物和实验、饲养人员。
4. 寄生虫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掠夺宿主的营养
(Rabies)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Germfree animal GF
三、微生物、寄生虫潜在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1. 实验动物病毒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鼠痘病毒
a. 实验性结核、X射线、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运输可使隐性感染病毒激
活。
b. 大量内毒素或切除脾脏可改变吞噬细胞功能,而增加小鼠对病毒的易 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高渗:高度脱水浓缩,质壁分离致死。 渗透压
低渗:渗水膨胀,胞浆压出致死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重点 1 掌握灭菌和消毒的区别 2 常见的几种灭菌方法 3 菌种的保存 4 紫外线消毒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2014年11月12日
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繁殖的方法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常见的食品防腐剂及适用范围 乳酸钠:烤肉、火腿、香肠、鸡鸭类产品和酱卤制品 苯甲酸及盐:碳酸饮料、葡萄酒、果酒、软糖、酱油、 食醋、果酱、果汁饮料、. 过氧化氢:生牛乳保鲜,袋装豆腐干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
特点:随温度升高压力也升高,可杀死芽孢,使用范围广
方法:105kPa,120℃,20min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流通蒸汽灭菌(间歇灭菌):培养基
方法:
100℃的蒸汽30min 恒温箱过夜,待芽孢发芽
第2和3天
100℃的蒸汽30min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紫外线 可见光 阳光
辐射杀菌法
电离辐射
微波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紫外线 200~300mm,265~266mm的杀菌作用最强 无菌室、手术室、种蛋室的空气消毒 不耐热物体的表面消毒 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有损伤作用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紫外线
可见光线:有微弱的杀菌作用
阳光:直射的阳光有强烈的杀菌作用,是天然的杀菌因素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电离辐射 生产实践中,主要使用X、β和γ射线 在剂量足够时对各种微生物都具有致死作用
微 波 主要靠热效应发挥作用,可穿透玻璃,陶瓷和薄塑料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液体除菌:滤菌器,0.45μm以下,主要用于血清、 抗菌素等不耐高温的除菌
滤过除菌
空气除菌:药品、食品、疫苗及生物制品的生产 中使用 干燥除菌:微生物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水分,盐类浓度升高, 新城代谢障碍,导致蛋白质变性而死亡。 不同微生物对干燥环境的抵抗力不同,差异较大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影响微生物的因素 生物因素
营养因素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消毒
灭菌
杀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非病原微生物,芽孢及孢子不严格要求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病原和非 病原)的方法 没有活的微生物的状态
药物所具有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无菌
抗菌作用 防腐
超高温巴氏消毒:132℃持续1~2s再迅速冷却到10℃以下
促进细菌死亡,消毒后可长期保存。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煮沸灭菌
方法:100℃煮沸,10~20min 加入1%的NaCO3或者2~5%的苯酚,可促进细菌芽孢 的杀灭和防止金属生锈
范围:外壳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餐具等。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低温保种
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低温条件下 代谢水平降低,生长繁殖停止,但仍然可长时间保持活 力,常在低温条件下保存菌种。 0~4℃ -20℃ -80℃ -196℃ 酵母菌、细菌、霉菌 病毒 组织样本 细胞
冷冻真空:菌种、毒种,疫苗等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辐射 非电离辐射
湿热灭菌法:同一温度,效果比干热的要好
巴氏消毒法
高压蒸汽灭 菌法 流通蒸汽灭 菌法
煮沸灭菌法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巴氏消毒: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不破坏其营养
特点:低温、不严重损害营养成分和风味 方法:63~65℃持续30min,或71~72℃持续15s 用途:葡萄酒、啤酒、果酒和牛乳等消毒
温度、辐射、干燥、声波、微波、滤过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温 度 高 温
灭菌
低 温
保种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干热灭菌法:灼烧、焚烧和热空气灭菌
灼 烧
焚 烧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热空气灭菌法 玻璃器皿 瓷器 金属器械
160℃ 2h
170℃ 1h
第二节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