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农业布局的方法,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我国国情,加深对第一产业—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三、教学难点农业的耕作制度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引出课题: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有关农业的问题。

一、农业的概念和特点1、展示投影片:三江平原麦田、南方水田、青藏高原羊群、水产养殖、海南岛的芒果生产,请学生说出他们分属什么类别?并概括出共性的内容: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特点:(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地域性(2)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季节性和周期性为何农业有这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研究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读“中国温度带”回答,中国有几个温度带,不同的温度带热量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熟制的不同。

2、填表究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填出下表。

3、读图表“主要作物生理行动的基本温度范围”,了解不同的作物所需要的不同温度条件。

4、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图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形成了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只能发展灌溉农业或种植业。

总结:气候因素中的热量、光照和降水等条件,它们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不同的动植物生长也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5、出示投影片“主要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理解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本案例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农业布局的规律和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农业布局的规律和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讲解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进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和农业布局规划,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3.创设问题情境,如:“如果你是该地区的农业规划师,你会如何根据区位因素进行农业布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4.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或沙盘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农业区位因素下的农业布局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的关系。如:“气候条件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市场需求对农业布局有哪些影响?”等。
2.强调作业的完成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进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和农业布局规划,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4.作业小结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本案例以我国南方某茶叶产区为背景,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案例分析中。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课时设计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发展好农业意义重大而深远。

然而,我们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自然差异显著,选择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发展?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浙江素有“江南水乡”的美称,水稻种植随处可见,但学生往往只观表象不求真谛,因此,运用探究型课型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师展示一些典型农业生产的图片、文字资料可以弥补学生的“不熟悉”,让学生从陌生到“似乎熟悉”,同时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和形成条件。

在大牧场放牧业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在研究区位因素时需要收集哪些自然要素的信息,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主动,运用对比研究方法,对比过去和现在社会经济因素所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并且在因素的研究和探讨中自然而然理解生产特点,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仅是一个引导者,提供探究方法、提供探究工具,所有知识性结论均由学生自己推理、交流、反思,最后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基本要求:理解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了解水稻生产的地区分布,分析水稻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发展要求:结合实例,综合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教材分析】本章农业内容主要介绍了一些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介绍,其中第二课时《农业地域类型》涉及的六种农业地域类型,教师选择其中最为典型——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进行讲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等知识的一节课。

可以说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第二节的案例运用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农业区位因素学习的深化和应用。

教材内容呈现也规律地按照水稻种植业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来安排的。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湘教版

农业区位因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1.根据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培养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2.尝试从高考题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三、教学难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做一课一讲随着中央农业政策的落实,我国许多地方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国内外,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而且为我国农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下图为我国部分优质农产品基地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均为我国重要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 A.甲地位于黄河河谷地区,冬季气温较高,露天蔬菜仍可正常生长 B.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且纬度较高,受寒潮影响大,气温低,病虫害少 C.乙地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冬季热量较丰富,满足蔬菜生长 D.乙地纬度低,冬季光热充足,距海近,灌溉便利,利于蔬菜生长2.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鲜奶往往需要进行加工。

为满足市场需要,图示丙、丁两地均发展有乳制品生产企业,其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A.丙:原料 丁:技术B.丙:原料 丁:市场C.丙:劳力 丁:市场D.丙:政策 丁:交通教师点评:准备充分,讲解到位!我们在进行农业区位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同一农业类第1、2题图甲乙丙丁型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其主导区位因素是有差异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专题——农业区位因素。

幻灯片展示近五年高考中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考点教师讲解:全国卷近五年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分析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评价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几乎每年都有命题,分值高,多在10分以上,试题难度居中。

选择题、综合题并重。

因此农业区位因素这个内容我们必须重点掌握!二、1、【思考探究】(学生回答)说明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

湘教版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word学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word学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word学案第2课时导学案【使用说明】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摸索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在书中画出或导学案上写上相关答案。

受知识的限制,能够本组讨论或质疑时提出共同解决。

【学习目标】1、了解农业地域类型;2、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要紧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把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

;【重点难点】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及特点;水稻种植业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你想了解和明白哪些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探究材料:教材P62-P63页正文内容探究问题:1 (A)你是如何明白得“农业地域类型”的?注意: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并在区域之间开展商品交换的结果探究材料:教材P64页正文内容探究问题:2 (A)填空:世界农业进展历程说明,农业生产从到,从到,从到,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到,代表着农业生产布局的进展趋势。

探究材料:教材P63阅读“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材P64阅读“自给型农业和集约型农业”探究问题:3 (B)了解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完成下列问题①中国的水稻种植业②美国中部的商品谷物生产③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④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园⑤蒙古的游牧业⑥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⑦西欧的乳畜业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按投入状况分:集约型农业;粗放型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化农业;自给型农业。

探究材料:教材P65-P66页正文“我国的水田和旱田”探究问题:4(B)水稻种植业分布的地区及其特点.5(A) 谈一谈我国水田与旱地分布的特点。

§课堂检测1 关于商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投入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较少,靠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产出B.进行农业生产的要紧目的是销售C.商品农业分布在发达国家D.商品农业属于种植业2 以下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季风气候区差不多上水田农业②发达国家的农业均为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③热带种植园农业要紧分布于热带地区的进展中国家④粗放畜牧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洪涝、半洪涝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课外知识积存*新新学案P65页图表*新新学案P66-P67页图表“世界要紧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国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识记内容)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2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永年一中高一地理教案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课时)(湘教版)一、考纲要求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二、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三、三年高考题目分析1.题型赋分上:农业区位因素以综合题形式出现3次,分值10~36;农业地域类型以综合题形式出现1次,分值8分;农业生产与粮食问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5次,每题4分;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2次,每题10~14分。

2.能力层级: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论证能力,难度系数集中在0.53~0.58 3.考查形式上:多以文字材料、区域图、坐标图等方式呈现,选择题综合题都有。

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因素,第二部分是农业地域类型。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六、教学重点1.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七、教学难点1.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八、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实例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九、课时安排:4课时十、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3.“温室无土栽培”推广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生(回答)1.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区位的三大要素。

2.光照充足。

3.科学技术。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水平是不同的,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且牧则牧,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参考教案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参考教案4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参考教案4第2课时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5.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 1.列出资料清单。

2.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高中地理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湘教版必修2-湘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湘教版必修2-湘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理解农业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能够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使学生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归纳说明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并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①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难点:①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闪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选择。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课前准备:提前三天下发学案,第二天收上来详细批改,批改完后下发给学生,让学生修改、补充,为新课做准备。

教学过程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导课】《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农业?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 明确学习任务。

][根据分配任务,开始讨论,时间8分钟,8钟时间包括讨论,板书。

讨论结束开始分组展示,老师进行点拨、补充。

]【完成目标】目标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阅读教材P59及有关资料了解什么是农业。

[ 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没有问题,在这里需要对不同定义的农业加以分。

广义:农(种植)、林、牧、渔。

狭义:种植业 ]2.阅读教材P59阅读部分及查阅有关农业生产的相关材料,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从这部分内容开始,学生开始根据各个小材料,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小组讨论、板书,展示讨论成果。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学难点]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讲解】什么是区位?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出下列两幅图,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点拨】三江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国营农场种小麦。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

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哪三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的?【点拨】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

热量:(积温)决定复种制度。

复种制度=播种面积/耕地面积降水:决定农作物类型(水田或旱田)两者结合: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2)土壤: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例如,茶树:南方的酸性土壤,甜菜:北方的碱性土壤。

(3)地形:平原:种植业,原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高一下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下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4.丰富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这些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教师及时解答,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让学生不断思考、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其在案例中的应用。
2.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
2.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同时,本案例还强调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知识解决农业布局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4.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过程与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农业区位因素教者:衡阳市二中郑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难点: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分析法: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景观、材料分析等内容;用家乡农业现象创设情景;用板书归纳总结。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衡阳看到过哪些果树,看到过香蕉树吗?看到过苹果树吗?为什么我们这没有栽种这些树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老师:讲解农业的区位的概念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9-62页,思考屏幕上的几个问题。

1、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三大区位因素是什么?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哪些?3、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经济因素有哪些?4、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6/ 1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板书:农业的区位因素分钟,完成后让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点评,并板书。

阅读时间:3 探究分析:材料中体现的区位因素是?主导区位因素是?℃,35材料:香蕉为多年生常绿大型草本单子叶植物,喜高温多湿,生长温度为20~土壤且雨量分布均匀。

1800~2500mm~32℃,不宜低于15.5℃。

最适年降雨量最适宜为24 %、地下水位在1m以下的砂壤土,尤以冲积土壤或腐殖质壤土为适宜。

以粘粒含量<40我国香蕉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台湾、云南和海南。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探究分析:区位因素中光照和热量两个区位因素纬度: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热量海拔越低,热量越丰富海拔(地形):晴天越多,光照越充足天气:光照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同一纬度)海拔(地形):作用越小,光照越充足和学生一起完成巩固练习:我国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一个优势自然条件是:、光照、水分 C、土壤 D B A、热量我国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是: D、光照、水分 A、热量 B C、土壤探究分析地形对农业的影响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完成连线:山地:种植业(耕作业)经济林(果树、茶树)平原:高原:林业丘陵:畜牧业探究分析土壤对农业的影响6/ 2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茶树适宜的生长条件茶树喜欢温暖、潮湿、荫蔽的生长环境,需要适当的土壤条件。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第二学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多,理性思维发展迅速。

在必修I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在具备了一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初中应当具备的一定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学生很欠缺。

学生大多都是城市人口,对于农业部分的学习缺少感性认识。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时,应研读课本,立足于课本,充实课本材料,结合时代发展,丰富学生视野,利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展开研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保护农业环境。

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科学提高学生素能,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演绎新课程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以上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当然不同地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这样形成的经营单位叫农业地域类型,我们将重点学习世界主要五种农业地域类型,每一种特点、分布、区位因素。

(展示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图片)一、水稻种植业1、分布【提问】水稻种植业在世界范围的分布规律?在这些地区具备哪些水稻种植业生产条件?【生】略【师】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生】略【师】水稻种植业需要自然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些地方是否具备这些条件?【提问】东亚、东南亚、南亚分别是什么样的气候类型?【生】略【师】南亚和东南为南亚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两季,雨季和旱季,所以南亚和东南亚属于雨热同期的气候非常适合水稻种植业,东亚水稻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属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提问】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略【师】都是夏季高温多雨,非常适合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学会分析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概念和工具使用方法;4.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知能力和模拟预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分析;2.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与设计1. 导入(15分钟)通过卫星影像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的农业分布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

2. 讲授(40分钟)(1)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发展要素的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等);2.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气候、水源、土地、交通、市场等);3.湘西北山区等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土地利用、农产品种植等)。

(2)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划分的概念及其方法(如定量和定性方法);2.全球、我国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3.湘西北山区等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

(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1.GIS的概念和作用;2.GIS的基础操作技能(如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统计查询等);3.GIS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分析中的应用案例介绍。

3. 实践操作(60分钟)1.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有关湘西北山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和资料。

2.学生应用GIS工具,制作相关的地图,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统计查询。

3.学生就湘西北山区的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4. 总结(10分钟)1.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提醒学生随时关注有关地理信息和农业发展的研究进展和新领域。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地理数据和资料,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2.学生应用GIS分析工具,实现了空间数据分析和查询,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3.学生的讨论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高中地理人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湘教版 必修2

高中地理人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湘教版 必修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知识探讨荷兰特色农业荷兰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出口国,主要是走专业化、机械化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

土地资源缺乏,种粮食经济上不合算,他们就集中力量发展价值相对较高的蔬菜和鲜花等高效种植业。

从自然条件上看,荷兰并不十分适合花卉栽培,但该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玻璃温室栽培,成为“世界的庭院”。

目前荷兰已建成1.1亿平方米的温室,专门用于种植蔬菜和鲜花。

由于实现了专业化集约生产,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荷兰鲜花在世界鲜花市场的占有率已达60%以上。

共有7000多农户从事花卉栽培,培育出了9700多个品种,每天向全世界出口1700万枝鲜花和170万株盆花,每年获得112.5亿美元的收益。

蔬菜和花卉种植业已成为荷兰的主要支柱产业。

以色列的灌溉农业以色列是个面积只有1.49万平方千米,一半以上国土都是沙漠,人均水资源只有300立方米,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却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

其根本原因就是依靠科技,发展高效农业,并瞄准国际市场,大搞出口创汇。

在农业科研上,他们十分注意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重视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比如,根据本国的资源特点,在生物技术、喷滴灌技术、微咸水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利用上独具特色。

以色列农业重视经济上的高效益,重视资源利用上的节约型,重视生产经营上的集约化,着重发展高产高效的罗非鱼、鲶鱼和鳗鱼、番茄、西瓜、花卉等动植物的养殖种植,以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节水灌溉。

目前以色列的灌溉农业已成为世界上的特色农业。

讨论:我们应如何借鉴荷兰和以色列的农业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发展中国农业?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城郊型农业”是指城市郊区立足于为城市居民“菜篮子”“米袋子”服务,与城市工业、市场、贸易、流通等联动发展的农业。

其功能主要包括服务城市、带动农村、富裕农民等,它仍是一种以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园艺型农业等是目前城郊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案湘教版必修2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学习重点: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难点: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学习方法:综合分析法学习过程: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物的选育、、优化而发展起来的,与条件关系密切。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因素:农业对其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地形、、水分等。

(2)因素:包括、、生产技术、、耕作制度。

(3)因素: 、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思考: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1.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2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3.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4.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5.1996年,我国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价格大幅下降二、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不同地区,利用当地条件,发展农业,并在地区间开展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组合。

2、农业类型(1)自给型农业:自给自足为主,主要分布在的国家和地区。

(2)密集型农业: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和比较多,以增加产量。

(3)混合型农业:和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

(4)商品化农业:农作物的商品率比较高(5)地中海式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6)热带种植园农业: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

3、水稻种植业(1)生长习性: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尤其需要大量的(2)水稻生产属于密集型农业。

(3)分布于、、等降水丰富的地区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A、光热B、水源C、地形D、土壤2、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3、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C、肥沃的冲积平原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4、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A、市场B、地形C、土壤D、水分5、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A、运费少B、质量高C、科技含量高D、生产资料投入多6、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7、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C、市场需求的变化D、流动人口的变化8、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9、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①劳动力②技术装备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二、综合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永年一中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课
时)教案(湘教版必修2)
一、考纲要求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二、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三、三年高考题目分析
1.题型赋分上:农业区位因素以综合题形式出现3次,分值10~36;农业地域类型以综合题形式出现1次,分值8分;农业生产与粮食问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5次,每题4分;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2次,每题10~14分。

2.能力层级: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论证能力,难度系数集中在0.53~0.58
3.考查形式上:多以文字材料、区域图、坐标图等方式呈现,选择题综合题都有。

四、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因素,第二部分是农业地域类型。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农业地域类型。

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六、教学重点
1.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七、教学难点
1.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八、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实例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
九、课时安排:4课时
十、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温室无土栽培”推广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生(回答)1.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区位的三大要素。

2.光照充足。

3.科学技术。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技术水平是不同的,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且牧则牧,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为此,在不同地区,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推进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
生(阅读教材,并回答)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师(激励性评价后讲述)为了加强理解,请同学们看一则实例。

课件展示:
多媒体资料“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
请同学们观看材料并展开讨论:该地区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有哪些?
生看材料并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该地区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价较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该国又通过培育良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措施,使该地畜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其乳肉产品远销至欧洲等世界各地。

师(精讲)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在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表现为不同级别的农业区域。

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

(承转)但是,在同一区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是不同的。

请同学们看书讨论两个问题:
1.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农业地域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生(分组讨论并作答)1.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从“小而全”到“专业化”,从分散到集中,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代表着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

2.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师第一个问题好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变化,所以,从生产目的到耕作方式再到生产规模都不断发生着变化。

第二个问题则较抽象。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一般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同。

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科技水平、有关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则具有更加深刻的原因。

农业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的需要外,还能够向区外提供比较多的商品性农产品。

因此,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

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美国的商品谷物业等都是在地域分工的前提下形成的。

(拓展提升)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区域。

师(承转)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热带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等。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从不同侧面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

师(精讲)按生产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按投入多少分为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与商品化农业。

那么,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展示:
资料(一)“自给农业与商品化农业的影像资料”(如教材图3-14)
师请同学们比较,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生(合作探究,回答)自给农业是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用传统的农具种植多种农作物,以求自给自足,用来出售的农产品是很少的。

主要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商品化农业是在较广阔的耕地上,利用现代耕作方式,大规模经营,农产品商品率较高,价格较低。

多分布在发达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区。

师对,像热带雨林地区的热带迁移农业就是自给农业,而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则是商品化农业。

课件展示:
资料(二)“集约型农业与粗放型农业的影像资料”
请同学们思考:(1)什么是集约型农业?分哪几类?
(2)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有何不同?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1.集约型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比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集约型农业分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以及技术集约化三大类。

2.粗放型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

师(评价并总结)这二者之间存在鲜明的不同,集约农业投入较多,产量、产值较高,如花卉培育厂、养猪场等;而粗放农业投入较少,产量相对较低,如内蒙古的游牧业、热带雨林地区的迁移农业等。

目前,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师请同学们看书阅读部分,总结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合作完成下列内容。

课件展示:
十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类型。

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一个勤看、多想、多联系的习惯,充分利用实例来说明问题,并能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当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做到热爱家乡、保护环境。

十二、课后作业
创新导学案习题、一线精炼
十三、板书设计
十四、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