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章、第十一章(1)
第十章女性文学(六课时)第一节女性文学的发展(二课时)一、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二、张洁《方舟》与谌容《人到中年》对知识女性生存境遇的表达第二节当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女作家(二课时)三、铁凝与女性体验、女性现代境遇的表达与质询——以《哦,香雪》、《玫瑰门》、《麦秸垛》、《大浴女》等为例四、王安忆《长恨歌》与女性记忆第三节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二课时)五、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表现——以林白《私人生活》、陈染《一个人的战争》为例六、女性散文,以周晓枫为例本章重点:不同同时期女作家对女性生存、精神境遇的表达及特点本章难点: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表现第十一章九十年代散文、诗歌(四课时)第一节、余秋雨的散文(二课时)第二节诗的新探索(二课时)杨键:《悲伤》蓝蓝的诗朵渔的诗本章重点:余秋雨散文写作特点及其意义朵渔诗歌的特点及其意义第十章女性文学第一节女性文学的发展一、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二、张洁《方舟》与谌容《人到中年》对知识女性生存境遇的表达题目:比较《方舟》与《人到中年》对知识女性生存境遇的表达,见金414页,412页(1)《方舟》开启了新时期女性意识的自觉。
知识女性在告别传统角色时肩负“反抗”与“自我发现”的双重责任,存在灵与肉、爱情和婚姻分离及女性“雄化”的尴尬。
(2)《人到中年》塑造了物质匮乏精神富有,平凡而高尚的知识女性陆文婷形象,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真诚的责任感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发出了尊重人才和知识的吁请。
第二节当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女作家三、铁凝与女性体验、女性现代境遇的表达与质询——以《哦,香雪》、《玫瑰门》、《麦秸垛》、《大浴女》等为例选讲题目:铁凝与女性体验、女性现代境遇的表达与质询1、直面日常生活的暴力2、对现代文明中女性匮乏生存状态的婉拒3、女性摆脱传统角色后的迷惘四、王安忆《长恨歌》与女性记忆选讲题目:《长恨歌》与女性记忆(1)女性边缘视角中的独特城市观。
第十一章 90年代小说 PPT
❖ 二,传统现实主义的写作盲区:对个体生存 或世俗价值的忽略。
❖ 三,先锋小说的阅读困境:话语的透支与形 式的高蹈。
二、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 的不同。
1、叙事话语:由宏大叙事回到日常生活叙事 2、叙事立场:由启蒙叙事回到平民化叙 事—
《风景》的三个特点:
❖ 其一、底层市民的卑微生存状态: ❖ ①生存充满无价值的毁灭 。 ❖ ② 生存处境的狭仄恶劣。 ❖ 其次、着力塑造了“七哥”这个“向上
爬”的人物: ❖ 第三,情感的零度介入与中止判断。
❖ 亡灵视角:叙述者—第八子,出生半月夭折 的男婴
(二)池莉——为市民生活代言的小说家
1、池莉(1957—) 湖北沔阳人。曾做过知青、
❖ 主要是指陈染和林白等近年的小说。 ❖ 特点: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为写作背景,
站在女性独立的立场上进行女性个体生存状 态的描述,从女性角度发出对生活和社会的 诘问。这些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强烈的
—所谓零度叙事(价值中立) 3、叙事风格:由意识形态叙事回到原生态叙
事——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生存本相” 4、叙事法则:由传统叙事走向现代叙事。
其一,放弃塑造典型人物。(“小人物”)其二, 移植新的叙事手法。写生活流。突破传统的情节模 式
三、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和命名
❖ “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现实主 义自然化”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2、中篇小说《风景》——低层市民的生 活状态与生存策略。
❖ 《风景》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的一户贫 民家庭几十年间的生存遭遇,对城市底 层平民卑微、粗鄙、残酷的生存状况的 表现,可谓是“刻骨的真实”,达到了 令人震撼的程度。(可作为一个微型的 武汉“市民史”来读)
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1981年,李龙云的《小井胡同》和苏叔阳的《左邻右 舍》的出现,标志着戏剧进入到了新的拓展阶段。剧作 家们开始意识到对戏剧本体和人的主体精神的探索。剧 作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对逝去的十年和今天的现实进行 观照,努力探寻人物的深层生存状态。 郝国忱的《榆树屯风情》、《昨天,今天与明天》, 李杰的《田野又是青纱帐》、魏敏等的《红白喜事》等 把目光投射到农村社会,对现实与历史进行深沉的思索。 1985年,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以现代意识审视传 统,反思历史,以一个痴迷于土地的农民狗儿爷的独特 心态,揭示出中国一代农民的命运,标志着中国当代再 现主义戏剧的拓展和深入。何冀平《天下第一楼》继承 了《茶馆》式的美学风格,传统的戏剧再现开放与活力。
(二)朦胧诗的崛起 1、朦胧诗渊源于“文革”期间的民间刊物和地下诗 人群体,1979年开始在《诗刊》等公开杂志亮相。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无名的小 花》是其滥觞。1980年,朦胧诗蔚然成风,产生了 北岛的《墓志铭》,顾城的《远与近》,舒婷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梁小斌 《祖国,我的钥匙丢了》等一大批作品。
第五讲 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80年代起,人们习惯于将“文化大革命”后的时代, 笼统地称为“新时期”。长期遭受压抑与斫伤的知识 分子精英意识和五四传统开始得到恢复。白桦的剧本 《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 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作为“三只报春的小燕子”, 预示了中国文学新的走向。 而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 全国文代会则真正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文学繁荣的到来。 思想的解放与开放,为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新鲜的气 息:内容与题材不断得到扩展与突破,创作观念与表 现手法更加趋于丰富与现代。
第十一章 90年代小说 PPT
躯体语言的写作者
卫慧、棉棉 多角恋、婚外恋、 跨国恋、畸形恋 成为她们描述的 主要内容,在刀 刃上舞蹈,高扬 欲望的旗帜,进 行致命的飞翔。
第四节 新生代小说
❖ 一、新生代小说:(见教学要点)
❖ 二、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 何顿:《生活无罪》、《只要你过得比我 好》、《我们像葵花》、《物欲动物》;张 欣:《爱又如何》、《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 的》;荒水:《血红玛丽》;唐颖:《丽人 公寓》;朱文:《我爱美元》;邱华栋: 《环境戏剧人》、《手上的星光》、《眼睛 的盛宴》;其他:毕飞宇、鲁羊、韩东、刘 继明等。
三、王安忆
❖ (一)从单纯走向 丰厚
❖ (二)《小鲍庄》: 审视民族的生态与 心态 1、双重叠影,深层 观照 2、对民族文化心理 结构的深层观照
1、“三恋”:探讨人性的奥秘
❖ (1)表现人的生命本能冲动的心理流变 ❖ (2)对人的生命本体和命运的关注 ❖ (3)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 ❖ (4)《岗上的世纪》:直接进入人的生命本
二是以徐坤、斯妤为代表的
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P182)
❖ 也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写作立场,但不是对 女性经验的敞开、珍视和渲染,而是忽略和 放弃对女性躯体的热情,直接以对男性世界 和男权文化秩序的怀疑、解构为艺术目标, 以曲线方式张扬女性主义。(见P182)
❖ 徐坤用调侃与反讽的语调,展示了九十年代 困惑焦虑的新儒林景观,曾被戏称为“女王 朔”。
三、新生代小说的写作类型(P183)
❖ 1、其一是哲学型(或技术型)。 ❖ 2、其二是私语型。 ❖ 3、其三是写实型。
四、新生代作家的整体创作特点:
❖ 1、题材上迫近当下商业社会的生活。 ❖ 2、主题上呈现金钱叙事或欲望叙事。 ❖ (1)金钱或欲望的合目的性; ❖ (2)金钱至上、欲望至上——为了金
90年代诗歌、散文(97-03版本)
牧长城》)、汪应果(《灵魂之门》)
2、艺术散文 是90年代散文的重要构成部分
3、小女人散文。 代表诗人:素素、南妮、黄茵、张梅等 4、新生代散文
主要类型
史铁生《我与地坛》
• 文化散文、学者散文、文人散文、生命体 验散文、人文散文、思想散文、历史反思 散文、书话、诗人随笔、艺术随笔、生活 闲适散文/时尚文评。
(4)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探寻着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 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 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这是真正的 大忧患大悲怆。 余秋雨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 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地位与缺陷 (“余秋雨现象”争议)
余秋雨是一位戏剧学者,出版有《戏剧理 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 创造工程》、等学术著作。80年代后期开 始散文创作,出版有《文化苦旅》、《文 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 河》、等散文集,成为90年代最具影响也 颇有争议的散文作家。
《文化苦旅》
•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 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 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 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 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 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主要特点
(1)以文化遗址为依托。对文化遗址的描写成为 余秋雨散文的第一个特点。《都江堰》写都江堰, 《道士塔》写敦煌莫高窟,《苏东坡突围》写黄 州东坡赤壁等。
(2)以文化反思为旨归。《千年一叹》则广泛地 对欧洲历史文化与文化名人进行了文化反思与人 性追问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中国文学 新时期诗歌(二)
“反文化”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与许多寻根小说的文化反思不同,不是“反”
传统文化,也不是“反”文化的劣根性,而 是思考人类总体文化曾经怎样地由人创造, 却又创造出人的异化的全过程。破坏性的 “反文化”,也是为了人挣脱文化的束缚, 这就有了潜在的建设性。采取的是拒绝的方 式,但目的是要重新确认某种价值。
有
《有关大雁塔》诗集中显示了韩东语言的简约、意向的淡漠、 人生的无奈和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反启蒙主义的平民 化和庸常化特征:“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在许多诗人笔下,大雁塔、长城、圆明园旧址、故宫…都是 内涵无比丰富的历史象征,因而引发诗人的许多联想和浩叹。 而在韩东笔下,大雁塔不再有任何伟大和崇高之处,登塔也 不会大发怀古之幽思,而只不过是“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 再下来”。它失去了令人感慨万端的英雄色彩。漫不经心的 叙述背后,在那“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的平静诘问中,却 同样感到一种历史和生活的沉思,暗示文化的神秘和不可知; 对历史文化的漠然、冷淡。感到抒情主体深处透露的这一代 人的无奈感。没有抒情性的铺排渲染,更没有点题性的哲理 语言,而只写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语言是返朴归真的,不 再存在任何装饰性,决不追求华丽的词藻,更不创造复杂的 意象,而是一种明白的口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一章 战争时期的中国诗歌
二、代表作及其导读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6
【导读】 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满怀着激情与斗志来到 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看到的却是大众在穷困、饥 饿中挣扎而权贵们依然作威作福的社会现实,他感 到了幻灭。12月 28 日夜间,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 子里,诗人抒写了他对苦难深重的祖国未来命运的 关注,对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同胞的深切同情。
12
【导读】 一提起‚春天‛,我们常常会想到鲜花盛开、 欢声笑语以及勃勃的生机。但是,在战时的诗人田 间的笔下,春天走过的却是‚无花的山谷‛,‚无 笑的平原‛,因为‚曾经活过了五千年的人民‛在 倚着壕沟,抚着枪口,坚决地投入战斗。这个春天 不再与鲜花和笑语相联,而是生长在战斗里,而且 在战斗中号召着全人类向‚人民底公敌‛法西斯军 阀开战。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无 为县人。他的诗洋溢着火一样的战斗激情,充满着 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富有鼓舞人心的战斗力量。 闻一多先生曾高度赞誉他为‚擂鼓诗人‛和‚时代 的鼓手‛。他早年的诗歌主要收录于《未明集》( 1935)、《中国牧歌》(1936)、《中国农村的 故事》(1936)、《呈在大风砂里奔走的岗卫们 》(1938)、《给战斗者》(1947)中,另外, 他进入延安后还创作过影响颇大的街头诗和小叙事 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中国底春天在鼓舞 着全人类》、《自由,向我们来了》、《给战斗者 》等,曾经鼓舞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战场。
7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这是诗人最痛彻心扉的呼喊,而在这个反复 的呼号中,由意象‚雪‛与‚寒冷‛奠定的情感色 调铺染至全诗,并与随后点染的悲哀的风的形象、 赶马车的农夫的形象、草原上的人们的形象、抒情 主人公‚我‛的形象所构成的第一幅速写,以及破 烂的乌篷船、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所构成 的第二幅速写一起,共同刻绘了在严寒压迫下,中 国人民无尽的苦难与悲哀。由此,失去家畜的人们 、失去田地的人们、失去家的人们、失去生存空间 的人们的无尽苦难进入诗人的视野,而诗人言说着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象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 呀!‛显得如此贴切、自然。
九十年代诗歌
•一、90年代诗歌总体概况1、个人化写作取代了作为运动的新诗潮。
2、80年代的先锋诗歌阵营产生了分化。
诗人到书商坚持民间立场知识分子写作3、民间刊物、诗歌网站兴起。
4、诗歌的社会功能日益减弱,诗歌本身美感被凸现出来。
发展脉络:1990-1995-1999•二、90年代诗歌的几个概念●叙事问题:不否定抒情,主张有感而发,反对过分的、绝对的、空泛的抒情。
其目的是修复与现实的传统性关系。
《不及物/及物》●知识分子写作80年代后期由西川和陈东东提出,针对80年代诗歌的反传统和非崇高化和90年代“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和“与正统意识形态关系暧昧的朦胧诗”提出。
一种精神:理想、使命感、责任感西方文化资源●民间立场趋向“复杂”和“综合”•《在硬卧车厢里》(西渡)《父母来看我们的新家》(孙文波)•三、90年代诗歌事件•前期平静如水,后期波涛汹涌•诗人之死•世纪末诗歌论争——“盘峰论剑”•缘起:权力话语之争•两部诗歌选本程光炜《岁月的遗照——90年代诗歌》•杨克《1998年中国新诗年鉴》•民间写作群体:于坚、伊沙、沈浩波、杨克、韩东朱文、徐江、周伦佑、沈奇、谢有顺等•知识分子写作群体:西川、王家新、臧棣、孙文波、程光炜、唐晓渡等•过程:两次会议盘峰会议、诗坛英排行榜、龙脉会议•四、90年代的诗歌和诗人•西川海子的挚友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博尔赫斯、庞德等诗人影响较大。
早期诗歌对形而上的内容多有描述(纯诗),后来创作有所转向,趋向于综合和智性。
诗集:《中国的玫瑰》、《隐秘的汇合》、《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散文集《让蒙面人说话》翻译米沃什、博尔赫斯作品•《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一个人老了》。
王家新中国当代诗坛的常青树•早期迷恋“山水写意”的诗歌,后来转入对诗歌语词关系和技巧的探索,艺术创作进入自觉阶段。
其1986-1992年年间创作的诗歌影响甚大。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开始思考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内,一个人如何继续对生活进行独立思考,包括对民族历史命运的“承担”,而且开始了更艰难的对精神生活的探索和追求。
九十年代诗歌
曾卓
代表作: 《悬岩边的树》
曾卓是抗战时期的“七月派” 诗人之一,1955年因“胡风事件” 株连被迫停笔。1981年出版的诗集 《悬岩边的树》,表现了一个革命 者被革命集体抛弃后的孤独、痛苦, 以及复归后的喜悦和激动。
曾卓《悬岩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Hale Waihona Puke 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岩上
伊沙《崆峒山小记》 上去时和下来时的感觉 是非常不同的——
上去的时候 那山隐现在浓雾之中
下来的时候 这山暴露在艳阳之下
像是两座山 不知哪座更崆峒
不论哪一座 我都爱着这崆峒
因为这是 多年以来——
我用自己的双脚 踏上的头一座山
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小路上 一颗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三个崛起”: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北岛《回答》(1976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新生代诗人接受了西方后现代 主义的“解构”理论,他们的创作 以“解构”为核心,消解理想,反 对崇高,强调表现平淡无奇的日常 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 命体验。
语言上的特征为反意象、反修 辞、口语化。
韩东《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镀金的天空”:以诡异的感觉 揭露被粉饰的现实。 “我不相信”:表现出激烈的 反叛情绪。 “新的转机”:乐观情绪和对 未来的使命感。
第十章--90年代小说中国当代文学
4.历史小说:90年代的历史小说力图站在当今文明的高度,以现代审美眼光关注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以深邃的理性发掘民族精魂;作品的史诗性与文学性增强,人性与人情的因素渗透其中。 5.新历史小说:是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的一种小说。它不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故事,而是把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来表现当代人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情感。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三、池莉的小说 (一)创作阶段 1.学步期(80年代初): 以青少年题材为主,具有浓郁的青春气息。 2.成名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 关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对生存的世俗性、庸常性、卑微性和琐碎性作原生状态的展示。 3.都市言情期(90年代中期以后): 表现市场经济大潮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的变化。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白嘉轩:代表着乡土文明的“白鹿精魂”的具体承担者:遵循“耕读传家”的祖训,敬重文化人,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克己自律,治家治族守正不阿,将村里家家温饱、人人仁义作为人生的目的;但又是一个封建正统的卫道士。 白孝文:族长接班人—堕落—国民党保安—人民政府县长 白 灵:国民党—共产党 —死于“整肃” 黑 娃:不安的雇农—农运领袖—红军战士—土匪头目— 国民党保安团营长—共产党副县长—新政权的死囚 田小娥:举人小妾—私奔—被辱—色的工具—被公公所杀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第三节 新历史小说等 一、陈忠实的《白鹿原》 (一)创作背景与主旨: 写民族秘史、悲怆国史、隐秘心史 (二)小说的史诗品格 1.把历史事变、历史思潮落实在普通百姓繁衍生存的感性层面,形成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2.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其人物设置和意象描写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朱先生:济世苍生的白鹿 白嘉轩:民族心灵的写照 鹿子霖:负面文化价值的象征 白鹿:贯穿小说始终的文化原型、神话意象 3.丰满鲜明的人物群像,且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4.艺术探索的气魄和力度。 传统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 zdl第11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四节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女性主义是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兴 起的思想潮流。在西方,女权主义与女 性主义侧重点分别在权力和性别上。反 映了西方妇女争取解放的先后不同的两 个时期。
女性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呈现 出空前繁荣景象 。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实质上起到了联合 女性写作的纽带作用,对促进女性写作 的繁荣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90年代是一个文化转型的年代,是各种 文学思潮孕育、萌动、嬗变、碰撞的年代。 在此既可以看到80年代以来许多文学思潮的 延续与新变,又可以看到各种新思潮的涌动 与勃发。
90年代诸多文学思潮中影响最大、波 及范围最广的当推后现代主义思潮。它是继 现代主义之后最先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艺 术潮流。它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高度发达时 期(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 等)的产物。
三是解构主义思维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形成和 发展起来,是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分支。
新写实主义思潮
它属于80年代一种小说思潮,对应 于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 体、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 体生存艰难等多元而混乱的现实,以及 1987年之后新潮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 状,是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 再次,90年代文学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文学 非意识形态化特征得到强化;告别史诗,告 别突发性和戏剧化,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 日常性叙事;消解忧患意识,关注平民悲欢 的世俗化倾向。 可见,90年代商业文化语境使中国文学面临 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并由此开始了全方 位的转型。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从90年代中国文学实践来看,决定 后现代特征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人”的观念变化
{
二是存在主义思潮 三是解构主义思维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三、代表诗人
1.王家新 王家新(1957一)进人90年代后, 写出了《埃兹拉· 庞德》(1990)、 《帕斯捷尔纳克》(1990)、《词 语》 (1992—1993)、《临海的 房子》(1992)等一系列颇有人文 内涵的诗作。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却注定要以一 生的倾注,读你的诗/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 /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 (《帕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90年代诗歌
了解90年代诗坛概况,诗歌存在的困境与问 题;理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理论主
张。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第一节 诗坛概况
一、生存环境的艰难
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所遭遇的,首先是外在生存环境的艰 难。
在新诗外部生存环境的压力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诗人的 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诗人队伍产生了巨大的分流。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两派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认识上。 在语言资源问题上,“知识分子写作”并不否认其 西方取向,但是他们仍然强调“汉语就是我们的现 实” 是他们语言实践的基本前提。他们对西方语言 资源的竭力寻求,其出发点与最终指归,均都在于 诗人对作为母语的汉语的语言责任,这一点与“民 间写作”的语言意识并无不同,只是“知识分子写 作”对于汉语现代性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认知要 更加理性和开放,也更加具有自觉的历史意识。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第二节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一、知识分子写作
又被称为学院派。在诗歌创作中既追求独立的诗歌精神,
又重视知识的作用,具有比较广泛的艺术视野。
九十年代我曾经的诗作现代诗歌
九十年代我曾经的诗作现代诗歌第1篇:九十年代我曾经的诗作现代诗歌1初春文/飞虹如画思绪娑婆成枝头的稚嫩太阳发着微弱的光辉轻风拂水柳枝摆动腰身这一季美得煞人小雨点常赶盛会2凡人之歌文/飞虹如画弃置高傲与卑微抖擞的面孔从容面对仰望与俯视无助地站立这样的姿态应予处分还是应予赞美这幅面孔安详端庄自然得体我相信不卑不亢也需要磨砺3古槐下文/飞虹如画一如从前好象没有改变古槐下多了一个小不点贪玩寻欢风起天暗树枝挂断我手中的轴线快步向前小孩大喊快看原来风筝已经飞远4无缘文/飞虹如画茕茕秋晚之灯照见你别致的面容心被笑影打动带着伤怀掠风行动告诉我那是*花稍纵5顿悟文/飞虹如画为了香甜的红果我在众里落泪隐身星星捉弄我们细数风风雨雨重复着得失约会春夏的旋律掠过晨昏期望中我们觉得很惊很奇6美丽的边岸文/飞虹如画日子老在爱的沿岸你把我的眷恋阻拦试着留下今生诺言一朵白云驮我往返游海上我寻找一则档案发现你越走越远不及你美丽的区间感觉随风散天空一片蔚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我曾经现代诗歌我曾经停下了脚步看着满眼的星空繁华着天上的街市萤火虫在旁边点灯我曾经放慢了脚步耳畔传来呲呲回声那菜畦下的一泓汪泉是月亮的明眸在眨眼我曾经加快了脚步树林中的叶子沙沙飞动抖动着舞动的精灵却在高歌山的一支舞我曾经等待熙阳满目苍痍的艳红充斥着眼睑看着水平线上的一轮海面映染了血红的水波我曾经等待夕阳一抹灰*渐渐抚平那是一月最后的*钟却在此时此刻的猛然惊醒我曾经等待着什么......迷茫,无助在充满芳华的世界恣意涂抹的光影保留着一抹余温头也不回在目光中渐行渐未完,继续阅读 >第3篇:曾经的现代诗歌曾经年少轻狂,憧憬未来;曾经挥汗拼搏,为了心中梦想;曾经的想是多么大的推手,这力量让你远行,而不言放弃;曾经的一切都那么的美好,天是蓝的,笑容是甜的;内心世界犹如航行的帆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却依然前行,不忘初衷;“曾经”,那是年少时抹之不去的记忆,是人生的财富;然而“曾经”,确经不起长时间的深思和难以自拔;这会让美好的回忆,散发出阵阵*楚的味道,让你不敢再靠近;停留在曾经的人,是否只是掩盖内心的惶恐,不愿去面对现在的自已;把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转变为精神寄托,而不付出实际;期骗自已,折磨自已;请不要让“曾经”,捆绑我们的手脚,束缚我们的自由;它应该像一扇窗,可以随时打开,欣赏窗外美好的景*;让自我得到调节,展现出最好的自己;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奋斗不止未完,继续阅读 >第4篇:曾经的我们的现代诗歌再一次坐在回家的列车上,再一次踏上回家的归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4、文学思潮♦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11、十七年诗歌(主题)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12、郭小川:(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主(原因:生活经验、现实的政治文化的需要)(1)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品:①解放战争: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 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①抗日战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②三十年代革命斗争:梁斌《红旗谱》、王愿坚《党费》、杨沫《青春之歌》③抗美援朝:杨朔《三千里河山》、陆柱国《上甘岭》、巴金《团圆》⑤其他历史: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李自成(第一卷)》咏史记怀(2)农村题材:代表作品:赵树理《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3)非主流小说:①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红豆》、《在悬崖上》、《小巷深处》②干预生活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办公厅主任》、《田野落霞》(一)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为民间文化代言)文学思想:(1).关于“文摊文学”,“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这就带来了他们诗歌观念上的一系列悖谬。 譬如,他们反叛群体意识,极力张扬自我, 却走向了把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完全对 立割裂开来的歧途;他们提倡所谓的“个人 化写作”乃至“私人化写作”,使诗歌切近 个体自我的真实存在,但有的却沦为生命的 琐屑化、庸俗化。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形成 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 群。 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 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十 余种。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 学杂志,影响很大。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 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第二节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一、知识分子写作
又被称为学院派。在诗歌创作中既追求独立的诗歌精神,
又重视知识的作用,具有比较广泛的艺术视野。
二、民间写作
主张关注日常生活,向民间采集素材和语言,反对西化, 提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艺术上追
求自由,不太讲究诗歌的艺术法度。
第十一章
三、诗歌创作特点
90年代诗歌
(一)诗歌格局的多元共生
(二)诗歌文体意识的进一步强化
(三)诗歌探索存在误区
第十一章
四、现状反思与路向寻找
90年代诗歌
“后新潮诗”思潮所具有的探索性及其意义,譬如打破僵硬 的意识形态一体化的写作、对诗歌语言的强调、诗歌的民间 性等等,但是,也存在严重的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 在不全面考察中国和西方的历史、现实和艺术传统的情况下, 把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和文化、文学思潮搬用过来并 视为圭臬,而对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包括新诗的优秀传统) 则完全持否定、排斥态度,把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心 理、道德理想和艺术审美追求不加分析地作为反叛对象。
体现在创作上,这种潮流以解构为核心,反对话语 霸权和专制,诉求心灵的自由,但是有的创作却亵 渎崇高,消解理想,事实上是把人生和诗歌艺术都 当成游戏,诗中除了极端化的自我形象或者自我嘲 弄之外,再难看到活生生的人的形象。这种诗歌的 艺术旨趣不是净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是试图 以反传统、反文化、反艺术、反现实建造独立于现 实的精神乌托邦,而终至于走向虚无。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两派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认识上。 在语言资源问题上,“知识分子写作”并不否认其 西方取向,但是他们仍然强调“汉语就是我们的现 实” 是他们语言实践的基本前提。他们对西方语言 资源的竭力寻求,其出发点与最终指归,均都在于 诗人对作为母语的汉语的语言责任,这一点与“民 间写作”的语言意识并无不同,只是“知识分子写 作”对于汉语现代性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认知要 更加理性和开放,也更加具有自觉的历史意识。
斯捷尔纳克》)。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是王家新最 喜欢的诗人之一。诗人那种对信仰的执著与苦难的 穿越,深深震撼了作者的灵魂。他说:“我的确从 他那里感到了一种共同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一种 灵魂上的无言的亲近。” 正是对命运的共同体认, 促使王家新找到了创作灵感。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2.于坚 于坚(1954--),著名当代诗人, 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16岁以后 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 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 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 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 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是第三 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 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 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 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提出“零度写作”、“拒绝隐喻” 等诗学命题。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90年代诗歌
了解90年代诗坛概况,诗歌存在的困境与问 题;理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理论主
张。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第一节 诗坛概况
一、生存环境的艰难
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所遭遇的,首先是外在生存环境的艰 难。
在新诗外部生存环境的压力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诗人的 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诗人队伍产生了巨大的分流。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三、代表诗人
1.王家新 王家新(1957一)进人90年代后, 写出了《埃兹拉· 庞德》(1990)、 《帕斯捷尔纳克》(1990)、《词 语》 (1992—1993)、《临海的 房子》(1992)等一系列颇有人文 内涵的诗作。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却注定要以一 生的倾注,读你的诗/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 /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 (《帕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代表作《0档案》以奇崛的“非诗”形式, 从日常生活的层面上重新审视了个体生命成 长的遭遇,深入探讨了人的存在意义这一本 质问题,对现代汉语的表达界限提出挑战。 “0”象征着封闭而又无意义的圆圈和生命的 荒原。诗人将一个30岁男人的生涯分成出生、 成长、恋爱和日常生活等几个部分,并将重 心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加以 解剖,从而揭示了个体生命与公共书写的本 质而又不无荒诞的内在联系: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二、诗人队伍的广泛分流
坚守;转向;放弃 有一些诗人顽强地坚守诗歌,相信诗歌在精神净化方面的独 特作用,试图为诗歌艺术的辉煌而作长期的努力,通过守护 诗歌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另有很多诗人,则将诗学坚守转换为一种“大文学”的观念, 在继续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转向了其他文体的写作,如邵 燕祥、舒婷、叶延滨、周涛和西川、陈东东、王家新、翟永 明和于坚等。其中,像韩东,甚至转向了小说写作。 还有一些诗人选择了沉默或者弃诗而去的道路,有的甚至投 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媒体行业甚至纯粹的商业大潮中显 露身手。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
本来档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及其历史的证据 和记录而存在的,可结果却是人成了档案的 影子和摹品;因为他要按档案书写所认可的 准则规范约束自己,成为“词的寄生者”。
(参见《0档案》Word文档)
思
考
题
1.90年代诗歌创作的总体情况怎样? 2.如何评价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各自 的理论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