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玑后的汪谱史话
汪礼维在《汪氏相连公宗谱》出版发行大会上的讲话
汪礼维在《汪氏相连公宗谱》出版发行大会上的讲话——华阳汪氏(川黔滇渝汪氏相连公支系)家族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汪礼维各位长辈、各位宗亲:历史鼎革风云激荡,人世变迁沧海桑田。
我汪氏渊源与发展从盘古到少典再到轩辕黄帝前的传说时期外,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从公元前2717年轩辕黄帝到公元前573年西周鲁成公的汪姓前身姬姓时代,这个阶段有2144年的历史;二是从公元前573年汪氏开姓始祖汪侯到公元1461年相连公的我支早中期时代,这个阶段有2034年的历史;三是从相连公钦任四川提督、主考到现在的汪氏入川迁黔时代,这个阶段有500多年的历史。
宗亲们: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随着人们对修谱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国家对修谱的肯定态度,汪氏族人对联谱、合谱、修谱的日益渴求。
2014年11月,在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及汪氏宗亲网创始人汪庆丰等宗亲的领导下,在全国汪氏族人的支持下,在湖北汪振亮、汪封林等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工作室成员辛勤工作,付梓印行了《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统宗卷首》。
《统宗卷首》的付梓,掀起了全国汪氏修谱的高潮。
为了与之对接,我相连公系宗亲代表,早于2013年10月19日在贵州习水召开了川、黔、滇、渝第一届相连公支系宗亲联谊理事会。
会后,以顾问、总编汪广仁为首的《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相连公宗谱》编委会带着汪氏族人的嘱托,在理事会及广大宗亲的支持下,特别是在汪广仁、汪发权、汪克文、汪小铃、汪泽祥、汪克亮、汪明富、汪伟、李莉、汪佳琪、陈芳、汪绵生、汪深孝、汪广启、汪明芳、汪从值、汪礼明、汪礼南、汪汝河、汪汝祥、(汪从极、汪佑、汪寿康、汪礼平、汪礼秋、汪礼辉、汪兴华、汪林科、汪克琪、汪尽晖、汪朝晖、汪礼贵、汪克江、汪礼德、汪四维、汪利江、汪健、汪林)等的努力下,挑灯夜战、知难而进、克期计程,历经两年半的时间,世谱终于付之梨枣,并迎来了今天的发行大会。
《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相连公宗谱》的付梓,乃宗族之必需、历史之必然,对凝聚族人力量、弘扬汪华精神、积淀汪氏文化、开创汪氏伟业,犹引领之作用。
家谱:追寻历史记忆、守护人间温情
家谱:追寻历史记忆、守护人间温情作者:邵凤丽来源:《中华儿女》2020年第03期邵凤丽,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谱牒等,它记载着一个家庭、家族里祖祖辈辈血缘发展过程,同时也记录下一些家族大事和重要人物的先进事迹,是极为重要的家族文化史志。
文天祥曾为南靖《赖氏族谱》作序,他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
昭穆之能明,则家派曷得而蒙哉?今赖氏谱牒历已有数百余年而弗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下以见后人之嗣绪,非普继善述者,曷能之乎?书此为万世之观”。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
故谱不可不修。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编修家谱是十分隆重的家族盛事。
从修谱的时间上看,家谱编修频率各地不同,约略按照30年一修的时间进行。
30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家谱也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时间间隔进行编修,以保证在代际间顺利传承。
家谱编修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称为“谱局”或“修谱委员会”,由他们负责续接家族世系、组织文字材料、制定凡例、收集经费等具体工作。
家谱的命名也存在一定规律,人们通常会在家谱的前面冠以姓氏、堂号、地名,比如《暨阳义聚堂吴氏家谱》,有的家谱还要写上这次是几修,如《资阳王氏六修家谱》。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应该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早期形式。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宋代以后,家谱开始沉降到民间社会,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谱编修的黄金时期,家谱发展成家族组织“尊祖、敬宗、收族”的重要依据。
20世纪中期,家谱编修活动曾经一度消亡。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转型、传统文化价值被不断发掘,许多地区都掀起了编修家谱的热潮,在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很多家族都在积极编修新的家谱。
关于汪姓简单研究报告
关于汪姓简单研究报告
汪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
根据《百家姓》记载,汪姓排行中国第97位。
汪姓起源于姬姓,属于复姓中
的合并式复姓。
汪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尤以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较为集中。
在南宋时期,汪姓在浙江金华地区为主要聚居地,而今仍然是汪姓的主要分布地之一。
根据《汪氏宗谱》的记载,汪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姜子牙之后裔。
姜子牙是鲁国的首席谋士和占卜家,被封为齐国公。
姜子牙的后代在得姜氏姓后,又改为牙姓,后来最先改为汪姓的就有一支,成为汪氏的始祖。
汪姓在历史上有许多显赫的名人。
如南宋时期的汪直、光宗,都是有重要贡献的文人。
还有汪精卫,他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和中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对中国民主革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汪姓也在古代文化领域有一定的贡献。
例如,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闻名。
至今,汪姓在中国社会中仍然相当常见。
汪姓的人多以勤劳、务实为特点,他们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虽然汪姓的来源和意义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更多地注重个人发展和家族荣誉。
总的来说,汪姓作为中国人常见的姓氏之一,有着多元的源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汪姓的人在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贡献。
百家姓 汪姓起源
百家姓汪姓起源汪姓来源姓氏【汪】拼音Wang 郡望平阳郡名人汪藻汪大渊汪昂汪道涵汪士慎胜迹缺文献汪氏宗谱历史汪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七在台湾排名第七十六。
汪姓主要有两个起源。
第一种是出自漆姓古代汪芒氏的后代。
上古时期有一个巨人国称作汪芒国。
大禹为天子的时候禹在会稽大会天下诸侯汪芒国国君防风氏因为晚到被杀。
汪芒国的子民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就是汪芒氏。
后来又把汪芒简化为汪。
汪姓的第二种来源是出自姬姓。
春秋时期鲁成公封自己的小儿子在汪后代就用食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姓汪。
汪姓还有一个来源。
宋代泉州有姓翁叫翁乾度的生了六个儿子让他们分别姓洪江翁方龚汪。
汪姓早期在山东浙江发展南朝时迁居安徽隋初有汪姓迁居河北。
唐初汪姓首次进入福建宋代进入广东广西贵州清朝康熙年间汪姓开始进入台湾。
汪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泉州会稽新安漳州固始绩溪等。
姓氏源流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
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
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
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
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
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
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
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
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迁徙分布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琦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
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
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
家谱编纂概论(四)
家谱编纂概论(四)三,家谱的内容家谱的内容,欧苏创立五世谱法时的宋代仅有谱图、世传等四项内容。
后来,人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据上文所举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所列明、清、民国七种族谱看,编修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的《新安毕氏族谱》,内容有8项。
编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的《(江西)婺源官源洪氏总谱》,内容多到了25项,连家族的构颂案卷都列入了族谱。
编修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的《(安徽)绩溪程里程叙伦堂世谱》,内容多到了27项,连家族地产、墓图契据(有的还有甲子纪元)等都编入了族谱。
虽然家谱的内容多到了近30项,但归纳起来全部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即人们俗称的卷首内容;第二部分是世系。
世系内容相对比较单纯,包括整个家族族众的世图(有的没有)和世传。
卷首内容则比较复杂,上文所述家谱内容多到近30项,除其中一项是世系外,其余20多项全部是文献内容。
(一)文献文献内容虽然比较多而且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序跋源流类;二是家族文化类;三是人物传记类;四是谱祠族务类。
1.序跋源流类(1)谱名家谱有多种名称,根据收录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族谱、房谱、支谱、合谱、通谱等名目。
一族的家谱名称有家谱、族谱、世谱、家乘、族系、谱系、谱传、世系图、世系录、世家等等;一族之内的支系单独编修的家谱名为房谱、支谱、某公谱等等;几个家谱或一个姓氏的若干个支系联合起来编修的家谱,称为统谱、通谱、会谱、合谱、合修谱、统宗谱、会通谱、联宗谱等等;皇族所修的家谱,称为玉牒、帝谱、属籍、帝室谱、宗室谱、仙源类谱、天潢源流谱、皇孙郡王谱、宗藩庆系录、仙源积庆图、宗室世系表等等。
此外,还有专记一事的谱牒,如祠谱、坟谱等等。
虽然家谱的名目多达数十种,但最常见的还是家谱、宗谱、族谱、世谱、家乘五种。
家谱名称应该具备哪些要素?王鹤鸣在《中国家谱通论》中指出:“谱名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
《汪氏相连公宗谱》简介
《汪氏相连公宗谱》简介本谱全名为《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川黔滇渝相连公宗谱》(简称《汪氏相连公宗谱》),为全国《中华汪氏通宗世谱》之系列宗谱。
本谱不同于以往各类谱书,突出特色即重在宗族文化内涵、历史探源,弘扬汪华精神、积淀氏族文化,凝聚族人力量、传承发展汪氏,根据老谱记载通过国内外很多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查找史料、研究族史而严谨编纂续谱,属国家正规出版社合法出版物。
本谱收入人丁范围涉及国内川、黔、滇、渝、桂、湘、鄂、鲁、晋、冀、豫、粤、苏、赣、浙、陕、京、津、藏、新、台、港等地和国外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以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西南三省一市为主。
除重点收录相连公支系外,也收录2004版《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谱》尚未收录的川、黔、滇、渝其它部分支系。
各支系均属得姓始祖颖川侯的嫡系子孙,且一脉相承至今。
本谱承接资料以清代汪玑、汪嘉祺主编的《汪氏通宗世谱》为主,并参考数十部汪姓其他宗谱而定;相关文献主要参考2004版《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谱》、2013版《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统宗谱》等。
本谱世系源流,从古至今分段序列。
传说世系,盘古——少典(1—70代);远古世系,少典——黄帝(1—12代),黄帝——汪侯(1—59代)(姬姓阶段);早期世系,汪侯——汪华下一代汪建(1—45代)(汪氏第一阶段);中期世系,汪建——汪相连(入川始祖)(45-79世)(汪氏第二阶段);入川世系,汪相连入川发展至今(79-101世)(汪氏第三阶段)。
本谱编写体例主要参考2004版《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谱》和1997年国家档案局《中国家谱总目》、2000年上海图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及相关图书出版指南。
本谱详细纪年,上自黄帝出生(炎帝四十四年,公元前2708年)下至公元2015年(传说世系“盘古——少典”未使用详细纪年)。
源流概述主要追溯到黄帝时代,略公元前二十六世纪。
纪年以当时朝代年号记载,为了阅读方便,重要历史阶段加注(公元纪年)。
汪氏世系·统宗总谱·远古世系―世
汪氏世系·统宗总谱·远古世系―世
汪氏世系是中国传统的家族世系之一,汪氏始祖传说是炎帝之孙,与黄帝有瓜葛,汪氏世系于汉代已经相传,历经千年沧桑,而今天的汪氏世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统宗总谱是汪氏世系中非常重要的记录,它是整个汪氏世系的总谱,记载了汪氏家族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人物和家族发展史,是汪氏家族的“家谱之祖”。
远古世系是汪氏世系中最古老的记录,它起始于炎帝之孙汪坚,后又分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派系。
在远古世系中,有许多传奇故事,比如汪伯彦在太古时期驾驭麒麟,汪无名在商代时期成为了众矢之的,还有汪无名之子汪丞相在周代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等等。
世系是汪氏世系中分类最细的一部分,它按照家族的不同分支,将每个分支记录在不同的世系之中。
在世系中,除了记载每个分支的祖先和后代,还记录了这些分支的迁徙、分化和婚姻联姻等情况。
汪氏世系中的世系记录非常详尽,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民俗和家族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汪氏家族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家族文化代表之一。
通过对汪氏世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家族发展的全貌,发现家族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汪氏世系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变迁。
汪氏家族的分支派系曾经在各个朝代中参与并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满足了不同历史时期中不同人的需求。
而今天,汪氏世系已经融合了现代文化元素,发挥着家族凝聚力的作用,在慈善、公益等方面积极参与。
汪氏家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家族,它的宗旨是“和谐、团结、兴旺、拓展”,期待着将汪氏家族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百家姓》姓氏溯源
《百家姓》姓氏溯源1 、汪姓氏来源:汪姓的主源有两支~其一出自远古时期汪芒国。
汪芒国是帝舜时期的一个邦国~奉命驻守封、禺二山,今浙江武康境,。
禹时~大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汪芒国君防风氏迟到被杀。
消息传到汪芒国~国人西迁至浙江湖州一带的深山中~历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又迁至今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以原国名为姓氏~即汪芒氏~后又去繁就简~单姓“汪”。
其二出自鲁国。
鲁国始封君伯禽传至19代鲁成公时~赐支子食邑于汪~其他约在今山东西南部。
这支鲁国贵族遂以邑为氏~改姓汪。
此外~还有翁姓所改的汪姓。
北宋初年~福建泉州的翁乾度生子6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6姓为氏~其第六子翁处休遂又名汪处休~他与5位兄长均以才学显~同中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芳”。
由此~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形成汪姓中颇为著名的“六桂堂”。
历史名人:当今~汪姓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57位。
汪姓历史名人~唐代有越国公汪华、诗人汪伦~宋代有文学家汪藻、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明代有戏曲作家汪道昆~清代有医学家汪昂、书画家汪士慎、哲学家汪中、剧作家汪笑侬等。
2 、戴姓氏来源:戴姓的来源主要有二~得姓方式分别是以谥为氏和以国为氏。
以谥为氏的戴姓出自子姓宋国的宋戴公。
西周初年~周公旦东征平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卒~建立宋国~定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
宋戴公是宋国的第11位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在位。
他去世后~长子司空继位~史称宋武公~次子及以下的子孙则成为宋国贵族。
宋戴公的孙辈中~有人为表明自己的血统所出而以祖父的谥号为氏~就是戴氏。
今这戴姓人多为此支戴姓后裔。
以国为氏的戴姓出自姬姓戴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在今河南权东。
公元前713年~戴国为郑所灭,一说灭于宋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戴氏。
历史名人:戴姓在当今按人数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4位。
戴姓历史名人~西汉时有著名经学家戴德及其侄戴胜~分别被称为“大戴”和“小戴”~今为《礼记》即二人编,东晋有画家戴逵,唐代有诗人戴叔伦,近现代有诗人戴望舒等等。
自-2013年汪氏家族53件大事记
2013年汪氏家族53件大事记1.《江南汪氏合谱》(壬辰续修)圆谱大典:2013年1月2日,在江苏省江阴市,隆重举行了《江南汪氏合谱》(壬辰续修)圆谱大典。
2.2013年北京汪氏新春联谊会于1月13日在北京世纪黄山酒店成功举办并圆满闭幕。
3.永新汪氏理事会成立于元月16号。
4.汪氏家谱资料光盘制作并分发:1月18日、10月21日北京汪子明先后两次自费制作并刻盘共120套汪氏家谱资料光盘(每套收录14张,近百G),陆续发放到各地宗亲联谊会手中。
5.广东省梅州大埔县汪氏宗谱发放庆典:2月2日广东省梅州大埔县汪氏宗谱发放庆典,来自福建永定后又播撒到揭西潮汕茂名的电白宗亲到场祝贺。
6.湘东汪氏宗亲代表2013年新春联谊会,正月初五日(2月14日)上午在醴陵市新太阳国际大酒店三楼多功能厅举行,江西永新石市代表3名、重庆移民代表2名、株洲白马垅支代表2人、从新公、从善公后裔的各届人士,共计百余人参加。
7.癸巳清明公祭汪王活动: 2013年3月31日上午10时在歙县云岚山汪华墓地,自2008年以来,每年的汪王公祭活动-癸巳清明公祭汪王活动如期举行,纪念越国公汪华诞辰1427周年,缅怀“古徽州第一伟人”、“徽州的太阳神”、“江南吴王”汪华的历史功绩,传承汪华文化精神。
8.安徽无为汪氏积善堂宗祠重建开始:2013年3月13日(农历二月二)上午,安徽无为汪氏积善堂宗祠重建正式破土动工。
汪氏宗亲云集,欢歌笑语,鞭炮齐鸣,礼花绽放,共庆汪氏积善堂第四次续谱建祠迈出坚实的一步、迈向新的阶段。
9.办公室(汪公会馆)开始办公:2013年4月,汪华文化研究会秘书处确定办公室设在黄山市屯溪区广宇新城百鸟亭酒家(汪公会馆)内88号,定专人办公。
10.镇雄贵州安顺汪公殿之行:2013年4月4月(清明节),理事长汪义富帅镇雄族人代表和贵州清镇部份族人代表共18人一行到贵州安顺汪公殿祭拜华公祖。
11.湖北仙桃洪湖达公支牵头祭祖“添麒公”活动于2013年4月4日在仙桃市通海口镇石垸村举行。
汪氏世系统宗总谱中期世系(45-79世)
汪⽒世系统宗总谱中期世系(45-79世)汪⽒世系·统宗总谱·中期世系(45-79世)汪建——汪相连世系考45世:名建,华公长⼦,字⼦⾼。
据《越国公垂裕录》及《越国公年谱》载:唐武德六年(623)⼆⽉⼗三⽇由钱母(名任)孪⽣;歙县潜⼝⽀谱载:由⼤夫⼈钱⽒(名英)⽣于隋仁寿三年癸亥(603)正⽉⼗五⽇;湖北仙桃⽀谱载:隋⼤业六年庚午(610)⼆⽉⼗三⽇戌时。
经核考:前三种⽣年记录皆疑讹误,应由正宫钱⽒(名英)夫⼈约⽣于隋⼤业⼆年(606)。
贞观五年⾟卯(631年26岁)配左卫勋府,(XX年)诏授沔州杞王府(鄂)咨议,永徽五年甲寅(654)袭爵上柱国、宣德郎,迁安南都督府司马,终官朗州都督府法曹参军。
娶黄⽒,继娶萧⽒,⽣⼦六──处修、处约、处政、处冲、处讷、处俌。
长处修留居祖籍,次等五⼦皆迁居糜⼭县。
享年六⼗岁,葬岐州岐⼭县(⼀⽈麋⼭县,今陕西境内)东北凤凰堆后。
唐宋元历封忠惠公、崇福衍德⼴右侯等。
见通谱03册101页。
46世:名处修,建公长⼦,亦为越国公华祖之嫡长孙也,字以敬,约⽣于625年。
好学善⽂、尤长于诗。
初为刑湖制司幕宰,除临淄令以贾爱民,迁杨州长史、⼀⽈杨州别驾。
宋追封福惠侯(华公孙辈唯⼀受封者)。
享年六⼗五岁。
配程⽒,合葬云岚⼭。
⽣⼦⼀──⿍。
47世:名⿍,处修公之⼦,字震卿,约⽣于645年。
武后时(685—704)仕监察御史,唐中宗时(705—709)退隐为员外郎。
享年五⼗五岁。
配郑⽒,享年六⼗四岁,合葬云岚⼭。
⽣⼦⼆──世美、世纯。
48世:名世美,⿍公长⼦,原名⼠美,字象贤,约⽣于664年。
仪貌妚伟、少颖异、善玘诵、属⽂藻、思逸发⼤,为时辈所推。
进⼠,时颜鲁公招讨河北,公从事适与。
配崔⽒,崔⽒殁后,颜鲁公以⼥妻之,即继配颜⽒,⽈“从事,乃神明之胄,禄位当显”。
后除主客郎中、翰林学⼠。
公享年七⼗⼋岁,公与崔⽒、颜⽒合葬歙县北乡(后拆分为绩溪县)登源冈汪村后⼭。
⽣⼦三──璹(约682年⽣,迁祁门⾚⼭,⼦⼆:福、德)、珏(约684年⽣,迁歙北汪家叚,⼦三:伟绩、继绩、功绩)、琦。
《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川黔滇渝相连公宗谱》目录
《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川黔滇渝相连公宗谱》目录第一部分各类彩照001第二部分宗谱文稿041第一章宗谱前言、序言、凡例一前言汪发权041二序言汪克文051三凡例 052第二章家族理事会、宗谱编委会成立及成员简介和功德薄一寻根问祖倡议书1. 汪相连支系寻根问祖汪广仁0542. 汪相连支系寻根问祖倡议汪小铃055二会议文件1. 召开理事会扩大会议的通知 0552. 理事会扩大会议开幕词汪克文0563. 在理事会扩大会议的讲话提纲汪发权0564. 理事会章程 0575. 理事会及编修工作室财务管理办法 0606. 相连公支系字派综述汪广仁0617. 理事会扩大会议会议总结汪克文0618. 相连公支系报送资料通知 0629. 主编扩大会在川南召开汪礼维等06210.理事长扩大会在贵州习水召开汪礼维063附:部分会议彩照首届《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研讨会代表合影 013汪王文化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常务理事会代表合影014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代表合影 014相连公支系宗亲联谊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代表合影015《相连公宗谱》主编扩大会议成员合影 016相连公支系理事长第二次扩大会议代表合影 017三各类组织及成员名单1. 川黔滇渝相连公支系理事会成员名单 0632. 川黔滇渝相连公支系理事会基金会成员名单0643. 川黔滇渝相连公宗谱编委会成员名单 0644. 川黔滇渝相连公支系理事会宗祠管理委员会成员名单0655. 各支系家族理事会成员名单 065附:部分理事、编委彩照 008四修谱守则 068五功德薄 068第三章有关族谱国家机关与领导人、名人编述或题词一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 069二文化部办公厅通知 069三国家领导人、名人有关族谱的讲话或题词选录李莉070四汪氏谱论汪松寿071五家谱谏言1. 对武汉全国宗谱修编的建议汪广仁0712. 在黄山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汪广仁0733. 求真务实修编族谱汪广仁0744. 共谋发展共商大计汪发权0765. 发函广仁公汪礼维0766. 关于相连公系修谱修祠等的意见汪广仁077六题词1. 宋大夫黄瓒赞汪氏宗谱词 0782. 南宋名相文天祥赞汪氏宗谱词 0783. 清儒学正堂杨致道为修相连公谱贺题 0784. 自安徽歙县庙林山迁徙诗汪相卿0785. 赞祖诗二首汪发权0786.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政委(正军)、少将赵友胜题词0787. 总参某部政委、汪华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汪承兴题词0798. 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开金题词0799. 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希坤题词07910.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程峰题词 07911.四川合江修竹中心校校长汪泽祥题词 080第四章历代族谱文史渊源一谱本简介1. 汪氏历代修谱人及谱本简介汪诗明0802. 中国部分汪氏族谱版本摘编汪诗明汪佳琪0813. 馆藏汪氏家谱目录李莉0994. 汪氏相连公族谱谱本及资料汇总汪佳琪102二谱本史记1.汪氏族谱本源记清《汪氏族志》1032. 汪玑后的汪谱史话汪兴吾104三重要谱表和谱序1.五世祖嵩公(周中大夫)上谱表事 1082.三十四世叔祖旭公(晋淮安侯)上谱表 1083.四十四世祖华公(唐越国公)上谱表 1084.敕封尚书左著作郎知谱袁彦叔奉诏品《汪氏族谱》入108 5.敕越国公修谱诏《汪氏族志》1086.唐《汪氏族谱》序汪芬1097.宋《汪氏重修族谱旧引》吕蒙正1098.宋真宗皇帝《新建汪氏义门诏》 1099.宋《汪氏族谱》序朱熹10910.明《汪氏家乘》序李东阳10911.清康熙《汪氏宗谱》旧序王掞11012.清乾隆《汪氏通宗世谱》序汪嘉祺11113.清乾隆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凡例 11114.清乾隆汪玑《遵饬改正通谱后序》 11215.清乾隆汪玑遵按安徽布政使司磨勘粘签改正凡例112 16.《汪氏相连公家谱》序汪荣登汪正顶11217.《汪氏近代序列誌》序(贵州)汪文明11318.《汪氏相连公续修家谱》序汪正统11319.《汪氏相连公续修家谱》序汪文明11320.《汪氏相连公族谱》序汪谧11421.《汪氏应朝公家谱》序汪云汉11422.《汪氏相连公族谱》序汪文明11423.《汪氏族谱》序(贵州仁怀)汪文林11424.《汪氏相连公习水家谱》序汪容池11425.《汪相连公赤水家乘》序汪洋新11526.《汪氏相连公习水家谱续编》序汪浩然11527.《合江汪氏家谱》序(四川)汪敦叙11528.《荣阑支系谱》序(贵州习水)汪单11529.《漕河汪氏家谱》序(四川合江)汪海如11530.《汪氏近代序列编排誌》序(赤水)汪深庠116 31.《汪其逹碑嗣志》序(四川合江)汪礼维汪泽祥116 32.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序汪明裕、汪振亮119四国书、诰敕选录1. “唐宋诰敕”碑初考方利山1192. 国书(一) 刘璧宋维驹1223. 国书(二) 刘璧宋维驹1224. 诰敕纪《汪氏八修宗谱》1225. 唐诰颜师古1226. 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制《汪氏八修宗谱》1227. 宋追封灵惠公诰平章事王押1228. 赐“忠显”广额敕《汪氏八修宗谱》1229. 加封英济王诰赵野12210.加封“显灵英济王”敕李回12211.加封信顺显灵英济王蒋蒂12212.加封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粱克家12313.更封昭应显录英济广惠王汪大猷12314.改封昭应显灵英济威信王敕徐鹿卿12315.更封昭应广灵显德英烈王敕陆德兴12316.改封昭应广佑显圣英烈王敕牟子才12317.更封昭忠广仁显圣英烈王敕皮龙荣12318.改封忠烈庙圣号诰词敕王应麟12319.降御香省札《汪氏八修宗谱》12320.改赐庙额敕《汪氏八修宗谱》12421.越国公诰敕跋孙遇12422.唐越国公古印铭《汪氏八修宗谱》12423.绅士恩赐文告一汪崇端12524.绅士恩赐文告二汪谧12525.绅士恩赐文告三汪谧12526.绅士恩赐文告四汪谧12527.绅士恩赐文告五汪谭12528.相连公支系古代绅士名目汪浩然125、401五姓与氏1.关于姓与氏《百家姓书库》1252.周鲁叙系《汪氏渊源录》1253.周鲁兴废说《汪氏族志》1264.王朝兴废说《汪氏族志》1265.列国兴废说汪克岗1266.鲁国历代国公录汪克岗1267.汪氏论罗愿1268.汪氏续论汪斌1269.原姓汪松寿12710.徽州汪氏《黄山旅游大辞典》12711.始祖辨《汪氏渊源录》12712.汪芒辨《汪氏渊源录》12813.颍川辨《汪氏渊源录》12914.平阳辨《汪氏渊源录》12915.平阳后辨《汪氏渊源录》12916.汪姓郡望平阳新考汪兴吾12917.徽州山川图考汪鸿儒13318. 汪氏世系——平阳世系汪谧13319.汪氏相连公世系考汪发权等13420.汪氏相连公始籍源流记汪发权等13421.汪氏开凤支系断代问题探讨汪广仁134、402六历代名人画像和部分名人赞1. 汪氏鼻祖轩辕黄帝像 0032.一世汪氏得姓始祖颍川公像汪裕凯003(1) 四十四世祖唐越国公赞汪氏始祖词 135(2) 唐大理寺丞、江南巡抚狄仁杰赞汪氏始祖词1353.三世鲁都司马诵公像汪裕凯 0034.三十一世江南汪氏始祖漢會稽令文和公像汪裕凯003(1) 后汉太中大夫孔融赞文和公词 135(2) 元礼部尚书汪泽民赞文和公词 1355.三十三世吴湘東太守澈公像汪裕凯0046.三十六世祖道献公像 004宋吏部尚书汪应辰赞道献公词 1387.四十世新安汪氏始祖齐军司马叔举公像汪裕凯004(1) 王佐勇赞叔举公词 136(2) 宋显谋学士汪藻赞叔举公词 1368.四十二世祖戴国公讳勋明像 0049.四十四世越國公歷朝追封昭忠廣仁武烈英顯王像汪裕凯005(1) 唐丞相李纲赞越国公词 136(2) 宋太师魏国公赵普赞华公词 136(3)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赞华公词 137(4) 南宋宁宗皇帝赵扩赞华公词 13810.四十四世叔祖唐宣城郡开国公讳铁佛像汪裕凯005(1) 唐高祖李渊赐铁佛公书图 138(2) 元汪松寿赞铁佛公词 13811.四十五世宗德衍福廣佑王健公像汪裕凯005(1) 宋宁宗御赐赞建公 137(2) 宋大夫黄瓒赞建公词 13712.四十五世宗順衍惠公璨公像汪裕凯00513.四十五世崇善衍佑公達公像汪裕凯00614.四十五世崇應衍澤公廣公像汪裕凯00615.四十五世宗利衍济公逊公像汪裕凯00616.四十五世宗安衍顺公逵公像汪裕凯00617.四十五世宗和衍烈公爽公像汪裕凯00718.四十五世崇惠衍庆公俊公像汪裕凯00719.四十五世崇福衍正公献公像汪裕凯00720. 七十九世祖相连公像林静汪裕凯007(1) 汪尽晖题词赞相连公 137(2) 汪明富赞相连公及后裔精神 138七汪氏发祥地图1.颍川汪氏祖宗木本水源地图 1402.徽治六邑山川之图 1413.歙西汪村遗址图 142歙西汪村遗址图图说 1384.歙县唐模汪村遗址建祠图 143歙县唐模汪村遗址建祠图图说 1385.唐时唐模祖基屋后墓图 144唐时唐模祖基屋后墓图图说汪茂昇138唐模墓祠记汪士鈜1386. 相连公支系发展分布图汪礼维021、145八汪姓起源、发展与祖训(一)汪氏起源与发展1. 汪氏姓氏渊源与迁徙发展等简识汪广仁1462. 汪氏渊源与史迹考略汪长富1563. 一世祖姬汪原名姬衡汪震球1594. 汪姓在中原的兴起与发展汪兴吾1605. 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臼井佐知子1636.四川汪氏源流蕃衍及分布汪诗明汪礼维1727.汪氏历代发展与迁川情况简述李莉175(1) 东汉汪文和迁徽,汪姓迎来大发展(2) 唐时汪姓大迁徙,天下汪氏出徽州(3) 宋元时期大发展,在川曾辉煌一时(4) 明清以来繁荣辉煌,湖广填川更加发展8.当代汪姓人在大陆的分布汪礼维177附:当代百家大姓表 1789.汪氏世系歌汪大治178附:世系歌详诠汪大治 18010.平阳郡汪氏渊源录蒙求汪松寿18511.派迁渊源汪松寿18512.部分谱书中有关世系迁徒情况补述《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谱》188 13.川黔滇渝汪氏祖籍之变迁李莉19014.汪氏宗族文化概要《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谱》191(1) 主要郡望(2) 堂号和堂联(3) 明代贵州科考情况简述附:明代贵州汪姓科考情况统计表汪诗明19215.汪姓海外宗族组织汪佳琪19216. 世界“六桂堂”文化渊源龚玉瑞193(二)汪氏祖训《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谱》1.家训 1942.家诫十条 1953.治家格言 195(1) 家庭 (2) 夫妇之道(3) 勤俭持家 (4) 为学(5) 敬孝 (6) 雄心壮志(7) 道德 (8) 知礼(9) 谦慎 (10)修身(11)节操 (12)爱国(l3)为公 (14)廉洁(15)交往 (16)祸福辨证4. 相连公支遗训 197(1)宗子法汪谧(2)夫人四德为吾家式汪谧(3)遗训十则汪藻(4)汪氏廉耻义忠考汪谭(5)八字劝谕汪谧(6)劝戒略——家政遗训汪正顶(7)戒砍伐法(祖墓陵保护法)汪谧(8)汪氏耕读忠孝汪文林等(9)汪相卿遗言碑记汪相卿汪广义021、1005. 汪氏词曲(1) 汪氏族歌汪德进201(2) 汪氏族歌汪涛200(3) 天歌汪勇200(4) 云岚山我心中的山(歌曲)汪炜汪翔202第五章历代名胜名人辑录一汪氏名胜遗迹l.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 2032. 唐模村汪小铃汪佳琪2033. 歙县汪华吴王府南谯楼简介汪聪2034. 歙县万安镇万寿山汪王故宫 2045. 安徽绩溪县大庙汪村汪王故城《黄山旅游大词典》2046. 贵州平坝大西桥镇汪公庙暨华公诞辰纪念活动汪诗明2047. 贵州安顺青龙山汪氏祠堂汪希鹏2058. 四川合江福宝汪氏大院汪礼维 018、2079. 汪氏族人经营下的四川最美古镇福宝汪礼维020、20710.听泉书屋——汪朝相始建汪尽晖汪礼维019、20811.汪敦奎重建的福宝清源宫汪礼维019、20912.汪其达修建的汪家寨汪泽祥020、210二关于汪王庙与汪氏宗祠1. 汪王庙与汪氏宗祠汪诗明2102. 汪王庙历朝封号 2123. 汪王庙楹联选 2124. 汪氏宗祠匾额 2125. 王墓庙记汪同2156. 歙西云岚山寺越国公祠免微地图 2177. 贵州习水二里玉溪村相连公宗祠汪克文汪礼维017、2158. 四川合江福宝汪公祠汪礼维018、215三汪氏名联典故注释《汪氏录》217四历代名人传或简介汪泽祥等(一)汪氏宗族历代主要名人综述汪小铃217(二)历代名人传记或简介1.黄帝传汪小铃李莉2192.汉龙骧将军文和公传 2213.唐越国公汪华传宋松年222(1) 唐越国公汪华考略汪广仁222(2) 华公归唐前后宋松年223(3) 越国公年谱清《汪氏通宗世谱》224(4) 《歙县志》所记的汪华《歙县志》225(5) 赞华公词舒雅225(6)大唐越国公汪华的历史功绩及其精神遗产汪承兴225 4.泾县县令汪伦李莉2275.北宋太常少卿汪藻传 2276.北宋参资政事汪澈传 2287.北宋宰相汪伯彦传 2298.南宋吏部尚书汪应辰传 2309.南宋礼部员外郎汪大猷传 23310.南宋户部侍郎汪纲传 23411.南宋端明殿大学士汪立信传 23612.南宋著名诗人汪元量传 23713.元便宜总帅汪世显传 23714.元二十四路便宜都统帅汪德臣传 23815.元资善大夫汪良臣传 23816.元龙虎卫大将军汪惟正传 23817.元礼部尚书汪泽民传 23918.元史学家汪克宽传 23919.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传 24020.明代中书省丞相汪广洋传 24021.明都督汪兴祖传 24122.明永乐平西王汪大彰传 24123.明贞惠安和景皇汪后传 24124. 明翰林院编修、四川省提督主考汪相连传汪克文24125. 明四川资州知府汪珩传汪礼维24126. 明广西庆远太守汪崇端传汪发权24127.明西厂统领汪直传 24228.明右副都御史汪奎传 24329.明翰林院庶吉士汪俊传 24430.明监察御史汪珊传 24531.明兵部主事汪文盛传 24532.明著名医学家汪机传 24533.明湖广巡抚汪道昆传 24634. 明学士汪福德传汪礼维24635. 明遵义军民府知府汪福寿传汪发权24636. 明进士汪荣盛传汪礼维24637. 明四川保宁知府汪荣孝传汪礼维25638.明工部主事汪文辉传 24630.明太子少保汪应蛟传 24740.明户部、礼部给事中汪若霖传 24741.明兵部右侍郎汪乔年传 24842. 明开创漕河汪氏新纪元的汪印龙传汪礼维 24943. 明国子学正汪应海汪发权 249 44.清军机大臣汪由敦传 25045.清代著名画家汪士慎传 25046.清代经学家汪中传 25147.清史学家汪辉祖传 25248.清著名数学家汪莱传 25249. 清黔西学正汪正统汪发权25250. 清“汪青天”汪诚林静25351. 清广西庆远太守汪谧传汪克文25352. 清儒学教授汪文明陈芳25353. 清“劝子田”汪公汪其达传汪礼维25354. 清孝善达人汪朝相传汪礼维25355. 清豹子头汪大户汪泽林传汪伟25356. 吃得福得的汪三公汪泽章汪广义25357. 清青天大老爷汪敦奎传汪礼维25458. 清秀才汪敦叙传汪礼维255 59.清末团首汪敦学汪礼维255 60.近代推步集大成者汪巳祯传 25561.清著名学者汪绂传 25562.近代著名政治家汪大燮传 25663.杰出戏剧改良家汪笑侬传 25664.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传 25665.中国名医汪逢春 25766.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传 25767.海陕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函传 25768.现代著名画家汪采白传 25869.现代出版家汪原放传 25870. 著名逻辑学汪奠基 25871.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汪锋25972.东北抗日联军军长汪亚臣 25973.刘伯承之妻汪荣华事略 25974.现代作家汪静之自传 25975.东北师大教授汪汾玲自传 26176. 名震遵义的正义名士汪升和传汪伟26177. 正儿八经书记汪相卿传汪广义26278. 奉献区长汪深庠传汪洪 26279. 四川省合江县名儒汪海如传汪礼维 26280. 四川省合江县民国抗战乡长汪从仁传26381. 四川省合江县抗美援朝勇士汪从有传汪礼维26382.十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汪姓开国将军简介《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统宗谱》(1)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汪易少将 263(2)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汪洋少将 263(3) 贵州军区副司令员汪乃贵少将 263(4) 交通部副部长汪少川少将 264(5) 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少将传 264(6) 南京军区顾问汪运祖少将 264(7) 北京军事检察院汪克明少将 265(8) 河南省纺管局汪洪清少将 265(9) 铁道兵司令部汪祖美少将 265(10)黑龙江省委书记汪家道少将 26583.二十四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汪家院士风采《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统宗谱》(1) 水利专家汪胡桢 266(2) 水声学专家汪德昭 267(3) 铁路桥专家汪菊潜 268(4) 有机化学家汪猷 268(5) 生物教授汪堃仁 269(6) 园林学家汪菊渊 269(7) 化工专家汪德熙 270(8) 土动力学家汪闻韶 270(9) 化工教育家汪家鼎 271(10)电机高级工程师汪耕 271(11)电机教授汪槱生 272(12)管理学教育家汪应洛 272(13)农业工程学家汪懋华 272(14)有机化工专家汪燮卿 273(15)电分析化学家汪尔康 273(16)计算机科学家汪成为 273(17)导航设备专家汪顺亭 274(18)地热水文地质学家汪集旸 274(19)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 274(20)物理学家汪承灏 274(21)爆破技术专家汪旭光 275(22)化工教授汪文川 275(23)太阳物理学专家汪景秀 275(24)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汪啸风 27584.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汪德福传略 27685. 科技史学家汪广仁 27686.双星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汪海 27687.建设部部长汪光焘27688.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7689.当代诗坛巨匠汪国真传陈芳27690.贵州工业大学副校长汪羿传 27791. 多产诗人、著名族谱主编汪诗明简介汪小铃27792. 著名汪氏家谱专家汪长富简介汪小铃27893. 慈善行者汪新才简介汪小铃27994. 《中华汪氏通宗世谱》总编修汪振亮简介陈芳28095. 汪氏研究专家汪兴吾简介陈芳28096. 汪氏宗亲网创建人汪庆丰简介汪新才28097. 川黔滇渝乐善好施理事长汪发权简介陈芳008、28198. 中共赤水市委调研员汪深齐简介汪汝祥 28199. 教育家、编审家汪广仁简介曾宪金汪礼维008 、281 100.贵州省习水县派出所长汪克文简介陈芳008 、284 101.四川省合江县福宝镇中心校校长汪礼维简介陈芳008 、284 102.共青团贵州省委春晖使者汪勇简介汪克文008 、284附:部分名人彩照008五各世祖及其他人物事略或简介(一)一至七十八世祖事略汪诗明、汪长富等一世祖颍川侯汪二世祖挺公284三世祖诵公285 四世祖越公四世叔祖锜公五世祖嵩公六世祖建公七世祖考公八世祖欣公九世祖永公十世祖陈公十一世祖良公十二世祖猛公十三世祖胜公十四世祖理公十五世祖婴公十六世祖晃公十七世祖性公十八世祖进公十九世祖达公二十世祖雅公二十一世祖勇公二十二世祖言公二十三世袒高公286二十四世祖澄公二十五世袒珍公二十六世祖云公二十七世祖托公二十八世祖顗公二十九世袒广公265三十世祖平公三十一世祖文和公(见传)三十二世祖轸公三十三世祖澈公三十四世祖授公三十五世祖演公三十六世祖道献公三十七世祖恭公三十八世祖统公三十九世祖元爽公四十世祖叔举公四十一世祖泰公四十二世祖勋明公287 四十三世祖僧莹公四十三世叔祖僧湛公四十四世祖世华公(见传)四十四世叔祖世英公四十四世叔祖世荣公266四十四世堂叔祖铁佛公四十四世堂叔祖天瑶公四十五世祖建公四十五世叔祖璨公288四十五世叔祖达公四十五世叔祖广公四十五世叔祖逊公四十五世叔祖逵公四十五世叔祖爽公四十五世叔祖俊公267四十五世叔祖献公四十五世堂叔祖伯雅公四十五世堂叔祖伯疑公四十五世堂叔祖通公四十六世祖至七十八世祖事略(见下第六章第四节《中期世系》)(二)七十九世及以下祖与其他人物事略或简介汪克文等1. 古近代288汪相连(79世)(见传) 汪珩(80世)(见传)汪崇端(81世)(见传) 汪福德(82世)(见传)汪福寿(82世)(见传) 汪福禄(82世)288汪荣盛(83世)(见传) 汪荣孝(83世)(见传)汪印龙(84世)(见传) 汪应海(84世)(见传)汪应绍(84世)汪应绶(84世)汪应珍(84世)汪应蛟(84世)汪正统(86世)(见传) 汪正鼎(86世)汪正宗(86世)汪田(87世)汪庸(87世)汪斌(87世)汪清(87世)汪杰(87世)汪璋(87世)汪谧(87世)(见传)汪谭(87世)汪藻(87世)汪文星(88世)汪文明(88世)(见传)汪文林(88世)汪文辉(88世)汪学金(88世)汪其达(88世)(见传)汪容池(89世)汪英池(89世)汪仕池(89世)汪翰洋(90世)汪汝洋(90世)汪洋新(90世)汪浩然(91世)汪克愚(91世)汪朝相(91世)(见传) 汪明钧(92世)汪金权(92世)汪泽凡(92世)汪泽林(92世)(见传) 汪泽章(92世)(见传)汪泽林(92世)汪泽明(92世)汪敦奎(93世)(见传) 汪敦叙(93世)(见传)汪敦学(93世)(见传) 汪升和(93世)(见传)汪相卿(93世)(见传) 汪深庠(93世)(见传)汪深贵(93世)290 汪深汉(93世)汪海如(94世)(见传) 汪厚群(94世)汪厚廉(94世)汪厚初(94世)汪广发(94世)汪开祥(94世)汪宗祥(94世)汪第祥(94世)汪从仁(95世)(见传) 汪从有(95世)(见传)汪从选(95世)汪小琴(95世)汪从义(95世)汪茂林(95世)汪从礼(95世)汪祜(96世)汪明德(96世)2. 现当代汪金银(93世)291 汪金华(93世)汪发权(93世)(见简介) 汪深齐(93世)(见简介)汪深孝(93世)汪深海(93世)汪深明 (93世)汪发文(93世)汪发现(93世)汪发堂(93世)汪发贵(93世)汪发亮(93世)汪绵曲(94世)汪绵生(94世)汪绵奎(94世)汪博(94世)汪广仁(94世)(见简介) 汪广启(94世)292 汪厚全(94世)汪广华(94世)汪广强(94世)汪广强(94世)汪广友(94世)汪广义(94世)汪广泽(94世)汪广泽(94世)汪荣祥(94世)汪茂祥(94世)汪刚祥(94世)汪翔(94世)汪洋(94世)汪祥兵(94世)293汪洪(94世)汪广伟(94世)汪广环(94世)汪广才(94世)汪广万(94世)汪广庆(94世)汪泽祥(94世)汪祥彬(94世)汪祥福(94世)汪克文(95世)(见简介)汪克亮(95世)汪小铃(95世)汪从值(95世)汪从友(95世)汪从极(95世)汪从锡(95公)汪兰惠(95世)294 汪夜白(95世)汪利群(95世)汪寿康(95世)汪从俭(95世)汪平(95世)汪健(95世)汪平(95世)汪文杰(95世)汪鑫(95世)汪珈平(95世)汪值平(95世)汪克政(95世)汪雪川(95世)汪俊坊(95世)汪思红(95世)汪克权(95世)汪衍(95世)汪建飞(95世)汪晗(95世)汪勋(95世)汪婷(95世)汪禹(95世)295 汪克利(95世)汪骞(95世)汪汝洋(95世)汪汝祥(95世)汪汝祥(95世)汪汝轩(95世)汪汝深(95世)汪汝华(95世)汪汝华(95世)汪汝洪(95世)汪汝前(95世)汪汝伦(95世)汪佳琪(95世)汪伟(95世)汪汝维(95世)汪定富(95世)汪碧祥(95世)汪汝河(95世)汪克全(95世)汪炯(95世)296 汪群梅(95世)汪礼维(96世)(见简介) 汪泽祥(96世)汪礼明(96世)汪勇(96世)(见简介)汪勇(96世)汪明富(96世)汪新强(96世)汪明洪(96世)汪兴茂(96世)汪明开(96世)汪兴富(96世)汪明发(96世)汪太金(95世)汪发炎(96世)汪荣德(96世)汪径(96世)汪兴全(96世)汪礼强(96世)汪礼秋(96世)汪林科(96世)汪荣(96世)汪棋升(96世)汪礼群(96世)汪小兰(96世)汪四维(96世)汪佑(96世)汪石言(96世)汪行秋(96世)汪石林(96世)汪礼平(96世)汪礼平(96世)汪礼平(96世)汪礼南(96世)汪贵兰(96世)汪礼辉(96世)汪兴华(96世)汪捷(96世)汪明松(96世)汪林(96世)汪明开(96世)汪明芳(96世)汪维维(96世)汪询(96世)汪其雄(97世)汪洋俊(97世)汪其伸(97世)汪学均(97世)298 汪波(97世)汪其祥(97世)汪健(97世)汪涛(97世)汪林(97世)汪安然(97世)汪克容(97世)汪涛(97世)汪瑾(97世)汪勇(97世)汪尽晖(97世)汪朝晖(97世)汪小华(97世)汪悦菡(97世)汪一鸥(97世)汪懋(97世)汪庭竹(97世)汪润(97世)汪蔚(97世)汪易霖(97世)汪杰(97世)汪克棋(97世)汪世达(97世)汪舒扬(98世)汪浩云(98世)299汪泽云(99世)汪泽贵(99世)六历代名人陵墓简介(一)先祖名陵1.陕西省黄陵县汪氏鼻祖轩辕黄帝陵3002.颖川汪公群祖合葬墓图 3013.雍州长安历代祖宗墓图 3024.小金山文和公墓图 303(1)文和公墓志《汪氏八修宗谱》308(2)文和公墓碑序汪道昆周天球3085.吴青山澈公墓庙图 3046.登灵山叔举公墓图 305(1)叔举公墓庙图说汪士铉廖道南308(2)叔举公墓记汪元锡3087.歙北云岚山越国公墓并庙图 306(1)越国公墓庙图说汪镳汪铨308(2)云岚山华公墓记汪元锡309(3)唐越国公墓记叶太有309(4)《歙县志》所记的华公墓《歙县志》3098.凤翔府歧山县建公及夫人黄氏墓图 307(二)相连公支系79-93世部分陵墓简介汪发权汪礼维等79世迁始祖汪相连圣碑 02183世祖汪荣孝邓氏合墓 02184世祖汪应甫尤氏合墓02584世祖汪应海墓 02584世祖汪应海妻陈氏墓02584世祖汪应洪墓 02584世祖汪印龙先氏合墓022、30985世祖汪国林墓 02685世祖汪世禄墓 02685世祖汪维翰墓 02685世祖汪维新墓 02685世祖汪维新妻罗氏墓02685世祖汪维照胡氏合墓02786世祖汪长贵墓 02786世祖汪正芳余氏合墓02786世祖汪正纲宋氏合墓02786世祖汪正级墓 02786世祖汪正仕墓 02886世祖汪正仕妻明氏墓02886世祖汪正益墓 02886世祖汪仕可墓 02887世祖汪澄(诚)墓 02887世祖汪谧墓 02987世祖汪盛妻明氏墓 02987世祖汪洋墓 02987世祖汪益墓 02988世祖汪文亮墓 02988世祖汪星泰墓碑 03088世祖汪其逹墓 023、30988世祖汪文旦89世祖汪玉池合墓03089世祖汪泮池黄氏合墓 03089世祖汪天才墓 03089世祖汪天贵与妻赵氏墓03089世祖汪天全墓 03189世祖汪光明墓 03190世祖汪国海墓 03190世祖汪良高墓 03290世祖汪良高妻谈氏墓03290世祖汪良儒、穆氏合墓03290世祖汪良儒妻李氏墓 03290世祖汪良仲傅氏合墓 03390世祖汪良位墓 03190世祖汪洋(泽)贤墓03391世祖汪朝富墓 03391世祖汪朝贵墓 03491世祖汪朝印墓 03391世祖汪朝印妻勾氏92世祖汪维楷墓 033 91世祖汪浩安王氏合墓 03491世祖汪浩澄墓 03492世祖汪维海墓 03592世祖汪维楷白氏等墓群03492世祖汪维江墓 03592世祖汪维泮墓 03592世祖汪维洋墓 03592世祖汪维泽墓 036。
汪氏族谱史话
xx氏族谱史话乾隆四十年,中华汪氏宗族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一一《汪氏通宗世谱》(以下简称《世谱》)编纂告竣。
该谱共收集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后裔700余派,涉及7省1市31个地区67县830余村庄,涵盖范围之广,参修宗支之繁,录入人口之多,都是空前浩大、无与伦比的。
周威烈王一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13年),五世祖嵩公仕鲁至中大夫,因功受诏,上呈谱表,始有汪氏最早家乘;至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渡后始详;晋淮安侯旭公为配合朝廷选举,“谨治旧谱”(《汪氏通宗世谱·晋淮安侯汪旭上谱表》)——《汪氏大宗血脉谱》为官府提供“簿状谱牒”;唐贞观间,华公“上奉明诏”(《汪氏通宗世谱·唐白渠府统军汪华上谱表》)重编汪氏宗谱;唐开元五年芬公续修汪氏宗谱。
由于当时人口较少,历届所修俱为总谱。
嗣后,汪氏人口激增,族丁星散,合修难为功,一些汪氏族彦如宋应辰公、立信公,元松寿公等另辟蹊径,以本支为中心,近则详之,远则疏之,创造性地修成汪氏支谱。
然而,有识之士往往不安于汪氏家族各立门户、肢解破碎之状,尝试编修统宗世谱。
如大明一朝,汪氏族人曾数度实践,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是“明初春坊、蓉峰、仲鲁公集诸谱以纂其成”;二是“隆庆时婺畈族别驾湘公偕吾休西门嘉宾公续著统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重修校正通宗谱序》),而隆庆谱则是清代汪玑、汪嘉祺等编纂《世谱》的母本。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玑公“承先严命,奉宪暨诸彦公举,校修通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遵饬改正通谱后序》),至乾隆四十年乙未,“七经寒暑始竣迄”。
尽管因各种原因于乾隆五十二年重新刊布,但这次修谱,意义非凡:一是实现了时空的穿越,“不啻聚数百十世之祖孙父子于一堂,合数千百里之支派宗族欲一室”;二是重温了一体之亲,“呼吸相通,笑语若接,使吾汪之代远而迹疏者得是谱而按之,自不至相视如途人”。
清代是奠定近、现代谱牒的重要时期。
善本宗谱——精选推荐
第二节 善本宗谱 一、新安旌城《汪氏家录》新安旌城《汪氏家录》,元汪纂,七卷,元泰定元年(1324年)刻本。
匡高27.3厘米,宽20.5厘米,左右双边白口,上下鱼尾,半页16行,每行30~33个字。
字多阙失,幸纂者自序尚残存部分,其结尾有“……自汪侯而来递七十二世,于旌十九世云。
泰定甲子人日自序”等,从而得知此编的纂者和确切年代。
自序之后,首列“总序”。
略述世系,断自三十一世祖汪文和。
文和于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拜龙骧将军会稽令,因渡江家于黟歙(时属会稽西部),止于五十五世祖志高。
志高于唐昭宗天元年(904年)“自凤庭挟琴书而来,……至旌城,学子留师事焉,竟莫能去”。
家录系谱谍之属,此系元人所作,有其独特的风貌,为研究家谱的重要物证。
其次,家谱即家史,它含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补充国史、方志之需。
再次,宋元版本在明清之际就被视为珍宝,何况今又当数百年之后!此本又系徽刻,字体遒丽、刻工精良,为徽刻展现出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
1951年皖南人民文物馆在徽州地区征集,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二、新安《程氏诸谱会通》新安《程氏诸谱会通》,明程孟纂修,十四卷,明景泰三年(1452年)刻本。
匡高40.5厘米,宽24.5厘米,四周双边,大黑口,半页15行,行24字。
程孟,字文实,歙县槐塘人。
诚朴好学,尤致力于家谱,著有《槐滨集》,编有《程氏会通谱》、《世忠事实源流》等。
此谱卷首有明景泰二年(1451年)歙县鲍宁(字廷谧,正统初任御史)撰的序。
又有唐程淘、宋程祁等所撰旧序。
均述及东晋大兴三年(320年),程元谭因出守新安有政绩,卒后,赐田宅于歙之黄墩,是为新安程氏始祖。
序后有“程氏古今所居郡国之图”与“新安六邑程氏所居之图”。
“所居图”系程孟实地勘察并参考郡志绘制而成,附有题跋,为迄今所见家谱中有作此类图之最早者。
继有“谱例”,惜残破,其中有云:“所传图俱(残阙)书之,其宋元以来,各派多以行第书之,而今失其(残阙)者,无可奈何,仅依其旧,今编于名旁□以行第”,所谓以行第书之,即男性如称三十公、百二公、千五公;妇性如称十五娘,四三娘,等等。
对《中华汪氏通宗世谱》修编的建议
对《中华汪氏通宗世谱》修编的建议游子在外,找不到祖宗,悲哀!谁不想有一个家啊!《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全体汪氏之家。
宗旨:正确认识修谱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传承汪氏宗族深厚的氏族文化精华,增进氏族之间的情谊,引导全族团结奋进,为创立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汪姓氏族应有的奉献。
原那么:尽收天下,全国统一,修编中华之汪氏通宗世谱,使之真正全国化。
1.坚持追本索源、正本清源的原那么。
对暂时无法考证的,宁可宁缺毋滥,也绝不牵强附会,欺祖压族,留待后人继续考证。
对暂时无法查找到祖宗的,可以当地迁始祖为一世标注说明列支附录。
2.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那么。
凡参与支系,无论族系大小,人丁多寡,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把各地分支的分谱尽量收录,不遗落任何一支、一地。
3.求大同存小异。
原那么问题必须坚持,枝节问题互谅互让、协商解决。
4.以清代汪玑、汪嘉祺等编纂,清乾隆四十年刊印、乾隆五十九年(1794)再版被称为“汪氏家族中族谱航母”的《汪氏通宗世谱》为主,辅之明、清时期的统宗谱、通宗世谱或更早期的家谱,参阅国家或地方史志,作为修谱的原始依据。
假设史料中缺乏记载的,凡有二至三套族谱记载想同,可作为依据。
5.统一世系。
大家对汪氏世系之远古世系(112世)、早前世系(159世)、早期世系(145世)、根本认同,对早期世系45世之后的看法还不一致,可以分支系单独按世数分列。
有的支系以始迁祖为一世,造成族谱中有两个一世祖,引起世系混乱。
这次要统一恢复到早期汪姓鼻祖汪侯(颍川侯)1世至今100世乃至100世以下世序列。
6.续修的范围。
上朔至轩辕黄帝,下续至本支系始迁祖。
始迁祖以下,各续支谱。
但应注明迁居地古今地名――省、市、县、乡镇、村。
始迁祖以后又有分迁的由各支谱记载,通谱不再录入。
7.续修方法。
采用两统一分的方法,即自黄帝开场至各支系始迁祖一应文献、世系图、考统一编纂,始迁祖以下,各续支谱。
假设把各支系宗谱都纳入通谱,那么数量庞大,运输、保管都有一定的困难。
汪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汪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
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汪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汪姓姓氏源流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
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
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
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
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
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
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
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
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迁徙分布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
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
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
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
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
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
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姓郡望堂号堂号: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郡望: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汪荣宝年谱——精选推荐
汪荣宝年谱汪荣宝年谱1878年10⽉24(光绪四年⼗⽉初⼀) 出⽣祖籍苏州府元和县,⽣于镇江府。
⽗汪凤瀛,母张⽒,长⼦。
1886年九岁阅毕群经,⽂辞斐然,见者惊叹。
1890年⼗三岁胞弟汪东宝⽣,汪东宝即汪东,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得意门⽣,荣宝、东宝才华横溢,皆善词⼯,时称“吴门⼆汪”。
1892年⼗五岁与诸昆弟⼀起⼊元和县⾢庠读书。
1894年⼗七岁以优等选送南菁书院,从⼤儒黄以周游学。
1896年⼗九岁娶黄君卤为妻1897年⼆⼗岁7⽉,参与组织苏学会;11⽉,考取丁⾣科拔贡;长⼦汪延熙出⽣。
1898年⼆⼗⼀岁2⽉,⾄京师参加朝考,中榜,授兵部七品⼩京官。
1899年⼆⼗⼆岁因痛惜维新变法夭折,专注学术研究,著《法⾔疏证》⼗三卷。
1900年⼆⼗三岁季春,归镇江省亲,秋,⼊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学英语。
1901年⼆⼗四岁12⽉,留学⽇本,先后就读早稻⽥⼤学和庆应义塾。
1902年⼆⼗五岁加⼊励志会和译书汇编社;12⽉,参与创建青年会。
1903年⼆⼗六岁1⽉,组建江苏同乡会;4⽉,参与创办《苏学会》杂志;5⽉,参加拒俄运动。
1904年⼆⼗七岁11⽉,被迫回国,复职兵部。
1905年⼆⼗⼋岁任教于京师译学馆,教授近代史课;由兵部调⾄巡警部,任主事;任职考察政治馆。
1906年⼆⼗九岁9⽉,任丙午中央官制起草课成员;11⽉,由巡警部改任民政部,任民政部主事;11⽉,随徐世昌考察东北三省。
1907年三⼗岁任宪政编查馆编制局正科员;兼职法律修订馆,任纂修;4⽉,与陆宗舆等拟定东三省官制;6⽉,厘定《各直省官制通则》。
1908年三⼗⼀岁任民政部右参议;10⽉,被法律修订馆聘为第⼀批咨议官;参与拟定《谘议局章程》及选举章程;参与拟定《城镇乡地⽅⾃治章程》及选举章程;参与拟定《钦定宪法⼤纲》和《九年预备⽴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
1909年三⼗⼆岁任法律修订馆第⼆科总纂,参与《民事诉讼律》、《刑事诉讼律》及《⼤清新刑律》等诸多种法律的编纂和修订;参与拟定《资政院院章》及《资政院选举章程》;拟定《府厅州县地⽅⾃治章程》及《议事会选举章程》;11⽉,考察湖南省谘议局;与劳乃宣等发起“简字运动”;12⽉⾄次年2⽉参与修订《法院编制法》;此前任教于京师译学馆,编著《本朝史讲义》,后经学部审定改名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汪姓源流及郡望
汪姓源流及郡望、分布一、姓氏源流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
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
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
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
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
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
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197年汉龙骧将军汪文和避乱渡江南迁,孙策授其为会稽令,遂居于歙县,为徽州汪氏一世祖。
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子,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故人称"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
歙、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
屯溪靖阳节等古徽节令盛会中所抬神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等,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第九子。
古徽州历史上的汪氏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数学家汪莱,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画家汪采白等。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
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
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源自汪芒氏与姬姓古代在中国幅员广大的土地上,除了有无数的炎黄后裔在不断繁衍,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外族。
我国的汪姓家族,根据后世考证,就是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居住於现在浙江武康的汪芒氏的后裔。
所谓汪芒氏,是当时的一个小国,这个古国,「国语」的「鲁语」有这样的记述: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於周为长狄,今为大人。
」此外,该书的注解上也指出:「汪芒,长狄之国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玑后的汪谱史话乾隆四十年,中华汪氏宗族史上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一《汪氏通宗世谱》(以下简称《世谱》)编纂告竣。
该谱共收集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后裔700余派,涉及7省1市31个地区67县830余村庄,涵盖范围之广,参修宗支之繁,录入人口之多,都是空前浩大、无与伦比的。
周威烈王一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13年),五世祖嵩公仕鲁至中大夫,因功受诏,上呈谱表,始有汪氏最早家乘;至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渡后始详;晋淮安侯旭公为配合朝廷选举,“谨治旧谱”(《汪氏通宗世谱·晋淮安侯汪旭上谱表》)——《汪氏大宗血脉谱》为官府提供“簿状谱牒”;唐贞观间,华公“上奉明诏”(《汪氏通宗世谱·唐白渠府统军汪华上谱表》)重编汪氏宗谱;唐开元五年芬公续修汪氏宗谱。
由于当时人口较少,历届所修俱为总谱。
嗣后,汪氏人口激增,族丁星散,合修难为功,一些汪氏族彦如宋应辰公、立信公,元松寿公等另辟蹊径,以本支为中心,近则详之,远则疏之,创造性地修成汪氏支谱。
然而,有识之士往往不安于汪氏家族各立门户、肢解破碎之状,尝试编修统宗世谱。
如大明一朝,汪氏族人曾数度实践,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是“明初春坊、蓉峰、仲鲁公集诸谱以纂其成”;二是“隆庆时婺畈族别驾湘公偕吾休西门嘉宾公续著统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重修校正通宗谱序》),而隆庆谱则是清代汪玑、汪嘉祺等编纂《世谱》的母本。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玑公“承先严命,奉宪暨诸彦公举,校修通谱”(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遵饬改正通谱后序》),至乾隆四十年乙未,“七经寒暑始竣迄”。
尽管因各种原因于乾隆五十二年重新刊布,但这次修谱,意义非凡:一是实现了时空的穿越,“不啻聚数百十世之祖孙父子于一堂,合数千百里之支派宗族欲一室。
”二是重温了一体之亲,“呼吸相通,笑语若接,使吾汪之代远而迹疏者得是谱而按之,自不至相视如途人”。
清代是奠定近、现代谱牒的重要时期。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充分发挥宗族管理社会秩序的功能,仿明朝颁布“圣谕六言”,提倡以孝治天下;康熙九年重新颁布“上谕十六条”,大力提倡民间修谱。
至此,全国没有不修谱的家族,也没有家族不修谱。
汪玑在清初全国遍修支谱的情势下独具慧眼,编成《世谱》,大功于天下汪氏宗亲。
汪姓人口唐宋时在徽州得到长足发展,形成“十姓九汪”的局面,并播迁于浙西、赣东,明初随着瓦屑坝移民潮大量迁入江淮地区,在安庆府形成汪姓人口的次中心。
另有大量人口迁入湖北,使得该省超过浙、赣成为仅次于安徽的汪姓人口大省。
《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将湖广填四川移民推向高潮,湖北、江西大量汪姓人至嘉庆末持续100多年陆续迁入四川。
同时安庆府汪姓人也大量迁往陕西、河南。
由于乾隆时期百姓陷于迁徙未能完全定居,加上当时交通、通讯条件限制,所以汪玑《世谱》所收宗支和范围都远远不能反映汪姓人口分布的真实状况。
玑公对此也是直言不讳:“尚有遥远未及趋赴,及已经邀集不到者”(清·汪玑《汪氏通宗世谱》序言《遵饬改正通谱后序》)。
如安庆地区怀宁、潜山、太湖等县清初时各有汪氏二十余支,桐城(含今枞阳、安庆市宜秀区)有三十余支,《世谱》仅收录七支;湖北、河北、陕西、上海是汪姓除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外的主要集聚地,各省市仅收录一、两支。
一晃将近两个半世纪,越、开二公后裔呈爆炸式发展,目前约500万,其迁徒地域不仅遍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而且向海外发展者不知凡几。
其间悲欢离合、兴亡更替自不必说,仅汪姓人崇善孝道、敬祖收族、编修家谱的传统未偿少殆。
然而,玑公后汪氏是如何发展和修谱的呢?还有大量未录入《世谱》的宗支又是如何演绎宗族史的呢?梳理乾隆四十年来238年间的修谱情况,则有以下四类:无谱者思创修宗谱,有谱者思续修宗谱,支众者思修汇谱,虑远者思修总谱。
可以说,编修统宗世谱,一直是汪姓人的梦想和追求。
兵乱族散与另起炉灶玑公《世谱》刊行于世,只是汪姓社会发展的一个段落,自此终有清一代,汪姓人始终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我国社会的矛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股移民浪潮在清末愈演愈烈,并持续到民国。
这些移民运动是全国所有姓氏人口的大洗牌,也是汪姓陆续分布于全国各省市的重要时期,其中下南洋移民潮中还有不少汪姓人走出国门,融入东南亚。
清末各地小规模移民也是层出不穷,如安庆府民此间陆续迁往周边如铜陵、芜湖、滁州、合肥、六安、池州、徽州地区,其中迁往池州地区的最多。
浙江是汪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汪姓“浙江师爷”分别赴安徽、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充任幕僚也促进了汪姓外迁,如广东著名的汪兆铭家族就是从浙江山阴迁去的。
这些迁出的汪姓人和原居地汪姓人一样,都在从事着自己认为应该坚守的东西——编修家谱。
这期间的家谱非常多,主要藏于民间,上海家谱中心编纂的汪氏宗谱目录只有25部,如:乾隆四十八年《汪氏义门校正世谱》,道光九年汪承诜等修《颍川越荫堂汪氏家谱》,汪琳辑《汪氏维新公迁锡家谱》,道光二十年(1840)江熙修义和堂《宜兴汪氏续修宗谱》等。
乾隆后期至清末出现的汪氏宗谱,有的是对康乾谱的续修,有的因迁居地离祖居地路途遥远或其它原因另起炉灶重修宗谱。
如宿松县福一公支下一支族人于乾隆时迁陕西平西三阳镇,就重新修谱,有道光十年三修谱存世;青阳蓉城汪氏于明嘉靖十五年创修家谱,经历届续修,至道光十八年编成《蓉城汪氏宗谱》(笃亲堂),其中迁至潜山一支则于同治七年另修《汪氏宗谱》(敦伦堂);怀宁古埂坝汪氏始祖于明末白潜山黄柏迁怀宁黄马河,康熙三十四年另修《古埂汪氏宗谱》,与黄柏谱分裂;汪曾立于同治六年纂修《平阳汪氏第九十一世小宗谱》刻本,为宏村汪氏支族《迁杭支谱》的再分支。
尽管社会、民族矛盾不断加剧,还有一些执著的汪姓人仍在坚持编修无法统宗的“统宗谱”,但这些统宗谱都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统宗谱,有的是某个地方多支族的汇谱,如胡建昌同治九年重修《汪氏统宗谱》,光绪二十一年汪杏荣重修《汪氏统宗谱》;有的则是某一支总支谱,如光绪五年汪庾等修的《汪氏得罗公正脉统宗谱》,是得罗公一支的统宗谱。
乱中续修与地方汇谱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前期尽管军阀混战,但百姓大稳定、小迁徙,仍是修谱的高发期;日倭入侵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决择,百姓生命更是朝不保夕,汪姓修谱从此陷于停顿状态。
这期间修谱主要有四种状态:一是续修谱。
即对清代谱进行续修,这是民国时修谱的最主要形式。
如《桐西三安汪氏宗谱》创修于乾隆十六年,再修于嘉庆十三年,三修于同治六年,民国二年第四次续修;《旌德板桥汪三晖堂家乘》民国十六年续修;民国十九年汪大燮、汪诒年续修《汪氏振绮堂宗谱》。
二是创修谱。
主要是清时未能修谱的宗支,如汉阳汪氏,明初74世善庆公五子自环溪先后迁至鄂西汉阳,传90世汪厚山于清末创修未酬,至民国三十七年由91世汪明恕编修成功;淮南洛河汪氏始祖汪国士于明末自徽州迁籍怀远,历清至民国凡三百余载,“徒恃口授言传”(《淮南洛河汪氏宗谱》汪思品《汪氏纂修宗谱总序》)纪世,第八代孙汪思品遂于民国二十四年创修《淮南洛河汪氏宗谱》。
三是补修谱。
清时已经修谱,因移民未能与老家取得联系而失修的,民国时进行补修。
如清咸丰元年汪士林编写《汪氏族谱》,光绪间汪兆铨“复为厘定”(《山阴汪氏谱》汪兆镛《汪氏宗谱序》,1930年版),汪兆镛1930年在基础上补编家谱,根据其家族由婺源迁浙江山阴,再迁广东番禺的路线定名《山阴汪氏谱》。
四是合修谱。
这是清代修谱的新特色。
汪姓人口经过明、清的发展,至民国时增长更快,编修统宗谱困难多多,于是同一区域的本家有创意地走上了合修之路,如湖北红安民国三十六年由三支汪姓联宗续修;安徽太湖县境内九支汪姓族人于民国九年创修《汪氏会谱》;浙江武进汪兆翔、汪霖龙于民国三十二年合修六州堂《武进汪氏统宗谱》,有二十三支之多;桐城汪氏曾于抗战前准备共建总祠、合修会谱,因遭境内由叶姓为首的其他姓氏阻挠而作罢。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汪葆春还坚持重修了《汪氏统宗谱》,民国六年润辉堂修有《阳羡汪氏统宗谱》,但这些也只能像清末的统宗谱,不过是地方汇谱或某大支的总支谱而已。
焚谱毁塚与智保宗谱1 949年后,由于政府的意志、百姓观念的变化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极端落后,人们普遍认为修谱是封建的东西,对于老谱多数人用于糊窗户,作手纸,或卖掉。
汪氏宗谱同全国他姓宗谱一样经历了三次劫难。
第一次是20世纪5 O年代初,在查抄、没收地主不义浮财时,视家谱为地主孝子贤孙“树碑立传”的封建遗物被加以毁弃;第二次是1 95 8年大跃进“破四旧”,部分农村干部、积极分子将百姓收藏保管的家谱搜出焚毁;第三次是1 966年冬“文化大革命”造反高峰时,一些造反派将搜查出的家谱与其他古籍图书,予以烧毁。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年代,所有历史的遗留都作为所谓“封建”残留而毫无例外地予以粉碎,侥幸逃脱“四清”洗礼的历史文物在文革中大都荡然无存。
如宏村这类汪姓重要村庄之所以幸免于难,主要得益于当地的封闭落后和百姓的智慧,徽州的极度贫困使百姓拆了旧房便无居处,所以大量的古民居得以保存,那些梁柱上精美的雕刻之所以没有完全被砸毁是因为百姓巧妙地用泥巴糊上,再贴上左派标语。
在这次“洗礼”中,无数汪氏祖先的墓碑被砸,或被抬去修桥、铺路、建涵闸,汪氏宗谱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毁。
在这个倡导“不破不立”、人性极为扭曲、企图割裂历史的非常时期,也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与恶流抗争的“保谱”故事。
如桐城青草镇青峰村一汪姓村民看到自己宗族的家谱被“造反派”焚烧,竟奋不顾身地冲进大火抢出了两本谱头。
同镇钟楼村一汪姓老太,文革时数年如一日,每天天未亮将本族三十余本宗谱背到菜地掩埋,晚上怕被盗,待天黑后又从菜地挖出背回家;1969年房屋被洪水冲塌,退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扒出宗谱,带领全家页页翻晒。
青阳县杜村乡一汪姓村民汪吉祥利用自己是“造反派”司令的身份,事先将自家的谱埋进菜园坝,然后砸碎谱箱,烧一堆纸,宣告已提前焚谱,智骗“造反派”,使宗谱得以保全。
潜山汪孟麒与汪孟金堂兄弟抢在红卫兵抄家前将老谱藏到夹壁缝和柴堆里,使老谱逃过浩劫。
九华山汪桂根在战争年代和文革时期,用桐油布袋将宗谱藏于山间石缝中,1991年为长垅、潜山等合族续谱提供了母本。
正是这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普通百姓凭着无穷的智慧,立下了千秋功业,使我国的谱牒文化得以流传。
当然,也有一些有见解的政府官员为家谱的保留作出了贡献,人民永远记得他们。
所以,现在全国大多数家族还能找出一两套比较完整的家谱,为新时期修谱提供了依据。
春潮暗涌与澎湃之势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是我国修谱运动的转向标。
此后汪氏的修谱工作经历了冲破禁区、政府默认和走向兴盛的过程。
1、冲破禁区1978年后,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宗谱的认识有所变化,我们汪姓少数族人在解冻初期,就敢于冲破禁锢,率先修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