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
鲁迅的爱情——精选推荐
鲁迅的爱情2019-10-101927年10⽉,29岁的许⼴平在上海与⼤她17岁的鲁迅结婚,从此结为终⾝伴侣。
1929年10⽉1⽇,两⼈的爱⼦出世,取名海婴。
海婴的出⽣带给鲁迅极⼤的快乐,他和许⼴平经常陪海婴⼀起玩,享受天伦之乐。
同时,作为爱⼈,许⼴平带给鲁迅的爱,让鲁迅的⽣命充满欣喜,焕发光辉。
爱情是鲁迅⼀向不敢涉及的,因为他有家室,那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
那个⼥⼈,名叫朱安。
对于鲁迅的婚姻状况,许⼴平⼼⾥⾮常清楚,但是爱,纯真与炽烈的爱,让她义⽆反顾地奔向鲁迅,投进爱的怀抱,并且⼀⽣⽆悔。
因为爱,她牺牲了⾃⼰在婚姻中应得的名分。
作为鲁迅的第⼆任妻⼦,她不但精⼼照料鲁迅的饮⾷起居,还要替鲁迅购买书籍,抄写稿件,查找相关资料,校对译著等。
事⽆巨细,她⼀⼒承担,亲⼒亲为。
由于得到了这样的好助⼿,鲁迅后期10年的创作成果,竟⼤⼤超过了以前的20年。
鲁迅时常对许⼴平说,我要好好地替中国做点事,才对得起你。
在连年的⽩⾊恐怖和兵灾战祸中,许⼴平都坚实地与鲁迅在⼀起,共同度过那艰难的岁⽉。
重病缠⾝的鲁迅,知道⾃⼰来⽇⽆多。
他对许⼴平⼝授遗嘱:“忘记我,管⾃⼰⽣活……”1936年10⽉19⽇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陆新村停⽌了他最后⼀次⼼跳,留下孤⼉寡母的周海婴和许⼴平。
鲁迅的逝世,对许⼴平精神上、经济上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
加之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物价的飞涨,周海婴的年幼,书店断付鲁迅的版税,所有压⼒都压在了许⼴平⼀个⼈肩上。
哪怕她不堪重负,只是⼀个柔弱的⼥⼦。
鲁迅逝世后,许⼴平仅靠书店每⽉⽀付的⼀点版税勉强度⽇,同时还要赡养居住在北平的鲁迅的母亲以及“⼤师母”朱安。
尽管⾃⼰都已拮据到要靠借贷度⽇,许⼴平却⼀直坚守承诺,再苦再难,也从未中断过对这两个⼈的供养。
许⼴平与宋庆龄的友谊深厚,彼此⽆话不谈。
⼀次谈到婚姻问题时,宋庆龄语重⼼长地说,由于孙中⼭的地位及在国内外的影响,我不打算再婚。
但你和我不同,为什么不打破“从⼀⽽终”的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呢?何况鲁迅先⽣临终前不是也要你忘记他,管⾃⼰⽣活吗?许⼴平听后长久不语,泪光晶莹。
文人的忘年恋 七对最幸福的老少配
文人的忘年恋七对最幸福的老少配在婚姻中,"老少配"自古有之,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
"老少配"与一般的婚姻关系不同,夫妻间的年龄相差较大,这容易让人产生"代沟"的联想。
虽然年龄差距过于悬殊的夫妻在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可事实上,幸福的婚姻不是以年龄为准绳的。
七对最幸福的"老少配"" TITLE="文人的忘年恋七对最幸福的"老少配"" />鲁迅、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鲁迅与许广平: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年龄差距:18岁在与许广平结识、相爱之前,44岁的鲁迅虽有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禁欲生活,打算陪着朱安这个"母亲的礼物""做一世牺牲"。
是许广平对他的敬仰、理解乃至热爱打开了封冻已久的心田。
从1925年3月11日他们开始通信,一直是许广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定打消了鲁迅的种种顾忌,终于明白表示:"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
这所谓"枭蛇鬼怪",就是又有"小鬼"、"害马"之称的许广平。
而在1925年10月许广平所写的《风子是我的爱》中,有这样的爱的宣言:"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渺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开始同居生活,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他终于逃出来了。
对于鲁迅和许广平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最有光彩的举动,鲁迅于1934年12月在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所题的"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
十年携手毕生追随--析许广平人生价值在鲁迅生命中的体现
十年携手毕生追随--析许广平人生价值在鲁迅生命中的体现吕晓英
【期刊名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1)003
【摘要】许广平与鲁迅在一起整整十年,十年携手,十年忧乐相通,在生命中互相往来,许广平的人生价值在鲁迅的生命中得到了体现:她叩开了鲁迅的爱情之门,给予鲁迅一个温馨幸福完整的家,她既是鲁迅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鲁迅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热忱的弘扬者.这一切源于许广平的才华智慧,源于她与鲁迅的志同道合,也源于她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鲁迅的事业中.
【总页数】5页(P78-82)
【作者】吕晓英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6
【相关文献】
1.简析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名著《城南旧事》人物简析 [J], 常东彦
2.诺贝尔奖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大于奖金的本身——自我激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J],
3.德育是人生价值体现的机括 [J], 刘会肖
4.“携手共艰危”——纪念鲁迅的亲密战友许广平同志 [J], 陈漱渝
5.“携手共艰危”(续)——纪念鲁迅的亲密战友许广平同志 [J], 陈漱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经典爱情文章
历史经典爱情文章爱情像一场侵略战争。
时间久了,他的习惯就是你的习惯;他的轻松就是你的笑声;他的忧伤就是你的泪水;他的沮丧就是你的颓废。
你选择得了吗?你抵抗得了吗?一切回避只能让自己更快从安逸的俘虏变成落魄的伤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经典爱情文章,希望你会喜欢!历史经典爱情文章篇1:鲁迅与许广平: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在与许广平结识、相爱之前,44岁的鲁迅虽有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禁欲生活,打算陪着朱安这个“母亲的礼物”“做一世牺牲”。
是许广平对他的敬仰、理解乃至热爱打开了封冻已久的心田。
从1920xx年3月11日他们开始通信,一直是许广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定打消了鲁迅的种种顾忌,终于明白表示:“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
这所谓“枭蛇鬼怪”,就是又有“小鬼”、“害马”之称的许广平。
而在1920xx年10月许广平所写的《风子是我的爱》中,有这样的爱的宣言:“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1920xx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开始同居生活,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xx年之后,他终于逃出来了。
对于鲁迅和许广平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最有光彩的举动,鲁迅于1934年12月在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所题的“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
历史经典爱情文章篇2:徐志摩与陆小曼:万种风情无地着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交往,用“爱得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陆小曼的丈夫王赓时任哈尔滨警察厅长,虽不在北京,但侯门如海,徐志摩要用钱来贿赂门房(每次500元)才有可能与陆小曼见面,而陆小曼给徐志摩写不但要用英文,连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
几经波折,徐陆二人的恋情愈演愈烈,弄得满城风雨,王赓甚至还拔出枪来威胁陆小曼,但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热情。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朗诵词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朗诵词作者:索麦芽朗诵:跳舞的布丁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种甘苦两心知。
01鲁迅,只要一提起鲁迅先生。
我的大脑就会瞬间形成一幅画面。
他两寸长的短发,仿佛像一把刷子,干净平整。
乌黑发亮的眼睛,仿佛就像十二点钟的太阳,令人不敢直视。
两撇八字胡,一身打着补丁的灰色长衫。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我最喜欢鲁迅先生一段话,我记得这是出自《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句子,以此来纪念学生刘和珍。
每每读这一句话,我都热血沸腾。
感觉自己就像即将蓄满喷发而出的岩浆,在火山口猛烈的翻滚着,散发着灼热的气浪,恨不得下一刻就要奔腾而去,淹没一些世界上存在的邪恶的东西。
鲁迅先生就如美国的文坛硬汉海明威一样,铁骨铮铮,一生疾恶如仇。
他就是那时候的文坛领袖,执牛耳者!鲁迅刚开始学的医生,他以为学医,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救百姓于病痛之中。
可是,后来他发现,中国人已经麻木了,已经如同行尸走肉,鲁迅索性弃医从文,甘愿拿起笔杆子,写出一篇篇荡涤人心的文章,净化人类的灵魂。
让人们从愚昧无知中觉醒过来。
大丈夫,要么身披铠甲,手持利剑,杀敌护国保平安。
大丈夫,要么身穿长衫,手握钝笔,教书育人护心宁。
02我一直认为鲁迅是一个疾恶如仇,不知人间冷暖的硬汉。
后来,才知道他也有如水一样的柔情,只不过是对自己喜欢的人。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婚姻选择皆不由己。
没有所谓的自由恋爱,只有所谓的奉旨成婚。
没有几个人的原配是幸福的,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
太过干涩,太过冷冰冰。
鲁迅的一生中有过两个女人,一个是父母指腹为婚的原配朱安。
一个是自由恋爱的第二任他的学生许广平。
鲁迅的一生说是波澜壮阔也不为过。
他是一代大文豪,意境深远,思想开阔。
一辈子都在文字的世界里为人呐喊,又怎么会委身娶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
鲁迅留学期间,家人骗他,母重病,请速速归来。
回来之后才发现,家里张灯结彩,他要与朱安结婚。
近代中国经典爱情文章
近代中国经典爱情文章爱情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向来被世人描写歌颂。
很多名人的爱情,成了爱情美满或者悲伤的一种代名词,成为了很多人对于爱情的感悟和理解的源泉,成为了现代人爱情观念的一种指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中国经典爱情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近代中国经典爱情文章篇一:三毛与荷西台湾作家三毛与荷西的故事浪漫而缠绵悱恻。
三毛和荷西相识在西班牙,当时三毛念大学二年级,两人常常一起看电影、逛公园。
一天,荷西对三毛说:“你要等我6年,我有4年在大学,加两年兵役要服,6年一过,我就娶你。
”后来两人分手了。
6年后荷西找到了三毛,两人热烈亲吻、拥抱后,荷西把三毛带到自己的屋内,满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让三毛惊呆了,6年来,荷西一直惦恋着她。
三毛感动至极,对自己说:“这一生我还要谁呢?”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充满温馨和情趣。
三毛曾说“因为幸福满溢而怕得悲伤”。
悲剧果然降临,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潜水员荷西过早地离三毛而去,痛不欲生的三毛几次试图自杀,终因亲情难舍而止步。
然而,数年后三毛还是自缢于医院,不能不说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代中国经典爱情文章篇二:孙中山宋庆龄的初见与爱情由于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故宋庆龄在儿时常听父亲讲起孙中山的英雄事迹,其为国为民的理想与革命精神都给宋庆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产生了崇拜钦佩之情。
实际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在宋家见到了只有一岁多的宋庆龄,只不过未料到两人后来竟成为夫妻。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宋嘉树也在日本帮助孙中山筹集革命经费,并安排大女儿宋霭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1913年8月,宋庆龄从美国威斯理女子学院毕业后,抵达日本与父母汇合,并于9月16日随同宋霭龄第一次拜访孙中山,与姐姐一起协作孙中山工作。
之后,两人的见面愈加频繁,开始是父亲和姐妹俩一起去孙中山处,再后来是姐妹俩一起去,最后从1914年5月24日开始,宋庆龄开始单独去拜访孙中山。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写于他接受许广平之后
悲剧是一种经验——《伤逝》与鲁迅的爱情高一10 李西月《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写于他接受许广平之后。
鲁迅深知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既会有渴望的爱情也会有旁人的攻击,这篇小说就是鲁迅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其中包含了鲁迅,朱安和许广平的影子。
对于鲁迅,它是对未来爱情的思考,用悲剧的结局给自己告诫和清醒;对现代爱情仍有它的借鉴意义。
小说中子君的形象分为两个时期,会馆里的子君和同居后的子君。
会馆时期的爱情是热烈的,涓生在小屋里期待子君到来,然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子君是受新文化影响的女性,她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她与涓生在文学等方面有共同语言,还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敢:“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面对家庭质疑和舆论压力,她毅然选择和涓生同居。
共同的志趣和对爱的执着,子君是鲁迅心目中理想的形象,会馆时期的涓生和子君,很像鲁迅和许广平的恋爱经历。
许广平在给鲁迅的的第一封信中向他请教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等问题,这封信被放在了《两地书》首要位置,是许广平和鲁迅交往的开端,他们从此开始了亦师亦友的通信,谈论理想,文学与革命……爱情里的许广平,像子君一样勇敢,:“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干!”如此的直接与热烈给鲁迅带来了全新的情感体验,以一句“你战胜了”接受了这段爱情。
同居后的子君,却变成了一个整天操持家务,没有自我的旧中国女性。
“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她不再有时间和涓生交流,也失去自己的精神生活,对涓生而言,她从精神上的知己变成了生活上的保姆。
“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
中国最著名的十对夫妻
中国最著名的十对老夫少妻2012年11月05日11:11来源:中青在线字号:T|T506人参与11条评论打印转发在婚姻中“老少配”自古有之,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名人中的“老少配”,更是让大家非常关注。
“老少配”与一般的婚姻关系不同,夫妻间的年龄相差较大,这容易让人产生“代沟”的联想。
可是,根据遗传学的角度讲,年龄相差较大反而生出来的孩子更聪明,像孔子父母就年龄相差就比较大,毛泽东的父母年龄也是如此,这可都是什么级别的人物,不用说大家就明白了,现盘点一下中国名人中的十大老夫少妻。
1、孙中山与宋庆龄:革命伴侣相差27岁志同道合最容易成伴侣,孙中山与宋庆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得到了不少挚友的支持,宋庆龄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
1913年八月,“二次革命”失败,革命派在国内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多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更是举家迁避扶桑。
从美国读书归来的宋庆龄到日本与家人会面,终于见到了她所敬仰的孙中山,并开始接替父亲和姐姐的工作,于1914年9月起正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这是在患难中生长出来的爱情:革命失败,心灵的创伤和流亡海外生活的孤寂,孙中山在宋庆龄的帮助中得到了补偿;而宋庆龄追承孙中山革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并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我的快乐,我唯一的快乐是与孙先生在一起。
”这遭到宋庆龄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坚决反对:他们的年龄相差27岁!1915年10月,在得知孙中山已与前妻离婚的消息后,22岁的宋庆龄冲破父母的“软禁”,赴东京与孙中山成婚。
他们的情深谊笃,令人感动:1922年6月16日,广州发生陈炯明兵变,在危难之际宋庆龄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孙中山:“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而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弥留之际,特别嘱咐儿子、女婿要“善待孙夫人”,听到何香凝保证尽力爱护宋庆龄之后才放心。
短短10年聚首,胜过人间无数。
此后,宋庆龄孀居终生。
2、杨振宁与翁帆: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鲁迅的浪漫情怀
龙源期刊网
鲁迅的浪漫情怀
作者:成鹤
来源:《幸福·婚姻版》2016年第11期
北京西城第八女子中学,这座当年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当年鲁迅和许广平邂逅之地,但是广州才是两人公开恋爱关系之地。
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的鲁迅除被广州的学
术和革命氛围吸引外,实际上也是被爱情吸引过来的。
1926年两人曾商定,鲁迅到厦门工作两年,许广平到广州当助教,以解决经济上的问
题。
但是陷入热恋的鲁迅在一轮“两地书”后仍无法忍受相思之苦,结果把两年压成了一年,后来又压成了半年,1927年1月他便来到广州与许广平相聚,也因此做了一个广州的“姑爷”。
鲁迅在厦门时可谓受尽了相思煎熬,这位今人眼中的伟人,当年为了爱情也曾显露很多惊人的“浪漫情怀”。
那时邮递员都是早上收信投递的,鲁迅在晚上写完情书后,完全可以第二天早上才投进邮箱,但鲁迅总是迫不及待地连夜去投,他在深夜越过铁栅栏投信的身影让人记忆犹深。
而文人鲁迅竟曾在厦门用棒子和一头猪搏斗的“逸事”至今让很多人费解,原来——那头猪曾咬过鲁迅门前一株厦门独有的“相思树”。
和许广平这样一位广州女性相恋,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与许广平在广州正式开始的“十年携手共艰危”生涯,给了他精神上的巨大支持和力量,也使他迎来了人生最旺盛的创作阶段,这10年里他的作品比前20年的总和还多。
鲁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岁守寡,70岁去世拒绝与先生合葬
鲁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岁守寡,70岁去世拒绝与先生合葬古往今来,爱情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美好的爱情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许多多或传奇,或感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而那些写尽爱恨情仇的文人才子们的感情际遇,更是格外精彩。
例如民国时期的这对恋人,他们本是师生,却冲破了世俗的眼光成为彼此一生的挚爱,虽然他们只陪伴彼此走过十年的光阴,但这十年的岁月,却成为了两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他是鲁迅,她是许广平,这是有关于他们的爱情。
追忆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首先得把时光的针拨回到1922年的夏天。
这一年,24岁的许广平逃脱家中父亲已安排好的婚约,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院校国文系。
而此时41岁的鲁迅也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教授。
两个相差17岁的人就这么在命运的安排下相遇了。
当时的鲁迅已经发表过《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因此名震文坛。
而学校里面崇拜鲁迅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许广平就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最开始许广平和鲁迅的关系就如同如今的“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
只不过许广平比较幸运,她可以每日近距离地聆听鲁迅先生的谆谆教诲。
回忆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的场景,许广平印象最深的是先生衣服上和皮鞋上大大小小的补丁看上去略显寒酸,再就是一头狂乱的头发真可谓是“怒发冲冠”。
但先生一开口,文人风采随之彰显,谈吐不凡的气质能掩盖他一切的不完美,所以只要是先生的课,必定会座无虚席,而许广平也一定会坐在第一排的座椅上聆听先生的教诲。
真正促成鲁迅和许广平进一步熟识源于1925年的学生“驱杨运动”。
当时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因为个人立场问题借机开除了许广平和刘和珍等六位学生运动的主要成员。
这一做法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反抗,最终在这场学生运动中,许广平被学校开除,而刘和珍也因此牺牲。
也就是在此时,鲁迅先生写出了名作《纪念刘和珍君》。
文章中有我们都很熟知的经典语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初中语文 文摘(情感)古今中外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古今中外十大经典爱情故事1、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
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
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一事件。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淫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
这之后还有一个事件值得一记: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终使相如回心转意。
2、克娄巴特拉与恺撒·安东尼:爱情与权力的选择举世闻名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与罗马将恺撒马克·安东尼之间的恋情甚至影响了埃及和当时世界的历史。
托勒密12世去世后,克娄巴特拉按父亲的遗嘱与亲弟弟联姻共同执掌权柄。
由于姐弟反目,她决定借助罗马帝国叱咤风云的恺撒的力量。
而恺撒出于巩固统治和从埃及取得酬金的目的,也认为促成克娄巴特拉姐弟重归于好是必要的。
但当恺撒见到克娄巴特拉时,一下子被这位天姿国色、才华非凡的女人所倾倒,帮助她夺取了王位。
后来,两人通过恺撒制定的一夫多妻制而成为合法夫妻,并生下一子。
公元前44年,恺撒死于反对派的突袭之后,克娄巴特拉感到失去了靠山,转而依靠罗马“后三头”之一马克·安东尼,用同样的手段赢得了有勇无谋的安东尼,再一次使自己王位稳固。
名人感人爱情故事1:鲁迅与许广平
名人感人爱情故事1:鲁迅与许广平名人感人爱情故事1:鲁迅与许广平鲁迅夫人许广平曾说过:爱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她跟鲁迅之间也是不晓得怎么一来彼此爱上了。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是有清楚的脉络可寻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异于他人之处,就是从师友发展到完全的了解和爱慕,原本素昧平生的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杂志中的一场论战,这场论战,就是爱情定则的讨论。
有时,鲁迅在据案写作,许广平坐在旁边看报或做手工,当两人都感到疲倦时,便放下工作,一边饮茶,一边谈天,或者再吃些零食。
尽管时间很短,但他们都感到很高兴,觉得这是一天的黄金时代。
1934年,鲁迅赠给许广平的一首情挚意深的诗上云: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毫无疑问,他们二人共同谱写的一曲爱情之歌,不但是至感人心的,也是激情浪漫的。
名人感人爱情故事2:林徽因与梁思成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也是梁启超最喜爱的儿子。
由于当时政治的原因,梁思成出生在东京,清朝垮台后才随家回到中国。
林微因的父亲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梦想家和探索者林长民,林微因聪慧可人,深受林长民喜爱,也受过非正规但是良好的教育。
正是由于两家显赫的地位,当然也出于梁启超对微因的喜爱,两家的父母便早早地为他们结了亲。
然而这种封建的婚姻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个人彼此的欣赏和深爱。
这段爱情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美貌女人而被人铭记,更因为这个婚姻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而被人言说不断。
其实林长民把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就是看中了他的踏踏实实,浪漫的人更渴望一个安稳的家。
林徽因一生中遇到的男人各个都不是凡夫俗子,而且都和这位大才女有着某种程度的志同道合。
她和徐志摩分享的是诗意,和金岳霖交流的是学术,和梁思成一生的话题,是谈不完的艺术。
纵使外界对于林徽因有多少种解读,她临终前交待刻在她墓碑上的,是建筑学家林徽因。
当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时,林徽因俏皮地回答:“我会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了吗?”名人感人爱情故事3:胡适与江冬秀胡江二人的婚姻出于偶然。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说到鲁迅,毋庸置疑,鲁迅确实是民国时代的革命斗士,文学泰斗。
其文风劲道,其风骨超然。
但鲁迅虽是斗士,却非鲁圣。
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第一个标准是人,不是神!谈起鲁迅的女人,不少人被教材所误,只知道有其学生兼夫人许广平,然后一些人知道鲁迅还有个原配夫人朱安,但自古以来,哪个才子没有几个红颜知己呢?最早与鲁迅缔结婚约的是鲁琴姑。
那是一八九八年夏秋之季,鲁迅母亲看上了鲁迅小舅父的大女儿琴姑。
琴姑和小时鲁迅两小无猜,常在一起读书,探讨古文诗词,她对鲁迅也早已印象很深,所以当鲁迅母亲征询她的意见时,她扑到姑妈怀里,没说什么,但心里一百个情愿。
鲁迅母亲很高心,当即定下了亲事。
不料,事起突然。
鲁迅的保姆长妈妈有个远房外甥女朱安,早就想介绍给鲁迅,可是鲁迅母亲已订上了琴姑。
长妈妈便在鲁迅母亲面前搬弄口舌,说鲁迅与琴姑结合要“犯冲”,不吉利。
鲁迅母亲便动摇了。
第二个春天,她便决定包办鲁迅与朱安的婚事。
琴姑父亲久等周家聘娶,却毫无信息,后来得知鲁迅另娶之后,便无奈之中把琴姑许配给了他人。
也许琴姑对此婚事本不顺心,也许生活并不如意。
不久,琴姑竟然一病躺倒,再没起来。
临终时,琴姑紧紧拉住服侍她的保姆的手,哽咽道:“我有一桩心事,在我死之前非说出来不可。
就是以前周家来提过亲,后来忽然不提了,也不知为什么……这一件事,是我终身憾事,我到死也忘不了……琴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幼时的“初恋”。
但不知何故,这一桩婚事在后来鲁迅的著作中,没有提及。
是鲁迅忙于事业忘记了呢,还是他把这美好的情愫永远埋藏在心里。
这已永远都是个谜了。
鲁迅二十五岁那一年,正准备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不断地接到催他回国的家书,信里说,他母亲病得很重,想见见自己的长子。
等到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
原来在他家乡有一种谣传,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生了孩子,有人看见他领着妻、儿在东京街头漫步。
族人变着法子把他骗回来完婚。
电视剧《大丈夫》经典台词
电视剧《大丈夫》经典台词《大丈夫》是由姚晓峰执导一部爱情连续剧,剧讲述了顾晓珺与欧阳剑历经坎坷的老少恋的故事。
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电视剧《大丈夫》中的经典台词,欢迎大家欣赏!电视剧《大丈夫》经典台词孙中山和宋庆龄相差27岁,十年聚首,却胜过人间无数。
鲁迅和许广平相差17岁,十年携手共艰危,相濡以沫亦可哀。
张学良和赵一荻相差12岁,徐悲鸿和廖静文相差28岁。
我就想跟我爱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做别人眼中的般配夫妻。
人一辈子能轰轰烈烈的爱几次,若是无缘,多少人近在咫尺也不会相互看一眼,更不会相识相爱,只要能跟自己认定的人在一起,哪怕只有十年的好日子也值了。
欧阳剑,老天让我认识你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不会轻言放弃。
我觉着,咱们好像是被某些东西冲昏了头脑。
你想啊,在这个二十四小时里。
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吗。
你说这二十四小时当中,支配我们的不是脑子,是那种强烈分配的肾上腺素。
你看今天这事,看似很蹊跷,你可以认为是一种巧合。
但是我认为,这是老天爷给我们一个暗示。
咱们俩一直往前奔跑着,是靠着惯性走到这一步的。
男人跟女人之间他说这样的。
距离产生美,美从何来呢,是通过自己脑子的想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辗转反侧在干什么,想象。
把对方的一切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美化,创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境来。
但是你要知道啊,想象和现实是存在距离的。
一旦你们的距离变得足够近了,他的缺点就逐一开始暴露。
尤其是外表啊,他脸上怎么还长个痦子,吃饭怎么吧唧嘴啊,睡个觉打呼,说话还大舌头,诸如此类的。
你想,想象和现实都会有距离,何况一个大活人呢。
年轻人嘛,就喜欢一见钟情。
渴望那种被突如其来的幸福一棍子闷晕的感觉,就跟坐过山车一样。
但是刺激过后,它就归于平淡了,对吧。
一到平淡你就腻歪了。
只有到了你真正开始成熟起来,你才会明白,日久生情,也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只有通过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的信任建立起来的感情更理智,更长久。
中国名人中的十大老夫少妻
8、张学良与赵一荻:患难夫妻
张学良曾经这样总结过自己:“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由此可见在少帅青春风光之时,风流韵事一定不少。如果没有长达半个世纪的监禁,恐怕很难成就他与赵一荻之间一段刻骨的爱情。当年二人相遇,张学良同于凤至结婚多年,并生有子女。为了爱情,赵小姐毅然离开父亲投奔少帅,而张学良则向赵一荻提出,无夫人名义,以秘书、小姐称之。赵一荻情有独钟,矢志不渝,甘为秘书伴随张学良。张学良被囚之初,于凤至和赵一荻轮流来到溪口,与张学良共度寂寞时光。
志同道合最容易成伴侣,孙中山与宋庆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得到了不少挚友的支持,宋庆龄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1913年八月,“二次革命”失败,革命派在国内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多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更是举家迁避扶桑。从美国读书归来的宋庆龄到日本与家人会面,终于见到了她所敬仰的孙中山,并开始接替父亲和姐姐的工作,于1914年9月起正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7、陈凯歌与陈红:才子佳人水到渠成
鲁迅与许广平的惊世忘年恋
鲁迅与许广平的惊世忘年恋1934年12月9日,鲁迅购得《芥子园画谱》三集,是上海有正书局的造本。
原刻难得,本无胜于此者,鲁迅以此赠妻子许广平,并题诗一首,云: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
再十年的1946年10月,许广平写了一篇《十周年祭》,回首当年道: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
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
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这一诗一文,包含着两人多少辛酸血泪,多少相爱相知,多少生死情谊!亦可看做是鲁、许《两地书》的延续!鲁迅说:“《两地书》其实并不像所谓‘情书’,一者因为我们通信之初,实在并没有什么关于后来的预料的;二则年龄、境遇都已倾向了沉静方面,所以绝不会显出什么热烈。
”“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
”学者王得后先生在《‘两地书’研究》①?一书中指出,《两地书》不是所谓“情书”,却是别具一格的情书,很有风格的情书。
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原信现存一六○封,其中鲁迅致许广平有七十八封;许广平致鲁迅的有八十二封。
收入《两地书》的是一百三十五封。
其中鲁迅致许广平的六十八封;许广平致鲁迅的六十七封。
《两地书》是1932年11月编好的,因此在这之后有十八封来不及编入,而真正在这之前有而没编入的只有六封半。
王得后先生曾就原信与《两地书》的文字作校读,指出他们在编定《两地书》的时候,对原信做了许多增删修改,特别是许广平的信,文字的修改很多,有的信常常是整段整段地删去。
但却也不是为了藏匿什么隐私,因为所谓隐私的东西,原信中一点也没有。
比起《两地书》来,原信自然更丰富,更生动,特别是有更多的细致的心理活动的表现,但《两地书》却更准确、更精炼。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生于1898年,比鲁迅小十七岁。
1923年秋天,鲁迅应好友许寿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课,就在这里认识了许广平。
世人只关注许广平和鲁迅的爱情,但真实的许广平,你了解多少?
世⼈只关注许⼴平和鲁迅的爱情,但真实的许⼴平,你了解多少?1898年,在⼴东番禹的⼀个仕宦之家,⼀位正宗的资产阶级⼤⼩姐出⽣了,常⼈以为她会和其他有钱⼈家的孩⼦⼀样,⾐⾷⽆忧安稳地过⼀⽣。
但谁能想到,⼤⼩姐只是她出⽣时的标签,此后的⼈⽣⾥,她的标签与⼤⼩姐再⽆⽠葛。
她就是许⼴平,这个让鲁迅先⽣写下:“⼗年携⼿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苦两相知”诗句的⼥⼦。
但我们只要深⼊了解⼀些许⼴平的⽣平,就可得知这个⼥⼦并⾮只有“鲁迅⼼上⼈”这⼀称呼,她的先进思想、⽃争热情在当时也完全是个新青年。
往常我们讨论许⼴平,都是站在以鲁迅为主的⾓度去评价。
确实,没有鲁迅,或许⽆⼈知晓许⼴平。
但我们这次将会⽴⾜⼥性视⾓,去思考许⼴平的⼈⽣。
她是勇敢出⾛旧社会的⼥性许⼴平的家庭环境虽好,但是⽗母难免在那个年代有封建思想,母亲还曾强迫许⼴平穿⽿、裹脚,家⾥甚⾄⾃作主张地把许⼴平许配给门当户对的⼈家。
这些封建思想,⾃然都被许⼴平强烈反对了。
好在许⼴平的⽗亲稍微开明点,允许许⼴平像男孩⼦⼀样拥有读书的机会,这也给许⼴平的思想种下了反封建的根。
在1917年,19岁的许⼴平离家出⾛,去了天津⼥师求学。
这⼀举动像是许多现代⼩说描写的那样,⼥性受不了封建家庭的束缚,从家庭出⾛,⾛向社会,⾛向⾰命。
⼤家熟知的杨沫⼩说《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如此,许⼴平亦是如此。
⽽且从家庭出⾛⼊了学后,许⼴平就投⼊到了轰轰烈烈的学⽣运动中去了。
先后还写出过思想先进、反思社会的⽂字,例如《富贵不⾜为荣说》等。
历史的错愕让这位⼥性的⼀⽣画上了句号。
但我们仍旧能从许⼴平跌宕起伏的⼀⽣中,认真地去思考这位⼥性到底是个怎样的⼈?为何她能让鲁迅如此倾⼼?她和朱安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评判?或许知道这些故事后,我们也并不能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
但⾄少,我们不会再⼀边倒只顾批判许⼴平的爱情了,⽽是有了我们⾃⼰理性的判断。
关注西安古西楼~在这⾥,你不必成为别⼈,我们只带你遇见灵魂深处的你⾃⼰!。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回忆鲁迅先生》赏析: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亦能用来归结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
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
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
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
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
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
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有着与《呼兰河传》相似风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
阅读的时候应仔细体会如何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
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
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
《大丈夫》经典台词对白摘抄
《大丈夫》经典台词对白摘抄1、孙中山和宋庆龄相差27岁,十年聚首,却胜过人间无数。
鲁迅和许广平相差17岁,十年携手共艰危,相濡以沫亦可哀。
张学良和赵一荻相差12岁,徐悲鸿和廖静文相差28岁。
我就想跟我爱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做别人眼中的般配夫妻《大丈夫》2、生命本无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幸福也不存在,除非你去创造;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
依然热爱生活。
《大丈夫》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大丈夫》4、臭了的鱼,搁多点盐和花椒是吃不出,可吃下去早晚闹肚子可有黑点的苹果,挖了黑点只要没烂到心里去,还是能吃!《大丈夫》5、女: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男:那什么才是我的?女:我是你的呀《大丈夫》6、你生了一张巧夺天工的脸,却长了一张愚蠢透顶的嘴。
《大丈夫》7、人想那么长有什么用啊,都不知道下一分种会发生什么事,我就想尽我所能,抓住一分钟的幸福,这就够了。
《大丈夫》8、那话不是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丢不起老脸,娶不回娇娘吗。
《大丈夫》9、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为了一分的甜付出九分的苦,值。
《大丈夫》10、距离产生美,美从何来呢,是通过自己脑子的想象《大丈夫》11、我看中的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宽度。
《大丈夫》12、这年头能啃上嫩草的,要么貌似潘安,要么有钱有势,要么啊,姓爱新觉罗,您能啃上,说明您有本事,成功人士啊。
《大丈夫》13、我就是想跟我爱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做别人眼中的般配夫妻。
《大丈夫》14、你们懂得结婚是什么吗?结婚就是两个相亲相爱的人,搭伙过日子,不对,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尤其是咱们中国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婚姻呢,它就是两个家庭结合在一块了,婚姻再牢固,也有离婚这两个字在那儿悬着呢《大丈夫》15、如果不是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想我都已经忘了我自己有,爱一个人的能力和冲动了...... 我一定会让你幸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
鲁迅生於1881年,卒於1936年10月19日,其生命历程仅短短55个春秋。
然而,如此相对短促的生命历程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他的伟大人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
正因为如此,在他逝世之时,上海各界民众代表以书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锦旗为之覆棺。
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对一生与他并未谋面的鲁迅给予了最高度的评价: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然而,如此伟大的时代巨人鲁迅先生有生之年,却是非常凄苦、非常孤独的——且不说反动当局对他的政治迫害,“左”右两翼文人笔吏对他的文化围剿,兄弟反目对他的精神损害——单就鲁迅先生个人婚姻生活而言,也是充满悲辛的。
幼年的鲁迅,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行贿案入狱,家境很快“由小康坠入困顿”。
父亲周伯宜病重,却又被庸医误治,37岁而逝。
母亲鲁氏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弟几个拉扯成人。
鲁迅自幼历经磨难,看尽了世态炎凉,使得他在成年以后性格深沉,内向多思。
他早年接受了尼采的哲学影响,提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提倡张扬个性、精神解放,鄙视凡庸的“众数”。
应该说,青年时代的鲁迅,已经具有了鲜明的反封建、反礼教意识。
但是,在个人婚姻问题上,是伟人也是凡人的鲁迅,面对着眷眷亲情和道德约束,也只好俯首屈就,去投无爱婚姻的罗网。
鲁迅先生25岁时由母亲作主娶本乡女朱安为妻。
按先生自己的说法:这桩婚姻是母亲送给儿子的“礼物”,是“母亲娶媳妇”。
婚礼第二天,鲁迅即另择书房而居,第四日即返程日本继续留学。
虽然他对朱安没有丝毫的爱恋之情,但是,他对养育了自己、曾经吃苦受难饱经风霜的母亲满怀拳拳回报之心,他是个少有的孝子,他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心情格外强烈。
他更不能违拗自己的母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为了遂母亲的愿望他也就甘愿“做一世的牺牲”,此后20年中,他与朱安过着名义是夫妻、实则各独身的凄苦生活。
母亲鲁氏曾经抱怨朱安不为她生个孙子,朱安辩白道:“先生不与我说话,我怎么能生小孩子呢?”鲁迅无法对朱安产生感情,但他也知道“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
朱安是中国封建社会造就的牺牲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只能循着旧礼教,遵从“三从四德”,根本无力逾越封建道德规范半步。
她自嘲自己象一只蜗牛,只能一寸一寸捱过生命的历程,没有目标,没有追求,也没有收获。
朱安女士自应聘嫁入周门,空床冷衾,夜夜孤灯,从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终身没有享受两情相悦的欢愉和幸福,令人同情惋惜。
鲁迅尊重她的人格,尊重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情她的不幸,自觉地在经济生活方面给她以充分的关心,以聊补她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孤苦和凄凉。
朱安事实上也一直是鲁迅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她陪伴鲁迅的母亲至其终老,其后一直生活在北京鲁迅故居直至去世。
鲁迅一生都供养着朱安,这样做的目的,一则在形式上安慰了母亲,二则也是为了对朱安有所回报,减轻朱安被遗弃的痛苦。
但是,无爱的婚姻不可能永久地禁锢一个人的灵魂。
1925年,鲁迅执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潮涌起,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却也铸就了一对师生的真挚的爱情。
“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执笔向鲁迅先生倾吐了“许多……久蓄于中的话”,希望先生给予“一个真切的明
白的指引”。
而先生在当日的回信中,开头就径称“广平兄”,这种近似戏谑的称谓,反映了鲁迅先生复信时难以抑制的欣喜和快悦。
广平回信要求解释“兄”字的含义,先生却也要故作矜持地掩饰:这“‘兄’字的讲义是……朋友……同学……直接听讲的学生,写信的时候我都称‘兄’,……不过比直呼名字略胜一筹,并不如许叔重先生所说,真含有‘老哥’的意义”。
尽管先生话是这么说,但其中的深层涵义,聪敏的许广平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多次的书信来往,两颗炽热的心终于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在许广平,是以青年人特有的热烈和大胆,脱缰跳跃,直闯鲁迅的生活。
她太知道鲁迅对于中国的价值了,她太知道鲁迅对于青年的价值了。
鲁迅在她的心中,是“大师”、是“向导”,也是恋人。
她庄严宣称:“人待我厚,我亦欲舍身相报。
”在鲁迅,则是以中年人久经磨练的冷静与忧思,既渴望着爱情的苏醒,又不能不郑重地审查自己,周全地为对方考虑。
他既有爱情苏醒的欢愉,也有梦醒以后无路可走的痛苦。
种种矛盾,重重障碍,社会传统道德的束缚,人们的议论和流言、贬斥与诋毁,特别是朱安的存在、自己与许广平年龄上的差距,都使鲁迅跋前踬后,踌躇再三。
好在心胸阔大如丈夫的许广平,绝非那种囿于世俗的凡庸女子,她以其独有的胆略和气魄,坚定地拉着老师兼恋人的手,冲破重重桎梏和障碍,"不知道什么是利害、是非、善恶,只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能够得到许广平如此相知,对在孤独中奋然前行的鲁迅是莫大的安慰,也增长了先生许多的勇气和力量。
1927年10月8日,鲁迅与许广平正式同居。
时,鲁迅46岁,许广平29岁。
这种结合,是春之和煦与秋之竣烈共存,鲜花与青松相依。
此后,许广平女士与鲁迅先生并肩携手,相濡以沫,共同面对恶劣的政治环境和不安定的生活条件。
为了全力辅佐鲁迅先生工作和著述,广平自动放弃了自己工作和发展的机会,每日陪伴先生,为他收发书刊信札、抄写文稿、校阅清样、接洽出版印刷事宜;在生活方面,悉心照料先生的身体和饮食起居。
先生的亲友来往、来访接待、甚至远在北平的朱安女士的经济供给以及一些鲁迅不便出面料理或无暇顾及的散杂事务,都由许广平妥善安排或亲自操持。
为了成全鲁迅先生的业绩,广平女士甘愿自我牺牲,“做无名人物”,成为鲁迅最忠实的学生、秘书和伴侣。
直至鲁迅去世以后,《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鲁迅遗留手稿文物的整理、保存、收藏,都赖有许广平倾全部心血和生命集为大成。
许广平成为鲁迅毕生知己,实在是鲁迅先生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啊。
也许可以说:如果没有许广平的辅佐和照顾、倾心和尽力,鲁迅先生也许会虚耗更多的精力,健康状况更差,先生的著作有可能更多地散失或湮没,中华文明的宝库,有可能损失更多的宝贵遗产。
因此,许广平女士对鲁迅、对民族的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鲁迅先生对许广平女士为他而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从内心充满感激和抱歉之情,1934年底,在他们相识十周年之际,鲁迅向许广平赠画并题诗一首,热情讴歌了他们之间的爱情生活,也是对许广平最由衷的赞美:
十年携手共艰危,相濡以沫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而许广平也在鲁迅逝世十周年后的1946年10月,提笔撰写了《十周年祭》,追思她与鲁迅共同生活的感受:
……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
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
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如甘饴,惟我寸心,先生庶知。
许广平这篇回忆文章,文情并茂,感恸交织,堪称是鲁迅赠诗的酬答和唱和。
也可以说是他们夫妻二人阴阳相隔以后《两地书》的续作。
这一诗一文,饱含着他们多少相知相爱、多少
生死情谊!
鲁迅维持与朱安形式上的婚姻关系而实则独身生活了21年,相当于他成年生命的三分之二的时间。
而他与许广平只共同生活了短短十年,便溘然而逝。
鲁迅先生55岁而终,虽不能说是早逝,却也决非长寿。
中华民族的时代巨人如鲁迅者,却在婚姻生活方面饱受磨难,这不仅是鲁迅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没有爱情的婚姻本来就是不道德的,是对人性的摧残。
只有真诚相爱的婚姻生活,才会使人性得到解放,潜能得到发挥,激发人们聪明和才智,去从事革新和创造,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今天,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将会从鲁迅、许广平的选择和婚姻生活中,从朱安漫长而孤苦的人生际遇中,受到警示,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