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种新史观的认识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新史观的理解和应用
“扶清灭洋” 买办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时间 范围
1000年 -1500 年
中国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出现罗盘针(指南针)、突火枪 《清明上河图》理学兴起和发展 1、领先到落后 元实行行省制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明成祖 设立内阁制 2、封闭到开放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 来的历史现象。 (2)你如何看待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
近代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开始受西方影响, 晚清到民国初年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 的重要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 流)。
29.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 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 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 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 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 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2、520年前,哥伦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横渡大西洋,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 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 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 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错误的是 A、立足于文明史观
B、立足于现代史观 C、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D、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影响:
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繁荣的经济、文化; 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 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 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 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 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 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 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 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 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 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摘自《古希腊城邦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 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一)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
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
所谓整体史观: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
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主要新史观归纳
主要新史观归纳一、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史观导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小结“新史观”
杨 雪 冰
( 河南省濮 阳市综合 高中 河南 濮阳 4 5 7 0 0 0 ) 所谓 “ 新史观”是近十年来 ,在我 国史 学界流行起来 的一些新的史学范式 。 它主要 是相对于 “ 革命史观”而言的。人们研究历 史 的角度不再单纯地从 “ 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 以及五种 社会形 态演进 的角度来 架构 历史 ,而是从文明演进 、现代化进程 、整体 世界的发展等角度来构架历史体系 。 用历史 的多棱镜去观察 、 评价历史现象 , 更有利于 接近客观公正和真实 , 避免出现盲人摸象 的 局 限;而且 ,“ 新史 观”成 为现在高 中教学 和高考命题 的 “ 热点 ” 。我们有 必要给予高 度关注。 全 球史 观 ( 一) 全球 史观是将人类 社会 的历史作为 个整体来看待 的, 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 世界 历史 的整 体发展 和统一性 方面考 查历 史, 任务人类历史 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 向整 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
一
、
一
的开辟 。 ( 二) 全球史观最早是欧美史 学家摈弃欧
洲 中心论 的产物 , 希望用 “ 世界 的欧洲 ”代 替 “ 欧洲 的世界” ,全球史观 的出现推动了 世界史学 的发展 ,对于反对狭隘 的民族主义 史学具有积极意义。 ( 三) 超越 国界 的具有全球性 影响的事件 得到更多的重视。如民族迁徙 、物种传播、 疾病蔓延 、气候变化 、恐怖主义、金融安全 等等。 ( 四) 从评价历史事件 的原则 看 ,对于促 进全球联 系的历史事件 给予较高 的评价 。比 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欧美 国家的殖 民扩张 , 对 于工业 革命 的评价更 多地分析 其对经 济全 球化的影响。 这些与传统的史学观点有很大 不 同。 ( 五) 采取 了一种相对 中立的价值尺度从 事观察研究 。将欧洲、美洲 、亚洲和非洲放 在全球的角度审视 , 注意摈弃 “ 欧洲 中心论” 主张建立 “ 全球普适 的历史话语 系统” ,重 新书写人类整体的历史 。 二 、文 明史观 ( 一) 文 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 经历了渔猎 采集时代 、 农业文 明时代 ( 包括新石器时代 、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 、工业文 明时代 ( 包 括手工工场时代 、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信 息时代 ) 。高 中历史教材深受这一 史观的影 响, 重点突出了人类从农耕文 明向工业文明 的演进。 ( 二) 从横 向看 , 文 明史 观认 为人类文明 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 明 ;从 范 围上 可以分 为古 希腊 与古罗 马文 明、中国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社 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在复习备考 时 。 一 要注意不 同文 明 类 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 二 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 间的交流 、借鉴、 融合与碰撞 。 ( 三) 文 明史观 以各 种 文 明作 为研究 单 位, 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 中不断 发展 、变迁和磨合 的过程 。一部人类发展的 历史 , 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 明演进的 历史。可 以说 ,文 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 了我 们 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 并且还包含 了宗
新史观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 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 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 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 文明的结构 •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 文明演进的阶段 •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当代史学立足于现实社会,以文明为主体,追 溯现代社会存在的人类文明的来源和演变。 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对精神文明和 制度文明起决定性作用,也是划分人类文明历程 阶段的主要标准。 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大体经历了三 个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 社会和工业社会。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关注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 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 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 化、大众化等。
文明史观
• 文明就是“人——生产力——社会结构”的 整体进步;
中国近代史的不幸,正是来源于我们在社会机制认识 上的三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只想要工业经济的生产力和军事力, 拒绝对工业经济所要求的社会结构进行社会机制的变革。 第二种错误,是在缺乏对工业经济社会机制的研究和 总结的情况下,一味地想搞一个比西方更好的社会机制。 从太平天国到今天,中国人富有勇气地进行了多次规模巨 大的革命性社会实验,付出了重大代价,却很少认真研究 其他国家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它 们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没有必要一味地做社会实验的 白老鼠。 第三种错误是对传统中国社会机制的全盘否定和破坏。 一个有优势的社会机制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社 会发展是延续性的,不能强制性跳跃。中国今天面临的很 多问题来源于对既存社会机制的破坏。
历史八大史观(紧密复杂版)
历史中的“八大史观”史观是学生的一个盲点,也是历史研究、学习、教学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新史观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
新史观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多重史观认识新史观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多重史观认识,即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历史叙述。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采用一种统一的、单一的叙述方式来讲述历史事件,忽略了不同人的观点、立场和感受,从而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单一的历史叙述,知道了事件的结果,但并不能获取事件背后的由来和历史背景,更不能让学生们明白历史事件背后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
而新史观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就能规避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知历史事件,让其在以不同的观点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背景与整个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此外,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辨别历史事件背景和事件发展的能力,让学生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事件。
二、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新史观所推崇的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好地阐述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在初中世界史教学中,这一方法尤其适合在选择作战等比较研究方面运用。
例如:在讲述中世纪欧洲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国家的一些实际情况,让学生对中世纪欧洲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和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进行纵向比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发展轨迹和变革。
通过比较研究,学生们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不同文明、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从而从更多维度的角度了解了历史。
三、史料的重视与评估新史观所倡导的是不断地挖掘历史的价值信息,细致地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全部史料,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评估。
这一方法在初中世界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对史料的挖掘和分析,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评估历史事件。
同时,透过对史料的评估,学生们也可以更好地辨别不同史料的价值和真实性,同时学会对史料的重估和追究,正确地认识历史事件。
五种新史学范式(史观)
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
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 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 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2.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唯物史观以
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 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 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中的时间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的建立是通过光荣革命;“特征”应结 合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第(3)问从“产业革命”“1830年”等信 息分析可知“一次新的斗争”是指议会改革运动;原因可从“仍然留在贵族 手中……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中分析归纳。第(4)问 首先要理解现代化的各要素,然后结合材料中涉及的要素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 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 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 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 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
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基本胜利。
②新中国成立是马克思普遍原理与
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革命史观: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着半 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现代化史观: 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 定了基石。 文明史史观: 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 步推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全球史观: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 放的斗争。 社会史观: 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试着从
用文明史观整合 中国近代史
文明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融合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 的不同程度。
多元史观解读: 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 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 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 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影响了其 它地区。
中国:
西方: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 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 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 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 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 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3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
三大史观
三大历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史观,也被人们称为历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除了传统的唯物史观外,现在流行的主要是下列三大史观。
它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主要史学理论。
一、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近代以来的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现代化(有时也称之为近代化)的具体内容:1.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这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还有市场化、城市化等内容。
如洋务运动、苏联的工业化、78年后的改革开放等。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其原因在于人的理想,是独立的劳动者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
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等。
3.人的理性化,用科学进步的科技文化武装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
不盲从、不迷信。
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4.大众化,同质化,等级被打破,很多方面趋于相同。
5.合理化,不是按传统习惯,而追求效率,实际上是资本运行的要求。
其中1、2、3点内容是我们学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走上现代化道路;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受外部刺激,是在回应和学习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
可见,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现代化不仅是纵向的变化,也应包括横向的发展,就是全球化,世界联系不断加强,整体世界的不断发展深入。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
当代六种主要新史观与历史评价当代史学在史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文明史观;2.现代化史观;3.全球史观;4.整体史观;5、生态史观;6、科学发展观,这些新史观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逐步改变了以往流行的机械唯物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的单一范式,为重新审视评价历史、为历史教学与历史命题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2004年以来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这些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就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诸如传承、交流、融合、转型等文明史观概念,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现代化史观概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思想多样化等全球史观概念,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社会变迁、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家庭婚姻、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等整体史观概念,环境恶化与治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生态史观概念,大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等科学发展观概念,正日益在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命题中大面积体现。
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如上海],我们就可以从多种史观出发多角度进行理解与评价:①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高中历史各种史观
A
5
◆附表1 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
历史时期 16世纪前
转折性事件
表现
西方
东方
文明特征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差异
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链接
19世纪以来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
命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明 与外国
学说等)
文明的
交流、 外国文明传入 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
碰撞
中国 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西学东渐”
A
7
◆附表3 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明类型
经济特征
政治制度
主流思想
东 方
农业文明
农业经济 (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
西 海洋文 方明
商品经济
A
A
3
(2014全国新课标1卷41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 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于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仅表示 赞同往 往不够
。
观点缺陷:否认突破传统框架的A 内部动力的存在
10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 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史观
传 政治: 统 人治、专制
农 经济: 业 农耕经济、自然经济
社
会
思文: 愚昧、宗教迷信
近 政治: 现 法制化、民主化
代
工 经济:
业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社 思文: 会 科学化、理性化、世俗化
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腊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横向发展,联系观点。 全球史观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 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史观
解读
①革命史 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 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 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②文明史 观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 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 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 惯等)。 ③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历史 ④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⑤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 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
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
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
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
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
新史观.新动态.新观点
对中国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分析
政治近(现)代化
《资政新篇》中“效法西方”→“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 五权分立制
经济近(现)代化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高潮
思想文化近(现)代化
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民 主主义文化
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与五院制的提出 经济: 民生主义: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实业计划》中以修铁路为主要内容,对筑 路原则、外资引用等方面的思想。 思想文化:民主、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思 想的宣传。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强调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它认为 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 演迚的历史。世界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 业文明时代,从横向角度看可分为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它还认为精神 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
对目前通用教材的分析
•
•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和湘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还是按照人 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来统编,来组织教学内容。如人 教版七年级教材以“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作为奴隶 社会的标题,分别用“统一国家的建立”、“繁荣开放的 社会”、“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来作为封建社会的标题。 它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传统的观点。世界史初中教材也基本 上沿用了传统教材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的编写思路。 而现在高中新课标教材却是用文明史观统帅政治、经济和 思想文化三本必修课教材,岳麓版每本教材则明确注明: 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文明历程、思想文化文明历程等
(2)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阶级五大运动
A开明的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B反抗的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C改良的资产阶级—戊戌变法 D革命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E新生力量的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史观
劳动力(2):圈地运动(1分)(圈占土地)和行会较早 的瓦解(1分) ,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注:回答1和2 问的逻辑存在,则按9分处理。
39.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2只给1分)
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2分)。
实验科学(2分);
中国
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传统经济持续发展,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出现早 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但不是主 流
规律 认识
中国从近代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挨打, 造成中国近代化的被动与不利,丧失发展良机。
3、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
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 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 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 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 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 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 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 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 研究世界历史。) 全球化视野下,单一的考查某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比较少,往往 是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内文明进程或现代化道路的综合考查,人 类文明的互相借鉴与学习很重要
新史观,新高考
•新的史学观念主要是和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历史唯 物主义)不同,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学家在反思过去 的阶级斗争史观,并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 来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就是其 中重要的视角。史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直接在新课程高考 中体现出来。
最新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多元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促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
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于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与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伙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2019年安徽省中考古诗文必考篇目1、关雎作者:《诗经》 (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十五从军行 / 十五从军征作者:佚名 (汉)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观沧海作者:曹操 (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饮酒·结庐在人境作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 (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几种新史观
几种新史观1.现代化史观:主要观点: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对现代化模式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主要观点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几种新史观的认识1.现代化史观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3.文明史史观 4.社会史观 5.生态史观1.现代化史观★主要观点(1)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2)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主要观点(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文明史史观★主要观点(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3)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4)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4.社会史观★主要观点(1)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3)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五大社会问题构成了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的五大重要内容。
5.生态史观★主要观点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
由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倡导。
1957年他在《文明的生态史观》一文中指出,生态学的“演替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归纳出了动植物自然共同体的历史规律,人类共同体的历史不是也同样可以用演替理论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总结出其规律吗”。
作者认为“由种种人类生态学现象的现存在,是能够再进一步上升提炼为哲学观念的。
这一观点如果能够成立,就可以建立起一种能够说明历史演变规律的历史观,生态学的历史观”。
梅氏试图将世界划分为两类地区,然后从生态条件的差异解释其文明发展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据称,生态史观在日本学术界被誉为“战后各国思想界相继提出的最重要的世界史模式之于”。
实际上,就其基本观点来看,只是传统的地理环境学说的继续,有着明显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
许多历史学家把古文明衰亡的原因归咎于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支撑文明的生态环境。
文明的生态史观认为,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毁灭,真正使一个辉煌的古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
当然,战争和其他方面的诸多因素,可以加速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的耗尽。
人类创造的农业文明使地球上出现了一个个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由于古代人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认识环境与其支撑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古巴比伦文明、地中海的米诺斯文明、腓尼基文明、玛雅文明、撒哈拉文明等,一个个随着人类早期农业对土地的不合理的利用,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学的原因最终消亡了,那里原来充满绿色底蕴的土地变成了黄色的沙漠。
古文明的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
古文明的衰亡还证明,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与环境组成一个具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在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中,人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
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变化了的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
历史证明,古文明的衰亡往往发生在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文化比较单一、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
透过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
这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
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文化以促进文化的进化来适应变化的环境。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
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文明史上已走过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现在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
在过去的两个文明时代,特别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发展是以征服自然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
在资源开发方面,只注重大规模采掘自然资源,以获得最大的财富,而很少关注资源的保护与再生。
在生产方面,只注重利润最高的主产品的生产,而将其余的物质都作为废物丢弃了。
所使用的技术与装备也大多是单程式的,使原料变成产品加废物,而没有废物回收、再利用等生产环节和技术装备。
在消费方面,用后即丢成为一种消费方式,垃圾造成的环境影响是巨大的,而且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来承受其后果。
人类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倡生态建设,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方式和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6.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主要观点(1)“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3)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7.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
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