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开原市第五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汉朝》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国豫章郡有出产铜的矿山,刘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此偷偷铸钱,并在东边煮海水为盐,因为不纳税,吴国资财十分富有。)
(1)通过上述材料,说说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2)汉武帝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的呢?
汉武帝即位后,如何应对一系列难题的呢?
二、武帝大一统
1.大一统之政治
(1)展示推恩令示意图。
通过层层推恩,诸侯王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小,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采用的“推恩令”,看似柔弱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废一兵一卒,就轻松的解决了诸侯国实力强大的问题。
(2)推恩令、削爵、刺史制度,这些政治措施都加强了皇权,从而实现了政治层面的大一统。
2.大一统之思想
西汉初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常常聚集在诸侯王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教师过渡语:
西汉初期由于“文景之治”的影响,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时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一、文景存隐忧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金缕玉衣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谓是价值连城。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解放以来出土的金缕玉衣也大多数是在诸侯王的墓中发掘出土的。这体现了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诸侯王各霸一方,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可以说,汉高祖分封的诸侯王国给以后的中央政权留下了隐忧,到文景时期,甚至引发了“七国之乱”。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人教版
5、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6、东汉中期以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
(三)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四)检测:
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2.质疑、释疑:
(五)探究新课:
1、西汉建立面临的是怎样的一种经济局面?面对如此残破萧条的社会经济情况,汉初的统治者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怎样才能让汉朝江山长保?请同学们为汉朝统治者献计献策,分组讨论后回答。
情感与价值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的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
学
方
法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学
习
方
法
引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教师补充
教师引导进行纵向比较,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学生动手设计表格
学生归纳,
完成填图练习
学生讲述
学生分析
评判、更正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思考,
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为,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各种体验,共同进步。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现象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结合秦的历史,进行对比,找出秦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大一统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得出西汉为何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强盛局面;通过典故、图片、知识树等教学资料,了解汉武帝统治的史实,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封建统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由贫穷到强盛,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师:视频中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为什么说他给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他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请同学们浏览全文,依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自学本课的基础知识,同时,把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标记下来,以便在合作学习中讨论解答。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检查,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1、文景之治的背景、措施和表现?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与影响?(这是两个题目就,基本囊裹了本课的知识,我们探究上有很好的知识结构,可以充分利用)师:我看到同学们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都做了圈点勾划,很好。
下面,就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桌间讨论交流。
(学生之间相互质疑释疑,解决自学中遇到的困惑。
)师:知识结构中的知识要点,哪个同学还有自学和讨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下面,我来提几个问题,看你们谁能答得又快又准。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教师投放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并展示交流,明确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打算如何做?”(学生回答)“下面我们走进第12课学习第一个部分内容,看一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同学们归纳一下。
”一、交流展示:(1)各小组成员在每组1号的带领下共同交流并展示预习任务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每组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对抗组提出或其他小组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如果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教师进行点拨或精讲。
(3)学生交流完之后,教师让1、2、3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要的简单知识点和难写易错字。
让4、5、6组互相提问不方便板演的知识点。
教师抽查提问7、8组学生。
最后将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量化。
二、精讲点拨阅读课本67——68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学生读书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师:今天咱们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到汉朝去走一走看一看。
在飞船启动前需要大家输一个启动密码,这个神圣的任务谁愿意来完成?〖学生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等〗【过渡】咱们一起把这个密码大声的念出来。
飞船启动,安全抵达汉朝。
导学过程一、文景之治师问:你听平定天下的刘邦在自豪的唱着“大风起兮云风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可是刚刚建立的汉朝是个什么样的呢?〖放映“数字故事”——“汉初景象”〗师承接:汉初真是太凄凉了,这样的地方真是无法让人待下去啊。
咱们还是继续走吧。
师反问:短短60年,汉朝就发生了如此之大变化。
汉初什么样啊?〖学生回答〗〖屏幕出现:贫穷、萧条〗60年之后呢?〖学生回答〗〖屏幕出现:富足、发展〗师追问(引出小组讨论的任务):短短的60年间汉朝发生了什么,竟然会有这么大变化。
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知识抢答:
多媒体展示抢答题
学生抢答
巩固本课所学
作业设计
1、完成基础练习
2、写一篇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小论文
设计意图:分层设计作业,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望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了解文景之治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增强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地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大汉魂》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文景之治
1、第一站:小琪和毛毛在西汉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也只能乘坐牛车,这是为什么呢?
2、阅读课文讨论归纳:汉初的三位统治者的统治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经济发展?
3、经过汉高祖、文帝和景帝的共同努力,汉朝经济发展了吗?你能从教材中找出一个事例证明吗?
9、拓展延伸
辩论赛:秦始皇的功劳大还是汉武帝的功劳大?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归纳
①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②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③重视“以德化民”。
阅读课本寻找
学生思考
学生表演
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合作探究
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整理归纳
学生根据提纲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最新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
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背景(1)必要性:诸侯王势力很大;诸子百家各派相当活跃(思想)。
(2)可能性①主观方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②客观方面:汉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2.措施(1)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辽宁省开原市第五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能力目标探究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育目标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鼎盛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重点、难点汉武帝“大一统”、文景之治;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策略和方法阅读讨论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复习板书导入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师强调:由于汉高祖吸取了秦亡的政策,采取了宽松的政策。
所以汉朝经济恢复、发展起来。
经过文帝景帝到汉武帝时,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时期。
一文景之治措施:提问,分析1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2发展农业生产3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教师活动1讲:西汉建立,经济萧条,X邦采取宽松的政策。
国家经济恢复2文帝景第是西汉第一个繁荣时期3过渡:4分析当时的社会情况及汉武帝的决策怎样解决封过势力5 讲:“儒家”。
汉武帝接受了董学生活动小品:X邦的胜利。
进入某某,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思考讨论:1如果你是X邦,面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2归纳: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3朗读:书68页,文帝批注4社会安定百姓福裕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措施a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采纳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文化上: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广儒家教育师总结:通过削弱封国的实力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大统一。
“大一统”的思想“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通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盛世。
2光武中兴仲书的建议。
以儒家学派的思想为主,柔入道家、法家的混杂思想。
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6过渡:西汉后期,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西汉灭亡,历史上进入东汉。
后来,东汉名存实亡7 课时小结汉初的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敢于创新,成就了一代伟业。
景帝后期的情景4回忆:战国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主X5讨论:如何评价汉武帝?(与秦始皇比较)要求:a同学们到学校的上发表论文)网址http//qb主动查资料c完成目标3外戚和宦官专权,农民战争爆发课后反思学生对“大一统”理解不深,下一节须举例说明。
辽宁省开原市第五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
能力目标
探究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育目标
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鼎盛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重点、难点
汉武帝“大一统”、文景之治;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
阅读讨论
教学媒体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复习板书导入
2光武中兴
3外戚和宦官专权,农民战争爆发
教师活动
1讲:
西汉建立,经济萧条,刘邦采取宽松的政策。国家经济恢复
2文帝景第是西汉第一个繁荣时期
3过渡:
4分析当时的社会情况及汉武帝的决策怎样解决封过势力
5讲:“儒家”。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书的建议。以儒家学派的思想为主,柔入道家、法家的混杂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师强调:
由于汉高祖吸取了秦亡的政策,采取了宽松的政策。所以汉朝经济恢复、发展起来。经过文帝景帝到汉武帝时,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时期。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之治
措施:提问,分析
1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2发展农业生产
3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4社会安定百姓福裕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措施
a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采纳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过渡:
西汉后期,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西汉灭亡,历史上进入东汉。后来,东汉名存实亡
7课时小结
汉初的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敢于创新,成就了一代伟业。
学生活动
小品: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师寄语】汉朝的兴衰对振兴中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重点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读教材,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怎样?对此,统治阶级有什么态度?2、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3、师生共同总结: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最终怎样形成的?4、东汉的统治: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代表发言,精彩展示。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哪儿?会学到什么内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五、师生共同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的问题空间是:。
六、达标检测题。
当堂达标,巩固训练,检测过关!【教后反思】:学会史论结合,以古鉴今是当今教育的目的。
【学后感悟】:大胆尝试、学会知识梳理,进行趣味性记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教后反思】:重点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对比记忆秦亡汉兴的史实。
【中考链接】: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秦亡汉兴史实的考查。
举例如下:[XX年宜昌中考] 第4题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大一统汉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写有史料的胶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
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
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
”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
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汉朝是一个重要阶段。
一般认为,其发展规律为:秦创立—汉巩固—隋唐完善—两宋强化—照清达到顶峰。
汉朝在中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汉朝在中央集权制发展中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表现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那么,汉武帝的大一统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中间包括有哪些内容?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只有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才会明白。
[导入语例示三]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古代史时,要接触到封建社会史里的“治世”和“乱世”两个概念。
治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乱世有“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
今天,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那么,这两个治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我们学习这一课将要接触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教师讲解]上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史记》和《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互相讨论一下,得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
[学生看书、讨论]……[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
[教师引导]再具体一点。
[学生回答]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
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提供的现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他修建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
下面我们按知识点把这些措施重列一下:[板书]2.西汉初年的体养生息政策⎩⎨⎧[教师在黑板上写出]①轻徭薄赋 ②重视农业 ③提倡节俭 ④以德化民[教师讲解]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建立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的。
建汉之初,刘邦就多次组织人讨论秦亡原因。
当时儒生陆贾向刘邦提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刘邦觉得很有道理,遂指使陆贾把秦朝失天下的原因和以往帝王治天下的经验总结出来,成为《新语》十二篇。
刘邦看了以后很受启发,认识到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秦朝的统治者对人民狠毒残暴,加之沉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副得广大群众走投无路,才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
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
他鼓励士兵回乡生产,免除他们的徭役、田租,改秦时的十税五为十五税一,受灾地区可以免租税等。
后来汉文帝即位后,以高祖刘邦的既定方针为基础,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利民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曾多次讲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民有吃有穿,天下才会太平。
”为发展农业生产,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每年的春天。
他还亲率大臣耕作,生产供祭祀用的粮食。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规定农民种地没有种子,由各县借给他们;没有口粮,由各县贷给;发生天灾,由各县赈济。
文帝一生提倡节俭,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见的。
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衣服、车驾都没有增加。
文帝平常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就连对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要求也很严格,规定衣裙下摆不准拖到地面,帷帐是素面,全不刺绣,也没有花边等。
他修建陵墓时,下令随葬品只有陶器,禁止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在遗诏中说:“给我送葬的车马,不准陈列兵杖;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带宽不超过三寸;治丧期要短;在治丧期间,不要禁止百姓结婚 、祭祀、饮酒与吃肉。
”汉景帝刘启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有名望的皇帝。
他即位后,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帝时期的传统,把文帝开创的安定富足的局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称。
汉景帝和汉文帝一样,强调以农为本,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他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农田半租,坚持三十而税一,但这仍然是很轻的税收。
由于景帝体恤民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西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派国家安宁,人民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表现:[板书]3.“文景之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次,然后复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学生看书]……[学生复述]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教师引导]同学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
而秦亡又是因为暴政。
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却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
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
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个“动脑筋”的内容,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回答]秦始皇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要陶瓦作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
[投影显示][教师讲解]这则材料说的就是“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
除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仓库皆满,府库有馀财外,还有的就是老百姓的骡马拴满了街巷;官吏也很稳定,小吏任职长的,竟做了一辈子。
因此,有些官吏往往由于任职时间长,把官号变成了姓氏,如管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等。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安定。
同学们,汉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描写了汉文景时社会繁荣的景象外,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看:“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什么意思呢?即尽管西汉王朝强盛了,但一些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的社会问题又出来了。
这时候,再采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的“无为”手段来进行统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现实要求,统治政策必须由“无为”向“有为”转变。
这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一、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二、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教师补充]除上述两点之外,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商人势力开始膨胀,地方豪强势力壮大,武断乡曲,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现在我要问的是:客观环境要求实行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主客观条件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已经具备。
汉武帝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是主观条件;汉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条件。
(教师可从物质、人才方面作引导)[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基本解决,我们用板书系统一下:[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回答]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