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欣赏并领略浣溪沙的艺术魅力;2. 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浣溪沙的历史渊源和文学价值;2. 浣溪沙的诗词体裁和艺术特色;3. 浣溪沙的经典作品欣赏和解读;4. 浣溪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5. 学生浣溪沙创作的实践与指导。

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

通过老师讲解和展示,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浣溪沙的历史渊源、文学特点和创作技法。

2.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对浣溪沙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艺术欣赏。

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或艺术馆参观浣溪沙相关的展览,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4. 创作实践。

指导学生进行浣溪沙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1. 第一阶段:导入环节1.1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浣溪沙的艺术魅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1.2 介绍浣溪沙的历史渊源和文学价值,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第二阶段:知识讲授2.1 讲解浣溪沙的诗词体裁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其艺术魅力。

2.2 分析并解读浣溪沙的经典作品,让学生领略其中的情感与意境。

3. 第三阶段:小组讨论3.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首浣溪沙进行深入解读,分享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2 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诗意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第四阶段:艺术欣赏与实践4.1 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或艺术馆参观浣溪沙相关的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

4.2 引导学生进行浣溪沙的创作实践,让他们从中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教学活动评价:1. 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欣赏并领略浣溪沙的艺术魅力,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实践,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得到提升;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4.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

八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韵律、格式,能熟练地朗读和背诵。
2.鉴赏《浣溪沙》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古诗词创作方法,创作一首具有个人特色的《浣溪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浣溪沙》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2.创作练习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首《浣溪沙》。
-学生互相评价、修改,提高创作水平。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重点知识。
2.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3.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作业布置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机械性、重复性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浣溪沙》,理解诗的节奏、韵律和格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浣溪沙”、“漫”、“倚”等,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
3.分析《浣溪沙》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5.诗词鉴赏分享:组织一次课后诗词鉴赏分享活动,要求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与同学分享其意境、艺术特色等。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古诗词鉴赏的书籍,如《唐诗鉴赏辞典》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学:浣溪沙教案教师手册

六年级语文教学:浣溪沙教案教师手册

作为一名六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浣溪沙教案是我一直以来认为,非常适合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浣溪沙教案的理论基础、教师手册的使用方法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一、浣溪沙教案的理论基础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浣溪沙教案是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的研究型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做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兴趣、个性、习惯、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2.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浣溪沙教案注重“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认为情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感恩精神、同情心和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感。

3.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浣溪沙教案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引导式提问,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体验到知识带来的快乐。

二、浣溪沙教案教师手册的使用方法教师手册是教师在教学中必备的辅助教学工具,而浣溪沙教案的教师手册更是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创设教学场景和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就教师手册的使用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使用浣溪沙教案教师手册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地安排和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转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2.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形式是浣溪沙教案教师手册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浣溪沙》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教学设计11、作者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 宰相 ) 兼枢密使。

为官清廉,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

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

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2、诗词大意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浣溪沙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浣溪沙》【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了解词的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词的内涵。

3.感悟作者寄寓诗词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词的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词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诗词所表现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简介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清代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常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二.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翻译: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上片:勾勒了一幅边关苦寒空旷的深秋晚景图。

下片翻译: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下片:抒发作者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四.赏析词句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身向云山那畔行”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中“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极言风声之强劲。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断”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受。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够熟读成诵。

3、借助注释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体会词中所表达的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理解词句意思,从词中体会作者的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入: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只有跟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才能寻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还记得吗?(生说)生:忆江南生:渔歌子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

“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2、师范读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生:上阙是写景。

下阕是抒情的。

(板书)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生自读、指名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师:自由读上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对子交流)生自读、指名说引导:这景色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学设计优秀6篇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学设计优秀6篇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学设计优秀6篇浣溪沙篇一一、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首与《浣溪沙》意境相近的现代诗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4.结合所学,为《浣溪沙》设计一份课堂小结,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5.家长参与作业: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欣赏《浣溪沙》,共同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鼓励家长记录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2.作业内容要具有原创性,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掌握并运用古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溪”、“沙”、“潺潺”等,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浣溪沙》,并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浣溪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1.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诵读品悟、方法学习教学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他在逆境中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揭示课题,对话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介绍了苏轼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本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课件出示)“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是——《浣溪沙》。

《浣溪沙》是词的——词牌名。

苏轼用《浣溪沙》写了四十多首词,今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清泉寺,品读他的词,感悟他的情。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苏轼的《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针对《浣溪沙》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一、背景介绍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首先对《浣溪沙》的背景进行介绍,包括苏轼的生平背景、宋代文化背景以及《浣溪沙》的创作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浣溪沙》是一首七绝词,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意象方面的作用。

三、词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分析《浣溪沙》的词意,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如人生短暂、离别之苦、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

四、词的音韵和韵律:《浣溪沙》以其独特的音韵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韵律规律和音韵美感。

通过欣赏和朗读,让学生体验词的音乐美,培养他们对于词的审美能力。

五、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和对比:可以将《浣溪沙》与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或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浣溪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六、创作实践和个人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浣溪沙》的理解和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与词意相关的散文或写一首与词风格相近的诗歌。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浣溪沙》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以上是对于《浣溪沙》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和角度,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创作等,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背景分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他以豪放洒脱、清新明快的文风著称,其诗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时代色彩,深受学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代表作《浣溪沙》《赤壁赋》等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我们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感受他那具有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表达力的魅力,展现出他超越时空的文学魅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理解《浣溪沙》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3. 学习《浣溪沙》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2. 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和理解;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学习、感悟苏轼的诗词魅力。

三、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 《浣溪沙》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意境表达;3. 苏轼的艺术风格和对后人的影响;4. 《浣溪沙》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分析《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和意境表达,引导学生对苏轼诗词有更深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对《浣溪沙》的意境和诗情有更深的感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表达,让学生在理解《浣溪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体验苏轼诗情画意。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设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生动展现苏轼的诗词魅力。

2. 绘画、手工制作: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达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背诵《浣溪沙》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背诵《浣溪沙》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背诵《浣溪沙》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浣溪沙》的作者、背景、题材;掌握诗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及诗歌大意;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手法和风格。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与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古诗词背诵《浣溪沙》,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理解和背诵基础。但在具体学情上,还存在以下差异:
1.知识层面: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诗歌手法、意象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指导。
2.能力层面: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熟练背诵,而有的学生则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与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2.分析意象: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取关键意象,如“落花”、“溪水”等,分析它们在诗词中的作用,体会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描绘美景。
3.讲解手法:讲解《浣溪沙》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手法表达情感的。
4.体会风格: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浣溪沙》的风格特点,如清新、明快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古诗词素养。
4.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其他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浣溪沙》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4.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首与《浣溪沙》主题相近的古诗词,了解其作者、背景和题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年级浣溪沙教学设计

八年级浣溪沙教学设计

八年级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词,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能够赏析词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词中的画面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如何从诗词的意象和语言中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浣溪沙》,看看词人在春天里有着怎样的感悟。

2、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这首词的作者是晏殊,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的词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悠闲的生活和对人生的思考。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答疑解惑。

(3)教师重点讲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的含义。

5、赏析意境(1)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提问: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6、体会情感(1)小组讨论:词人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词中的关键词句入手,体会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浣溪沙李清照教学设计

浣溪沙李清照教学设计

浣溪沙李清照教学设计浣溪沙是北宋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传世佳作,其题材源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钓台》。

这首词以钓台、渔翁和鱼儿为背景,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并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词。

一、课堂引入1. 初步了解浣溪沙及李清照的背景,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分享浣溪沙的背景、主题和词的结构特点,引发学生对这首词的思考和疑惑。

二、主题阅读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阅读一首李清照的词,包括浣溪沙,让学生感受李清照的诗词之美。

2. 分析浣溪沙:引导学生对词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理解词中的离愁别绪,培养对诗词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三、文学创作1. 角色扮演:将词中的人物角色(钓台、渔翁、鱼儿、杨柳等)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词人笔下人物的情感,理解词中的意境。

2. 创作延伸:以浣溪沙为素材,要求学生编写续词或改写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音乐欣赏1. 听词曲:播放不同版本的浣溪沙音乐,让学生体验词曲的结合,感受不同版本的音乐表达对词的诠释。

2. 音乐分析:结合欣赏,让学生分析乐曲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理解音乐中的表达方式。

五、课外拓展活动1. 词汇研究:让学生查阅古代词中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结合其他李清照的词进行对比研究,拓宽学生的词汇量和表达技巧。

2. 制作词墙: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插图、图片等形式将浣溪沙的词句制作成词墙,激发学生对词曲的记忆和创造力。

六、课堂总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浣溪沙教学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提高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词的主题和意境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以上是对于浣溪沙李清照教学设计的一些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和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学习和欣赏,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 语文六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

2022年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最新修订版)文本解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作品,作者为宋代的苏轼,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幽居黄州期间,苏轼自名“东坡”,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愿意和新党或旧党苟合。

在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说:“臣愚不识时。

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他谢表的语言被人寻章摘句,认为他又诽谤朝廷之意,因此下狱。

这首词的上阙以浓淡有致的水墨笔法写景,景色自然清新,幽静凄美。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清清的溪水中,松林间的沙石小路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黄昏时分细雨中传来声声布谷的啼鸣。

子规的鸣叫也衬出清泉寺环境的清幽宁静,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词的下阙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写出了作者触景生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寺院门前的溪水向西匆匆流淌,可是人老了就不可能再回到少年!这几句以形象的语言写景,景色中融入人生哲理,表达了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溢于言表,催人奋进。

教学目标:1.品读词中清丽语言,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通过了解诗人写词的背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体会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难点:熟读成诵,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对话文豪1.走近宋代大文豪苏轼,回忆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2.不知不觉,苏轼的诗歌已经在我们心中刻下了痕迹,再次走进苏轼,领略他作为词人的风采。

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是——《浣溪沙》。

3.《浣溪沙》是词的——词牌名。

苏轼用《浣溪沙》写了四十多首词,今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清泉寺,品读他的词,感悟他的情。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浣溪沙》。

二、理解诗词,对话文本1.仔细读读这首词,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吗?2.解释词前的“小序”,小序的作用一般是交代写作的目的或是写作的经历。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课程名称:以欣赏理解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浣溪沙》教材简介:《浣溪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亲近文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以优美的诗文,丰富的文学语言,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基础。

教材要求精读,阅读1课时,诵读1课时。

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受挫之后振作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把握词所表达的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想: 通过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朗读,讲解,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更直观的展现词的意蕴和妙处,加深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参与鉴赏,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手段: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苏轼的图片,古典音乐教学步骤:一、由古典乐曲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欢快的音乐,介绍苏轼的风格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背景:1、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虽然政治道路曲折,但是他性格直率开朗。

他写这首词是在“讥讽朝廷’’ 被贬至黄州时写的。

2、在面对这样的艰辛处境的时候苏轼用什么心态去生活的呢? 此时映入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二、诵读:由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教师提示下理解:(子规布谷鸟,白发代表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三、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晏殊的浣溪沙能够:1.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和文化价值;2.掌握浣溪沙的基本韵律和结构;3.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4.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理解浣溪沙的文化价值,以及掌握浣溪沙的基本韵律和结构。

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以及提升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给学生介绍晏殊的背景和浣溪沙的重要性。

可以简要介绍晏殊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浣溪沙在宋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2.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10分钟)给学生讲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包括浣溪沙的起源、发展和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可以让学生理解浣溪沙是一种以七言绝句形式创作的诗歌形式,起初是由晏殊创作的。

3.学习浣溪沙的基本韵律和结构(15分钟)讲解浣溪沙的基本韵律和结构,包括韵律的处理和结构的组成要素。

可以给学生介绍七言绝句的特点,以及浣溪沙中使用的韵律和结构的特点。

4.欣赏浣溪沙的经典作品(20分钟)选择一些经典的浣溪沙作品,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内涵。

可以通过朗读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和感悟,并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5.诗歌创作(40分钟)让学生进行浣溪沙的诗歌创作,可以通过给出一个主题或情感,让学生自主创作一首浣溪沙。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浣溪沙的韵律和结构,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浣溪沙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浣溪沙作品整理好,并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朗读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对晏殊的浣溪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能够通过学习韵律和结构来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同时,通过欣赏和鉴赏的训练,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不过,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作训练,让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苏轼教案【篇一:《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

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1、作者详见《记承天寺夜游》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参见课本注释补充: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注重诵读的方式方法。

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最后通过一篇带多篇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感悟作者的词风,激发孩子们对“词”这一诗歌形式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3.实行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诗词,了解诗词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篇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十首必背古诗词的第九首《浣溪沙》,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浣溪沙”是这首词对的什么?作者是谁?
二、一读:通顺、流利、有节奏
1.(课件出示停顿)学生自由读这首词,做到通顺、流利,注意停顿,要做到声
断而气不断。

2.学生展示,生生评价,再指名读,师范读,学生学着再读。

3.齐读
三、二读:结合书中注释,读懂这首词的意思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中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要求先自己试着说,然后小组之间交流。

2.(课件出示)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也叫上片和下片,前面的一段话叫什么?(小序)请学生说说小序的意思,说说小序交代了什么?(创作原因)
3.小组代表展示各句词意。

(1)展示前两句话,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2)指名读上阕,发现了什么?(上阕写景)都描写了那些景?(兰芽浸溪、松间沙路、雨中鸟啼)还发现了什么?(春天傍晚的景色)这景给了你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上阕。

(宁静优美,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反复指导朗读。

(3)上阕写景,这景的确爽人耳目、沁人心脾,第三句是什么意思?(小组代表回答)作者以反问问诘,以感叹句作答,第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小组代表回答)作者一问一答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小组代表回答)
4.把各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试着用自己是话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学生试讲,指名回答,同桌互相说说进行检测)
四、三读:体会情感,感悟态度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游清泉寺,看见溪水西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那这情是什么情呢?再读读这首词,猜测一下(再次出示这首词)
2.学生自由诵读,互相说说自己对猜测。

3.展示
(1)(感受到作者对积极乐观心态,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老去而悲伤)指名朗读,读出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2)(感受到作者的不甘心、不服老的精神,他认为人生可以再回到少年时代)带着这种不甘心诵读下阕;
(3)(从词中感受到作者的一种力量,他虽然老了,可仍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指导激情饱满地诵读下阕。

4.(出示写作背景)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感受词人的人生态度。

5.小结:词人虽仕途不顺,虽身处逆境,虽遭受挫折,可是他仍然积极乐观、奋发向上,他老当益壮,还想着报效国家。

6.再诵读这首词,欣赏那片景,感悟这份情。

(男女对比度、师生合作读)
五、四读:熟读成诵
试着背诵这首词,学生背诵,展示、学生评价。

六、五读:多篇诵读,感悟词风。

1.出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由读,齐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给人以大气磅礴、豪迈的感觉)
2.出示《江城子.密州出猎》,师范读,学生练习诵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感受到作者报效国家的决心,感受的作者昂扬对精神状态)
3.小结:这就是苏轼,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拿云的壮志、远大的抱负,他的词大气磅礴、奋发向上,历史上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豪放。

七、总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浣溪沙》这首词,知道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又诵读了苏轼的两首次,进一步感受到他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老当益壮的精神。

2.布置作业:
(1)进一步了解“词”这一诗歌形式;
(2)搜集作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

附板书:
上片写景积极乐观
9.浣溪沙奋发向上
下片抒情老当益壮
宋苏轼豪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