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一)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 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 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 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 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 再生能力
索取>再生
人类向社会排放的废弃 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自净能力
危害: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影响人类 生存和发展。
环境问题的分布
问题:比较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环境问题的差异,完 成下表。 地区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 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 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等
产生的原因
交通、工业活动 和人类聚居地过 分集中 利用资源的方式 不当或强度过大
物种灭绝的原因:
哺乳 动物
60 50 40 30 20
鸟类
10
偷猎
栖息地 的丧失
外来物 种入侵
其他原因 (原因)
讨论
从第90页“渡渡鸟的灭绝”,讨论 人类应吸取哪些教训。
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 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 性污染等
4、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活动
我国的一个山区县,决定修建一条 渠道,从邻县的一条河流引水,以 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缺乏的 问题。但是,引水渠道工程非常艰 巨,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 该县人民不畏艰辛,花了十余年的 时间,终于修成了这条引水渠道。 清澈的渠水流淌进千百年来干涸的 土地,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 改善。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1.(7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反映的是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是以为基础产生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答案】(1)从赤道向两级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或者纬度位置不同)(2)A 地势(或者海拨)越高气温越低【解析】(1)读图,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反映的是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多少不均,随着热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A ,从①→②→③→④的景观变化。
山地的垂直变化特点,地势或者海拨越高气温越低,与从赤道向两极变化一致。
【考点】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变化基础及形成的原因。
2.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答案】B【解析】从A到B,自然带呈南北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表示纬度地带性。
【2】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变化B.水分变化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答案】B【解析】从C到D,自然带呈东西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表示干湿度地带性,以水分条件为基础。
【考点】该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3.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A.52º~62ºN B.50ºN~54ºNC.52ºN~58ºN D.62ºN~68ºN【答案】C【解析】图中针叶林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在距42°N的1100km至1800km的范围内,经线圈为地球上的大圆,所以1°对应的水平距离为110km,那么1100km的距离跨10°,1800km的距离约跨16°,因此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为52ºN~58ºN。
(新教材)高一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39张PPT)
•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 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 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思考: (1)如何解读图中的模式?
市的变化。
• 3. 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 运用资料,说明世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 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 《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 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 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 战。你知道环境问题为什么引发了全 人类的关注?人类又面临着哪些环境 问题呢?
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粮食缺乏。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垦荒形式: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 负面影响:围湖造田——湿地减少,水利破坏;开垦草场——草 场破坏,风沙侵蚀;毁林开荒——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3.耕地面积大了,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说说其中的道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 除等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 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思考】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章末检测题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章末检测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读图,回答1~2题。
1.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2.当地出现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C.过度开垦D.过度灌溉某网站的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据此回答3~4题。
3.“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C.社会可持续发展D.生活可持续发展4.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下列措施不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是( )A.加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建设B.大力开发上游地区水能资源C.注重保护河流源头生态环境D.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6.与长江下游经济圈相比,长江上游经济圈发展的地理优势有( )①土地广阔,价格较低②矿产资源丰富③水能资源丰富④交通便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发展中国家
生态破坏为主
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
以过度消耗资源带 发达国家
来的环境影响为主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 人均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 发展中国家。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及成因归纳
地域分布 城市 乡村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
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类型及成因:
环境污染表现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污染原因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 城市建设和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 交通、工厂、建筑等 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对人类的反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不良结果。通俗的 讲,环境问题就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友好的态度和行为的报复环境的关系
思考:箭头①②、③④、⑤⑦、⑥⑧分别表示的含义。
⑤⑥
①
③
②
④
⑦⑧
①②: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③④: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排入环境。 ⑤⑦: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⑥⑧: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馈。
3.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危害:(教材p98案例
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万只 鸡突然死亡。经调查,发现是饲料中毒,但因当时 没有弄清毒物的来源,也就没有对此进行追究。然 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当年6-10月,有4家门 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 患者初期症状为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 沉着,眼结膜充血等。此后3个月内,又确诊了112 个家庭325名患者,之后在全国各地仍不断出现。 至1977年,因此病死亡人数达数余人,1978年,确 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本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在表述中,中心名词“环境问题”是本课的知识目标;定语“人类面临的主要的”是本课的重点;动词“根据、归纳”是本课的能力目标,教学中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整条“标准”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严峻性和紧迫性,这是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所以我结合课标的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转型阶段,在学习上存在着三个关卡,即兴趣关、思维关、表述关,表现为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厚,不会地理思维,对知识的表述不清;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实际已经接触到大量的环境问题,他们具备了一些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只是欠缺系统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项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上面所说是学生薄弱的环节,需要这节课去培养训练。
1、概念
2、原因
3、分类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少 一损 一下降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生学习地理存在的“三关”设计了“三步”走的学法,即第一步:“疑”要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探索的具体目标,再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有关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收集资料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途径,第二步:“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争辩讨论、相互反馈、互相激励等合作。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第三步“馈”,各小组代表人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其他小组同学可予以质疑,最后由某一位同学进行总结性发言,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气候变暖等主要环境问题的概念、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
2.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案例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为此,本节课我们将围绕“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展开探讨,以期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短文,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及解决办法。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北京密云水库中学高一地理期末试题含解析
北京密云水库中学高一地理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图6是某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30~31题。
30.从成因看,花岗岩生成的位置位于()A.①B.②C.③D.④31.裸露在山脊上的花岗岩,其形成经历的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一风化剥蚀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侵蚀搬运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固结成岩C.地壳抬升一侵蚀搬运一岩浆侵入一风化剥蚀D.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风化剥蚀一侵蚀搬运参考答案:30.A 31.D 2.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经济发展水平低②城市交通发展,汽车多③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④城市规模无限制扩大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参考答案:D3. 一年中每天正午有日影且都是朝北的地方是:A. 南极点B.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各地C. 北半球各地D.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的各地区参考答案:B南极点半年极夜,没有日影,A错。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正午日影朝北,B对。
北半球的北极圈到极点之间在极夜期没有日影,C错。
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各地区,正午日影向南,D错。
故选B。
4. 南非德班气候峰会于2011年12月11日结束,大会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5.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A. 全球各地农作物产量都增加B.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C. 海水蒸发加剧,海平面下降D. 南极地区的永久性冰川面积扩大26.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是()A. 禁止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B. 鼓励使用家庭小轿车C. 砍伐森林D. 多使用清洁能源参考答案:25. B 26. D25.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各地农作物的产量带来影响,并不一定都增加,A错;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水体积膨胀,海平面上升,C错;南极的永久冰川面积减少,D错;全球气候变暖使各地的降水产生影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B对。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四章_第一节_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_word版含解析
知识·巧学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1.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相对中心事物而言。
这里所说的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在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决定于人类对环境系统施加影响的方式。
自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功能,在一定范围内,人类活动可以促进环境系统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这种影响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系统都有利,为正面影响;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环境系统便不能正常发挥原有的功能,而且会大为衰退,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类。
(1)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3)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化等。
(4)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如表4-1所示。
①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②按生产类型划分:工业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生活环境污染等。
③按地理空间划分:区域环境问题、局部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等。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1)森林资源的锐减。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地球约有2/3的陆地被森林覆盖,森林面积达76亿公顷。
现在全世界森林面积只有约36公顷。
过度砍伐和开垦,使森林锐减(现在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几乎每年减少1%),生物多样性面临毁灭性的威胁。
(2)淡水资源短缺。
人类消费淡水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1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3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 第(1)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9、10、11月数字下降幅度最 大,湖口水龄减小最为明显,故选C。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整 体而言,夏秋季水龄数值偏大,表明水体更新速度用时相对较长,营养 元素更易富集,水体富营养化最易出现,故选D。第(3)题,根据表格可 知,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平均数值下降,表明水体更新速度变 快。三峡工程蓄水后,下游河段来沙量减少,湖口河段泥沙沉积减少, 河床变深。同时,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下游河段水位下降,使得湖口 河段水位与鄱阳湖湖面落差增大,水体更新能力增强,水龄减小,故选 A。
社会 局 部 利 益 与 整 身利益而以邻为壑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
伦理 体利益的矛盾 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使污染向更大
道德
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
原因 个 人 行 为 和 大 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不负责
众利益的矛盾 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指点迷津:分析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定要抓住关键——环境 问题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在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 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而近代经济 发展中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是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自主梳理•探新知 合作探究•释疑难 素养培优•提技能 课堂小结•理脉络 随堂巩固•测达标
自主梳理•探新知
知识点
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系统
(1)特点: ①由_太__阳__能___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_生__命__体___, 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___流__动__。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__自__我__调__节___来维持稳定。
资 源 的 有 限 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师版)-高一地理同步讲义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结合资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综合思维】2.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强化人地协调的观念。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知识点0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一、概念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二、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思维导图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问题: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例子:砍伐超过森林恢复速度,将会造成森林面积缩减、进而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
例子: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即学即练1】(2022·山西英才学校高二期中)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①地震、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答案】1.B 2.A【解析】1.地震、泥石流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
人为活动对其影响很小,故①④不符合题意;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精品课件)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3 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内涵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3 循环经济
(1)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业中:生态农业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3 循环经济
(1)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工业中:清洁生产
(1)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 ) ①耕地减少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物种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农牧交错带宜( ) 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 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 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2 可持续发展
(3)原则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 的判别方法
“公平性”侧重“权利”, 强调享有权利的平等,即 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 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 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共同性”侧重“义务”, 强调全球为一个整体,发 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 各国以及每个人共同的责 任;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6 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
(1)优化开发区域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2)重点开发区域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6 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
(3)限制开发区域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4)禁止开发区域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04 专题突破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专题1 环境问题类试题的分析思路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课件 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前 | 必备知识 ·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 ·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 ·增效培优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小拓展: 环境问题全球性产生的原因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到周 围相关的地区。人类排放的污染物,随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会扩散到其 他地区,甚至影响全球。
(3)对于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学习,可依据教材图5.18,从宏观上了解 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原因、目的,结合某一具体功能区进行深入 分析,从中体会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的内涵。
课前 | 必备知识 ·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 ·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 ·增效培优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教材中给出的案例是长江经济带,可结合教材图 5.21了解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因为教材内容讲述文字较多,可补充相关 的图表资料,深入理解。开发海洋国土、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国的 重要战略,可补充海洋生物资源、空间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料,结合我 国的海洋产业等进行分析。结合教材图5.24理解有关海洋权益的几个基 本概念,结合教材图5.25了解我国设立三沙市的目的,结合教材图5.26 分析钓鱼岛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因。
课前 | 必备知识 ·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 ·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 ·增效培优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1.关于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课前 | 必备知识 ·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 ·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 ·增效培优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高一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1)成因和危害
1.全球气候变暖
(2)应对措施
2.臭氧层破坏
(1)成因和危害
2.臭氧层破坏
(2)防治措施
①各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 烃等物质的排放
②积极研发新型的制冷系统
3.酸雨
(1)概念 指pH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
3.酸雨
(3)危害 ①破坏生态环境
资源短缺
①开源: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储量勘探等; ②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
课 堂 小 结
资源短缺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1.环境问题概述
(3)产生原因
原因
具体表现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物的 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
化能力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 了环境的承受能力
产业革命以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排放的废物和 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许
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条件
净能力较低,水污染严重
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防止措施分析方法
(3)防治措施
学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习
需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经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
要
环境污染 原料和燃料等;②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③
加
对于全球性问题,加强国际合作
点 料
生态破坏
①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②通过恢复植被、水 域等措施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健 康
华北平原 乙 四川盆地
D.丁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 (2)解决乙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之是
A.增加人工降雨 B.防治水污染
高一地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
高一地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1.下面漫画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湿地面积B.大量排放污水C.过度开采地下水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答案】D【解析】圣诞老人划船送礼是因为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全球变暖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造成的。
【考点】全球环境问题2.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题【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答案】D【解析】直接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城市化导致了地面径流的下渗减少,故地下水位下降,A错误;城市化使水泥、沥青路面大面积的取代了植被地,故使地面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B错误;图示反映蒸发量减少,C错误;根据图示由于城市化之后,下渗减少,蒸发减少,故使地面径流增加,则汛期洪峰流量加大,D正确。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答案】C【解析】由于城市化使水泥、沥青路面大面积取代了植被地,故使下渗减少,故地面径流速度加快、流量加大。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能直接根据图示内容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掌握城市化前后的地面状况的改变对下渗、蒸发等因素的影响。
3.读图“车速与NOx排放量关系示意”,回答问题。
的排放量,市区车速必须保持在( )【1】为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物NOxA.30千米/小时B.35千米/小时C.40千米/小时D.45千米/小时【答案】B【解析】利用图示车速35KM/小时,公共汽车和货车产生的NO的排放量都较低。
x的叙述,正确的是( )【2】关于大气污染物NOxA.属于气溶胶状态的污染物B.能引发温室效应C.产生酸雨危害D.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答案】C【解析】NO的排放属于酸性气体,故容易产生酸雨危害。
x4.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精品课件)-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源短缺等。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资源短缺
思考&:据表分析我国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大多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前列,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需求不断提升以及长期的开发利用,人均 资源占有量不足,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表现突出
资源衰 竭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 壤污染、生物污染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 破坏等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 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 少等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 的减少和破坏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环境问题产生一般机制
机制一: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
机制二: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性
活动一:不同学者对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下列环境问题按照所示范 的形式,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②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 双重压力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 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 境问题更加严峻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GO
Part 2 主要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概念: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
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 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 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
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
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与其他问题产生着影响,比如,人口数量的剧增对资源的需求量、对生存空间的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人口素质低下又会直接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破坏环境。
因此,人口、资源、发展这三方面都对环境问题产生着影响。
本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压力(板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为了生存,人们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把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使环境的承载量受到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
因此,人口压力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用投影仪打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在边阅读课文时边思考)(1)人口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表现有怎样的特点?(2)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表现有哪些特点?(3)人口的不断增长,又怎样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学生阅读完第一部分内容后,我们要结合课本内容、图形以及上述问题给予解释阐述)1.世界人口的增长(板书)投影:图8.5世界人口增长(见课本)人类在地球上出现,迄今只有短短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按照历史上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可以把人口增长的全部历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迅猛增长期和增长放慢期。
(1)缓慢增长期。
这个时期即原始社会。
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在人口增长过程中,自然淘汰起着主导作用。
人口数量增长甚微,有时长期停滞不前。
(2)稳定增长期。
这个时期包括从奴隶社会开始到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之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完全受自然因素摆布了,人口增长率比过去有所提高,并且日趋稳定,大约在公元前500年,世界人口首次突破1亿大关,到公元1750年,即产业革命即将来临的时候,世界总人口达到了7.4亿。
(3)迅猛增长期。
17世纪以来,世界多数国家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18世纪工业革命,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飞跃,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1750~1900年这150年间,世界人口由7.4亿增加到16亿多,大约增加了1.5倍。
在此期间,欧洲人口增加了两倍多,体现了工业化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而亚洲人口增长了刚1倍。
(4)增长放慢期。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已开始意识到人口过多带来的种种弊端,因而好些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为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得人口增长速度放慢。
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大,全球人口总数仍将大量增加。
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100亿。
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我国总人口已达12.95亿,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联合国《2001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说,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增加50%,报告说,世界人口目前正以每年1.3%也就是将近8000万人的速度增长。
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6国人口增长将占世界净增人口的近一半。
其中仅印度一个国家就将占21%,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85%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总结:由图可知:在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的速度缓慢,之后,速度明显加快,总体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
但在近年来,其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这主要是一些国家(如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结果。
另外,在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发达国家增长较慢。
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
承转:由于上面提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表现不一。
我们再看图形:投影:图8.6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1950~2000年)(见课本)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图中各大洲中,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
(2)二战以后(1950年后),各大洲人口增长的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列顺序。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向学生解释如下: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受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不但在时间上不同,就是在空间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在经过短暂回升后,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下降,目前已多接近零增长,有些欧洲国家甚至呈负增长。
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整个欧洲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
那么,上述第一个问题各大洲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应是亚洲、欧洲、非洲、拉美、北美、大洋洲。
第二个问题二战后各洲人口增长速度与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应是亚洲、非洲、拉美、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
其主要原因应概括为: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繁衍进行控制,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从而出现了低自然增长率的状况;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即主要的亚非拉地区),由于战后赢得了政治独立,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在保持人口高出生率的同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
承转:由上述图8.6中可以知道,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长。
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较大的人口压力。
2.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板书)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较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比如,每年新增加的7000万~8000万人口都需要食物、能源、住房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要满足这些新增人口的需要,甚至最低水平的需要,都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
为此,越来越多的土地变为耕地,可用于其他作用的土地(如林地、休闲地、野生动物栖居地等)日益减少。
据统计,除了欧洲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外,其他地区的耕地面积都大大增加了,而这都是以森林、湿地和草原的大量消失为代价的。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绝对人口总数,而且还体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地区差异上。
还是从上述图形8.6可以看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人口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们无暇考虑环境问题的保护,也来不及调整生产方法;为了满足激增的人口的生存,人们采取的往往是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重了环境危机。
这样,人口总数庞大以及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双重的人口压力,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破坏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又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减少世界人口过快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可用以下简表来表示人口压力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投影展示:承转: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压力过大,会产生环境问题。
而由于人口过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果人口的素质低下(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就明显,尤其是广大的贫困落后区),生态意识淡薄,便会产生对自然资源的盲目、不合理甚至破坏性的开发利用,同样也会产生环境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板书)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
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
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
据有关资料统计,对于石油的开采量,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石油资源预计只能维持30~50年的开采。
此外,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们意识不到环境的反馈作用,只是一味地从环境中贪婪索取,并不加节制地将生产生活的废弃污物排入环境,生态意识淡薄,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任意修筑堤坝和道路等,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并形成了恶性循环(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