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真理观的出发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真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说明了西方人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

”马克思的真理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并变革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论。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他的真理论。

黑格尔看来,真理是认识与绝对精神的符合。

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一种客观实在化了的能动的创造力量。

它异化为自然,自身分裂为主体和客体,又在人的思维中达到自我意识。

这样,思维与存在就在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于是得到真理。

黑格尔说:“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

”①他认为,真理完全取决于它的形式,也就是取决于它所确立的概念和概念相符合的实在。

黑格尔把真理看成实在与概念相符合,凡是与概念不相符合,便不是真理。

这种真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真理论。

但是,黑格尔把真理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之中,而且真理是具体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实践和真理结合起来,这些却是黑格尔真理观的合理因素。

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代表费尔巴哈认为感性经验是把我们和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

感性直观就是真理。

费尔巴哈说:“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确定自身,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

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

”②费尔巴哈还指出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在无线的发展中可以完满地认识世界,他十分重视实践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感性权威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但把真理的标准看成是感性直观,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实践,这就体现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革命实践的过程中,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真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论。

1843—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参加;德法两国工人运动,得出了革命实践可以引出社会真理。

词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词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词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马克思主义真理观Marxist view of truth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来源、本质、检验标准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真理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对于“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是什么?”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某种精神实体本身固有的属性。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否认客观真理,例如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和主体感觉相符合,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同其先验形式相一致,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感觉的复合,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等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例如黑格尔认为,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绝对精神的客观性。

而唯物主义强调真理是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坚持客观真理论。

但是,旧唯物主义因为不理解实践对认识的根本意义,因而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例如绝对主义者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认为真理可以穷尽,堵塞了真理的发展道路;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最终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原则,强调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同时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科学阐明了真理观来源、本质和检验标准等问题。

其后,列宁、毛泽东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成果,对真理的客观性、全面性、具体性等问题,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做了深入阐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主要内容:首先,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属于人的思想范畴,但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真理原则,就是要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按照对象自身的尺度来规定人的活动。

最大限度地认识、掌握事物的真理性,遵循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是一切成功实践的内在要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目的,就是不断地获利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创造价值。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做出了正确的反映,而其表述的内容则是客观规律。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既然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就不一观事物本身,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思想形式,因此,真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真理就其内容来说又是客观的,它反映的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就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们在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同时,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呢?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因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代表任何阶级的意志,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有阶级性。

但是我们认为:“真理不能单纯的说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从结果看真理无阶级性”。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们应用真理的时候,都是有选择性、有倾向的发现、应用真理。

所以真理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决定真理观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什么其他主义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看是不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完全的、彻底的贯彻到了真理观的每一个角落。

很多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用最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认识真理,导致了对真理、实践和科学这三个概念认识上的混淆。

真理与实践真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真理本质上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说规律,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认不认真理,真理都影响着、主宰着这个世界,不管你认不认识真理,真理都影响着、主宰着你的一切(包括你的思维).不管你知不知道万有引力,万有引力都存在,并影响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每一个人),而丝毫不受人们活动或者认识水平的限制。

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说,“万有引力”这个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是为及其规律的正确的反应?也就是说在我们认识“万有引力”之前—-即没有正确认识“万有引力”之前,“万有引力”就不能称之为真理呢?显然,这是唯心的。

我们知道,实践活动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本身是辩证统一的,利用认识的结果来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来认识世界。

这里的“世界”本质上就是真理,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真理,改造世界就是利用真理。

“认识”和“改造”是手段,“世界”和“真理”是对象,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而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把真理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规律,不把认识真理的过程看成是一个主观的活动范畴,而将真理和认识真理的过程混为一谈,将主观意识、活动与客观真理混为一谈。

这实际上还是唯心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在作祟。

真理与科学本质上讲,科学是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验积累。

但科学不是真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的、历史的、发展的过程,科学的正确性是受时代所局限的.首先,科学是一个经验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主观臆断或个人经验为出发点。

在哲学上,这意味着要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人的主观意识或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

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和分析,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实践观的重要体现。

最后,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求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时,要有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既要看到局部的情况,也要看到整体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

因此,可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出发,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

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

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

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约对性的相互过江和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分析作者:张月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对前人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其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对于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真理一、真理定义真理是什么,这在哲学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有三种真理理论的影响是最大的,即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

所谓的符合论就是如果一个命题或者语句所表达的内容与事实相符合,那么它就是真的,否则就认为是假的。

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真理的定义也就是从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角度来说的。

但是马克思的符合论是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符合论,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全面的符合。

融贯论认为,一个语句或者命题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是真的,即跟这个系统中中的其他命题没有矛盾,这就认为真理就是一种相对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也认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但是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认识,因而真理也是相对的。

实用论的观点则认为:有用即是真理。

这种理论是从某一思想的功能方面来判断其真理性的,这里所说的有用性即真理的价值性,马克思也曾说过:“科学真理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这一句话就充分的肯定了真理的价值。

从辩证法的思维来看,任何真理都是有用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有用的就是真理。

实用论的真理观,看到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列宁认为:“对真理的认识就是按照客体存在的样子,即把客体作为不掺杂主观反思的东西来认识。

”按照传统的教科书,把真理定义为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正确反映的哲学范畴。

真理性的认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就迫使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不断观察、细心发现、反复比较,最终得出真理性的认识。

二、真理的特性及检验标准真理是认识论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

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

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

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

什么能被适当地称为真或假?什么检验能够确立真理?我们如何认识真理?真理,如果存在的话,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真理,作为一个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吗,抑或其定义的模糊无可避免?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

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

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5 )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

从_德意志意识形态_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及其当代意义

从_德意志意识形态_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及其当代意义

史水准[8]。因此,针对中国国情,我们应该看到唯物史观的 展”的最终目的。
现实意蕴,“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对
总之,社会是由现实个人组成的,社会的活力取决于
现代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 个人的活力,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发展,而社会
义与启示。
发展的首要和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我们所要
Theory Research
学 ★★ 理 ★★ 论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及其当代意义
刘媛媛
(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093)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建立的标志。在这部著作中,确立了马克思唯物史观
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了分析。此著作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追求人与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 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人才的自主择业权,消除分割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与发展,并不断追求双方的关系在更 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因素,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推进人
高的层面上达到新的统一,使人的发展达到新的更高的历 才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实现“人的全面发
人与社会的发展,并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发掘发展的现 展创新人才。其次就是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努力培养一个
实动力、途径及其永续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了既具有 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
现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却又永无终点的价值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构 机制,具体应加快人才市场发展的步伐,进一步落实国有
情,而是有着非常现实的目的:为现实的人即无产阶级以至 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缺乏不竭的动力。

浅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浅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浅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作者:王英慧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从实践论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通过对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起源、实践性内涵以及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现实性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实现对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再认识。

关键词:实践真理观;实践性;现实性在唯物主义历史的角度中,真理被规定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后,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真理观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真理观。

虽然马克思并未准确提出对马克思在对过往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批判和分析整理后,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的体系是一种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对西方哲学真理观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也就是感性的活动的人。

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视为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对象话,将人的活动与人的对象二者实现真正的统一。

实践是人的生活过程,是人作为人能够进行生活的方式,也是真理的源泉。

人的思想、观念都是通过实践而产生的。

文章将从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对真理观的理解进一步分析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一、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起源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提供了思路上的启发,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启蒙理性的最高阶段,它作为人类的理性启蒙,将其理性主义发展成为最高的权威。

在真理观中,对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马克思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同质性”的看法。

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思维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概念,思维只在人的感官了概念性的思维中才得以存在,这样的存在是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辨证逻辑的真理观中所注重和坚持的是对对象必然性的把握。

黑格尔认为,真理从天国彼岸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真理变成了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起源于现实生活。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现实的具体的对象化事物加以把握,从而进一步产生出真理问题。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

马克思觉得真理可不是那种飘在空中、摸不着边的东西。

他认为真理是实实在在跟咱生活、跟社会紧密相连的。

马克思说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这就好比咱做饭,不亲自下厨试试,光在那空想,永远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吃。

得动手做,从实际操作里才能找到真正的门道。

而且呀,真理还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像咱的生活,一直在变,真理也跟着时代和环境在变。

不能抱着老一套的想法不放,得跟上节奏。

马克思还强调真理是有阶级性的。

这可不是说真理只对某些人有用,而是说不同阶级的人,因为所处的位置和利益不同,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也会不一样。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让我们明白要脚踏实地,与时俱进,还要看到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这样才能更接近真正的真理。

你觉得呢?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哈。

马克思眼中的真理,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清楚的简单事儿。

他觉得真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就像走路,不迈开步子,永远不知道前面的路啥样。

真理还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在进步,真理也得跟着“进化”。

不然,老抱着过去的所谓真理不放,那可就要落后啦。

还有哦,马克思说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社会的各种因素都相互影响。

比如说经济、政治、文化,都能影响真理的形成和发展。

而且,真理也不是让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接受和明白的。

有时候,得经过一番斗争和努力,才能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真理的价值。

马克思对真理的理解,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探索,去实践,不怕困难,不怕挑战,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对我们有用的真理。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你对马克思的真理观是不是有点新的想法啦?。

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格理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B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消除了他的‎理论中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仅‎仅限于德国‎古典学,还包含其他‎一些思想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因而,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内。

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近代哲学‎,特别是英国‎哲学和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哲学,都做了研究‎。

因此,我们也不能‎把近代法哲‎学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外‎。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并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理‎论观点。

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他能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他们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及积极‎合理的内容‎3马克思不‎是古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向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向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向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基础和出发点。

实践是指人们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解决问题、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主动改造过程,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手材料,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之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世界进行正确的认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改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认识和实践。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动力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动力之一。

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革命的源泉,是改变社会现实的关键。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发现社会问题和矛盾,从而提出对抗现实的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验证工具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判断理论的正确与否。

实践是科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和改进的方向。

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创造工具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通过劳动实践,人们可以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实践的努力,才能够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总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向。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革命的动力,是验证理论的唯一标准,也是创造价值和改变社会的重要工具。

只有坚持实践,才能够不断推动革命的进程,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投身实践,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探析

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探析

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探析作者:高家方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理论前提是黑格尔的理性真理观;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真理是全体、是过程的思想,但在活动的主体、内容以及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都区别并超越了黑格尔。

真理就是标志人在追求自由解放的实践活动中所体认到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对于合理解说当代真理问题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真理观;实践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126-03马克思作为现代哲学的奠基者,立足于人的现实活动,扬弃了黑格尔的理性真理观,构筑了他的实践真理观,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真理观的理论前提黑格尔对“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他的理性真理体系是在该批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黑格尔认为,形式逻辑真理为知性真理,辩证逻辑真理为理性真理;知性逻辑包含在思辨逻辑中,从思辨逻辑中可抽出知性逻辑。

辩证逻辑无论从思维形式上还是思维规律上都有其区别于形式逻辑的特点:它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它把握对象是立足于其间的联系、发展以及矛盾统一体的;而形式逻辑不是内容逻辑,形式逻辑立足于从对象的部分、片面把我对象,不是从多样性统一中把我对象,不能从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把我对象;具体真理的把握要通过辩证逻辑。

在黑格尔看来,具体真理(“逻辑真实体”),均内在有抽象的、辩证的、思辨的或知性的、否定的、肯定的方面。

具体真理不是知性思维所能把握的,知性思维还是以形式的、有限的、片面的特点停留在抽象的规定性上;具体真理也不是否定的理性所能把握的,否定的理性是以片面的、有限的特点停留在否定的规定性上;而唯有肯定的理性才能把握具体真理,以对立统一的方式扬弃并超越了知性的抽象性和理性的否定性。

黑格尔坚持有如下的观点,即真理的存在不应是结论性的,真理的存在是体现在真理的达到、真理的证实的过程。

对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对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对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论文摘要]马克思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对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和清算,最终创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体系。

综观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这一过程,“现实的人”是其出发点。

本文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探讨,逐步揭示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的丰富内涵。

这对于我们从整体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出发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是从黑格尔开始,经过费尔巴哈,最后“成为马克思”的过程。

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足点。

准确地理解这一立足点,有助于我们从逻辑和历史,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探索过程马克思是在德国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的,是从接受德国古典哲学的教育开始的。

无论是黑格尔、青年黑格尔学派,还是费尔巴哈,都对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得益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遗产,但他没有以此为限,他清晰地看到这些哲学内在的缺陷: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脱离,缺乏一个现实的、物质的前提。

因此,马克思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并不断地清算、超越这些思想。

1.马克思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思想,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德国古典哲学最著名的代表黑格尔在人类思想史上创立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在内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把“绝对精神”看作是这个体系的本质。

他提出的人学思想对马克思有着重要的影响。

黑格尔看到了人是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的存在物,并且指出要通过劳动、通过人的活动来理解人的本质。

但是,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根本异质于马克思提出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解释。

他夸大人的精神属性,强调人是精神存在物:“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本性”,“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的自然界” “就人作为精神来说,他不是一个自然存在”。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关于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的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的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的贾秀民(北京人民警察学院, 北京102202)Man Is the Starting Po in t and Goa l ofMarx ismJ ia Xium in(Beijing Peop le’ s Police College, Beijing 102202)Abstract: Individual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 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 arxism. M arx has analyzedp rofoundly the individuals in the cap italistic society from all aspects of h 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w h ich thethough t of individual all - around development has been scientifically stated. The individual all - around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deal form s of communism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M arxism.KeyWords: M arxism; humanism; man; man’ s all- around development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现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关于现实的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科学。

它有别于以往的从抽象的、脱离社会现实的人的本性观点出发的人本主义。

它既找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革命, 又找到了实现这种人类理想的现实力量——无产阶级。

它要实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彻底、最为伟大的革命, 不仅要消灭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 包括无产阶级自己。

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管后人如何看待,历史的事实终究是改变不了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自己的出发点,并且直言不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

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思想的各种出发点进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

我们知道,宗教神学是以“神”为出发点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神”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或者说“神”是异化了的人。

马克思揭穿了“神”这个神圣的形象,把它还原成了人。

黑格尔则将“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经过“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不过,这个“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头脚倒立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绝对精神”看作是黑格尔所创造的改头换面的上帝。

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殊途同归,他们各自都把“神”或“绝对精神”描绘成创造世界的造物主和主宰人类的精灵,而走向精神上的专制主义。

费尔巴哈对此表示了极度的不满和愤慨,他直接以人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在其创立的人本主义“新哲学”中确立了人的地位。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然而,在费尔巴哈那里,“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需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

”“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

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真理观的内容

真理观的内容

真理观的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从彻底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出发,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的最终源泉,在实践基础上人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人们思维的内容,它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列宁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真理同人的认识有关,存在于人的认识之外的自在的客观事物,无所谓真理与否.人的认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当人们说某种认识是真理的时候,正是指这种认识具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因此,不能把真理的客观内容同主观形式混为一谈.肯定认识的源泉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肯定真理的客观性,承认客观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真理观中坚持唯物主义,而且还坚持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既是客观真理,同时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掌握,是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发展过程.列宁说:“如果有客观真理,那末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就是关于绝对真理
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既明确地肯定了客观真理,又科学地揭示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0期2016年10月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Vol.30,No.10Oct.,2016试析马克思真理观的出发点于秀艳(白城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吉林白城137000)摘要:马克思是现代实践哲学的奠基人。

从实践哲学视角理解的真理与理论哲学视角理解的真理具有完全不同的面貌。

理论哲学的真理是非历史的、永恒不变的知识。

实践哲学视域下的真理更具实践智慧的意蕴,真理具有生成性、变化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由视域决定,马克思理解的真理不是抽象的主体对静止客体的认知,而是以实践为存在方式的人对由实践不断生成的自身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把握。

真理是由人的实践生存方式决定的,实践是真理的生存境遇。

现实生活、社会实践、历史发展是马克思理解真理的出发点。

关键词:真理观;实践哲学;理论哲学;生成;历史;实践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16)10-0030-04收稿日期:2016-08-28作者简介:于秀艳(197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

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

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是人对世界理解的深化和拓展,也是人的自我理解的深化和拓展。

实践哲学使人的自我理解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景深。

它是人对自身的理想性与现实性、超越性与世俗性等两重性规定的辩证把握,它使理论哲学对人的超越性一面的神化理解回落到尘世和现实,回落到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自身,也将理论哲学思考过的诸多哲学问题全部牵拉回人自身。

哲学与科学、文学、艺术等一样,都只是人类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

人是哲学的秘密,而实践是人的秘密,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以实践的方式面对所有问题,真理问题上也是如此。

真理是人的真理,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真理。

马克思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是西方现代实践哲学的奠基人。

站在实践哲学的角度,“马克思对传统研究方式的批判蕴涵着对新的哲学观研究方式的思考,即新哲学观不能脱离人的问题,尤其是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任何理论问题。

”[1]从马克思的著作来看,马克思从未离开人、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抽象地谈论过真理问题。

这种实践哲学的角度使马克思理解真理具有了新的出发点。

真理不是抽象主体对客体静观之后得到的抽象知识,而是人用永不停歇的实践活动不断自我超越的进程中的相对把握。

我们不能离开现实的人,不能离开人的实践来理解真理。

也就是说,从人的现实生活、社会实践、历史发展来理解真理问题,避免抽象的谈论真理,是马克思理解真理问题的出发点。

一、真理与现实生活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区别在于,它“认为理论思维是生活实践的一个构成部分,理论思维并不能从根本上超出生活,不能在生活之外找到立足点,理论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

[2]坚守实践哲学的立场,马克思反对传统哲学理解真理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为传统知识论哲学“被证明是与现实生活世界相敌对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它“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发生作用”。

[3]因此,作为实践哲学的奠基人,马克思早在莱茵报时期就呼唤哲学回归现实生活。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真理3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为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4]因此,马克思坚持真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是不言而喻的。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马克思反对理论哲学脱离现实生活对本体的抽象关怀。

在马克思看来,理论哲学用抽象的逻辑“按照自己关于神或人的标准观念”建立了一些虚假的观念,这些观念“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他们的物质世界、他们的现实关系”。

[5]传统哲学尊崇这些创造物。

在德国表现为,青年黑格学派以这些创造物代替现实。

他们去反对现实的时候,也是先去反对这些创造出来的观念,然后就自以为是反对了现实,认为反对思想和观念就可以让“当前的现实崩溃”,其实他们是“最大的保守派”,“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

”因为“改变意识的要求,只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

[6]马克思将这种把解释世界等同于改变世界的观点看成是“天真幼稚的幻想”。

而这一系列错误之所以能够发生,就在于理论哲学对抽象本体的关怀,并将对抽象本体的认知界定为真理。

马克思批判传统哲学对这种抽象不变的本体的追求,即是在反对对这种抽象本体的认知,也即反对由此而得到的理论哲学的真理。

其二,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性解读得出用革命手段来寻求改造世界的真理。

在马克思看来,真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静观和摹写,人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决定了真理的存在状态。

理论哲学的知识论真理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实践方式决定的,人们之所以用异化的方式来反映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统一性的理解,原因即在于这种社会生活本身是异化的。

只有在改变这种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才能改变理论哲学对抽象本体的追求,改变对真理的理解。

“人的思维或观念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7]唯物主义“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8]现实生活的分裂使得人们需要对“处境的幻想”,而解决的办法就在于改变这种“需要幻想的处境”。

在寻找工人阶级的生活的真理时,马克思通过寻找工人阶级的非人的社会生活的根源,寻找观念与现实矛盾的原因,将意识与生活的矛盾归结为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矛盾,将观念的问题归结于现实生活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路径,实现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革命的使命,改变工人现有的不合理生活方式,构建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未来社会的理想形式。

这是在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的真理,这是改造世界的真理,而不是解释世界的真理。

二、真理与社会实践在马克思看来,真理不是一个放在那里等着人们去发现的东西,真理也从来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东西;相反,真理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因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真理,真理就是创造性生成的。

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揭露形而上学思维的秘密,阐明形而上学思维创造实体的机制,揭露形而上学真理的虚幻性。

理论哲学将真理理解为人运用概念和逻辑对决定社会生活的本体的认知,这个本体虽然外在于人,外在于人的社会实践,但却决定人及其社会生活。

马克思揭露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秘密,阐明了形而上学实体的产生过程。

“如果我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实这个一般的观念,如果再进一步地想象我从现实的果实中得到果实这个抽象就是存在于我身外的一种本质,而且是梨、苹果等等真理的本质,那么我就宣布果实是苹果、梨、扁桃等等的实体,所以我说,对梨来说,决定梨成为梨的那些方面是非本质的,作为它们的本质的并不是那种可感触的实际存在,而是我从它们当中抽象出来又硬塞给它们的本质,即我的观念中的本质———果实。

于是我就宣布,苹果、梨、扁桃等等是果实的简单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样态……思辨的理性在苹果和梨中看出了共同的东西,在梨和扁桃中看出了共同的东西,这就是果实。

具有不同特点的果实从此就成为虚幻的果实,而它们的真正本质则是果实这个实体。

”[9]这一段关于形而上学思维运行机制的解说,形象地道出了理论哲学如何将现实生活虚无化、抽象化,然后用虚构的实体代替了现实。

而理论哲学一直以来满足于对这样的实体的认识,并奉这一认知为真理。

因此,这种离开实践仅靠理性思维的抽象思考得来的真理其实只是思辨的幻想。

其次,马克思在揭露了理论哲学本体的虚幻性后,指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真理产生于实践活13试析马克思真理观的出发点动,也是关于实践活动的真理。

“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10]“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都是实践的。

”同时,“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也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11]在马克思看来,以实践为存在方式的人将自身与自然界都置于生成过程中,自然界、人都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体生成物。

人不仅创造自己的现在,也创造自己的未来,从而创造人自身。

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将本质赋予它的人化自然。

在这种理解中,“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12]“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3]甚至感觉也是历史的产物。

真理的抽象对象消失了,抽象的主体也消失了,理论哲学知识论真理观的两个要件,主体和客体都脱离了抽象性,与实践脱离的抽象真理自然消失了,而只有关乎现实社会实践的问题才会关乎真理问题。

三、真理与历史发展理论哲学的知识论真理观将真理看成人的理性对不变本体的认知,本体超越历史,存在于现实生活之外。

现实生活是流动和变化的,理论哲学致力于超越这种流动和变化去寻找不变的本质,这个本质的终极表达,就是实体或本体,而本质被我们认知后,得到的就是真理。

因此,如此理解的真理自然超越现实生活之外,具有非历史性、非时间性、一次完成性。

马克思对理论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揭露出这种真理观的问题,间接表达了自己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真理问题的态度。

上文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通过对水果概念形成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本体概念生成的内部思维机制。

在抽象的逻辑运演中,我们可以在思想中通过概念把握事物,但却抛弃了现实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外在形式。

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是无法由逻辑推出的,现实的感性的体验也无法由逻辑推理得到。

生活、历史、人、自然、世界、社会才是这种思维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以抽象思维的逻辑稳定性所带来的事物发展的可预期性代替了个人对生活的丰富体验。

思想的抽象过程代替了事物的具体性和丰富性以及它的发展变化。

也就是说,在理论哲学把握真理的过程中,它抛弃了现实感性生活的历史性的限制,消除了一切唯物的因素,任凭思辨之马自由奔驰。

在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思维逻辑的思考与反思中,马克思指出了这一点。

“既然它已经把实物的、感性现实的世界变成‘思维的东西’,变成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而且它现在又能够把那变成了以太般的东西的敌人溶解于‘纯粹思维的以太’中,所以它就把这个世界征服了。

……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