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景角度 课件(共29张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诗歌写景角度ppt课件

诗歌写景角度ppt课件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动静(变化)
• 视觉
• 听觉
• 嗅觉、触觉、味觉
• (感官角度)
;.
6
•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虚实(思维)
;.
7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
10
• 练习 •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 •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景色?
•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
11
祝大家学习愉快!
;.
12
;.
2
• 如何鉴赏诗词的写景特色?
•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 二、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写法)的角度赏析
• 三、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 四、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 (律诗结构)起承转合
• (前四句/上片)写景叙事,(后四句/下片)抒情议论
• 一句一景
移步换景 景语作结
;.
3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①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②感官——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 视觉 ③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④虚实——虚写 、实写、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色彩鲜明、色彩斑斓、色彩暗淡 ⑥修辞——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 、用典等
;.
4
Hale Waihona Puke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 变露,新云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PPT课件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PPT课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 桥、流水、人家、绿岸、浮萍、藕花等景物。
5
(09宁夏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
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 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8
(一)写景的顺序: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等)
时间角度
9
(二)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 感(触)觉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 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 荒凉苦寒的环境。
4
(09全国卷)
分析颔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起到的表达效果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 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15
方法三:虚实结合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慨?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可以就写景技巧相关的内容提出疑问,老师进行解 答和补充。
鼓励学生在提问环节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分组讨论:你最喜欢的写景诗句
0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写景诗句,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02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评价,共同探讨写景诗 句的魅力。
02 现代诗歌
起源于近代西方,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由表达,如 浪漫主义诗歌。
03 诗歌分类
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根据内容、形式和 风格进行分类。
诗歌的语言特点
精炼
诗歌语言简练,表达深刻, 通过意象和象征传递情感 和意义。
意象丰富
诗歌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 征手法,创造独特的艺术 境界。
节奏感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通过音韵和韵律表现语言 的音乐美。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 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床 前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 静、清新的氛围。
2. 比喻和拟人
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 辞手法,将月光比喻为霜, 赋予夜晚以人的情感,使 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3. 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 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孤寂和 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情 感真挚。
《春晓》的意境营造探讨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诗歌鉴赏写景技巧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方法。
0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写景技巧,并尝 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0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提高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
02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诗歌的起源与分类
01 古代诗歌
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和民间歌谣,如 《诗经》中的作品。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1分)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分)山峰座座相连离天
还不到一尺,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既 形声兼备又动静相衬,(1分)渲染了蜀道的陡高 与艰险,(1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
(1分)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 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手 法的(阐运用)
巩固提高
(3)虚实结合(1分)“疏种碧松通月朗”为 实写,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 明月松间照的美景;“多栽红药待春还”为虚 写,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 景色。(1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描写 了院中景致的美好,又给读者想象空间,(1 分)表达了诗人对窦员外新居的喜爱之情。 (1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赏析颈联写景艺术?
参考答案: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 是视觉和静态描写。点明作者身处边塞环境的艰 苦,营造了凄楚苦涩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凄凉哀 愁的情绪。
【学习目标】
•积累鉴赏术语并能准确运用。
•归纳总结诗歌写景的角度和答题步 骤,强化规范答题意识。
课堂探究
独立完成【课堂探究】练习题及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3分钟):南排小组讨论练习一和探究一, 北排小组讨论练习二和探究二
小组合作、展示5分钟
讨论分工
内 容 分 展示内容

小组分工
第1题及探究 口头指出各 (1)(2)(3) 一组
题写景方法 (4)(5)(6) 二组
第2题及探究
归纳总结写 景角度及方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优秀课件PPT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优秀课件PPT

• (2009年宁夏卷)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
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5分)
•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 达了什么样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 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 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 术境界才是目的。
•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 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 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 与全篇对应。
•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 茉莉花 • 刘子翚
• 翠叶光如沃,冰葩淡不妆。 • 一番秋早秀,彻日坐傍香。 • 色照祇园①静,清回瘴海凉。 • 倘堪纫作佩②,老子③欲浮湘。 • 【注】 ①祇园:印度佛教圣地。②纫作 佩:屈原在《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 的诗句。③老子:老头子,诗人自称。 • 诗人是如何描写茉莉花的?体现了诗人怎
如《赏牡丹》《咏鹅》,

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情
怀,如《石灰吟》,不易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 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 答: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 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香,泥融土 湿,燕子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 洲上静睡不动(第一步)。这是一幅明净 绚丽的春景图(第二步)。表现了诗人结 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第三步)。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9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 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 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 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4
动和静的结合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 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 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 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 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 具艺术感染力。
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
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时空:季节:春夏秋冬
时间:早晨 中午 傍晚 夜晚
6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 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 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 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诗歌写景角度 PPT课件

诗歌写景角度 PPT课件
2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 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 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 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 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俯 仰、上下、内外、点面,无论怎样,总 是层次分明。
3
鹧鸪天 苏轼
21
原文: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 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 初矣 翻译: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 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这也是认为真心不 可保留。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 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 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 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却不真诚, 就会丢掉人最初真诚的本性。
11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 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 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 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 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 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 果。
12
王维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13
6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7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8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29张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29张

《归园田居》一组五首,描绘田园 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抒 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早年 28岁前 “大济苍生”
中年 29 — 41岁 “误入歧途”
晚年 41岁后 “归隐田园”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一起一落:29岁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 主簿,不就。 二起二落:36岁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桓玄阴谋篡权,陶再 度失望,次年,借陶母去世,丁忧归家,闲居3年,田园避世。 三起三落: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 但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 四起四落:40岁(公元405年8月)为彭泽令,11月弃官归隐,只做80 天县令。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 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田园共20多 年,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44岁时家遭火灾,急剧贫困, 427年秋,深感不久于人世,写三首《挽歌诗》,一篇《自祭文》。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乃窘迫之写照。
朗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一 ) 》/陶渊明
虽然受到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影响,但陶渊明却试图以身体力 行的躬耕和固守节操,从社会底层影响当时污浊的社会。他用行动 教育了后代文人要不屈服于权贵,不附庸俗之流。同时,也让自己 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和归隐的 选择自由。
课堂小结
是仕,还是隐?是直面现实,心怀天下,还是坚守本性,退隐山 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的选择。陶渊 明是不幸的,他生逢乱世。而我们何其有幸,生逢盛世中国,愿每 一个平凡如的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爱自然爱生活也爱自己。
陶渊明,一介文人,不擅农事,辞官后的生 活并不想人们想象的那般闲适潇洒,也由此可 知,弃官归隐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浪漫之事。 即便如此,在以“学而优则仕”为读书人的必 然追求、以士人劳动为耻的古代,陶渊明毅然 决然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开荒南野、箪食瓢 饮,还能自得其乐,这是难得而又可贵的。

第13课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9张PPT)

第13课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9张PPT)

自学指导二
听读诗歌,划分节奏。 根据注释,翻译诗歌 。
( 5分钟)
文章感知 听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m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副词, 想要, 要。
刚刚 遮没, 盖没。
译文: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
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同“荫”, 百游不厌。 指树阴。 最爱湖东 行不足,绿杨 阴 里 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 称“沙堤”或“断 桥堤”。
译文: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
游赏得还不够,那便是碧绿的杨树
阴里的白沙堤。
自学指导三: 再读古诗,赏析古诗(15分钟)
根据注释翻译诗句。 春天湖水初涨,
在西湖的里湖 和外湖之间, 山上有孤山寺。
即贾 公亭。
水面刚刚与湖岸 齐平。初,刚刚。
孤山 寺北 贾亭 西,水面初平 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
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译文: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
面,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面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
整体分析古诗内容
1.默读全诗,找一找全诗是围绕哪 个字展开描写的。
2.作者是怎样浏览西湖的?他的路线是怎样的?
诗人骑马绕湖而行, 从孤山寺北面到贾公亭西面再到白沙堤。
3.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 美?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湖水(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 春泥、乱花、浅草、马蹄、绿杨。 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 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精品PPT课件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精品PPT课件

一、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的区别
• 景物形象
• 一般是指与描写主体相 对的对自然景物或社会 景物
• 一组景物形成画面,画 面营造意境
•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 (短时间内的喜怒哀乐 等情感,易变)
• 事物形象 • 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
象,一般是指用来作为替 代描写主体的自然物 • 多为一个主体描写对象 •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或表达对所咏之物的赞美,
六、景物在塑造环境或背景方面的作用
•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 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 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 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 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七、景物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
• 景物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借景抒 情,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方式。
故园
眉锁、翠楼
宫阙
碧纱、白发
旧城
秋风、夜雨
坟茔
寒月、寒衣
荒草
残梦、泪雨
碧草
春风、杨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青山
雁声、月明
红妆对镜
喜鹊报枝
雨燕双飞
临笺泪长
谈禅说理诗 政治讽喻诗 伤春悲秋诗
沉舟
风雨
雨、露、
病树
草林
霜、流水
方塘
太阳
落花、梧桐
风浪
汗水
秋风、西风
青山
野菜
暮春、飞絮
绿树
桑条
浮云
新谷
巨舰
朱门
三、景物与意象
• 景物:客观的自然或社会中的物象 •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精品】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精品】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ad是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七白描手法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 线。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 如线”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 么不同?
•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 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 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 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 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 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 山中的奇观,为扬。
•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四月周• 考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 这首诗的第二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请简要赏析。
• 远处山寺又传来一声接一声悠长的暮钟, 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极目望去,这 雨幕无边无际与大海相连。
• 例3、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如“万面 鼓声中”将江潮之声比作鼓声;“沧海
尽成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钱塘江 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人教版 必修五《滕王阁序》教写景方法 (课件29张)

人教版 必修五《滕王阁序》教写景方法 (课件29张)

动静结合 境界开阔 意蕴深远 对比鲜明
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 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船 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 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 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 边。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 乐。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 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 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 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 叙写景之能事。
“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不 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变化之 美。蓄积的雨水已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 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朴素 淡雅,下句设色凝重,在色彩浓淡对比中突出 秋日景物的特征。“写尽九月之景”。作者抓 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 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布局依照冈峦起伏的地势。
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阁在山水之间
披绣闼,俯雕甍,

打开彩绘的阁门,俯视雕饰的屋脊,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文 山野平原空旷,尽入视野;江河湖泊曲折
梳 浩茫,惊人眼目。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城中房舍遍地,有不少显赫富贵的人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船只满泊,有许多装饰豪华的龙舟。
边。
自然之景(雨后景色)

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
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 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 一的审美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傍晚的彩霞与单个的 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 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 绝妙好图。尤其下句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 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日郊行 袁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 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 加以分析。(4分) (1)诗人紧扣“春日”,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 首联“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从远 景写起,写的是二月郊外出行时所见到的;
⑦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词一般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如果 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 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 加以分析。
颈联下句“老牛牵犊学春耕”写的又是近景,将 田园风光中那幅“老牛牵犊(小牛)”学着春天 耕种的融融怡怡的甜美写了出来。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 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
⑤运用虚实相生(结合)的手法写景。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
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 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 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 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诗歌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还记得这道题吗?
这两首诗分别侧重从什么角度写景色之美?
秋山[宋]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倩:请别人替自己做某事 通过色彩、视觉,用拟人手法写秋季美景
余杭(南宋)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通过花香嗅觉写春天的花香怡人。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作者描写田家的景物时,描写近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远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近景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远景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④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 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抓住对象的 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 面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陶渊明《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如何写景的)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 内外,总是层次分明。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 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 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 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 又一个鉴赏角度。
①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 感官的角度来写景。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过杨村》杨万里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诗歌从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 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 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 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 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
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乐景衬哀情; 描写方式: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
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 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③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法去写景。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此时白居易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 江州,任江州司马。 ②衾:被子。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以“衾枕冷”,衬托出雪夜之寒;以“窗户 明”写出出大雪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 以“折竹声’,写出大雪之厚重。全诗无一字一 句直接写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 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
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 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
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⑥色彩烘托、对比、渲染的手法写景。
秋山[宋]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倩:请别人替自己做某事 通过色彩、视觉,用拟人手法写秋季美景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上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写浮萍破处,山影 在水中显现出来;
下句从听觉角度,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 的宁静。 这一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将“西溪无相院” 环境的清幽宁静写了出来。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 年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 州司马。 ②衾:被子。
从触觉、视觉、听觉来写雪景。 “衾枕冷” 从触觉写出雪夜之冷,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
写出到处是银白的世界,“时闻折竹声”从听觉 写出雪的厚重,压断了竹枝,三方面来表现雪重 (大),三句不写一个雪字,却处处写雪之大。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