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的道德思想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中的道德思想内涵
作者:范娇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2期
摘要:《礼记》是战国以来论礼的主要著作,《礼记》主要集中对“礼义”的阐述,继承了儒学的主要思想,发扬了孔子思想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道德教育的内涵,开拓了道德思想的人文主义新思考,在对后世儒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对现代的道德思想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启发。
关键词:《礼记》;礼义;道德思想
现代社会重谈以人为本,在我国先秦时期的集体著作《礼记》中就有所体现。《礼记》中的道德思想注重人本主义价值,将人看为道德规范的主体,将个人看作是道德规范的承担者而不仅仅是伦理道德的约束对象。纵观《礼记》全文,在道德思想的论述中大放异彩的还应数仁、义、孝三个方面。
一、从孔子的“仁”来看《礼记》中的“仁”
“仁”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仅《论语》中“仁”字就出现上百次。“孔子认为…仁‟是儒学的重要内涵,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孔子确为第一人。”孔子在《论语》中将“仁”归结得言简意赅:“仁者,爱人。”古代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立一个个小的家庭道德体系。这些亲情基础上的家庭道德思想构建着当时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处处显现“仁”的思想内涵,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这种思想内涵普遍存在,“推己及人”的思想就是将“仁”由亲情之爱上升为社会大爱。
《礼记》中的“仁”是在孔子的“仁”的内涵上发展补充而来的,在《礼记》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中,“仁”不仅是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还蕴含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仁”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字性的礼仪规范,而是存在于人们普遍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指引着人们的活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这是《礼记》中对“仁”和礼关系的记载。“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同文,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在叙述仁爱的原则时,孔子借天地造物都有的顺序,按时间顺序叙述天地的仁体现在春生夏长,天地的义体现在秋收冬藏,仁和乐,义和理的道理相似。《礼记》中对“仁”的含义从自然规律和社会道德思想规范两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礼记》篇幅中虽然并没有大面积出现“仁”这个字,但是在叙述各个阶级的具体思想时,却有“仁”字始终贯穿。
以上可以看出,从对孔子提出“仁”之后的发展来看,《礼记》使“仁”的思想进一步延伸,巩固了“仁”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把“仁”的思想整合为一种自然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责任
义务,包含了儒家学说的人性论思想,无论是向内的人的本性,还是向外的社会道德,都是《礼记》中的“仁”所要表达的。
二、《礼记》中对孔子“义”的延伸
“仁”和“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人际关系的维系主要靠“仁”,那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就总结为“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他主张“仁”“义”并重。在现在总结看来,《论语》中的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学科中交叉体现。但是回头来看,《论语》中却没有对“义”字的涵义作出准确的描述,根据有关文本的体现我们将《论语》中的义概括为“正义”“道义”“礼义”三个方面的内容。“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以义为上。”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义”是一个概括的概念,包含道义和道理,“义”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准,来衡量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个人的修养。对于符合道义和义理的行为就要贯彻于日常生活中来。孔子看到的“义”还有一个层面就是正义和正确,孔子认为钱和社会地位都要通过合理和正当的途径得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就是“义”的体现。
与《论语》稍有不同的是,“义”字却是《礼记》在道德教育中表达的核心。从现实的道德环境来看,现代社会有各种道德规范和准则要人们遵守实施。而在当时,《礼记》中的“义”就是君主所能借助的规范准则,以“义”为准则来调整各个层面的伦理道德。由此可以看出《礼记》中的“义”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百姓需要按照自己在各个阶层中的位置做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任何有逾越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行为都是不符合“义”的行为。《礼记》出现在封建社会等级思想更为严重的大背景下,“义”和“礼”的关系较之前更为密切,且调控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孔子的儒学还是《礼记》的思想,其重心都关注着现实世界而不完全是理论的堆砌。在《礼记》对道德思想的阐述中不仅继承了儒家对传统社会道德的看法,还着重对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社会规范做了更深入的表达,更看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以上是笔者认为《礼记》道德思想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2]高明.礼学新探[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4.
[3]章权才.礼的起源和本质[J].学术月刊,1963(8).
编辑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