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专题二十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
2、易误辨析——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 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2)港澳问题得以解决 ①解决前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 位提高。 ②解决关键: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被 各界所认同。 ③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④法律依据:中英《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的发 表。 (3)台湾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 国内政,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1956~1966 1966~1976
曲折发展
严重破坏 1976~1978 停滞不前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结束放映
返回导航页
2、轻巧识记——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3、归纳概括——“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 的主要表现 (1)对国家体制的破坏: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代 替了原有的党政机关,成为集所有大权于一身的 权力机构,国家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中国 的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重大的倒退。 (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国 家的公检法机关遭到严重冲击,无法正常工作, 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3)对人民权益和尊严的侵害:从中央到地方,造 反派打、砸、抢、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 由没有保障。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考点二: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1、通史链接——新中国发展的阶段特点
新中国60多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阶段特点 恢复经济 1949~1952 恢复时期 巩固政权 过渡 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 改造时期
全面建设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年徘徊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返回
全面认识台湾问题 1.由来:1895 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1945 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 年,国民党败 退台湾,形成台湾问题。 2.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 (1)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 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对海峡两 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返回
1.(2017·浙江 11 月学考)2017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
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
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返回
考点 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基本含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 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形成过程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的召开
确保人民 政治上标志着
民主权利 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实现
根本 政治 制度
返回
政治 制度
背景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中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 的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新中国实行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原则
建立发展
主要 职能
备 意义
注
建立:《共同
满足少数民
纲领》规定 少数民 族当家做主
返回
[灵犀一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正式版
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共同纲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的过程;(2)“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1982年宪法;(2)依法治国方略;(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
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理论;(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3)台湾问题的最新进展。
【二】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①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②政治: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2)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召开时间地点:1949年在北平。
②中心议题:筹建新中国。
③内容:确定了国民、国旗、国歌等,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成立时间及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4)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2)1954年宪法①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特别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一)建国初的政治建设 • (二)文革时期民主法治遭到践踏 • (三)新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
(一)建国初的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政协一届会议召开 ①概况:1949.9 北平 ②内容:a 通过《共同纲领》 b 选举了委员会、领导人、 定国都国歌国旗、公元纪元 ③意义: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 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初步建立。
三、新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
•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过程: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 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b 1982年全国 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 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区域 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 (2)含义: • (3)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 治县。 •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 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 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 1.“文革”的概况:1966----1976 左倾发展 的 结果 • 2.“文革”时期民主法治破坏的表现 (1)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权利和自 由失去保障 (2)造反派夺权,社会秩序严重破坏 (3)建国后形成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 (1)恢复并完善各项民主制度 • (2)扩大和加强基础民主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政协一届会议召开 (2)正式形成——1954年 (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1949~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第二阶段是创建时期(1954~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
3.第三阶段是遭遇挫折、受到重创的时期(1957~1976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和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第四阶段是重建时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
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5.第五阶段是发展完善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
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问题的实质 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缓和,对话,发展,突破
阻碍统一的两股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台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健全
完善三大政治制度 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平反冤假错案 修订1982年宪法
民主制度 的重建与
完善
法律制度走 向健全
“一国两 制”的理 论与实 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提出背景,目的,过程 特点及意义
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实践
澳门回归
意义 台湾问题的由来
现代 中国 的政 治建 设与 祖国 统一
新中国成立
条件 标志 意义
政治前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理论路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组织准备
政协会议召开
1949年开国大典
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 立主权的国家
民主 政治 建设
初步形成
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
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建立 初步发展
1954年全国一大召开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
创立标志
建国初期:民 主法制的确立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内容
通过《中华 人民共和国 宪法》
内容 原则 性质
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特点,地位和作用
建立目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依据
含义,实践及意义 “文革”出现的原因
公民权利失去保障
“文革”时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表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重点难点】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 法制的践踏。
1.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 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2.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2.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
和艰巨性。
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学法导引】
返回导航
·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主题二 全面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 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惜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 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历 史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受到侵犯,党政机关和司
法机关陷于瘫痪,党的规
章制度被践踏。
历 史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材料三 1980 年 8 月下旬,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
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 [思考] 根据材料三回答
‘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只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
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撤销 奇平反昭雪。
历
原审查报告。
史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 1982
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
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 200 多件
材料二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
专题十一_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就成就剖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2015年04月01日编号 0 9第 1 页A.粮食生产基本状况B.钢铁生产基本状况C.全国人大代表人数D.个体工商业户数量基本状况第 4 页8.(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材料二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
“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1)据材料一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8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请概括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的。
(8分)(3)请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8分)专题十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世界科技文化参考答案1-7:AADDC DD8.(1)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抓关键:表明新中 国成立后,人民是 国家的主人,妇女 有了选举权。
答案:A
2.(2013· 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 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抓关键: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新 中国成立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故 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年,排除③④。
[提示]
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①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
心地位,具有全权性。②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 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探究点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史料 (摘自 2011 年天津高考 T12)自 1953 年以 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 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 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 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 2010 年 3 月 14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
⒊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此为史论共享)
文化大革命
“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⒊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
⒈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⒉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②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⒊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此为史论共享)
香港、澳门的回归
⒈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⒈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⒉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主要表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三大政 治制度,初步确立起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革” 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 制遭到空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 大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 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也 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创了光明的 前景。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条件、代表、 内容、意义; 2、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初步建 立、正式确立、新阶段、完善)、意义; 3、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条件、内容、 意义;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依据、地位、意义。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结束标志 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3、新时期,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表现 4、新时期,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的表现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统一,四制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理论)
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实践)
单元主旨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 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政 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 治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 建 大会制度;该制度与中 设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 祖 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当 国 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 统 框架,同时法律体系也 一 日渐完备。祖国统一大 业在“一国两制”方针 的指导下取得重大进展。
单 元 概 览
立足现实的条件,结合阶段任务,逐步推进,建设民主政治
事件 背景 任务与目标 1949年,召开中国 建立和巩固新政 战争基本胜利,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尚未解放。 权,恢复社会经济, 通过《共同纲领》 社会经济崩溃, 确立稳定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秩序 1953年普选。1954 政权巩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年召开一届全国人 经济恢复 社会主义改造,建 大,通过社会主义 社会稳定 立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 国际环境改善 1956年,提出“长 社会主义改造 以经济建设为中 期共存,互相监督” 完成;工业化 心,探索中国的社 的方针,组成最广 基础得以基本 会主义建设之路 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奠定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 包括( )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民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 主与法制的建设 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 “一国两制”的 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 理论与实践 史意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宣布实现两岸停火,倡议两岸直接实 行“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1992年,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 九二共识 上达成共识,即“ ________”。 一国两制 (3)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 ________”是两 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6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纲
课标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 的成立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民 主 政 治 制 度 的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建设 “文化大革命”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 社会主义原则。 现了人民民主 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 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 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 (3)地位:是我国的________ 设奠定了基础。
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关系
1.“一边倒”方针 (1)原因 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 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②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亚非拉人民的民 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 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百业待兴,需 要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有力支 持。
社会主义制度
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 为实现中国和平统 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 一而设立 务的愿望而设立
二、新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杰出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 精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 (1) 奠基时期 ( 建国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 : “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
(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 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 正全面走向世界。
4.四个具体表现: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
的构想与运 用;新中国
已成为考查的热点,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要注意分析现 代史上民主政治建 设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及其历史启示。
外交成就与
适时调整。
线索图示
清单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一个理念和目标 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的政治现代化。
二、两个重要机构和两部纲领性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①本题错选其它三项的可能性都较普 遍。主要错因是对表格中的信息提取有误,再 加上与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链接。从国际邮件 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 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 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 2005年才加入欧盟, C 不正确。②避免此类错误一要注意表格中各项 本身及整体内部之间关系所体现的信息;二要 将各选项“嵌入”表格进一步验证是否符合史 实及题目要求。 答案:D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人教版】(复习课件)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 会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一、关于政治协商会议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与人民政协制度有何不同? ——参考《世纪金榜》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创立的背景、标志?有何意义? 二、请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三、这一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有何区别?
一、关于政治协商会议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创立的背景、标志?有何意义?
二、请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对人民政权的形式 进行了积极探索。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 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文革期间严重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年间未召开会议,人 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权利。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组织和活动 原则 政党在政权中的活 动方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集中制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中共为核心)
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专政
三权分立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一、关于政治协商会议 二、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
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二、为何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作用?
以1954年为界,政协职能有何 变化?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协会议重新召开;1982年,中共确立了 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 方针,使制度进一步完善。
4.“文革”期间被破坏。
关于政治协商会议
一、请概括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完善过程。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的统一
一、专题线索: 专题线索:
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创立-曲折发展-完善; 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创立-曲折发展-完善; 祖国的统一: 一国两制”的内涵、提出、实践和意义。 祖国的统一:“一国两制”的内涵、提出、实践和意义。
二、标纲解读
考纲 课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 、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的成立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共产党领导的 、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民主政治制度的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 建设 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3、了解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 、了解“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3、“文化大革命” 、 文化大革命” 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改革开放以来民 4、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 、 、 主与法制的建设 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认识实行依 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简述 一国两制 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简述“一国两制 的理论和实践, 5、“ 一国两制 ” 的 、 一国两制” 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 理论与实践 义。
三、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确立:1954年宪法 确立:1954年宪法 地位: (2)地位:根本政治制度 意义: (3)意义: 为政治建设奠基; ①为政治建设奠基; ②规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规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 昭示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昭示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发展: 发展: 1957年 反右斗争扩大化,趋于停顿;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趋于停顿; ②“文革”中名存实亡; ②“文革”中名存实亡; 文革 新时期恢复、发展和完善。 ③新时期恢复、发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运用: 二 理论运用: 香港回归: 年就香港问题中英双方会谈; 香港回归:1982年就香港问题中英双方会谈; 年就香港问题中英双方会谈 1984年双方签署联合声明; 年双方签署联合声明; 年双方签署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 日收回主权。 年 月 日收回主权 澳门回归: 年双方签署联合声明; 澳门回归:1987年双方签署联合声明; 年双方签署联合声明 1999.12.20澳门回归。 澳门回归。 澳门回归 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两岸隔绝状态打破 两岸隔绝状态打破: 1.两岸隔绝状态打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教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教材P96 教材 内容:意义: 内容:意义: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任务已经结束; 表大会的任务已经结束; 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 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 政协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政协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 根据八字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 1956年,根据八字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 一战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确立标志 :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 年 三大改造目的: 三大改造目的: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合作社。农民,手工业者走合作化 集体 建立合作社。农民,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集体 合作化 化道路) 化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和平赎买的方式 (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P171——172 P171 172 总结: 3 总结:“3、2”P171 1.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发展演变 1.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发展演变 三个政治制度; 三个政治制度; 三个阶段:基本形成49—56年; 三个阶段:基本形成 年 严重挫折56—76年; 严重挫折 年 健全完善78年至今 年至今。 健全完善 年至今。 2.马克思主义分别与中国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分别与中国革命、 2.马克思主义分别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祖国统一实践的三次结合。 祖国统一实践的三次结合。 井冈山道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井冈山道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 的一部分); 的一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邓小平理论的一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邓小平理论的一部分)。 3.古今中外重要法律文献比较 3.古今中外重要法律文献比较
必修一 第六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 统一及对外关系: 统一及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政 治 建 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基本框架及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底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底 1956 文化大革命 民主 治建设 及
1979年元旦,两岸实现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 年元旦,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年元旦 实行三通(通商、通航、通邮); 实行三通(通商、通航、通邮); 1987年,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打破隔绝状态。 年 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打破隔绝状态。
2.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 2.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 九二共识和
一国两制”理论提出: 一 “一国两制”理论提出: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 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2.同年邓小平访美指出“不再用‘解放台湾’的提 同年邓小平访美指出 同年邓小平访美指出“不再用‘解放台湾’ 法”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 和“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 和现行制度” 和现行制度”; 3.1981年 “叶九条”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 年 叶九条” 的态度和统一后对台的基本政策 对台的基本政策, 的态度和统一后对台的基本政策,提出国共第 三次合作的设想。这些原则后来成为“ 三次合作的设想。这些原则后来成为“一国两 制” 构想的基本内容; 构想的基本内容; 4.80年代初,邓正式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 年代初, 正式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 年代初 5.1984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成为完成祖国统一 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 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
祖国统一 一国 制
关系
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 月在北平召开): 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 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规定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 规定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 代行 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作用 年代行作用 《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作用(1954年代行作用 结束) 结束) 四确定:首都、国歌、国旗、 四确定:首都、国歌、国旗、新公元纪年法 规定: 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新中国成立意义: 新中国成立意义: 推翻三座大山, 推翻三座大山,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基本胜利; 基本胜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海峡交流基金会( 1)“两会”: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 两会” 台湾 海峡交流基金会 海基会)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协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大陆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 2)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九二共识:1992年 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 “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汪辜会谈” 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 年汪道涵和辜振甫, 3)“汪辜会谈”: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新加坡 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 3.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3.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4.2005年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4.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双方重申 连战访问大陆 “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 5.2008年,两岸直接通商、通航、通邮终于实现: 5.2008年 两岸直接通商、通航、通邮终于实现:
党内“ 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红卫兵运动和全面夺权导致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红卫兵运动和全面夺权导致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国家法制形同虚设,人权被践踏。 国家法制形同虚设,人权被践踏。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首要环节平 首要环节平——平反冤假错案 1)首要环节平 平反冤假错案 2)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P99 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2)提出法制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P99 3)加紧全面立法 加快法制建设:修改宪法; 加紧全面立法, 3)加紧全面立法,加快法制建设:修改宪法; 出台各种法律法规“ 出台各种法律法规“3、2”P170 P170 2.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2.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人大制度,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大制度,坚持和加 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 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 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 2)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 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3)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在农村逐步建 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4)确定依法治国基本方针 1999年 确定依法治国基本方针。 4)确定依法治国基本方针。1999年,九届全国人 大将“依法治国” 写入宪法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教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教材P96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正式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年一届全国人大, 年一届全国人大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两大原则。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两大原则。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确立标志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 年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召开。 治协商会议召开。 1956年提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八字方针; 年提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八字方针; 年提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八字方针 新时期( 新时期(1982年)提出 字方针 年 提出16字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教材 年的《 年的 共同纲领》规定;教材P96—97 1954年第一部宪法对此作正式确认; 年第一部宪法对此作正式确认; 年第一部宪法对此作正式确认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 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域自治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