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3.10 谈中国诗课后知能检测 必修5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检测:第十课 谈中国诗+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检测:第十课 谈中国诗+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三单元第十课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26690305( D )A.精髓.(suǐ)纯粹.(cuì)数.落(shǔ)数.见不鲜(shù)B.停泊.(bó)湖泊.(pō)无垠.(yín)鲜.为人知(xiān)C.槛.外(jiàn)门槛.(kǎn)涕.泪(dì)一蹴.而至(cù)D.叫嚣.(xiāo)犬吠.(fèi)颦蹙.(cù)轻鸢.剪掠(yuān)【解析】A数见不鲜:shuò,B鲜:xiǎn,C涕:tì。

2.“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这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26690308( D )A.“名言”这里是称说、描述的意思。

B.“凑泊”这里是形成的意思C.这句话是由上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概括出来,而对上句话有解说作用。

D.这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下面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26690309( C )A.文章题目是“谈中国诗”,“谈”而非“论”,表明其行文风格,并非板着面孔讲话,而是“炉边夜话”一般的聊天。

B.“中国诗”,规定了“谈”的内容,也关涉谈的方法,应与“非中国诗”比较而谈。

C.“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知识面狭窄,就不能正确理解诗的内容。

D.作者认为,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4.下面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26690310( A )A.爱伦·坡“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这句的意思是说爱伦·坡没读过中国诗,孤陋寡闻,才提出可笑的主张。

B.“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闪电战”一是指欣赏中国诗的时间快,二是指中国诗篇幅短。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2.5 滕王阁序课后知能检测 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2.5 滕王阁序课后知能检测 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2.5 滕王阁序课后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5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棨.戟(qǐ) 舸.舰(kě) 襜.帷(chān) 孤鹜.(wù) B .遄.飞(chuán) 叨.陪(dāo) 彭蠡.(lǐ) 台隍.(huánɡ) C .簪笏.(hù) 闾.阎(lǘ) 瓯.越(ōu) 捧袂.(mèi) D .睇眄.(miǎn) 翼轸.(zhěn) 潦.水(li áo) 涸.辙(hé) 【解析】 A 项,“舸”应读ɡě;B 项,“叨”应读tāo;D 项,“潦”应读lǎo。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宾主尽.东南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B.⎩⎪⎨⎪⎧ 识盈虚之有数.弈之为数.,小数也C.⎩⎪⎨⎪⎧ 气凌.彭泽之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纤歌凝而白云遏.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辨析理解能力。

A 项,全部;没有,干涸。

B 项,定数,天命;技艺,方术。

C 项,超过;登上。

D 项,二句均为“阻止”的意思。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台隍枕夷夏之交B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C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D .俨骖于上路【解析】 B 项,“销”通“消”。

【答案】 B★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窜.梁鸿于海曲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徐孺下.陈蕃之榻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C.⎩⎪⎨⎪⎧ 襟.三江而带五湖目.吴会于云间D.⎩⎪⎨⎪⎧ 宾主尽东南之美.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解析】 A 项,均为使动用法。

B 项,“下”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上”为名词作状语。

C 项,“襟”为意动用法;“目”为名词作动词。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谈中国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谈中国诗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

10 谈中国诗[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精髓.(su ǐ) 颦.(p ín)蹙 咻.(xi ū)咻 卓.(zhu ó)然 梵.(f àn)文 无垠.(y ín) 深挚.(zh ì) 轻鸢.(yu ān)剪掠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槛⎩⎪⎨⎪⎧槛.外(ji àn )门槛.(k ǎn ) 咽⎩⎪⎨⎪⎧吞言咽.理(y àn )咽.喉(y ān )呜咽.(y è) 薄⎩⎪⎨⎪⎧浅薄.(b ó)薄.饼(b áo )薄.荷(b ò) 撩⎩⎪⎨⎪⎧撩.拨(li áo )撩.门帘(li āo ) 2.语境辨析法 (1)很多人之所以深陷失败的牢笼.( )不能自拔,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目标或人生目标太笼.( )统。

(2)老王家的大儿子竟然在别人家的田地里畜.( )养家畜.( ),真是太过分了。

【答案】 (1)l óng l ǒng (2)x ù ch ù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li áo (撩)人li áo (缭)绕li áo (潦)草⎩⎪⎨⎪⎧聒z ào (噪)烦z ào (躁)害s ào (臊)⎩⎪⎨⎪⎧荟cu ì(萃)精cu ì(粹)鞠躬尽cu ì(瘁)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轻鸢剪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尖刻斩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穷边涯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遥思远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吞言咽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5苏教版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5苏教版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5 苏教版必修5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羡.慕(xiàn)厄.运(è)毋.须(wù) 宛.如(wǎn)B.漂.泊(piāo) 血.肉(xiě)漩涡.(wō) 苍穹.(qiónɡ)C.慰藉.(jiè) 浓郁.(yù)映衬.(chèn) 汲.取(jí)D.焚.烧(fěn) 拯.救(zhěnɡ)暴.露(bào) 荒谬.(miù)【解析】A项,“毋”应读wú;B项,“血”应读xuè;D项,“焚”应读“fén”。

【答案】 C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刺绣支撑毁灭前仆后及B.崇高慷慨炫耀奴颜婢膝C.蔑视地震冤屈一泄千里D.羡慕岩浆援军急急可危【解析】A项,及—继;C项,泄—泻;D项,急急—岌岌。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

B.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C.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致命的灭顶之灾....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D.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

【解析】“灭顶之灾”与“致命”重复。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B.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文物界出了名的“工作狂”,不仅他的节奏练就了自己坐在车上用电脑写稿子的本领,也影响并锻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C.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经选举诞生的2270名党代表中,有145位企业负责人代表,其中111位来自国有企业和银行金融系统。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综合检测4 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综合检测4 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综合检测4 新人教版必修5(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厦.(shà)两栖.(xī)混.沌(hùn) 轮廓.(kuò)B.流域.(yù) 梵.文(fàn)蜂窠.(cháo) 细胞.(bāo)C.墁.地(màn) 暴涨.(zhǎnɡ)轴.线(zhú) 分娩.(miǎn)D.鲱.鱼(fēi) 膨胀.(zhànɡ)接榫.(sǔn)蒙昧.(mèi)【解析】A项,“栖”应读qī;B项,“窠”应读kē;C项,“轴”应读zhóu。

【答案】 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瓦当激奋琉璃富丽堂黄B.振动木屑点缀苦口婆心C.糟糕慧星穹宇慈祥谦和D.霎时崩溃贯例耗尽燃料【解析】A项,黄—皇;C项,慧—彗;D项,贯—惯。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B.上中学时,老师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C.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D.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解析】C项,待价而沽:沽,卖。

等有好价钱才卖,符合句意。

A项,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而不能说歌舞。

使用对象不对。

B项,一语成谶:是指“不幸言中”,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

感情色彩不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10谈中国诗新205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10谈中国诗新2055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谈中国诗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师用书:第3单元 10 谈中国诗 含答案

——《劝学》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4.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精髓( ) 简陋( ) 妨碍( )深挚( ) 公爵( ) 羡妒( )( )零碎( ) 犬吠( ) 饶恕( )( )洋溢( ) 梵文( ) 颦蹙( )( )鉴别( ) 逍遥( ) 譬如( )【答案】suǐlòuài zhìjuéxiàn dùsuìfèi ráo shùyìFàn pín cùjiàn xiāo pì二、多音字(2)近日,××市区出现能见度低于200米的浓雾,大批高楼在浓雾中只露出楼顶,宛若“空中楼阁”。

(√)理由:“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用在此处正确。

[常识·速览][识作者]“文化大家”——钱钟书简介钱钟书(1910-19xx),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课时作业16 苏教版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课时作业16 苏教版必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6 苏教版必修5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菌不知晦朔.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闻:为人所知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D.而后乃今培.风培:凭【解析】绝:直上穿过。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B.小知不及大知C.此小大之辩也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解析】A项,“反”同“返”;B项,“知”同“智”;C项,“辩”同“辨”。

【答案】 D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而后乃今将图南.C.既来.之,则安之D.不过数仞而下.【解析】A、B、D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C项,“来”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答案】 C★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1)③)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B.虽然..,犹有未树也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解析】A项,果然:古指吃饱的样子;今为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

B项,虽然:古指虽然这样;今为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D项,海运:古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今为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答案】 C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奚以知其然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何罪之有D.翱翔蓬蒿之间【解析】D项,省略句,应为“翱翔(于)蓬蒿之间”。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提升训练含解析5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提升训练含解析5

第10课谈中国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自世纪之交以来的近二十年间,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引起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而《朗读者》坚定不移进行本土原创,打造出了中国电视的独特品牌,走出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自主创新的成功道路。

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不呈现为一种线性状态——从开始径直走向结束,而是呈现为一种循环状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________。

但是很多电视人却习惯用一种机械进化论的思维去面对创新,经常会有电视人慨叹每隔三五年就是一代,一些年长的电视人甚至宣称自己已经不会做电视了,理由是他们熟悉的某种电视节目模式已经做到头了,而他们也已经是“________"了.近年来,(),特别是在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很多关于“电视将死”的呼声________。

在这样令人困惑的氛围中,《朗读者》不信邪、不懈怠,坚持进行新探索,将已有的多种元素进行新的配置,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全新模式,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宣称电视节目终结、电视将死的声音,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了________的前景.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使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B.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C.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导致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D.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造成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解析:A项,搭配不当,语序不当;C项,滥用介词;D项,滥用介词,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 A.革故鼎新束手无策甚嚣尘上峰回路转B.推陈出新束手无策满城风雨柳暗花明C.革故鼎新走投无路满城风雨峰回路转D.推陈出新走投无路甚嚣尘上柳暗花明解析: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3.10 谈中国诗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必修5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精髓.(suǐ)纯粹.(cuì)数.落(shǔ) 数.见不鲜(shù)B.停泊.(bó) 湖泊.(pō)无垠.(yín) 鲜.为人知(xiān)C.槛.外(jiàn) 门槛.(kǎn)涕.泪(dì) 一蹴.而至(cù)D.叫嚣.(xiāo) 犬吠.(fèi)颦蹙.(cù) 轻鸢.剪掠(yuān)【解析】A项,“数.见不鲜”应读shuò;B项,“鲜.为人知”应读xiǎn;C项,“涕.泪”应读tì。

【答案】 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篇幅引诱瑕不掩瑜居高临远B.圆满寥落奈人寻味流毒无穷C.静默亵渎真知卓见拔木转石D.腐化震憾迥乎不同自成风会【解析】B项,奈—耐;C项,卓—灼;D项,憾—撼。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昔日甚.嚣尘上...的“西方的月亮圆”言论已彻头彻尾宣告破产。

B.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永恒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C.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D.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解析】A项,甚嚣尘上:人声喧嚷,尘土飞扬。

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

后来形容消息普遍,议论纷纷。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B项,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不合语境。

C项,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对象不对。

D项,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暴露出来的一小部分。

不合语境。

【答案】 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D.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解析】A项,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在“细腻”后面加“的状况”;C项,两面对一面,可将前半句中的“是否”“能否”删掉;D项,“这方面”到底是“搜集史料”呢,还是“鉴定和运用史料”,指代不明确。

【答案】 B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 1.5亿,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②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④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⑤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解析】先按照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将⑤⑥、①④排在一起,再根据②句与首句中数字的直接关系,将②排在首位,再根据③句所述的“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确定“二者”指的是“伸出援手”和“正确施救”。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8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6.怎样理解文中“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句话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国诗不符合诗的发展“最后有抒情诗”的一般发展规律,纯粹的抒情诗在中国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抒情诗在达到很高的境界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所以又是早衰的。

7.作者举梵文的《百喻经》的例子具体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想说明中国最完美的抒情诗在中国诗里出现得非常早;中国绘画里,“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出现得也很早;中国的辩证法的成熟早于中国的逻辑。

总之,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先于西方成熟,往往是飘飘凌空的空中楼阁。

8.作者为什么说“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国诗歌篇幅短小,诗人们却能在短小的篇幅里传达出悠远的意味,这就好比在很小的樱桃核或象牙方块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一样。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遗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中,节省了不少心力。

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就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

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凌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

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不见树。

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屈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

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

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tio),旁人难以意会。

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

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

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

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

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

这些文体就像台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

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上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

于是那两句老话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

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

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

当然,相反的,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

9.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