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千荡起来(二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荡秋千实践活动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荡秋千的历史、起源和种类。
(2)掌握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荡秋千的基本技巧。
(2)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1)荡秋千的节奏掌握。
(2)荡秋千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荡秋千的历史、起源和种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荡秋千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基本技巧学习1. 教师讲解荡秋千的基本动作要领,包括站立姿势、手部动作、身体摆动等。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示范动作,练习荡秋千的基本技巧。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动作进行个别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三)安全注意事项1. 教师讲解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选择安全的秋千、注意周围环境、避免与他人碰撞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四)团队协作与沟通1. 学生分组进行荡秋千比赛,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荡秋千任务。
2. 教师观察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五)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荡秋千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的安全。
2. 学生互相交流荡秋千的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荡秋千过程中的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提出对学生的期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动作规范性、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的参与度,如分享心得体会、提出改进意见等。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章《计量与评价》中的第3节《荡秋千》。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时间单位秒,了解荡秋千的周期与时间的关系,以及通过荡秋千活动体验时间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秒,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荡秋千周期与时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荡秋千周期与时间的关系。
难点:将秒应用于实际情境,荡秋千周期与时间关系的发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荡秋千模型,计时器,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每人一个计时器,小组合作进行荡秋千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荡秋千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体验荡秋千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荡秋千的周期。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时间单位秒,让学生了解秒的概念。
(2)通过荡秋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荡秋千周期与时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5分钟)(1)荡秋千的周期是2秒,求荡10次秋千需要多少时间。
(2)荡秋千的周期是3秒,求荡6次秋千需要多少时间。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类似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合作(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时间单位:秒2. 荡秋千周期与时间关系:周期(秒)×次数 = 时间(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荡秋千的周期是4秒,求荡5次秋千需要多少时间。
(2)荡秋千的周期是5秒,求荡8次秋千需要多少时间。
2. 答案:(1)20秒(2)40秒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荡秋千周期与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课后反思可以关注学生对时间单位秒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荡秋千周期与时间关系的理解。
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荡秋千的速度与周期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精品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上册《荡秋千》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秋千的运动原理、简单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荡秋千的基本技巧。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秋千的基本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秋千的运动原理,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秋千运动原理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
教学重点:荡秋千的基本技巧,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秋千模型、砝码、计时器、粉笔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纸杯、绳子、砝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荡秋千的经历,引导他们关注秋千的运动规律。
2. 例题讲解:(1)秋千的运动原理:向学生介绍秋千的运动是由重力、拉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砝码对秋千摆动周期的影响,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操作,探究不同长度的秋千绳子对摆动周期的影响。
4. 知识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详细讲解秋千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2. 内容:(1)秋千运动原理(2)力的作用效果(3)荡秋千的基本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荡秋千时,如果增加或减少绳子的长度,摆动周期会发生什么变化?(2)荡秋千时,为什么有时能荡得很高,有时却荡不高?2. 答案:(1)增加绳子长度,摆动周期变长;减少绳子长度,摆动周期变短。
(2)荡秋千时,初始速度和角度会影响荡的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秋千的运动原理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用其他物体(如瓶子、书本等)进行荡秋千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进一步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玩法。
培养学生对荡秋千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荡秋千的定义和特点。
荡秋千的基本玩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玩法。
采用示范法,展示荡秋千的正确姿势和动作。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玩过荡秋千,了解他们对荡秋千的认知。
讲解荡秋千的定义和特点:解释荡秋千是一种在绳子上悬挂的座椅,通过摆动来体验乐趣。
讲解荡秋千的基本玩法:示范正确的坐姿,讲解如何摇动绳子,使座椅来回摆动。
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不要在荡秋千上站立或做出危险动作,确保安全。
第二章:荡秋千的基本动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荡秋千的基本动作。
培养学生协调身体和控制平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荡秋千的基本动作:坐姿、握绳、摆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向学生讲解荡秋千的基本动作。
采用示范法,展示荡秋千的正确动作。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亲自尝试荡秋千的动作。
2.4 教学步骤:讲解荡秋千的坐姿:示范正确的坐姿,强调坐姿的重要性。
讲解荡秋千的握绳:示范正确的握绳方法,强调握绳的重要性。
讲解荡秋千的摆动:示范正确的摆动动作,强调摆动的节奏和力度。
让学生分组练习荡秋千的动作,教师进行指导。
第三章:荡秋千的游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游戏。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技意识。
3.2 教学内容:荡秋千的游戏:荡秋千接力、荡秋千比赛。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荡秋千的游戏。
采用示范法,展示荡秋千游戏的玩法。
采用竞技法,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
3.4 教学步骤:讲解荡秋千接力:介绍接力规则,示范接力动作。
讲解荡秋千比赛:介绍比赛规则,示范比赛动作。
组织学生进行荡秋千接力比赛,教师进行裁判和指导。
第四章: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上册《荡秋千》单元,涉及教材第3章《力的作用》的第2节《荡秋千的原理》。
详细内容包括: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原理、秋千摆动的规律、简单机械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原理,掌握力的作用,理解简单机械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荡秋千的原理,力的作用。
难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秋千摆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荡秋千模型、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教学PPT。
学具:每组一个荡秋千模型、弹簧测力计、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亲身体验荡秋千,观察秋千摆动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秋千为什么能荡起来。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荡秋千的基本概念。
(2)力的作用原理。
(3)秋千摆动的规律。
(4)简单机械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荡秋千时,为什么向后摆动幅度会越来越大?(2)荡秋千时,如何用力才能使秋千荡得更高?4. 随堂练习(10分钟)(1)荡秋千时,力是如何作用的?(2)如何改变用力方向和大小,使秋千荡得更高?5.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秋千摆动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的原理力的作用、简单机械原理、秋千摆动规律2. 力的作用向后摆动:重力、摩擦力向前摆动:惯性、空气阻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荡秋千时,为什么秋千摆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2)荡秋千时,如何用力才能使秋千荡得更远?2. 答案:(1)因为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秋千摆动的能量逐渐减小。
(2)用力方向与秋千摆动方向一致,且用力大小适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践操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荡秋千的原理和力的作用。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章《时间与测量》第三节《荡秋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秒,感受秒的时长;通过荡秋千的实践活动,理解时间的流逝及秒的运用;学习使用秒表进行简单的计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秒,理解秒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感受和表达秒的时长。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秒表进行计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3. 情感目标:通过荡秋千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时间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认识秒,感受秒的时长,学会使用秒表进行计时。
教学难点:理解秒的概念,准确表达秒的时长,荡秋千实践活动中时间流逝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秒表、荡秋千设备、教学PPT。
学具:学生用秒表、荡秋千设备、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荡秋千,引导学生关注秋千荡动的规律。
(2)提问:“我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那么一秒钟呢?我们能不能用秒来测量秋千荡动的时间呢?”2. 教学新课(1)通过PPT展示,讲解秒的概念,引导学生感受秒的时长。
(2)示范使用秒表,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秒表进行计时。
3. 例题讲解(1)荡秋千的实践活动:每组选一名同学荡秋千,其他同学用秒表计时,记录荡秋千的次数。
(2)讨论:如何准确地记录荡秋千的次数?如何避免漏计或重复计?4.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荡秋千实践活动,用秒表计时,记录每组荡秋千的次数。
(2)完成练习题:根据荡秋千的次数,计算荡秋千的平均时间。
(2)教师点评,强调准确计时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荡秋千》2. 板书内容:(1)秒的概念与时长(2)荡秋千计时方法(3)计算荡秋千平均时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秒表记录自己荡秋千的次数,计算荡秋千的平均时间。
(2)荡秋千10次,记录每次荡动的时间,求出总时间,然后计算平均每次荡动的时间。
2. 答案:(1)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给出评价。
荡秋千游戏教案
荡秋千游戏教案荡秋千游戏教案一、准备工作1. 准备一条安全结实的秋千绳。
2. 选择一个适合的场地,确保没有障碍物。
3. 清理场地,确保没有杂物。
二、游戏目标通过荡秋千的游戏,培养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勇敢精神。
三、游戏规则1. 孩子们轮流荡秋千,每次荡完后,让下一个孩子上来。
2. 参与游戏的孩子们需按照教练的指引,正确地坐在秋千上,并抓住绳索。
3. 荡行时,孩子需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双脚离地,利用自己的力量推动身体,不要用力过猛,保持安全。
4. 绳索长度的调整需由教练来进行,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四、游戏步骤1. 介绍规则:向孩子们详细解释游戏规则,告诉他们正确的坐姿和抓绳姿势,以及注意事项。
2. 示范操作:教练示范正确的坐姿和抓绳姿势,让孩子们观察。
3. 分组练习: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3-4人,轮流练习荡秋千,其他孩子在一旁观摩,并提醒注意事项。
4. 整体练习:所有孩子一起在秋千上荡起来,教练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保持平衡。
五、游戏提升1. 调整难度:增加秋千的高度或者增加旋转的动作,提升游戏的难度。
2. 增加挑战:增设一些小障碍物或者目标,让孩子们在荡秋千的过程中进行射击或者接触障碍物等挑战,增加趣味性。
3. 团队合作:让孩子们分成两个小组,通过荡秋千传递物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六、注意事项1. 确保场地安全,避免孩子在荡秋千过程中撞到其他物体。
2. 绳索要结实,每次游戏前检查绳索是否完好,避免发生意外。
3. 孩子们荡秋千时要注意平衡,不要使劲过大,以免摔倒或受伤。
4. 游戏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荡秋千技巧。
以上是荡秋千游戏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中的《荡秋千》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荡秋千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圆周运动的特征;认识圆的基本概念,如半径、直径和圆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的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荡秋千模型、圆规、直尺、圆周计算器。
学具:每组一个荡秋千模型、圆规、直尺、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荡秋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荡秋千的运动轨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荡秋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吗?”2. 讲解圆的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荡秋千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基本概念,如半径、直径和圆周。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计算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圆的基本概念。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
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2. 内容: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和圆周的关系计算圆的半径、直径和圆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家里的圆桌,计算其半径、直径和圆周。
(2)荡秋千的绳子长2米,秋千座椅的直径为0.5米,求秋千座椅的周长。
2. 答案:(1)半径:0.5米,直径:1米,圆周:3.14米。
(2)周长:3.14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荡秋千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在荡秋千时保持平衡和协调。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示范正确的荡秋千姿势和技巧。
2. 实践法:学生亲身体验荡秋千,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3. 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荡秋千的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准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如跑步、跳绳等。
2. 基本技能学习:讲解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示范正确的荡秋千姿势。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荡秋千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4. 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学生遵守荡秋千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碰撞、不高空荡等。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荡秋千时的姿势和技巧,评价其对荡秋千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了解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帮助的情况。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进步和体会。
七、教学资源:1. 荡秋千设备:确保荡秋千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教学示范视频或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荡秋千的正确姿势和技巧。
3. 安全提示标志:用于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事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
2. 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荡秋千的技巧,进行分组实践和讨论。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荡秋千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邀请家长参与荡秋千活动,增进家校互动和亲子关系。
3. 结合其他体育活动,如跳绳、跑步等,综合发展学生的体能和协调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六章《时间与测量》中的第三节《荡秋千》。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秒,学习秒的读法、写法和运用;通过荡秋千的实践活动,感受时间的流逝,理解秒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秒,学会秒的读法、写法,并能运用秒进行简单的计时活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荡秋千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时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秒,学会秒的读法、写法。
难点:理解秒的概念,运用秒进行实际计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秒表、荡秋千的教具、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卡片、秒表(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荡秋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时间的流逝。
2. 讲解秒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秒的定义,讲解秒的读法、写法,引导学生理解秒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如:荡秋千一次需要4秒,荡5次需要多少秒?引导学生运用秒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秒的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秒,讨论结束后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2. 内容:秒的定义秒的读法、写法秒的运用:荡秋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荡秋千一次需要3秒,荡10次需要多少秒?(2)用秒表计时,记录自己完成一项活动所需的时间。
2. 答案:(1)30秒(2)答案不唯一,根据实际情况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流逝,提高了学生对秒的认识。
但在讲解秒的概念时,要注意语言表达,避免学生产生混淆。
2.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运用秒进行计时,如刷牙、洗脸等,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时间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3. 教学过程中秒的概念的讲解;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指导。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荡秋千的基本动作。
2. 荡秋千的安全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荡秋千的基本动作和safety rules。
2. 教学难点:荡秋千时的身体平衡和协调。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荡秋千的示范,引导学生模仿。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荡秋千的动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荡秋千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安全注意事项。
2. 动作示范(10分钟):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荡秋千的示范,引导学生模仿。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荡秋千的动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
4. 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荡秋千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安全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荡秋千过程中的动作准确性、协调性和安全性。
2. 收集学生分组讨论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荡秋千动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的理解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观察家长对子女荡秋千的指导方法和态度,促进家校合作。
2. 组织学生进行荡秋千比赛,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培养团队精神。
3. 开展荡秋千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荡秋千的乐趣和收获,增强班级凝聚力。
八、安全防护措施:1. 确保荡秋千设备安全可靠,检查秋千绳索、座位和护栏等是否牢固。
2. 教育学生遵守荡秋千的安全规则,如不得擅自离开座位、不得相互推搡等。
3. 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荡秋千过程,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确保学生安全。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基本原理和安全知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及平衡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荡秋千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教学难点:荡秋千时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学校操场或体育场地。
2. 教学器材:秋千、绳子、安全垫等。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提醒学生注意运动安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荡秋千。
2. 基本技能学习(10分钟):教师示范荡秋千的基本动作,包括坐姿、握绳、荡动等,并讲解动作要领。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荡秋千实践,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 游戏环节(10分钟):学生进行荡秋千比赛,比一比谁的动作标准、荡得高。
教师记录比赛成绩,给予表扬和鼓励。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荡秋千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 家长协助学生练习荡秋千,注意安全,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荡秋千基本动作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评价学生参与游戏环节的积极性和表现。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荡秋千创意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制作出独特的秋千。
2. 邀请家长参与荡秋千活动,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长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关注度。
九、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秋千设备安全可靠,绳索牢固,座位稳定。
2. 教师全程监督,防止学生发生意外伤害。
《荡秋千》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荡秋千》优秀教案【优秀10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篇《《荡秋千》优秀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荡秋千》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秋千的结构并能进行搭建2、加强巩固互锁结构,认识滑轮、轴和红粱重点:秋千的结构难点:轴和梁的搭建教学过程:一、引入观看荡秋千视频,引出秋千。
00:46提问:小朋友们坐过秋千吗?在哪里坐的?你们坐过的的秋千长什么样子?看一看毛毛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样的秋千呢?二、搭建与反思看给出的秋千图片提问:我们坐秋千时小屁股坐在哪里?小手手拉哪里呢?(结构分析)第一次搭建:搭建固定秋千的2根柱子第二次搭建:悬挂秋千的支架第三次搭建:秋千的'座椅(用带钩子的滑轮进行固定)反思:把秋千挂在支架上会发现轴不够长,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引导将两根轴连接起来,认识蜗杆)在荡秋千时有没有同学的柱子会倒,如果有,引导利用互锁结构进行加强稳固。
三、延续我们在公园里除了秋千,还有其他的东西吗?小朋友们现在可以再搭建一些秋千旁的游玩设施。
四、点评总结今天我们搭建的是什么?搭建秋千时我们是不是还认识了新朋友啊(滑轮和蜗杆)?坐秋千时我们应该小屁股坐哪儿?小手拉哪里呢?搭建秋千时我们先搭建的哪儿?然后呢?最后搭建的什么?《荡秋千》优秀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愿意借助道具纱巾用动作表现音乐中的旋律变化。
2、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体验歌曲中的欢快情绪。
活动准备:(1)户外活动时带幼儿欣赏天空中的白云。
(2)活动前进行活动:借助道具纱巾用身体动作进行白云造型,如:大象白云、小鱼白云、小乌龟白云等。
(3)教具准备:小松鼠头饰每人一个白云图片一份纱巾每人一条小松鼠图片一个活动过程:1、感知并熟悉曲子的A段,并用动作表现A段音乐。
秋千科学教案二年级
秋千科学教案二年级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秋千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秋千运动的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掌握原理。
三、教学准备
一个简单的秋千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一聊秋千,你们都玩过秋千吧?
生:玩过!
师:那你们知道秋千为什么会晃起来吗?
生:不知道。
师:那咱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看,这是一个秋千模型(展示模型),大家观察一下。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绳子,还有坐的地方。
师:对,那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呢?
生:人坐上去,然后一推就动了。
师:没错,那是因为我们给了它一个力。
那它动起来之后呢,为什么会一直晃呀晃的呢?
生:因为有惯性?
师:真聪明!就是因为有惯性。
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秋千呢?
生:想!
师:那我们就分组来做,看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啦,都做好了吧?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各小组展示)
师:都很棒哦!那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制作,你们都学到了什么呀?
生:学到了秋千的原理。
生:还学会了做秋千。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通过对话和实践较好地掌握了秋千的原理。
但在分组制作时,有些小组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后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可以准备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不同的秋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小秋千荡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小秋千荡起来小秋千荡起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小秋千,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项目之一。
它不仅能够带来欢乐和快乐,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平衡能力等综合素质。
为了让小学生们更好地体验这一活动,并且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呢?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以帮助老师和家长们成功组织这一活动。
1. 教学目标1.1 认识和了解小秋千游戏,培养对小秋千的兴趣和热爱。
1.2 发展儿童协作能力、平衡能力等综合素质。
1.3 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
2. 教学准备2.1 小秋千设备2.2 平坦的草地或者户外场地2.3 许多绳子(用于绑定小秋千)2.4 动力源(如较重的物品或者成年人)3. 教学步骤3.1 导入介绍小秋千的由来,以及小秋千的作用和好处,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3.2 观察让孩子们观察小秋千设备,了解其结构和原理,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发现。
3.3 分组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由5-6名学生组成。
3.4 制作小秋千每个小组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择合适的绳子,并按照示范的方式将其正确地绑定在小秋千设备上。
3.5 操作小秋千将小秋千设备安放在平坦的草地上,引导孩子们分别上去体验。
3.5.1 第一次体验时,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地上去,感受小秋千的摆动和高度变化。
3.5.2 第二次体验时,让孩子们进行协作,两个孩子同时上去荡秋千,感受合作和平衡的重要性。
3.5.3 第三次体验时,让孩子们尝试不同的动力源,如重一些的物品或者成年人,体验不同的快感和摇摆方式。
3.6 学习小结引导孩子们回忆和总结,他们在小秋千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积极参与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4. 课后延伸4.1 给孩子们讲述更多关于秋千的有趣故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
4.2 鼓励孩子们设计和制作更多不同形式的秋千,扩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3 在户外教学中增加其他团队协作活动,如绳网攀爬、拔河等,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协作能力。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六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三节《荡秋千——理解分数的含义》。
详细内容包括:荡秋千的情境引入,通过荡秋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数的含义;学习分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荡秋千与分数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表示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表示分数。
教学重点:荡秋千情境下的分数认识,分数表示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荡秋千模型,卡片,磁性黑板。
学具:彩笔,剪刀,硬纸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荡秋千模型,让学生观察荡秋千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荡秋千与分数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讲解荡秋千时,秋千在前后两个方向上的时间比例关系。
(2)通过荡秋千的例子,引出分数的概念,解释分子、分母的意义。
(3)示范如何用彩笔、剪刀、硬纸板等学具制作分数表示图。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自己制作分数表示图,描述荡秋千时前后两个方向的时间比例。
(2)选取几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其含义。
4. 小组讨论(1)讨论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荡秋千、切水果等。
(2)讨论分数表示方法的特点,如何正确表示分数。
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理解分数的含义》2. 内容:(1)荡秋千与分数的关系(2)分数的含义及表示方法(3)分子、分母的意义(4)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荡秋千5次,记录每次前后两个方向的时间比例,用分数表示。
(2)举例说明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例如:前3秒,后2秒,表示为3/5。
(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荡秋千》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荡秋千》这一章节。在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玩秋千时,有没有注意过是什么力量让我们荡得更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力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使学生理解力的定义,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如荡秋千时的推力、拉力、摩擦力等。
举例:通过荡秋千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摆动与平衡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摆动的周期、振幅与平衡的关系,了解影响荡秋千摆动的因素。
举例:观察不同长度的秋千摆动,讨论摆长与周期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荡秋千》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和深入理解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让我来谈谈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关于力的概念,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但在具体实例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通过更多有趣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力的作用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秋千荡得更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力的作用对秋千摆动的影响。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在难点解析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设计更多有关力的作用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突破难点。
小秋千荡起来(二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小秋千荡起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读:3、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如:实践问题、实验次数、砝码荡起的高度等),在亲身实践中,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2.实践探究:,三、学生实践,谈话:学校将举行荡秋千挑战赛。
最终由3名同学进入决赛。
他们已做好了准备,出示情景图,在相同时间内谁荡得得次数越多,谁就是冠军。
学生猜想师: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学生交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谈话:学校将举行荡秋千挑战赛。
最终由3名同学进入决赛。
他们已做好了准备,出示情景图,在相同时间内谁荡得得次数越多,谁就是冠军。
学生猜想师: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学生交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想,教师板书课题荡秋千。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试验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有关1、讨论方案:学生先小组交流讨论怎样验证,教师参与,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共同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2、教师展示实验工具,简单介绍3、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如:实践问题、实验次数、砝码荡起的高度等)4、根据规则进行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试验数据,问: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师: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绳长、不同质量的砝码荡的次数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师小结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1. 学习秋千的运动轨迹,理解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概念;2. 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千的运动规律,理解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概念;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增强安全意识;3. 激发学生对数学和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理解,荡秋千技巧的掌握;2. 教学重点:荡秋千的运动轨迹,安全知识的普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秋千模型、挂图、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2. 学具:荡秋千设备、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秋千的历史和趣味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秋千运动,激发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概念,结合秋千模型进行讲解;3. 实践操作:a. 安排学生进行荡秋千实践,观察秋千的运动轨迹;b. 引导学生发现秋千运动中的对称现象,理解对称轴和对称图形;c. 教师示范荡秋千技巧,学生模仿学习,注意安全;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画出秋千运动轨迹,找出对称轴和对称图形;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2. 内容:a. 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概念;b. 秋千运动轨迹的特点;c. 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及安全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画出秋千运动轨迹,标出对称轴和对称图形;2. 答案:a. 对称轴:秋千的悬挂点与地面的垂直线;对称图形:秋千运动轨迹的左右两部分;b. 荡秋千技巧:保持身体平衡,适当调整力度和方向;安全知识:注意秋千设备的安全,避免碰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秋千运动的其他规律,如速度、角度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理解;2. 教学重点:荡秋千的运动轨迹,安全知识的普及;3.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荡秋千实践,观察秋千的运动轨迹;4. 随堂练习:画出秋千运动轨迹,找出对称轴和对称图形;一、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理解1. 利用秋千模型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秋千在运动过程中的对称现象;2.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等,让学生感受对称美的存在;3. 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画出秋千运动轨迹,找出对称轴和对称图形,加深理解。
教案 荡秋千
人员手消毒状况进行定期监测。结果
10 工作人员手合格率为 8 .9 0 %; 2 6 %。结论
【 关键词 】 消毒供应 中心 ; 消毒灭菌质量
【 中图分类号 】 R42 【 7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7 — 8620)5 07 一 2 62 27(080 — 26 o
随着 现代 医学 的迅速发展 , 控制 医院感染 已成 为现代化
r s a p s j i 3 Pl m D, oe , oew k Z.nr yol mcsemietn a ae oG ChnJ R n as Itct a i pr n co :
pw r lolo0e Ⅲl f tztnflr.el tr,96 6 ( ) o eu o t vI e ei ao i e Fr]S i 19 ,5 5 : f t ℃ rl i au i i el
体分泌的 F H、H增加 。有学者 报道精 索静 脉 曲张不 育患 S L
者血 清 T水 平 比 正 常 人 低 , FH、 H 则 明 显 高 于 正 常 而 S L
Na g tn CK,Na gaA u ho n i K,A awa g r lA.P t o h soo y o aio ee n ah p y ilg fv r c lsi c
医院质量 管理 的重要 目标 之一 。防止 医院感染 重要 的是 建 立一套有效 的消毒灭菌 系统 。现今 医 院中消毒灭 菌 系统 主 要是 消毒供应 中心 ( SD)亦 称消毒 供应室 , 对各种 医疗 CS , 是 器械 、 敷料及其他物品的清洗 、 消毒灭菌 以及保 存 、 放各种 发 无菌物品的场所 , 因此消毒供应室在 医院有着非常重 要的地 位 。我们按照《 】 消毒技术规范》 的要求 , 医院供应 室高 对 压蒸汽灭菌效果 、 无菌 区空气 、 物体 表面及 工作人 员手 的卫 生学 消毒进行 了定期监测 ,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秋千荡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读:3、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如:实践问题、实验次数、砝码荡起的高度等),在亲身实践中,教学重点:在
亲身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2.实践探究:,三、学生实践,谈话:学校将举行荡秋千挑战赛。
最终由3名同学进入决赛。
他们已做好了准备,出示情景图,在相同时间内谁荡得得次数越多,谁就是冠军。
学生猜想师: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学生交流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
谈话:学校将举行荡秋千挑战赛。
最终由3名同学进入决赛。
他们已做好了准备,出示情景图,在相同时间内谁荡得得次数越多,谁就是冠军。
学生猜想
师: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教师板书课题荡秋千。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试验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讨论方案:
学生先小组交流讨论怎样验证,教师参与,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共同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2、教师展示实验工具,简单介绍
3、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如:实践问题、实验次数、砝码荡起的高度等)
4、根据规则进行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试验数据,问: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师: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绳长、不同质量的砝码荡的次数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师小结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试验二: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1、学生思考后按照第一次实验的经验让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独立设计。
2、学生汇报交流试验数据并谈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
三、回顾整理、小结提升
学生谈体会,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三位小挑战者谁会得冠军?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制作过程:
1.将一个纸板盒的底端剪掉,各侧面剩下大约5厘米高即可。
如果你找不到一个平面的盒子,可以将一个盒子比较长的那面剪下来,然后再用侧面剪四条边,粘贴在一起即可。
2.将操场内侧、外侧涂上颜色,等其晾干。
3.找四根同样长度的木棍和一根比其他的稍微长一点的木棍。
将四根短木棍搭成两个V字型,将长木棍粘贴在它们下方。
4.剪两根同样长度的木棍来做梯子。
用胶水将小枝条或者用过的火柴棍放在两根棍子之间做横档。
请大人帮助你将火柴点燃。
5.铺上一张报纸,然后将攀缘架和梯子涂上颜色。
等其晾干。
6.将一个卫生卷纸筒剪成几段,涂上颜色以后,晾干。
7.用胶水将攀缘架、梯子和铁环粘贴在操场底面上。
8.用一个小枝条和两截线绳做一个秋千。
将另外一截线绳绑在支架和盒子一角。
另外我们还要放置一些小树枝和新鲜的树叶,这样操场就准备就绪,可以投入使用了。
千万不要忘了玩完了以后,将毛毛虫放回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