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擎是举,向上托的意思。
这句诗出自《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作品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及译文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赏析这首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
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荷尽已无擎雨盖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赠刘景文》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2、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3、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解说】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鉴赏】《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
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早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苏轼知杭州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可以荐嘉客。
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赏析三】【赏析四】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赠刘景文》原文注释及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赠刘景文》①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③。
【注释】
①刘景文:名季孙。
博学工诗,为苏轼的好友。
②擎雨盖:指荷叶,状如遮雨的伞盖。
擎,举。
③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桔绿时:指初冬季节。
【赏析】
此诗是苏轼为好友刘季孙而作。
诗的前两句用工整的对偶和虚实相映的手法描写夏荷和秋菊。
亭亭玉立,叶如伞盖的风荷现在已经完全消逝了它的美丽形象,而秋菊虽然凋残,尚存有傲雪的劲枝。
后两句也是借物抒情,饱含着作者的殷切希望,勉励刘景文不要错过好机会,应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小诗即描绘了荷、菊、橙、桔各个特色的形象,而且含蕴隽永,意在言外。
对仗工整,是作者七绝中的佳作。
宋词诗词鉴赏-《赠刘景文》
宋词诗词鉴赏-《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赠刘景文》的宋词及诗词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及注释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刘景文宋朝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古诗专项训练】《赠刘景文》苏轼
【古诗专项训练】《赠刘景文》苏轼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叶已经凋残,不能再挺立起来遮风挡雨;菊花也已经枯萎,但是枝条仍然傲视冰霜。
擎:举,向上托举。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初冬时节。
好景:好时光。
橙黄橘绿时:初冬时节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
为什么选择枯萎的荷花和凋谢的菊花刘景文,名叫刘季孙,景文是他的字。
这个人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刘平是北宋名将。
所谓“虎父无犬子”,刘景文身上有一股子习武之人的豪爽之气,为人仗义,慷慨大度。
更难得的是,他还博古通今,有一身好学问,特别喜欢收藏一些古书石刻什么的,鉴赏水平很高,他自己那点儿工资基本也都搭在这件事情上了。
这人文武双全,性情又随和,跟苏轼特别对脾气,两个人是好朋友。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曾经花了大力气去治理西湖,当时帮助他一起做这个事情的人,就是刘景文。
苏轼夸奖刘景文是“慷慨奇士”,“奇”是“奇怪”的“奇”,“士”是“士兵”的“士”。
“奇士”指的是品德和才智都特别突出的人,可见刘景文在苏轼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
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五十三岁了,刘景文也已经五十八岁。
在古代,这俩人都算老头了。
一个老头子给另外一个老头子写诗,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安慰,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虽然是写景,但是重点却不在景色上,而在于精神。
虽然荷叶落尽,菊花凋残,再也没有夏秋时的茂盛与生机,但是,这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没必要感到凄凉忧伤。
你看,那菊花的枝干不是还傲然挺立在风霜之中吗?苏轼写这两句诗的潜台词就是:老兄弟,别看现在处境艰难,世道不好,只要咱有毅力,够坚强,还是坚持得住的。
诗的后两句,苏轼又发起了一波心灵鸡汤,他对刘景文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们通常认为一年之中景色最美的时候是夏天、是秋天,这两个季节里气候更好,植物也茂盛,哪哪都好看。
《赠刘景文》的古诗默写
《赠刘景文》的古诗默写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就是诗人写下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把握住“荷天下”,“菊孤”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并无”与“犹存有”构成猛烈对照,注重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阐明追赠诗的目的。
表明冬景虽然萧瑟冷遇,但也存有硕果累累,明朗大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其他季节无法较之的。
诗人这样写下,就是用以比喻人至壮年,虽已青春推移,但也就是人生明朗,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寄语朋友珍视这大好时光,悲观向上,不懈努力坚持不懈,乌不要意志疲惫。
赠刘景文的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
(公元1090年),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而他的好友刘季孙(刘景文)正在
北京担任监酒税之职。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的景色,通过对荷、菊、橙、橘的描写,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橙黄橘绿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仰慕之情。
具体来说,诗中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写的是荷叶和
菊花已经凋落,但残留的荷叶仍然有着傲霜抗寒的坚强气概,而菊花虽然已经凋谢,但花枝仍然矗立在寒风中,没有屈服于寒冷。
这两句诗通过荷、菊的对比,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同时也表达了对坚强不屈、傲霜抗寒的精神的赞美。
而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是作者对刘景文的劝勉之词。
作者告诉刘景文,虽然秋天已经过去了大半,但还有许多美好的景象值得他珍惜。
橙子和橘子在秋天结满了果实,象征着希望和丰收,而这种景象正是秋天最美好的代表。
作者希望刘景文能够像橙橘一样,在困难和挫折中保持坚强和希望,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橙橘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仰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坚强不屈、傲霜抗寒的精神和希望与丰收的象征的赞美和鼓励。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词《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赏析】诗写秋景,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他的好友刘景文(名孝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文学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这是因为,在百花中,“唯有绿荷红菡萏”,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历来诗家咏荷,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
初。
赠刘景文 - 冬景(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冬景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标签写景、惜时、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勉励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秋天的诗句——《赠刘景文》
秋天的诗句——《赠刘景文》《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赠刘景文》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
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
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③傲霜:文
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指车盖,
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翻译: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
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残犹有傲霜枝
---小结古典诗词中菊花意象
晋城市凤鸣中学张合荣
遥观中华诗词美苑,古伊人凝眸秋水,见岸边“蒹葭苍苍”;唐崔护怅立桃林,叹“桃花依旧笑春风”;江南渔女软语侬歌,“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头”;东晋陶潜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此足见中国古典诗词中写花的篇章颇多。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那一丛丛一簇簇于风霜中怒放,于肃杀中展露芳容的秋菊,是诗中群芳总领,不仅浓缩了秋霜秋寒的精华,更浓缩了诗意人生的精华,在中国诗词中成了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被文人墨客赋予广泛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象征高洁品格。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这些咏诗名菊都点出了菊花迎寒斗霜开放于秋寒季节的特性,正因为百花凋后菊花始发,菊花在古典诗词中有了“傲然不屈、意志坚强”的品性,唐人白居易说“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杜甫说“寒花已开尽,菊花独盈枝”,杨万里也叹“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间”。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凋落花瓣,“宁可技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贞《黄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在这些诗句中,菊花有了“宁折不弯、至死不变”的傲人风骨;“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在这类诗歌中,菊花还象征“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高贵品格。
二、象征隐逸品格。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自陶渊明将这悠然君子移栽在东篱边,自经陶宅黄酒的百年浸染,菊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成了“花之隐者也”,菊花就有了超然物外、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就有了幽静安逸的隐者姿态,菊花成了田园风光的代言,成了隐逸者的情感寄托。
继陶渊明之后,宋人韩椅喜欢“紫菊披风散晚霞,年年霜晚赏奇葩”,史铸借菊明志“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清人陈鹤年也如陶潜遗风“最爱东篱闲把酒”,一捧老酒,一丛秋菊醉了多少隐者清心,养了多少闲者雅韵啊!
三、象征伤感情怀。
晚秋季节,秋风骤起,秋雁南飞,秋霜欲下,秋雨淅沥,秋水渺渺,秋色萧条,秋
寒袭人,菊花也香消韵失,在失意人眼里难免会被涂上秋霜秋寒,或勾起游人的思乡情,或引发思妇的怀人意,所以菊花在古典诗词中也是伤感情怀的象征,这个象征意义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尤其浓厚。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暮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这儿瘦寒的黄花成了李清照的菱花镜,映照出了词人的憔悴失落。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青春年少时,与故人一起把酒赏菊,它曾是鬓边的心爱之物,如今花落人亡两茫然,睹花思人,怎不令词人痛断愁肠。
一捧秋菊,或洒满秋阳,慰藉了隐者思慕田园的清心雅韵,或沾满凄泪,勾惹了思者怀恋故人的惆怅失落,永远怒放于中华诗词美苑,迎霜斗雪,千古不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