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

合集下载

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粜(卖市出易粮法食):不有甚利贱于,春打籴击(商买人入粮垄食断),不甚贵 ,民大既贾 不稳蓄困定家,市不国得且场豪 有,夺 利增之 ,加也 兹。 古财而 圣政官 贤收之 之入出 用息心。常也什。一二,
——《富国论》 材料二:“自今置市易,无物不买,无利不
笼……”,“凡异时民间生财自养之垄道,断一商切业收之
材料二:“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
出 心息”。。“名民为厚无贫民富,,实两乃税剥之下外;,名皆为强出惠息民制十,借二实贷,有吏利 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利息偏高
——苏辙《栾城三集》
富国之法——农事为先重理财

农田水利法:改善了农业生产环
日 的
境,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 太
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课堂小结
无士一今: 人介改得革甫袭科为故举政而制…守度…常、士整者吏顿,兵太纷农学纷工、扰商唯扰僧才,道用人; 莫农安: 其青居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司马光《家传集》
兵: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商: 市易法、均输法。
课堂练兵
1、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所解决的主要问
富国之法——农事为先重理财
青农免方
苗田役田


法利法税


市均 易输 法法
富国之法——农事为先重理财
材料青一苗:“法昔:之限贫制者举富息商之大于户豪民对,农今民之的贫者举 息 之之 家盘于 不剥官得趁,,新官减陈薄轻不其农息接而以民反邀负倍救担息其,”乏, 。发…展…”农,业“兼并
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以“将”为军队编 制 单位,专管训练
改变了以往“兵将分 离”的局面,加强了 理

王安石“三不足”之说的流传与争议考论

王安石“三不足”之说的流传与争议考论

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2Apr.2021王安石“三不足”之说的流传与争议考论卢沁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4)摘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一直被认为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内核和王安石本人个性的代表。

自古至今,对这句话的评价由贬到褒,但实际上王安石从未有过“三不足”之言,后人对“三不足”的评价和意义附会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原因所影响。

厘清“三不足”之说的产生、流传过程以及后人的不同接受态度,并对流传中的特点和得失进行分析,才能够正确理解“三不足”之说的内涵。

“三不足”的意义近千年来被多重附会,剥离这些成见和附会之后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王安石形象。

关键词:王安石;三不足;流变;熙宁变法;新旧党争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2-0079-07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2.015“三不足”之说自北宋末年以来一直被认为出自王安石,但是,从北宋文献的分析考察可以得知事实并非如此。

“三不足”之说产生之后,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后人在评价和接受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分歧。

实际上,“三不足”之说被误传为王安石之言有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身的意义指向也是正反两方面的,不应当用任何一种极端态度去看待。

只有剔除先入之见,才能看到“三不足”之说背后隐藏的更加真实的王安石形象。

一、“三不足”的产生与发源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锐意改革,遂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流言,此语最早出自苏轼的《拟进士对御试策》:“其所可知者,必畏天,必从众,必法祖宗。

故其言曰:“戒之戒之。

天惟显思。

命不易哉。

”又曰:“稽于众,舍己从人。

”又曰:“丕显哉,文王谟。

丕承哉,武王烈。

”诗书所称,大略如此。

未尝言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也。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时提出的著名“三不足”口号。

多年以来,这个口号一直被当作是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精神的代表而被人们传颂。

但结合王安石变法,以及最终由蔡京等人通过深化改革而致北宋亡国等一系列史实看,其“三不足”变法确实有探讨、推敲的必要。

王安石的“三不足”口号几乎推翻了全部的约束、制约机制。

试想,天变也不足畏了,祖宗也不足法了,人言也不足恤了,世上还有什么能约束他呢?难怪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

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挡的。

王安石变法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他滥用权力的第一个表现是未经深思熟虑、试行验证就匆忙推出新法,并强行执行。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原本还有些试行的安排,但很快就被他自己推翻了。

这就使得原本可以在试行阶段发现并纠正的问题被带到了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并对整个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造成了重大影响。

王安石滥用权力的另一个表现,也是后果更为严重的一个表现,则是他推行了片面的顺新法者升、逆新法者黜的用人政策。

在他手下,凡是对新法提过意见的,不论意见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还能不能争取,都一律罢黜,凡是高举旗帜赞成新法的,不论其人动机如何、品行如何、政绩如何都一律升迁。

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把朝中敢说话的名臣几乎都推到了新法的对立面去,如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兄弟、沈括等等。

其中不乏原本并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而只是就其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客观意见的人,如韩琦、苏轼、沈括等。

另一方面,王安石任用的所谓支持新法的人中则混进了不少有能无德的人,甚至是企图利用新法升官发财的投机分子。

他们虽然靠着鼓吹新法而得到提拔,但并非真正的改革者。

一旦身居高位,他们或是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或是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甚至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走到新法和王安石的反对面去!例如王安石一手提拔的邓绾就是典型的势利小人,甚至说出过“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王安石变法的细节

天变不足畏:王安石变法的细节

本书目录中对于每个章节的主题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例如,“第一章北宋初 期的政治局面:从统一到稳定”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北宋初期政治局面的特点 和背景,为后续王安石变法的出现做了铺垫。又如,“第三章理财:从节俭到开 源”这一章节,详细描述了王安石变法中理财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为读者理解变 法中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基础。
阅读感受
当我翻开《天变不足畏:王安石变法的细节》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这个 独特的书名所吸引。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北宋时期王 安石变法的详细阐述,更是对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剖析。
书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 过这本书,我了解到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神宗时期,为了解决国家面临的财政危 机、边疆问题、土地兼并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包括青 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涉及农业、税收、军事等多个领域。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类似的挑战和问题。如何借鉴历史经验,处理 变革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天变不足畏:王安石 变法的细节》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参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 不仅了解了历史知识,更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也会对更多的人 产生积极的影响。
谢谢观看
《天变不足畏:王安石变法的细节》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解读王安石变法的书籍,它不仅为我们呈 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王安石形象,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政治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视 角。这本书的对于推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彩摘录
在阅读《天变不足畏:王安石变法的细节》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一些精彩 的摘录深深吸引。这些摘录不仅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动机,也展现了他坚 定不移的改革决心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理解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理解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理解
“三不足说”是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变不足畏”即天变乃是自然界常常发生的现象,其发生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关联到人间的事情,更不是因为实行新法而引来了上天的发怒,这直接反驳了当时攻击变法是祸乱的势力所谓的“天人感应”一说。

这种“不畏天变”的精神力量是真正的逆天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意识。

“祖宗不足法”即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的,总是遵循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一点东西是不够的,所以得改革那些旧制度和政策,使之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守着那些旧制度不放,这样注定没有出路。

“人言不足恤”即新法触碰了权贵势力和旧派势力的利益,必定遭到他们的非难和打压,只有敢于硬碰硬,才能实行下去。

“三不足说”足以体现王安石为变法改革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虽然最终变法改革没有成功,达到预想的效果。

但是,这种精神永远不朽!。

“三不足畏”也可畏

“三不足畏”也可畏

“三不足畏”也可畏作者:袁腊梅来源:《百家讲坛》2012年第16期王安石了解民间疾苦,自己也一生简朴,即使政治上的反对派也挑不出他品质上的半点毛病。

他施行变法时,曾立言“三不足畏”:“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然而,搬泥菩萨洗澡,好心也能办坏事。

他的变法,不仅没有带来他所期望的国富民强的景象,相反,却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

当时就有人认为他的“新法误苍生”,他告病辞职后,在回家的路上,更是经常见到有人在墙上写诗讥讽新政,认为他本人是“无端偏固执”,变法则有违人情,尤其“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

当他借宿于一户因为新政而家破人亡的老妪家,听到老妪喂猪时口中呼唤的是“罗,罗,罗,拗相公来”,喂鸡时叫的是“王安石来”,一向坚定变法的王安石也不觉长叹。

一个清正廉明、本应深受民众爱戴的宰相,为何落得如此地步呢?王安石变法,意在使国富民强,其中一些措施也的确新颖超前,可惜过于超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比如,他盲目地改“派役”为“雇役”,即民众不必服役,可将其应服之役折合成“免役钱”交给官府,再由官府雇人服役。

这本是为了解放劳动力,但令清廉的王安石没有想到的是,有些贪官污吏却趁火打劫,从中牟取暴利,从而加重了民众负担。

这直接导致其改革声名狼藉,以致最终一败涂地。

又如青苗法,这本应是新法中最能兼顾国家和民众利益的一种。

按照规定,青黄不接时,富户应借钱借粮给农民,夏粮秋粮成熟后农民加息偿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借贷的利息相当高,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农民就只好卖地偿还。

同时,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还给全国各地下达了贷款指标,这就成了强制贷款。

不少农民因付不出强制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而失去了土地,一些农民全家逃亡,或典当财物,或卖妻卖子还债。

不少人被迫拴着铁链搬砖负柴来缴税,监狱常满,官府诉讼不绝。

饥寒交迫的难民弃家逃荒,入京乞讨的人挤满汴梁街道。

在王安石推行变法时期,农民起义有35次之多,社会动荡不安,和变法前相比,民众生活反而更差。

【诗歌鉴赏】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召试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管,请知常州。

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俾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

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

遂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

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

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

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

"遂劾府司失入。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什么意思?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什么意思?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
【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担心。
【提示】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王安石变法,法治]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及其当代法治启示

[王安石变法,法治]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及其当代法治启示

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及其当代法治启示一、问题的提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其任宰执期间主持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对此,历史褒贬不一。

自宋至清末,舆论压倒性的是批判。

而清季以降,国事遭难,举国上下要求改革、革命的呼声渐起,以梁任公为首对王安石一转固有的批判态度,认为《宋史》之中其谬最甚,而数百年来未有人起而纠之者,莫如所记关于王荆公之事。

结果,受梁启超的影响,中国学术界从正面评价王安石,基本上肯定王安石的变法。

在王安石变法中,他一反儒家主流观念,试图以无畏的精神推行改革,但是这一做法却使得传统的权力控制方式受到了沉重打击,并为北宋衰亡埋下了祸患之一。

王安石在变法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思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并被论者称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而加以褒扬。

因王安石变法冲击了宋初形成的制度秩序,所以保守派以传统的灾异论、祖宗之法等为武器阻挠王安石变法的进行。

但王安石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不足对变法提供理论支持,反击保守派。

这对突破旧时代旧观念的束缚,打破成见,推动政事进步的意义不言而喻,甚至对时下的旧制度批判也具有借鉴价值。

二、天变不足畏天是古代皇权的合法性来源,并且对皇权的制约具有重要意义。

从思想层面来讲,传统中国政治上的正统及基本法律理念,无不肇基于宇宙存在原理的天理,或天秩概念,而且从周代开始就有了比较系统的天与政权关系的理解,所谓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这种天命观到了唐代被法制化,成为国家律令中的规范话语。

从制度层面来讲,天命与君德具有内在联系的观念,使得天能够以拟制法律的形式用灾异论来影响现实政治。

宋代仍旧秉承了历代关于天的观念。

靖康之难以后,大臣议论钦宗南归则名分何定,赵鼎言到上登基即久,四见上帝,君臣名分已定,岂可更议!可见天仍然被认为是皇权合法性的来源。

《宋史》载: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天变莫如通下情,遂除其禁。

富弼以日食为契机,实现了士大夫越职言事的一次政治体制突破。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常怀敬畏之心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常怀敬畏之心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是王安石为消除宋神宗的顾虑,推行新法时说的一句话。

意思是说: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而孔子则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题来源】浙江省台州市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常怀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尊重的态度,以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我心灵宁静、满足,同时也使世界逐渐失去丑陋得一面。

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

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

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是,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向自然索求更多,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有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吃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减弱了自然对人们的保护作用而使苏门答腊的大海啸酿成逾十万人的死亡的惨痛教训吗?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的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地尊重生命。

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处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个生命如此卑微。

她曾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带回救护所,他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学识等而鄙视他、漠视他。

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个准则,用“用伟大的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唤起全世界的良知。

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

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同天下之义:这是墨翟提出的法律起源论。

他认为国家和法律的产生是出于“统一思想”的需要。

用“兼相爱”和“交相利”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以建立安定的秩序。

三不足::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恤”在王安石变法时,许多守旧派纷纷以天变为依据,认为灾异是上天对新法的惩处,王安石认为,法应随时而变通,以安国安民为目的,不能照搬成法,故“祖宗不足法”守旧派又以人言可恤阻止变法,认为新法违背人意,王安石认为立法不应以人言为准则,只要利国利民。

“人言不是恤”“三不足”表现了王安石变改旧制的决心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变法理论的发展。

权能分治::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

“治权”相对于“政权”称作能,故称“权能分治”。

其中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四项。

政府的“治权”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采用五权分立体制,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五权宪法:“五权宪法”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也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

“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

”“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

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

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制度,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中国式的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学说一家之法:这是黄宗羲对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的一种称呼。

他认为这是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的法律。

将天下的利益尽归君主,势必引起天下之乱,违背了立法的本旨,是“非法之法”。

黄宗羲的“一家之法”是针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

趋时更新:是明清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法律时变观点,他认为,法律与整个国家制度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首先,王夫之认为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石传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石传

宋史列传第⼋⼗六王安⽯传阅读下⾯的⽂⾔⽂,完成2 -5题。

王安⽯传(有删节)王安⽯,字介甫,抚州临川⼈。

安⽯少好读书,⼀过⽬终⾝不忘。

其属⽂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曾巩携以⽰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议论⾼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年⼆⽉,拜参知政事。

农⽥⽔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天下。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

如此⼈,在⼀郡则坏⼀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 (帝)乃听之。

于是,吕公著、韩维,安⽯藉以⽴声誉者也; 欧阳修、⽂彦博,荐⼰者也;富粥、韩琦,⽤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对朝搓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招圣虑,但当修⼈事以应之。

"帝⽈:此岂细事,反所以恐惧者,正为⼈事之未修尔。

⾃近⾂以⾄后族,⽆不⾔其害。

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

"安⽯⽈:近⾂不知为谁,若两宫有⾔,乃向经、曹仿所为尔。

"冯京⽈:⾂亦闻之。

"安⽯⽈:⼠⼤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未之闻也。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旱由安⽯所致。

去安⽯,天必⾬。

"侠⼜坐窜岭南。

愚圣、宣仁⼆太后流涕谓帝⽈..安⽯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现⽂股⼤学⼠、知江宁府。

元佑元年,卒,年六⼗六,赠⼤傅。

初,安⽯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新义"。

晚居全陵,⼜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

⼀时学者,⽆敢不传习。

主司纯⽤以取⼠,⼠莫得⾃名⼀说,先儒传注,⼀切废不⽤。

黠《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戏⽬为"断烂朝报"。

安⽯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奉⾄俭,或⾐垢不流,⾯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的阅读理解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的阅读理解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的阅读理解及译文赏析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招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

移提点*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d.人言不足恤恤:体恤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与赢而不助五国也b.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c.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1..给文中加虚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c.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d.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这是因为:一、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伯牙王安石诗意

伯牙王安石诗意

伯牙王安石诗意伯牙王安石诗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伯牙王安石诗意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安石的《伯牙》写关于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

伯牙作者:王安石年代:北宋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诗意千年流传的朱弦没有这种悲哀,想弹孤绝之曲连鬼神都凝住了。

故人舍我而去归于黄土,你我之间一曲高山流水现在也就只有我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啊赏析这是写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作者小传】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后辞官退居南京。

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

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

有《临川集》。

拗相公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

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

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

“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梳理文意
读书人
那么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
用来……的
认为
与民争利
因而招致 怨恨诽谤
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指教我 侵犯官员职权
拒绝接受反对意见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义 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君 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 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 谤。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课堂总结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点明其为名实之争,也就是思想和政治 路线的根本分歧。王安石答书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 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符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 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梳理文意
实施恩泽 这些百姓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
做事
领教
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没有缘由 不胜 小小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如果君实您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责备我,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 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 去做,守着前人的作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写作特色
1、论证方法多样。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关于王安石的轶事典故

关于王安石的轶事典故

王安石的轶事典故关于王安石的轶事典故引导语:王安石是北宋的文学家,他的轶事典故大家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拗相公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

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

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

“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

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

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03]不迩声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

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

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布置
• 1、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 2、制作本专题的小提纲 • 3、比较 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 的异同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①目的: 富国强兵 ②形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得到王权的支持; ③内容: 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遭到强烈的反对 ④范围: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⑤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轻农民赋税负担。
区分记忆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开源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
节流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
发展生产? 农田水利法
五、变法失败的教训
(1)、要讲究策略,处理好与守旧派之间的关系
(2)、改革过程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 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3)、要注意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4)、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练一练:
• 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使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被清 丈出来的是
A.农田水利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 四、评价
(P27练习册:2.评价王安石变法.)
–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 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 改良性质的改革。
– 进步性: – 局限性:
进步性: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 2.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
练一练:
• 3.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 内容是 A.免役法、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 石④恢变复法相后位期后宋贼神心宗不的死动,摇又和将去王世安,保石守写派给重自新己得的势一. 些 私⑤人王信安件石抛变出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司马时光的(1社019—1086)
宋神司宗马生光母说高皇:太后像
会问“臣题与(王财安政石危,机犹冰、炭阶之级不矛可盾共、器,民若族寒矛暑盾之)不可同时。”
发展生产
(二)强兵之法
1.目的: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封建统治
2.内容
① 将兵法:精简军队,加强训练,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②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保丁闲时练兵,战时入 军;互相监督、检举。 作用:加强对人民控制,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 力 ③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减少了政府支出
④设军器监: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作用: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三)育才之法
1.目的:为变法培养、选拔人才,为变法
造舆论
2.内容
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 者①论围;改绕选革拔科此实举文用制人句度才:展废开除明议经论诸科,,阐不考发诗义赋,理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 试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 论②述改,革学即校论制证度:某改组项太国学,家重政新编策纂或教对科书策《的三经可新行义》性,与培 合养理实用性性,人才侧,重传于播革考新查思想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 变法服务。
②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以稳定市场
作用: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 政收入
③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 借(钱或粮食) A. 作用: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
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局限:地方官员强制借贷,利息较高,
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练一练:
• 4.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 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 句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 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 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练一练:
• 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北宋 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
(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 应)

(军事方面)
将兵法、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制度

育才措施
(文化教育方面)
改革学校制度
(一)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 1.目的: 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增加财政
收入
①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2.内容
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 税户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④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
僚、地主也要出钱)
容 A、作用: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
业生产,并增加政府收入 B、局限:农民负担仍沉重
⑤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作用: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作用: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 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 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 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 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 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祖宗之法不足守: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
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
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一、变法内容 阅读教材44-46页的内容,归纳概括王安 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 富国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
法 的 主
(经济方面)
强兵措施
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
二、作用
• 根据改革内容归纳作用
• 经济上:增加财政收入,改变积贫局面 • 政治上:提高战斗力,改变积弱局面 • 文化教育上:宣传了变法,培养实用人才
三、变法的结果:
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 ②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
①材②起③2材 月 四 月 置触料.民执推失料年军行行犯:间行行败:二器青市大吕不新过熙月监苗易原地惠满法程宁。法改法宋神宗因主卿操中二。革。八(、是年科闰五月局之用举二行十 月大王限过人。月一行免官安)急不:王月十保行僚石。当安行月马法利着,石农法。行益力出拜田。募七皇太后,培参水役八年现知利法月(遭养一政法。行1到提些0事。行方7激拔4危。太田三年烈的害学均七年)反人百三税月十九对…舍法行二月姓法。均月行.…的(阻。输行六将后现力法保年五兵来象。甲六年法大,,法九月。引)太皇太后三。
不同点:
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对后世影响大 王-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