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登革热PPT
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选用具有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等功 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板 蓝根、金银花等。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 患者,减少病毒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穿着长袖衣裤,避免 暴露皮肤;使用驱蚊液、花露水等防 止蚊虫叮咬。
切断传播途径
清除蚊虫孳生地,减少蚊虫数量;使 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避免蚊虫 叮咬。
实践
政府层面的防控措施
1 2
制定全面的防控计划
政府应制定针对登革热的全面防控计划,包括疫 情监测、病例管理、蚊媒控制等方面。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报告登革 热病例,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
开展公众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向公 众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
等情况应暂缓接种。
04
登革热并发症及危
害
常见并发症类型
出血
01
登革热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引发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
出血、皮肤瘀点等。
休克
02
严重登革热病例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脉
搏细速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03
登革热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登革热病毒特点
01
02
03
病毒类型
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有4种血清型,不同血清 型病毒可引起不同临床表 现。
病毒抵抗力
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 灭活,但在4℃能存活数 周,-20℃可存活数年。
病毒变异
登革热ppt课件
并发症风险评估和监测方法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评估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策略和干预措施
出血的处理
给予止血药物,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输血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治疗。
高危因素
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孕妇、 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 并隔离治疗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虫密度;使用蚊帐、驱 蚊剂等防蚊措施,减少蚊虫叮咬。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登革 热的防控工作。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认识和重视程度
0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基本知识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0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互动游戏等形式,
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防控方法。
03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定期清理积水、穿长袖衣裤、使
用驱蚊用品等,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同时,提醒公众在出现疑似症
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等相关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子。
维持水电平衡,对出汗多、腹 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
登革热
临床表现
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 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 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 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 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3)出血: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典型病例有不同 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皮肤、 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 系。
登革热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dengue fever
别名
classical dengue;波尔加热;古典五天热
类别
感染内科/病毒性感染/病毒性发热
ICD号
A91
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 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 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 减少。
流行病学
因此,它们不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已有母婴传播登革热 的报告。 3.易感人群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 在地方性流行区,当地成年居民的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 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故发病以儿童为主。人被登革病毒感染后, 可对同型登革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并可维持数年,对异型登 革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对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如乙型 脑炎病毒和圣路易脑炎病毒,亦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 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內(大约6~7日)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潜伏期:3~15日,常见为5~8日。
传播媒介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人群易感性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居多,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
临床表现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主要临床特征:1、突然起病、迅速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2~7天。
部分病人于病程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
2、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3、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酒醉貌)4、多样性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
即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看见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
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
皮疹持续约为3~4天。
5、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6、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5~8天。
治疗原则1、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2、对症支持治疗3、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地区性流行。
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
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近年发现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
【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型,直径40~50nm。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核衣壳。
外层为脂肪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
根据抗原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及干燥,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以上。
登革病毒对酸、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敏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第3日,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日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尚未发现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野外捕获的猴子、蝙蝠等动物体内曾分离出登革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作用还未肯定。
(二)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广西,则以白纹伊蚊为主。
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病毒在唾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天。
在非流行期间,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研究人员曾在致乏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其密度高峰与登革热流行高峰不一致,因此,可能不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登革热的防治
登革热的防治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登革热简介•登革热的预防措施•登革热的治疗方法•登革热防治的国际合作•当遇到登革热时怎么办•登革热防治的未来展望01登革热简介1登革热的起源和传播23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登革热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无地域限制,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
登革热的危害01登革热可导致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
02登革热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如休克、呼吸衰竭、肾衰竭等。
03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易受登革热影响。
登革热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均可造成严重影响。
登革热疫情的爆发和传播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如医疗资源的消耗、旅游业的冲击等。
控制登革热疫情的传播和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对预防和治疗登革热至关重要。
登革热的影响02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对疑似患者及时隔离,并对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传播。
及时发现患者定期清理积水,消除蚊虫的滋生环境,特别是在疫情高发区。
消除蚊虫滋生地控制传染源防蚊灭蚊使用蚊帐、挂蚊帐、使用驱蚊剂等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乱扔垃圾等,减少病菌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措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疫苗接种对于易感人群,可以接种登革热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护易感人群03登革热的治疗方法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失水。
饮食对患者及周围环境采取驱蚊防蚊措施,以免蚊虫叮咬传播病毒。
防蚊虫叮咬可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方法,但需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退热药,以免加重病情。
发热对于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可适当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
疼痛如出现脑炎、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登革热
血清分型
登革病毒Ⅰ型夏威夷株
Ⅰ型
登革病毒Ⅳ型 H241株
Ⅳ型
Ⅱ型 登革病毒Ⅱ型新 几内亚株
Ⅲ型
登革病毒Ⅲ型H87株
6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
➢ 登革热患者: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3天内 ➢ 隐性感染者 ➢ 非人灵长类:黑猩猩、长臂猿、猕猴 ➢ 其他野生动物:蝙蝠
7
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 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在实验室可能会通过气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 轻,进入恢复期。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 肤瘙痒。
WBC计数开始上升,PLT计数逐渐恢复。
36
(二)重症登革热临床表现
早期和普通型相似 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
严重血浆渗出---休克 液体聚集在胸腹腔 严重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 严重器官损害---急性肝损害、神经系统、心脏损 害 严重者血压进行性下降,休克死亡
20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重症登革热----促进性抗体机制学说 机体感染登革病毒→产生特异性抗体→对同型病毒有中
和作用→对异型病毒无效→这些抗体促使异型病毒更有 效进入宿主细胞→促进性抗体 异型病毒大量繁殖→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全身血管通透 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血液浓缩→有效血容量不足→ 休克 血管内皮受损→凝血系统激活→DIC→加重休克及出血
肿大、白细胞减少 重症:全身小血管损害,血浆外渗→出血,循环衰竭,多
脏器功能衰竭
4
二、病原学
登革病毒原属B组虫媒病毒,RNA,现归入黄病毒科 中的黄病毒属,黄病毒属包括黄热病毒、乙型脑炎 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 等。
登革病毒特点: 耐冷不耐热,-70°C可长期保存。 对大部分消毒剂均敏感
登革热归纳总结
登革热归纳总结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热带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特征、预防措施以及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登革热的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
该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可获得相应的免疫力,但不具备交叉免疫力。
当人体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时,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甚至引发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and Dengue Shock Syndrome)。
二、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主要是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这两种蚊子常集中繁殖在水的容器中,如花瓶、轮胎、瓶盖等。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成为病毒的媒介,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
三、临床特征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通常持续2至7天)、头痛、眼结膜充血、皮疹、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在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后,登革热可进一步发展为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表现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并有生命危险。
四、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减少蚊子滋生地以及个人防护措施。
减少蚊子滋生地的方法包括清除积水容器、戴蚊帽、使用蚊香等。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喷雾,睡在有蚊帐的床上等。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登革热的疫苗,以期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五、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一直在致力于对抗登革热。
在病毒监测和防控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登革热监测系统,并加强了蚊子的控制和灭蚊工作。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发新型的蚊子控制技术,如基因编辑等,以期更有效地控制蚊子数量。
登革热
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 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 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一、清除伊蚊孳生地
防蚊、灭蚊的重要工作--清理积水,消除孳生地
伊蚊的生长周期15天,必须生活在水中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一、清除伊蚊孳生地
1、防止积水,消除伊蚊孳生地,富 贵竹等阴生水养植物的花瓶。每 5 ~7天换水1次,并冲洗植物根部, 养有大型水生植物的,要在水中投 放灭蚊药物。 2、饮用水缸或其他饮用水容器要加 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 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水井要加 盖。 3、冰箱底部的水盘应每星期清理一 次。 4、浴室、卫生间储水桶、缸等每5~ 7天清理换水一次。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一、清除伊蚊孳生地 5、花盆底盘要保持干爽。 6、贮水的水桶、陶瓮、排水槽等每5~ 7天清理换水一次,所有渠道要保持 畅通。 7、废轮胎要存放室内或避雨的场所, 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 盖,不积雨水。必要时可用杀虫剂 喷杀成蚊,并在轮胎内施放马拉硫 磷、双硫磷等杀幼剂。 8、竹篱笆竹节顶端、树洞、竹洞要用 灰沙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 “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 积水。
清理水槽
身边的废气的轮胎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一、清除伊蚊孳生地
9、屋檐排水槽或反墚堵塞积水要定期 清理。 10、家禽、家畜与鸟类饮用水槽要每 天清理。
11、清除周围废弃的盆、罐、瓶等容 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应当逐一翻转 倒放。 12、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 防积水。
暂时闲置未用的桶翻转倒放
家居及个人预防登革热
讲者:饶惠平
主要内容: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的病媒? 登革热传播途径? 典型病征? 如何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及其防治ppt课件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 登革病毒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但较少见。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 别是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地区。
1
• 登革热全年均可发生,但发病高峰期为510月份,与雨季和气温密切相关。
提高疫情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优化疫苗接种策略与推广
制定科学接种计划
• 根据登革热疫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接种计划,确保疫苗接种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促进疫苗研发与生产
• 鼓励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合作,提高疫苗研发和生产水平,确保疫苗供应充足、质量可靠。
加强宣传教育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
•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积 水、消灭蚊虫滋生地等。
鼓励及时就医
3
• 教育公众在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医,避 免病情恶化。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讲座
01
• 组织专业人士进校园,为师生讲解登革热防治知识。
宣传预防措施
02
• 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普及预防登革热的方
加强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01
联合研究
• 加强国内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登革热防治的联合研
究,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02
创新药物与疫苗
• 鼓励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发新型登革
热药物与疫苗,提高防治效果。
03
监测与预警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登革热监测与预警体系,
登革热
登革热病原学 (1)流行病学 (2)传染源 (2)传播媒介 (2)易感人群 (2)流行特征 (2)临床表现 (3)登革热治疗 (3)登革热的预防 (4)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
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据记载,于40年代本病曾传入我国上海、福建、汉口、广东等地,并发生流行。
1978年本病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生流行,近十年来疫情在广东、海南省迅速蔓延,波及广西,全国累计病例60多万例。
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较高。
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为什么经济开发和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
病原学登革热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现在归入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黄热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
髓核为单股线状核糖核酸(RNA)。
病毒颗粒与乙型脑炎病毒相似,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在1~3日龄新生小白鼠脑、猴肾细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细胞株内生长良好,并产生恒定的细胞病变。
但接种猴子、猩猩和其他实验动物,不产生症状。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登革热及其防治
传播途径与高发期
传播途径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雌性伊蚊是主要 传播媒介。
高发期
登革热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每年5月至11月为高发季节,其中7月至9月 为高峰期。
易感人群与预防措施
易感人群
无特定易感人群,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感染登革病毒。
预防措施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灭蚊、防蚊和个体的防护。
登革热及其防治
2023-10-27
contents
目录
• 登革热概述 • 登革热病理生理 • 登革热防治措施 • 登革热案例分析 • 登革热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 登革热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登革热概述
定义与症状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 在人群中传播。
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征(头痛、眼痛、肌肉痛)、 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社区现状
该社区存在一些卫生死角,如楼道堆积物、公共垃圾桶等,为蚊 虫滋生提供了条件。
防控措施
社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卫生死角,开展灭蚊消杀活动,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社区环境明显改善,登革热病例明显减少 。
案例三:某医院登革热诊断与治疗体会
诊断经验
防止蚊子叮咬。
个人防护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穿长袖衣服 、长裤,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 外出,如需外出,应使用有效的 防蚊用品。
社区合作
加强社区合作,进行集体灭蚊行动 ,清理积水等蚊子滋生地。
治疗措施
01
02
03
休息与饮食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 以增强免疫力。
登革热_精品文档
➢二次感染病例更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治疗中应密切观 察,加强血小板、HCT等重要指标监测,重症病例的早 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患者隔离治疗,无特效治疗药物,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尚无有效疫苗,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 急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 天后 再度上升,呈双峰或马鞍热型。
• 三痛: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
• 皮疹:病程第 3~7 天出现,多有痒感
• 出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 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束臂试验阳性。
培养特性
➢敏感动物及细胞
• 乳鼠 • 灵长类动物 • 白纹伊蚊C6/36细胞:CPE • 人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CPE
➢抵抗力弱:耐寒不耐热
人单核细胞感染后无CPE
免疫特性 ➢同型病毒感染免疫力较为牢固 ➢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中和抗体
二、流行病学
全球登革热流行特点
高风险地区 低风险地区
病程天数
体温 可能的临床问题
脱水
出血 休克
器官损伤
重要检查指标变化 血细胞压积
病毒血症
血清学和病毒学变化
登革病程
急性发热期
极期
体液重吸收 静脉补液过量
血小板
恢复期
临床表现
➢登革热
• 急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 天后 再度上升,呈双峰或马鞍热型。
非流行区
全球登革热风险分布图
➢全球每年新发登革热病例5千万-1亿人,死亡 约2万人 ➢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近半数人口生活在登 革热流行区,其中75%在亚太,并不断扩大 ➢与50年前相比全球登革热病例数增加了30倍
登革热总结
登革热总结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此给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本文旨在对登革热进行总结,介绍其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登革热的病因是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
登革病毒属于黄热病毒科,有四种血浆型,分别为DEN-1、DEN-2、DEN-3和DEN-4。
这四种病毒通过伊蚊、埃及伊蚊等叮咬传播给人类。
当感染者的血液被这些叮咬者吸血时,病毒会进入叮咬者的体内,繁殖并在体内发育成熟。
然后,当该叮咬者再次叮咬健康人类时,病毒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登革热的症状多样且常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
一般情况下,感染后2-7天会出现以上症状。
有些人可能只表现出轻微的症状,而其他人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且持久的症状。
尤其是当病毒感染不同血浆型时,出现严重病症的可能性增加。
严重病症包括严重出血、器官衰竭和休克等,并且可能会危及生命。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减少与蚊子接触和传播。
首先,个人应该注意保持卫生环境的清洁,并定期清理和处理容易滋生蚊子的水源。
其次,个人应该避免蚊子叮咬,使用蚊帐、蚊香和防蚊剂等防护措施。
此外,社区和卫生部门也应加强蚊子的控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当然,除了预防,登革热的治疗也不容忽视。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来直接抑制登革病毒的繁殖。
因此,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给予病人充分休息,并保持水分平衡。
针对严重病例,及时入院治疗也是必要的。
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登革热的治愈率。
登革热的爆发对于社会、个人以及公共卫生部门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染病,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经济收入。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和防护意识非常重要。
此外,加强各国卫生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登革热的蔓延也是必要的。
总之,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世界各地都需要高度重视。
登革热的科普知识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主要由被感染的伊蚊叮咬传播 。 也有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孕 妇传给胎儿等途径传播的报道 。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并不存在通过直接接触、性传播、空气 传播等非蚊媒介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预防 措施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积水是伊蚊滋生的场所,要及时清 理。 使用有效的驱蚊剂,穿着长袖长裤 避免被蚊子叮咬。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登革热的治疗 方法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登革热 ,常规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和 合理卫生护理。 发生重症者需要及时住院治疗 ,进行补液、维持平衡等支持 治疗。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对已经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要注意休 息,饮食健康等,加强身体免疫力。
登革热的科普知识
目录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什么的急性 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传播,感染者表现为 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 状。
什么是登革热
严重时会引起出血热或休克,有可能危 及生命。
登革热的传播 途径
登革热的诊断-登革热
低于5时,流行将停息。
具体行动:现场处理
(1)引起重视: ①指挥领导:组织队伍,深入疫区,制造声势; ②要求当地抓卫生的行政领导参加现场会议, 通报疫情,要求当地政府要正视疫情,明白登 革热传播和控制途径,要充分理解控制疫情的 各项具体措施; ③当好领导参谋,做好专业培训指导,提供宣 传资料。
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
的灭蚊工作。
具体行动:技术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教育公众做好加强个人防护(进入疫区 人员使用驱避剂),使用纱门纱窗、 衣物,防止蚊媒叮咬传染。
具体行动:技术措施-
预防措施效果评 价
. 评价指标包括发病率(罹患率)、二代
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伊蚊成蚊密度 和幼虫指数等——参考指标,
有在室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 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 暗处。 总之,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适宜温 度 和湿度条件。
登革热疫情 现场调查 控制技术
登革热传染过程时间图
传染期
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 8-12 日
(发病前 1 天及后 5 天) 后再传染给健康的人
-1
57
17
-1 0
5
指示病例发病日
10
20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 峰热。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 骨骼和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 多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 点状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 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 样、猩红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
登革热
登革热夏天来了,短裤短袖穿起来,漂亮的裙子飘起来,饮料冰淇淋high起来,一切都是那么惬意……孰不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伊蚊立上头!伴随夏天而来的,还有蚊子叮叮叮……蚊子多起来了,登革热病例也会多起来,防治知识早知道,传染病咱也不怕滴!1.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多为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前往这些国家需要注意防范登革热。
而我省的登革热病例大部分从东南亚国家输入,小部分来自非洲和其他地区,近年来也出现了个别病例从我国广东和云南省输入的情况。
2.蚊子和登革热的关系?在我国登革热的“罪魁祸首”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
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时至5时,次高峰在上午9时至10时。
其中花斑蚊的活动飞行范围一般在孳生地附近50至100米范围,很少超过200米。
因此,在其活动高峰时段处于其孳生地周围100米范围内较易受到该种蚊子叮咬。
3.登革热的症状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出现持续2-7天的高烧(有时高达40℃),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中的两种——头痛、眼眶痛、肌肉与关节痛、恶心、呕吐、腺体肿大和皮疹,且近期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工作、生活或旅游,在自己生活与活动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就应考虑自己可能感染了登革热,这时就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提醒大夫可能得了登革热,尽快得到诊治,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4.登革热会致命吗?有后遗症吗?登革热一般为自限性传染病,并发症较不常见,病死率较低,一般无后遗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可防可控可治
感染科欧阳艳玲
近日,我科收治了两名“登革热”病患者,目前病人病情稳定。
“登革热”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它的传播途径和严重后果是什么?“登革热”可不可以预防?可不可以防治?
“登革热”症状近似感冒
专家认为,“登革热”既不是一种新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只要做好灭蚊处理,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防止蚊虫再传播,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后果。
据介绍,“登革热”属虫媒传播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发。
登革热的前期症状首先是发热,通常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同时伴有背部、骨、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秘等。
3~5天就开始出现皮疹,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如早期登革热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
重型登革热可在上述表现基础上突然加重,出现脑膜炎、中枢性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等征象。
做好灭蚊工作保健康
传播“登革热”的虫媒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蚊子。
其中,“埃及伊蚊”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登革热”传播虫媒。
预防“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其实并不复杂。
有关专家指出,一方面,个人要做好防蚊准备。
另一方面,要从环境上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蚊子传播疾病。
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5-7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
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
午睡或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到公园、街边、活动场所休息或活动时应注意防蚊叮咬。
白纹伊蚊是白天活动、以野栖为主的蚊种,因此,灭蚊应在白天进行为宜。
村委及学校应指定专人负责校园防蚊灭蚊工作,负责制订灭蚊计划。
市民一旦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到医院隔离治疗。
以免传染给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