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2.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重音。
( 艾ài 嘶sī 哑yǎ)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第二节诗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1、细心默读这首诗,思考问题:
(1) 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用“ ”标出)
(2) 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位置做批注)
1、想一想。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思考,大胆交流吧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四)品读诗歌。
(一)、《我爱这土地》诗歌常常要用到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
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1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yīnyǎ xiōng fǔ lí zhǎi
2。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
3.(1)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余光中,台湾;家国之思。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5.结合语境,我们可知,“鸟”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九年级语文下册 1《乡愁》教案(新人教版)(2)
乡愁
间
学生活动
一、
一导入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三、品味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邮票——母子深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2课时乡愁教案新版(2)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2课时乡愁教案新版(2)一、导入新课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背景拓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主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返乡时已64岁。
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
70年代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
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朗读,整体感知1.熟悉课文生字词。
窄.(z..h.ǎ.i.).坟.墓.(mù)....2.配乐范读,读出诗的音乐美。
教师引导交流,体会诗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时间顺序排列。
第1节是生离,第3节是死别,死别更痛彻心扉,应读出递进感。
全诗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有参差之美。
全诗一唱三叹,由个人之思到家国之恋,形式上回环往复,有音乐之美。
3.自由品读,想象诗的画面美。
教师示范,如第一节,可边读边这样想象: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的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
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
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初步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
三、解读,深层领悟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是如何将抽象的“乡愁”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意象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物化,找到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教案3 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结构美、音乐美;2、理解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3、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叶落归根,故土思情。
故乡,永远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幻灯片1、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倾听这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情而热烈的呼唤吧! (幻灯片3、4)二、明确教学目标(幻灯片5)三、走近余光中了解余光中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诗歌特色。
(幻灯片6、7、8、9)四、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0)五、研读课文(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幻灯片11、12)2、学生散读,把握朗读的感情、语调、语速并划分节奏和重音,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幻灯片13、14、15、16)3、全班齐读4、听视频朗读(幻灯片17、18)5、学生配乐朗读,总结读诗的经验(幻灯片19、20)(二)思考问题,解读诗歌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幻灯片21)明确: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2、这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幻灯片22)明确:小时侯(少年)——-求学在外思念母亲(少年清愁)长大后(青年)——-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夫妻离愁)后来(中年)——-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思归浓愁)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幻灯片23)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4、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幻灯片24)明确:托物寄情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5、理解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幻灯片25、26、27)讲析点拨:(1)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它最忌讳抽象概念,空洞无物,诗歌必须选取“情感对应物”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悠长的表达效果,这种“情感对应物”就是意象. .(2)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3)《乡愁》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诗两首》乡愁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导学学案
班级姓名
一、查阅《乡愁》作者余光中的基本资料。
二、全诗的写作顺序。
三、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的?
四、诗歌每一节表达的具体内容。
五、品析语言: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例如: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六、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七、对比阅读席慕蓉的《乡愁》。
1、简介诗人席慕蓉。
2、全诗分成几节,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的异同。
八、感悟乡愁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湾海峡。
席慕蓉说: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我说:乡愁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九年级2、学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3、课时:一课时4、课题:《乡愁》5、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余光中有关资料及有关乡愁的诗句文章,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
(2)教师准备:教师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及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依据学情、教材和课标要求,进行准确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熏陶,然后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直观形象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七年级下册第14课《乡愁》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联想想象,体会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五)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乡愁》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乡愁》教案新人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乡愁》教案新人教版学科语文课题1、诗两首—乡愁课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多媒体出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教师总结: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②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认真讨论: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就由个人的思乡思亲之情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
归纳:
小时候 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托物言志 ∣逐层
后来 坟墓 ↓推进
现在 海峡 家国之情
老师朗读提示:第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第三节,“啊”读作轻声,相当于“呵”,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第四节,音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
学生总结: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4)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请学生自由配乐仿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重音,调整朗读的语速和语调。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的深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教案1 新人教版
《乡愁》设计理念: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二、合作探究:1、作者简介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仿例造句: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 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由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解析导入“乡愁。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有许多提到关于“乡愁”的话题。跟同学们共同回忆关于“乡愁”的诗歌。
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初读感悟——层次美
1. 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
时注意正音。)
2.明确节拍,再次朗读。
四、再读感悟——情景美
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2 .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
3.原来乡愁之中包含着如此丰富的离愁别绪,那请你发挥想象,想想不同时期的“我”在面对离别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可以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表述)
(3)从词句运用上,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家愁到国愁)
三、感知
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小时侯
长大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来
现在
2、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侯——-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后来——-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现在——-国土分裂忧思绵绵
3、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托物寄情
四、美点赏析
1、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设计
名称
《乡愁》教学设计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课余光中写的一首诗,看起来是一首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含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诗歌分为四个诗节,以诗人成长经历贯穿始终,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巧妙地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即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年少时的一枚邮票,寄托着对母亲的思念;青年时的一张船票,承载着对妻子的牵挂;后来的一方坟墓,却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而结尾的一湾海峡,表达对祖国的日夜思念。学习这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布置作业
调动想象力,深刻理解乡愁。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搜集资料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免费会员专享精品
【最新】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学案
(2)(无答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作优美意境和深厚感情。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3、背诵这首诗。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学习方法】朗读、感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同时与同学共同思考想家的感觉,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福建永春人。
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
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
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朗读诗歌
1、录音朗读。
学生思考朗读要求:
1 / 3。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活动反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 意 见
过程确认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我是神经导电的大陆/饮尽黄河水也不能解渴/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死去/还呼吸雷雨的空气/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
(《敲打乐》)
八、对比阅读
下面是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学习这首诗 ,并说说两者之间的同异。
二、请同学们谈谈读这首诗的感受?(侧重诗的特点)
1、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 自由 诗的 特点。
2、同一位置上 的词的 重复与 叠词的 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 ,一 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三、余光中介绍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九年级2、学科: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3、课时:一课时4、课题:《乡愁》5、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余光中有关资料及有关乡愁的诗句文章,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的能力。
(2)教师准备:教师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及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依据学情、教材和课标要求,进行准确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熏陶,然后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直观形象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七年级下册第14课《乡愁》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联想想象,体会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五)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