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2.1

合集下载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范文文档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范文文档

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范文文档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1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人类认识的宇宙学案导学学习知识要点(1)解释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掌握天体的系统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重难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学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内容。

其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结构是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运动变化的基本内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思路:[问题] 什么是宇宙?。

[问题] 宇宙中的物质通称为。

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它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问题]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有何运动关系将天体系统层次用简图表示:[问题] 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数据完成(1) 在示意图中标注九大行星名称、小行星的位置(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及轨道,参比公转和自转的周期。

(3) 按结构把九大行星划分为类地、巨、远日行星,它们各有哪些?。

[问题]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阳系中其它的行星,为什么?(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讨论活动[问题] 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收集关于UFO、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资料,批驳一些伪科学言论)[问题] 人类如何好好保护自身的家园---地球?同步练习:完成基础训练P2-4知识检测:(省会考纲要)1. 什么是天体:2. 用简表区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3.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说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案2城市空间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

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教案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调查提问:我们学校所在地都有哪些地形? (2) 设问导入:这些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等地球表面的其它地形都 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学习“第二章 态。 ” 教 学 过 程 (二)实践探究、合作学习 1、问题探究、诱发思维: (1) 我国科学考察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 (2) 有人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为什么? (3)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传说中的人物麻姑一段时间看东海 是海洋,一段时间看东海又是桑田,这是为什么? (4) 以上三个问题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 (5) 促使地形变化的力有哪几种?什么是内力作用?什么是外力作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
小 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识别和分析,了解了三大类 岩石的成因和特征。同学们要重视岩石的成因、特征。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 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而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地 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这一节的重点。
作 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板 书 设 计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二)岩石 1、概念 2、分类
教 学 过 程
石家庄市第十三中学
范老师
1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教案
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 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 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 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 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 灰石等。 【小组活动】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 条痕等 2、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 常见的矿物。 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观察颜色 磁铁矿 赤铁矿 铁黑色 钢灰色或暗红色 磁铁反应 有磁性,能吸小铁钉 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选14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1一、教材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

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

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通用9篇)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通用9篇)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通用9篇)高中高一篇1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二、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

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学生回答: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1.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开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才能目的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异,培养学生联络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通过学生分析^p 城市的好处与缺乏,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开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开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答复,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异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比照,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异。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设计
讨论并思考问题
通过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意识
讲授新课
地球的周围有着厚厚的大气层,它既能削弱太阳有害辐射,又能为地表动植物的生长和呼气提供气体,同时又会对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就没有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那么,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通过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大气分层结构、各层气温变化、气流运动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绘制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图,充分理解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同时锻炼地理绘图、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过渡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当中除了纯净的空气之外还有什么物质呢?
读表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少量紫外线,又对人们起到杀菌治病作用。2.大气当中除了干洁空气之外还有什么呢?
4.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而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以水平运动为主。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9篇)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9篇)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9篇)高中高一地理教案1一、课标以及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课标分解:①什么是水资源?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②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④水资源数量、质量如何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影响⑤如何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②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③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④了解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③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②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难点: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学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手段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按学习小组分6人一组,共10组。

2、预习教材内容,按课本的活动和案例要求,由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3、搜集陈埭水资源状况(水资源问题、如何解决等)。

(二)新课导入:用一张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没有水就不能“活”)(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有液态水的存在。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案1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高一地理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一地理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教学重点】1、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

3、解释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形成和风向变化。

【教学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热力环流系统中地面与高空气压关系。

3、三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发思考】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学生回答】略【讲解】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的辐射能量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讲解】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图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者反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并且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

近地面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增温,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可以对地球起到保温的作用。

分析结果A: a、b、c过程是大气增温的变化过程,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B: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很多。

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高一地理必修二课件教案导学案),供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课堂教案七篇

高一地理课堂教案七篇

高一地理课堂教案七篇高一地理课堂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本案例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5.多元化评价: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其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与他人积极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提问:“你们认为人口空间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总结:人口空间变化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规律,如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沿海向内陆递减等。
2.分析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资源等。
3.举例说明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认识到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教案编号.2.1
课程名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适用年级:中学高一年级
学科:地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方式通信的影响。

2、学习地理经纬度知识,并能够在地球上精确定位。

3、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通信传输的影响。

4、了解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对通信的影响(1课时)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地球的大小与通信的关系。

3、地球形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二、地理经纬度知识与地球定位(1课时)
1、经纬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如何使用经纬度进行地球定位?
3、经纬度在通信定位中的应用。

三、自转和公转对通信传输的影响(1课时)
1、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及区别。

2、自转和公转对通信信号传输的影响。

3、如何克服自转和公转对通信的影响?
四、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1课时)
1、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3、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

附件列表:
1、地图:地球经纬度示意图
2、图表: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示意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经纬度:地理上用于定位的一种坐标系统,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2、全球卫星通信系统:一个覆盖全球范围的通信系统,通过卫星传输信号实现全球通信。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

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伸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崎岖不平,呈分散状。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采取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阅读教材图2、2,观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

无明确的界线)3、什么是集聚效应?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8、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

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案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汝州市为例,让同学通过观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在他
们的城市周围,有哪些常见的活动,它们都布局在那些位置,可以把这些土地利用分为那几类?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些问题。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阅读教材图2.1,观察北京市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
通过读图发现,北京市主要有四个不同的区域(科教、文卫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让后以商业区为例,向同学解释商业区的形成过程,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以
汝州市市标为例揭示商业区的形成过程,让同学们明白由于商业活动的集聚导致地区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多,人流量不断增加从而是这个区域的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成为城市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区——商业区。

过渡:由于城市的功能区比较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功能区构成,但是一般来说城市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哪这些功能区有没有自己的特点或者共性呢?下面有同学们阅读课本19——20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a.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
b.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c.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d.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一一解答相应问题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

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

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

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