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难点: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浮力、重力和二力合成等知识联系密切。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各种浮沉现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学习了力的平衡及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的相关知识,并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策略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六、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浮沉子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轮船。
思考:1、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钢铁巨轮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学生:受到浮力的作用)2、撞上冰山后,“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沉没?(学生:有水进入了船舱,船的重力变大)演示实验:展示自制的浮沉子,当不挤压瓶子时,浮沉子漂浮在水面上;当稍用力挤压瓶子时,浮沉子悬浮在水中;当用力挤压时,浮沉子下沉到瓶子底部(挤压过程中,浮沉子中的水位上升,重力变大);接着释放压力后,浮沉子重力减小向上运动,上浮至水面,最后漂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本节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中,我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物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物理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学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球、泡沫板、塑料尺等)、投影仪、电脑。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物体浮沉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探究: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讨论交流:孩子们分享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物体的浮沉条件。
4.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浮力应用实例,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浮力秤。
6. 成果展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基本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3.浮力的计算方法:(1)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2)称重法F浮= G物-F拉(3)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二)情景导入假设手拿一物体浸没在水里,当手拿开后物体将会有几种可能性?将一颗鸡蛋放入提前调配好的盐水中让其悬浮,这是怎么回事了?学生回答后有教师引导给出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概念。
(三)进行新课1.上浮、漂浮、悬浮和下沉上浮:物体正在向上运动,可能完全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
漂浮:物体液面处,部分体积浸没。
上浮的最终状态是漂浮。
悬浮:物体液面以下,完全浸没,可以在液面以下任何位置。
下沉:物体正在向下运动可能完全浸入,也可能部分浸入,最终状态是沉在水底。
在水里,许多东西能浮在水面,比如乒乓球、木块,石蜡等;也有许多东西沉到水底,比如石头、硬币、橡皮等;那么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讨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呢?提示:上浮和下沉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
让学生画出浸没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10.3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对处于液体中的物体做受力分析,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得知其运动状态。
(2)清楚物体上浮、下沉是一种过程,漂浮、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的状态。
(3)知道判断物体浮沉条件的方法:比较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
(4)能用浮力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5)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以极度热情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本节课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鸡蛋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要应用浮沉条件去解释轮船、潜水艇、飞艇和气球的原理,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具鸡蛋、盐、纯净水、透明盛液筒、橡皮泥、密度计、塑料瓶、试管五、教学设计(一)引入1.通过利用浮力测鸡蛋体积的小实验复习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排液排浮gV G F 2.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只鸡蛋会沉入水底,而另一只鸡蛋(空心)却漂在水面上?从而引出本节课题: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新授课1.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①教师实验演示鸡蛋的浮沉现象:1、把一只鸡蛋轻轻放入浓盐水中,当鸡蛋静止并漂浮在液面上时。
2、把鸡蛋放入容器底部,则鸡蛋会慢慢地上浮。
3、向浓盐水中缓缓倒入清水,并搅拌,使鸡蛋可以悬浮在液体中。
4、继续向浓盐水中倒入清水,则鸡蛋下沉到容器底部。
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出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并画出三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漂浮:G F 浮上浮:G F 浮悬浮:G F 浮下沉:GF 浮(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下沉和上浮都是动态过程,而漂浮与悬浮是静态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材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浮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2. 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4. 物体浮沉的应用:潜水艇、密度计等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了解其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浮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
2.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潜水艇模型、密度计模型、实验器材(如石头、金属块、泡沫块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潜水艇等,引发学生对浮沉问题的思考。
3. 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通过实验和计算,讲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 物体浮沉的应用:介绍潜水艇、密度计等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浮沉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浮沉条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3. 物体浮沉的应用:潜水艇、密度计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2. 答案:(1)根据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判断浮沉情况。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大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必要的提示。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浮力计算、物体浮沉判断等方面,让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浮力秤,并记录制作过程及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6.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浮力在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重力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对浮力概念和计算方法尚不熟悉。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此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难点:浮力计算方法的运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物体浮沉条件。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物体浮沉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浮选技术在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该章节主要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包括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 物体的沉浮条件: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漂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悬浮。
3. 物体的浮沉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物体的沉浮条件,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验证,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实验装置、液体比重计、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船舶、救生圈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原理。
3.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的沉浮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沉浮条件的判断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浮力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2. 物体的沉浮条件:F浮≥ G:漂浮F浮 < G:下沉F浮 = G:悬浮3.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
七、作业设计(1)一个铁块放入水中。
(下沉)(2)一个木块放入水中。
(漂浮)(3)一个塑料球放入水中。
(悬浮)2. 答案:(1)下沉(2)漂浮(3)悬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沉浮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3.教师讲解:详细解释物体浮沉条件的各种情况,如物体完全浸没、部分浸没等,以及对应的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简易的浮力秤”,展开讨论。
2.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观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4.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如测量物体的密度、浮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知识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通过图示、动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4.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分组讨论:针对浮力应用的设计,分组进行讨论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教学评价: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浮沉实验,如将一个苹果放入盛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苹果的浮沉现象。
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
3.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思考物体浮沉的原因,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浮沉现象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往往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浮沉条件的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概念的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不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
-如何利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程,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索和互动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探索和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重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实验盒,内含浮力计、重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记录本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践操作: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他们可以自由探索,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等,观察浮沉情况的变化。
3. 分享交流:每组孩子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起来,有些物体则下沉。
引导他们发现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4. 生活应用:让孩子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船只在水中浮起来、气球在空中飘浮等,并解释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探索,我发现孩子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勇于尝试和探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内容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浮力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浮沉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船舶的浮沉,引发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让学生对浮沉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设计、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导入新课。我会准备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然后向学生展示一个石子和一块木块,并提问:“为什么石子会沉入水底,而木块却能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浮沉现象背后的原因。
接着,我会邀请几名学生上台进行一个小游戏,通过放置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橡皮泥、塑料玩具、硬币等)到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状态,并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浮沉现象的多样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概念、密度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在浮沉条件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困难。他们对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难以将现象与物理原理相结合。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浮沉条件的物理模型。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橡皮泥等,让学生感知浮沉条件的实际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设想活动:课堂开始时,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水底?”
2.实践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理解浮沉现象背后的原理。
此外,我还会安排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他们在练习中提出的浮沉条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来实现特定的浮沉状态。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以及实验操作要点。然后,我会提问:“我们如何将浮沉条件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将分享他们在实验和练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10.3物体沉浮条件教学设计
4.教学拓展:
-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针对生活中感兴趣的物体沉浮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组织小组合作,设计创意实验,展示物体沉浮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结合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计算浮力等。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2.选做作业: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物体沉浮的条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以报告形式提交。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动画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沉浮的条件。
3.知识讲解: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物体沉浮条件: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关于物体沉浮条件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2.练习题示例:
-计算给定物体的浮力,判断其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根据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推断物体的密度范围。
3.教学评价: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了解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总结归纳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必做作业,确保对物体沉浮条件的基本理解和运用。
2.选做作业和创新性作业可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2.运用讲授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浮沉条件的本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讨论、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解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在此背景下,部分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掌握可能不够扎实,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指导。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团队合作效果。通过本次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浮沉条件知识,提升物理学科素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生活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阐述阿基米德原理在其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实验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文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等于重力时,物体漂浮;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沉底。
2. 物体的浮沉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船、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掌握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轮船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浮沉条件。
3. 例题讲解:给出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浮力应用讲解: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救生圈、潜水艇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浮沉条件漂浮:浮力≥重力沉底:浮力<重力2.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轮船救生圈潜水艇七、作业设计a. 木块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b. 铁块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沉底?2. 答案:a. 木块放入水中会浮起来,因为木块所受浮力等于其重力。
b. 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底,因为铁块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涵盖浮沉条件的判断、浮力计算等方面。这些练习题难度适中,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学生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会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回顾物体浮沉的三个条件及其应用,强调阿基米德原理在浮力计算中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最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2.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在浮力计算中的应用。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现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浮力公式的推导及其在复杂情况下的应用。
2.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并总结物体浮沉规律。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轮船、救生圈等,引发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状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物体浮沉的条件。
3.知识讲解,深入浅出:在学生实验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讲解,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简洁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公式。
7.情感教育,培养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8.课后拓展,提升能力: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0章第3节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0章第3节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称重器、液体密度计、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器材(浮力块、液体、测量工具等)、笔记本。
活动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潜水艇、轮船等浮力应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明白物体浮沉的条件。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浮力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 引导学生用称重器测量浮力块在液体中的浮力,记录数据。
3. 让学生利用液体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计算浮力大小。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引导学生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重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培养学生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3.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浮力应用实例,进行交流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重量。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浮力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浮力,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2.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指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重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是由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2.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引导学生掌握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及浮力概念。
2.强调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并设计一个简易的浮力秤。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浮力计算和物体浮沉情况判断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作业本上清晰地展示解题过程,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法等)探究物体浮沉条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实验探究,理解原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深入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基础较弱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五:小组讨论,设计简易浮力秤;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1
教案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浮力、重力、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2. 物体的浮沉应用:阿基米德潜水艇、轮船、密度计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浮力、重力、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物体浮沉条件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如洗澡时水位的上升等。
2. 知识讲解:(1)介绍浮力、重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强调公式F浮=G排的重要性。
(3)讲解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即比较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例子,如轮船、阿基米德潜水艇、密度计等,解释其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游泳、飞行器等。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浮沉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2. 浮力、重力的计算方法3. 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比较F浮与G的大小七、作业设计(1)轮船在水面上行驶。
(2)阿基米德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3)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 答案:(1)轮船:利用空心法,增大排水体积,减小所受浮力,实现浮在水面。
(2)阿基米德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如注入或排出水),实现上浮和下沉。
(3)密度计:利用密度计在不同密度液体中浮力与重力的平衡,测量液体密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八年级《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物体浮沉Βιβλιοθήκη 判定条件有哪些?b.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2.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讨浮力知识。
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实验探究,发现规律: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浮沉现象,通过实验数据发现浮沉条件的规律。
3.分步骤讲解,突破难点:针对浮力计算公式和浮沉条件的理解,采用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4.小组合作,共同进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浮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生活实例,学以致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轮船的浮力、救生圈的使用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多元评价,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7.拓展延伸,提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浮力知识在环保、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至少列举三个实例。
2.选做题:
(1)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验证物体浮沉的判定条件。
(2)调查轮船、救生圈等浮力应用产品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3.思考题:
(二)教学难点
1.浮力计算公式的运用和转换,尤其是涉及到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等参数的计算。
2.理解浮沉条件的本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浮力大小的准确测量和数据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二)整体设计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应用的几个特例。
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入课题,利用二力平衡跟合成的知识分析得出浮沉条件。
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
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浮沉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
也可以将空心看作是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
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常用的方法,对浮力应用实例的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和密度大的物体实现漂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二力合成的知识探究浮沉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金属箔、大烧杯、水、密度计、充有氢气的气球、没充气的气球。
学生:有关浮力应用的实例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一艘战舰行驶在水面上,这时一颗鱼雷从一艘在水下游弋的潜水艇中发射出来击中了战舰,一声爆炸后,战舰慢慢沉没了。
问题:1.行驶在水面上的战舰、水下的潜艇、沉入水中的战舰都受浮力吗?2.它们所受浮力如何计算?学生活动:都受浮力,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大小。
问题:既然它们都受浮力,那为什么战舰一会儿浮在水面上,一会儿又沉入了水底?还有那艘潜艇,既不浮在水面上,也没有沉入水底,而是停在水面以下呢?物体什么时候浮,什么时候沉呢?推进新课一、浮沉条件首先指明这些现象可以描述为“漂浮”“下沉”“悬浮”,规范物理语言,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浮沉条件。
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填入表格中:浮问题:物体漂浮和悬浮时,都有F浮=G,那岂不是相同了吗?学生活动:比较分析。
漂浮时,物体只有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而悬浮时,物体全部浸入了液体中。
总结易混淆的几个词语:浸没:物体完全没入了液体中,整个物体在液面以下。
浸入:也就是“浸在”,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没。
漂浮:物体在液面处,部分体积浸没。
悬浮:物体在液面以下,完全浸没,可以存在于液面下任何位置。
上浮:物体正在向上加速运动,可能完全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最终状态是漂浮。
下沉:物体正在向下加速运动,可能完全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最终状态是沉在水底。
(教学说明:利用二力平衡跟合成的知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由学生自主进行,可以板演受力分析情况。
)问题: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放入水银中会怎样?学生活动:有认为漂浮的,也有认为下沉的。
问题:水银有毒,我们不方便亲自试一试,但是我们知道水银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能不能利用它们的密度关系来判断?学生活动:利用阿基米德公式的变形F浮=ρgV排和浮沉条件来分析。
漂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下沉: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悬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上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由此可判断,铁块会沉入水底,但却会漂浮在水银面上。
(教学说明:将浮沉情况与密度的联系补充到上表中。
)[即学即练]农民们经常利用浮力的知识选种。
当把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成熟饱满的绿豆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漂浮在水面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B.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C.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D.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漂浮在水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答案:B二、轮船和潜水艇的浮沉原理问题:你有没有办法让铁块漂浮或悬浮在水中?学生活动:让铁块的密度变小,小到等于水的密度就能悬浮了,小于水的密度就能漂浮了。
问题:怎么才能使铁块的密度变小呢?学生活动:由密度公式ρ=mV可知有两种办法:(1)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体积。
可将铁块压成薄片,包成铁盒,增大体积。
(2)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减小质量。
可挖掉铁块的中间的铁,减小质量。
其实这两种办法都是将铁块制成“空心”。
演示:将叠在一起的金属箔放在水面上,金属箔下沉。
将金属箔伸展开,叠成盒状放在水面上,金属箔漂浮。
轮船和潜水艇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通过将密度大的钢铁制成空心,增大了体积,进而增大了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了可以利用的浮力,使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从而使轮船漂浮,潜水艇悬浮。
轮船排开水的重力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货物。
我们把轮船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叫做轮船的排水量。
由阿基米德原理和轮船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可知:F浮=G=G排⇒mg=m排g⇒m=m排,也就是说,轮船的排水量等于轮船满载货物时的总质量。
所以可以利用排水量来表示轮船的大小。
例题:一艘质量为6×103 t的轮船,排水量为1×104 t,那么它最多可以承载多少货物?当它满载货物在密度为1×103 kg/m3的河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当它驶入海洋中时,受到浮力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所以它将____________(填“向上浮起”或“向下沉入”)一定的体积。
解:1×104 t-6×103 t=4×103 tF浮=G排=m排g=1×107 kg×9.8 N/kg=9.8×107 N当它驶入海洋中时,因为船仍然是漂浮,浮力等于重力,保持不变。
由F浮=ρgV排可知,由于浮力F浮和g不变,液体的密度ρ增大,所以V排变小,轮船会向上浮起一定的体积。
轮船漂浮,人们在船体与水面相平处用不同颜色画线作标记,表示轮船没入水中的深度,这条线叫做吃水线,最高吃水线表示最大的安全载重量。
如果我们在轮船上的各条吃水线上标出对应液体的密度,那就可以用来测量液体的密度了,这样的装置叫做密度计。
介绍密度计。
问题:密度计的刻度值越往下越大还是越往下越小?学生活动:分析并观察。
密度计的刻度值越往下越大。
问题:潜水艇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所以可以悬浮在海水中,可是它如何才能浮出水面呢?学生活动:讨论发现悬浮的潜水艇排开海水的体积不能变化,所受浮力不能改变,只能通过改变重力实现浮沉。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水艇的浮沉。
(教学说明:通过例题认识轮船的吃水线和密度计,这也是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吃水线和密度计有相同之处,放在一起类比学习,便于学生接受。
)[即学即练]将密度计分别放入甲、乙两杯液体中,如图所示。
若两杯中的液体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静止时密度计所受浮力分别为F甲、F乙,则()。
A.ρ甲<ρ乙,F甲=F乙B.ρ甲<ρ乙,F甲>F乙C.ρ甲>ρ乙,F甲<F乙D.ρ甲>ρ乙,F甲=F乙答案:A三、气球和飞艇的升降原理创设情景:释放一个氢气球,气球上浮至天花板。
现场吹一个气球,扎紧口并松手,气球降至地面。
问题:这两个气球都受浮力吗?为什么一个上浮,另一个下降呢?学生活动: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因为充入的气体不同,密度不同造成浮力不同的。
问题:如何才能将气球浮在空中?学生活动:讨论,利用浮沉条件的密度关系可知,向气球中充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比如氢气、热的空气等。
介绍热气球和飞艇的发展历程:氢气球→氢气飞艇→氦气飞艇问题:热气球、飞艇带着人飞上了天,实现了人们升天的梦想,可是怎么下来呢?学生活动:减小浮力,利用F浮=ρgV排可知,减小排开气体的体积,比如热气球停止加热;飞艇放出一部分气体。
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利用浮力的知识来解释?学生活动:如腌鸡蛋时,开始鸡蛋漂浮,后来下沉;煮饺子,饺子熟了后会浮出水面;吹出的肥皂泡先上升后下降,等等。
课堂小结1.浮沉条件。
2.轮船、潜水艇、氢气球、飞艇、热气球的原理。
3.排水量、吃水线、密度计。
板书设计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备课资料飞艇飞艇是通过放气,减小体积,从而减小浮力,实现下降的。
但气放掉之后,就再也无法升高了。
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的查理教授和罗伯特兄弟于1874年制成了一种装有气囊的气球。
它的形状像纺锤,与现代飞艇很相似。
这种气球,外面是一个大的丝质胶囊,里面有一个小气囊,小气囊上面有一个气体阀门。
外囊充氢气,使气球产生浮力升到空中,内囊用来充空气。
这个小气囊就叫“空气房”。
气球在升空之前,先将“空气房”充进空气。
当气球升到一定高度后,就将“空气房”打开,放出一部分空气。
这样,外囊膨胀后,“空气房”就因受挤压而缩小,使外囊膨胀的压力有所减小,以保证气囊不致胀破。
这一发明,解决了气球升空的一大难题,是飞艇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此后,“空气房”便在所有飞艇上使用了,并一直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