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合集下载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6•【文号】工信部装〔2016〕125号•【施行日期】20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装备工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的通知工信部装〔2016〕1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围绕《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我部决定2016年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

现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联系电话:010-68205623)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推进“中国制造2025”“6+1”专项行动总体要求,在总结2015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基础上,继续做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

“十三五”期间要同步推进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工作。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增材制造装备。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品质电子枪、光束整形、高速扫描、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喷头;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喷射成形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生物及医疗个性化增材制造装备。
三重点任务
(一)攻克关键技术装备
针对实施智能制造所需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开展首台首套装备研制,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
(二)夯实智能制造基础
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标准滞后、核心软件缺失、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薄弱等瓶颈问题,构建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发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建立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形成智能制造发展坚实的基础支撑。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一、定义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一种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模拟仿真技术于一体的新型制造工艺。

它将为制造企业的管理、生产以及科技创新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制造能力与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制定智能制造规划
1、选择适当的技术平台:选择适当的技术平台,这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基础。

技术平台包括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模拟仿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平台。

2、构建贯穿全过程的智能制造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需要构建贯穿全过程的智能制造体系,将智能制造的各个细节统一,从而使企业的智能制造项目能够更好地实现。

3、落实技术方案:落实技术方案,并采用最新的技术,同时考虑安全性、高效性以及灵活性。

4、建立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能力,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制定全面的操作规程,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智能制造的实施
1、与企业现有的制造工艺对接:将智能制造的技术与企业现有的制造工艺进行对接,在现有的制造能力基础上进行升级,以实现更大的工作效率。

2、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建立统。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十个重点任务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十个重点任务

信息之窗 行业资讯The window of the information m P h i n a中国Plant 设备Engineering 工程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继续执行【本刊讯】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 总局近日印发《关于继续执行研发机构采购 设备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我国继续对内资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中 心采购国产设齡额退还増值税。

《通知》明确适用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 还增值税政策的内资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中 心,包括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 税务总局核定的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转制为企业和进入企业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机构;国家发 改鈴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科技部核定的企 业技术中心等。

外资研发中心须经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上述条件进行 资格审核认定。

经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因自身条件变化不浦合退税 资格的认定条件或发生涉税违法行为的,不得享受退税政策。

《通知》称,具体退税管理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另行制定。

(王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十个重点任务【本刊讯】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财政部联合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编制完成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于近曰发布。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对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提出了十个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攻克关键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和可靠性,推进在重点领域的集成 应用;二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三是建 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四是构筑工业互联网 基础,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信息 安全软硬件产品,构建试验验证平台,建立 健全风险评估、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五是 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六是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 化车间/智能工厂,在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七是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八是培育智能制造生态 体系;九是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 设,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区域间智能制造资源协同;十是打造智能制造 人才队伍。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文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文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附件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绿色制造工程,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绿色发展是国际大趋势。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抢占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等绿色理念、政策和法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绿色制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绿色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分别占排放总量的90%、70%和8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刻不容缓。

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为牵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不仅对缓解当前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而且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二、总体要求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绿色监管制度为保障,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6.04.12•【文号】•【施行日期】2016.04.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我们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施指南,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现将5大工程实施指南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2016年4月12日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一、前期准备
1.确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确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营收、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等;
2.明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范围:明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信息化建设、精益生产实施、机器人、工具、自动化和互联网应用等;
3.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方案,明确工程的范围、内容、资金投入、计划实施期限等要素;
4.组织管理团队:组织管理团队,将企业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等参与其中。

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1.组织人员培训:根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目标、范围等,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让员工理解智能制造的意义,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在智能制造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2.制定详细规划:根据制定的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方案,针对智能制造的范围,制定更详细的规划,明确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模式、实施资源、费用预算等。

3.开展实施项目:根据制定的详细规划,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及专家团队。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的指南(2016_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的指南(2016_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
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
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
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
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 .。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组织实施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高端装备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一直是国际竞争的焦点。

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和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长期占据民用干线大飞机、卫星定位系统、大型医疗设备等高端装备的优势地位。

近年来,高端装备国际分工争夺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同发力角逐的主战场。

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 4.0》战略均聚焦新一代高端装备技术的创新发展,以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大型客机(C919)成功下线,北斗导航系统突破千万级用户,海洋石油 981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造了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高铁、电力设备已经走出国门。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总体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 ;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应用推广难等。

《中国制造 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就是要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 2 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农机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夯实基础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推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切实重视落实高端装备的国产化依托工程,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统筹研发、制造、应用各环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实现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打造中国制造业“新名片”,带动我国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

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XX-2020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XX-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

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

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

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加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针对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分类指导、并行推进,推动优势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

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

瞄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面向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和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迫切需求,针对我国发展智能制造面临的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

充分调动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与试点示范的主体作用。

发挥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优势,协同推进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的集成创新。

坚持远近结合、重点突破。

充分认识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力量长期共同努力的复杂系统工程,要立足现状、着眼长远,做好顶层设计,分阶段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提升智能制造支撑能力,在基础条件好的领域推进集成应用和试点示范。

(二)总体目标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十三五”期间通过数字化制造的普及,智能化制造的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十四五”期间加大智能制造实施力度,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核心软件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产业逐步实现智能转型。

“十三五”期间工程具体目标如下:1、关键技术装备实现突破。

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性能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具备较强竞争力,关键技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2、智能制造基础能力明显提升。

初步建立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完成一批急需的国家和行业重点标准;具有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初步建成IPv6和4G/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与工业融合的试验网络、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3、智能制造新模式不断成熟。

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不断丰富完善,有条件、有基础的行业实现试点示范并推广应用,建成一批智能车间/工厂。

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4、重点产业智能转型成效显著。

有条件、有基础的传统制造业基本普及数字化,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完成60类以上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创新。

三、重点任务(一)攻克关键技术装备针对实施智能制造所需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开展首台首套装备研制,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

专栏1 关键技术装备研制重点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数控双主轴车铣磨复合加工机床;高速高效精密五轴加工中心;复杂结构件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螺旋内齿圈拉床;高效高精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蒙皮镜像铣数控装备;高效率、低重量、长期免维护的系列化减速器;高功率大力矩直驱及盘式中空电机;高性能多关节伺服控制器;机器人用位置、力矩、触觉传感器;6-500kg级系列化点焊、弧焊、激光及复合焊接机器人;关节型喷涂机器人;切割、打磨抛光、钻孔攻丝、铣削加工机器人;缝制机械、家电等行业专用机器人;精密及重载装配机器人;六轴关节型、平面关节(SCARA)型搬运机器人;在线测量及质量监控机器人;洁净及防爆环境特种工业机器人;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

增材制造装备。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品质电子枪、光束整形、高速扫描、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喷头;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喷射成形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生物及医疗个性化增材制造装备。

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

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多传感器元件芯片集成的MCO芯片、视觉传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电子标签、条码等采集系统装备;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装备;高端调速装置、伺服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等传动系统装备。

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

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系统装备;可视化柔性装配装备;激光跟踪测量、柔性可重构工装的对接与装配装备;智能化高效率强度及疲劳寿命测试与分析装备;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检测诊断装备;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故障诊断与分析装备。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

轻型高速堆垛机;超高超重型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智能多层穿梭车;智能化高密度存储穿梭板;高速托盘输送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大容量输送与分拣成套装备、车间物流智能化成套装备。

(二)夯实智能制造基础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标准滞后、核心软件缺失、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薄弱等瓶颈问题,构建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发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建立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形成智能制造发展坚实的基础支撑。

1、构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制定并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研究,构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进行技术规范、标准全过程试验验证,在制造业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推广,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专栏2 智能制造重点标准基础共性标准与规范。

术语定义、参考模型、元数据、对象标识注册与解析等基础标准;体系架构、安全要求、管理和评估等信息安全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度量方法和实施指南等管理评价标准;环境适应性、设备可靠性等质量标准。

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

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智能物联装置、增材制造、人机交互等装备/产品标准;体系架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融合、工业传感器网络、工业无线、工业网关通信协议和接口等网络标准;数字化设计仿真、网络协同制造、智能检测、智能物流和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智能工厂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分析、云服务等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标准;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标准;工业流程运行能效分析软件标准。

重点行业标准与规范。

以典型离散行业的数字化车间集成应用和流程行业智能工厂集成应用为代表的十大重点领域行业标准与规范。

2、提升智能制造软件支撑能力。

针对智能制造感知、控制、决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计算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信息物理系统的顶层设计,研发相关的设计、工艺、仿真、管理、控制类工业软件,推进集成应用,培育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建设软件测试验证平台。

专栏3 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开发重点设计、工艺仿真软件。

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模块化设计工具以及专用知识、模型、零件、工艺和标准数据库等。

工业控制软件。

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测控装置及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嵌入式组态软件。

业务管理软件。

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商业智能软件(BI)等。

数据管理软件。

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等。

系统解决方案。

生产制造过程智能管理与决策集成化管理平台、跨企业集成化协同制造平台,以及面向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系统、智能机器、智能云服务平台等集成应用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装备智能健康状态管理与服务支持平台。

测试验证平台。

设计、仿真、控制、管理类工业软件稳定性、可靠性测试验证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