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精)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创作的小说,通过对中
国旧社会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其中,鲁迅运
用了多种讽刺手法,使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讥讽的意味。
首先,鲁迅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塑造,运用了讽刺的人物刻画
手法。
阿Q是一个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人物,他自命不凡的表现
和自欺欺人的行为使他成为了一个荒谬可笑的形象。
通过对阿Q的
塑造,鲁迅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一些人的无知和愚昧。
其次,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的情节安排。
例如,阿Q在小
说中经历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事件,比如被打败后仍然自欺欺人地
高呼“我是中国人”、参加庙会时被人当成神明膜拜等等。
这些情
节的安排旨在揭露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和愚昧,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此外,鲁迅还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进行讽刺。
他运用夸张、反讽、讥讽等手法,通过对话语的处理让人产生一种讽刺的效果。
比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阿Q精神”、“马大哈精神”等用语,实
际上是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讽刺。
总的来说,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
语言运用等多种手法进行讽刺,以此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的种种
丑恶现象,使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讥讽的意味。
这种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阿Q正传》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经典
之作。
从《阿Q正传》看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并且“早已博得全世界的喝彩”(法国学者西蒙-莱斯语)。尽管鲁迅一再不主张将《阿Q正传》搬上银幕,并断言“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演的”。夏衍也在《杂谈改编》中写道:“直率地说,最少是我,还没有改编《阿 Q正传》的功力和勇气。这件工作,我觉得十分不易。鲁迅先生在世看了两个改编的话剧剧本之后,曾亲自和我说过,《阿Q正传》不宜改编剧本。我的体会也认为要在舞台或银幕上表现阿Q的真实性格而不流于庸俗和‘滑稽’是十分不容易的。”但许多文化人面对这一世界名著仍不由得怦然心动、跃跃欲试。据说,鲁迅在世时,日本已有人改编过《阿Q正传》。1957年香港长城与新新影业公司将《阿Q正传》搬上银幕。1981年,上海电影制版厂摄制的《阿Q正传》更是作了较成功的尝试。这部电影以鲁迅在严寒的黑夜中沉思为序幕,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严肃而深沉的风格基础。编导着力于精神胜利法的剖析,追求宁可笨拙、不使油滑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一场戏发挥电影手段的优势,对阿Q式的革命做出形象的批判:阿Q身着皮袍、马褂,头戴缎帽,端坐在太师椅上,代替赵太爷在未庄的地位,要所有的人都听候“Q老爷吩咐”“喜欢谁就是谁”。近于荒诞的手法和动用电影特技的夸张拍摄,使观众看到了阿Q一朝有权有势,便大捞“女子玉帛”的小私有者的占有欲,使影片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按理说,《阿Q正传》能改编到这种程度已不容易,但对名著改编价值评判的苛严和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定势,仍让许多观众觉得同自己想象中的那个阿Q有差距,或者感情上有别扭。尽管严顺开在这个影片中的表演很有分寸感,从始到终不卖弄噱头,不肆意夸张。但观众的脑海中对严开顺已深深打上“滑稽可笑”的印记,这一定势造成误导,认为他表演的阿Q同样也是滑稽可笑的。所以,笔者觉得,如果不让观众所熟悉的滑稽演员来扮演阿Q,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鲁迅与阿Q正传》分析
《伪自由书》(1933) 《南腔北调集》 (1934) 《准风月谈》(1934) 《集外集》(1935) 《花边文学》(1936) 《且介亭杂文》(1937) 《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 《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 《集外集拾遗》(1983,许广平)
鲁迅的小说创作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鲁迅创作情况
主要文学作品有: 3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 2部散文集:《朝花夕拾》《两地书》 1部散文诗集:《野草》
16部杂文集:
《热风》(1925) 《华盖集》(1926) 《坟》(1927) 《华盖集续编》(1927) 《而已集》(1928) 《三闲集》(1932) 《二心集》(1932)
《故事新编》 (1922—1935年) 1936年出版,共8篇
《补天》《奔月》 《铸剑》《非攻》 《理水》《采薇》 《出关》《起死》
鲁迅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 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 的现象。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 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 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思想
1、早期(1881-1918) 1)少年生活时期(1898年以前) 绍兴
13岁时的家庭变故,体会世态炎凉; 少年时代受到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 2)科学救国时期(1898-1906) 南京、东京、仙台 赫胥黎的《天演论》 幻灯片事件(《藤野先生》) 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精神) 3)文艺救国时期(1906-1911) 东京、杭州、绍兴 进化论 个性解放 改造“国民性”思想
小说进一步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的风云 中加以考察,阿Q虽然有革命的要求,但他 对革命的理解是偏狭的,带有严重的个人复 仇的错误倾向。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要革 命而不准,反被当作抢劫犯送上刑场,这既 是阿Q的悲剧,又是辛亥革命的悲剧。《阿 Q正传》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 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民众觉悟 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同时也对辛亥革命 的弱点和不彻底性作了鞭辟入里的揭露。 (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一起参加革命, 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妥协)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_高中作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感谢您的阅读!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
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阿Q正传》的形式和风格,是并不单一的。
是喜剧艺术,还是悲剧艺术,这就值得研究。
作品采用何种形式和风格,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作品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作家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艺术修养、艺术特长等。
《阿Q正传》是要暴露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精神的畸形,这就决定了作品的主要方面,具有讽刺喜剧的特色。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生活中有些东西本来是丑恶的,荒谬的,却偏想装成或说成为美好的东西,有的甚至是真诚地自以为光荣的。
作家把这种现象和实质的矛盾,暴露出来,就使人感到可笑。
笑,正是讽刺作家特有的武器。
阿Q本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丑,不在头上的癞疮疤。
更不在贫穷、屈辱、失败,而在于他用种种的瞒与骗的手段,使自己永远得意,永远自以为胜利。
总之,他的主观精神状态与实际生活地位,是那么不调和,因此,阿Q这个人物就主要不是使人觉得可怜而是令人可笑了。
鲁迅在作品中,用讽刺的火光去照见人物心灵深处的腐烂,用幽默的笔尖划破社会上的肿毒。
作者对赵太爷、秀才、举人以及依附于他们的赵白眼、邹七嫂等,对社会的种种偏见,恶习,燃烧起憎恶的怒火,这是显而易见,毋须赘述的。
至于阿Q(还包括王胡、小D、吴妈等)这样有着严重精神弱点的人物,作者虽对他们被压迫的处境是哀其不幸,但因作品的主旨在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故仍着重写其思想性格上的假、丑、恶的一面,因而,讽刺幽默是作品的基调。
作品前几章对阿Q的讽刺很明显,很集中,即使是最后一章《大团圆》,写阿Q的悲惨结局时,也不是用悲剧的艺术手段,而是用喜剧的手段写出。
阿Q被抓到大堂上受审时,一见上面那人的样子,“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在审问中,阿Q虽然说的是实话,但糊涂到了极点;画押时,更是“阿Q精神”十足。
到了游街时,他好像知道要杀头了,“似乎发昏了。
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于是精神胜利法又占了上风。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篇小说以讽刺的笔调,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悲惨,展现了人性的真实面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小说以阿Q这一典型的底层人物为主角,通过描写他的生活遭遇、思想观念和社会地位,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阿Q因为地位低下和生活困苦,导致了他的自卑和怨恨,同时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对人物角色的局限和损害。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一员,阿Q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悲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上。
鲁迅通过对阿Q的生活遭遇和思想观念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中的思想妄自尊大、等级森严以及虚伪厚颜的现象。
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物的局限和损害,以及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
通过这种讽刺手法,使得小说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呼吁人们反思和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语言表达上。
小说采用了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语言生动、贴切,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运用夸张、讽刺和反讽等手法,以及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形象和社会的现实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同时也更加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塑造,再现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悲凉,展现了鲁迅对封建道德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的故事情节紧凑,具有强烈的叙述冲突。
整个故事以阿Q为中心展开,通过对阿Q一系列的遭遇和行为的描述,体现了他与社会的矛盾和对抗。
阿Q是一个典型的贱民,他天生就命中注定要在社会的边缘挣扎,但他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野心。
他在善良的农民眼中是可怜的贱民,在官僚、地主和商人眼中又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物。
他靠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探求尊严和权力,却总是失败和受辱。
这些冲突和矛盾构成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也是小说创作的核心。
小说运用了讽刺和讥笑的手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讽刺家之一,他的讽刺笔法独特而尖锐。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和对社会各层面人物的讥笑,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在小说中,阿Q的形象被描绘得滑稽可笑,他的自傲和高傲显得愚蠢可笑。
而象征旧中国社会的官僚、地主和商人,则被描绘得昏庸、贪婪和狡诈。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讽刺,鲁迅在小说中暴露了旧中国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小说运用了夸张和夸张的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经过夸张处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阿Q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物,他的行为、思想和表情都显得夸张并具有戏剧性。
他在假装平安的时候,却露出了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他在被打倒在地后,却会用高傲的态度来面对失败。
这些夸张和夸张的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加深了人物形象的特点,使读者更容易对故事和人物产生共鸣。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景象描写,添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鲁迅的文风简洁明了,往往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复杂的情感。
他将细致入微的描写用在对人物的身体和外貌特征的描绘上,以及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上。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一、前言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巨人,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阿Q正传》是鲁迅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鲁迅创作的背景、艺术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阿Q正传》的艺术魅力。
二、鲁迅创作背景鲁迅生于19世纪末,经历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民主革命、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和国共内战等历史事件。
鲁迅的成长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他的文学创作深深地联系着这个时代。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坚持“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借助小说、杂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民众的苦难与豁达、艰难的现状和未来的希望。
鲁迅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既不向命运妥协,又不妄自菲薄。
他的文学思想伟大而深刻,写作风格细腻而刻骨铭心,成功地将他个人的理念与浩荡的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阿Q正传》即是他日渐饱含理想主义情感的比较典型的作品。
三、《阿Q正传》的艺术特点1、民族性《阿Q正传》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脱胎于日益浓厚的爱国情操。
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很好的贡献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在这篇小说中,阿Q被塑造成了中国传统底层百姓的代表形象。
这种形象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也表现了普通民众的勇气和坚韧。
同时,阿Q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弱点,如个人主义、报仇心理等,因此小说在强调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反思传统文化。
2、现实性《阿Q正传》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强烈地抨击了封建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鲁迅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析深刻而犀利,尤其是对于劣等民族意识形态以及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描绘,充分显示出鲁迅深刻而独到的思想。
小说表现了那个时期中国的底层百姓不幸命运,无法逃脱封建土地制度和朝衣弄粉的骗局。
同时,阿Q的反复妥协,也表达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与难与。
3、现代性尽管《阿Q正传》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中国旧社会的落后时期,但鲁迅的写作手法富有现代气息,充分展现了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
从_阿Q正传_看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象, 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 了, 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 经 这 一 提,( 笔 者 按 : 即 孙 伏 园 催 稿) 忽然想起来了, 晚上便写了一点, 就 是第 一 章 : 序。 ”②对 农 村 生 活 的 和 对 农民的熟悉, 是鲁迅塑造阿 Q 形象的 生活 基 础。在 鲁 迅 童 年 、少 年 时 期 住 过的旧台门里, 住着一外名叫谢阿桂 的杂工。此人浮而不实、好吃懒做, 还
则 — — — 二 元 对 立 的 思 维 模 式 。传 统 戏 曲 里 有 明 确 的 诸 如“ 生 、
说
Q 正传》 艺术特色 作为鲁迅文学创作中最杰出的
旦、净 、末 、丑”之 类 的 角色 规 定 , 特定 的 角 色 必 定 有 特 定 的 性 格 与 之 相 配 。所 以 文 艺 史 上 戏 曲 中 人 物 塑 造 上 的 脸 谱 化 倾 向 是 长 期 存 在 的 , 角 色 的 雷 同 化 难 以 避 免(不 仅 戏 曲 如 此 , 中 国 传统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也有明显的善恶两相对立的思维模 式)。因此, 传统戏曲里的好人坏人往 往一 出 场 就立 见 分 晓。 “样 板 戏 ”也承 传 了 人物 塑 造 的这 种 简 单化 模 式 , 而 这 种 把 人 物 脸 谱 化、简 单 化 的思 维 创 作模 式 正 适应 了 中 国 人 的 审 美 心 理。
阿
实 的 意 味 , 因 为 这 些 意 象 是 民 间 身 份( 或 称 农 民 阶 级) 的 代
表。就反面人物而言, 这种意象化的痕迹同样异常明显。《沙
家 浜》中 反 面 人 物 的 姓 名 : 胡 传 魁 、刁 德 一 、黑 田 、刁 小 三 , 多
取阴暗色调或斑驳杂乱之姓, 言下之意, 这些人非阴险毒辣 之辈即行尸走肉之徒。
鲁迅与阿Q正传的创作
鲁迅与阿Q正传的创作鲁迅与《阿Q正传》的创作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他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
而《阿Q正传》则是他最为著名和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鲁迅与《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主题和影响。
一、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背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兴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潮。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平等和压迫的社会环境中,目睹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和屈辱。
他深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强调民主、科学和平等。
这为鲁迅创作《阿Q正传》提供了思想和文化的土壤。
二、《阿Q正传》的主题《阿Q正传》主要讲述了一个自卑、懦弱、软弱无能的普通人阿Q在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遭遇。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虚伪、愚昧和腐败。
小说通过揭示阿Q在各种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深刻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种种弊端。
三、《阿Q正传》的创作技巧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和手法,使得小说更具有说服力和艺术性。
首先,他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突出了阿Q的愚蠢和无力。
其次,他采用了快剪辑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紧凑而流畅。
此外,鲁迅还通过运用一些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富有深意。
四、《阿Q正传》的影响《阿Q正传》的出版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而且在文化界和学术界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阿Q正传》揭示了中国社会各种现象中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使得广大民众开始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提出了质疑。
这部小说的影响力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至今仍然被广泛地研究和讨论。
总结:《阿Q正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通过对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弊端和虚伪。
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和手法,使得小说更具有说服力和艺术性。
这部小说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Q正传》及鲁迅的创作艺术
《阿Q正传》及鲁迅的创作艺术导读:谁都知道鲁迅是新文学界的老资格,过去十年内曾执过文坛牛耳,用不着我再来介绍。
关于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批评,虽不说汗牛充栋,着实也出过几本册子,更用不着我再来饶舌。
不过好书不厌百回读,好文字也不厌百回评,只要各人有各人自己的意见,就说浅薄,也不妨倾吐一下。
闲话少说,我现在就来着手我的评论。
鲁迅的创作小说并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时代到于今的收获。
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他的《呐喊》出版于1922年,共收文字14篇,其中《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体裁属于杂感;《兔和猫》,《鸭的喜剧》体裁属于小品;惟《风波》,《阿Q正传》才得称为真正的短篇小说。
在这14篇文字中,《阿Q正传》可算是鲁迅的代表作。
听说已经翻译为好几国文字,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
最早批评这批文字的人有周作人、胡适、陈西滢、沈雁冰等。
又有人将它编成戏剧。
现在“阿Q”二字还说在人们口头,写在人们笔下,评论文字若着意收集起来,不下数百则。
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像《阿Q正传》魔力之大的,还找不出第二例子呢。
《阿Q正传》这样打动人心,这样倾倒一世,究竟是什么缘故?说是为了它描写一个乡下无赖汉写得太像了么,这样文字现在也有,何以偏让它出名?说是文笔轻松滑稽,令人发笑么,为什么人们不去读《笑林广记》,偏偏爱读《阿Q正传》?告诉你理由吧,《阿Q正传》不单单以刻画乡下无赖汉为能事,其中实影射中国民族普遍的劣根性。
《阿Q正传》也不单单教人笑,其中实包蕴着一种严肃的意义。
《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论者已多,但从没有具体的介绍。
因为这篇文字涵义深广,譬喻灵活,指实一端而遗其余固不可,刻舟胶柱将活的变成死的尤其不可。
所以无人愿意尝试。
但这篇文字如此脍炙人口,到今没有具体的解释,究竟有些闷人。
这就是我现在不揣冒昧写这一篇《〈阿Q正传〉讲义》的动机。
我认为《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种类虽多,荦荦大端,则有下列数种:一、卑怯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
鲁迅作品《阿Q正传》简介及其内容
鲁迅作品《阿Q正传》简介及其内容鲁迅作品《阿Q正传》简介及其内容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说,创作于1921年12⽉,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说集《呐喊》。
以下是⼩编整理的鲁迅作品《阿Q正传》简介及其内容,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阿Q正传》,鲁迅⼩说代表作。
写于1921年12⽉,⽂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说集《呐喊》。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亥⾰命前后⼀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群畸形的中国⼈的真⾯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化背景。
《阿Q正传》是鲁迅唯⼀的⼀部中篇⼩说,共九章,是采⽤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阿Q正传》中的⼈物有赵太爷、阿Q(guì)、吴妈、王胡、⼩D 等。
作品内容: 以⾟亥⾰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guì),虽然⼲起活来真能做,但却⼀⽆所有甚⾄连姓名都被⼈遗忘了。
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欺凌,⽽他却⾃轻⾃贱,⾃欺,⽤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
后因向赵太爷的⼥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门外。
为讨"⽣计",被迫进城⼊伙偷盗。
⾟亥⾰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闻名的举⼈⽼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命"神往"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变为"⾰命党'的假洋⿁⼦扬起"哭丧棒",不许他⾰命,赵家遭抢后,⽆辜的阿Q⼜突然被"⾰命党"抓进县⼤牢处决了。
鲁迅介绍: (1881年9⽉25⽇~1936年10⽉19⽇),浙江绍兴⼈,原名周树⼈,字豫⼭、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等。
中国现代⽂学家、思想家、⾰命家和教育家。
他时常穿⼀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个⾪书的“⼀”字。
高一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高一作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鲁迅:《阿Q正传》(全文)(二)
鲁迅:《阿Q正传》(全⽂)(⼆)鲁迅:《阿Q正传》(全⽂)(⼆)《阿Q正传》鲁迅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然⽽,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他付过地保⼆百⽂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打⽼⼦……”于是忽⽽想到赵太爷的威风,⽽现在是他的⼉⼦了,便⾃⼰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唱着《⼩孤孀上坟》到酒店去。
这时候,他⼜觉得赵太爷⾼⼈⼀等了。
说也奇怪,从此之后,果然⼤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
这在阿Q,或者以为因为他是赵太爷的⽗亲,⽽其实也不然。
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碑。
⼀上⼝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
⾄于错在阿Q,那⾃然是不必说。
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但他既然错,为什么⼤家⼜仿佛格外尊敬他呢?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些稳当。
否则,也如孔庙⾥的太牢⼀般,虽然与猪⽺⼀样,同是畜⽣,但既经圣⼈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有⼀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在墙根的⽇光下,看见王胡在那⾥⾚着膊捉虱⼦,他忽然觉得⾝上也痒起来了。
这王胡,⼜癞⼜胡,别⼈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个癞字,然⽽⾮常渺视他。
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为奇的,只有这⼀部络腮胡⼦,实在太新奇,令⼈看不上眼。
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
倘是别的闲⼈们,阿Q本不敢⼤意坐下去。
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许多⼯夫,只捉到三四个。
他看那王胡,却是⼀个⼜⼀个,两个⼜三个,只放在嘴⾥毕毕剥剥的响。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两个⼤的,然⽽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狠命⼀咬,劈的⼀声,⼜不及王胡的响。
阿q正传鲁迅赏析
阿q正传鲁迅赏析(2)阿q正传鲁迅赏析(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
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其次,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
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首先选择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史传”文体。
中国传统文学中,“传”的种类很繁多,如本纪、列传、自传、外传、内传、大传和小传、家传,等等。
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体,大臣则用“列传”体,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家族行状,专为后代“寻宗问祖”服务;更有甚者,中国史家虽然都崇奉“秉笔直书”的修史之德,但这些“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却充斥着歌功颂德粉饰传主的虚浮之词。
另外,封建社会中,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入“传”,如阿Q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
阿q正传鲁迅赏析二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华盖集·俄文译本<阿q症状>序即著者自叙传略》)。
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简介《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描写了阿Q这样一个人物在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思想世界。
鲁迅的写作背景鲁迅生于清末,成长于举国沉淀的动乱时期,如此的环境让他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困境、缺乏和愚昧,也让他的前半生遭受了骨肉分离、劳役和贫穷的折磨。
这些艰难的经历,让鲁迅对社会、人民和国家的未来充满着热情和责任感,也让他理解到为文必须重视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
正是这些因素,使得鲁迅在文学成就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阿Q正传的情节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贫穷、愚昧、自卑、自负和软弱无耻的农民,在一次被人欺负后,他通过自嘲和自我暗示,了结了内心的不满,意识到自己也有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但在封建文化的思想和习惯的影响下,这一“精神胜利法”变成了他面对挫折的唯一方式,阿Q的心理变得古怪、扭曲。
阿Q正传的深层寓意鲁迅在《阿Q正传》中没有仅仅是描写一个贫穷农民的生活。
小说中所表达的帝国主义、封建文化和无知农民的关系极其复杂,其中繁琐的是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危机。
小说写诗式的流畅和表现全息和真实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和民族成长的困境。
鲁迅的艺术创作特点对现实关注和批判精神鲁迅的作品反映着当时全社会的焦虑和深层次的矛盾,他创作的目的是通过文学影响人民,唤起国家和社会的警觉,振奋人心,唤醒人民的自尊自信。
深刻的思想含义和精雕细刻的人物形象鲁迅的作品中所呈现的思想价值是令人深思,这种思想体系的体现,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状态的洞察。
人物形象极其丰富、生动而真实,例如《阿Q正传》中最为精彩的人物塑造,小说中每一个角色都具有广泛的人性特征,有代表性的人物阿Q,更是对人性状态的极为深刻的描写,深入挖掘了一个人在种种复杂环境中的思想动向和情感变化。
结语通过阅读《阿Q正传》和了解鲁迅的写作背景,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民族的历史和当时社会的局面,更是可以感受到鲁迅那种对现实不满和批判精神,在艺术上呈现出了极其深远的价值。
阿q正传写作手法
阿Q正传》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以阿Q这个普通底层人物为主角,通过对其内心世界和社会处境的描写,展现了社会不公、个体尊严受损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以下是一些《阿Q 正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讽刺与讥讽:鲁迅运用讽刺和讥讽的手法,以阿Q这个具有自负和虚荣心的形象来暴露和嘲笑社会上的虚伪和荒谬。
内心独白:通过描写阿Q的内心独白,鲁迅展示了他的自卑、怨恨、妄想和虚荣心,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阿Q的内心世界。
夸张和夸大:鲁迅使用夸张和夸大的手法,将阿Q的形象放大,使其具有普遍意义和象征性,突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荒谬和丑陋。
镜像对比:通过与其他角色的对比,如陈庆之、校长、赵太爷等,鲁迅凸显了阿Q的失败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同时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沦丧。
叙述结构:《阿Q正传》采用了非线性的叙述结构,通过回溯和前后呼应的方式,将阿Q 的故事展现在多个时间段和情节之中,以突出阿Q的心理变化和命运的起伏。
简练而生动的语言:鲁迅运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以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通过这些写作手法,《阿Q正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挣扎,对中国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这使得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雪林对鲁迅由崇拜到攻击
苏雪林对鲁迅由崇拜到攻击对鲁迅的崇拜苏雪林性格中常常显露出“善争辩”的特点,她曾几次主动在现代文坛上展开论争。
从三十年代开始,她撰文参与关于李金发象征派诗的争论,与覃子豪先生展开了几个回合的讨论。
接着又在《鸠那罗的眼睛》出版后,与向培良先生关于戏剧的布景和舞台上的表演等问题展开讨论,写了《演剧问题答向培良先生》(1935年4月16日《武汉日报》)。
这些讨论和论争主要是集中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文艺作品问题上,限制在文艺本身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学术之争,并且是双向的,有来有往。
而苏雪林对鲁迅的论争与上述情况则迥然不同,从表面上看似笔墨形式,但内容的实质却完全脱离学术,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对立状态,而且是单向的,有来无往。
因鲁迅已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而苏雪林对鲁迅的敌对态度,却是在鲁迅病逝后的一个月内开始的。
苏雪林反对鲁迅的时间之长,发表文章之多,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她对鲁迅的看法从赞颂到反对也是众人皆知、举世瞩目的。
早在二十年代苏雪林与鲁迅并无积怨,1928年她曾与鲁迅共同参加过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举办的宴会;1929年5月苏雪林在《写在(现代作家)前面》一文中称鲁迅是“中国最成功的乡土文学家”。
以后在《周作人先生介绍》中对鲁迅及其《阿Q正传》的评价是:“对中华民族病态具有深刻研究的”,“立下了许多脉案和治疗之方”。
1934年冬,她发表了《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国文周报》11卷14期),对鲁迅小说的创作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鲁迅的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评价说:“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该文中将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概括为三:“第一是用笔的深刻、冷峻……;第二是句法上的简洁峭拔……;第三是体裁的新颖独到……。
”直到六十年代后期,苏雪林写作的《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鲁迅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收入《文坛话旧》)一文也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她对鲁迅的钦佩之情:《阿Q正传》可真把我们闹疯狂了,大家抱着读这一篇,读后又互相批评。
最新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精品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三、善于投机四、夸大狂与自尊癖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
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
“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声明文物之邦,自己是轩辕华胄,神明贵种,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
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不过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万分之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随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种精神文明。
这何异于阿Q将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时就说“你还不配……”呢?现在大部分的青年鄙视西洋文化,以为那是陈旧的腐化的,而且不久即将崩溃的资本主义文化而不屑加以一顾的一种态度,也由夸大与自尊癖性而来,不过变换一种方式出现而已。
具有夸大与自尊癖性的人,也最容易变成过分的谦逊,与自轻自贱。
阿Q被未庄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中国人固自以为文化高于一切,鄙视别国为夷狄之邦。
但当那些夷狄之邦打进来时,平日傲慢的态度,便会立刻完全改变。
宋代《三朝北盟汇编》以及《靖康纪闻》那一类史料,所记当日宋君臣向强敌乞哀时诚惶诚恐的神情,宛转悲鸣的口气,真有些使读者读不下去。
他们只求金人允许他们小朝廷残喘之苟延,允许他们身家性命富贵利禄之保全,称侄可以,称臣可以,岁献贡币可以,下殿受书可以,甚至表演什么意想不到的卑躬屈节的丑态都可以。
这毛病自古已然,于今为烈,我也不愿意再说了。
有些学者看见历史上僵尸屡次出现,觉得中国民族太不长进而灰心。
有些学者看见八股,律诗,小脚,太监,板子夹棍的法庭,地狱式的监狱,而说中国全盘文化的本质,原不高明,在世界文化中原来没有地位。
他们说这话原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然而竟有许多人觉得中国民族是地球最下等的最无希望的民族,中国人只配替人家当奴隶,当马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结构与内容:
《阿Q正传》不单单以刻画乡下无赖汉为能事,其 中实影射中国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传》也不 单单教人笑,其中实包蕴着一种严肃的意义。
本论:
1、卑怯 2、精神胜利法 论:
他不惟在事项进行紧张时,完全利用旧小说笔法, 寻常叙事时,旧小说笔法也占十分之七八,但他在安 排组织方面,运用一点神通,便能给读者以“新”的 感觉了。化腐臭为神奇,用旧瓶装新酒,果然是这老 头子的独到之点。
三、参考文献
郑择魁 张颂有 钱文斌 《鲁迅研究》 杭州大学 2 鲁 迅 《鲁迅作品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4版 3 吴子敏 徐翔 马良春编 《鲁迅论文学与艺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版
1
谢
谢 大 家!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 开题报告
马 迎 红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新文学界的老资 格关于他的作品的评论,虽不说汗牛充栋, 着实也出过几本册子,不过好书不厌白回 读,好文字也不厌百回评,只要个人有个 人自己的意见就说浅薄,也不妨倾诉一下。 《阿Q正传》可算鲁迅的代表作,与世 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 《阿Q正传》这样打动人心,这样倾倒一世, 究竟是什么缘故?这就是我现在不揣冒昧 写这篇论文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