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取向

合集下载

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显然是央行践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切实之举。

此前,1月30日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年第四季度)》则以专栏形式阐述了“正确认识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们注意到,自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央行频有动作,轮番使用了价格和数量工具。

2010年12月10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0年12月25日,央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1月14日,央行再次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为做好下一阶段宏观调控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去年12月时强调。

众所周知,近来央行采用“价格和数量并举”的措施,其目的在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资产价格泡沫。

我们看到,自2010年下半年CPI加速上涨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感受远大于公布的数字。

因此,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

当前,如何正确把握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至关重要。

央行在上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首先,要控制好货币总量。

其次,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及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

第三,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第四,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010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与政策取向

2010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与政策取向

国 际 金融 危机影

金融 风 险
风 险上升

地 方 政 府 融 资 平 台 的 债务
1%


季 度增长 7 9 % 三


降幅 也 在逐 步缩 小
食品 和居 住价格

会议认 真总结 了
全面部署 了2 0
10
年的经 济工 作


季 度增长 8 9 % 逐 季加快



投资和消

是 C P I 涨 幅 由 负转 正 的 主 要 因 素
三 是就业
年经 济工 作 总 的来
费均 保持较快 增长
8%

实现 年
是 经 济 回 升 主 要 依 赖 投 资拉 动

消 消
继 续 实施 积极的财政 政策 和适 度

内首 次 正 增 长



1 1
月 份 累计 实 现

费的拉动 力仍 显 不 足
前三 季度


宽 松 的 货 币政 策
根 据 新 形 势 新情 况

贸 易顺差 l 7 7 9 6 亿 美元
三季度




要经 济体经 济刺激措施
量 宽松

尤其是


2 0 10
进出

IZl
总额

l 55 78

亿 美元
货 币政 策 的 退 出时 间

退出

年 宏 观 经 济政 策 取 向
年经 济 工 作的 总 体要 求是 :
同比 下降 2 0 9 %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及重点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及重点

2010年第2期HONGGUAN JING JI GUAN LI○宋立王元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及重点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0年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

研究表明,下一步货币政策要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根据经济复苏和价格变化情况,增加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度性,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2010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总体来看,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经济开始回升,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一方面,三大需求增长处于徘徊状态,自主经济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复苏趋势尚不稳定;另一方面,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出现了一些通货膨胀预期。

货币政策面临促进经济复苏和保持价格稳定的双重任务。

(一)经济复苏既不稳固也不平衡,促进经济增长任务依然艰巨2010年,我国内需可能呈现稳定或略有下降的增长态势,外需变化趋势将成为经济形势的关键。

1.18万亿元中央财政投资计划已经大部分完成,如果不制定新的刺激方案,下一步财政政策的空间明显缩小。

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基本见底,2010年将出现小幅增长;欧盟和日本经济出现微弱正增长的可能性较大,故我国外需有可能出现正增长。

综合考虑内外需情况,2010年经济将呈现持续复苏态势,但仍主要依靠外在动力推动,因为内生性的自主增长机制仍然没有形成,持续增长缺乏有力的动力机制。

因此,必须认识到经济复苏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此背景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将调控重点从“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着力促进经济自主回升。

宏观调控的着眼点,需要从前一阶段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配合,转变为以货币政策为主,通过货币政策启动民间投资与消费,促进内生需求扩张和经济自主增长,保证经济稳定复苏。

货币政策要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着力调整信贷结构。

(二)通货膨胀和资产质量压力有所加大,保持稳定任务显现在经济止跌回升的同时,一方面,通货膨胀预期开始形成;另一方面,资产质量问题开始凸现,货币政策保持价格和金融稳定的任务显现。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及政策取向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及政策取向
7
CPI、双双为负 PPI年底首转正 、 年底
9
10
● 2009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7.80%, 2009年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70%, 2009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3.90%, 2009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2.80%, 2009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2.0%, 2009年7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0%, 2009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0.2%, 2009年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下跌0.6%, 2009年4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下跌1.10%, 2009年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下跌1.30%, 2009年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下跌1.20%, 2009年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下跌0.90%
22
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思路
(一)下一轮经济增长将与过去明显不同
外部环境与内部增长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与 中国经济都会表现出很不同于过去10-20年的新特征。 1、全球特征 、 ● ● ● ● ● 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下一个台阶运行) 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下一个台阶运行) 需求可能出现严重不足,通货紧缩是内在趋势; 需求可能出现严重不足,通货紧缩是内在趋势; 高失业率成为常态; 高失业率成为常态; 以美国为主的发达经济体“双调整”会持续很长时间; 以美国为主的发达经济体“双调整”会持续很长时间;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25
五、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一)短期政策
对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进行较为力度的 调整。 即货币政策逐步退出问题; 即货币政策逐步退出问题;避免房地产泡 沫变成泡沫经济。 沫变成泡沫经济。

2010年经济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2010年经济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对 于 20 0 8年 1 1月开始 的货币信 构 的要求 ,在不少 地区落实 得不够理 空间 , 推进 自主创新 步伐 , 积极发展 战 贷猛增势头 , 很多人担心这样会导致后 想 。具体表现为能耗高 、 排放大 的项 目 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 努力形成 续的通货膨胀压力和银行呆坏账风险 。 重新 上马 ,近期一 些新兴行 业盲 目扩 战略高起点 , 在新能 源、 清洁能源、 循环 人民银行也一直在关注事态发展 , 密切 张。 危机 冲击也暴 露出我 国金融体系存 经 济和低碳 经济方面走 出符合 中国国 监测市场 的流动性 、 货币供 应量 和价格 在 缺 陷 , 别 是 为 小 企 业提 供 金 融 服 务 情 的发 展 道 路 , 实 推 进 优 胜 劣 汰 和 结 特 切 指数 , 随时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回收 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信贷扩张对小 、 构 升级 。 我们也要善于利用 国际企业重 货币流动性。20 0 9年 6月以后 , 随着我 微型企业支持不够 。 一些大城市房价 回 组并购成本降低的时机 , 有效吸引多种 国经济 回暖情况逐步明朗 , 当月贷款增 升过 快 , 楼市调整不到位 , 在通货膨 外 部资源和要 素来提升我 国企业竞 争 存 加额也大幅度减少 ; 到了 1 月 , 1 国务 院 胀和资产泡沫隐忧 。在危机冲击下 , 我 力 。 我们还应 当促进国内区域合作与合
即使总的政策基调 增长 、 扩内需 、 调结构 、 惠民生”实施一 , 济 内部增长潜力巨大 , 尽管未来经济增 特点就是相机抉择 , 不变 , 也需要根据短期经济形势变化适 揽子经济刺激计 划 , 迅速调 动出投 资和 长速度会放缓到 1%以下 , 0 但潜在增长
如 弥补了出 口 率仍可保持在 9 %左右。综合考虑国内 时 调 整 宏 观调 控 的节 奏 和 力 度 ; 果 经 消费两大 内需的巨大潜力 , 济 形 势 发 生 很 大 变 化 甚 至 是 转 折 性 变 急 剧减 少 造 成 的 明显 外 需 缺 口 , 超额 完 经 济 增 长潜 力 、 年 出台 的 经 济刺 激 计 去 保 的预 期 目标 。 划 在 今 年 的 延续 作 用 , 以及 世 界经 济复 化 .那 就 需要 及 时 改 变 宏 观 调控 方 向 , 成 了 中 国经 济 增 长 “ 八 ” 有效调整宏 观经 济政策 也 就 是 改 变政 策基 调 。 大 家 知道 , 简 这是我 国及时 、 最 苏 的势 头 , 合 国务 院 发 展 研 究 中 心宏 结

2010-2015央行货币政策汇总

2010-2015央行货币政策汇总

2010 1月12日2月12日5月2日10月20日11月10日11月19日12月10日12月26日2011 1月14日2月9日2月18日3月18日4月6日4月17日5月12日6月14日7月7日11月30日2012 2月18日5月12日6月7日7月5日20132014 4月22日11月22日20152月5日3月1日4月20日5月11日6月28日6月28日8月26日9月6日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7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3%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我国2010年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

我国2010年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

我国2010年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200800270044 李瓅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

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

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

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

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

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

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去年相比,2010年的货币形势更加复杂,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妥善处理好通胀压力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系。

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问题。

由于2009年的货币高投放和信贷高增长,2009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上升了0.6%,增速超出人们预期;12月通胀率进一步攀升至1.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则首度由负转正;2010年1月,CPI虽然上升幅度低于上年12月,为1.5%,但PPI却上升了4.3%,为去年以来首次超过CPI,表明通胀压力正在释放,工业品开始成为通胀的推动因素,而且这种因素很可能会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攀升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而得到强化。

2010年至今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统计(按时间顺序)

2010年至今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统计(按时间顺序)

2010年到目前我国采取了那些货币政策工具?为何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政策针对不同金融机构是否存在区别?若存在区别,解释其意义。

答:2010年到现在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加息,下面逐个进行列举: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0次:1、央行宣布自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是15.5%和13.5%。

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

2.、2月12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3、央行2日宣布,决定自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调整后,大中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

一方面是为了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

4、10月份央行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6家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述6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这样,四家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5.5%。

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实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为了调控国内通胀压力。

同时,此举也表明,央行会继续专注于采用数量型工具,而不是通过加息来管理流动性与控制通胀,短期内加息可能性不大。

5、11月10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全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而此前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6家银行则提高至18%。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年第四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年第四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一○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1年1月30日内容摘要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201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随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逐步巩固,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发挥利率杠杆调节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改革,改进外汇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货币信贷增速从上年高位逐步回落,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2010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2.6 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低8.0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年低11.2 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9%,增速比上年低11.8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95 万亿元,同比少增1.65 万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12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19%,比年初上升0.94 个百分点。

2010 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6227 元,比上年末升值3%。

2011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

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

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

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

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

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

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去年相比,2010年的货币形势更加复杂,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妥善处理好通胀压力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系。

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问题。

由于2009年的货币高投放和信贷高增长,2009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上升了0.6%,增速超出人们预期;12月通胀率进一步攀升至1.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则首度由负转正;2010年1月,CPI虽然上升幅度低于上年12月,为1.5%,但PPI却上升了4.3%,为去年以来首次超过CPI,表明通胀压力正在释放,工业品开始成为通胀的推动因素,而且这种因素很可能会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攀升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而得到强化。

从M1、M2长期波动曲线和物价走势看,大体可以将货币政策分为四种类型:从紧(货币供应量增速小于15%)、稳健(15%~20%)、宽松(20%~25%)和扩张(25%以上)。

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评价

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评价

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评价一、货币政策及其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它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其内容较为广泛,既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又包括运用这些手段的作用机制和调节过程。

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

货币政策有狭义货币政策和广义货币政策之分。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主要有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控制货币发行。

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再贴现率。

选择性信用管制。

直接信用管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进行的。

二、2010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1、外部经济环境比2009年明显改善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很高,2007年为36.3%,2008年为33.3%,因此,2009年1-9月全国出口额同比减少21.3%,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首要因素。

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衰退将宣告结束开始回升,IMF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2.0%。

如何认识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

如何认识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

如何认识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市场关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真实意图的分歧实际上很容易就可弥合:无论是控制银行流动性以收缩货币供应,还是为保持2010年全年信贷的均衡投放,又或者抑制资产市场泡沫,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胀并支持全年经济的平稳和均衡增长。

而鉴于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高位,在2010年接下来的时间里,加息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2010年刚刚过去两个月,央行即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与之相伴随的,则是票据市场上的大开大合——继春节前累计向市场净投放资金约7000亿元后,央行再次开始大量回收流动性,于3月2日发行600亿元1年期央票,创下20周发行量新高。

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在多种场合对通胀的强调也使得市场普遍预期加息时点会提前。

而在更早之前的1月12日央行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上,市场已然在货币政策的解读上出现重大分歧。

特别是在不少人认为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已经很明显的情形下,货币当局依然坚称2010年仍将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呢?我们究竟该如何解读当前乃至2010年全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呢?相对货币政策工具,应更重视货币政策目标倘若简单地将时域划分为长期和短期,则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长期中世界经济保持着增长的趋势,而在短期中则存在偏离趋势的波动。

因而作为短期性的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根本目的均在于平抑短期中经济的波动,促进经济保持趋势性的增长。

当然,这种“增长”并非越高越好,而是要综合考虑诸如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以及必须兼顾物价水平相对稳定等各种条件。

同样,如果“增长”速度过低,则不能较好地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也无法较好地促进国民福利的改善。

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保增长”,应该是利用货币政策追求一种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均衡目标增长率。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增长”。

“防通胀”也好,“调结构”也好,从根本上说,均是为了“保增长”。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

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

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加快恢复,工业生产快速回升,消费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0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2%。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总体看,各项措施取得初步成效,货币信贷增长正逐步向常态方向回归,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0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9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9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有所放缓,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21.7%,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0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贷款增速稳步回落,中长期贷款比重较高。

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8.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少增2.0万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小幅回升,3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51%,比年初上升0.26个百分点。

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263元。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有: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加上各地发展热情高,增长的空间依然较大。

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仍极为复杂。

世界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欧洲主权债问题凸显,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尚不明朗,同时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任务艰巨,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2010-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2010-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2010-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报告2019-08-12摘要:2010年,中国⼴义货币M2增长19%,新增⼈民币贷款7.92万亿元,CPI增长3.5%,都突破了年初确定的政策⽬标。

中央银⾏综合运⽤政策⼯具,在引导商业银⾏均衡放贷、加⼤⾦融对⽀持经济结构调整⼒度、推进⼈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等⽅⾯作出了⼀系列努⼒。

突出问题主要是:超发货币、资产泡沫、通货膨胀指标、信贷规模控制与银⾏盈利冲动之间⽭盾、中⼩企业融资等。

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临诸多不确定性。

建议实⾏稳健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投放;严格控制通货膨胀;加⼤⾦融⽀持经济发展⽅式转变⼒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完善⼈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822⼀、2010年中国货币信贷运⾏概况(⼀)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2010年初,国务院确定的全年货币信贷政策⽬标是⼴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新增⼈民币贷款7.5万亿元⼈民币左右。

相对于2009年M2实际增长27.68%,新增⼈民币贷款9.59万亿元,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开始从应对⾦融危机时期的过度宽松状态逐渐回归常态。

从货币政策实际执⾏情况看,2010年各层次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表现出逐渐向政策⽬标靠拢趋势,但与政策⽬标仍然有⼀定距离。

2010年12⽉末,⼴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民币,各⽉M2增长分别为:26.10%、25.52%、22.50%、21.48%、21.00%、18.46%、17.60%、19.20%、18.96%、19.30%、19.50%和19.72%,呈现逐⽉回落态势。

12⽉末,狭义货币M1余额26.66万亿元⼈民币,各⽉M1增长分别为:38.96%、34.99%、29.94%、31.25%、29.90%、24.56%、22.90%、21.90%、20.87%、22.10%、22.10%和21.19%,也是逐⽉回落。

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及新取向

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及新取向

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及新取向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保增长的同时,把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节能环保,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保持适度的公共投资力度。

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支持“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三是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推进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促进扩大消费需求。

四是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的进口,增加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

五是加强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合力。

2、大力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

一是完善支农补贴政策并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顺利实施。

充分发挥最低收购价粮食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三是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

四是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安排好各项就业扶助经费,支持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二是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抓紧出台有关配套文件,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三是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

加大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切实支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支持工矿棚户区改造。

四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根据物价变动,适时调整对优抚对象等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保障企业下岗职工、城乡低收入群体、农村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人员的基本生活。

2010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回顾及2011年政策取向判断

2010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回顾及2011年政策取向判断

2010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回顾及2011年政策取向判断2011-03-15 10:12来源: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10.3%的高位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的重心也由经济刺激转移到扩大内需、促进结构调整和防止通胀上来。

政策组合延续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由极度宽松转为适度,年末趋于稳健。

“调结构”的力度明显加大,在房地产和产能过剩等领域出台了十分严厉的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1年,宏观政策将突出“调结构、控通胀、促转型、惠民生”的总体基调。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延续性,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证物价水平合理稳定,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2010年我国宏观政策回顾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顺利完成了由刺激政策下的快速增长向市场推动下的稳步增长转变,宏观政策的重心相应转移到“调结构”上来,全年政策主基调可分为“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紧货币、控通胀”三个阶段。

(一)2010年初至4月中旬继续“扩内需、稳增长”2010年伊始,宏观经济延续2009年末的快速增长态势,呈现高位开局。

但先行指标有所回落,为防止经济二次探底,国家将“扩内需、稳增长”定为这一时期的政策主线。

延续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消费刺激政策,力求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延续家电、汽摩下乡、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拓宽范围、提高额度,刺激国内尤其是农村消费需求。

同时为削减过于庞大的流动性规模、抑制投资冲动和价格水平快速上涨,央行别于1月18日、2月25日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公开市场业务维持数周正回购操作,货币政策由极度宽松转为适度。

在“扩内需、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GDP实现了11.9%的高位增长,工业生产快速回升、三大需求全面恢复,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过度充裕的流动性有所下降,国民经济进一步向好的势头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取向一、政策取向: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总体基调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涵包含以下要点:1.连续稳定。

针对2009~2010年的经济形势,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只要不发生剧烈的形势变化,就应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首要的调控目标,而不能匆忙选择从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

理由主要有五点:一是目前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十分稳固,经济止跌回升主要是政府投资推动的外生性增长,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消费和外需不足以充分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还不存在让人生畏的通胀风险或压力;三是大量项目正在开工建设,中小企业逐步恢复生产,都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四是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对政策抱着“见好就收”的这种想法,很可能会导致经济的反复,甚至再次出现经济增速下滑;五是刺激政策过早退出会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投机套利,扰乱经济回升进程。

2.动态微调。

货币政策一定要在经济增长稳定以后,随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灵活地调整,适时实施动态的预调和微调。

“动态微调”和“基调不变”并不矛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总体基调。

从政策目标来讲要实现适度的宽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市场因素、银行行为、企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做一些适当的动态预调和微调,把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但这种调整并不改变货币政策的基本方向,而是保持了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有保有压。

货币政策应真正做到“有保有压”,注重通过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内生性、自主性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

从实际操作来看,要适当调节住房消费和投资贷款,防止住房价格过快上涨。

同时引导银行加大对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产业的信贷支持,从总量上控制大中型银行的信贷投放,消除对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信贷歧视,促进经济自主回升。

4.平衡影响。

面对日益积聚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货币政策应努力寻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和资产价格膨胀管理的平衡点。

[1]货币政策总的取向应该回到保持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适度稳定的方向,既要防止增长速度再次下滑,也要防止简单追求更高的速度。

稳定物价,使CPI保持在3%左右,PPI不高于6-7%的水平,以满足经济运行正常需求的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不会使通胀形势恶化。

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应是阻止资产价格快速上涨,防范资产泡沫再次出现。

二、信贷总量:新增信贷规模只宜做小幅度调整2009年新增贷款预计将达到9.5万亿左右。

对2010年的新增信贷规模的估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预测。

一方面,有四大因素决定2010年新增信贷规模应适当低于2009年,无需超过9.5万亿: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将由负转正;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不需要、也不会以2009年这样高的速度增长;随着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经济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将会下降;虽然现在信贷的情况仍然是不良贷款总量和比例“双降”,但3-5年后这些风险可能会集中暴露。

另一方面,从目前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进展及银行信贷资金的配套情况看,2010年信贷增量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幅度,不能下降过快。

因为随着投资增长的延续、消费的稳定增长、外需的明显改善,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回升趋势,仍然需要较大的信贷支持。

尤其是新开工项目的大量增加和出口的改善可能使经济出现超预期的增长,必须保证已开工的重大项目资金链不断裂,避免出现“烂尾工程”,造成新的不良资产。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2010年应适度调整信贷规模,控制在8万亿元左右。

三、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为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信贷政策应更加注重优化信贷结构,[2]由保“量”转向保“质”,[3]积极满足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贷款需求,严格限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

1.新增信贷投放应重点支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一是引进消费金融公司等服务主体,更好地满足居民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二是加大对农民增产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完善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消费能力;三是支持消费品生产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引导消费升级,开发居民需求增势强劲的通讯、信息、教育、旅游、医疗、体育、娱乐、家政等消费品;四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做好汽车金融、旅游金融服务,加大对旅游开发的信贷支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新增信贷投放应适当调节政府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的节奏和结构。

当前政府投资项目90%以上是地方项目,而且地方项目可能成为下一步中小型银行贷款投放的重点。

因此,需要适当调节政府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的节奏和结构,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从总量上控制大中型银行的信贷投放。

3.新增信贷投放应引导商业银行改善对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信贷服务。

商业银行应积极为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小企业以及创业行为的信贷支持,培育更多的经济发展主体,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4.新增信贷投放应逐步加大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结构调整和产能调整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

要通过窗口指导、担保贴息等政策引导银行结合产能调整和结构升级,逐步加大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贷款支持力度,并逐步将现行的贷款重点从基础设施投资向设备投资转移。

5.新增信贷投放应鼓励通过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包括“绿色信贷”、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都可成为优化信贷结构的手段;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质押、动产抵押等抵押担保领域的创新活动。

四、关注重点: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当前中国经济正呈现出资产价格膨胀与物价通缩并存的复杂形势。

为此,货币政策有必要兼顾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并将资产价格变动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具体来讲,当前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

为了抑制国际资本、短期资本流入对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应加强对资产价格波动及资金流动量的监测,建立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预警指标体系。

严格规范信贷资金投向,特别要严格控制国有资金流入股市的规模和渠道。

2.充分汲取经验教训,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股市有效供给。

超常规发展直接融资,让企业有更多直接参与各种金融交易的机会;加强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快完善股票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平抑股票市场频繁发生的系统性波动。

3.充分总结上一轮经济周期中房地产调控的得失经验,尽早采取措施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一是合理调控土地供应节奏,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进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招拍挂”制度;二是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处理好保障性住房与市场的关系;三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增强地方有效监管能力;四是灵活运用税收和信贷政策,调整首套及二套住房贷款政策,推动消费信贷稳定规范发展,抑制投机。

4.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充裕的流动性从单一的资产市场回流到有真正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中或向境外输出。

一是加大企业债券的发行力度,开发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债券品种或其它金融产品;二是放松管制,破除垄断,不断激活和扩大民间投资;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开放,建立多种渠道将国内充裕流动性输出,缓解资产价格膨胀的压力。

五、退出策略:分步实施政策调整与转向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是短期政策,保持其灵活性和前瞻性十分必要。

当前所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会有逐步退出的一天,宏观调控机构应谨慎考虑和确定退出的思路与战略。

笔者认为,此次大规模刺激政策退出的总原则是既要保证经济全面恢复增长,又要避免通胀预期和通胀压力的明显加强,既要较快地回收大量流动性,又不能使信贷市场发生较大波动。

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考虑到消费将是平稳增长,投资仍将在高位运行,因此,出口的恢复情况将直接决定宽松的货币政策何时退出。

笔者判断,当CPI超越3%,出口增长突破10%,经济恢复全面增长势头得以巩固以后,货币政策将会加快退出步伐,该时间窗口最快将于2010年下半年出现。

而至2011年,笔者建议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中性或稳健的货币政策。

1.退出时机和时序的选择应充分评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可能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动态微调阶段。

2009年底至2010年年初可能都处于这一阶段。

其特点是外需缓慢回升,保增长的压力逐渐减小,调结构(特别是需求结构的调整)的压力逐渐上升。

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微调为主,政策基调不会发生改变,以避免对公众预期产生过大的冲击。

适合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例如央票发行)、控制再贷款和再贴现的规模、窗口指导。

第二阶段,政策尝试性转向阶段。

2010年年初至2010年年中可能处于这一阶段。

其特点是出口明显好转,恢复到10%以上的增长;经济增速大幅上升(GDP连续两个季度同比超过10%),出现一定的过热风险;保增长压力基本消失,调结构压力日益突出。

在这一阶段,货币政策基调可能发生转变,从“宽松”向“适度宽松”回归,从超常刺激的水平向正常刺激水平转化,“管理通胀预期”即属于该阶段。

信贷增长仍然有可能维持在20%以上,而不是正常年份的15%至18%。

第一阶段的数量型工具和窗口指导将继续使用。

除此以外,贸易顺差将有所好转,热钱可能再次大量流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再次成为冲销货币供给的工具,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公众预期。

在此阶段,加息的可能性仍然较小。

[4]第三阶段,加息阶段,也可看作刺激政策真正退出的阶段。

2010年下半年以后可能处于这一阶段,其特征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间接推动国内PPI及CPI进一步上涨,全年价格指数将有可能超过3%以上,个别月份有可能超过5%,美国经济走出衰退,政策目标开始转向控制通胀。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特征是美国加息并促使中国等主要国家跟随美国加息,从而协同控制通胀的产生。

同时,数量型工具和窗口指导仍将继续使用。

2.退出工具应根据不同阶段灵活选择。

如前所述,货币政策的退出工具将先是票据或定向央票等的发行公开市场业务来回笼资金,其后提高准备金率,最后才会加息。

若公开市场操作未能有效实现调控目的,2010年的第二季度有可能会提高准备金率,而加息可能在下半年起动,但加息的时间窗口还取决于欧美国家的加息行动。

此外,除去单纯的货币政策,退出的第一步应该是停止新上工业和基础建设投资项目,以遏制产能过剩,并避免增加新的不良贷款。

同时,考虑化解商业银行的融资风险至关重要,这包括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为中长期项目融资,也包括鼓励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出售贷款资产给其他金融机构,改善其资产与负债结构的不匹配问题,缓解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在此基础上再逐渐使信贷政策回归正常化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