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
浅谈语文教学的立德树人作者:***单位:阜新市第二十六中学2015年10月25日目录摘要··1一关于立德树人··1二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2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2 四结语··4参考文献··4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语文教师在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主动担当,并发挥重大作用,将立德树人贯穿课堂始终。
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文性语文教学一、关于立德树人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
十八大的报告中对于教育的要求有如下表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
我们可以看出两次大会关于教育的具体要求的表述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的方针要求被明确提出。
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那么什么是立德树人?我想就是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心驱使所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③。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④。
浅谈立德树人任务在语文教学的渗透
浅谈立德树人任务在语文教学的渗透[摘要]当前我国初中教学环节中普遍更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没有对德育教育引起关注和重视,使得广大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呈现缓慢增长,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
党的十九大继续强调立德树人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基础环节,更需要积极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确保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
为此本文就将分析立德树人任务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希望对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更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教学;渗透在中学众多学科的教育过程中,语文学科是最为基础的一门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深化立德树人也是这门学科的重要职责。
这也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时代的要求,在对自身素质进行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加强立德树人在语文教育中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更有效对学生文化素养进行提高,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同时,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立德树人任务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我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基本任务,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新课程改革中也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全新的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从而引导学生在优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热爱祖国和热爱学习的精神品质,完善自身情感,实现人生态度的健康发展.语文作为初中学习中最重要的学科,具备十分显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
也正是因为语文学科具备显著的人文性,所以要求语文学科要更充分的发挥学科优势,从而在学科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实现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教育体系更充分和全面的融合到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进步奠定更充分的思想基础。
二、立德树人任务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在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下,建议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浅谈“立德树人”如何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浅谈“立德树人”如何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
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而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很好的在课堂上融入“立德树人”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收到和风细雨般的滋润茁壮成长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文本内容中寻找“立德树人”教育的契机北宋张载有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道出了读书人的使命,唐代韩愈也提出“文以载道”的理论。
自古以来,好的作品不仅仅是写风花雪月,个性情绪。
更是承载着一个文人,一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充分挖掘出这一点,让它为我们的立德树人教育服务。
比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这一课时,抓住文中最后起总结作用的句子“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从三个方面来设计课堂,一是不幸者是谁,不幸体现在何处?启发学生去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引出老王的不幸,结合当时文化大革命,计划经济等一系列背景分析不幸者老王的人物形象,甚至是像老王一样的这一类人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感受不幸老王的厚道善良;二是为何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联系背景,可见杨绛一家其实当时也遭遇文化大革命的迫害。
没有“幸运”可言,可是作者却觉得与老王比自己是幸运的,体现杨绛面对挫折时的乐观知足的精神。
三是“我”对老王为何愧怍?引导学生抓住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紧扣对老王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老王油尽灯枯、行将就木时还想着把自己最贵重的遗产送给“我”,这其中饱含了老王对“我”一家的不舍温情,也体现老王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善”,而“我”却只是从不亏欠他的角度给了最世俗最功利的回报——钱,没有请他在家里坐一坐,担心他下楼摔倒也没想去送一送,多年以后“我”回忆这种情景时内心无限的忏悔和愧怍,这便是来自知识分子的自省和善良。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
立德树人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使他们不仅具备优秀的学术能力,更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成为了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首先,要注重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一些有温情的课文作为教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诵读、解释和分析等方式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尊重每个学生的感受和意见。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家国情怀和同情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注重价值观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观教育意义的课文,如《雾都孤儿》、《红与黑》等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解读这些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如正义、友爱、勇敢等,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推荐一些具有正面价值观的作品,如《小王子》、《礼仪之邦》等,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德。
再次,要注重道德修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评析一些道德故事和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
通过深入解读这些经典文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如为人处事的原则、做人的规范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做事方式,帮助他们修正错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另外,要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品德的榜样。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严于律己,尊重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关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把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日常教育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转向爱、善、智慧。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无数的德育因素,语文教师要善于解读文本,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例如荀子的《劝学》,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三段,谈学习的意义、作用。
第四段谈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一。
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进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写苏轼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乐——愀然——喜”的变化过程,作者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其实正是作者贬谪黄州后思想乐观与悲观的两个方面,而最终积极乐观的一面占据主导。
联系作者《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但是他能做到积极乐观的心态占据主导,为当地百姓造福,同时创作了许多佳作,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又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面对保守派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等多方面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予以批驳,接着用盘庚迁都遭到百姓相怨的事例,表明自己同盘庚一样“不为怨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的坚定决心。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國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做事不为阻力所动,坚持到底的态度和精神。
又如郁达夫由于生活在战乱年代,他笔下的《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但是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故都的秋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满腔热爱。
我们同学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新时代,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又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悼词,恩格斯从马克思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两个方面,写出马克思的逝世对人类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何把立德树人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立德树人是当今教育的根本,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带动学生、鼓励学生;树人,就是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塑造学生、培养学生。
德是做人的根本,坚持德育为主,要以爱国情怀和过硬的德育价值观为核心,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以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高度的爱国情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的培养要根植于中学阶段,中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主阵地。
在语文教学中,包含着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爱国情怀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刻认同。
中学语文课堂上有许多红色经典文章,通过生动立体的故事情节来启迪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不断提升自己。
有的课文体现出我国历史悠久,有的体现出我国物产丰富、山河壮丽。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课文。
这些文章既包括山河景物,又有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杰出的人物,而且各个教材之间相互补充,能充分体现出我国人民、景物、事物的美好,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可以对人物的事迹、描写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引导设立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美是通过真与善得以体现的,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首先,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真情的流露。
如《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善良需要教育。
引导学生在珍惜当下的同时,伸出友爱的双手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和善良之心。
最后,语文教材中篇篇课文都是语言的艺术珍品。
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使命。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教学如何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提出具体实践策略。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立德树人,即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具体而言,立德树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等。
2. 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历史素养、哲学素养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人的精神追求,包括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三、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实践策略1. 融入道德教育(1)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应深入挖掘,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营养。
(2)结合课堂教学,开展道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表现,适时开展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组织道德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培养道德品质。
2. 塑造人文素养(1)加强文学作品的鉴赏。
通过阅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让学生领略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2)开展文化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组织文艺活动。
举办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受人文之美。
3. 培养审美情趣(1)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景观,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感受审美情趣。
(2)开展艺术教育。
邀请艺术家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接触、了解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审美能力。
(3)举办艺术展览。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
四、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注重挖掘作品中的道德教育资源。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36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乔艳英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还是其建立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
因此,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基础,就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必要性与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也不容忽视。
换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所以,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明确立德树人理念落实于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探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必要性1、有助于促进社会环境的良性变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人们的精神文化传播却相对匮乏,甚至由于物质生活的提升,还会造成人们过于贪图享乐的负面环境。
为了削弱这一社会环境的变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要渗透立德树人理念,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这样学生走入社会时才能够提高整体的人才素质。
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也能够帮助教师解锁更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质之一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
学好语文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同时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是以,教师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思想感情、学习方法,还要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个性品格等等。
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需要融合多种教学理念,并根据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升华,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3、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有着质的飞跃。
文道合一_育人为本——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有效方法
文道合一育人为本———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有效方法◎唐效赣(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中学)陈茂梅(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中心小学)德育教育始终为我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学生日后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更要基于教学文本的内容,发挥其以文立人的性质和功能,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做好备课环节,挖掘德育资源在开展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备课环节尤为重要,它为课堂教学的展开确定了方向和目标,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有利于教师充分把握课堂节奏。
因此,要想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将其贯彻落实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需要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和价值,在备课环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安排时,融入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实际作用。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时,作者以第一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生活中真实而鲜活的母亲形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突显母亲的性格特点,让读者感受母亲对作者的毕生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之情。
要想挖掘这篇课文的德育价值,就需要从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出发,让学生通过对母亲的人物形象的深度剖析,来感受母亲所具备的勤俭节约、坚韧顽强等优秀道德品质,并受到其影响和熏陶,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质。
在课前备课环节,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从具体事件中获得对母亲精神价值的认可和体悟。
教师并将学习目标从书本内容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结合经历,谈谈父母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并以与母亲有关的具体事件为德育教育的突破点来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其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我,掌握德育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其引导下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创新课前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上实现新的成长和突破。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探索篇誗新时代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文|杨义宙近年来,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
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针对性最强、人文内涵最为深厚的学科,且立德树人往往也会依托语文教学的过程进行输出。
想要潜移默化地渗透立德树人,完成德育工作,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写作训练、个人性格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努力,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
一、结合教材,拓展阅读———融入立德树人(一)引入作品背景想要在工作中贯彻立德树人的内容,结合教材文章是最便捷的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行搜索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从中体会作者在特定背景下传达的思想感情,或是克服困难,或是坚韧不拔,抑或是爱国情怀,学生总能在作品背景中学习到不同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人公“周总理”和文章作者柯岩的人物背景和生平故事。
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诗歌。
如“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这一句,学生能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周恩来总理的高尚品质,感受周恩来在外交中“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理念,还有为广大人民谋福利、求发展的伟大精神;“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这一句,能让学生加深对作者柯岩的理解,她一直以儿童般纯真的目光看待世界,还在自己的文学诗作中真挚地倾诉对祖国的赤诚之爱。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章,能让学生对伟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
因此,学生在主动了解作品时,可以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最大限度地学习文章主人公或者是作者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落实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渗透作品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部编版教材加入了很多立德树人的理念。
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德育元素,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将立德树人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浅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仅是关乎道德素养,更是涉及思想品质、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
怎样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调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德育与学科教育同等重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人品、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等,注重德育方面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德育教育的话题,如教学中注意课堂纪律,重视学生的花样多样的心理及其遭遇等,课后还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同等地积极性开展。
二、人文关怀,倾听学生内心世界要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就要在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尤其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
一方面,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用良好的心态和行动感染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重德育教育渗透的形式方法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常常感到无趣,教师要在形式方法方面多下功夫。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讨论、演讲、写作等,注重启发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优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观念教育,而是一个全面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生活质量和价值体系。
五、教师自身的形成与更新德育教育工作要实现从过程中的渗透到目标的达成,这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形成与更新。
中学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而教师自身的形成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让教育工作更好,更深刻地推现生活,也是教师工作更好的世界视野。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教师们需要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谈如何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谈如何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初中语文教学安徽宿州【摘要】初中语文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初中语文还应该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创造力的公民。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德树人;策略引言立德树人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公民。
而语文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使命。
因此,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应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道德素养、积极的价值观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竞争。
一、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1]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选取具有深刻内涵和积极价值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他们能够从中感悟道德规范和品德修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更加自信和理性地思考,勇于创新和合作。
(三)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学生可以学会有效地表达和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意识。
让立德树人植根于农村德育教学的土壤
让立德树人植根于农村德育教学的土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的“空心化”和城市中的“城中村”逐渐成为农村德育教学的难点和盲点,数以千万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涌现,更加剧了农村德育教育的难度。
我认为,让立德树人植根于农村德育教学的土壤,是实现和谐新农村道德品质提升,解决当前农村德育教学难点的关键。
一、育生之道在于师德先行农村教学,要立德,必须立师德。
德育是农村教师的“必修专业”,农村教师是农村孩子灵魂的工程师。
农村教师的道德情操、处世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对农村教育至关重要。
农村教师的道德素养与农村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直接相关联,他们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
就农村教师而言,只要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信念,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本人的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才能真正巩固当前农村学校的德育教学。
贫困的农村,留守的儿童,买不起商品房的工资……所有的这些农村现状,注定了和谐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教师必须把德置于首位。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创新的农村德育教学,因而师德建设直接影响了和谐新农村的创立与发展。
师德犹如教师的生命,是为师之本、教育之基。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有效工作赢得广大学生和全社会的尊重。
二、育人之道在于生德重行多年前,党中央就提出,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薄弱的农村,农村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必须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作用价值体系等德育主轴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同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必须培养把农村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农村学校德育教育质量的新追求,要在提高课堂效率,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淡化、消解、摈弃靠简单拼时间和汗水、牺牲学生正常的休息和娱乐、透支学生的青春和持续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力来获得学生成绩的提升和所谓的升学率的做法和现象,同时注重学生德育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立德树人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立德树人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初中语文教学通过导入,讲授课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联系实际提高立德树人效果。
但是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媒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立德树人一、何为“立德树人”“立德”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立德做了界定: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 “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1]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列入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是帮助学生树立、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良好的家庭、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树人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怎样“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受教师、学生、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媒介多种因素影响,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所以教师的素质对立德树人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其也有影响。
教师在组织课堂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甄别,并因人而异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1.教师的综合素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师的榜样作用,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个人魅力来自于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能力和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2]。
教师对职业的认知,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再加上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到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学生的态度。
爱因斯坦曾说过: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发布时间:2022-03-11T08:50:33.19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3月作者:张虹英[导读]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学科资源的拓展和丰富,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熏陶和品质的引导,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念和道德思想观念。
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德育教育号召,利用语文资源和教学活动强化教育效果,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研究德育开展的方式和途径,突出语文教学特点的同时来构建德育教学综合课程,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养。
张虹英甘肃省庆阳第三中学摘要: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学科资源的拓展和丰富,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熏陶和品质的引导,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念和道德思想观念。
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德育教育号召,利用语文资源和教学活动强化教育效果,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研究德育开展的方式和途径,突出语文教学特点的同时来构建德育教学综合课程,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德树人;德育教育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3-159-02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初中生的德育品质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其语文知识,还要融合德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内容的关系,找到科学的融合途径,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推动初中德育教育事业发展。
本文简单分析了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价值,探索了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科,在学习语文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心灵、情感等方面的引导,因此利用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实际上非常符合学科的特点,同时也能够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途径[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1·学术曹贤和(奉节县教师研修中心,重庆奉节404699)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当前中学教育中,“立德”是核心,“树人”是目标,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培养“人”。
在农村县城推进“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应将“立德树人”意识贯彻落实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其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实践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8)11-0016-03DOI:10.13525/ki.bclt.201811004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课题“县域推进立德树人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HBI30477)作者简介:曹贤和(1965—),重庆市人,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奉节县教师研修中心校长。
研究方向:学校德育和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如何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探索2018年11月语文教学通讯Nov.,2018第1018卷第11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18No.11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立德”是核心,“树人”是目标,这也意味着广大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怎样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包含“立德”和“树人”两个部分。
“立德”最先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左传》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树人”最早见于《管子·修权》:“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这说明立德树人意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且很早就已渗透进我国古代教育实践之中,成为教育的指导性纲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这些都说明,与十八大报告的指导精神相呼应,“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意识(一)以身为范意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教师,举手投足间都是无声的教育。
教师要时刻为学生树立榜样,特别是在日常行为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而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既要重言教,更要重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学生的行为导向。
比如,教师的仪表要庄重大方、和蔼可亲,在课堂上要不迟到、不早退、不吸烟、不接打电16话、不在自习课上玩手机等。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话在当下依然没有过时。
担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要想“教人求真”,就应当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教给学生“人生之道”。
教师的以身为范,当然还应该包括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失,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过失,却不敢当着学生的面认错,认为那是“没面子”,认了错便会“威风扫地”,这其实是错误的。
人们常说,与其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的错误,还不如认认真真地检讨自己,承认错误,让人觉得可以理解和原谅。
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敢于承认错误,要在教育教学中敢于较真、求真。
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教育者的责任精神与担当精神。
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基本上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担当意识,我们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示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
卢梭也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而在当今时代,“立德树人”则要求我们必须以爱心为动力,用自身的行动育人,为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
(二)知书达理意识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章,对这些文章进行专题解读可以使学生知书达理。
比如,教师可借助文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在学习《清贫》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领悟方志敏为了革命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献身精神;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要引导学生体会马丁·路德·金为了实现自由平等的梦想而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
再如,教师可借助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心包容教育。
如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的意思是说: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实则就是一个人要具备的仁爱包容之心。
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认清真善美丑,以诚实为是,以虚伪为非;以助人为是,以冷漠为非;以磊落为是,以暗昧为非;以大度为是,以偏狭为非;以进取为是,以懈怠为非;以孝敬为是,以不孝为非;从而立德修身,以为君子。
在专题解读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篇目,认真挖掘其“立德树人”内涵,拓展其“立德树人”外延,实施有效的德育。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之追寻先贤圣哲的足迹,领悟人生真谛,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文如其人意识苏轼曰“文如其人”,这一方面是说从文章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与灵魂,而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要为文,必先做人。
”鲁迅先生也曾指出“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这都表明写好文章不仅需要流畅的文笔,更需要塑造良好的人品。
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写作训练,如理想、爱国、立志、明理、感恩、身教、自省、慎独、力行、仁爱、宽容、责任、忧患、情趣、合作、竞争、礼仪、学习、节俭、恭谦等方面。
这些主题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主题,语文教师大可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实施,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学以致用意识学以致用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如可利用课前5分钟故事会、课外社会专题调查、课堂小演讲、小辩论、给老师的一封信、向父母说悄悄话等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再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人生志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实现立德树172018.11·学术人的目的。
(五)评价促进意识钱理群教授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中曾呼吁:“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即给人的生命的一种亮色。
”面对学生巨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应该怎样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用真情实意来评价学生。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要与学生搭建心灵的桥梁。
教师在课堂点评中一定要中肯,而不能含糊其辞;在作文、周记等写作训练中,教师的评语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只有让学生透过评语看到教师的一颗真心,评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立德树人的目的也才能实现。
三、立德树人教育的具体策略仅有渗透意识还不够,还必须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渗透方式。
笔者尝试通过解读文本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一)深入文本,预设主题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意识、有目标、有主题地进行预设,比如,可先把教材中的文章按理想、爱国、立志、明理、感恩、身教、自省、慎独、力行、仁爱、宽容、责任、忧患、情趣、合作、竞争、礼仪、学习、节俭、恭谦等进行大致分类,然后按文章的具体内容对这些主题进行预设。
如《小狗包弟》一文,可预设三大主题:一是对求善的渴望;二是对求真的期望;三是作者敢于解剖自己的担当精神。
教师可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按照这三大预设主题引导学生认真感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有效的预设必须尊重学生实际。
教师一定要深入研读文本,从读者、编者、作者和学生等角度反复感受文本,把教学目标、立德树人、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科学预设、巧妙预设,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真正把立德树人渗透到文本解读中。
(二)积极追问,内化生成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不仅要有自己的视角,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文本作者的视角,这就需要领会“读者意义”“作者意义”“编者意义”。
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在预设的基础上发现学生解读成果中的闪光点,通过积极追问来实现内化与生成的目的。
如《曹操献刀》一文,一个学生在小声嘀咕:“谁说曹操是奸雄?”笔者听到后就立即问他:“曹操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呢?”这个追问在课堂上引发了一场“曹操究竟是奸雄还是英雄”的小辩论。
这名学生最终得出了“文学作品里的曹操是奸雄,而历史中的曹操是英雄”的结论。
追问对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思维的敏捷度、活跃性至关重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解读文本,有利于立德树人的渗透、内化和生成。
(三)拓展文本,走向课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拓展文本,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更加深刻的体验。
如在教学《都江堰》一文时,教师可引领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历史文化,领略人文工程的壮美和李冰父子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创造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内文本,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是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责任重大。
因此,语文教师要适应新形势,增强立德树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立德树人渗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