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主题阅读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紧扣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插写民风民俗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

【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单元导读与预习检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学习本单元内容的要求和学习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2.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了解学生预习的成效。

【教学重难点】了解单元学习要求和预习的成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单元导读,填空:我国是一个__________的国家,不同的_______,不同的_______,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________________。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人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

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民风民俗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就如何编写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掌握围绕民风民俗展开的常见话题;掌握如何写一篇民风民俗类作文,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的含义;2、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民风民俗话题的写作方法;3、教授如何提高作文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三、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1、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进行简短的民俗文化课。

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出自己所熟悉的民俗文化;可以请家乡的文化志愿者来授课。

2、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民风民俗话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常见的民风民俗话题,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或者传统婚礼、祭祀、民间故事等等。

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角度和思路,提供素材和模板。

可以多组织一些小活动进行学生的文艺鉴赏和文化参与。

3、教授如何提高作文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介绍阅读优秀民俗作品的经验,让学生发掘作品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可以为掌握语言规范性提供素材和思路。

典型的写作技巧包括丰富情感、运用比喻、将感情与个人经历结合起来等。

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缕清文化深层次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让学生懂得公正、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文化习俗,提高文化的融通性。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和授课,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的含义、意义和发展历程等,并介绍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讨论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谈论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构建一个民俗音乐、戏曲等各式文学活动,展示传统文化。

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全班范围内或小组之间展开。

3、实践法运用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或传统制作手工艺品。

第 2 单元备课

第  2 单元备课
五、高唱歌曲,感受快乐。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民族节日的快乐。有一首歌能把这一感情充分表达, 最后咱们全体起立,(看大屏幕)齐唱《新年好》。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节日风俗。(流时尽量出示自己搜集的节日图片,说出人们的风俗。)
学生先思考,然后同位间相互交流。
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仔细看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看后的感受
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
课前准备
课件
基本环节
集 体 资 源
二次备课




一、启发谈话 引入新课
孩子们,我们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呢?记得汉族有哪些民族节日吗?
除了汉族,我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也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节日。每逢节日,人们盛装打扮,置办酒席,歌舞欢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参加这样的节日呀?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课件出示课题),和少数民族人民共享节日的快乐!
第2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
生活中的习俗
单元
总课时
9
单元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习俗”这一单元由“多彩的民族节日”“家有喜事”和“异国习俗”三个活动主题构成,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在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本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图片为背景,其用意为烘托节日的气氛。
领略了各地、各民族的中秋风情,你有什么感受?
活动二:诗意中秋:
1、孩子们,各地庆中秋都有不同的方式,大家想一想,今天,在咱们班级这个大家庭里,你有什么好的主意来庆祝中秋?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一、案例背景
在六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展开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的教学。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系列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文章,深入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首先,我们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我们通过讲解文章中的民俗风情,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最后,我们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学习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明确民俗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强调学生要尊重和传承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总结归纳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总结归纳中得到提高。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组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良好的评价能力。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反思与评价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备课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备课

第二单元主题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组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口语交际及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德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的作文。

《回顾·拓展二》提供了学生了解到的不同的风俗风情及对课文写作方式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围绕本组课文进行交流。

日积月累中的两首古诗也展示了不同的风俗风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趣味语文以《清明》这首诗为题,告诉了学生标点的不同标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以这个为一个点,拓展一些另外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优美词句。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族民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民风的兴趣。

3、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四、教学措施阅读抓住重点段落是本组的难点,所以在本单元教学中,老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一起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1课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目标要求:1.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感受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和民风、民俗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你知道下列图片和诗歌表现的是什么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民风、民俗?(教师播放“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2.学生自由讲述什么是民风、民俗。

教师归纳:民风、民俗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师:民风、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增进了老百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逛一逛“民风、民俗大观园”。

(教师板书:民风、民俗大观园)二、学习1.过“端午”。

⑴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庆之一,与春节、中秋节并称。

盛夏端阳,饶富趣味的习俗与各地热烈的庆典活动,把仲夏装点得更璀璨。

而欢乐的节庆背后,往往还有一段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传说……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教师播放“话说屈原、钟馗”)⑵学生分组交流端午节热闹欢腾的民俗盛会和其他端午节特有的民风、民俗。

A. 雄黄祛毒,蒲艾斩妖。

(教师播放“驱邪避灾”)B. 五彩丝缕系香包。

(教师播放“香包”)C. 暑风微微飘粽香。

(教师播放“粽子”)D. 锣鼓喧天赛龙舟。

(教师播放“赛龙舟”)2.话“立春”。

⑴(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学生齐读后说一说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⑵师: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在秦汉间已完全确立,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人教新课标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本分析存在困难。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有一定基础,但仍需教师引导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时,部分学生存在胆怯、不自信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a.教师设计练习题目,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c.学生互相批改练习,共同讨论答案,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中华民风民俗知识,总结民俗文化的共性和特点。
2.写作练习: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人了解,以“我眼中的中华民风民俗”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体现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创意设计:请同学们为学校即将举办的“中华民风民俗展示活动”设计一份海报。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突出主题,创意新颖,色彩搭配和谐。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中华民风民俗,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情景剧,展现该民俗的特点和魅力。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小组展示,同学们互相学习、交流。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课堂活动,实践体验: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民间习俗、制作手工艺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风民俗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适时引导,拓展思维: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民风民俗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民风民俗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民风民俗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引言: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标志,是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领域,将民风民俗纳入课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本文将介绍一种整合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主题式探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体验和传承民风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民风民俗单元的探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热爱和兴趣;2. 了解民俗的定义、分类和意义;3. 学习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方式;4. 学习制作和传承民俗手工艺品;5. 培养学生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的能力;6.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7. 增加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步骤1. 概念导入(1节课)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民风民俗。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各地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民风民俗调研(2节课)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调研。

可以选择传统节日、民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品等作为调研对象。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调研,并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

3. 学习传统节日(3节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学习,包括节日的由来、庆祝活动、特色菜肴、传统习俗等内容。

学生可以制作海报、PPT等形式,展示他们对节日的了解,并举办一个模拟庆祝活动。

4. 制作民俗手工艺品(2节课)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技巧,例如剪纸、泥人、刺绣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手工艺品进行制作,并在班级内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5. 民风民俗展示与交流(2节课)学生将自己关于民风民俗的调研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并邀请其他班级或教师参观。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的第二章,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与特点”,第二节“汉族民俗概述”,第三节“少数民族民俗概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民俗的定义、特点以及民俗与民族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俗的定义、特点以及民俗与民族的关系。

教学重点: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我国各民族民俗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民俗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以及民俗与民族的关系。

3. 新课讲解:(1)汉族民俗概述:介绍汉族的传统节日、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民俗。

(2)少数民族民俗概述:简要介绍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到的民族民俗现象,加强课堂互动。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民族民俗的选择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民族民俗2. 板书内容:(1)民俗的定义、特点(2)民俗与民族的关系(3)汉族民俗概述(4)少数民族民俗概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民族的关系。

(2)请举例说明汉族及至少两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2. 答案:(1)民俗的定义:民俗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民众在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形成的共同的习惯和风俗。

特点:民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传承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民俗与民族的关系: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第一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各民族的基本分布和特色。

3.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内容:1. 民族民俗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特色3. 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中国的多元民族和文化。

2. 讲解民族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特色。

4. 讨论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二章:汉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汉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汉族的基本情况2. 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汉族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2. 讲解汉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三章:蒙古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基本情况2. 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蒙古族的特点和贡献。

2. 讲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四章:藏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藏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藏族的基本情况2. 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藏族的独特文化和信仰。

2. 讲解藏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与各位朋友进行交流学习。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十六个名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去感受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及其蕴含的传统美德。

正所谓“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方知教材魅力无限。

”下面,我就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大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说课标新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分为三个阶段,目标螺旋上升,整体推进。

第三学段目标是建立在第一、二学段目标的基础之上,着眼于阅读和写作。

(一)课程目标六年级下册为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硬笔和毛笔书写。

阅读上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学会浏览和搜集信息。

而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上则要求学生敢于发表,留心观察,积累素材,形成和修改自己的文章。

能够通过查找资料,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实现综合性学习。

(二)内容目标围绕本册目标,结合单元特点,我确定了如下内容标准: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体会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作者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领悟表达方法。

对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进行交流并运用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

二、说教材(一)、编写特点:1、选文精美,情感熏陶。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加强整合,方法习得。

本单元从“单元导读”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部分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主题:“了解民风民俗”“话民风民俗”“写民风民俗”,个部分内容加强整合,整个单元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资源丰富,开放灵活。

课文中配有精美的插图,相关的阅读古诗词的积累,有趣的文学小故事,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民风民俗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民风民俗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民风民俗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内涵;2.掌握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内涵;2.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和特点;3.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4.地方民俗的多样性和特色。

三、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内涵;2.掌握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和特点。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各自所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民俗村落、博物馆或举办民俗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民俗的多样性和特色。

五、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谈论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民俗现象,如过年、结婚、腊八等,引起学生对民俗的兴趣,铺垫教学内容。

2.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民风民俗的概念及其内涵,并解释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和特点。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了解,分享各自所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4.总结(10分钟):总结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强调中国传统民俗的多样性和特色,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5.实地考察(60分钟):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民俗村落、博物馆或举办民俗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民俗的多样性和特色。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评价其对民风民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质量和交流能力,评价其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3.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实地考察报告,对所参观的传统民俗村落、博物馆或民俗展览进行描述和分析,评价其对中国传统民俗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单元整体备课六年级语文组【单元教材分析】全组有一个单元导读,四篇课文,一个词语盘点,一个口语交际与习作,一个回顾及拓展。

在导读部分,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一组课文的内容及对学习这一组课文的要求,从学习要求中我们知道了,学习这一组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还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试图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人趣的某个部分,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四篇课文分别是《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北京的春节》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了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在课文中洋溢着浓浓地节日气氛,作者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也给了学生一些写作的启示;《藏戏》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其特点;《各具特色的民居》给学生展示了客家的民居及傣家的竹楼,其中的说明方法也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在和田的维吾尔的生活方式,展示出了一种特别的生活。

《口语交际及习作》围绕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这个主题进行,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风俗风情并形成的作文。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提供了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不同的风俗风情及对课文写作方式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围绕本组课文进行交流。

《日积月累》两首古诗也展示了不同的风俗风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趣味语文》以《清明》这首诗为题,告诉了学生标点的不同打法会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以这个为一个点,拓展一些另外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学情分析】本组课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应领会编者意图,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积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理念】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

让学生在分享同步阅读教材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华夏文明的认识和体会,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实施说明】整个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性,各个模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前一模块与后一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层层深入。

采用教学流程和板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学流程只是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个大体的路径,板块设计,让每个训练项目凸显出来,对每个内容进行相对深入地思考。

在开放的课堂上需要教师的应变能力,需要教师能够比较好地处理生成的问题。

板块式设计有利于教师随机处理问题。

流程设计师施教的线路,板块设计是施教的思路。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用句,生动表达的特点。

【单元教学流程】第一模块:预习达标(2课时)【自学内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教学过程】一、以“中华民风民俗”为话题,导入本单元学习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十六朵民族之花。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自主预习环节单元预习卡三、自学达标环节第一关,认字词1.(课前)小组预习达标检查:2.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第二关,读课文1.各小组长汇报小组成员朗读课文的情况。

2.教师提前做好朗读的签,抽各小组一名成员抽签决定自己读课文的内容。

3.未达标的小组再次达标。

第三关知内容1.各小组组长提前组织组员进行交流、概括和总结。

2.逐一篇文章进行交流。

3.若出现概括不全或者偏离主题的情况,再次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再交流、总结。

第四关提问题1.各小组汇报一到两个最感兴趣、最想要知道的问题进行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整个课堂引入下一部分:“想要解开谜团,让我们在下面的精读课中寻找答案。

”四、抽查预习情况。

五、指导书写。

第二模块:精读引领(2课时)【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文章描写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情分析】每年的春节对孩子来说比较熟悉,可遥远的首都居民是怎么过春节的?距离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

虽然六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们了解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非常的狭窄,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龙语语文”优异资源,借助“龙语语文”平台,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一、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

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

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